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市民的奋斗(校对)第23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32/730

  “公使阁下说笑了,现在别说重置安西都护府,就是维持现有国土不失,司马就倍感吃力了!更别说恢复唐制的安西都护府。”司马小心翼翼的回答道。
  朱尔典眼中狡黠的眼神,让司马感觉非常不妙,心跳不禁开始加速,生怕自己听到最不想听到的消息。见司马表情稍显紧张,朱尔典知道这个年轻人已经被自己的话给惊呆了,所以才会如此紧张,任何人面对如此大的诱惑会不紧张吗?
  “果然,任何中国人都无法拒绝开疆拓土地诱惑,尤其是这个野心勃勃的年轻人。”安西都护府乃是唐代时管理碛西的一个军政机构名称,最大管辖范围曾包括天山南北,并至葱岭以西至达波斯。这一区域包括现在突厥斯坦大部分地区,重置安西都护府实际上就等于让西北占领那一地区,如此大的诱惑试问谁能拒绝。
  “在土著军团起义之后,现在俄罗斯人已经失去了突厥斯坦,无论是莫斯科或是伊尔库茨克,现在首先考虑的是击败彼此,而不是收复突厥斯坦,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俄罗斯已经永远失去了被土著军团占据的突厥斯坦。鉴于土著军团的残暴以及其为同盟国准盟友的身份,而中国又是协约国成员,此时应履行自己作为盟国的义务,消除突厥斯坦对于协约国造成的威胁,而英国将在未来和会上支持中国对该地区的占领。”朱尔典用一种非常平淡的口气说出英国政府许诺,似乎不是在说一件什么大事。
  英国政府之所以慷他人之慨,根本原因是利益使然。半个世纪以来英国一直试图染指突厥斯坦,但是在俄罗斯强硬态度下,英国在中亚势力范围仅局限于阿富汗、南部伊朗。突厥斯坦自由军团起义让英国人得到整个伊朗,当他们准备再进一步的时候,柯佩特要塞前的惨败,让英国人缩回了跃跃欲试的爪子。
  如果现在英国没有陷入与德国之间的战争,突厥斯坦更没有成为德国粮仓的话,英国政府绝对不会放过眼下吞占突厥斯坦的大好时机,白白把机会让给中国人,之所以会让英国政府做出这个心痛决定,根本就是迫于现实的无奈,英国自身没有多余力量解决突厥斯坦,更没有能力切断突厥斯坦对德国贸易出口。
  粮食、棉花、稀有矿产等等无数的农矿产品都是德国和他们盟友迫切需要的物资,这些物资使德国拥有了继续战斗下去的资源。本土战争部将军们甚至于悲观的认为,得到这些物资供应的德国将可以继续战斗三年甚至更长时间,但是英国已经无法把战争坚持到三年之后,到那时或许只有通过体面媾和来结束战争,而这是英国政府无法接受的,所以突厥斯坦必须要解决,必须要占领这个德国的粮仓。
  但随着约翰·尼尔森中将率领的远征军在柯佩特要塞前的惨败,战争部已经没有信心再一次组建远征军进攻突厥斯坦,至少在没有足够兵力之前。但是谁也没有勇气等下去,等到拥有足够兵力之后,再对突厥斯坦动手。所以英国需要另寻帮手。
  “公使阁下,贵国对于西北边防军的信任和慷慨,我个人倍感荣幸,我们也非常乐意履行作为协约国的义务。但是您应该知道,现在西北边防军主力部队,尽数集中在西伯利亚、远东、以及黑龙江,我们根本没有多余兵力投入突厥斯坦这种边远之地,至少在俄罗斯问题解决之前,我们不可能有多余兵力投入到新疆,用于对突厥斯坦的进攻。”
  朱尔典表面上许诺西北军可以吞并突厥斯坦,但是英国人真会那么大方吗?这绝不是约翰牛的作风。在司马看来这是英国人在玩欲将取之,必先予之的游戏,所以毫不犹豫的回绝了。
  司马的回答让朱尔典眉头跳了一下,他竟然拒绝了?而且毫不犹豫的拒绝了,但是旋即明白了他拒绝的原因。
  “您听过说《塞克斯——皮科协定》吗?”在朱尔典看来他所需要的或许是一个外交背书,如此而已,为了英国的利益,英国不介意签署一个新的《塞克斯——皮科协定》类似的外交协议。中国人控制下的突厥斯坦要远比在俄国人或土著人手中更符合英国的利益,中国可以控制那片地区吗?对此朱尔典非常怀疑,或许未来那里变成第二个外蒙古,谁知道呢?
  ……
  莫因库姆沙漠荒芜人烟,连飞鸟都没有。午后的沙漠犹如一座滚烫的火炉,灼热的阳光炙烤大地,将原本毫无生气的大漠,变得更加死气沉沉,这里所有的一切都笼罩在烈日的炙烤之下,空气中没有一丝湿意。在这片没有生命的沙漠之中,一个漫长的穿着犹如乞丐的队伍在沙丘上艰难前行,沙砾在烈日灼晒下就像烧红的火炭般滚烫,人们走在上面只能不停地走,一旦停下双腿立即会感觉到烧灼的疼痛,而干燥的热风似乎又要夺去人们身上最后一丝水份,这支队伍是在柯佩特要塞前投降的英军俘虏。
  “快走!”骑在马上的土著骑兵大声呵斥,嘴唇干裂的骑兵随手取下马鞍上挂的水囊,大口大口喝着水。
  “咕嘟、咕嘟……”尽管马背上骑兵的喝水声听起来如此悦耳,但是低垂脑袋的战俘们只是偶尔抬头用一种羡慕、渴求的眼神望上一眼,然后仍然麻木地走着,他们行动变得更加迟缓和固执,人们诅咒干热窒闷的空气,艰难地向前走,似乎永远都看不到目标。
  华生·史密斯艰难而麻木的迈着自己的双腿,和身边印度人一起跌跌撞撞的在沙地上走着。太阳曝晒下的沙漠,散发出滚滚热浪,热浪中让人感觉窒息。干渴和饥饿不断地吞噬着华生史密斯的意识,喉咙干得像是冒出火一般。
  “哪怕只有一滴水也好!”史密斯在心中祈祷道,此时史密斯感觉自己的头越来越重,意识越来越模糊,脑中开始回忆家乡的那条小河,想象自己在小河中尽情游泳、畅饮。
  “卟、卟……”就在这时史密斯听到身边响起一阵马蹄声,这个声音让史密斯立即睁开半闭的眼睛,史密斯一睁开眼睛就看到从马上下来的土著人用绳子系上一个摔倒在地的战俘,然后将绳子系到马鞍上。当史密斯从旁边经过时,史密斯看到晕倒在地的那个人,天!那个人是来自约克郡的威尔,史密斯曾经在德黑兰和他一起喝过酒。
  伴着马鞭抽打的声响,土著骑兵发出阵阵狂笑声纵马向前飞驰,在马后拖曳着被绳子系住双手的威尔。
  “啊……”身体与沙地摩擦时产生的痛苦让昏迷的威尔醒了过来,惨叫声瞬间撕破了原本沉寂的沙漠,他的身体不停抽搐、翻滚,身体与沙地碰撞发出可怕的沙沙声,在黄色沙地上留下一条数十米长的血路。
  当土著骑兵停下把绳索砍断的时候,史密斯看到威尔已经变得血肉模糊,他躺在沙地上身体不断抽搐,当一个土著骑兵经过他的身边时,史密斯看到威尔冲他竖起中指同时大喊着:“去死吧!变成恶魔我也会这样对你的,我就是死了也会在你们的古兰经上小便。”而经过他身边的土著骑兵,竟毫不犹豫的把马刀插进他的胸膛,然后示意两个战俘把他扔到路边。
  “愿上帝宽恕他的灵魂!”看着被杀死的威尔,史密斯闭上眼睛为他祈祷,但腿仍然在麻木的迈着脚步。史密斯甚至在心中庆幸自己看到这一幕,否则自己或许也会晕倒在地,然后像威尔一样被土著人处死。
  又走了数十分钟之后,因为严重缺水已经头晕目眩的史密斯听到队伍前方的骚动,同时传来人们兴奋的呼喊声。
  “水……水……”史密斯看到前方不远处一个面积不大的小绿洲,绿洲间一个小湖在阳光映射下散发着诱人光芒,看到绿洲的史密斯吞了吞早已干涸的口水,然后朝不远处土著指挥官看去,要想喝水必须要得到他的许可。
  所有人都在静静地等待着,等待土著骑兵喝完水装完水囊,并等他们的战马饱饮之后,才能得到冒着生命危险喝水的准可。这一路上土著人想出无数种理由以杀死他们,他们发明了一个喝水的游戏。终于看到土著指挥官牵着马返回,史密斯已经作出随时准备狂奔的姿势,同时直盯着土著指挥官,看着他用一个布袋装满沙子,当沙子从布袋中漏出来的时候,史密斯和其他人一样拼命朝不远处的绿洲跑去。
  “咕噜、咕噜、咕噜……”一跑到湖边史密斯便挤过人群跳入湖中大口地喝着湖水,清冽的湖水漫过身体又滑过喉咙的感觉让史密斯有一种置身于天堂之中的错觉。即便如此史密斯仍然不忘朝站在沙坡上的土著军官看去,看他手中的布袋。在布袋里的沙子只剩下三分之一的时候,原本拥挤在湖边拼命喝水的人们开始不顾一切的朝回跑,只有少数人仍然在拼命地喝水,显然他们已经不顾一切,只想喝到足够的水。
  “呼……呼……”跑回出发点的史密斯大口的呼着气,一边朝手提沙袋的土著军官看去。而此时几十名土著骑兵已经在距离湖边百米外排成了一排,闪亮的马刀在阳光照耀下反射出刺目的光芒,而在绿洲中仍然有数十人在那里喝着水,他们置身于清冽的湖水中,显然已经忘记了此时他们身在何处。土著军官手中的沙袋仍然在漏着沙子,已经跑回来的数百名战俘都用一种悲哀眼神看着在湖中享受最后盛宴的人们。按土著军队的规矩,当沙袋中的沙子漏完的时候,还未赶回队列的战俘会被处死。
  “所有人都在看着他们,不会有人注意到我的,绝不会有人注意到我。”在所有人都朝向绿洲的时候,史密斯在心中不断劝说自己逃跑。这时候无疑是逃跑的最好时机,史密斯知道自己或许不可能走过这条死亡之路,谁知道还有多远才能走出沙漠,此时史密斯只想回家,回到英国,回到自己的妻子和女儿的身边。
  “呒啦啦!……”当土著军官提着的沙袋不再漏出沙子的时候,一排土著骑兵出现了如同梦魇般的吼叫声,操马挥刀朝绿洲冲去。
  “留在这里只有死路一条,这是自己最后的机会了。”听到如梦魇般的吼声史密斯在心中对自己说道,同时直勾勾地看着十几英尺外那丛闪烁着可爱绿色的骆驼刺,这丛骆驼刺高度虽然只有不到三英尺,但是却绵延十余英尺长。
  “或许可以躲在它的后面。”看着那丛骆驼刺史密斯如此想到。但是在迈起脚的时候,史密斯不禁开始犹豫了,尤其是在看到一片平坦的沙地上没有一个脚印的时候,史密斯不敢再抬起自己的脚步。
  “是逃?还是留下?”史密斯在心中犹豫着,而远方传来的惨叫声不断刺激史密斯的神经,终于在惨叫停下的时候,史密斯还是没能鼓足勇气迈出逃跑的脚步,在必死和未知的死亡之间,史密斯选择了后者。
  当战俘队伍重新上路的时候,史密斯看到一名土著骑兵骑着马检查附近的几丛骆驼刺,显然他们早已经注意到那里,看到这史密斯不禁开始庆幸自己没做傻事。在战俘队伍的身后,六十多具被马刀砍翻的尸体横七竖八的躺在绿洲附近,在绿洲的上空开始出现食腐的秃鹫,沙漠中的秃鹫显然已经发现了为他们准备的盛宴。
  绿色!一个多小时之后,在土著骑兵的欢呼之中,史密斯看到远处一片绵延起伏的绿色,看到绿色的草原,史密斯几乎有一种想哭的冲动,在历经千辛万苦之后,终于走出沙漠了。几十分钟之后,史密斯所在的战俘队被赶入一个位于沙漠边缘的棚屋,围绕在棚屋周围的是带刺铁网组成的围墙。
  没有在棚屋里找到位置的人被聚集在外面一大块空地上,而史密斯则在棚屋里面,这是自投降后史密斯第一次在房屋中过夜。简陋的棚屋空气中弥漫着酸酸的人汗气息和浓烈的尿臊味,这种用木板、柳条制成的如闷罐式的简易工棚,或许只有牲口才适合在这里生存,棚屋内充斥着刺人的尿便味,显然是先前曾在这里短住的战俘留下的痕迹。恶臭,濒临死亡的人们发出绝望的叫喊,因长途跋涉而变得虚弱而不能动弹的人的呻吟声,让人无法忍受这一切,为了避免自己精神崩裂史密斯只好将衣服的一角塞进耳朵,静静躺在棚屋角落里休息,谁知道明天又要走多远?棚窝内的汗味、尿便味杂陈,恶心得让人几乎窒息。
  “嘟!……”就在史密斯昏昏欲睡的时候,突然响起一阵刺耳的哨声,史密斯立即被刺耳的哨声惊醒,有些蹒跚地走了出来。在哨声中所有人就像是受惊的动物般快速离开了棚屋,几分钟之后,三百多名战俘站在棚屋前的广场上,史密斯看到在一个由木板钉成的箱子上站着一个土著军官,他站在高台上,俯视每一个战俘。
  站在台上的帕热西姆看着面前六百二十七名俘虏,嘴角露出冷笑,两个押运队押来的一千两百名战俘,经过几千公里长途跋涉已经减少了接近三分之一,等到这个工程完成之后,他们还会有多少人活下来?
  “……你们都是一群懦夫,任何一名自由军团的战士永远都不可能向敌人投降,更不可能成为耻辱的俘虏,而你们英国人却像一群狗一样投降了,还有你们这些印度人,被英国人殖民统治了数百年,竟然从来没有反抗过,作为亚洲人的你们竟然背叛了亚洲,作为英国人的走狗参与了对突厥斯坦的进攻,你们这些印度人连狗都不如,是蝼蚁,是杂碎,你们根本不配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史密斯听到高台上的土著军官在那里滔滔不绝地叫嚷着,此时史密斯恨不得这个土著军官并不会说英语,至少那样自己就不需要在这里感受他话语中带着的敌意,这种人竟然是自己所在战俘营的指挥官。
  “一百多年以来,你们英国人和俄国人一样,试图占领突厥斯坦,占领突厥斯坦的俄罗斯人已经被我们钉死在这里的每一条公路边,而你们这群可恶的入侵者,竟然试图入侵突厥斯坦。在这里你们会为曾经做出的一切付出代价,但是你们应该很庆幸,现在仁慈的阿格那耶夫司令给了你们一个赎罪的机会,你们将参加一个铁路工程,如果铁路能够按时完工的话,你们就可以得到自由,但是你们要记住一点,每天如果完成不了定额的任务量,就不会得到晚饭,如果连续三天无法完成任务量,就处决一个劳动组,如果有一人逃跑,同一劳动组的其他九人将被处决,你们记住如果拖误工期或是有人逃跑的话,我会让你们牢牢的记住我帕热西姆上尉,即便是到地狱之中。”
  站高台上的帕热西姆说完话后,环视了一眼台下惶恐不安的战俘,这些畜生根本不配活在世上,如果不是铁路工地需要工人,帕热西姆更乐意直接把他们处死。
  “每十人一组,你、你、你。”在帕热西姆讲话一结束,立即过来十余名士兵把这些战俘按十人一组的方式编成劳动组,而被编组的战俘则非常意外的领到了搪瓷制的饭盒,竟然得到了半盒咸面汤。
  “咕嘟、咕嘟……啊!”尽管半个小时之前那个叫帕热西姆的军官的讲话把大多数人生存下去的信念一点点的击溃,但是当战俘们喝到热腾腾的咸面汤时,却沉浸在几十天来第一次吃到热饭的兴奋之中,尤其是热腾腾的面汤进入肠胃的时候,那种久违的暖暖的感觉让大多数战俘重新燃起了生存下去的希望。
  “或许这里并不算太坏。”喝完热面汤后被获准在战俘营内四处走动的史密斯心中如此说道,只要帮他们修完铁路,就能得到自由,这至少让史密斯看到一线活着回到妻子莱斯尔和女儿雪丽身边的希望。
  ……
  和这个时代其它各省的行政学校不同,西北行政征学校更像后世的公务员短训班,政府招募的公务员都在这里接受时间长短不等的学习培训,西北地方公务员大都在此接受过培训,说其是西北地方官员的摇篮一点都不过份。
  “……而在历史上,人们为了区分内地的回民与新疆地区的维族,一般把新疆地区和来华阿拉伯与波斯穆斯林称之为‘缠回’,即缠着头巾的回教徒,把内地回民称之为‘汉回’,所谓‘汉回’就是信奉了回教的汉族。你们要清楚一点在新疆省220万人口之中,有90%系缠回,汉族仅占7%、汉回占2%、而蒙古人则占1%,在人口构成上新疆省不同于国内任何一个省份。也正因为如此,决定了我们在新疆执行的特殊政策,国家要巩固边疆以御外侮,根本手段之一是同化当地土著民族,这是自清代起治疆的根本核心,但是让人遗憾的是,虽然前后已经百年但是汉族教育却始终无法同化缠回。”
  在行政学校大教室内石维新给面前三百二十五名学生上课,从前清光绪年间就在新疆担当师爷的石维新对新疆的一切再熟悉不过,正因为如此才被从新疆调到行政学校担任老师。
  “无法同化缠回是治理新疆最大的问题,这就意味着缠回永远都不可能成为我们在那里的依持,对待缠回问题我们更多的是采用自左帅西征起采用的办法,即管理上依靠缠回贵族、大地主、大商人,借他们之手管理各地缠回,在统治上则依靠各地兵屯、民屯的汉民或汉回。”
  “新疆建省后,开始进行大规模兵屯,而兵屯以营为主要建制,一营500人左右;以哨为基层单位,一哨90人左右,分别由营官、哨长、什长兼管。各地民屯,分别由道尹、知府、同知、知州、知县、县25分级兼管。共和后兵屯转为民屯,但仍然保留军事成份。兵屯以及民屯是我们最重要的依持,你们必须明白这一点。所以在大多数情况之下,你们在处理事务的时候必须要维持几十年新疆地方官员处理当地事务时的做法,偏向于兵屯、民屯内的汉人居民,记住无论在何种情况之下,这是在新疆做好事务官员的根本前提。”
  石维新在说最后一句的时候,几乎一字一顿的提醒这些青年,他们还太年轻,或许并不知道怎么处理这些问题。
  “你们知道为什么蒙古人用不到1%的人口统治了新疆近600年,除了象我们利用当地贵族、地主以及大商人之外,他们还远比我们要更为残忍,在蒙古统治时代,如果有一个蒙古人死在缠回聚居区,方圆十里内所有缠回都会……咔!”话音一落石维新略带笑意用手比划了一个众所周知的手势,在石维新看来,蒙古人的统治无疑是最为成功的。
  “1%的蒙古人依靠铁腕管理新疆六百年,占据新疆最富庶的土地,这一切随着准噶尔的覆灭而宣告结束。我们在新疆执行的新政是在结合蒙古以及前清治疆经验制定的政策,在以后你们会了解新政的内容,但是必须牢记一点,永远不要吝惜使用武力来解决问题,武力可以激起人们的反抗,但是同样可以让人们屈服。”石维新的话音一落整个教室立即响起一片交头接耳声,看着台下面带兴奋的学生,石维新明白这些学生会在未来成长为合格的事务官员。
第131章
新疆
  地处天山南北的新疆地区,自光绪十年新疆建省之后,经过多年的恢复发展,至共初时期生齿日繁,需用日增,商务亦蒸蒸日上,不仅羊毛等经甘肃、绥远各省大批外运,与西北区特别是俄国民间的商品交流亦非常频繁。在共和六年之前,新疆省对区外的贸易,十有八九为俄国人所操纵,除谷物、小麦、面粉、食盐、干果等物品多输往外蒙外,该省绝大部分原料、半成品以及日用工业制成品的输出入对象均是俄国。
  受限于恶劣的交通条件每年向包头方面输出的,仅为皮毛、干果等,由包头输入的,也仅是少量杂色布匹。共和三年欧战爆发之后,因货物来源下降俄国商行对新疆工业品输入一落千丈,而新疆对俄国农矿原料出口亦随之日益增长。而共和六年二月突厥斯坦自由军团起义后,新疆对外俄贸易即告中止,但随着新疆被西北吞并以及科布多入疆简易公路的投入使用,新疆的原料以及半成品开始大量输入西北,而西北工业制造品大量输入至新疆。
  坐在卡车上的田奉清见到天山脚下这片美丽的牧场,虽然时值盛夏,但是这里的气温却只有十度左右,以至于田奉清在进山后就改穿春装。
  “蓝蓝的天空,辽阔的草原,洁白的羊群……”仿佛歌声在耳边响起,眼前美丽的牧场让田奉清不禁有些陶醉。两辆卡车组成的车队一进入牧场立即引起牧民们的关注,尽管他们不是第一次看到不用马拉的大车,但是仍然对“吃油”大车心存敬畏。
  现在牧场中已经见不到孩童追赶大车时的叫喊声。自从义务教育法案普及后,儿童大都在四十多里外村子里的公民学堂读书,吃住都在学校之中,一年只有放寒假时才会回到牧场,他们平日在学堂公地上劳动,以挣取寄宿学校的伙食费。半个多小时前路过学校时,田奉清还给学校带去了商会捐赠的物资,对于把缠回学生送到学校里接受汉式教育,迪化商会当然是大力支持。
  “那尔苏巴依。”刚一跳下车田奉清就看到走出蒙古包的那尔苏巴依,于是立即热情地和其打着招呼。
  “田先生,您来了,实在太感谢您了,劳您这么远给我们送绵羊。”满面笑容的那尔苏在招呼田奉清时,不时朝其身后的卡车看,当看到卡车上铁栏中肥大的绵羊发出“咩、咩”叫声的时候,脸上笑意更浓了,绵羊在那尔苏眼里,就如同金元宝一般诱人。
  “一共四百三十头母绵羊,外加三十五头种羊,都在这了,不出三年你的牧场里至少会有万头绵羊,到那时那尔苏巴依您即便是坐在屋子里,恐怕也有数不完的钱,不出五年,整个天山都会传颂那尔苏巴依的富名。”田奉清指着身后的卡车笑说道。
  这些绵羊是田奉清应眼前那尔苏的要求从迪化种羊场中带来的美利奴绵羊,这些绵羊原本是提供给移民农场和新疆上层的十六王公,这次之所以卖给那尔苏,是因为一年多前他对自己的帮助,否则怎么轮也不会轮到他的头上。
  相比于新疆本地绵羊美利奴绵羊的产毛多出四、五倍,而且毛质更好。随着国内外对于毛呢以及毛线的需求日盛,现在各商行的羊毛定价是一百斤羊毛能卖25块钱,价格较之过去增加了一倍有余,羊毛现在在西北各省等同“软白银”。而西北推出产毛量惊人的美利奴绵羊,也因此受到从蒙古到新疆牧民的欢迎和追捧,而这也成为笼络王公贵族的最好工具。
  “田先生,那尔苏真不知道如何感激您,用你们汉人的话说,一切尽在不言中,将来田先生若是有用到那尔苏之时,那尔苏一定赴汤蹈火在所不辞!”看到如黄金般迷人的美利奴绵羊,那尔苏激动地说道,这些绵羊给自己带来的财富,自然不需要田奉清多言,否则那尔苏也不会在月前到迪化找田奉清买羊,自从知道王公们养的这种绵羊后,那尔苏可是连夜里睡觉都想着它,现在让自己得到了。此时那尔苏眼巴巴地看着绵羊,在绵羊给赶下车的时候,就像黄金进入自己的钱袋一般,显然忘记了自己得到这些绵羊是用山前一块面积超过600顷的临湖牧场换来的。
  “那尔苏巴依,这是牧场的转让文书,只要您签个字这些高产绵羊就属于您了。”田奉清拿出一份土地转让文书说道。作为西北公司新疆农业安置中心主任的田奉清之所以答应那尔苏买羊的要求,根本原因就是冲着山前那片牧场,牧场面积足有600顷之多,牧场土质非常肥沃。用几百只绵羊换回一大片肥沃的牧场简直是超值,而未来牧场经过开垦后,足够安置超过1000户武装移民,而这1000户武装移民就是按在山前的一颗钉子,不过这一切显然不是这个土财主能够想到的,他们看重的大都是眼前的利益和金钱。
  “行,行,我这就签字。”那尔苏没有一丝犹豫就在转让文书上签字了,尽管教寺中阿訇曾经告戒那尔苏把牧场卖给汉人是个错误,但是那尔苏更在意的是有了这些羊自己的财富可以增长几倍,这才是最重要的,相比之下600顷牧场又算得了什么。
  1884年新疆建省之后,在同化缠回政策下清政府“分设义塾”,开办世俗教育,要求但凡缠回儿童,自8~14岁都得入学,对入学的缠回儿童,给予提供笔墨,免除徭役,学习成绩优异者毕业后可予顶戴等奖励,鼓励各地缠回送子女上学。然而千年的宗教习俗是无法在短期内改变的,同时因为学校每天要拜孔夫子像又与回教禁忌拜偶像抵触,而“四书五经”、“八股文章”又令学生们望而生畏,种种原因致使教育受阻,至辛亥革命,全疆仅只有民族学生1500余人,而且多为新疆十六王公以及其它贵族子女。
  共和初年杨增新为维护统治,以一切宗教都劝人为善为宗旨,如果人们不信宗教,不敬阿訇,便不免会做出出轨的事情,于是便大力支持兴办回教教育,他鼓励和支持阿訇举办回教经文学校,规定除了由毛拉教授读、写《古兰经》的清真寺学校外,不得开办任何其它学校,于是经文学校垄断缠回教育的局面仍被延续和推广。
  库车,古称龟兹,汉之西域都护府,唐之安西都护府及龟兹都督府均曾设于此,清光绪年间设库车直隶厅,后改设直隶州。共和二年(1913年)改设库车县,现隶属阿克苏地区。库车县位于新疆中西部,天山中段南麓,塔里木盆的北缘。库车县城,在当地人的口中被称为“汉城”,其意不言而喻。在库车县城外不远有条非常宽敞的大马路,库车和附近缠回贵族经常在这里的举行赛马。
  而在马路边有一条笔直的大路连接马路,路上耸立着一座门楼,在门楼后是一座汉式风格的建筑,有着汉式的大房顶,看起来要远比周围的建筑更为高大,再过去则是一个穆斯林风格的建筑,规模稍小,门前有回教风格的过道、花格子玻璃,在两栋豪宅门前有数层很漂亮的石质台阶,台阶下面有花圃和灌木,还有十数棵高大的榆树。
  这里便是新疆十六大家族鄂对家族的库车亲王府,自大小和卓平叛后,清朝皇帝很善于利用当地的民族精英、上层来管理,在新疆藩部就是用当地王公贵族来管理,清朝皇帝重用了16个当地大家族,就是当地上层的16个家族,给予他们一定的自治的权力和很高的荣誉,但是又把他们牢牢的控制住,库车鄂对家族就是其中之一。
  共和后,新疆和蒙古一样,尽管废除了满鞑皇帝和满鞑的贵族制度,但是新疆地方上的王公制度仍然被保持下来。毕竟无论是对于满清或是对于共和新政权而言,新疆16个上层家族仍然是维持在新疆统治的最好工具,甚至于共和后他们的官阶名称未降反升,而现任的库车亲王米扎尔·买买提明王在共和三年,经过时任新疆督军杨增新的荐举,由中央蒙疆院颁发了大总统册封令,由库车郡王被晋升为库车亲王。
  站在“热瓦”上的林新云打量着眼前这个汉式风格的建筑,王府这座汉式建筑大约是在百年前由满鞑皇帝赐建,门前有一个很大的喷水池,这在汉式建筑中非常少见。
  林新云所站的“热瓦”汉语意思是“望月亭”,是四方形的高台,四面都是斜坡,看起来很壮观,亭子上画了很多回教式的花纹。当看到库车回部亲王米扎尔·买买提明王爷在仆人簇拥下满面笑容的登上望月台时,林新云连忙迎上去,两人看起来好不亲热,而一个年近六十岁的老人和一个二十余岁的年轻人彼此之间以兄弟相称的场面也着实有些滑稽。
  “王爷,根据西北地区义务教育法案规定,所有宗教学校必须在今年五月之前全部停办,所有适龄学生必须就近到公民学校就读,因此清真寺的宗教学校必须要停办,但是根据举报,仍然有十三所清真寺学校无视国家法规,拒不关闭,不知道王爷认为此事应该怎么处理?”林新云一边喝茶一边轻声问道,尽管已经得到省政府的指示,但是出于礼节上的原因,林新云仍然按惯例来王府打声招呼,而打招呼还有一些其它的意思,毕竟利用新疆贵族管理回部是新疆新政的核心之一。
  关闭新疆宗教学校是司马为了淡化宗教对于缠回影响的一步,同时也是在新疆推行义务教育的要求,强制缠回子女接受正规公民学校教育,是同化他们的第一步,先从文化上将其同化进而将其汉化,并最终使得这些人在文化与精神上都被驯服。这是稳定边疆区唯一的选择,也是其发展的必由之路。
  王府的茶叶非常不错,闻着杯中飘出的清香,林新云有种身处内地的感觉,在新疆很难喝到上等铁观音更何况还是新茶。这些茶是边防公署理藩处为蒙古、新疆王爷们准备的上等铁观音新茶,都是用飞艇顺便带来的,新疆十六个回部郡王每人都获赠十余斤新茶,在新疆能够喝到新茶本身就很稀罕,理藩处这般用意实际上是为了笼络这些藩王。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32/73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