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市民的奋斗(校对)第11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18/730

  为了满足来自己美、英、法三国民间以及军队的庞大订单,一时之间在南北中国各省有数百家工厂同时生产着数十种风格各异的风衣,不仅是中国的风衣生产商而是生产这种轻薄的风衣面料的纺织厂,都从中获得了不菲的利润,而作为风衣面料专利持有者以及风衣发明者西北公司下属的骑兵服装公司,也从中获得了丰厚的回报,现在的骑兵服装在欧美已经成为了知名度最高的男性服装品牌。
  当亚德雷坚着衣领,从座维多利亚式的大楼里走出来的之后,就竖起风衣的衣领,用公事包挡着雨快步朝街对面不远处的酒吧跑去。对于亚德雷而言,这就是自己每天的生活工作、在酒吧里喝上两杯,然后回家研究自己喜欢事情。自从几年前进入找到这份工作之后,作为一个密码服务员的工作,每个月8美元的工薪,而且这份工作空闲时间太多。亚德雷更多的时候是把精力都放在自己喜欢的密码技术上,几年下来亚德雷已经成为美国密码分析界的大师。
  “亚德雷先生,我想下次您也许应该准备一把折叠雨伞,每一把折叠雨伞只需要一美元而已,中国生产质量绝对可靠。”
  当亚德雷快步跑到街对面的时候,刚要朝走廊下去去好抖去身上的雨水时,只见一个穿着土黄色的风衣的亚洲人站在自己的面前,用熟练的略带着英国味的英语说道,似乎是在说着一句广告,这个亚洲男子的手中举着一把最近刚刚流行开来的折叠雨伞。
  “请问先生,你是?”看着眼前的这个陌生的亚洲人,亚德雷知道自己并不认识一个亚洲人,而这个人一上来就叫出自己的名字,显然就是冲着自己来的,他想做什么?于是亚德雷用一种警惕的眼神打量着眼前的这个亚洲人,同时开口问道。
  “忘记介绍一下了,我是中国西北电报局的技术主管于心洁,亚德雷先生可以称呼我为于,这是我的名片,早在中国的时候我就听说在美国密码界有一位大师级的密码学大师赫伯特·奥利弗·亚德雷!所以这次来美国,才会冒昧的前来拜访,还希望亚德雷先生不要见怪,如果阁下有兴趣的话。我想请您喝一杯,可以吗?这是作为一个万里之外的同行的敬意。”
  看着眼前的这个不过只有24岁的年轻人,于心洁带着自己招牌式的笑容着开口说道,这次来华盛顿,于心洁所要寻找的目标就是眼前的这个年轻人。
  “啊!当然。当然可以!”听到眼前的这个亚洲人的恭维,亚德雷面带着喜色地开口说道,能够得到万里之外的同行的承认和恭维,显然让亚德雷倍觉惊喜,怎么会心生拒绝之意。
  “亚德雷先生,这里并不适合您这种大师级的天才,您应该呆在最适合您的地方,发挥出您的作用以及您的专业,像你这样的大师级的天才,我想没有什么比从事密码学研究和破译更适合您的了。”看着在自己的恭维声之中显得已经放松不少的亚德雷,于心洁便开口说道。
  这一次于心洁来到美国,除了协助购船之外,调查部交待的另一项任务就是务必把眼前的这个亚德雷聘请到西北,协助调查部建立密码破译机构。对于出身军咨处二厅的石磊而言,在建立调查部的时候,各种情报人员的训练、渗透等等石磊并不陌生,尽管调查部按照传统的中国的密码,建立了多种密码体系。
  但是在密码电报的破译上,却是一直是调查部的一个弱项,而密码破译人才欠缺则是这一切的根本。为了尽快改变这一切,所以石磊便把目光投向了美国,通过华人互助会在美国查探了了数月之后,石磊便把目光投向了赫伯特·奥利弗·亚德雷,这个当初只用了几个月就解开了所有正在使用的美国密码,然后就此写出一份题为《美国外交密码破解说明》的报告,强调欧洲同行肯定能毫不费力的读懂美国密码。
  而这个亚德雷把报告呈交上司,没想到那位上司就是编制这套密码的人,他气急败坏的指责亚德雷是在胡闹,亚德雷索性孤注一掷,放肆的打开上司的保险柜,拿出密码本——亚德雷断定,这份密码组合方法是上司根据威尔逊总统未婚妻的电话号码设置的。
  虽然最后亚德雷赌赢了,一时间,关于这位密码天才的故事也在美军领导层传开,但是同样的亚德雷这个年轻人,同样受到了上司的排斥,对于调查部而言,像这么一个怀才不遇的人当然是再好不过的选择。
  “于,您的意思是希望我到贵公司服务?”正喝着酒的亚德雷看着眼前的这个亚洲人,听着对方的话,亚德雷明白了对方的意思,于是便开口说道,同时暗暗的警惕地看着眼前的这个亚洲人,毕竟现在是战争时期,谁知道他们的目的是什么?
  “亚德雷先生。我诚心诚意的希望您能到西北电报局工作,同时领导一支电报破译机构,不知道亚德雷先生意下如何,一个在您的领导下,可以发挥出您的全部才华的密码破译机构,当然我们会开出与您的才华相等的薪金,年薪3600美元,我们觉得只有这个薪金才与您的才华相等。”对于亚德雷突然用警惕的目光看着自己,早已在于心洁的意料之中。这些人如果连这份警惕性都没有,那恐怕就是自己找错人了,于是便开口说道。
  同时仔细观察着眼前的这个年轻的外国人。按照调查部的人种心理分析资料,像亚德雷这样欧美人,他们最大的特点就是功利心重,所以于心洁坚信眼前的这个在这里怀才不遇的亚德雷,绝对不会拒绝的自己开出的条件。当于心洁看到亚德雷眼神之后,于心洁就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答案,于是便面带着微笑轻轻的喝了一口杯中的烈酒。
  ……
  “我希望顾大使,能够就此次的贵国的行为,做出必要的解释,贵国的这种行为,已经涉嫌资助同盟国,严重侵犯了美国政府以及协约国的利益。”看着眼前的中国人罗伯特·兰辛厉声问道。
  如果不是从今天从报纸上看到霍波肯港、奥克兰港等十几处美国各港的德国公司专属码头的德国国旗被降下,而陌生的中国的五色旗被升起的新闻,以及随后联邦运输部、联邦海事委员会,接到由中立国大使馆转交德国大使馆以及中国大使馆开出的滞留美国德籍商船,已被出售给中华航运公司的证明文件和船籍所属国证明。在得到这些文件之后,罗伯特·兰辛感觉中国人愚弄了美国,在美国即将参战的时候,中国人用极低的价格把早已被视为美国政府财产的德国船运公司在美资产的大部买走,现在即便是美国立即参战,也没有任何办法改变这一事实!
  “兰辛国务卿,对于此事,我想我国政府没有任何必要向贵国进行任何解释,原因有以上几点:第一这次是民间商业行为,作为驻美大使,为我国国民正当的商业行为提供帮助和支持是我国法律和国际公约授予我的义务和权力。”
  “第二至于阁下指责的资敌,我想罗伯特国务卿应清楚,去年我国对英、法、俄协约国的物资出口总额超过五万万关两,其中大部为三国军队定购的军需物资,而因为一周前日本政府通过的《非国货运输法案》致使协约国定购的数以百万吨的军用物资,被积压在中国的码头和工厂仓库之中。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商人为保障对协约国的物资供应,因而集资购买商船,用于向各协约国运输物资,这是资敌行为吗?”
  “再则我提请罗伯特国务卿注意一点,中国现在是中立国与德国之间的无论是民间还是官方的商业行为,都是受到国际约法所保护的,就是贵国在月前,还向德国政府提供了500万美元的贷款一样,这都国际约法授予中美两国的权力,我国公司购买这些商船,是充分利用闲置的同盟国资源,以支持协约国打赢这场正义的战争,这一点我希望兰辛国务卿能够明白。”
  对于罗伯特·兰辛的指责。顾维钧直接开口回答道。这一次顾维钧之所以态度如此强硬,一来是因为顾维钧知道只要自己表现出有一丝的软弱的态度,对方很有可能以一些借口要求自己扣留这些中国籍商船,以用于对协约国的物资运输,美国人需要这批商船,但是顾维钧更知道这批商船对中国实业界的重要性,它直接关系到了中国实业界的存亡。
  正因为如此,顾维钧才会据理力争,顾维钧知道这一次之后,恐怕自己外交官生涯就会画上一个句号,顾维钧并不希望自己以牺牲事业为代价换来的商船,被美方扣留,所以顾维钧的态度才会如此的强硬。
  “viKyui我国政府希望能够征用这批商船,用于保障协约国军事物资的运送,所以我国政府希望您能够说服中华航运公司将这批船借给联邦运输部,用于协约国的物资运输。当然美国政府会向贵国的中华航运公司提供必要的经济补偿,20万载重吨的运输能力,在目前德国恢复了无限制潜艇战的特殊时期,显得再重要不过,希望贵国能够给予必要的协助。”经过近半小时的交谈之后,罗伯特·兰辛见再做争执也没有任何意义。现在那些商船已经成为中国籍商船的事实已经无法更改,所以现在能只能退居其次征用那些商船,于是开口说道。
  “兰辛国务卿,我以及我国政府和我国国民都支持协约国家正在进行的这场正义战争,并愿意为支持协约国打赢这场正义的战争贡献出自己的绵薄之力,自战争爆发以来,我国实业界就以低得惊人的价格,向协约国家提供了质量最优的军需品,为这场战争献出了自己的绵薄之力。然受限于我国海运力量的薄弱,虽然我国向协约国提供了大量的军需物资,但却浪费了协约国家宝贵的海运力量,为此爱好和平支持正义的我国国民深感不安,我国国民在惊闻德国在美闲置的有大批商船之时,便利用中国身为中立国的优势,购买这批一直闲置在港口的德国商船,用于对协约国运输军用物资,以节约协约国宝贵的运力资源。”
  “这批商船投入使用后,可以使协约国能将亚洲以及太平洋航线上的运力,抽调至大西洋航线。我想对于贵国以及协约国家而言,都是非常乐见此事的。对此,无论是英国驻美大使,还是法国驻美大使都对此表示了谅解,并委托我祝贺我国中华航运公司尽快开辟中国赴英、法两国航线。这批商船系我国实业界人士集资购得,我国政府无任何权力说服中华航运公司借船给贵国,我想美国作为一个民主自由的共和国之典范,应该不会侵犯受到法律保护的私产之神圣性,也正因为如此,美国政府至今没有征用、扣留平民财产法案,而同样中国政府也从未有征用任何民间财产的相关法律。”见眼前的罗伯特·兰辛已经有些松动,顾维钧便开口说道。
  借船给美国肯定没有一丝的可能,这批船对于中国实业界的重性性自然不容置疑,顾维钧知道那怕自己有一丝的让步,都有可能成为民族的罪人,所以顾维钧只能选择绝不妥协。正因为如此,顾维钧才会在一回到华盛顿之后,就紧急约见英法两国驻美大使,就此事取得了两国的谅解。
  对于英法两国而言,这批闲置着的德国商船变成中国商船后投入亚洲至欧洲的航线运输,那就意味着两国可以从亚洲航线抽调出更多的商船补充到大西洋航线,以缓解目前的大西洋航线上运输压力,补充商船损失。虽然现在美国国内反德情绪高涨,但是因为伍罗德·威尔逊这个信奉和平主义的总统,美国参战虽然是早晚的事情,但是毕竟谁也不知道会是什么时候。
  只要美国不参战,美国就不可能没收那些德国商船,所以就不可能有助于缓解目前大西洋上德国潜艇不停地击沉商船所带来的运输压力。这时中国公司出面把这些德国商船买下之后,那么英法两国自然可以把更多的商船从亚洲调走,对此两国当然乐意看到,在不存在任何利益冲突的前提下,英法国两国自然没有任何反对的理由。
  “哪……”当停靠在霍波肯港的北德公司专属码头,不!现在应该是中华航运公司的专属码头,“祖国号”巨型邮轮在发出一阵雷鸣般的汽笛声之后,已经停靠在这里长达近三年的祖国号开始缓缓地驶离了霍波肯港。在霍波肯的码头上,闻讯而来的上万名德裔美国人是为船上的朋友送行也好,是为眼前的这艘巨轮送行也罢,这些德裔美国人用复杂的眼光看着缓缓驶离的“祖国号”,这个他们心目中德意志的象征,已经不再属于德国。
  在过去的近三年之中,这些码头上的德国人,曾经在这条巨型豪华邮轮上举办着各种酒会、舞会为自己的祖国募捐,以支持祖国的打赢这场战争,当时很多人都说当“祖国号”再次驶入大海的时候,就是战争结束的时候,现在“祖国号”再一次驶离了港口,驶向了大海。但是战争仍然在进行,虽然“祖国号”仍旧还是祖国号,但是船头上德文字母“vaterland”,却换成了三个泛着黄色的铜铸汉字“祖国号”,尽管在船上很多地方仍然可以看到“vaterland”,但是现在这艘船已经成了中国人的“祖国号”。
  十余挂20万响的鞭炮从原本德国北港公司的办公楼的楼顶上伸下,噼里啪啦的鞭炮声和带着火药味的烟雾在码头上弥漫着,从中华会馆请来的舞狮队在那里兴奋地舞动着狮子,数千名旅美华人,在码头上面色兴奋地看着驶离港口的“世界第一大船”,中国人的祖国号!
  “知道中国人,为什么会在船身上漆上大大的‘vaterland’吗?”看着巨大的“祖国号”正在拖船推动下驶离码头,福兰克·林德曼开口问道身边的施坦因,而此时的施坦因则看着停在港口的另外一艘邮轮“威廉二世号”那艘曾经属于北德公司的大型邮轮。
  “他们害怕帝国海军的潜艇,在半路上把祖国号击沉,没有任何一个潜艇艇长会击沉德国海运界的骄傲‘vaterland’,但是祖国号却就不敢保证了,一百五十万美元,比买废铁还便宜!听说中国人准备把‘威廉二世号’命名为‘中国号’,取代中国邮船公司的那艘‘中国号’,不知道中国有多少人愿意花费400美元搭乘这些豪华邮轮。”看着港口上的“威廉二世号”的施坦因开口说道,对于中国人的之所以那么做,每一个人都知道原因,是怕德国的潜艇,不过德国的潜艇能跑到纽约吗?好像几年前曾来过一条贸易潜艇。
  “至少在祖国号上,有上千名德裔美国人愿意花费4000美元塔乘‘vaterland’,在他们的心里,这艘‘vaterland’虽然已经是中国人的祖国号,但是它永远是德国海运界的骄傲,福克先生应该庆幸,这艘船还是祖国号。”
  听到施坦因的话后,福兰克·林德曼开口说道。福兰克知道这艘船上的6000多名乘客,大部分是中国人在美国招聘来的受到排挤的美裔德国人和他们的家人,而船上真正的乘客,只有千名德裔以及并不多的中国人,毕竟4000美元的票价,并不是普通人可以承受起的。
  “居恩。真没有想到,我们竟然是搭乘‘祖国号’到中国!如果不是这些中国服务员,我真会以为祖国号仍然是过去的那条‘vaterland’,上次我们来这是为祖国募捐,而这次我们是作为乘客搭乘这艘全世界最豪华、吨位最大的祖国号。”心情不错的汉斯·格拉佩尔站在船舷上看着周围那些说着英语、德语的同胞们,开口对站在身边的朋友说道。
  “也许。我们的选择是正确的,看看我们周围,他们都和我们一样是到中国工作,看着眼前的一幕,让我想起来30年前从德国来美国的画片,不过那时候我是人坐在三等舱中。”额头上的伤口已愈合的居恩·格拉斯开口回答道。此时对于居恩而言,这一次离开美国,就像上一次离德国一样,都是为了开始新的生活。居恩相信自己的选择,就像30年前自己的选择一样。
  “知道吗?汉斯,刚才一位来自明尼苏达的建筑师说,在他们那里一个教士被疯狂的当地人用私刑拷打致死,原因竟然就是因为他在一个只懂德语的妇女弥留之际,为她用德语祈祷,现在的美国已经疯狂了,许多州禁止教授德语,禁止用德语做礼拜,甚至于就连德国泡菜也改名叫自由白菜,德国风疹都成了自由风疹,甚至于就是连忙小吃部里都不提供椒盐卷饼。现在我开始庆幸我们带着家人离开了这个疯狂的国家,谁知道这个失去了宽容的国家,还会怎么疯狂下去,也许不久之后,码头上的这些人也会向我们一样选择离开这个疯狂的国家。”
  看着在甲板上玩耍的孩子,居恩开口说道。在居恩看来现在的这个国家太疯狂了,除了离开这里居恩不知道自己还有别的选择,尤其是听到船上的来自各地和自己一样的德裔同胞们他们讲述的遭遇之后,更让居恩确信自己选择的正确性。
  “今天升起了中国的五色旗的祖国号离开了霍波肯港,带着数千名到亚洲寻找新生活德裔离开了美国,但愿庞大的祖国号,能带走在美国的每一个德国人。”在“祖国号”驶离霍波肯港的当天,《纽约时报》上的一条简讯,用极为简短的报道,报道了这一新闻,在这个简短致极的报道中,透着时下美国人敌视德裔美国人的社会现实,这个国家在此时失去了固有的包容之心。
第224章
自由军团
  沿西北工业区向北有一处庞大的院落,这里被西北人称为“孤儿院”的地方,在西北官方这里则被称为“雏鹰营”,这座司马个人出资建立的慈善机构,现在已经收养了从全国各地来的两万多名流浪孤儿。这些来自全国各地的流浪儿童,大都是由西北公司设在各地分公司、办事处在和当时的救济机构合作的情况下,从全国几十个省份送来,在这里这些年龄在只有四到十来岁的流浪儿童,将开始自己的新生活。
  最初设立这个雏鹰营,司马并没有想太多,一来也许是为自己的私心,而二来可能是因为那种潜在善心吧!也许是这样,可是从来没有想到会有这么多孤儿,随着各地源源不断的有孤儿送来,目前这里已经显得有些人满为患。
  作为这座大型孤儿院的名义上的主管,司马曾经接到孤儿院内男女两个分院多次要求扩建的请求,当随着这座孤儿院的扩大,而看到每月近十万元的开支后,司马最初曾动过停止接收新孤儿的念头。但是当司马一次偶然的机会,在火车站看到那些刚下车,衣着破烂早薄的孤儿们,在寒风中瑟瑟发抖的时候,看着那些孤儿的那种充满希望和期待的眼神的时候,司马根本没有办法下那个狠心。
  在这个路有冻死骨的时代,司马知道如果自己拒绝接收新的孤儿,那么很有可能会有数千名几岁的孤儿,会因为自己的拒绝而冻死在街头,所以除了司马自己承担这座孤儿院的开支之外,司马还建立了一个基金会,在国内接收捐款用作这座也许在规模上是全世界最大的孤儿院的日常开支。
  这座名为孤儿院,实际上一所斯巴达化大军营,在这里每一个孤儿都被教授着坚韧、勇敢、顽强、团结以及服从,在这里更多的孤儿是训练成拥有战士一般品格人。通过严厉到甚至有些残酷的纪律,把这些在为了在流浪时上求得生存,而变得有些自私、阴冷、内斗、懒散的流浪儿的性格,给校正过来。
  这里的生活是军营式的,学员们每天清晨六点半起床,要迅速整理好被褥以及内务,然后经过一小时的操练后,吃完早餐,接着便投入到紧张的学习中。小学员们除要学习普通教育的基本知识外,更多的是学习军事知识和掌握军事技能,它包括战术训练、队列练习、军事地形学、通讯联系、全军作战章程等方面的知识。
  “嘟……嘟……嘟……”当天空的朝雾还没散去的时候,在规模庞大的“雏鹰营”的几十个分院之中,同时响起了起床号声,随着起床号声地响起,在雏鹰营的上百座宿舍楼内,那些被人戏称为“司马的孩子”的学员们便纷纷从自己窄小、简陋的铺位上跳出来,迅速拿着洗漱用品朝洗漱冲去。在这里这些原本不知道纪律、时间为何物的儿童们,已经从过去的惩罚之中,学会了什么是与时间赛跑。
  “啊!”在洗漱间里,当这些打着赤膊的学员们接着冰冷的惊水,沾湿毛巾擦洗着上身的时候,都忍不住叫喊着,毕竟这天气太冷了,虽然早已习惯,但是总还是有些不太适应。按照这里的规章不论是炎热的夏季,还是冰天雪地的冬季,每天早上一起床,学员们都必须要用冷水擦洗上身,晚上,再用冷水洗脚。其目的是培养学员的吃苦精神,同时强健他们的筋骨,增强他们的意志。
  “注意检查铺位,不要让麦草露出来。”站在宿舍的大通铺中间,穿着一身标准的黑色收身式军装,头戴着黑色的军帽于柱子大声地喊道,作为第一批进入这座“雏鹰营”的孤儿,现在的于柱子,已经是4队的大队长,作为他们的队长,于柱子每天都会提醒着这些战友,这里的关系永远都是战友,而不是同学,也不是舍友,只是战友。
  在这里所信奉的教育方式是斯巴达式的贫困、严酷的教育。培养孩子对集体的忠诚和献身精神,使他们有高度的公共责任感、坚韧不拔的意志和忍受痛苦的超常能力,在关键时刻堪当大任,并不厚的被子和麦草铺成的多层床铺,就是这里的生活。
  “在代表我们意志的这面战旗面前,我宣誓把我的全部精力和力量献给我的祖国,我愿意而且时刻准备为他献出我的生命,祖国与我同在,祝您健康,我的领袖。”在学员们离开宿舍赶赴训练场之前,站在通铺中间的学员在于柱子地带领下向悬挂在宿舍中央的铁血族以及司马的照片行着军礼同时齐声说道。
  有时候个人崇拜总是在不经意之间建立,就像在这座“雏鹰营”之中一样,在于柱子等第一批学员的带动下,像这样建立起了一个最简单的个人崇拜,在这个强调着纪律、团结和牺牲精神的团体之中,像于柱子等人这样,在宣誓词后加上一句,恐怕有违纪之闲,但是至少在这里并没有人过问此事,尤其是那些管理着宿舍的军事教官们。
  “丰襻!襻”在雏鹰营内的一间教室,几十名学员在那里学习着苦涩难懂的木佬语。在雏鹰营之中,有数十个班级像这样学习着一些语种范围相当小,甚至于只有几人或百人懂得的国内的少数民族语种。
  “丰襻!襻”穿着制服昆巴看着手中的教材。教授着眼前的这些孩子们学习着。
  即使是在贵州都没有几个人还会说的木佬语,昆巴现在开始有些庆幸自己上过几年学堂,要不然恐怕很难得到这份每个月三十多块钱的工作。这份工作对于昆巴来说实在是太过简单,就是在这里教授木佬语,对于小时候和爷爷生活了十多年的昆巴而言,木佬语昆巴是再熟悉不过,所以并不存在什么障碍。
  一直以来。在外界看来,西北军的战斗力强大的根本原因所在,系源自西北军优良的装备以及良好的训练,而西北军的几次亮相,更是让全中国所有都相信这么一个事实,西北军的战斗力的根本源自其精良的装备。即便是在关内的报纸上,那些刊登着的是嘲讽也罢、鼓吹也行描绘西北军的漫画中,头载着钢盔,手里拿着步枪,腰带上挎着手榴弹、手枪、工兵铲、水壶、杂务包等等种种超出此时国人想象的各种技术装备,永远是西北军的最大的特点。
  在这些漫画中,西北军更多的时候是一群依靠着强大的炮兵火力,在无数的飞机和巨型飞艇的掩护下,向敌人们发起进攻,当遇到敌人后,西北军的步兵们永远是在敌人被飞机、大炮轰烂之后,才会小心翼翼地提着步枪冲锋,至少在被人们所熟知的关于的西北军战斗中,西北军就是这样的一群军队。
  但是事实呢?真相呢?只有西北军的军官们才知道对于西北军而言,有一项东西的威力,远比大炮的威力更大,它是西北军战斗力的倍增器。被旅团营三级电台以及分布到排的磁石电话武装起来西北军通讯体系,才是西北军战斗力的根本保障,划时代的通讯体系,使得西北几乎等于拥有了战场的单边透明,正因为这些被西北军的军官们视为完美的通讯体系,构成了西北军战斗力最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
  如果说有什么不完美的地方,那就是尽管西北军拥有着划时代的通讯体系,但这不过仅仅是一个简单的体系罢了,但是西北军通讯密语体系却并不完善。西北军的官兵来自全国各地,因此通信兵只能用普通话传递密语,正因为如此,这种密语实际上非常容易破译,这些什么暗语暗号的,根本无法起到隐蔽的作用。
  面对这种情况的时候,司马想到历史上太平洋战争时期美军用印第安语在前线作军事密语,使得日本根本无法破解。自然的司马就想到了,用同样的小语种语言作军事密语通信。通过在后世查找的资料,司马选择了像西南各地的木佬语、仙岛语,以及西藏等地的门巴语、白马语、苍落语等十几种要么是几乎不为外人所知,要么是几乎失传的少数民族小语种,用作军事密语通讯。
  当然目前只是在雏鹰营里的几十个班级之中,开设这类语言课,目的就是为保密。毕竟招募他族通信兵显然并没人比自己训练,更有保密性,更何况有什么地方,比半封闭的雏鹰营更适合学习这些少数民族小语种。对于民团而言,现在还不需要使用这些小语种密语。毕竟现在除了西北,还没有任何国家掌握步话机的技术。还谈什么监听、破译。
  ……
  “放!”
  “砰、砰、砰……”
  随着手持军刀的指挥官命令声,一排举着步枪的哥萨克骑兵,处决了几十名逃跑的士兵。当几十名逃兵被处决之后,手持军指挥官拿着手中的军刀仔细的检查着已经躺在血泊之中的逃兵是否死亡。
  “李,把他们埋掉吧!”看着在一旁地站着的华工,阿索那托把军刀收入鞘中开口说道,然后跃上马和身边的骑兵们一起离开了临时刑场,临行时看了一眼那个叫李的中国人,还有他背后背着的步枪。阿索那托知道现在这些华工之所以背上步枪,是因为现在前线的形式越来越紧张,为了自保,这些华工不知道用什么办法说服了司令部,把缴获来的一千多支奥匈步枪和几十箱子弹交给了华工,所以现在这些华工才会背上枪。
  在这个武器不足的时候,这些华工显然是用了贿赂的方式,否则司令部的将军们绝对不会如此的大方,把这些武器交给这些劳工,毕竟即便是在前线,俄国士兵们也缺少武器,哪怕就是弹药不足的奥匈步枪同样是宝贝货。
  “阿索那托少校,不知道你那里有没有多余的子弹,俄国的、德国的、奥匈的都可以。”注意到这个骑在马上的阿索那托少校,李光头笑逐颜开的弯着腰走过去对其说道,从这些俄国军人手中买武器,是互助会的要求,前些时候互助会还托人送来了二十万小面额的卢布。
  “你们这些贪婪的中国人,像犹太人一样!任何时候都不忘记做生意。”从腰间的皮制文件包里摸出一个布包,里面有十几封从奥匈战俘身上搜到子弹,然后随手扔给眼前的这个中国人。虽然阿方煮托并不喜欢这种交易,但是现在在前线,很多军人都参与这种交易。毕竟不论是对于军官还是士兵,这些中国人手中的卢布和他们不知道从什么地方搞到烈酒一样的诱人。更何况有时候这些中国人,还能弄到那些黑心的军队承包商不愿意提供的,质量上乘的食品。
  “呵呵,我们也是为了自己的安全不是,十二封一百八百发子弹,四封子弹一瓶。这是三瓶酒,阿方索托少校请你收好。”看了一下布包里捆扎整齐的十二封子弹,李光头笑着开口说道。然后从背包里地拿出了三瓶烈酒来,恭敬的双手送了过去。
  “李大哥,这最近这些天,这些老毛子处决的逃兵越来越多了,老毛子手可够黑的。”抬着地上的死尸,粱子开口对默不作声的李大哥说道,然后把尸体扔进已经挖好的坑中。这只不过是一个合葬坑罢了。
  “啊!老毛子就这样,别管他们了,你的枪练的怎么样了,前些时候老毛子又打了败仗,现在这逃兵越来越多了,不知道这世道什么时候就乱起来了,到时候,咱们可还得指望自己。”背着枪的李光头,把地上的死尸扔进坑里之后,抬起头看着远去的哥萨克,开口对粱子说道。对于这些开小差当逃兵已经成了普遍现象的俄国军队,李光头早就不存任何希望。
  只花了一万卢布,就换取了司令部同意在前线的华工带枪,这种特权,过去李光头连想都没想过。但是这就是现实,现在俄国的现实,看着远去的哥萨克,李光头知道这恐怕是前线最后一支没有出现在逃兵的部队。
  “不知道互助会派来的特别员让我们做好准备,到底是在准备什么。”看着远去的哥萨克骑兵,李光头轻声自语到,现在互助会的特派员每天都在仓库之中教大家拼刺刀,射击之类的技术。虽然李光头知道互助会做事肯定有他的道理,但是却弄不清楚互助会为什么会让大家这么做这些。
  1914年后俄国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尽管战场在欧洲,但是,中亚地区也不平静,1915年随着战事的展开,沙皇政府发布命令,动员所有适龄男性16~43岁上前线服役,该动员令成为起义的导火索,积蓄已久的矛盾迅即发展为一场席卷中亚地区的大规模暴动。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18/73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