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市民的奋斗(校对)第21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11/730

  在这种打击下仓促抵抗的英军士兵马上失去了迎战的勇气,纷纷丢下武器没命逃跑,但是在骑兵团团围绕斩杀之下完全失去了方向感,只能盲目乱跑,成为任人宰割的目标。一名英军士兵失去了应战的勇气,跪在地上乞求饶命,一个骑兵直接纵马过去将他踏毙。操着机枪的英军扔下机枪想逃,但是追上来的骑兵像是在山间放牧时赶羊一样,用马身将10来名英军赶在一起,然后纵马一跃,在半空中仿佛不经意似的放开了一枚手榴弹,轰的一声,被赶成一堆的英军在尘烟中完全消失了。
  一名骑兵示范最潇洒的杀人方法,他冲到一队已经端起枪瞄准的英军士兵面前,砍瓜切菜般杀了十几个人,最后一名英军士兵吓得没命地跑着,这名骑兵收起马刀单手取出骑枪,瞄都没瞄就开了一枪,那名英军士兵便倒了下去,一旁几个掠过的骑兵高声喝彩。这些自幼就在马背上长大的游牧民族,马早已经成为了他们身体的一部分,在马上他们总能发挥出最好的状态,并能很快适应最新的作战方式,无论是马刀或是步枪,都仅只是工具而已,重要的是他们血管里流淌着骑兵的血液。
  发生在波斯北部荒漠上的这场战斗,对于西北而言太过于遥远了,尽管他们曾在报纸上看到过对于自由军团的介绍,但是中国人最大的习惯就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没有人会在意发生在那里的战斗,当然如果他们知道自由军团实际上是西北军一个分支的话,也许会更加关注吧!但是显然他们永远都不可能知道这些,自然也就不会有人再关注这些。
  无论是波斯北部荒原上自由军团抗击英军侵略的战争,或是西西伯利亚在西北军配合下,以狂风卷奔云飙之势席卷千里的俄罗斯皇家近卫军和护国军进行的护国战争,都不能够吸引李贺丝毫注意力,李贺的研究室作为承接袭击舰装甲钢研究室中的一个,自从接到这个任务以来,从李贺到每一名技术员,几乎每天都呆在试验室和工厂的车间之中,不断的试验着各种各样的公司生产的钢材和新研制的合金钢,以期待能够研制出一种可以达到海军部要求的钢材,辛苦最终得到了回报,经过不断努力李贺得到了自己想要的钢材,一种新型合金钢材。
  “……钢材中含0.1%的钒,即可提高强度10%至20%,通过加入适量的钒,在钢材中采用钒微合金化,可以制造出抗拉强度达到1300~1420MPa,硬度达到390~410HB的钢材、基材屈服强度90~1000MPa。……尽管其表面硬度低于海军舰船部指标的50%左右,但是相比于海军舰船部提出的基材硬度200~230HB,基材抗拉强度700~780MPa,基材屈服强度450~610Mpa而言,新型钒微合金钢均超出其中30%至50%之多,而且相比于镍基合金钢,钒微合金钢的成本下降了10%左右,我们认为新型钒微合金钢的发展前途远大于目前各国使用的装甲钢……”
  在舰船部技术人员面前李贺介绍着新型合金钢,这种在李贺看来发展前途远超过其它钢种的钢材。此时李贺非常感激自己带得西北大学冶金专业那些学生们,至于报纸上争论说什么这些学生目前当务之急是学习,对此李贺嗤之以鼻,这些学生或许不过刚刚开始学习,但是他们的底子却不错,在研究所中通过实践学得的经验不见得比书本上的差。
  这种含钒微合金钢是李贺参考自己带的学生从冶金研究所资料室内找出的旧的“试验资料”中提到钒微合金钢为基础,研制的一种新型合金钢。在李贺看来这种合金钢或许将是稀土合金钢、铜合金钢之后,西北冶金第三个最为杰出的技术成果。只不过李贺并不知道,实际上西北冶金取得的技术成果根本是建立在后世技术的基础上,包括钒微合金钢也是如此,只不过现在西北引了一个路而已。
  以高质量合金钢为主流一直都是西北冶金追求的目标,后世中国尽管钢铁产量世界第一,但是大多数却是粗钢,尽管出口亿吨计的粗钢,但是却大量进口优质钢材,但其价值却远超过亿吨计的粗钢,白白浪费了大量的宝贵资源。同样的错误不能再重演,在这个时代站在巨人肩膀上的西北钢铁目前只生产优质钢材,而粗钢却需要大冶,或许这也是一种变化。
第101章
西北大学
  在外人印象中,西北和外省相比最大的不同就是两点,一是重视实业,这自不用多言,实业是西北发展的根基。而另一个让国人侧目的则是西北极为重视教育,即便是在战争时期西北省教育经费支出仍然占到全省政府支出的19.8%,占到政府支出近五分之一。另外一个数字或许能够说明一切,就是西北一省的教育经费支出超过了北方政府的教育支出,再加上数额庞大的非官方教育基金和个人捐赠,西北省的教育经费实际上可能超过全国各地在教育事业上的投资。
  有了充足的教育经费作为保障,使得西北可以在几个月内在全省各地推行强制性九年制义务教育,现在西北一省一千三百多万人口之中,中等实业学校和中小学在校生人数超过两百万人,拥有接受过短训的老师近十万多人,这个数字甚至于接近全国总和,而中学生则远远超过全国中学生总数的数倍。
  司马曾经说过最值得自己骄傲的就是西北的教育,用了两年时间建立这个时代中国普及到每一名儿童、少年的义务教育体系,西北带有强制色彩的义务教育体系,有别于这个时代教育壬子癸丑学制,而是直接把美国的“六三三”学制抄了过来,小学六年再加上三年的初等中学、三年的高中或师范学校或中等实业学校,初中的单独设立有利于西北教育普及,也使得西北可以在全省推行九年制的义务教育。
  当然在构建西北义务教育体系的同时,司马并没有忘记构建西北的高等教育,从最初培养用于和外国技术专家沟通的翻译人员的翻译学院到培养技术人员的技术专科学校,都在短期内建立了起来,而其中最为重要就是目前仍然处于初创期的西北大学。
  西北大学创建于共和六年元月,为了把这所大学办成全中国甚至全世界第一流的高等学府,当时除了政府投资和西北公司以及企业投资的数千万元之外,司马还和西北企业家们捐赠了多达两千余万用于征地建校、构置教学器材,期间为了满足学校的教研需求又多次追加投资。
  以至于日本报纸上曾经酸溜溜地说西北用可以建立一支战列舰队的资金打造了他们梦想中的大学校,但是却指出大学并不仅只是大型的学校,就像流传的一个笑话一样,西北正在走上一个误区,无论什么都要最大的规模,但是大学并不是工厂,规模大并不见得是好事。
  “大学者,非大楼之谓也,乃大师之谓也!”对于这句话,作为创建西北大学的主导者,司马当然有深刻的体会,在后世各个大学要建什么“世界一流大学”,但是他们所谓的一流就是大型而豪华的“学校”,各所大学所做的就是忙圈地、盖大楼,忙扩招,却忽略了大学精神之真谛。苏格拉底说:“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学风,决定了一所高校的前途,耶鲁大学为何成为世界性的一流大学,其最为主要的原因就是强调自由思想和自由的学术空气,这种“自由教育”的原则,使耶鲁能够包容各种思想流派,保持勃勃生机,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时就提出“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之义”。
  对于初建的西北大学而言,学风建设和校长的选择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正因为如此司马在选择校长上非常谨慎,曾经一度司马还想过直接聘请外国教授出任西北大学第一任校长,但是最终于出于民族自尊司马否决了这个念头,最后选来选去,司马选中了一个浙江余姚县人——蒋梦麟。
  蒋梦麟幼年在私塾读书,10岁进入绍兴中西学堂,开始学习外语和科学知识,后在家乡参加科举考试,中秀才。1908年8月赴美留学,第二年2月入加州大学,先习农学,后转教育,1912年于加州大学毕业,随后赴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师从杜威攻读哲学和教育学。在历史上他曾出任京师大学校长,在历史学家笔下,蔡元培的意义被无限夸大,以至于无意中压抑了其他同样功不可没的校长,最明显的例子,莫过于地位相当尴尬的蒋梦麟。
  蔡元培曾坦承:“综计我居京师大学校长的名义十年有半;而实际在校办事不过五年有半。”蔡校长在职而不在校期间,代为处理行政事务的经常是蒋梦麟,除了长期担任总务长,他更三度代行校长职权,以致当时就有人评价:“这五六年来的京大校长,与其说是蔡元培,不如说是蒋梦麟。”而让司马更加欣赏的却是他那种“对本国文化了解愈深,对西方文化了解愈易”的教育思想,他十分重视中西结合、文理贯通,要求入外文系者须有国文功底,入国文系者需有外文成绩。
  把《科学概论》作为所有文学院一年级学生的必修课,理科各系则把国文作为一年级学生的必修课。至于他用了十五年时间,把“一度曾是革命活动和学生运动漩涡的京大逐渐变为学术中心。”则是司马看重的另一个优点,大学应该是一个纯粹的学术中心,学生要做的就是安心学习,这才是他们的权力和义务。
  在西北提供的充足经费的支持下,蒋梦麟出任校长后可以从全国甚至全世界聘请最好的教授。上任之初,他即叮嘱西北文、理、法、工四院院长“经费问题,我去解决;选聘新人,你们去做……放手去做,向全国挑选教授与研究人才”。而且司马还非常欣赏他平生做事全凭“三子”的态度:以孔子做人,以老子处世,以鬼子办事,这里所谓鬼子者,洋鬼子也,指以科学务实的态度做事。最终蒋梦麟成为西北大学,全国规模最大、师资力量最强、设备最完善的大学的校长。
  西北大学满布冰雪的林荫道中,司马和蒋梦麟一边走一边谈论大学的教育,作为一个外行人,司马此时只是一个倾听者,作为这所大学的创建者,司马所能提供的就是经费和后勤上的保证,至于其它司马则全部交给了蒋梦麟和学校里的教授们,不过最近在报纸上关于大学的争论好像越来越多了,这也是司马来这里的原因。
  “……重视研究的负面结果是普通教育受到忽视,大学过分重视研究,在大学中已经喧宾夺主。教授们一心做研究,把教学看作一个负担,不投入热情,学生们则重视研究而忽视其它,更重要的是,随着学校规模的扩大,使师生关系更加疏远,学生得不到必要的人生指导,只是学了一些具体的技艺,有知无德,将来难以承担领导社会之重任。要知道大学之目的,不仅是传授专业知识,而更重要的是‘教育一个完整的人’。德国式的研究性教育腐蚀的是大学传统的人文价值。”
  蒋梦麟向司马讲述目前美国的大学教育,同时也阐述西北大学目前存的问题,过于重视技术研究,而忽视了其它方面的教育,以至于适之说现在西北大学的理、工两院已经变成了西北各家企业的技术研究室,而不是教书育才的大学。
  西北大学的前身是西北十几所技术专科学校,而这些学校的教授也大多数为德国人,正因为如此西北大学现在带有浓重的德国研究性学校的味道,尤其是当西北的各个研究所又和西北的理、工科学院挂钩的前提下,现在西北大学就像是一个由一群教授和专家带着数百或上千个研究组一样,而不是一所大学。
  作为校长的蒋梦麟尽管想改变,但有也感觉到一种积重难返的味道,更何况教授联席会议之中的教授有一半都是德裔,他们以自身的实际相信德国式教育方式才是最好的,而蒋梦麟则是通过不断调整改变这一切,而这则引起了大学里关于教育方式的大讨论。甚至从校刊发展到外界报纸上,蒋梦麟或多或少的知道主任今天来这里的目的是为了什么。
  “嗯?研究性大学不好吗?德国不正是靠着研究性大学带来的技术进步成为世界一流强国吗?在实践中学习不是很好吗?现在西北工厂内有很多产品都是学校的产物。”建立研究型大学可以说是司马的本意,当初建立技术专科学校的时候,引进德裔教授、专家们把学校办成德国式的研究性学校,可是司马非常乐意见到的。而且的确给西北带来不少好处,大量后世的技术成果正是教授和学生们一起消化,最终演变成西北工厂中制造出的产品,使得西北的技术水平得以提高,而且年轻学生也在研究实践中得到了磨砺。
  “德国大学教育过分专业化,培养的是专门人才,却不是完整的人,德国大学培养出来的学生或许会成为优秀的专业人才,但是他们却不能成为优秀的公民和领袖,也不具备在关键时刻能够挺身而出,挽狂澜于既倒的精英素质,这一现实和其教育不无关系。而美式大学教育正是在吸取了英式精英绅士教育和德国研究性教育的基础上建立起来,作为来源于德国和英国的两股不同传统,共同塑造了18世纪末以来美国大学的发展。两者有互补性,也有冲突,在这种互补和冲突中,维持着大学教育的平衡发展,而这就应该是未来西北大学的发展方向。”
  蒋梦麟的话让司马皱起了眉头,在后世的时候好像有人讨论这些问题,司马还记得在什么地方看到过,有人曾说20世纪德国发动了两次世界大战,全部失败,而且有对犹太人种族大屠杀这样的事情,根本原因就是德国的教育出了问题。
  尽管人们常常感叹:德国人作为个体而言,才干出群,只要看看近代德国培养的思想家、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就不能不惊叹德意志民族的创造力。但是,德国作为一个整体而言,表现一再令人失望,德意志民族缺乏盎格鲁撒克逊民族那种政治传统和天赋,频频走火入魔,把自己的才干变成破坏性的力量。
  想到这里司马什么都没说,只是静静的走着,思考着。作为一个教育上的外行,司马并不知道自己应该做出什么样的选择,不过司马却知道一点,就是在这个时代西北大学教育,绝对不能走后世大学教育的复辄,这才是最重要的。顺其自然吧!司马在心中做出了这个决定。
  尽管西北大学是政府投资创建的,但是却享有高度的独立,政府绝对不应该干涉高校,独立和自由是保持大学生命力的首要原则。后世国内高校存在管理机构臃肿,官僚作风严重,教学质量下降,学术造假不断,以及学校没有特色,一切随上级指挥棒而动等现象,它们无一不与大学缺乏独立精神和学术自由直接相关。
  既然在历史上共和时期的中国人能把大学办好,能在有限条件下取得不错的成绩,那么现在也应该没问题。至于大学的管理和教育自然有学校管理委员会决定,只要他能说服管理委员会就行了,反正校长主要对大学和师生负责,教授和学生才是大学真正的主人。
  一下课梅贶升便匆忙夹着书本,朝国学分院教授休息室赶去,梅贶升必须要在教授赶回休息室之前到达那里,国学分院院长在那里办公,平时课间则作为教授们的休息场所。作为西北大学的旁听生,梅贶升在西大兼职校工,在休息室为教授们服务。
  一到休息室,梅贶升就立即拿壶打好热水,又急急忙忙泡好茶,对于这些早已经是轻车熟路。作为旁听生梅贶升尽管和西北大学通过全国联考入学的学生一样,都不需要交纳学费,但是却无法享受到只有在校生能享受到的就餐券补助和免费住宿,在这里的食宿都需要自费,做校工每个月十元工资再加上食品补助券,可以勉强维持梅贶升生活学习所需。
  “胡先生,您的毛巾,茶已经给您泡好了放在桌上。”见胡教授走进休息室之后,梅贶升立即捧上刚烫好的热毛巾说道。教授休息室校役工作就是打扫休息室和其它的,在教授初到时为其捧上热毛巾擦脸以及准备好热茶,退课后,热毛巾热茶依旧,使得教授有一种中国传统导师之感。
  “贶升,谢谢,下次下课后不用急急忙忙地赶过来。”
  接过毛巾的时候胡适轻声道谢,见梅贶升呼吸还有些急促,于是便关切的交待道。胡适知道学校之中很多校工实际上都是像他一样来自全国各地抱着求学梦的旁听生,他们大都是在去年六月西北大学面对全国招生中落榜之人,但是却并不妨碍他们来西大作为旁听生学习。
  秉持中国传统教育“有教无类”这一观点的西北大学并没有限制旁听生的存在,理想中的大学应该是没有围墙的,任何一个公民只要有时间、有精力,听得懂相关课程大学就应该向他们开放。正因为抱着这种观念,西北大学不仅没有拒绝旁听生,反而还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他们提供方便,为了保障这些旁听生的生活,西北大学校工大都由这些旁听生兼职,校役的收入尽管微薄,但是工作并不重而且工作时间很灵活并不会妨碍到他们的学习。
  “不妨事的,胡先生。”听到眼前这位西北大学最年轻的住院教授的话,梅贶升急忙回答道。
  旁听生身份的校役工作并不重,甚至于一定程度上还是照顾性质的,对于眼前胡教的话梅贶升只是笑了笑,工作还是要做的,毕竟自己在这里的生活和学习还要靠这份收入。在接下来的几分钟内,梅贶升则接着给另几名教授递上热毛巾和热茶,这是半年来梅贶升日日都要重复的工作,在教授们离开之后,梅贶升又简单收拾了一下休息室才离开,朝图书馆走去。
  西北大学图书馆在西北的图书馆之中规模仅次于西北联合议会图书馆,但是如果加上十六个学院分设的图书馆的话,西北大学的藏书量远超过西北联合议会图书馆,大学图书馆和学院图书馆通过购买、自印、捐赠等方式得到的九百多万册书本资料,使得西北大学图书馆成为亚洲最大的图书馆,极大方便了学生们的学习研究。
  “瑜新。”在查找书籍的时候,梅贶升看到推着书车将借出的书码回原位的刘瑜,便打了个招呼。两人都是湖南人,一同落榜一同决定到西大旁听,然后在火车上认识,两人在这里也经常参加文学聚会。不过梅贶升更羡慕刘瑜的机遇,申请兼职校工后,竟然被分到国学院图书馆当图书管理员,在图书馆做管理员可是每个申请兼职校工旁听生梦寐以求的职务,在这里可以有更多时间学习。
  “贶升,你会参加下个月的考试吗?”码着书的刘瑜轻声问身边的老乡。
  “嗯!考上考不上先试试吧!考上了才能得到教授们的辅导。”梅贶升未做犹豫就回答道。
  刘瑜口中的考试,是春节前西北大学校务委员会作出的决定,每两月各个分院举行针对旁听生的考试,然后根据成绩择优选择,录取名额由各院自拟,被录取的旁听生可以得到在校学生基本相同的待遇,只不过毕业的时候他们得到的只是结业证。
  这是西北大学对旁听生的一种承认,不过这些旁听生最为看重的不是结业证,也不是免费食宿,而是可以和在校生一样接受住院教授的指导,像胡适就是西北最年轻的住院教授。西大的宿舍是师生共居、教育与生活混合的寄宿学院,大学教育打破以系为中心的专业制,改成以学院为中心的通才教育,让学生在心灵、知识和身体上全面发展。
  在西北大学所有本科生被分配在十六个学院中,这样每个学院就成了几百个学生同吃、同住、同学的小世界,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互动。每个学院有一个住院院长,另外有若干住院教授,另外,各学院还安排“学院讨论班”,下午和晚间在学院举行,每班最多18人,写作讨论班则限制在15人,这一制度是蒋校长引自美国耶鲁的方式。尽管西北不限制旁听生的存在,但是作为旁听生却不能够参加“学院讨论班”,尽管他们在自己居住的大学内的人防工事中举行“讨论班”但是却得不到教授的辅导。
  “就是,等咱们考上了,到时也能让那些教授给咱们开开小灶。”听着梅贶升的话,刘瑜憧憬地说道。
  西北大学引用源自英国剑桥、牛津等英式大学的“个别辅导”教育制度,所有登记选修某一个教授课程的学生,一个学期必须得到三次个别辅导,这种“个别辅导”的好处就是教育是量体裁衣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题目,而教授也可以及时发现该学生的长短处,进行因人制宜的教育。只不过这些都是在册学生的待遇,旁听生是享受不到的。
  “那咱们就一起加油吧!”梅贶升微笑着轻声回答道,无论是结业证或是毕业证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考上之后可以接受和他们一样的教育,这才是梅贶升和所有旁听生所在意的。
  “好像!……没有见到几个女学生!”把头上帽子压低穿着一身灰色呢绒大衣的司马走在西北大学校园中,看着似曾相识的大学校园,无论是任何时代任何一所大学总是有些相似,大学永远年轻,永远美丽。
  走在西北大学的校园里,除了校园中那些华式建筑和后世大学不同之外,好像并没有什么区别,迎面走过的都是些年轻学生,在体育场上可以看到或跑步或踢球或打球青年学生,如果说这里真的有什么不同的话,那么就是这里没有几个女生,少了后世大学随处可见成双成对的鸳鸯。
  “呵呵!忘记这里只有800多名女生了!”这时司马才想起来在西北大学面向全国招收的第一批八千多名学生之中,只有不到10%的女生而即便是这一数字,都已经非常令人吃惊了,毕竟这个时代中国女子教育不过刚刚起步而已。
  “曾经自己也像他们一样!”看着充满朝气的学生司马呆站在那里,脑中回忆起了自己过去在学校时的岁月,但是相比于他们而言,自己的大学岁月恐怕是荒废的成分居多,以至于回想起来司马都隐隐有一种愧疚感,是对父母花费颇多供自己读大学而自己却荒废岁月的愧疚。
  这时一个足球从球场飞了过来,曾经在大学里踢过几年球的司马想都没想就是挥腿一脚。
  “谢……司……司马主任!”球场中踢球的学生刚要道谢,待看清把球踢来穿着大衣戴着帽子人的模样,立即惊讶的指着司马大声喊道。
第102章
为祖国奋斗五十年
  “……或许我们应该理解中国人对领袖和伟人的依赖心理,他们毕竟在这个皇帝威权的国家里生活了数千年,当没有了皇帝之后,早已习惯了那种生活的中国人,发现了一个新的可供崇拜的人物,那就是领袖……无怪,中国人会如此崇拜一个年龄不到三十岁的年轻人,在所有人视线中,他的生活和目标是如此高尚,他改变了近一千四百万人的生活,给他们带来富足生活的同时,又为他们带来了尊严和胜利,让他们看到了对未来的希望。……在人们心目几乎将他当作一位圣人、一位救星、一位承载着人们对于未来希望的救世主……这里的人们从没有想过需要评价他的功过,从不敢想象他还会有什么过失!……绝大多数公民发自内心对这个几近完美而无过失的领袖高度崇拜,是西北和中国大多数地区最大的不同!”
  这是一个《纽约时报》驻西北特约记者克罗林德·卡夫里特,这个在中国生活工作了十余年的美国人,在西北生活、采访半年多以后得出的结论。尽管他在报道之中称司马还不能成为纯粹意义上的伟人,这或许是中国的一个缺憾,因为中国人是一个迫切需要伟人的民族,中国是一个需要政治伟人来引导的国家。
  这是一个外国人的报道,但是说得却非常中肯,一直以来个人崇拜之风在西北都存在着。从初期工人们对于他们“东家”的感激心理作为发源,到后来在一些人刻意引导和推波助澜下,经过两年多的发展之后,到现在对司马的个人崇拜之风越来越盛行,甚至于呈愈演愈烈之势。
  在西北人们对司马并不陌生,尽管司马的照片只是偶尔出现在报纸上而已,但是在西北几乎每个人家的客厅之中都悬挂有司马的照片或肖像,在餐馆、理发店、服装店等等很多公共场所也能够看到司马的照片,即便是在农村一些破旧的土屋之中,也能够看到司马的照片,甚至于他们反而更为虔诚,因为他们从西北土地赎买以及互助社中受益。
  西北人用这种方式表达对西北的拥有和对司马的感激及爱戴。而西北人认为司马的肖像像铁血旗一样是西北的标志,所以政府机关、学校悬挂司马肖像无可厚非。在这种情况下,司马的反对并没有什么效果,不过经常看到自己的照片挂在各处,着实让司马无法接受,至少很不适应,在这种环境下会有几个人不认识司马呢?
  当球场上的学生看到球场边把球踢来穿着大衣的人竟然是司马的时候,运动场上的学生们便面色激动的朝球场边汇集,很快便把司马团团围住,和司马一直保持距离的安全人员在得到司马的暗示之后,并没有阻止学生,在充满热情的学生面前,司马并不认为自己需要保护。
  “主……主任,你的球踢得很好!”学生们围住司马面带激动的看着他,一个说话带南方口音的学生激动地说道,但却只是这么一句话。西北大学学生之中西北省籍的只有五百多,在西北大学之中没有所谓的地区优势,入学的机会是全国平等的,并不会因为是西北人而得到照顾。
  但是这却不妨碍学生们对于司马的崇拜,这种崇拜始自于年轻人对于偶像和英雄的崇拜,而并不仅仅是因为西北大学为他们提供了免费教育的机会。在这些单纯而直接的学生们看来,司马领导下西北经济工业空前发达,而且击败俄国人取得列强们的尊重,让他们看到了国家复兴的希望,仅此就足以让他们崇拜眼前这个年龄只比他们大十来岁的年轻人。
  “我球踢的很一般,在大学的时候,我是坐冷板凳趁热闹的角色,还有在这里,你们还是叫我司马吧!在年龄上我并不比你们大多少,而且在大学中你们这些学生和教授们才是这里的主人,我只是参观者而已。”看着眼前这个毛衣外罩着球衣面色有些敬畏的学生司马笑说道。司马说的是实话,在大学时司马踢球纯属娱乐和打发时间,技术非常一般。
  同时提醒眼前的学生,在这里他们才是大学的主人,作为主人的他们,自然不需要敬畏作为客人的司马。而且司马一直相信,如果一个官做到了让人敬畏的地步,那无疑是失败的。在西北司马一直以来都在努力去除中国传统官本位思想,理想的政府应该是服务性质的,纳税人交钱给政府不是让政府官员扬威做福的,而是让官员为他们服务的。
  正因为如此,在西北政府机构办公楼前不设禁区,没有“闲人不得入内”的牌子,谁要找政府官员,只需要在他办公室门口等候下班就行或者约见都可以。和中国人传统不同,西北大多数市县长是兼职的而且权力也很有限,这些市县长的职责权限主要在公共事业,就是怎样用财政收入做好教育、医疗等福利事业,以及维护城市治安、规划城市发展等。
  市长很少直接管理经济运营,企业经营更是压根儿无权过问,且许多重要决策要经过议会批准。而议会和舆论监督也在消除官本位思想中起到作用,正是通过一系列强制或半强制的措施,努力消除民众对权力、官位、官员的崇拜和敬畏,以及进而导致的长官意志、权力至上观念和依附意识及其现象的盛行。
  “先生……”尽管司马让他们称自己的名字,但是显然并没有人这么做,学生们不再称职衔而改为日常的尊称,在接下来十几分钟内,司马则在那里不停和学生们进行交谈,回答一些同学提出来的问题。
  “先生,现在西北工业如此发达,大多数市民生活都是富足的,而富足的西北省公民可以得到绝大多数国民都难以想象的免费医疗、免费教育,低收入者还可以得到政府提供的食品券,在西北有一百万个家庭从这一福利中受益。但是我想问先生,西北是不是中国的西北,但是在西北民众享受着这一前所未有美好生活的时候,中国却有四万万同胞仍然生活在赤贫之中,我想问一下先生,在这种情况下作为承载中国民众希望的西北是不是该做些什么?而像现在这般对关内诸事不闻不问,坐视关内民众居于水深火热之中,是不是太过自私。”
  一名戴着眼镜的学生扶了扶眼镜问道。这个学生提出的问题实际上也是很多生活在西北各省移民所关心的。他们为了追求美好生活而离开家乡来到西北,在这里他们得到了曾经梦想着追求的一切,但在享受这一生活的时候,都会忍不住想起自己家乡的父老什么时候能过上同样的生活。在大学之中这些来自全国各地的学生也在问着同样的问题,他们从西北的免费教育等教育福利中受益,但是对比西北和自己的家乡,他们同样期待自己的家乡有一天也和这里一样,人民安居乐业富足祥和。
  “嗯……对于口内现状,西北能做的是在自己力所能及范围内给予一定帮助,在过去半年,西北政府和实业家在各地政府和实业家的帮助下,在全国各省建立了接近一万所用于推广免费义务教育的中小学校,直接受益的青少年接近一千万人。而西北六十多个民间慈善团体在过去一年之中为赈济难民募集了超过三千万元的钱物。我们会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给予他们帮助,去年西北银行在关内贷款总额超过四亿,实业界直接投资超过两亿,我们的目的就是通过教育、救助以及实业投资来帮助内地的民众。同时,西北联合议会所属的西北省、新疆省、蒙古四省的大门永远向全国各地民众打开,只要愿意即可移民西北议会所属省份,我们会尽力帮助新移民找到工作。”
  “对于关内诸督军,西北一直都在规劝并帮助其发展境内实业,以改善人民生活。同时西北一直都在努力调和中央与地方,地方和地方之间的矛盾。目前对于中国而言,最重要的是抓住当前列强陷于本土战争的有利时机,竭尽全力发展本国实业,以实业促进国家强盛。西北就是最好的范例,西北的一切均建于繁盛发达的实业经济上,如若没有西北实业,自无西北军之强。如无列强对西北货物之依赖,列强自无需顾忌西北。富国方能强兵,若是实业强,则国家强,国家强方能内促民众之生活提高,外争国家之权益,其余一切皆为空谈。”司马犹豫了一下回答道。
  不介入口内纷争是西北发展的即定政策,所以面对关内局势时西北从来都是保持中立,同时尽可能调和各方利益,西北和中央、地方都保持着良好的关系。这种强势中立给西北带来的好处是超出想象的,西北可以很轻易利用各省的资源供发展西北工业所用。同时得到中央和各省的支持,现在西伯利亚军队之中,除了西北军还有北方军模范军两个师,而各省派出的军队也多达十余万人,占到在西伯利亚华军的半数之多。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11/73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