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市民的奋斗(校对)第34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41/730

  “庞少校,恭喜你,你和格桑梅朵的婚事,我会亲自去向德康家求婚。国防军少校娶德康家的女儿,德康家绝对高攀了。这件事你放心,我出面请国务院办事处陈处长和我一起去。”在穆白看来,自己的部下愿娶藏地贵女,是一举两得之事,卫国戍边、扎根于此。此时穆白和庞络天并不知道他们将会开创一个先例,而在未来几十年中,这一切将会慢慢改变整个西藏。
  ……
  中国科学院始建于共和九年,是中国最高的科学机构,截止到共和十一年,中国科学院院士有一百三十六人,其中半数均为入中国国籍的欧裔移民,舆论曾对此颇有非议,称“遗珠甚多”。一方面可见中国学术的繁荣和俊杰众多,而另一方面亦可见其入选时的苛刻。但能够入选其中的华欧裔院士,至少不会有人放弃学者最起码的良知,研究所谓“国家责任指数全球第一”或“征收呼吸税”。
  不过在中国科学院院士之中却有一些怪人,而最为出名的怪人,就是尼古拉斯拉,不过却并不妨碍其出任中国科学院物理组首席院士。尼古拉斯拉研究所是西北市众多科研所中,第一家享有中华科技发展基金会无限制资金支持的科研机构。几年来在尼古拉斯领导下,这个研究所已经取得数百项成果,绝大多数都已化为实际产品投入实际生产,正因如此这里才会被称为“百万富翁研究所”,因为其大多数研究员都获得专利金分享,研究所内不少研究员都跻身富翁之列,少则身家数万元、多则数十万元。
  作为研究所主管的特斯拉和大多数科学家不同,他很难专心研究某一项事物,而通常会在取得实质性进展后,将自己的兴趣转向他方,这或许正是其在美国陷入破产境地的原因,要知道如果他愿意,仅凭交流电都足以让他成为千万富翁。但在西北,拥有千余项专利成果的特斯拉早已跻身千万富翁行列。
  天空降大雨,使西北市的高温和附近地区的干旱得到缓解,一辆挂着军方牌照的吉普车在研究所外停了下来,车刚一停稳即从车上跳几名海军士兵和一名军官,随后他们从后车厢取出几个手提箱,顶着大雨走进研究所。在尼古拉斯拉研究所的一间实验室内,漆黑一片,谁也看不到谁,只能听到一个人的说话声。
  “电磁波其实就是通过电磁感应和电的磁效应两个原理结合,先由一个电磁波发射装置放出一些射线,使空气电离,使原本不带电的空气分成带正电空气离子和带负电的空气离子。然后,在两种离子间,就产生电场,空气中带电灰尘进入电场,就延电场线方向运动,既而形成电流。再然后,电流周围产生了磁场,随着空气流动,不断有空气分子穿过该磁场的磁感线,从而发生切割磁感线运动,于是又在空气分子上产生电流。”
  “能量的传送在某一频率的共振下效率特别高,当两个物件以同一频率振动时,它们便会猛烈地交换能量,而不影响其他物件。这个无线输电系统由多个振频完全一致的线圈组成,其中一个插在电源上,另一个或多个装于电器上,当送电方的电源接通后,两个线圈会以相同频率振动,从而产生强大的电磁场,送电方发出的电振即可传到受电方,两个线圈虽未相连,仍可完成隔空供电……这是一种无需通过插座和电线提供电能的无线输电系统。”
  特斯拉生硬的汉语在试验室内响起,同时在其按下按钮的瞬间,试验室的数盏电灯亮了起来,而收音机也随之发出声响,风扇亦随之转动,突然之间,数支白炽灯泡亮了,这几只灯泡似乎没有什么特别之处,除了孤零零悬在半空中闪亮,没有导线相连。电流传输需要运用铜或铝制成的电线这是最基本的常识,而现在,他们清楚的看到这些电器并没有接连任何电线,这宛如魔术的一幕惊呆了所有人。
  实验室中几名西北电力技术人员目瞪口呆,特斯拉只是微微一笑,无线输电是自己三十一年前的发明之一,如今重新拾起只不过是为了向他们展示这一可能而已。早在1891年,特斯拉就用150千赫非定向电磁波,成功点亮2盏白炽灯,以此证明电力可以无线传输,但却从没有像现在这样同时为数件电器供电。
  “特斯拉院士,这个无线输电系统技术成熟吗?什么时候可以真正投入使用?”一名西北电力公司的技术人员激动的问道,作为技术人员,他显然比其他人更了解无线输电系统将会给生活带来多大便利。现代社会文明,是建立在电力基础上的,这决定了人类文明有个弱点:被电线牵着鼻子走,电线给大家带来的不完美实在太多了,且不说繁华都市大街小巷的入户输电线,就是每天给家里的电器找电源插座,就够麻烦了,即便是在装修房屋时,同样需要为合理的安排电源插座而犯愁。
  而现在无线输电,会消灭乱七八糟的插座、各类不兼容的充电器、蜘蛛网般的电线,甚至短期内不可能架线输电的地区,无线输电同样可以解决当地的电力供应。甚至……连汽车都会安装上无线供电系统,实现汽车电力化,如此就可以解决国内目前紧张的能源供应,减少石油进口。
  “陈先生,暂时而言无线输电从实验室走不出来,瓶颈只有一个:传输效率低。为了点亮一个灯泡,需要过膝高的大线圈,而且电能在空气中损耗达到55%,工作范围只有2米远,而大家现在所看到的这个展示……”
  就在特斯拉的助手解释无线输电目前的不足时,试验室的门被推开,推门进来的是特斯拉漂亮的金发女秘书。
  “特斯拉院士,海军技术处陈处长在会客室,希望现在就见到您!”
  “好的,我知道了,各位失陪一下。”此时特斯拉显然并不像外界传言中的那般孤僻。
  海军是特斯拉研究所第二大资助方,两者的合作关系源自共和七年。特斯拉“第一代机器人”,实际上是其在1894年,为美军演示的一艘无线遥控的小艇,小艇上有一系列逻辑电路,而海军与其的合作正是利用这一技术制造了无线遥控靶舰,由此开始海军与特斯拉研究所四年来越显亲密的合作关系。
  “特斯拉先生,请问你是否在1917年时,曾在美国制造过一台无线电探测原理验证机。”陈简志充满期待。无线电探测是海军技术部门从事的一个机密研究项目,这个项目得到海军高层的特别关注,但几年来取得的进展着实有限。两周前,一名曾在特斯拉研究所内工作数年的技术人员提到特斯拉在来中国前,曾在美国研制过一部类似的无线电探测原理验证机。
  “是的!有问题吗?”特斯拉未加思索的肯定道,电磁学一直是自己最为重视的研究方向,几年前自己制造那台设备就是为印证无线电探测的可能性,最终试验结果证明自己的推断是正确的。
  “特斯拉先生,可以介绍下这台无线电探测机的原理吗?”陈简志强行按捺住激动,用尽量平静的语气问道。
  尽管不太明白这位海军技术军官为什么对此感兴趣,但特斯拉稍做回忆后,仍用尽可能简单的话解释无线探测的原理。
  “无线电控测,实际上就是通过无线电发射机把电磁波能量射向空间某一方向,处在此方向上的物体反射碰到的电磁波,接收天线随后接收到反射波,送至接收设备进行处理,提取该物体的某些信息。如果前方无物体阻碍无线电波的输送,无线电波最将会消失,如果有阻隔的话,无线电波会再次反射回接收天线,在接收机鸣音器上会出现‘叭、叭’的鸣音。”
  特斯拉的描述让陈简志激动不已,他身边技术专家也是同样,而且他显然没有控制自己的情绪。
  “特斯拉先生,你可以再制造一台无线电探测器吗?”
  “当然,只需要一周的时间,如果你们需要的话……我明白了,你们是不是想用无线电探测的方式在海上搜索军舰,如果这样,我想你们会失望的。”将来者身份和无线电探测相联系后,特斯拉随即明白了他们来意和无线电探测的用途。
  “哦!怎么说?”陈简志和身边的技术专家同时一愣,显然不明白他的意思。
  特斯拉之所以这么说,是基于曾经的试验结果。四年前在美国制造出那台机器后,自己也曾考虑将无线电探测用于航海,如果泰坦尼克号上装备有无线电探测器或许就不会发生那场悲剧,但经过试验后,特斯拉却放弃了这个构思。
  “是这样的,将无线电探测用于海面搜索船只无疑是个非常不错的设想,但是根据目前试验得出的结果,将无线电探测用于此途尚有很多不足,当无线电波碰到障碍物反射回来之后,接收器鸣音器会响起‘叭’声,但无论前方障碍物是船只或礁石、小岛,所能显示的信号只有叭、叭声,你无法通过无线电探测区别障碍物是船只或是岛礁,而且同时你无法确定障碍物的距离以及方位。”
  实际上这正是困扰无线电探测的根本原因,无法直观显示出目标,早在1904年侯斯美尔就发明出了电动镜,他是利用无线电波回声探测的装置,可防止海上船舶相撞,但只是能对正前方收发信号。
  陈简志脸上露出笑容,特斯拉所说的问题,在陈简志看来并不是什么问题。
  “特斯拉先生,如果说我们可以制造一种可以直观将障碍物显示出来的设备呢?”或许几年来海军技术部门在无线电探测上并未取得实质性进展,但与其相关的附属设备研发却取得不错的进展。1883年德国电气工程师尼普柯夫发明了称为“尼普柯夫圆盘”的机械电子扫描仪,1908年俄国人罗申克提出电子扫描原理,在此二人研究基础上,海军技术部门已经掌握了将电子信号转变成图像的技术,而且技术相当成熟。
  在陈简志的示意下,提着手提箱的士兵打开箱子,箱内摆放着一个木质外壳盒子,盒子的一面是一个圆形黑灰色玻璃屏。
  “特斯拉先生,按照我们的设想,无线电波信号的发出和收回将直观展示在这台‘电视’上,以圆屏中点为心,逐行360度扫描,像岛礁之类的固定的信号是不会移动的,其将会直接显示于屏上……”
  一直站在陈简志身边的技术专家向特斯拉介绍海军部提出的设想,他并不知道这一设想并非出自海军部,而是出自司马和沈鸿烈的一次谈话,在谈话中司马无意间听沈鸿烈提到“电动镜”后,向沈鸿烈建议可以在电动镜的基础上研究一种搜索海空目标的无线电探测设备,随后沈鸿烈便指令海军技术部门对此进行研究。
  “天才!发明这台……嗯,‘电视’的一定是一位天才!最迟两个月后,我想我就可以按照你们的要求制造出新的无线电探测器!”特斯拉呆呆地看着接通电源后满是雪花斑点的“电视”喃喃自语。
  “我想……电视应该可以显示出其它物体吧!”特斯拉脑中冒出一个念头,尽管这并不是自己的发明,但是特斯拉却不介意对其进行适当的改进。
第262章
像鸟儿一样腾飞
  共和56年9月6日,已经78岁的伊戈尔西科斯基这样回答一个记者的问题。
  “对于我而言,中国早已经成为我的第二故乡,我在这里居住工作,我来中国希望在这里寻找到自由创造性工作的机会……我找到了创新的自由。到今天,我仍然认为这种精神继续存在。今天,这种通过建立企业来表现的创新精神,依然存在。在这里我找到了我期望的,一个有活力,前进的国家。”
  共和十年,中国航空制造业面临严峻的问题,其中一个问题是对俄战争期间生产过剩的发动机和教练机。主要是10马力的“鹰式”教练机和450马力星9航空发动机,还有大量的F/A-1式战斗机。空军过剩的教练机以近似白送的低价向民间卖出,一架还能飞的鹰式教练机只要330元。
  随着战争结束,航空企业的合同和拨款被取消,数十家依靠大企业分包的中小型航空企业大都已停产或转产其它商品,剩下的勉强维持生产。当然这并不包括中华航空企业和于氏航空,这两家航空公司依靠新型飞机,已经成功取得来自空军和民间的订单。
  在这种情况下,依靠“大鸟”运输机订单勉强维持的西科斯基同样陷入到前所未有的困境,尤其是空军在数月前,因军费有限,停止了对“大鸟”运输机的采购。失去外界订单的西科公司和此时大多数航空企业一般,只能靠申请航空业补助以及中华航空企业外包的部件订单勉强维持。
  而此时公司制造S-3-C飞机的工作开始了,3代表西科斯基发明的第3类飞机,C则代表中国。从一开始,最大的问题就是资金,如何利用有限的资金,以及如何为飞机建造筹集更多的资金。公司中无论是经理谢德络斯基或是设计师西科斯基和每一个工人都竭尽全力。
  公司采购员鲍勃拉本斯在空军剩余物资销售站寻找可用于飞机的部件以尽可能节省经费,而工人们忙着造飞机。只要有潜在投资人来公司参观检查工作,平时的飞机制造工人又变成推销员,竭力推销各种为满足民间需求而设计的飞机。
  在这种情况下,S-3-C飞机的设计被一改再改,以迁就不断变化的制造设备和廉价的材料,机身的主体结构是用炸毁的飞机上拆下来机梁做成的,甚至连飞机上的螺丝扣,都是公司采购员低价买来的剩余物资。空军剩余物资供应站对西科斯基公司而言仍旧是配件供给的一个主要来源,S-3-C逐渐成形,用做机身和机翼蒙皮的杜拉铭都是一批一批买来的空军剩余物资。
  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共和十年的整个夏天,S-3-C的制造一直在进行,这架被公司上下寄予厚望的飞机机身和机翼的骨架逐渐成形。到10月16日S-3-C准备试飞了。在所有人看来这是一架很吸引人眼球的运输机:飞机线条笔直流畅,看上去整洁坚固;驾驶员坐舱位于机头;乘务舱从位于驾驶舱和机翼中间的位置一直延伸到机身后部,乘务舱两侧分布着水平排列的大窗。但当公司上下都在庆祝这架运输机即将试飞的时候,站在跑道边的西科斯基却愁容满面。见老朋友面带愁色,谢德洛斯基便走了过去。
  “你知道虽然S-3-C看上去很漂亮,但这架飞机却存在隐患。老式的星九发动机,在最佳状态时,也难以给这么大一架飞机提供足够动力,这架飞机上有太多的将就货二手部件……”作为设计师,西科斯基比所有人都清楚他的不足,为了降低成本,S-3-C可谓是无所不用其极。
  “老朋友,不要忘记他的设计初衷就是为了满足目前的航空运输。于氏航空生产的YC-1型运输机虽然先进,但是操作过于复杂,价格居高不下,所以直到现在只接到一百三十多架订单。我们的S-3-C操纵并不比鹰式教练机复杂,同样可以搭载12名乘客,但是造价却不及其四分之一。速度或许慢了很多,但是相信国内航空公司应该不会拒绝这一选择。”作为一个商人的谢德洛斯基相信S-3-C只要试飞成功,取得适航证,一定会赢得大量订单,甚至产量可能会超过YC-1型运输机。
  “但愿吧!不过这只是应急之策。于氏航空的YC-1型运输机已经把全世界都远远甩在其身后,即便我们暂时依靠S-3-C取得一部分订单,最终仍然会被于氏航空挤出市场。他们的YC-1不是能在短期内超越的。”作为飞机设计师,西科斯基远比谢德洛斯基更了解技术上的领先优势意味着什么。
  上午十点,在附近的服务站加了几桶汽油之后,S-3-C从跑道里缓缓地滑行出来,在引擎发动后,一个工人钻到机舱里,西科斯基本来只想带几个人,但是他发现自己无法拒绝任何一个为了这一时刻工作了那么久的伙计们。在顺着跑道滑跑了很长之后,飞机缓慢的升空了,在发动机和机翼后方乘务舱里,西科斯基可以看出螺旋桨的转速有点慢,显然是无法提供充足的推力迅速爬升。
  “一切并没有出乎自己的意料。”为了降低整机成本西科斯基并没有用政府贷款购买新型大功率发动机,而是选择了老旧的星九发动机。但是和自己预料的一样,动力不足使这架飞机速度很慢,甚至只能达到鹰式教练机的速度。尽管S-3-C试飞常顺利,但是在报纸上却并没有引起什么反响,毕竟一架只能坐12名乘客,速度只有100公里的运输机太平凡了。有一些报纸用豆腐块大小的报道,提了一下西科斯基的这次试飞。
  舆论的冷淡反而让西科斯基静下心来,思考着未来的道路。是仍然追随他人的脚步前进,还是另辟蹊径。这时他回忆起,还是一个孩童时,接触到竹蜻蜓后,第一次激起他对航空兴趣。那个在所有人眼中“不可”、“不实际”的直升飞机的构想。在S-3-C成功试飞后,谢德洛斯基全力争取航空咨询委员会下发的适航证,千方百推售这架飞机。西科斯基就和一两个最紧密的下属开始对直升飞机进行非正式研究。
  距S-3-C首次试飞后的一年时间里,西科斯基公司已经摆脱一年前的困境,正如谢德洛斯基最初设想的一样,S-3-C这架并不先进甚至速度可以用缓慢形容的飞机,不仅卖给了国内多家航空公司,甚至还出口到了日本。但在过去一年中,西科斯基公司没有试飞过一款新型飞机,这在航空界无疑是不可想象的。如果不是S-3-C仍然在生产,世人已经遗忘了这家公司的存在。
  共和11年10月31日,因为直升机试验失败,世人再一次想起了这家沉寂已久的航空公司。一架怪模怪样满是钢管结构的直升机在试飞时发生意外,迫降于厂外的公路上,西科斯基再一次进入人们的视野。
  “直升飞机能够垂直飞起来的基本原理非常简单,根据我们多次试验旋翼可以产生升力,但谁来产生推力呢?单独安装另外的推进发动机当然可以,但是这样增加了重量和总体复杂性。旋翼不停旋转时自然产生向上的升力,这是直升机垂直起降和悬停的基本条件,如果旋翼向前倾斜,就可以在产生升力的同时,产生前行推力。过去的试验证明将传动机构向前倾斜,机械上过于复杂,可靠性同样非常差。在过去的一个月中,通过试验室试验,我们认为采用旋转斜板,无疑是最合适的,上旋转斜板紧,下旋转斜板滑动,其倾斜角由下旋斜板决定……”
  在公司工作室内史雷强向西科斯基介绍自己研究的旋转斜板,同时通过一个精致的书本大小的铜制小模型向众人展示着自己的成果。作为公司设计师,最初史雷强对直升机有很大的顾虑和疑惑,但现在却是西科斯基最坚定的支持者之一。
  “史,这是非常精致的设计!你是一个天才!它的下倾斜角度是由驾驶员控制的。”在模型上试验了一下旋转斜板的操纵之后,西科斯基兴奋的大喊道。这个问题的解决等于解决了直升机面临的最为复杂,也是最后一个问题。抵扭尾桨和旋转斜板的发明,无疑从根本上解决了困扰直升机研制两个最关键问题。
  “既然……”就在史雷强刚要张口的时候,面色铁青公司经理谢德洛夫斯基推门走了进来,他手里拿着一张报纸。众人看到谢德洛夫斯基的脸色,大都明智的选择暂时离开设计室,让他们二人先解决彼此的问题再说。
  “伊戈尔,你看看报纸上说什么?那个俄罗斯佬的新玩意儿!知道吗?当报纸报道你的这个新玩意后,我们公司的股价已经下跌了5%。”
  “谢德洛夫斯基,来的正是时候,你看这是我最新发明的……”西科斯基试图介绍史雷强的发明,告诉他所有问题都解决了。
  “伊戈尔,你在不切实际的设想上浪费了太多时间!”作为他的朋友和经理谢德洛夫斯基不得不提醒将全部精力投入直升机研究中的西科斯基。在谢德洛夫斯基看来,好友无疑陷入到幼年梦想的困境,过去的一年,公司试验全部是围绕“直升飞机”。
  西科斯基并没有回答谢德洛夫斯基指责,一直以来,无论是过去在俄罗斯或是现在在中国,西科斯基都没有放弃幼年时的梦想,过去只是在纸面上绘制草图,而现在投入全部精力之后,西科斯基知道自己找对了方向。
  “伊戈尔,什么时候直升飞机可以比固定翼飞机更快?”谢德洛夫斯基想用自己的方式将朋友拉回正路。
  “永远不会!”西科斯基毫不迟缓的回答。朋友的回答让谢德洛夫斯基一愣,但仍然继续自己的问题。
  “好吧!那么什么时候直升飞机可以比固定翼飞机效率更高!”
  “永远也不会!”西科斯基的回答让谢德洛夫斯基颇为愤怒,他既然知道结果,为什么还要坚持他那个不切实际的梦想!
  “那你为什么把精力都投入到这个永远也没有固定翼飞机飞得快,永远也不会比它效率更高的直升飞机上?”
  “我的朋友,直升机可以完成固定翼飞机所不能完成的任务,实际上除了直升机外其他任何装置都无法完成。除了它之外,其它任何一种飞机都做不到!”
  西科斯基举起手做了个手势,脸上露出调皮的微笑。朋友的愤怒并没有出乎他的意料,很多人认为直升飞机是不可能实现的,尤其是过去几个月,在经过多次失败的试验之后,很多人认为无法造出一架可以真正垂直起降的飞机。直升机的开发需要将自己所有注意力、精力、知识以及时间投入进去,而支持西科斯基的是梦想,设计一种不知该如何设计的飞机,因为没有人知道该怎样设计它。
  “我的朋友,制造能够拯救人类生命的飞行器是我的梦想,只要我还活着我就要完成它。在我看来这可能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一项工作,它对我来说具有浪漫和哲学上的吸引力。什么样的飞行器可以给你带来最大自由度?如果走路,你需要一条小道,一群动物甚至需要一条更好的小道,马车需要马路,汽车需要公路,火车需要铁路,轮船需要水路,固定翼飞机需要巨大的机场。如果一个人需要救援,飞机可以做的就是过来,给他丢下一束花,如此而已。但是一架直升飞机,哪怕当时的条件无法降落,直升机可以使用卷扬机或者绳索接触到地面任何的点,无论是房顶上、水面上、树顶或者其它任何的方。它可以为坚守只有10平方米大小山尖上的战士运送补给、撤出伤员,固定翼飞机可以做到吗?”西科斯基满是憧憬的挥舞手臂说道。
  “这就是为什么我开发直升机的想法和梦想。速度适当,操控灵活、安全可靠,同时能够很小的地方进行起降的飞行器,价值极大。而且毫无疑问,会有很大市场。低速飞行和低速着陆的能力将大大降低飞机在恶劣天气飞行时所遇到的危险。”西科斯基对直升机市场的描述非常诱人,但尚存一丝理智的谢德洛夫斯基却知道更现实的问题是公司面临的困境。
  “从去年到现在,你已经制造了六架试验机,已经摔毁了五架,可是结果呢?我的朋友,像鸟儿一样腾飞是非常美妙的设想,但是我们要考虑到现实问题,依靠现在的技术根本无法解决直升机所面临的诸多技术问题。从去年至今,你领导的小组占用了公司大半技术力量,同时你们的研制已经浪费了公司大量的资金,知道吗?我一直在尝试帮你掩饰这一切,但是……但是……”
  “我的朋友!谢谢你!但是请相信我,现在我们已经解决了最大的一个技术问题,相信我,在元旦前,你一定会看到真正的直升机试飞,到时全世界都会惊叹于我们所取得的成就,届时整个中国,不,甚至整个世界的飞机制造企业都将追随我们的脚步,而不是像现在这样,我们需要去追赶中华和冯氏。”心情不错的西科斯基依然带着调皮的微笑,旋转斜板的出现已经解决了困扰直升机研制最大的问题。
  “元旦前吗?伊戈尔!”谢德洛夫斯基稍做犹豫后反问道。
  “如果到时你仍然不能制造出可以投入实用的直升机,我要求你必须要停止这一切,可以吗?”在得到朋友肯定的回答后,谢德洛夫斯基提出了自己的要求。
  “没问题!元旦前你一定会看到真正的直升机!”在解决了两个最大的技术问题后,西科斯基不认为还存在其它任何技术问题。
  在设计被最终决定下来之前西科斯基一共试验了十八种控制布局,四种完全不同的飞机构型,有趣的是,最终的设计和第一次试飞时的设计也和一年前递交的那份专利中的设计一样。最简单的主桨和尾桨,这种构型似乎提供了简单设计和出色飞行性能的最佳组合。
  这架纤细的飞行器由钢管、驱动皮带以及齿轮构成,和此时西科斯基公司生产的S-3-C飞机形成荒唐的对比。ZS-33和伊戈尔在共和十年十一月二十七日提交的一种直升机设计专利里面的设计非常相似,这份专利在共和十年十二月十日得到批准。飞机有一个三片桨叶的旋翼。还有一个两片桨叶的尾桨,尾桨有两个作用:克服主桨产生的扭矩,同时作为尾舵给飞机提供方向控制。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41/73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