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市民的奋斗(校对)第33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33/730

  而他们不反对的真正原因非常简单,法定首都和行政首都分设,直接结果就是总统府与国务院分家。现在尽管从法律上确认了府院双方权责,府方已经完全被架空,但是出于避免未来可能重演的府院之争,大多数国人选择了支持。相比之下,人们更希望首都迁至南京,而非西北,但最终通过投票,国会在西北市、南京市之中选择了西北。
  “行政首都?”陈方明已经一年未回西北市了,在一定程度上或许西北市比京城更适合做中国首都,毕竟相比老旧的京城,西北更具活力、更能代表现代中国,传统和现代在西北实现了完美统一。自己为什么要想这些?想回西北,恐怕还要再等几年。陈方明一笑,把报纸夹在胳窝里,快步朝自己工作的地方走去。阜阳县西北公司办事处,这个办事处是西北最早的五十六个招工办事处之一,早在两年前他就从最初的招工点,变成现在的商业办事处。
  办事处早已不是过去租用的私人小院,而是一个位于城中的二层小楼。刚拐过街角,陈方明就看到刚开办的“中央银行阜阳分理处”,紧闭的铁栏门前,此时已排出一条长队,身着棉祅的士绅顶风冒雪排队的场面倒也少见。这些士绅大都打着雨伞,从衣着打扮上看,他们并不是居于城中,身家数十万的豪绅,应该是乡下富户或小地主。
  看到他们肩膀上积聚的雪花,陈方明知道他们已经站了很长时间。来这只有一个目的,认购四年计划中的工厂企业股票,他们大都是从消息灵通的友人那里听到消息,政府要在四年内建立几千个大工厂,工厂是什么?是生金机!聚宝盆!相比大城市里的巨富,乡下的“土财”不可能像实业家一样,一次投资几十万上百万在政府建的大工厂里占上大股。而前几天从省城传来消息,总理在武汉向士绅许诺,四年计划中的项目工厂可以吸收小股东,一元一股、十元即可认购。
  消息一传开,立即在乡下引起轰动,多了拿不出来,但是少则几千元多则几万元还是能拿出来的,相比于买政府公债每年5%的利息,投资企业虽说担风险,可回报要远大于公债,连报纸上亦在推波助澜。工厂投产两年至三年内回收投资!现在投进去1000元,年后就能回报至少800元!从今以后每年都有分红!一次投资、世代受益!
  看了眼激动的土财,陈方明笑了笑,丰厚的回报使得土财情愿拿出存款投资到政府四年计划的工业项目上,在一定程度上,无论是国家或是土财,都是各取所需。国家需要大量资金发展工业,以实现工业强国的梦想,而土财需要未来的丰厚回报。无论是土财或是买下十股或几十股股票的普通市民,未来收回投资后,在腰包充实的前提下,会为改善生活增加消费,到时工厂生产出的工业品又会转入他们的家庭,这是一个良性循环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无论是国家还是个人,都是双赢。
  推开办事处大门,陈方明感觉到室内的温暖,他的办公室位于二楼,前脚刚上楼梯,一个年轻人就迎面走过来,陈方明把报纸交给迎过来的助理,然后随手解开大衣衣扣。
  “经理!您来了!”
  “嗯!给我泡一壶茶送上来!”在推开办公室门之前,陈方明对秘书交待道。
  进入办公室的陈方明把大衣挂上衣架,透过玻璃窗,他看到中央银行分理处的铁栅门被分理处职员拉开的瞬间,早已等候多时的土财,一哄而入,尽管隔着玻璃,陈方明仍能听到他们挥舞钞票时的喊声。
  “马鞍山钢铁企业,5000股。”
  “铜陵铜业,1800股。”
  “芜湖汽车制造厂,300股……”诸如此类的喊声尽管隔着一条街,但仍然不时从分理处内传出来。
  对于全国各地稍有远见的人而言,这是国家将步入强盛的号角。但在普通人看来,四年工业发展计划意味着商机和财富,仅此而已。
第251章
机械化与跨海轰炸
  凌晨天尚未明,小贩们便进入预定摊点摆出生意,组成清晨喧闹的长街。对于小商贩,西北市从没有试图将他们赶尽杀绝,毕竟商贩是城市的一部分,只不过对他们进行了规范和引导。
  “油茶,油茶……”女商贩用清脆的声音,招呼食客,蓦地被一个男子粗犷,吆喝糊辣汤的声音压住。因为这里远离居民区的原因,因此他们可以放声高喊,要知道一会可有几千、上万名下夜班的工人从此经过,在厂子里忙活了一夜的他们,兴许早都饿了。
  在一个卖早点的摊子上,穿校服的女孩朝远处重型机械集团大楼上的大钟看了一眼,已经到八点二十了,若平时,街边的摊位上早已坐满了吃早点的工人,虽然重机工业区的很多工厂仍然在建设之中,可也有很多先期投产的工厂,自投产起就和其它工厂一样,二十四小时三班倒的生产。
  “大,怎么今天都到现在了,厂子里的人还没出来?”女孩诧异地问父亲,今天是周末,自己才会过来帮父亲干活,哪曾想到现在竟然还没开市。
  “谁知道,兴许厂子里有什么事吧!”仔细用抹布抹碗的中年男人朝远方的拖拉机厂望去,但在这里很难看到拖拉机厂,摊位区距离拖拉机厂的工厂区隔两条街道,这些街摊为庞大的重机工业区带来喧嚣的气氛。
  “他陈大哥,你看到没,今天麻糊亮,换班的工人就进厂了,比平常早了一个钟头都不止。换班的早到了,下班的怎么到现在还没下班。”旁边油条摊上的女老板同样感觉今天不同寻常,这条辅街的早点生意靠的是拖拉机厂下夜班的工人,他们不下班,街边的摊位很有可能就不会开市,而按照规定,街边的早点摊只能开到10点,10点后他们就要收摊、清理街道。
  当路边早点摊在期盼拖拉机厂的夜班工人赶快下班的时候,此时福田拖拉机厂内却是一片欢天喜欢地。此时这座始建于共和六年,亚洲第一家拖拉机厂内挤满了下班后仍然留在这的工人和技术人员。
  福田拖拉机厂是原规划建设的重型机械厂,重型机械厂以及三十余家配套工工厂是西北第一个总投资超过一亿西储券的大型工业项目,整个工程项目的规模甚至达到需要单独建立一个子工业区级别,其一期工程占地面积高达千亩。
  一个月前,共和八年十二月二十五日,西方的圣诞节,计划中的重型机械厂正式更名为“福田拖拉机公司”,是西北公司控股的重机集团下属全资子公司。此时福田拖拉机公司只完成一期工程,但厂区连同居民社区,却已形成东西五公里长、南北四公里宽的建筑群,与京绥、张恰铁路相连通的厂内铁路有26公里长。工业区内楼群林立、绿树掩映,大片街区甚至连小巷中都分布着大量公园绿化带,俨然一座城中之城。
  今天是福田拖拉机厂投产的日子,在过去两年中,为了保障“重机厂”一期工程顺利如期完成,来自德国、美国的技术专员和2.8万名工人一起,在这片荒原上日夜不停的工作,在数百名美、德技术专家指导下,西北的技术人员和工人,一边建设厂房,一边进行生产准备,基建、设计、设备购置、生产、安装同步进行,甚至还特意建立一所技工学校,培训从全国各地招募来的数万名工人。
  共和九年一月二十八日,农历腊八节,福田拖拉机厂总装车间,挤满围观人群,站在总装车间地板上两条白线后,人们将目光投向总装线上24辆涂成桔红色的福田802型履带式拖拉机,这是福田拖拉机公司的第一种产品,其原型是后世东方红802型拖拉机,亦是目前西北应用最广泛的一种拖拉机、推土机。
  尽管对802型拖拉机早已熟的不能再熟,但作为第一辆福田802拖拉机驾驶员的魏国范,在踩着履带进入驾驶室内,手握操纵杆时,仍然紧张的手心冒汗,福田厂的第一辆拖拉机竟然是由自己开出,激动啊!看一旁记者冲驾驶室疯狂拍照时,魏国范僵硬的脸上挤出一丝笑容。
  “嗵、嗵、嗵……”在按下启动电钮后,802拖拉机58.8千瓦的四冲程柴油机顿时发出震耳的轰鸣声,排气管喷吐着黑烟,尽管座椅具有减震功能,但魏国范不知道是柴油机工作时的颤动或自己过于紧张,以至自己的身体都跟着柴油机颤动的节奏而微颤。终于在人们的欢声笑语和雷鸣般掌声中,第一批24辆福田802拖拉机徐徐驶出总装配线,这标志着福田拖拉机公司一期工程正式完工。这一天对于福田拖拉机厂而言,是一个节日。
  因为拖拉机的钢履带会造成路面损毁,第一批24辆802型拖拉机只在工厂内绕厂一周,工人站在厂内道路两旁激动的看着拖拉机行进。公司经理刘卿云亲自将二十四台福田拖拉机的车钥匙交给他们的用户,来自西西伯利亚的荣民福利社代表后,驾驶员将二十四台福田拖拉机开到厂区铁路货场,庆祝会才宣告结束。
  而沉浸于公司投产的工人和中外技术人员并没有留意到,庆祝会上同样面带喜色的几名军官,他们脸上的笑容很诡异,其中一名中将军官双眼紧盯拖拉机,带着垂涎已久神情,在庆祝会刚一结束,这几名军官便朝公司办公楼走去。
  “……随着一期工程完工,福田拖拉机厂已经具备年产15000台拖拉机的生产能力,11个主要生产车间,811条生产流水线,在我们的总装配线上,每19分钟,就有一台拖拉机下线。尽管我们目前只完成了一期工程,但是我们的履带式拖拉机产能,已经超过美国、法国、英国的总和,在拖拉机制造和生产上而言,我们已经远远领先世界三大列强国家。而且到明年,三期工程完成之后,福田拖拉机厂将达到每12分钟生产一辆拖拉机的能力,当然这只是设计产能,未来我们的产量将根据市场需求进行调整。”
  此时显得踌躇满志的拖拉机公司经理刘卿云,一边上楼,一边向跟在身后的记者介绍福田拖拉机厂。
  福田拖拉机厂是共和六年西北公司制定八大工业项目中投资规模最大的一个,也是投产最晚的一个项目,同期工程早在去年就已经投产,只有福田拖拉机厂一直拖到现在,相比于其他项目,福田厂需要太多的专业设备。
  周围的记者听到刘经理话后,纷纷在记事本上记下那句“产能相当于美、英、法三国总和!”以及“远远领先世界三大列强”,有什么比这更能吸引读者的目光。
  “刘经理,请问拖拉机除了在工程建设上被广泛应用之外,还可能应用到什么地方?”一个年轻女记者不好意思地问道,对于履带式拖拉机国人并不陌生,至少在报纸杂志上可以看到工地上那些系出同门的推土机。
  “农业!我们公司生产的第一批二十四辆拖拉机用户是西西伯利亚荣民农场,就是前远征军官兵退役后的安置农场,他们人均分得土地高达数百亩,如果依靠传统的耕种方式,只怕会大规模抛荒,但使用拖拉机,一个人一天就能耕种几百亩地!”
  “经理,有几位国防军长官在会议室等您。”公司公关科科长悄悄在经理耳边说道。
  “各位记者朋友,非常抱歉,真是片刻不得闲,有事需要我处理一下,如果你们还有什么问题,公关科赵科长会给你们满意的答复。”告辞了记者,刘卿云便朝会议室走去。
  作为福田拖拉机公司经理,刘卿云心知肚明,自己的公司一方面是拖拉机生产厂,而另一方面,同样是公司下属的数百家国防企业中的一家,而且是国防重点企业。一周前,刘卿云就接到公司通知,国防军装备处将会派人前来洽谈订单,不过刘卿云并没想到他们到的这么快。
  “你好,刘经理,在下张镇国!”张镇国自我介绍。
  “长官!您这是……”听到这个名字,刘卿云一愣,竟然是“张家口屠夫”。他来公司干什么?刘卿云知道国防企业通常只和装备处的军官打交道。
  “这位是国防军总装备处孙处长,我只是恰逢其会而已!”见对方眼中的诧异和惊奇,张镇国笑着开口介绍身边的一名上校军官,随后张镇国便退出会客室,接下来的会谈并不需要参与,自己是听说拖拉机厂今天投产,才特意过来看看,张镇国知道在一定程度上,拖拉机等于什么。
  坦克!履带式拖拉机等于坦克,现在国内可以大规模生产履带式拖拉机,那么国防军扩大坦克部队的先决条件就将得到满足。在路上恰好碰到装备处的孙晨,显然他也是因为这个而来的,拖拉机等于坦克。
  在候客室内的张镇国站在窗前朝外望去,看到厂区铁路专线旁规模庞大的货场上,一台拖拉机已经被吊机吊至半空,准备装上前往俄罗斯的列车。或许不久之后,从这个货场装上火车的将不再是拖拉机,而是国防军急需的坦克,到那时……张镇国不禁在心中憧憬国防军实现全机械化场面,那一天或许并不遥远……
  国防空军飞行试验中心,机场两侧的停机坪上,数十架战斗机在清晨阳光映射下,发出金色的光芒。尽管中俄战争宣告结束,空军停止采购旧型号飞机,但却没有停止对新型飞机的采购,中国几乎每一个有研制能力的飞机制造公司都在应国防空军要求,研制新型飞机,以争取空军的订单,最终这些飞机都将被送到戒备森严的国防空军飞行试验中心进行试验,检验其性能。
  一级试飞员王志刚中尉开着自己新近购进的225轿车,经过多道关卡检查后,缓级驶进试飞基地停车场,红色轿车在一群以黑、银灰、蓝等色调为主的军方汽车中显得非常醒目。
  停好车之后,王志刚便朝着机库走去,一个机库外站着数名荷枪实弹的军人,看到那个密闭的机库,王志刚掩饰不住笑意,炫耀似的从衣袋里取出一个证件套在脖子上,王志刚是“火烈鸟”的首席试飞员。这纯属运气,如果不是公司首席试飞员在驾驶飞机时发生了意外,现在仍住在医院中,恐怕再怎么样也轮不到自己。
  尽管已经无数次目睹机库中这架庞大的四引擎重型轰炸机,但每一次都给人惊艳的感觉。
  “很庞大的飞机不是吗?”一直注视飞机的副驾驶员聂兴波看到王志刚进入机库,惊叹地说道。
  王志刚在机库内换上皮质飞行服,特意戴上边防空军军帽,王志刚迷信的认为这顶帽子是自己的幸运神,可以保佑自己。
  此时数十名地勤人员和技术人员对这架庞大的轰炸机进行最后检查,“火烈鸟”将第一次正式亮相,这是世界上最庞大、最复杂的一种轰炸机,它的出现近乎一个奇迹。上午九时,机库的卷闸门在电动机带动下缓缓收起,完成了检查的“火烈鸟”在一辆CA-10型卡车牵引下,被托至跑道中央。
  “天!”试验中心铁丝网隔离墙塔楼上的警卫看到机场上这个泛着银光的庞然大物时,惊叹不已,战斗机在他面前就像小孩玩具一般。这名警卫并不知道,当这架四引擎火烈鸟昨天缓缓盘旋在试验中心上空时,机场上的军人顿时目瞪口呆,如果不是机翼上醒目的空军军徽,他们一定会派出战斗机拦截。
  “长官,火烈鸟使用四具X-13-900型星型发动机,900型发动机是目前西北动力制造的最新型大功率发动机,起飞功率930马力。得益于大功率航空发动机,火烈鸟在千米高度时最大时速500公里,使用70%功率巡航时速349公里。实用升限更是达到惊人的9327米,爬升至3048米耗时6分30秒。最大航程3862公里(载弹1814千克),其空载航程为5342公里。飞机空重11000千克,正常起飞重量15822千克,最大起飞重量19323千克。翼展31.63米,全长20.83米,全高5.59米,翼面积131.92平方米,装备有10~12.7毫米自卫机枪,每挺携弹1万发,机鼻、机背、机腹球形炮塔和腰部两侧机枪支架各装一挺,内部弹舱最多可挂载3629千克炸弹。”
  作为“火烈鸟工程”总设计师的洪峰指着机场上的轰炸机向空军司令郑培林作介绍,公司试飞后,这些数据就已经上报给郑培林,但此时洪峰仍忍不住向其再一次详细介绍。以国科委提供的设计图纸为基础进行的“火烈鸟”工程,他的设计思路给洪峰还有每一个参与其中的设计人员打开了一扇大门,这个工程的顺利实施,使得中华航空企业无论从飞机设计或是制造以及流程监管上都进步了至少二十年以上。
  “秦经理,目前贵公司制造的三架火烈鸟造价多少?”郑培林直截了当询问中华航空企业的经理秦国。
  “郑司令,火烈鸟工程我们公司投入的研制经费总计为一千余万,其中空军划拨研制经费为213.68万元,其余均为公司承担……”秦国试图解释飞机造价,话还没说完,就被郑培林打断。
  “秦经理,我要知道飞机的实际造价。”
  根据空军派驻企业的技术人员回报,“火烈鸟”已经达到投入实战的水平,甚至夸耀,能够击落火烈鸟的战斗机恐怕还没有被人类发明,正因如此,郑培林才会如此关心,如果价格合适,郑培林会把空军现在的轰炸机全卖掉,全部换成“火烈鸟”。
  “三架飞机生产造价是1860万元,平均每架为611万元!”秦国报出了一个足以吓死所有人的数字。
  “当然,郑司令,您知道这是试验机,通常都是批量生产造价的两倍以上。”话一出口,秦国就注意到身边包括郑培林在内的空军将军们,都用一种“你在抢劫”的眼光看着自己,于是连忙开口解释道。
  “你确定它真有这么贵?你是不是漏掉了一个小数字?”一名挂准将军衔的军官看着远处轰炸机,在眼中它已经变成金质的了。
  听到这个价格郑培林也大吃一惊,三架轰炸机的造价甚至超过了海军的大型驱逐舰,海军只需要几十艘至多上百艘大型驱逐舰,而在未来如果要完成总理交予的任务,空军却需要上千架甚至几千或许更多的大型轰炸机,仅买飞机就需要几十亿元。国会不久前通过共和九年军费预算不过只有18.5亿元,空军今年全部预算不过3.5亿无,只够买500架轰炸机。
  “长官、长官!”有人注意到郑培林的呆滞,便轻声提醒。
  “……如果大批量生产,价格会进一步降低。”秦国试图说服将军们接受“天价轰炸机”,并解释这只是试验机,价格高很正常。
  “秦经理,如果造价能压缩至20万元以内,我向你承诺,今年空军将采购至少800架‘火烈鸟’轰炸机!”郑培林回过神来,语气异常肯定的对秦国说道。
  20万元一架轰炸机,空军采购800架就需要近两亿,按照现在的军费空军除非不吃不喝才有可能买下一千架轰炸机,所有人都被司令的决定惊呆了,现在可不是战争时期,空军可以临时决定增加采购经费,今年空军的采购经费不过只有几千万元啊!
  随着一阵轰鸣,庞大而笨拙的轰炸机却异常轻盈的飞向空中,很快便升至千米高空,原本在地面上看起来粗笨的四发轰炸机,在空中却显得无比优雅,望着它在空中盘旋,拿望远镜观察的空军将军们,下定决心,“就像战斗机一样!”
  “卖旧飞机!”
  轰炸机出色表演让郑培林坚定了先前的决定,之所以作出购买800架轰炸机的决定,是因为英国、法国、美国甚至包括德国已经多次要求,希望获得大量H-11型轰炸机,以便对敌对国本土实施战略轰炸,尽早结束战争。
  H-11轰炸机在俄国的出色表现就是最好的广告,如果把空军所有的H-11型轰炸机卖掉,完全可以得到足够经费采购“火烈鸟”,但前提是造价必须降到20万以内。
  就在这时电台内传出“火烈鸟”机长的汇报:“我们已经到达目标上空,请求批准投弹。”
  “批准投弹。”一直站在电台边的总设计师洪峰回答道。
  两个多小时后,已经离开试验中心的郑培林坐在车上看着手中的照片,久久不能言语,照片是航拍的轰炸靶场照片,从照片上看靶区附近所有的建筑完全被摧毁,这时一架“火烈鸟”造成的破坏,或许它不应该叫“火烈鸟”,而应该叫“蹂躏者”。
  “通知基地,准备一架飞机,我去京城。”将照片装进资料袋中,郑培林吩咐自己的副官。
  去京城找总理,让总理批准特别采购经费。尽管现在不是战争时期,但是空军如果要在未来完成总理布置的任务,就必须要在战前装备足够的“火烈鸟”轰炸机。
  “轰炸机,跨海轰炸,日本!”郑培林默默的在心中念叨,同时在心中酝酿说服总理批准特别采购经费的理由。
  “如果战争爆发,我要空军轰炸机群炸平整个日本!”进行“跨海轰炸”是国防空军沿自边防空军的战术思想,研制远程重型轰炸机就是这一思想的产物,现在重型轰炸机研制出来了,绝不能因为资金的问题耽误它的服役。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33/73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