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市民的奋斗(校对)第22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25/730

  “次陇,心有不甘啊!为保北方共和之地,七年来百川委曲求全,无人谅及百川之苦心,现在为高洪被刺一事,举国逼我等下野,哎!”想到现在的局面阎百川明白赵戴文的建议或许是自己唯一的选择,想到自己这么多年苦心维持,现在竟然要拱手让人,忍不住长吁短叹起来。当然更多的是为自己即将失去这一切而感叹,所谓的苦心维持、经营实际上根本是为了保证自己在山西的权势,即将失去这一切,当然会心有不甘。
  “百川兄,过去,晋省父老向着咱们,现在……哎!时局如此,咱们还是顺从民意吧!”作为阎百川亲信的张树帜叹气说道。
  当年太原起义正是张树帜持枪逼迫咨议局众人选阎百川为晋省都督,两人是一荣共荣的关系,若是还有一线希望张树帜绝不会如此劝说,但是现在已经没有别的选择。中央第三师以及陕西陆军都虎视眈眈意图乱中取利,北方的强邻尽管没有表现出什么敌意,但是他们的那个联合议会发出的通告说得再清楚不过,他们要一个结果,要一个真相,还要山西以民意为重,切莫一意孤行酿成大祸。
  “哎!通电全国吧!电邀西北联合议会派组调查此案,那些议员、士绅们不是要晋省并入西北吗?成全他们吧!请学生代表进督署,我亲自把此事告诉他们,诸位,相信西北会善待诸位,也算是大家跟着百川多年,百川最后一点回报了!”话一说完阎百川长叹了口气然后摆了摆手,临了还不忘记收买人心,留下些人情。
  “到底是谁雇凶刺杀高洪?”心神俱惫的阎百川心想道,曾经想过可能是徐一清,但阎百川相信他绝对没有这个胆量,那到底是干的?是谁在报纸上煽动举国皆责山西,而且矛头直指自己?
  “是……没理由!没理由的!”突然阎百川只感觉额头上的汗水冒了出来,随即摇了摇头喃喃否认道,但是心里却忍不住叫了声好,这个好字究竟是什么意思恐怕只有阎百川自己才能明白。
第121章
以退为进
  1918年5月12日,当约翰·尼尔森中将率领近四万五千名被包围了七十六天又饥又饿的远征军向突厥斯坦土著军团投降后,全世界不禁开始怀疑,英国到底怎么了!在欧洲英法联军依靠刚刚抵达欧洲的两百万美国生力军勉强抵抗住了德军的进攻,可是在亚洲他们却再一次失败了,又一次上演了达达尼尔的悲剧,上一次一万多名英军向土耳其人投降,而这一次却是近四万五千名英军的投降。
  几百年来作为世界上的头号强国英国,无数次的将一个又一个试图挑战他的敌人打倒在地,将一个又一个没落的帝国打垮在腐朽的历史之中,她如此强大,强大到全世界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相信大英帝国会失败,但是在柯佩特山脉间数万名英军殖民地兵团投降,似乎是在向人们预示一个未来,大英帝国或许没落了。
  “你们会明白你们身边战死的士兵是多么的幸运!”在英军投降缴械之后,接受他们投降的自由军团士兵们用讥讽的口吻对他们说道,讥讽中又带着些许期待的冷笑。英军战俘在突厥斯坦骑兵押解下从柯佩特要塞南端出发,每400名战俘编为一组,由一个骑兵排负责押送,开始走上后来被幸存者称为死亡之路的漫漫旅途,他们忍受着伤痛、饥饿和干渴在弯曲的山路上艰难行进。在柯佩特山脉弯曲而陡峻山路间,四万四千余名英国殖民地兵团的英国军官和印度战俘们在骑在马上自由军团士兵押送下,正艰难行进。
  在似火骄阳下,战俘们除了忍受伤病缠身的痛苦之外,同样忍受饥饿和干渴的折磨,他们的衣衫褴褛,满身污泥,所有人都显得毫无生气。在这支庞大的战俘队伍两侧,骑在马上穿着土黄色军装的自由军团骑兵们,不时跃马扬鞭拖着马蹄扬起的灰尘从他们两侧穿过,看到不顺眼或是落队的战俘,就会狠狠用马鞭抽上去,并不时发出肆意而张狂的笑声。
  仅仅只过去了几天而已,在投降时曾经满怀期待的以为战争对他们而言已经结束的印度士兵,就已经开始后悔,早知道会遭受如此待遇,他们宁愿战死直到最后一个人,也绝不向这些野兽投降。沿途遭受自由军团官兵不断地打骂、侮辱和杀戮,路边的悬崖下,死尸纵横,空中不断有秃鹫和乌鸦盘旋,甚至于山坡上还跟随着食腐的豺狼,它们已经知道跟着这支队伍,就能得到足够的食物,这场行军对于食腐动物而言无疑是一场盛宴。
  三天之后,战俘们终于走出了柯佩特山脉进入突厥斯坦,天空中骄阳似火,沿途的道路上没有一丝荫凉,据说路边的树木早被那些野蛮人砍掉做了十字架用于钉死俄罗斯人,战俘走在坑洼不平的土路上,他们得不到一滴水、一口饭,脸上身上落满厚厚的尘土。
  华生·史密斯少校的军衔早在投降时就被扯了下来,他并没有得到投降前土著人许诺的与军衔相等的待遇,而是被编入普通战俘队伍。三天来长距离行军在华生心中是一种痛苦的折磨,尽管已经累得几乎迈不动脚步,但华生不得不坚持向前走,在这里掉队就是死亡。任何人未得到命令休息或是掉队,都会被两边押送的骑兵用马刀砍死。
  华生曾不止一次看到实在走不动的士兵跌坐在路边后,被土著士兵毫无怜悯之心的疯狂砍杀,他们用自己的行动明显的告诉战俘:如果你想活命,那么在途中休息是不可能的。战俘队伍看上去就像散兵游勇,人们互相搀扶艰难前行,趁马上骑兵不注意的时候,华生偷看了一眼妻子和女儿的照片。
  在投降后土著士兵就将所有人的东西洗劫一空,在投降后遭受搜身时,华生把妻子莱斯尔和女儿雪丽的照片贴在满是汗水的胸前,这是华生强迫自己坚持下来的精神支柱。
  “啊……啊!”就在这时战俘队伍中传出一阵惨叫,华生连忙把照片藏起来,尽管惨叫声就在身后,可是华生连头都不敢回。伴着马上骑兵怒骂声,乱蓬蓬的战俘队伍按照出发时四人一排的方式,重新排成纵队,尽管听不懂土著在说什么,但是三天来惨痛的教训让英国人、印度人都明白一些特定的土著语言是什么意思,这是生命换来的经验。
  “沙宝加,这一排怎么只有三个人,没有其他人了吗?”骑在马上来回巡视的马沙夫看着眼前已经变得整齐的队伍,满意地点了点头。前面不远就会到达一个叫花瓦剌的村庄,整齐的战俘队伍能突显出自由军团的战绩,但是在发现其中一排只有三人时便皱眉问身边的骑兵。得到自己需要的回答后,马沙夫用马鞭指着面前三名面带惊恐之色,浑身颤抖不已的印度士兵,用简单的英语说道,马沙夫仅只会几个简单的英语单词而已。
  “跑、你,跑,那里……”骑在马上的马沙夫用马鞭指着路边的草原说道,眼中带着嗜血的目光。见眼前的三个印度人浑身颤抖的动都不动,马沙夫抽出毛瑟手枪冲三人脚下就是两枪,然后用马鞭抽打这三个印度人,终于在马鞭和子弹威胁下,三个人朝马沙夫指的方向跑去。接下的一切再简单不过,在三人跑出数十米后,马沙夫抽出威风凛凛的恰西克长马刀呼喊着骑兵冲锋的号子,追赶了过去,一旁骑兵则为他们长官威风凛凛的模样欢呼,放枪纵马为长官的表演祝威。
  华生·史密斯少校再一次目睹了骑兵斩首的悲剧在草原上演,骑在马上的土著军官挥舞马刀在追上一个印度人后,轻松的侧了一下身子,刀锋劈下掠过印度人的脖颈处,正在跑动的印度人似乎又向前冲了几步,随后人头滚落,躯体被踢倒在草原上。那名土著军官没做一丝停留又追上另外两人,重复先前的动作,三名印度士兵在短短十几秒内成了草原上的无头野鬼,而骑在马上的土著士兵开心大笑,为长官精彩的表演赞叹不已,甚至抽出自己的马刀像长官一样比划着。看着土著刀挥下时在空中划出的光带,华生·史密斯只感觉浑身抽搐,几乎如窒息一般,无法面对为了炫耀或是教育而进行的杀戮。
  “哇、哇、哇”这时空中传来秃鹫欢愉的叫声,叫声比乌鸦还要尖锐许多,秃鹫的叫声时而高亢愤怒,时而低沉诡谲,叫声沙哑中带着凄惨的味道,它们似乎是在用自己的叫声召唤同伴一起享受这场新鲜的盛宴,一时间,天空中充满秃鹫们沙哑欢快叫声。
  “但愿上帝保佑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再见到你们!”对这悲惨的一幕,华生·史密斯没多余的同情心用在三个可怜的印度士兵身上,华生只是祈祷同样的悲剧不要发生在自己身上,自己一定要活着回到英国,回到自己妻子和女儿的身边。
  在华生和数万名英国远征军投降战俘拖着沉重的脚步,在死亡之路上忍受随时可能失去生命危险前行时,数千公里外一份出自山西督军署山西督军阎百川的下野通电引起了举国关注,就像晋省议会副议长高洪被刺案一样。一省督军未遭战败迫于民众压力通电宣告下野,自共和始建以来尚为首次,国人欣喜异常的看到其中表现出的时局变化,国内时局似乎在朝好的方向发展,内战危险似乎远离这片已经饱受创伤的土地,也同样为国民指明了一条道路,公民权利需要民众自己去争取。
  “本督军蒙晋省民众之信,共和初建伊始,承接晋疆,已有七载,德薄能鲜,成绩毫无,虽四境多敌,百川竭其绵力,保卫治安,同图晋省实业之兴盛,七载所为,千万民众共睹。容斋副议长被刺事件,虽与百川无关,唯我藐躬,德不足以服众,诚不足以感物,遂令莘莘学子、晋省父老,疑障丛生……咎在己身,责无旁贷,抚衷循身,惭疚良深!……”报纸上阎百川的罪已下野通电,使司马心中久久不能平静,共和政坛上的不倒翁竟然被一个最为拙劣的阴谋引发的种种连锁反应扳倒,在历史上这个不倒翁只是在中原大战失败后,才宣告下野,而仅不过一年多之后又再次成功执掌山西大权。
  看着报纸上阎百川面对学生质问而微垂的脑袋,似乎是在反省,似乎又有些不甘的模样,司马不禁对其心生同情,不过司马知道这或许是这头山西狡狐以退为进的办法,民众看到他辞去督军之位为此负责,但却未看到他仍然保留省长一职,在这个时代督军耀眼的光芒掩挡了一切,以至于人们常常忽视由督军兼任的省长一职,阎百川保留这个职务正是给自己复起奠定基础。
  “可惜这次你打错了算盘!”司马嘴角带着笑容自语道,山西的一切早已经做了安排,即便是他保留省长一职,也仅只是一届过度而已。
  “保持政治上的高洁,至少表面上的,那样即便是你做出了最为龌龊的事情,即便是事情败露,同样不会遭受他人指责,来自政敌的指责永远是不可信的。”和国内各个政治团体、中央以及地方势力相比,西北最大的优势就是保持政治上的高洁,不介入国内种种纷争,致力调和各方纠葛,高举实业复兴的大旗,为西北带来前所未有的声望。
  即便是在全国都对阎锡山落井下石的时候,西北仍然只是通过联合议会表示对此事的关切,如果说表态的话,也仅是希望其查明真相而已,当然也少不了联合议会一直强调的,共和之基础一赖律法,二赖国会以及各地议会,望各省充分尊重议会之作用及威信。在这件事中,西北尽管扮演不光彩的角色,但是却仍旧保持一直以来的中立,以至于一些地方和政治团体甚至指责西北现在是时候抛弃所谓的实业中立政策,应该担起自己的责任,但是他们同时却对试图染指山西的中央以及陕西大加嘲讽。
  “我们过去所做的一切赢得的是民众和国内各地的信任,这种信任是多少金钱都买不到的。”这是几天来在报纸上看到林林总总新闻后,司马曾在边防公署会议上说的话,尽管在说话时司马心中难免有些不甚自然,毕竟所有一切都是西北策划的,盲目信任使得他们绝对不会将西北和那种龌龊角色联系在一起。
  “但愿自己和西北不会辜负他们的信任。”想到国民对西北和自己几近盲目的信任,司马在心中感叹道,同时也在警示自己,所有涉及此事的主管官员,已经受到司马的处分,当然处分永远不会公开,也不会记录在案,西北形象不能因此事受损,为了打造今天这个形象,西北已经付出了太多。
  这时办公室外敲门声打断司马的反省和沉思,推开门进来的杨永泰。
  “主任,少斋一行已经到达太原。”
  太原城周长二十四里,高三丈五尺,外侧包砖,共开八门,东曰宜春、迎晖,俗称大东门、小东门;西曰振武、阜成,俗称水西门、旱西门;北曰镇远、拱极,俗称大北门、小北门;南曰迎泽、承恩。迎泽、承恩之名来自于一首古老的民歌《南风歌》:南风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这首相传是舜帝时代歌颂南风造福于运城盐池人民的民歌,大意是说世间万物都迎承南风的恩泽。于是,两座南门分别被命名为迎泽门和承恩门,也就是民众口中所谓的大南门和新南门,共和后,为纪念辛亥太原举义,承恩门改称首义门。
  今天大南门外聚集了千余名太原以及山西各地士绅尤其是大量青年学生更为醒目,这些山西士绅、官员、学生一大早就赶到大南门外,在这里迎接西北联合议会派来的调查组,山西省拒绝中央派出调查组,却同意西北派出调查组。尽管山西督署发表声明是因为西北派出曾经调查过宋总理刺案的陈英检察长,但是任何人都明白山西作出了什么选择,阎百川拿山西卖好身价了。
  只不过士绅和官员们却另有想法,他们已经或多或少知道督署的决定,也大都明白调查组说是来调查高洪被刺案,实际上却是为山西加入联合议会做准备,对这一天的到来,山西各地士绅可谓翘待已久,他们甚至开始参考西北执行的土地改革方案,盘算自己的土地可以卖个什么价。
  现在土地生铜,实业生金的道理,随着西北的宣传和周围大量榜样,早已为人们所共知,一亩地一年收租不过两、三块钱,但投资实业一块钱一年就可以挣到五块钱。面对投资实业带来的金潮,全国各地士绅大都改变了自己的传统观念,尤其是见到先行者们因卖地投资实业获得丰厚的利润之后更是如此。而这一切的直接后果就是土地不再受到欢迎,各地均出现卖地难、卖不掉的事情,对于财产大都是土地的中国士绅而言,他们只能眼巴巴看着早他们一步卖掉大部分土地投资实业获得颇丰的人而自己只能空守一钱不值的土地。
  “呵呵!一万五千亩!至少能卖二十万!够办个纱厂了!”在城门旁一个说话带晋南口音的财东对身边一个熟人说道,面色中显然带着些许得色,等了盼了小半年,终于盼到头了,只要回头省议会加入联合议会的条陈一递,自己那些土地就能变成纱厂,像其他人一样挣到难以想象的利润。
  就在山西士绅、官员、学生迎接大名鼎鼎的陈英,这位曾在侦办共和初年宋总理被刺案中向时任总理发传票的铁面检察官时,另一行人已经悄悄进入城内的督军署。这次西北除了把西北地方检察院检察长陈英派去,另外还派了其他人过去,那个人是阎锡山的老朋友、把兄弟。
  “二哥,许久不见,自从您离开晋省之后,弟这几年每每思及与大哥、二哥过去把酒言欢、点评时政的日子……弟实在是愧对二哥啊!”
  在督军署内穿着一身马褂的阎百川对眼前的黄国梁,这个自己的结拜二哥目中带泪说道,面色中带着十足的愧意,似乎好像真的是在反悔一般。当年跟父亲逃到太原避债,在柳巷“裕盛店”里当伙计,与旅居“四海店”的黄国梁和张瑜结识,三人来往频繁,经常在一起谈天说地,议论时局,越来越感到志趣相投,就以刘、关、张桃园三结义为榜样,换帖子结成了拜把兄弟,依年龄大小为序,张瑜为长,黄国梁为二,阎万喜为三,三人对天盟誓,有福同享,有难同当,要同心协力干一番大事,改变命运,光宗耀祖。
  后来三人一起赴日留学,初时关系就像三国演义中的刘关张一般亲密无间,即使是太原起义后也未改其亲密。而黄国梁还在袁世凯监视下替阎百川担惊受怕顶了几年门户,或许是只能共患难而不能共富贵的缘故,当最初的艰险度过之后,一切都改变了。性格爽直的黄国梁,虽是阎百川患难与共的把兄弟,却难与阎百川同行一路,共享富贵,这一切或许是当初结拜时很难想象的。
  “三弟,一切安好?”黄国梁淡淡地说道,尽管黄国梁对当初三弟派兵包围自己的信所,禁止自己与外界任何人见面,逼自己第二天清早离开太原之事早已看淡,但是心中难免还是有些缔结,更无法适应眼前阎百川的悔意,黄国梁明白这或许并不是出自他的本意。和阎百川相交多年,黄国梁或多或少明白这个人的秉性,圆滑,善于搞政治投机,两面三刀,和大多数山西人一样精于算计。而这时跟在黄国梁身后的随员则打量着眼前这个矮胖子,大头颅、身子像个肉轱辘,阎百川的外表,正好体现他圆滑的性格特征。
  同时静静地打量着督署众人和黄国梁亲热的打招呼,明白主任这次是挑对了人。督军署众人和黄国梁并不陌生,甚至其中多数都和黄国梁保持着良好的私交,或许这才是阎百川赶走黄国梁的根本原因,在山西只有黄国梁能够威胁到阎百川,而这正是司马挑选黄国梁来山西的原因,用得就是他在这里的根基。
  “少斋兄!”
  “多年不见,少斋兄依然如故啊!”和督军署众人亲热地客套着,黄国梁面带笑容似乎就像回到过去一般。当初谁能想到自己被迫郁郁寡欢的离开太原后,还能够再回到太原呢?而且是以西北边防公署代表的身份。不过黄国梁在和众人寒暄的同时,用余光打量了一下一身马褂示人的阎百川,果不出所料阎百川此时脸色可用五味杂陈来形容。
  “咔!”阎百川的书房内只能听到阎百川和黄国梁二人喝茶,杯盖轻碰茶杯时发出的声响,两人一言未发,只是彼此喝着茶,阎百川皱着眉头思考着黄国梁之前传递的西北的条件。阎百川明白如果自己接受西北开出的条件的话,那么自己在山西的一切将意味着彻底的失去。
  下野,只是阎百川迫于时局以退为进的无奈选择,阎百川还寄希望于未来可以东山再起,但是西北开出的条件无疑封死了自己东山再起的希望。交出军队之后自己还有可能再次东山再起吗?山西陆军三旅九团交给联合议会后,必定会被其按照西北边防军的方式进行改编,那时山西陆军将不复存在,掺沙子、对调、补足差额西北整编黑龙江陆军、热河毅军的法子,用在山西陆军身上同样有效,改编地方警备部队,山西警备部队还是自己的山西陆军吗?
  想到这阎百川不禁叹了口气,好一个军政大权不收而收,明着地方警备队仍然是山西陆军,只是换了名字而已,省议会的存在又死死限制了省政府的权威,自己即便是保留一个省长之职,但是这个权力却差太远了。
  “下野!或许有以退为进的意思,他的性格少斋比我了解,到了太原后,你必须清楚地告诉他,西北的底线是什么,参考黑龙江省、新疆省模式交出部队,恢复省议会权威。”
  从西北乘车来太原之前黄国梁得到主任的面授,来太原之前黄国梁曾经设想过自己是不是应该趁此机会报复阎百川,但想起主任的交待黄国梁知道自己是没有机会了,但是看着圆滑、精于算计的阎百川毁在自己的算计上时,倒也是一件快事!
  在山西实行三权分立的原则,设立省政府、省议会和省法院,以分别行使行政权、立法权和司法权,实际上是司马的一次新的尝试,尽管一直以来西北都披着三权分立的外皮,但和各地一样,只不过是外皮,实际上骨子里仍然不改边防公署决定一切的本质,在山西推行三权分立,是在为未来一切做着准备。
  “三弟,陈英检察长应该已经到了!”喝了口茶黄国梁似有意似无意地说道,显然是提醒着什么,虽然和陈英检察长一行并不同路,但是算算时间他们应该已经进城了。
  “二哥,百川自幼便信未做亏心事,不怕鬼敲门,想来陈检察长一行会还我个公道,到时所有的一切自会真相大白。”
  之所以邀请西北联合议会派出调查组来晋调查,阎百川还有一个不可告人的目的,这是督军署幕僚们在一起密商后的决定,目的就是要借陈英之名渡过眼下这个难关,国人对那个敢给总理发传票的检察长可是倍为推崇。
  “好一个未做亏心事,不怕鬼敲门!若是三弟真没做,想来陈检察长一定会还一个公道给您。”说话时黄国梁笑了笑,要说阎百川会做买凶杀人那种蠢事自己还真不信,但是现在信不信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只要他有这个嫌疑就行,只要国人相信他有这么做的动机就行,尤其是在他变成一个无头悬案之后。
第122章
华洋之争
  1916年6月,阎锡山将督军府宪兵营扩编为陆军宪兵司令部,受都督府管辖,宪兵司令由其亲信张建管辖,下辖三个宪兵营,一个营专门负责阎锡山的警卫,两个营分驻全省重要城镇及交通要道。同时宪兵司令部还下设有秘密组织便衣队,负责向省内外派遣便衣密探,到各地进行侦察捕捉活动。督军署宪兵司令部基本上可以被视为山西的情报机构,宪兵司令部的地牢也因而成了易进难出的鬼门关。
  一名宪兵和往常一样手提警棍在宪兵司令部地牢里来回巡视,不时拿警棍敲打自己的掌心,手中的警棍是用来收拾大声嚷嚷的犯人,好让他们老实点。看着地牢里大都身上带着重伤的犯人,面色中带着怜悯之色摇摇头,自从高副议长遇刺后,宪兵司令部为侦破此案抓回数十名可能涉及此案的嫌疑犯,为了取得口供这些人大都被酷刑折磨得奄奄一息,现在地牢就像是地狱一样,只能听到犯人的呻吟声。
  在地牢尽头有一间单人牢房,在牢房外站着两名宪兵,自从那个“倒霉”的警察被警察处送到宪兵司令部之后,每天二十四小时都有宪兵盯着牢里这个杀死刺客的警察,杀死刺客无功反而有罪,并因此每天饱受酷刑折磨,这事听起来有些荒诞不经,不过在这里荒诞不经的事情又何止这一件。
  “兄弟!那人醒了没有?”提着警棍的宪兵从口袋里拿出包西北产的黄牡丹纸烟,习惯的抽出两根递给执勤的两个宪兵,同时带着怜悯的口气问道。
  “就剩小半条命了,又晕死去了!都不知道能不能撑过陈检察长来接人的那天,娘的!他们给咱们大头兵送的烟都他娘的是黄牡丹,当官的一色是带纸把儿的大中华,娘的早晚有一天,咱也弄个排长什么的干干。”啐了口嘴里的烟丝,看守的宪兵嚷骂抱怨着,同时想象着有朝一日自己也能提个排长什么的干干。
  这些天地牢因为高洪案子关了不少体面人,为了能让这些体面人少受些罪,他们的家人这些天没少使票子,看地牢的宪兵自然也没落下,只不过得到的东西肯定差点。西北中华烟厂生产的十个铜子二十根一包的黄牡丹烟是见者有份,一个没落的每人得了几条。
  “美得你,人命天注定,咱们也就看牢房的命,这小子不是没气了吧!”吸两口烟冲牢里头被折磨的如一堆烂肉般的警官吐了两口烟,见其没动静提着警棍的宪兵便开口嚷道,随后用手中警棍捅了两下那人已经被打碎的赤脚。
  “嗯!”剧烈疼痛让已经昏死的警官发出一声有气无力的轻哼,听到他的哼声看守宪兵才算放下心来。
  “老天爷保佑,你就是死也别在咱们当值时死在这!”谁也没有注意到那个宪兵叼着烟拿警棍捅那人脚上的时候,轻轻按了一下棍底的一个突出部。接下来三个人靠在地牢栅栏上胡天胡地的聊着,聊的大都是些男人们尤其是大头兵们最爱的话题,无非谈些窑姐儿、小寡妇之类的话题,三人不时发出淫猥的笑声。
  一个多小时之后,不当值的宪兵还是和往常一样离开宪兵司令部,没有任何人注意到他腰后别着一根警棍,在出了宪兵司令部不远和一个年轻人碰了一下,那个警棍便离开这个宪兵的后腰,而宪兵则若无其事地走着,没几个人认识一个看地牢的小宪兵。十几分钟之后,黑白相间的警棍被塞进打铁的炉灶内,硬木制成的警棍很快便化成灰烬,不过却留下一些玻璃碎块以及一些金属制的小部件,在炉灶高温下玻璃碎片熔化了,而金属小部件则被钳出和其它铁块打成了农具。
  这里是调查部一个隐蔽的联络点,没有任何人知道那个警棍是致命的一种小玩意,枣木制成的警棍内装有压缩空气管、针管、扳机,一扣扳机在压缩空气作用下针管内装的剧毒物质蓖麻毒素就会被注入人体,针孔外封有蜡,随着毒素被注人体后,蜡随即熔化,蓖麻毒素注入会导致人中毒身亡。
  蓖麻毒素是从蓖麻中提炼出来的一种天然蛋白,70至100微克就足以致命,其毒性是有机磷神经毒剂(VX毒剂)的385倍,是氰化物的6000倍,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军就将其作为候选化学战剂进行广泛研究,并曾生产了1700公斤的蓖麻毒素粗品(代号WA),这种从蓖麻籽中提炼出的剧毒化学物质,只要极微小的剂量(约500微克左右)就能置人于死地,由于从中毒者体内检查出蓖麻毒素毒素非常困难,这种高隐蔽性的毒素一经问世,就成为调查部行动人员偏爱的一种毒素。
  暗杀命令是石磊在得到太原方面汇报后做出的,阎百川想借陈英之手拖延时间,显然是不能被接受的,既然他想拖,石磊再添上一把火,只不过这次暗杀永远都不会存在于调查部的行动记录之中,那名也许是无辜的警察只会是“连日酷刑拷打导致死亡”,将最后一个“知情者”拷打至死,是谁授意的呢?公道自在人心。
  山西局势变化吸引各地督军长官以及政治团体和一些另怀目的之人的密切关注,毕竟那里的变化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影响并不大,他们仅仅只是在茶余饭后关注山西的局势,同时猜测山西未来的走向,他们的工作生活并没有受到任何影响。
  位于西北市西南方的冶金工业区是西北冶金工业中心,西北钢铁联合企业的大多数工厂是构成这个工业区的核心组成,西北特种钢材公司,在这个拥有两百多家企业的工业区内并不显眼,不过工业区内大多数企业却离不开这家公司。
  在制造大型和重型机器的重要零件、部件时,一定要把钢件进行锻造,使钢件内部结晶紧密、均匀,达到较高的机械强度,以保证它能承受巨大的应力和具有抗震、耐压等性能,而特种钢材公司就是为西北的工业企业生产大型锻造钢件。
  在特种钢材公司的钢板车间内,大吊车抓住烧得通红的大钢锭将其放入巨物——1200吨水压机中,块形钢锭在不到一分钟内就被锻压成规定尺寸的钢板。操纵台上红红绿绿的指示灯不断闪动,压力4000吨,8000吨,12000吨,并按照生产工序不断加压,对已经成型的钢板进行锻压,以使钢板质地更为精良,这些钒基装甲钢板在这里完成成型加工后,还要被运入渗碳车间进行渗碳处理,最终成为葫芦岛海军造船厂在建袭击舰的装甲钢。
  “这真是一个奇迹!”和每一个看到钢锭如面团儿一样由水压机揉捏的场面的人一样,随老师一起来此的郝文铮看着眼前万吨水压机喃喃说道。眼前如此庞大的机器折服了郝文铮的心神,以至于让刚刚分配来实习的郝文铮有一种想要冲其膜拜的冲动,亲眼看到钢铁巨人的威力,的确会给人的心灵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
  这台西北重型机器公司为满足制造大型设备需求,在共和六年年初参考公司提供图纸制造的一万两千吨自由锻造水压机,在春节前造成投入使用后并没有按照最初设计用做重型机械生产,而只是用于为海军生产高强度袭击舰装甲钢。对于水压机西北企业并不陌生,早在工业初建期的时代,公司便拥有了十数台百吨级左右水压机,甚至于后来还自制了1200吨级水压机,当时还在国内引起轰动,但是大型水压机却是一片空白。
  共初六年之前,西北最大的水压机是火炮厂使用的从美国购进的1400吨级水压机。尽管其是沿用50年代上海重机厂制造的12000吨级水压机图纸生产,万吨水压机仍然是由13个特大部件、6个工作缸、3根横梁和4根立柱,但是相比后世它的制造显然要容易得多,历史上直径近1米、长17.69米、净重80吨的立柱,电焊工人硬是采用8节铸钢件电渣焊接而成,而在这里则是一次加工而成,更没有和历史上一样因为没有大型起重设备,工人们就用几百根枕木和几十个油压千斤顶,把300多吨重的横梁顶起6米高,并使它平稳的作了360度的大翻身。不过尽管如此自重2200吨的一万两千吨水压机在共和七年三月份投入使用之后,仍然轰动了全国。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25/73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