小市民的奋斗(校对)第11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14/730

  计明之所以会提出这种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招数,实际上是建立在计明之对于日元货币的了解,因为日元所用纸张远不同于目前各国所用的麻或棉制钞纸。而是使混杂着特有日本专有植物纤维的专用纸,如果不解决这种纸张问题。就别想制造出以假乱真的日元。而此时日本人的防假钞的意识远高于国人。
  所以制作低劣的假钞根本无法起到打乱日本经济的作用,但是作为日元流通的第二大国的中国。国人的防伪钞的意识并不强,所以只能使用这种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招术。用制作一般的假币驱逐日元。以期达到扰乱日本经济的目标。
  当这个计划被报到司马那里之后,对这种以重创自身为代价的假币战,司马完全没有兴趣。不过这个计划却给司马提了个醒。毕竟过去司马可以看到过二战时日本“杉”部队制造假币扰乱中国经济的文章,从那个文章之中。司马知道当时中国和美国也曾试图制造日元假币,但是因为日元所用的纸张是桑皮纸加入多种日本特有的几种植物后制成。所以令中美都难以仿制。
  但是按照司马过去看到的资料中提到。实际上所谓的日元中最重要的原料黄瑞香皮浆。实际上就是中国三桠树皮制造的三桠皮浆,其入混入的楮树、雁皮树、葡蟠树这三种普通的植物木浆罢了。而除了雁皮树是日本特有之外。另外三种像三桠树在国内的岳西等地被是野生树种同时被人们广泛种植。而雁皮树、葡蟠树在中国北方近代时也是被广泛引种。
  既然知道日本用的是什么原料造的钞票,那么就没有必要再使用那种伤敌伤已的损招,但是如果不是计明之想出伪钞这个招数。司马恐怕还直想不起来,印制伪钞是敌对时期各方广泛使用的手段。所以司马连想都没想就批准了计明之的计划,只不过计划的核心变成了制作可以以假乱真的日元。以达到干扰日本经济的目的,而且司马还专门起了一个代号“杉”。
  “完美!”摸着手中的纸张韧、挺,摸起来不滑、密实、挺括泛棕黄色的钞纸,计明之开口自语到。经过无数次试验,现在自己的技术组已经完全掌握了日本各种面额钞票用纸混杂纸浆的比例。而现在的这种50日元的用纸,无论是手感还是光泽度或是色泽都几乎完全一致,计明之不知道除了完美之外。还有什么词语来形容它。
  “现在就只剩下一个编号规则推算,最重要的还是制版,希望他们能够制出足够完美的母版吧!下午去一下二室。去看一下母版的进度。”看着眼前的纸张,计明之自言自语地说道,虽说整个计划是计明之提出。但是当从金城银行来请来的专家充实到“杉”行动组后,计明之才知道原本想制造那种以假乱真的假币,竟然如此的困难。
  除了需要推算的日元的编号规则,还需要制造日元母版。日元正背主景、行名、面额数字等均是采用雕刻凹版印刷的。图案线条精细、层次丰富,虽然这时候已经有了照相制版。但是其效果较差,若想取得以假乱真的效果。只能使用人工雕版。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计明之借调了调查部人数学家推算日元编号规则,另外还以金城银行建立印钞局的名义。从美国购进当时最为先进的“万能雕刻机”全套设备和打样机、试印机、印钞机等全套的制版、印钞所需的机器。
  光有了这些还不行,仅仅只有设备。没有技术人员显然不能解决问题,为此计明之不惜用了一些特殊手段从财政部印刷局请来了局内最优秀的凹版雕刻师和技师到了西北。当然手段是有些不太光彩,不过在为达目的不惜一切的调查部里。使用不太光彩的手段早已成了调查部的一个习惯。
  “终于完成了!”感觉有些目眩的贾志谦伸抉着桌子开口自语到。此时的贾志谦感觉有些心力疲倦的感觉。作为整个印刷局最出色的低纹、花边雕刻师,贾志谦从来没有想到有朝一日自己被关进这个地下室之中。在严密地看守下进行作着现在的这种工作。
  “方先生。这块低纹版你可以拿去了。不知道什么时候我才能和我的家人见面。”站起身来的贾志谦看着坐在门旁的一个年轻人便开口说道。通过这一个多月的接触贾志谦很难想象,像这么一个看起来受过教育的年轻人。竟然会做这样的事,绑架自己的家人威胁自己为他们干活。
  “贾先生。谢谢你这一个多月的辛苦,请相信我们绝对没有任何恶意。你的家人现在过得很好,这一点请你放心,如果贾先生觉得累了的话,不妨先休息一下。”看着眼前的贾先生,方良杰面带着些许歉意的对其说道。如果不是为了完成任务。方良杰相信调查部永远都不可能对像贾先生和他的其它的几个同事,使用这种不光彩的手段。
  “贾先生,我可以试着向上头申请一下。作为您努力工作的回报。这两天让您和家人团聚一下。你看如何?”有些歉意地看了看贾先生。方良杰开口说道。
  “当真?”一听到方良杰的话,贾志谦几乎都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虽说上次和家人见面是在一周前。但也不过是只准自己和家人一起吃一顿饭罢了。
  “贾先生。请您放心。我一定会尽量争取的!”看着满面惊喜的贾志谦。感觉有些不太舒服的方良杰开口说道。用家人的安危威胁这像贾志谦这种老实人。的确让人感觉有些不太舒服。但毕竟任务就是任务。
第217章
国民体育
  “方先生。可以告诉我,这里是什么地方吗?”虽然车窗上挂着白色的挡光窗帘,但是贾志谦还是能透过前挡风玻璃看到车外的这座让贾志谦感觉有些陌生的城市。于是便开口问道坐在车前的方良杰。
  “呵呵!贾先生以后就会知道的,如果贾先生想看一下外面的话。不妨拉开遮阳的窗帘。相信以后贾先生会喜欢上这个地方的。”听着贾志谦的话,再看到其一副好奇的神色打量着车外。于是方良杰便开口说道,虽然贾先生制出的低纹母板正在检查之中,但是上头还是批准自己的请求,就是让贾先生和家人团聚上数日。
  “你们不怕我跳车逃走吗?”听着方良杰的话后,贾志谦在拉开车窗上遮阳的窗帘后便开口说道。看着车窗外的众多的行人,街道的整洁远远超过贾志谦的想象。而路边门市的繁华,甚至于超过京城。
  “呵呵!我相信贾先生不会那么做的!”对于贾志谦的话。方良杰只不过是当成一个玩笑罢了,就算他跳车,他能逃得掉吗?再则他不要家人了吗?
  “哎!”见其对自己的话并没有什么反应。贾志谦开始相信了自己的推测。这些人并不是简单的绑匪。他们的背景远远超过自己的想象。可是为什么他们要做假钞?而且是外国的钞票?这是为什么?
  “贾先生,前面快到你的新家了,记得我说的吗?我想我们没有必要让你的家人担心你的安全不是吗?”看着汽车再过一会就会到达目的地。于是方良杰开口对坐在车后的贾志谦交待到。
  “我知道。”对于方良杰交待自己的那个理由,贾志谦当然不会忘记,贾志谦早就打定了主意,绝对不能让一家老少为自己的安全担心。这时的贾志谦侧打量着车外的那些建筑,一时有些失神。路边的林立的高楼并不同在京城等地看到的,那种透着十足的西洋味高楼,那些车外透着浓浓的中国味的建筑。让贾志谦看起来感觉很舒服,虽说这些路边的楼大都像城门楼子那般高,但是至少看起来舒服。
  “颂名兄,如果不是这街道两边的古朴典雅的碧瓦青墙。我还直的会误以为自己是在国外。在中国像这般整洁的城市,估计就只有这么一处。”走在路边仔细地打量着这座城市的许宗广咄咄称奇道,从美国回国后一直呆在京城教授土工建筑的许宗广,一直以来对国内大多数城市的认知。都是杂乱的、无序的,总是给人一种浑浊感觉。但是初来西北之后许宗广改变得自己看法,尤其是路边那些中西合璧的碧瓦青墙。或红墙金瓦的四至六层的建筑。这些建筑无一不要章显规划者特殊的用心。
  “忠平!未来中国的城市的现代化应该就是这样吧!这些建筑都是为投我们的大老板所好,就是现在察哈尔临管会的司马主任的爱好。不过站在这里。倒是站在中国,而不像是在上海的十里洋场一样。置身于外国一般。感觉更多的是耻辱。早晚我们一定得把租界收回来!”听着同学的话后沈善修开口说道。对于同学的称赞让已经自认西北人的沈善修倒是感觉有点儿自得,毕竟这座城市之中也留着有自己的印迹。
  实际上,在西北像街道两侧的建筑。大都是这种中西结合中式建筑。在后世生活几十年的司马,最早是按照后世的图纸在西北建楼盖房。可以当看到刘季元绘出楼房图纸的时候。就毫不犹豫的抛弃了后世的那种像垃圾一样,没有一点中国味只是透着古板、呆滞的钢筋混凝土味的建筑。也许是生活在后世看够那一切所谓的“现代建筑”之后的缘故,司马对那些个中国式的、传统的总是有着一种几近偏执的喜爱,无论是在汉服。还是在建筑上都是如此。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于是在刘季元等人对西北工业区的规划之中。
  在用人上面。西北可谓是全中国最大胆的地方。那些从国外学习建筑留学回来的年轻人,在西北充分的发挥了他们的才能。
  这些在中国接受着传统教育受着中国建筑风格影响,又在国外学习了现代建筑知识的中国建筑师,更是将西北这种中西合并的建筑发挥至极致。于是这种屋顶全部曲线及轮廓,上部巍然高崇,檐部如翼轻展,使本来极无趣、极笨拙的实际部分。成为这些建筑物美丽的冠冕,屋面翼角处理及梁柱间的合理比例搭配。便使这些建筑实现了功能与造型的完美结合。从而产生出超乎寻常的感染魅力!
  这些年轻的建筑师们选取不同的中式屋顶造型进行组合。就像音乐家利用七个音符纺织出万千旋律那样,在西北营造出多彩多姿的新式中式建筑出来。而这些结合着西方钢筋混凝土营造出新式的中式建筑,就成为了这里的特色。
  而看着路边的这些中式建筑美轮美奂的大屋顶时。司马更多的时候是感觉到一种时空交错的感觉。感觉这才是中国,看着这些建筑。司马更多的时候是找到了那种归属感。那种渗到骨子的里的归属感。在后世很多人都像司马一样。即便是身在中国,也很难找到那种文化、生活上的归属感。
  面对着所谓现代化的、欧美化的时候,感觉到更多的是迷茫。是一种无法寻找到本国文化的那种迷茫。而正是因为经历了这种迷茫之后,司马现在才会如此迷恋这些传统的、守旧的东西。甚至于司马在一边只会说白话的时候。一边还要在西北中学使用着白话课本的同时,另开传统的国学课一样。因此司马可没受到外界的指责。不过在面对这些指责的时候。
  司马连理都不会,千百年以来孔孟之道,仍然是高尚的,不论是尊儒也罢,废懦也好。这些争论与司马无关。司马只知道一个道理,中国人若是连什么是中国根都不知道了,那还是中国人吗?而这个根是什么?就是文化。
  “颂名,你过去不是不关心政治吗?认为政治是人世间最丑陋的东西吗?怎么现在变得如此激进。倒像早年间的那些革命党了。不过人家是对满清。”听到沈善修的话后,许忠广显得有些错异,对于眼前的这个同学,许忠广可是知道多年来他的信奉一直都是远离政治,不过问政事、时事。在国外学习时一心扑在学上。对于同学、朋友的革命鼓动从来是不闻不问。怎么现在变得这么激进。
  “忠平,过去我们看不到对未来的希望,所以放任自流,但是国家是我们的祖国,如果我们这一代人,不承担起我们的责任,那么我的子孙后代永远会像我们现在这样。生活在屈辱之中,帝国主义侵略者强加在我们身上的耻辱。同样会强加在我们的子孙后代身上,这并不是政治,而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这是我们的祖国,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中国为什么在百年以来都在倍受帝国主义的凌辱。仅仅只是我们的落后吗?不是!是因为我们永远把希望寄托在他人身上。中国若想富强,若想挣脱帝国主义侵略者强加在我们身上的枷锁。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要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尽到自己的义务,否则。我们的未来的唯一之途,就是亡国灭种。世代为奴!”
  对于老同学提到的自己的转变,沈善修不以为然。自己只不过是承担起属于自己的责任和义务罢了。与政治无关。在回答老同学的话时。沈善修还引用了一句目前在国内非常流行的一首诗。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听着老同学的话,让许忠广几乎不敢相信眼前的这个人,是自己的同学。与政治无关,这是我们的祖国。许忠广不得不承认一个事实,这句话和后面的那一句触及了自己心灵最脆弱的一面,以至于许忠广忍不住略着情绪地重复着这句话之后的那两句。这首诗许忠广曾在收音机里听到过。
  “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的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见老同学口中念叨着自己话中的两句。于是沈善修便开口把那首诗完整的背了出来,这首《我爱这土地》是沈善修在民族复兴党党部进行爱国主义学习时第一次听到,后来在这首诗在报纸上刊载,又通过广播电台传到了全国。而这首诗中表达出对祖国最真挚的爱的表白。那种爱的刻骨铭心,爱的至死不渝的情感。撼动了很多人的内心深处那丝隐藏的情感,当人们目睹国家遭受凌辱、人民承受苦难的现实时。对祖国爱得愈深。面对现实时心中的痛苦也愈强烈。这种悲愤痛苦的情感恒久萦绕着很多人的心。
  随着广播、报纸,现在这首出自西北的诗,成为现在最流行的一首诗,在中国南北。这首白话诗几乎每一个学生和知识分子都可以背出,甚至于这首《我爱这土地》还被一些地方临时加入了语文教材之中。
  甚至于这首《我爱这土地》还很快被旅居中国的那些外国人。翻译成了英语和法语和其它几种语言流传到国外。在战火肆虐的欧洲。这首洋溢着爱国主义情怀的诗。自然在整个欧洲流行开来。被翻译成多种文字。而这首诗的作者。自然也被欧洲人所熟知。甚至于还被一些欧洲人称为中国的“泰戈尔”,当欧洲人知道诗作者司马是中国的一个将军的时候。欧洲的报纸甚至于用中国的“裴多菲·山陀尔”来称呼司马。
  对于这么一首自己剽窃的诗。就这样在全世界流行开来。远远超出了司马意料。最初这首诗不过是司马所喜爱的一首诗罢了,在建立民族复兴党,为了对人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司马才会在抄写了这么一首自己所喜爱诗。毕竟很多时候这首诗都能撼动司马的心灵,司马相信尽管时间不同。但是在这个国家民族同样受着欺凌的地方。同样能够引起国人的共鸣。结果让司马没想到的是。在引起国人的共鸣的时候,在战火肆虐的欧洲。同样引起了那些欧洲人的共鸣,这首洋溢着最朴素的爱国主义情怀的诗。撼动了每一个人的心,无论是中国人,还是欧洲人。
  “这就是我们制造的训练步枪?”看着放在桌上的这支和公司所用的五式步枪外形相近的步枪。王公亮便开口说道,作为民团的参谋长,王公亮并不知道设计这种训练步枪的目的是为什么。看着眼前的这支和民团使用的五式步枪有些相近的武器。王公亮显得有些不知所以。
  “公允,这种训练步枪主要是发放给工人。还有三区即将组建的民兵部队,相比民团现在使用的五式步枪,这种0.22口径的训练步枪,后坐力极其轻轻微,同时枪声音也比较小。工人和民兵在训练时不会产生恐惧感,还可以让他们熟悉枪械的操作、瞄准要领,这种单发训练步枪的结构非常简单。所以制造起来也比较容易。因此采购成本不到五式步枪的三分之一。”从桌上拿起这支被冠名为“国民体育步枪”的训练步枪后,司马便拉动枪栓。然后从桌上的子弹盒中拿出了一发子弹装入其中说道。
  实际上这种所谓的“国民体育步枪”。就是仿造的三十年代德国为扩军备战。而特意研发的“体育步枪”KKw型训练步枪。这一型号模仿了军用步枪的外观。这种没有弹仓,每次只能发射一发22LR弹,从1934年直到二战结束前,德国学生、平民以及军队都是使用这种武器来学习使用毛瑟步枪。和一战后的那些德国的准军事团的出发点相同。司马使用这种小口径步枪。不过是为了让受训者熟悉步枪的操作要领、习惯于准星、照门的相对关系,火力并不是考虑的重点。
  “砰!”拿起步枪瞄准着百米外的靶子。司马扣动扳机,随着一声清脆的枪响,后座如同司马想像的一般轻微。
  之所以制造这种训练步枪,实际上是因为到底月。西北省就会建立,而西北民团也会随之改编西北边防军。而到时西北省民团组织条例,就会以西北省建省委员会的名义公布,到时西北全省五百四十万民众。每一个在西北居住满两年的男丁都必须要要加入民团。接受军事训练。而根据目前掌握的资料。得益于三省人口半数之上为近二十年中的内的新移民。以至于适龄征为团兵的男性高达一百一十多万,对如此庞大的一支民团部队进行训练。开支相当惊人。其中最大的一项。就是步枪购买以及训练弹药的支出,正因为如此司马才决定制造的这种结构简单的单发点22训练步枪,以供训练之用,毕竟目的只是为了让其熟悉步枪的操作罢了。
  “总团长,这种子弹也太小了点吧!还缩什么口啊!我看就是不缩口都不一定能打死人,再一缩口。那威力不就更小了,这么小的子弹怎么能打死人!发这种枪下去,倒不如不发。一点用处都没有,这就一鸡肋罢了。”
  从桌上拿起一发子弹。入手时张镇国几乎感觉不到子弹的存在,子弹的重量很轻。非常轻,看着手中的子弹,张镇国感觉这种武器实在是没什么用途,除了能让人掌握一下步枪的使用罢了。
  “呵呵!是吗?你们看到那边的羊没有?镇国,你来打,随便打在什么地方!”见到身边的这些民团的军官们大都是这同样的表情。的确无论是在欧洲。还是在点22小口径武器最为流行的美国。像这种点22口径的武器不过只是作为打鸟、猎鼠用罢了,用来自卫这种口径的武器显然有些力不从心。
  “砰!”随着一声枪响,几十米外的那支拴在木桩上的山羊连晃都没晃动一下便倒在了地上。
  “怎么样,威力还可以吧!仔细看看这子弹!”当死去的山羊被抬过来的时候。司马用指着山羊胸腹部差不多有拳头大小的伤口,笑着看着吃惊的从人开口说道,同时从桌上拿起了一发长度大约不到四厘米的子弹。扔给张镇国说道。黄铜色的弹壳和步枪弹相近的尖弹头,黑色的弹头。看着眼前的子弹。张镇国并没有看出一个所以然来。于是便面带着疑惑地看向一旁那些微笑不语的德国老头。
  “把你的佩刀借用一下。张旅长。您看这是什么?”在司马示意下。史道姆拿起一发子弹,然后问张镇国要到他腰间佩带着的匕首。
  接过匕首之后。史道姆便拿起匕首对着弹头的黑碣色的部刮动了一下,那个黑碣色的尖头便被匕首刮掉。然后拿着子弹问道张镇国。
  “塑料?”仔细地看了一下,张镇国才发现这个被刮下的弹尖,和电器开关之类的电器上用的塑料根本就是一样的东西,在这子弹上用塑料,这根本超出张镇国的想象。
  “实际上这种弹头和冲孔达姆弹并没有什么区别,最大的区别是,我们用酚醛塑料制作的弹尖,使得他比普通的达姆弹拥有更好的气动外形,但是在击中目标后。子弹仍会碎裂、变形。这也是为什么这么小的子弹。可以打出这么恐怖的伤口的原因。”
  把匕首还连给张镇国之后,史道姆便开口解释道。同时把目光投向司马,这种新式的点22子弹是司马设计的,有时候史道姆很难想像。司马的那个脑袋里到底装的是什么。为什么总是有那么多的奇思妙想。
  对于史道姆把目光投向自己。司马当然知道原因,史道姆对自己“设计”出的这种子弹。可谓是称赞有加。实际上这种子弹不过是司马根据后世美国的一种子弹。稍加改进后设计出来的罢了,而所谓的改进实际就是对子弹进行放大。在美国有一种O.17英寸Ma0h枪弹,这种枪弹实际上是使用的O.22英寸LR枪弹的弹壳口部收口制成O.17英寸边缘发火式枪弹。
  而霍纳蒂设计的v——Max弹头。其弹头为斯皮尔TN丁空尖结构。采用尖锥弹头外形,红色的塑料弹尖和尾锥弹低。弹道系数O.125便得弹头速度达到777m。而斯皮尔TN丁空尖结构的弹头在击中目标后产生的碎裂、变形保证的其拥有了较高的杀伤力。不过在司马参考Ma0h枪弹设计所需的训练子弹时。
  却把弹壳改成6.8毫米的射钉弹弹壳,毕竟公司生产这种边缘发火弹所用的生产线,实际上司马在后世从一家破产的射钉弹厂购进生产线。不过在生产对对原生产线进行一些调整。比如弹壳从18毫米被加长28毫米,以保证其拥有足够的威力,然的缩口口径随着弹壳的改变,被改成的O.22英寸。实际上这种子弹根本就是Ma0h枪弹的放大版,威力自然也增加了不少。
  “当然最重要的一点是。每千发训练弹只需要6块钱!比我们使用手枪弹还要便宜一半以上,但是威力绝对强于手枪弹。作为民用枪弹对付100米距离的无防护有生目标也是绰绰有余。完全可以满足民团训练和就地剿匪的需要!”
  看着那些仔细检查着手中的子弹的民团军官们,司马开口说道。弹药的价格足够便宜。是司马选择生产使用这种弹药的根本原因,毕竟那可是一百万人的训练,而使用这种弹药对未来的团丁进行训练。每年不过只需要几十万元而已,这完全在可以承受的范围之内。更何况,即便是普通老百姓自己负担训练弹药。每年月几分钱的支出,他们还可以承担得起的。
  “剿匪?总团长的意思是让这些老百姓也参与剿匪?”对于一千发子弹只需要六块钱。并不让蔡锷觉得的奇怪,在日本时,蔡锷曾经接触过一些日本的准军事组织。他们同样用着相似的小口径武器进行训练。每年每个人的训练经费不过是几毛钱而已,但是却可以射击百余发子弹。
  相比之下让蔡锷觉得有些吃惊的是,司马说的就地剿匪。作为民团的总指挥。蔡锷当然知道现在的民团的第一任务就是剿匪。毕竟现在三区内匪患严重远远超过人们的想像。尤其是绥远匪患更是一块心病,不过现在正在按照调查部的情报拟定剿匪计划,蔡锷从来没的考虑利用民众剿匪的事情。所以才会觉得有些惊奇。
  “松坡。若是想彻底消除三区匪患,光靠军队肯定不行。必须要动员民众,不要忘记三区的土匪,除了热河。绥远、察哈尔两地的土匪大都是马匪,对于这种流串的马匪。仅仅依靠军队,恐怕到我们会陷入疲于奔命的境地。所以咱们要把绥远、察哈尔、热河三区变成一个一体化的剿匪大军营。让那些马匪彻底失去生存的空间。只有这样才能从根子上解决困扰三区百年的匪祸。”
  听到蔡锷的话后。司马开口解释道,只不过司马并没有说出自己另外的一个目的,剿匪只是不过是一个借口罢了。
第218章
美国
  一战刚刚爆发时,美国总统伍德罗·威尔逊和大多数美国人一样,都认为这场战争与美国毫无关系。1914年,没有任何一个美国人能够预见到德国将“巴尔干事件”演变为一场全面欧战的结果。《芝加哥先驱报》带有嘲讽口吻地评论反映了大多数美国人对保持和平的兴趣和对欧洲事件的冷漠:美国爱好和平的公民们现在想起来衷心感谢哥伦布发现了美洲大陆。
  但是,有关德军进驻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的报道和该国城市卢万遭受战争洗劫的照片。却使美国人越来越感到不安,美国的原则是保持中立。同时尽力让参战国看到战争残酷的一面。但是随着战争的发展。美国政府高层出于种种目的越来越倾向于协约国,尽管此时美国民间的主流仍旧是中立。
  美国政府高层虽然偏向协约国。但内部对协约国的支持并非完全一致,爱尔兰后裔憎恨英国人。俄罗斯犹太人因为反犹主义才被迫逃离家园;许多德国后裔对德国仍有深情,他们的一些亲属也仍在德国,正因为如此,美国政府只能严守中立。
  1915年5月7日。一艘德国潜水艇用鱼雷击沉英国船只“卢斯坦尼亚号”,造成128名度假的美国乘客丧生,一时间美国国内群情激愤。反战主义者担心这一事件会毁掉一切和谈的希望,威尔逊号召加强武器生产和成倍扩大正规军,以积极备战。这种情绪很大程度上与战争双方在美国的宣传有关,这些宣传是成功的。英国人、法国人成功的在美国国内掀起了排德的风云。
  而当威尔逊和美国的决策层下定决心参加欧战之后,在1917年2月8日以抗议德国重新恢复无限制潜艇战为由与德国断交的同时,为了使美国人具有参战思想,伍德罗·威尔逊总统建特别建立了一个由一万五千名作家、演说家、演员、艺术家和学者组成的“公众舆论委员会”,并为战争宣传投入了数以百万计的美元,进行了美国历史上最庞大的宣传活动。这些受政府委托,为战争进行宣传,一时之间宣传攻势席卷整个美国。
  “柏林至华盛顿,1917年1月16日。阁下亲收,绝密。请通过安全途径转交在墨西哥的帝国公使……我们建议从2月1日开始不受约束的进行潜艇战,我们在这样做时必须努力使美国保持中立……如果我们不能做到这一点,我们将向墨西哥建议在如下地基础上结盟:‘联合作战。共同争取和平……现在阁下应秘密通知总统,我们估计将会与美国开战。也可能与日本……,同时将可能与日本谈判……请告诉总统……我们的潜艇……将在几个月内迫使英国讲和。来电已悉。齐默尔曼。’”
  当美联社通过非正式途径得到的德国外交大臣致墨西哥政府。关于墨西哥同德国结盟的照会原文引起美国舆论哗然。
  一时之间,更是把美国国内原本已经存在的恐德、排德潮涌推上了最高峰,迅速演变成一场波及全美国的反德狂潮。在政府举办的集会上。
  “四分钟演讲”、数百万份报刊上的文章和电影,都赞美给世界带来福音的美国。而同时用骇人听闻的笔调描绘着德国人的威胁,把德国人描写成了企图掠夺欧洲并将统治扩大到西半球的蛮人和匈奴人。
  在政府推波助澜的战争灌输之下,在美国激发起了一场前所未见的战争狂热,大部分美国人在政府的引导下变得歇斯底里起来。他们反对所有的德裔美国人、所有德国事物和反战激进派与进步派,每个州都有公共安全委员会。其分会遍及各县各市,这些狂热而失去理智的人们对德裔美国人实行恐惧统治。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14/73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