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市民的奋斗(校对)第31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13/730

  听到古比雪夫的咆哮,图哈夫斯基长叹一声,古比雪夫让图哈切夫斯基见识到政治委员的铁石心肠,数天前的长途行军,让十三万人的第一集团军有2.6万余人“掉队”,近两万名官兵因严重冻伤而截肢,尽管付出如此惨重的代价,但第一集团军在提前6小时到达伊热夫斯克时,中国军队的援军也紧随其后的赶到了。
  “中国军队有卡车,我们只有双腿,中国军队有飞机重炮,我们只有士兵的生命!”图哈切夫斯基想起那名因擅自撤退被处决的团长,为自己辩解的话。俄罗斯人有什么?所谓保卫祖国的神圣使命吗?图哈切夫斯基竭力回忆,但怎么也想不起那名团长的姓氏,被处决的指挥官太多,图哈切夫斯基懒得再去想它了。
  中国军队以为胜利在望,所以天黑后仍在继续扩大和加深突破口,望着空中不断升起的照明弹刺目的白光,图哈切夫斯基明白,这里的形势已经千钧一发,最关键时刻来临了,弦已拉紧到极限,眼看就要断,只不过是谁最先断的问题。
  就在这时一个骑马的传令兵朝站在指挥所外的图哈切夫斯基跑过来,“指挥员同志,前线打来电话,一名受了重伤的侦察员带来紧急情报!”
第226章
前夜
  对于诗人而言战场或许是一个充满英雄浪漫气息的场所,但实际上却是一个混乱颠倒的世界,毫不相干的陌生人却拼命要杀你,若你成功的杀死敌人,非但不需要抵命,还会受到奖励,给你荣誉,为你授勋,战场上,白天躲在地下,晚上活动。在这个混乱的世界里,保持战斗力是有时间限度的,从未上过战场的,却在呕歌战争的浪漫诗人想像不出战争能使人产生强烈的情绪:恐怖、害怕、气愤、悲哀、疑惑、无助,任何一种情绪都能消耗人的精力,逼人发疯。
  根本没有习惯打仗这回事,就像后世美国陆军心理学医生在一份关于“战场精神性疲惫”报告中写道:战场上的每一刻都给人精神压力,压力会直接导致精神崩溃,精神崩溃的程度因压力强度和时间长度不同,而战场上精神崩溃造成的伤亡和枪炮造成的伤亡一样不可避免,大多数人在重压下会失去战斗力。普遍认为,一个士兵在战场上头90天内战斗力最强,此后就开始下降,渐渐失去战斗力,直到完全没有战斗力。
  这是不可回避的事实,在战场上,保持充沛的战斗意志并不容易,一战时法军为了避免本国军队因长时间呆在战场造成的紧张情绪而实行休假制度,确保部队情绪稳定,毕竟后方安逸的生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调节士兵紧绷的神经,保持官兵充沛的战斗力。
  所以在边防军成立之初,当时尚为民团总团长的司马便提出建立“边防军前沿作战生活保障中心”,其实“前沿作战生活保障中心”是源于后世。在1991年7月,海湾战争的硝烟尚未散尽之际,美国陆军参谋部便汲取战争中美军后勤保障出现的问题和教训,提出研制一种可以跟随作战部队在全球各地部署的战场生活保障系统,以便对处于紧急作战状态下的部队,提供全方位的后勤支援。
  出于实战需要,边防军“前沿作战生活保障中心”完全参考后世美军的战场“别墅”。边防军技术部门开发的“前沿作战生活保障中心”系统,根据这个时代的技术实力,以大型野战帐篷为基础,其内主要包括厕所、淋浴、书房、卧室、厨房、发电机房、水质净化设备、供暖加热装置等生活必需品,重点部署在距离前线四十公里左右的支援地区,以便为从前线返回休整的士兵提供舒适的生活条件。
  从前线返回的战士可以在中心休整1至7天,战士到达中心后,首先可以洗个舒服的热水澡,换下脏衣服,每人分配发一个舒适的床位,每天提供3顿正宗热饭,以恢复体力,养精蓄锐。甚至一些中心还配有电话供有条件的官兵,比如居住在城市的官兵给家人打电话报个平安。边防军战士称这里为战地“别墅”,在战地“别墅”内休假对大多数边防军官兵而言都是一件值得期待的事。
  在距离前线40公里096号中心大帐篷内,奉命休整的官兵并没有得到和过去一样全方面的放松,在其中的一间帐篷内,官兵们正坐在小板凳上,全神贯注听技术军官讲课,每个人都知道,今天晚上学习的或许就是明天保命的玩意。
  “……个人防护时,应首先迅速穿戴好防毒面具,保护呼吸道和眼睛,然后视情况穿着防毒衣戴上防毒手套进行全身防护……在特种弹袭击后后,通过染毒地域时应在个人防护基础上,携带必要的生活用品,选择上风处地质坚硬干燥的道路,尽量避开弹坑和有明显液滴的地点,唯一的原则是快速通过……当水源染毒时,可利用制式净水器或自制净装置消毒,消毒时,在水里加入适量漂白粉和混凝剂,搅拌均匀。染毒的食物和饮用水,虽然经过处理,但不经专业人员化验检验,坚决不许食用和饮用,只有在专业人员化验确定无毒后,方可食用……”
  挂着技术准尉军衔的军官站在黑板前向帐篷内端坐的几百名官兵传授防化知识,根据命令每一支参战部队的官兵,都必须掌握防化知识,毕竟参谋部已经确定大规模使用特种武器的计划。
  伊热夫斯克以东十公里森林内一座不知名的庄园,庄园周围戒备森严。一周前,这里还是俄第一集团军第二十军指挥部所在地,此时却成为远征军司令部,这里曾是俄罗斯贵族或富翁的庄园,奢侈的吸烟室已经改成远征军司令部作战室,远征军的每一条命令都出自这里。
  “……我们的计划是利用特种弹,主要是混合气以及沙林毒气为填料的特种炮弹航弹,在红俄防线撕开一条沿铁路线向两侧延升23公里左右走廊地带,确保撤出喀山城下被围的我军及友军部队……”作战室内一名参谋官指点作战地图,用指挥棒在地图上划出走廊地带示意图。
  在短期内彻底消灭伊热夫斯克至喀山红军,根本不可能,唯一可行的方案就是打通一条走廊,即便如此也需要借助化学武器。早在数天前这个方案就由参谋部电传至远征军司令部,远征军只需要严格执行而已。
  “王少校,在低温环境下使用特种弹有没有什么问题?”已经几天未休息的冷御秋询问会议桌边的一个年轻军官,他是参谋部派来的化学战技术指导军官,此次战争胜负全部系于其身,尤其是在技术方面。
  听到司令官的问题,王霄立即起身立正回答:“报告长官,没有任何问题。特种弹都经过严格试验,我们使用的混合气化学弹装填的是路易氏气和芥子气混合物,这种混合物会造成不同的效果。”
  “芥子气有致命的弱点,就是从中毒到出现症状有一个潜伏期,少则几个小时,多则一昼夜以上,芥子气的使用密度无论多大,染毒浓度不管多高,要使中毒人员立即丧失战斗力是不可能的,芥子气持续时间长的弱点,妨碍了我方对染毒地域的利用。另外,芥子气的凝固点很高,在严寒条件下就会凝固,呈针状结晶,进而影响战斗使用。但将路易氏气与芥子气混合起来使用,两种毒剂非但没有降低毒性还可以取长补短,大大增加中毒后的救治难度,同时还明显降低了芥子气的凝固点。”
  “一般情况下,芥子气的凝固不仅冬季,就是在春季或秋季使用也可能凝固,混合使用就可以较好的解决这个问题。如果芥子气含量36.2%,其混合物凝固点可降至-20℃,在通常情况下都可使用。而此次调运的特种弹均采用芥子气34%,路易氏33.3%和二氧化碳33.3%混合,可使凝固点降至-50℃,而以沙林、光气等为装料特种弹则不存在低温问题。”
  王霄声音一落,冷御秋再一次提出疑问。尽管远征军不止一次使用过光气、氢酸之类的特种弹,但是对于化学武器,远征军并没有几个内行,毕竟光气,氢酸在边防军中属于仅催泪瓦斯一类毒气,无非是用于驱散敌人,杀伤性能非常一般。
  “王少校,能不能向我们详细介绍一下战术问题!”
  “各位长官,按照参谋部计划,明日上午7时一旦气象条件许可,远征军炮兵部队即对红军防线纵深八公里内发射以沙林毒气炮弹及航弹为主的特种弹,同时伴随一万发普通炮弹以起到掩饰作用。在第一轮炮击结束后,远征军突击部队立即快速突破红军防线,一旦撕开形成走廊,按计划将由施毒车以及布散飞机沿走廊地区将混合气毒剂布洒到地面上,在走廊地区和敌军防线之间建立纵深为3公里左右的化学隔离区,使敌人地面部队无法进入战区,从而达到隔绝敌军的目的,在我军从喀山撤退时,布洒飞机将会把整个喀山变成一座毒城。”
  “由于芥子气和路易氏气毒性大且作用时间长,反而会限制边防军行动,因此按照混合气使用条令,只能在作战不利时大量使用这种混合毒剂,特别是在防御和退却时,在撤退时为了阻止追兵,用火炮发射混合剂炮弹迟滞对方,同时用布毒车以及布毒机布洒,在我方放弃的阵地、村庄、退却的路上布设数千米宽持续十几天甚至几十天的染毒区。而敌军进入后不会马发现,发现时已造成大量伤亡,我相信,特种弹大规模使用可以有效摧毁红军防御。”
  说话时王霄眼中闪过一道寒光,和这个时代大多数列强国家都装备防毒面具甚至全身防护服不同,苏俄红军根本没有防化设备,多数人根本不知道化学武器、防毒面具为何物。红俄这一次要付出多少伤亡,不是王霄需要关心的,这一次大规模使用化学武器,将为边防军化学部队取得成熟、大规模运用经验,为化学部队提供第一手资料。
  远征军将官们听到王霄的布置,大家情绪很复杂,有兴奋,有凝思、有期待。
  古比雪夫放下话筒,呆呆的愣了好久,在桌子底下轻轻的伸展双腿,尽管掩体内有几个火炉,但是因长时间不活动,双腿依旧冰冷刺骨。
  “图哈切夫斯基同志,脱险的侦察兵带来什么新情况?他还清醒吗?人在哪儿?”古比雪夫忍着腿上的酸麻努力站起来,开口问道,走路的姿势让人感觉很别扭。
  图哈切夫斯基苦笑着紧盯布满标记的地图,表情显得非常奇怪:“刚被抬来时还有些知觉。据他报告,他们在回来的路上被中国军队发现,被迫应战,结果就他一个人在其它同志拼命掩护下返回我方阵地,他带来一些新情况……他们发现大量中国卡车驾驶员都穿戴着防毒面具。”
  “防毒面具!”古比雪夫一愣,诧异的朝一旁的一名军事专家看了一眼。
  “毒气!看来敌军准备用毒气撕开我们的防线,就像在圣叶卡捷琳堡和伊热夫斯克一样,向我们的防御阵地发射毒气弹,可我们没有任何防护装备。”图哈切夫斯基神色紧张用无奈的口气说。中国军队进攻时会使用毒气并不是什么新闻,但是尽管如此,红军至今仍然没有配发防毒面具,甚至起决定作用的政治委员,根本不明白什么是毒气,什么是防毒面具。
  “政治委员同志毒气并不可怕,我们同德国人打仗时,德国人同样使用了毒气,但是冬季,毒气的作用非常有限,它的致害性同样非常有限,更多的时候毒气是心理作用。至于德国人威力强大的芥子气从未在俄罗斯使用过,因为他会冻结,即便是在春天,如果士兵戴口罩的话,伤害可以减至最低。毒气的作用不在于它的杀伤性,而在于造成的恐惧,我们在圣叶卡捷琳堡和伊热夫斯克的部队面对毒气产生崩溃,其实就是心理作用。”
  这时一名军事专家站出来,根据同德国人作战的经验,提出了自己的建议:毒气并不可怕,至少其致死性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高,可怕的是其对人心理上造成的压力,这才是毒气最可怕的地方。
  古比雪夫拍了一下桌子,“就这么干,立即命令各部队用毛巾改制口罩,同时要求部队各级政治委员必须发挥中坚作用,绝不能容忍我们的部队在中国人使用毒气时产生崩溃,给他们的命令是绝不后退半步!”
  “但愿我们可以支撑下来!”图哈切夫斯基并没有反对古比雪夫的决定,毕竟无论是在圣叶卡捷琳堡或是伊热夫斯克,毒气造成的伤亡人数都不超过四位数,之所以发生部队溃败现象,实际上正是心理上的恐惧而造成的。
  夜幕被大雨般倾泻下来的照明弹照得通明,亮光时不时沿地面掠过,在红军战壕里晃动,人们的脸孔一会儿显现,接着又消失。阵地周围偶尔可以看到被冻实的尸体,这个时候并没有什么人会有闲情逸致去清理。在交通壕内一个站在木箱上的红军士兵看到十几个黑影,立即大声喝道:“站住,什么人?”
  正在前沿观察情况的鲍尔年科听到喊声连忙奔向交通壕,交通壕里明显骚动起来,传来哨兵们惊慌的叫喊,有几个影子挤在狭窄的通道里,鲍尔年科端起从中国人手中缴获的冲锋枪,厉声吃喝:“站住!什么人?”一个哨兵跑来报告:“从集团军司令部来的,说要见您。”
  “等一下!”鲍尔年科提着冲锋枪跑下去察看,是什么人这时候来找自己?
  “谁在指挥部队?”一个声音嚷道。
  “啊,是卡尔柯夫基同志。”鲍尔年科吃惊地看着这个三十多岁的指挥员,卡尔柯夫斯基是集团军司令部的三级政委。
  “鲍尔年科同志,根据集团军命令,从现在起,由我接管第176步兵团,你现在立即传达集团军司令部的命令,让士兵们用布条和毛巾制成口罩,立即!”卡尔柯夫斯基面无表情地说道,然后转身朝指挥所走去,176步兵团的政治委员在下午战斗时被流弹击伤,现在仍然躺在战地医院内,自己奉命临时接管这支部队。
  沟道尽头有一个小小的掩蔽部,是鲍尔年科命令士兵挖的,里面散发着冻土气味,一盏马灯挂在盖板下面的铁钩子上,从盖板缝里撤落下来的碎土叮叮当当的碰击着灯罩,灯也随之轻轻地晃动。桌子是用炮弹箱钉起来的,卡尔柯夫斯基在桌边坐下,把一盒烟放在桌上,一边拿烟,一边说:“鲍尔年科同志,根据我们的情报,明天中国人很有可能在进攻时使用毒气。”
  “毒气!”鲍尔年科一愣,曾经参加过伊热夫斯克保卫战的鲍尔年科对毒气并不陌生,当时部队的崩溃现在鲍尔年科还记忆犹新。
  “毒气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会造成部队的崩溃!”有过遭受毒气打击经历的鲍尔年科对毒气显然很了解,当然这种了解是建立在边防军发射的低密度光气炮弹上的,鲍尔年科并不知道当时边防军发射光气炮弹的目的在于驱散敌军,而不是造成有效杀伤。
  “只有胆小鬼才会在毒气进攻下崩溃!所以根据命令,我们必须要不惜一切代价坚守阵地,为防止部队在遭受毒气攻击时发生崩溃,集团军一名军事专家建议我们使用沾尿的口罩提供基本防护,另外我们在伊热夫斯克缴获的防毒面具将提供给各级指挥员。”卡尔柯夫斯基捏松烟卷,点燃后,吸起烟来,神色非常坦然,丝毫没有觉得自己的话有什么不妥。
  “但愿明天会刮大风吧!只有在无风条件下才可以使用毒气弹!”鲍尔年科在心中祈祷。
  “鲍尔年科同志我们不能心存任何侥幸,明白吗?”卡尔柯夫斯基站直起身子,然后从挎包里取出一个边防军制式防毒面具包,显然是为鲍尔年科准备的。
  “咔兹……”雪地里传出踩踏时产生的脆响,在被浓雾笼罩的雪林中不时闪动着一个红点,红点一亮一暗,如果附近有狙击手的话,瞄准红点开一枪,一定可以击中某个人的脑袋,不过雪林中身披厚实大衣的军人显然没有这个觉悟,他嚣张的吸着烟,来回在雪原上踱着步子。
  “老天爷保佑,明千万不能刮风啊!”军官从衣袋中取出一条手帕,捏着手帕一角伸张手臂,看着拂动的手帕,心下祈祷。此时只有在二级左右的微风,这种微风并不影响施放特种弹,但是如果风变大的话……
  “或许……”军官看着手帕,喁喁自语。然后像是下定决心,快步朝不远处一个欧式庄园走去。
  “叮叮……”在距离前线不远处的一片雪原之中,不时传来清脆的金属敲击声,在寂静的夜晚,声音很响亮,幸好有空中不时爆开的照明弹声掩饰,要知道这里距离俄军前沿不过50米。一个战士挥动大锤将钢质炮座的固定钢钉钉入结实的地面,随后一名战士抬着一门20毫米迫击炮炮管,麻利安装着火炮,一幅热火朝天的繁忙景象。
  “快!你们去搬炮弹,注意在冰上滑着走。”一名军官看到炮弹源源不断从卡车上卸下时,大声提醒,同时眼中透着紧张。冰雪上运输重物非常简单,一个人在前方拉着绳子控制方向,一个在后面推着,装一枚110公斤炮弹的弹箱可以被两人毫不费力的推动。弹箱被整齐的码放在炮位后。
  “七式X型特种弹”看着弹箱上标注的炮弹型号,炮手们脸上洋溢着兴奋,发射特种弹是炮兵的最爱,尽管特种弹爆炸时的场面并不像装有58公斤高爆炸药的高爆弹那般惊天动的,但是炮兵们依然喜欢,看到被特种弹烟雾笼罩的战场,会让人心中产生掌控别人命运的感觉。
  在炮位旁不远处的一个掩体内,倪连晴正在查看七式X型特种弹资料,和高爆弹一样,使用薄弹壳,弹重10公斤,装23公斤高致命沙林毒剂。今天仍然以光气弹为主,七式X型特种弹仅占到炮弹总量的10%,但这种新式武器仍然吸引了倪连睛的注意。
  “……可以通过呼道或皮肤黏膜侵入人体,杀伤力极强,一旦散发出来,可以使12公里范围内的敌军死亡和受伤……”
  尽管不是第一次看到七式X型特种弹资料,但是看到12里范围时,倪连睛仍然觉得头皮发麻,这玩意的威力比光气炮弹高出数十倍。
  “在这么一点地方,投放如此高密度的毒气炮弹,今天的战场会是什么模样?”
  “叮……”就在这时掩体内的电话响了起来……
第227章
死神之雾
  还有一个多小时天就要亮了,此时是黎明前的黑暗,漆黑的夜色中,笼罩着冬季特有的迷雾。开阔的冰原上迎来难得的安静,似乎时间都静止了,所有人都在静静等待朝阳的升起,但温暖的朝阳不代表希望,而代表着新一轮的厮杀。
  在一片雪林间的散兵坑内,官兵都猫着腰大口大口吃着高热量野战食品,这一顿饭吃过之后,谁知道下一顿是什么时候。在开水桶里煮的野战食袋并不算热乎,从后方到前线再发下来,已经温糊糊的,即便如此也不妨碍战士狼吞虎咽,此时能有一口热饭已经难得了。
  “来喝热茶吧!”在一处散兵坑内,防寒服外罩着白色伪装罩衣的战士用饭盒给同坑战友分着茶,戴着防寒套的双手紧紧握着马口铁制的饭盒,三人默不作声的喝着茶。
  “说好了,咱三要是谁能活下来,记住一定到家里,替战友磕个头尽个孝!”其中一人喝完茶后,从腰间取出水壶把饭盒罩在水壶上,看着另两人说道,一个散兵坑里的兄弟,同生共死!今天一旦发起冲锋,谁死谁生都是未知之数。
  就在这时不远处传来一阵冻实的雪被踩动发出的脆响,“谁!”散兵抗内的战士连忙操起冲锋枪指向声音传来的方向。
  “我!连里的小王,连长命令,所有人必须穿防护服,戴防毒面具,立即!”猫腰趴在雪地里的战士轻声传达上级的命令,随即转向另一个散兵坑,其间担负的风险绝非常人所能体会。
  “哗啦啦!”猫在散兵坑内的战士从背包内取出或白色或绿色的防护服,低温使涂胶防护服在展开时带着脆响,战士们不禁担心起防护服的效用,尽管长官们已经告诉过他们不需要担心,但化学武器总让战士们心中毛毛的。全身防护服大部分是由西北市十余家服装厂临时赶制,尽管已经拼尽全力,但仍然未能装备到远征军的每一名官兵,仅只有第一二进攻波次部队配发了全套防护装备,后续部队只能用雨衣加防毒面具应急,尽管简陋但也可堪使用。
  “呼!呼!”戴着防毒面具,身穿防护服的战士大口大口地喘着粗气,紧张的握着手中武器,焦急地等待攻击命令的到来。此时后方炮兵阵上已经忙活起来,105、150大炮都已经摇起了身管,短粗的炮管直指前方,炮位后穿戴防护服装的炮兵按位序做好准备,负责发射掩饰炮弹的75炮兵同样完成了准备。
  “炮三团呼叫一三四野炮营及榴弹连,射击任务,坐标A6-3,全单位野炮十发速射,榴弹递接射击特种弹,瞬发信管准备好报告!”收听到电台内传出的命令,各炮营通信兵立即在掩体内逐句大声复诵,一旁的另一名通信兵立即对着话筒喊道,“射击任务!”
  早在在战斗岗位上就位的炮手随即紧张起来。各炮连作图手以扇形尺在图纸上量出坐标A6-3与本连阵地之间的距离与方位,计算手根据作图手报来的射击距离,拉动射击尺的游标读出对应的射击仰角,在同时,炮班已根据先前的命令准备好适当弹药数量并结合弹头信管。
  计算手刚一算出数据,就连忙拿起台上的电话,“一三四野炮营5号装药,方向1350,仰角930,准备好报告!”
  “榴炮连,6号装药,方向1260,仰角30,准备好报告……”随着一道道命令发出,得到命令的各炮水平手确定方向,高低手装定仰角,弹药手根据指定的发射装药将药筒内多余的药包丢进废药坑,装填手将弹药塞入后膛,炮长闭锁后膛,大声回报“第X炮准备好!”全连各炮战炮队长(副连长)向指挥部汇报“完成发射准备!”
  从各炮连接到上级下达的射击任务,到战炮队长回报全连准备好,按照边防军炮兵火炮操作要求的标准反应时间是3分钟,如果命令是“准备发射!”那么各炮炮长在闭锁后膛后就立即拉索发射了,不过这一次的命令却是“准备好报告!”
  与此同时,在距离前沿500米至35公里的各个炮群上演着同样一幕,都紧张有序地进行着最后的准备。随着指挥部接到炮群传来“完成发射准备”的回报,指挥部随即进入60秒倒计时。……
  “5432,1,放!”
  随着一声令下,数十个炮群瞬间喷吐出巨大火龙将整个森林映得通红,上千枚流星飞出森林冲着数公里外的目标飞去,高野炮弹拖着特有的尖锐啸声;速度较慢的榴弹炮沉闷的呼声紧急随其后;最震撼人心的还是20毫米重迫击炮发射的10公斤重型特种弹,拖着类似猪呼噜似的“突突”声,炮声划破黎明前的夜空。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13/73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