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市民的奋斗(校对)第21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10/730

  按照司令的规定,所有人无论在任何地方都不准说中国话,违者军法从事。但是现在……哎!说两句家乡话,有时也是一种慰藉,尤其是对这些离家的游子而言更是如此,可是却没有人能担起泄密的责任,毕竟所有人都知道,一旦他们的身份泄露出去,等待他们的只有死路一条,无论是俄国人还是这些部族人,都不可能放过他们。
  “每逢佳节倍思亲啊!老恰,你在宣化老家还有什么人?”说话的时候马鲁克望着东方眼里有些湿湿的,或许这是风的缘故。
  “你个孙子,就是想让我叫你的姓,我偏不叫,家里父母双全还有一个兄弟,现在在宣化国民中学上学,上个月去塔什干时,在司令部收到他的信,老马你呢?”尽管恰帕克嘴上说不叫,可是话说完了还是叫了出来,相比于马鲁克,自己可是连姓都改了。
  “我?家里早没人了,宣化是个好地方,咱们西北最大的铁矿就在那。”马鲁克有些失神的轻声回答道,显然恰帕克的话触到他的伤处,话只说了一半就转移了话题,把话扯到了恰帕克的家乡上。
  “那是!宣化当然是好地方,知道不,京西第一府就是说我们宣化,想当年武宗皇帝在宣府建镇国府,康熙爷七次北巡、西征都在宣化府驻足,我们那地方人杰地灵。”恰帕克有些激动地说道,那里都没有家乡美,尤其是对于离家的游子而言。望着家乡的方向,恰帕克脑中想起了家乡,还有家里的亲人和自己的兄弟,在信里他说自己已经是童军中队长了,这小子出息了比自己强,不亏当年自己跑到口外挣钱供他上学,他的脑子比自己灵光,要不当年爹不会让他进洋学堂读书,他是读书的料子。
  “成!等以后咱们有机会回家,一定到你们宣化那人杰地灵的地方坐坐,到时你可得尽东道之谊啊!”马鲁克苦笑一下轻声说道,过去的事情都已经过去了,现在自己可是西北军的一员,光各种各样的勋章都有七八块,到时就是回家那也得光明正大的回家。
  “那感情好,等咱们回家了,你到宣化,吃喝玩咱全包了,到时你不去我硬扯都把你拉过去,别的不冲,就冲咱两在自由军团一起扛着脑袋的感情。”恰帕克有些激动地说道,不过声音却不大,在这里呆了这么长时间,当初来的人早都已经养成了小心谨慎的习惯,像现在即便是离他们最近的部族士兵都有二十多米,两人说话都非常小心。
  “行了,老恰,还是等咱们先把英国佬打回家吧!”尽管内心非常期待回家,但是马鲁克知道,在没有完成任务之前,回家或许只是一个梦而已,回家的路太长了。
  “啊!去看看咱们的部队吧!”马鲁克的回答让原本有些激动的恰帕克心中一黯,然后重露出非常粗犷的笑容说道。此时的恰帕克又回复到那个据说曾在天山中带领几十个兄弟杀死了数十名俄罗斯军警的山匪模样,只不过在转身的时候,用带着些许思念的神眼又看了一眼家乡的方向。
  ……
  位于宣化县以东山区的龙烟铁矿是目前西北省内多个大小铁矿中最为重要的一处铁矿,也是产量最大的铁矿,每天都有近万吨矿石经从宣化到庞家堡的六十公里长龙烟铁路延伸线运至位于西北的西北钢铁联合企业,和这个时代的铁矿不同,龙烟铁矿所属的多座矿山都采用了后世苏联式的山体剥离法,即直接用炸药把矿苗、矿脉炸出,然后露天开采。
  尽管在建矿时耗费了数以千吨计炸药,但是在采矿时却能够最大限度的增加矿石产量,尤其是在铁矿生产中引入大量机械的时候更是如此。在龙烟铁矿的一号矿烟筒山矿建成试采时,当时因为铁矿含矽量高达20%多,比正常含量高出13%,含矽量过高使冶炼时耗费的焦炭更多,最初地质研究所一些专家曾一度以为龙烟铁矿无冶炼价值,这一结论一度曾使得铁矿前途变得渺茫。
  幸好后来在汉阳的试炼中发现烟筒山铁矿因为砂质较软并不多费焦炭,而且随着铁矿的开采含矽量也有减少的趋势,炼出的铁质也非常不错。外厂试炼成功后,随着西北钢铁联合企业炼铁高炉的建成,铁矿的生产很快便达到了设计水平,仅烟筒山铁矿每日开采矿砂高达200吨,运出铁砂超过千吨,现在龙烟铁矿是目前国内产量、规模最大的铁矿企业,也同样是宣化县最大的企业。
  春节刚过正月初九的清晨,天空中的乌云越集越厚,宣化国民中学校长吴亮博看着举着校旗和宣化童军军旗显得朝气蓬勃、兴高采烈的从空载货车上跳下来列队的学生,因为是寒假的原因,所以学校要组织学生进行野营训练,同时到铁矿参观,此时学生都穿着童军冬季藏青色短大衣,队伍显得整齐有序。
  他们在温暖的家中过了十五天后,再一次回到学校,但等待他们的不是宿舍里硬木板制成的笼床,而是一场新的磨砺,必须要通过这一场磨砺打掉他们在过去半个月中再次回到身体和心灵上的懒散和享受的心态。此时吴亮博心中说不出是什么滋味,寒风吹落树上的枯叶打在脸上,他有一股寒意,抬眼望天上的云,觉得和心理的愁云一样浓重,不由得暗暗祈祷:“但愿老天保佑,千万不要下雪!”
  望着带队的学校军事教员,军事教员都是现役军人,他们负责学生日常军事训练和组织学生进行野营训练,当然他们还是童军教官,有时候看到在操场上扛着国民体育训练步枪的学生,吴亮博都分不清他们是学生还是士兵。作为校长的吴亮博并不赞同西北教育部实行的教育方式,学生是学习的,不应该像现在这样,每天都需要接受军训,每个月都要进行所谓的集训和野外实践。
  尤其像现在,在冰雪天上山,还美其名曰磨砺学生的意志,就像学校宿舍铺着麦草两米宽,层与层之间只有70厘米的笼床一样,还有每天都要用冷水擦身。自从在西北省教育部规划下,宣化国民中学和西北的每一所中学一样进行寄宿制改造之后,吴亮博曾经无数次上书教育部要求改变学校的“斯巴达式教育”,但是全部被驳回。
  去进行野营训练的一千六百多名学生,占到宣化国民中学学生总数的四分之三,每人都背着童军背包,包里装着带来的干粮、雨衣、野营小帐篷、棉被,每个人的背包都重达十几公斤,浩浩荡荡向庞家堡6号铁矿挺进,尽管他们是宣化本地人,但是还从来没有见过铁矿。
  6号铁矿,是庞家堡铁矿区的一个山头,因它顶部远看像一个四方平台,这是数百吨炸药的产物,这座铁矿是早期探矿时发现的,离火车站并不远,运矿小铁路的里程不到五华里,但是沿盘山路走的话却有三十多华里,一路上山山岭岭,马车上山要加鞭,下山要杀闸,实在难行到极点。矿上的人们都说:“宁走十步远,不走一步坎。”可见上山之难,更何况这路上有一座大岭,又高又陡,一般车把式,对这里都打怵,翻车撞石的事,常在这里发生。
  所以当地有句顺口溜:“三道岭,鬼门关,上岭加鞭用力赶,下岭杀闸一道烟,有人胆大不听邪,车翻人亡难过关。”而国民中学的学生上山参观,却需要走这条很少有人选择的山路,原因很简单作为童军的他们需要接受磨炼。
  国民中学的学生们开始欢天喜地,边走边欣赏这壮美的山川,心里美滋滋的,可是上下两道岭之后,不少身体素质较差的学生已经跟不上了,就连一些身体素质不错的学生也是气喘吁吁。原本整齐的队伍变得稀稀拉拉,同学间只好互相搀扶,缓慢前进。尽管这些学生进行过不止一次童军的野营和拉练训练,但是进山走这么多的山路还是第一次,所以显得很不适应。
  “同学们,可别小看这山路,走这路要有一定的窍门,上坡身子要前倾,弯腰用力,一步走不出多远;下坡身子向后仰,后边像有人在推,不由你不一路小跑,弄不好就会摔跟头。”被矿里派来给学生们带路的赵伟,看着稀稀拉拉连路都走不稳的学生们大声喊着。路还没走一半,不少同学的脚已经磨出了泡,不停的休息,多亏有山里的学生,常走山路,有上下坡的经验,早带领学生到了山上。
  那些戴着眼镜的老师们没被他们拉下,老师们同学们要想全到铁矿,少说也得下午两三点,如果这样,不到半夜回不了学校,先到的老师一商量,决定让学生先休息一会儿,养足精神。在休息的时候,学生们则互相检查彼此的双脚,然后挑破脚上的水泡,学生中有不少都是城内地主、富绅的少爷,但是在这里和学校一样他们必须要抛开所谓娇贵少爷脾气,这里没有富人的少爷,也没有贫民的子弟,只有宣化县国民中学的学生和童军第一团的童军。
  “这条险象环生的盘山路是当初铁矿建设时期,爆破工人用炸药一点点炸出来的盘山路。你们看到那边运矿铁路的坡道,实际上就是炸出的石块堆出了坡道,工程量之大绝对超过出人们的想象,现在这座矿山每天可以开采1500吨矿石,运到在山下的选矿厂经过磁选出铁矿砂后装上火车再运到西北炼铁厂冶炼成钢铁用于制造机械设备。”
  在学生们休息的时候,赵伟向已经重新穿上鞋的少年们介绍这座矿山还有这条路。看着这些少年之前皱着眉头说笑着挑破脚上水泡的时候,赵伟明白是什么让他们变得如此坚强。和小学以服务性质的童军不同,在中学他们除了服务之外,还需要接受一定军事训练,西北的青少年就是西北的未来,保持最坚定的意志、锻炼最强健的体魄、安守最俭朴的生活是对每一名西北青少年的要求。
  “嘟!立即整队前进,注意脚下的山路,两人一排,靠边。”休息了十多分钟之后,学校的军事教员吹响了哨子大声吼叫着。
  当学生们再次拖着疲倦的身子上路没多大会,谁知天不作美,十点以后便淅淅沥沥下起了细雨,细雨中夹杂着片片雪花,现在正值寒冬,山上刺骨的寒风一吹,雨水落在石路上,立刻结成冰,尽管这炸出的山路上坑洼不平,但是结成碎冰之后,路变得湿滑起来。
  原本欢歌笑语的行军立即变得异常艰辛,尽管学生们已经从背包中取出了雨衣穿在身上,但是刺骨的寒风杂杂着细雨,冻得这些十二三岁到十六七的少年们脸色发起紫来,每个人都在寒风冰雨中冻得瑟瑟发抖。
  天上飘落夹杂雪花的细雨,阵阵寒风如刀子一般犀利,风雪交加的天气简直寸步难行,李常川只觉得自己扛在肩膀上的训练步枪越来越沉,为了让有些酸痛的肩膀轻松一下,只能不断换着肩。先前走在队列中作为少数扛着训练步枪的童军那种威风劲,此时完全被疲惫所代替,尽管天气很冷,但是浑身却都在冒汗,内衣似乎都湿了,刺骨的寒风从领口、袖口吹进来,身上冰冷冰冷的。
  走在李常川身边的刘家祥,呼呼地吐着热气,作为中队长他扛着训练步枪,一步一个脚印朝前走着,身上雨衣冻上了一层冰,一走路卡卡乱响,不过这一切和他好像都没有什么关系,他好像永远只知道朝前走,就像他在西北军中的大哥一样,好像他大哥现在在很远的前线打仗,全县都知道刘家的老大是个战斗英雄,得了一级忠勇勋章。
  连县长见着他爹离老远都要打招呼,尽管很多人都没见过他大哥,但是总是会有人说他们过去和他大哥认识,以此来抬高自己的身份。刘家祥并没有注意到身边的同学在观察自己,只是埋着头走着,尽管很累、很冷但是刘家祥不断地告诉自己一定要忍着,自己的大哥正在看着自己。半年前,当县长和荣军会敲锣打鼓的上门告诉自己,大哥在前线因为军功显著,受到嘉奖得到一级忠勇勋章之后,刘家祥从邻居眼中看到他们羡慕的眼神,作为他的弟弟,自己一定要更出色,那样才能对得起大哥当年到口外闯荡挣钱供自己上学,只有这样才不会给大哥丢人。
  李常川用手摸了摸雨衣,除了腋下是软的,其它地方全是硬邦邦,如果不是走路,已成冰人了,不时有雨点顺着脖颈处往里灌,沾了水的衣领硬得像刀一样拉脖子,生疼生疼的,于是索性将衣扣解开,不让衣领拉脖子,然后打着寒颤继续艰难前行。
  “歌声嘹亮挺起胸膛,中国童子军年纪虽小志气强,成长的岁月我们一起经风浪。不怕寒冷与酷暑,不怕流汗吃苦又何妨!为了曾经许下的诺言,我们要把最好的自己带给爹和娘。”就在这时在冻得瑟瑟发抖的队列中传出稚嫩的歌声,一名扛着比自己高出一个身长童军旗的少年大声唱起了“童子军军歌”,唱歌的少年声音显得稚嫩,脸蛋已经被冻成紫红色,歌声甚至于因为寒冷的关系有些发抖。
  李常川扭头望去是一个七年级的小屁孩,尽管那小屁孩冻得嘴唇发紫、浑身发抖,但仍然在固执而倔强的唱着,唱着这首加入童子军后学会的第一首歌曲,显然他希望自己能成为歌声中描述的少年。
  “……迈开脚步勇敢去闯,中国童子军坚忍团结志气扬。心有多美世界就有多明亮。真诚的记忆我们一定要珍藏。不怕艰难与挑战,不怕失败成功在前方!为了明天庄严的检阅,我们从今天开始百炼成钢。不怕寒冷与酷暑,不怕流汗吃苦又何妨!不怕艰难与挑战,不怕失败成功在前方!为了明天庄严的检阅,我们从今天开始百炼成钢,成为祖国的栋梁。”
  一个人、两个人、三个人……最终上千名少年同时唱起了这首曲调欢快向上的歌曲,稚嫩的歌声似乎穿透云际直冲上云霄,为了明天庄严的检阅,我们从今天开始百炼成钢,这是这些少年的誓言,此时少年们已经忘记了刺骨的寒风,他们经历一切磨砺,要百炼成钢,要成为祖国的栋梁。
  “祖国的栋梁。”吴亮博取下眼镜擦了擦镜片,看着在寒风和雨雪中奋力前进的学生们,这些孩子们就是祖国的未来,他们有多坚强,未来中国就有多坚强,此时吴亮博或多或少的理解了教育部的做法,无论是中学的寄宿制、每周义务劳动和军事训练以及野营拉练,一切都是为了让这些孩子们成为未来的栋梁之材。
  或许这个时代的中国少年远比后世坚强,但是在司马看来必须要通过不断磨砺让他们变得更加坚韧,儿童的成长绝不能置于蜜罐之中,而是要通过不断磨砺,使得他们意志变得坚强,以承受成年后的种种压力,成为真正的栋梁之才。
  几个小时之后,历经了千辛万苦,上千名师生终于到了位于山顶上的矿场,饱受雨雪之苦的学生们看着眼前被炸药炸去一个山头的庞大矿场想大声欢呼,但是怎么也吼不起来,他们太累了,太乏了,太冷了,但是在这座矿场参观休息之后,还要到达五华里之外的宿营地,在那里他们将度过为期五天的野营训练,然后过完正月十五之后,开始他们新学期的学习和训练。
  风雪和严寒会磨砺意志,使人们变得更加坚强。或许后世人无法理解,在这个时代欧美的富家子弟、贵族子女,在所谓贵族学校之中,睡在窄小、荒秃、没有任何隐私可谈的小隔间中,淋浴无论春夏秋冬都是冷水,所有人都接受严格的体育训练,正是斯巴达式的贫困、残酷的教育,培养了学生们对集体的忠诚和献身精神,使得他们有高度的公共责任感和坚忍不拔的意志以及忍受痛苦的超强能力,在未来可以堪当大任。
  就在这样的寄宿学校训练出来的富家子弟,如罗斯福、肯尼迪兄弟、老布什等等,当国家需要他们的时候,二话不说慷慨出征,有的壮烈战死,活下来的许多人成为国家的精英或国家的领袖。而西北斯巴达式军国民教育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在心灵、知识和身体上全面发展,而只有具有强烈的公共责任、对社会的献身精神,富于远见、怀抱着高尚道德目标和勇气的人,才能在没有前人经验可循的条件下,领导未来的中国走向强盛。
  无论是寄宿制的中学还是童军制度或是野营训练,都是为培养这样的品性提供一个合适的环境。尤其在中国这么一个有“富不过三代”之说的国家,更需要斯巴达式教育,富不过三代不单是一个家庭,往大了说则是一个国家。通过合适的教育成功塑造未来中国一代又一代优秀的精英阶层,如此才能保证中国未来的兴盛,并承担起未来严峻的历史挑战,这才是教育的最终目标。
第100章
包围
  最初上山时雨雪早已经停了,几天来也再没有下过雨雪,而且山坳间刺骨的寒风,也被山体和密布的树木遮挡,但是仍然让持枪站哨的刘家祥体会到什么是“风头如刀面如割。”当然在这里并没有所谓的“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身上穿着藏青色呢制短式双排钮大衣的刘家祥,来回走动着,时不时拍着身上的短大衣,这件呢制短大衣是刘家祥穿过的最好的衣服,所以穿在身上的时候刘家祥都非常注意保持大衣的平整,既便是现在也不例外。
  童军短大衣和他们的军装一样都是由司马以及西北的企业、个人资助,作为半官方机构存在的西北童子军的费用政府拨款只占少数,主要经费来源就是来自社会的捐赠,捐赠形式非常多样,可以是实物也可以是现金。在西北政府和童军总会不断进行的青少年应接受准军事化训练的宣传下,人们并不介意资助学校的军事教育,尤其是当资助与荣誉挂钩的时候,资助教育的商人和个人可以提高自己的声誉,更何况在中国传统习惯上,资助教育一直都是富裕士绅们的第一选择,尽管现在西北教育经费开支非常庞大,但是接近六成都是来自社会捐款。
  自从一年多前,西北童子军建立以后,在吸取后世美国童子军的经验上,西北健全了童军的训练和活动制度,每两周召开一次会议,星期三进行编队、行军和野营训练,星期六学习如何进行侦查活动以及简单的军事训练。和后世美国的童军只在夏季进行野营训练不同,西北的童军更接近后世苏俄少年军事组织,冬季也会进行正常的野营训练。正是通过野营训练,把一些价值观传授给少年儿童,诸如自尊、公民意识及野外生存技能和军事技能等,不过受限于经费,现在西北童军组织仅仅只建立到县级各个国民学校之中,在乡村依然是片空白。
  “不知道大哥那里是不是也这么冷?”尽管此时棉帽的帽檐已经拉了下来,但是刘家祥仍然可以感觉到寒风吹在脸上如刀割的感觉,为了缓解因为白天训练带来的身体上的疲倦,刘家祥不禁想起了已经几年没见的大哥,自从他几年前到了口外,就再也没有回过家,尽管不知道大哥到底在什么地方,但是想着这里这么冷,那么西伯利亚一定更冷吧!大哥一出门就是几年,但时不时通过邮局把钱汇回来,以至当初还有人传说大哥在口外做马匪,要不然在口外闯荡做生意那有几年不归家的,这种谣传弄得爹娘在人前都抬不起头来,有个当马匪的儿子并不光彩。
  现在好了,半年多前县长和荣军会敲锣打鼓的上了门,全县都知道刘家出了个大英雄,爹娘在人前也能抬起头来,门檐上更是挂上军属牌子,在牌子上还绘着一级忠勇勋章。打那后任谁走到家门口,都得高看上一眼,爹常说这就是戏文里的“丹书铁卷”,连过去鲜少来往的亲戚们也经常来串门。
  老刘家几百年没出过像大哥这样的“大人物”了,大哥给老刘家争了光。宣化城百多年没出过什么大人物了,更没出过什么大英雄,宣化子弟从军的不少、立功的也不少,可是大哥却是宣化第一个得到一级忠勇勋章的,就连《西北日报》都写到了大哥的名字。刘家祥还记得当时和荣军会一起来的沈县长手里拿着《西北日报》拉着父亲走到挂在堂屋中主任画像面前说的话。
  “今天主任起床拿起《西北日报》的时候,他就会在报纸上看到你家家富的名字,看到名后的宣化县籍,刘家富为咱们宣化争了光!”主任会记得大哥的名字吗?刘家祥并不知道,不过刘家祥却非常想知道大哥现在在什么地方,给大哥写信永远只有一个地址,西北市33595信箱九一六部队刘家富,大哥的回信中永远都只有自己一切都好让家人放心的话,在信中没有任何对于战功的炫耀,好像一切都没有发生过一样。
  宣化的人们对于大哥战功的了解永远是荣军会李会长在自己家大门前说的:“一位从宣化县城走出来勇敢的年轻人,他奉边防军司令部的命令到达了俄罗斯,他的名字叫刘家富,他是响应祖国的召唤为保卫祖国而去,他用在战场上的勇敢为祖国、为边防军、为自己和他的家乡宣化赢得了荣誉。”
  人们不禁揣测大哥立下的战功但是却没有任何人知道,于是在人们口中报纸上对立功战士的报道就变成了大哥立下的战功,中国人总是喜欢添油加醋,以至于最后传来的消息越来越……。反正大哥是宣化的第一个英雄,成了一些大人教育子女范例,过去谣传大哥是个马匪的谣言自然也不再有人提起。
  “你大哥是咱宣化的好爷们!”凡是知道自己是刘家富兄弟的人总是会面带羡慕的如此说道,而他们说话的时候,总会有意无意的打量一下刘家祥,这种压力是无形的,有一个战斗英雄的大哥,对刘家祥而言需要付出更多,就像现在刘家祥的目标就是童军最高嘉奖的雄鹰奖章。
  刘家祥眼睛的余光看到在篝火旁欢闹的童军们,在这里刘家祥可以听到他们的欢笑声,白天的军事训练或许很辛苦,但是当吃完晚饭后,营地里所有人都列队接受官长检阅,解散后举行营火夜会的时候,总是所有人最开心的时刻。
  “大哥,我一定能拿到雄鹰奖章!”刘家祥望着北方在心中对自己说道,只不过刘家祥并不知道他的大哥此时并不在北方。
  ……
  千百年以来在波斯东北部半荒漠草原带,生活在点点绿洲之中的居民大都是土库曼人,他们被称作外海土库曼人,土库曼人所在地区,大都土地贫瘠,约自伊斯兰教兴起之时起,土库曼人自阿尔泰山地区向外迁徙,从传统上,他们是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以帐幕为村舍,千百年来一直过着如此的生活。
  当突厥斯坦自由军团起义的时候,游牧的土库曼人并没有什么反应,外界的一切变化与他们无关,他们关心的只是牧场和羊群。当英国军队去进攻自由军团的时候,尽管他们不会主动挑起和英国人的矛盾,但是却不介意向自由军团提供些许帮助,毕竟他们和外里海州的很多人同属一个部族,自由军团派到波斯偷袭英军后勤队的骑兵,就得到过这些部族的帮助。
  正因为这种同属一个部族的热情,才使得自由军团进袭英军后方的大部队在进入波斯北部之后,尽管远征四百多公里,但是却没有碰到严重的后勤问题,住在伊朗北部戈尔草原的各个土库曼部族,向自由军团提供和出售他们的羊肉和草料,甚至于一些部族还无偿向自由军团提供宝贵的草料和食物,一直以来自由军团都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给予这些部落种种帮助,所以他们才会利用这个宝贵的机会回报自由军团过去建立的友谊。
  即便是波斯以及其他民族游牧部落发现了自由军团派来的骑兵,也不会有人去通知英国人,无论是过去的俄国人还是现在的英国人,在他们眼中都是入侵者,对于波斯北部荒漠的戈尔草原上游牧民族而言,他们或许不是虔诚的伊斯兰,但绝不会出卖自己的朋友。
  “求……求求你们!放过我吧!”在古吉城外两三公里一处建于小绿洲中的部落中,一名跪在地上嘴角带血的英军士兵,脸上沾满灰土、杂乱的金发上沾着杂草,面色惊恐地看着眼前穿着黄色哔叽军装,头带毡毛帽面色狰狞的土著军人,哀声乞求道,这些野蛮人竟然枪杀战俘。
  “砰!”听到数米外传来一声枪响,脸上还带着些稚气的英军士兵忍不住浑身颤抖起来,此时他想起从土著人口中听说的关于自由军团的传说,他们会把俘获得敌人钉死在路边的十字架上。
  “哗啦!”刚处决了一名印度士兵的土著人,面带狞笑握着枪看着眼前这个年轻的英国士兵,眼神中带着嗜血的目光。
  “啊!”承受不了压力的英国士兵突然发出一声嘶心列肺的尖叫,然后只觉得腿间一湿,而原本狞笑的自由军团战士看到尿裤子的英国士兵,立即大声哄笑起来。
  “你应该庆幸你是一个英国人。”这时一个军官模样的人走过来看着眼前几近崩溃的英国士兵面无表情地说道,然后冲其吐了口唾沫,每个人最看不起的就是懦夫。
  随着夜幕降临,一直响彻在柯佩特要塞周围的枪炮声渐渐的平息了,现在英军的炮火已经没有二十多天前战争刚刚打响的那般猛烈,如果和德国顾问的料想一样,英军的后勤出现了问题,恶劣的交通条件,过长的交通补给线使其易受攻击,而前线又地处波斯北部半荒漠地区,再加上当地部落的不合作态度,又无法就地筹措作战物资。恶劣的后勤供应使得英军难以支持长期战争,而对于打仗时大手大脚惯的英军而言,他们根本不知道节省物资无论是弹药或是食物、药品。
  二十四天的战斗已经消耗了英军大量的储备物资,而物资的补给情况却是一天不如一天。为了打击英军的后勤运输,早在战争一爆发,自由军团就派出了一个师的骑兵分散到英军后方打击任何一支英军车队,尽管英军司令部的将军们看到二十多天来已经消灭了数十股近万名袭扰运输车队的自由军团骑兵,最初他们看到不断增加的杀敌数字还很兴奋,但是当看到不断攀升的卡车、马车、挽马的损失数量后,就再也高兴不起来了。
  二十多天的后勤袭扰战,使得英国损失半数的卡车和马车,最直接的后果就是本就紧张的后勤补给变得越来越恶劣,而从美国定购的卡车,还要几个月才能到达这里,现在的英军已经开始体会到漫长的交通线和缺少车辆带来的诸多麻烦,尤其是对于前线的士兵更是如此,他们已经不能像刚开始那般毫无顾虑向土著人的阵地倾倒弹雨了,现在甚至于连食物供应都发生了一些问题。
  英军前线指挥部设在距离前沿不到三十英里的古吉城内,指挥部是征用城中土库曼贵族的豪宅,土库曼人一直都非常善于编织精美的毛毯和地毯,自从英军征用这里以来,豪宅内编织精美的毛毯和地毯少了很多,当后勤车队返程回德黑兰的时候,总会带走一些英军官兵的“私人物品”,然后从德黑兰寄回英国或印度。
  在夜色掩护下,恰帕克亲自带着第三十三师六千多名骑兵缓缓摸进距离古吉不足一公里的荒原,整片大地悄然无声,田地之间因为之前的一场冰雪而显得泥泞,马蹄踏在作物上的响声显得格外剌耳。穿插到波斯境内负责对英军合围的部队已经完全展开,乘着地利悄悄迂回到英军的后方,尽管英军的主力不在这里,但是他们的指挥部却在这里。
  望着不远处的小城,恰帕克回转马身,环顾身后上千名骑兵,这些来自各个部族的骑兵都已手持步枪,安静的等待即将到来的厮杀,只有几匹劣性较强的战马不耐的轻声嘶气,先前的休整使得这些战马现在可以投入接下来的战斗。
  “为了自由!”恰帕克抽出胯间的马刀对身边的号兵比个冲锋的手势,号兵点点头,吹起冲锋号,在冲锋号响起的时候,同时大吼一声,随即挥着马刀以45度角直指前方,数千名骑兵立即像开闸的赛马一般奔向前方,像一群凶神从地狱中涌出,然后对面前的这座城市毫无顾忌的展开杀戮,以发泄他们心中的怒火。
  “到底是什么地方出现了问题?”在土库曼贵族装饰豪华的房间内,趴在桌前看着地图的约翰·尼尔森中将目光紧锁,每天必到的运输队今天像是失踪了一般,消失得无影无踪,而德黑兰传来消息,车队早已出发了,沿运输线上城镇设立的哨卡没有传来车队遇袭的消息,而且几个小时以来,甚至于连几处哨卡都失去了消息。
  “轰!轰!”突然响起的炮声和密集的枪声打断约翰·尼尔森中将的思考,约翰·尼尔森听到枪炮声距离如此近,未及反应办公室华美的波斯风格木门被推开了,约翰·尼尔森看到一名参谋军官面色慌张地跑了进来。
  “将……将军阁下,我……我们被包围了。”尽管是一次突袭但是英军的反应是迅速的,被惊涛一般的马蹄声惊醒的英军窜出帐篷或营房后,就立即冲着声音传来的方向漫无目标的射击。在骑兵发起冲锋的时候,三十三师迫击炮兵立即向古吉城内外的英军倾倒着迫击炮弹,一时之间在漆黑的夜空中不断有朵朵橘色的火焰升起,密集的枪声、炮声撕破原本寂静的夜空。
  “立即通知阿格那耶夫司令官,我们已经对古吉形成合围,我部已经向古吉城英军司令部发起了进攻,自由万岁!”骑在马上的恰帕克听着耳边骑兵冲锋时发出的欢呼声,对身边的传令兵说道,随后便骑着马随部队冲了过去,当了七八年马匪,恰帕克早已习惯在战斗时和战士们一起冲锋,恰帕克很享受挥着刀操着手枪冲锋陷阵的感觉。
  接到命令的传令兵立即操马向后方装电台的马车跑去,自由军团或许很原始,但是每个师都装备有西北生产的电台,不过却是落后的和同时期电台一般粗重的原始电台,重达上百公斤,只能依靠马车牵引,但是仅此就比很多国家的部队要先进,毕竟他们大都还在依靠野战电话,电台根本还没有进入师级部队。
  恰帕克高举手中的马刀,一马当先领着三百名警卫营骑兵向城外英军发起了冲锋,大地在马蹄下震栗,冲到敌阵前的骑兵们先放一排枪掠倒准备反击的英军,然后挥舞马刀纵马驰入英军队伍里尽情砍杀,迎面而来仓促抵抗的英军不是被砍倒,就是遭马蹄踩踏。从帐篷中跳出来的英军刚刚冲到重机枪边,射手才就位,未及装子弹上膛,先头骑兵就已经冲到面前,一名骑兵很轻松的将马缰一抖,策马跃过整架机枪,回马一刀砍倒那名英军军士,机枪手惊恐地想趴下身来,但是马上的骑兵将马刀凭空一挥,机枪手的脑袋与身躯就分了家。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10/73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