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市民的奋斗(校对)第41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16/730

  总理的危言耸听让穆藕初颇感无奈,总理总是杞人忧天,就像苛刻的环保法,为了所谓的青山绿水,导致企业生产成本激增,现在又不同意矿石增产。
  “总理,规划产量可能导致企业方面的不满,总不成不炼钢了吧?”
  司马犹豫不决,由农商部出面规划产量,的确会令企业产生不满,政府的作用是为企业服务,而不是介入企业生产。
  “不能再拖了,该出台资源保护法了。”
  解决的办法只有用法律来保护国内矿产资源。限采铁矿会令国家钢铁产量受到损失,用进口资源替代本土资源是最佳解决途径,毕竟现在各国并没有资源保护法律。
  “过去钢厂一般建立在铁矿石产地附近,是出于节约运输成本的考虑,但是现在船舶越来越多,运输费用也很低,依靠进口原材料成本并不高。可以考虑从国外进口,海运铁矿石嘛!”听到总理的建议,穆藕初在脑中计算数据,加以分析。
  “海运铁矿石,价格上没问题。自由轮全速航行时每天也只消耗十吨煤,最好的南威尔士无烟煤也不过十八先令一吨,国内大同煤才十六先令,一船可以装一万吨矿石,再加上其后的火车运输。每吨追加运输成本非常有限。但是总理,我们从那里进口铁矿石?”海运铁矿石运费没有问题,但最大的问题是从什么地方进口。穆藕初记忆中没有什么国家或地区一年出口数百万吨甚至上千万吨铁矿石。
  “从澳大利亚进口铁矿石,那地方的铁矿不是很丰富吗?而且还都是富矿,距离中国也很近。”
  司马上中学地理时,就知道澳大利亚是坐在矿车上的国家。不过对于穆籍初如同笔记本一般的大脑,司马佩服至极,自己不经意地提到矿产运输,穆藕初就能把商船燃烧消耗和燃料费计算出来。
  “澳大利亚?总理,那地方有铁矿吗?”
  总理提到从澳大利亚进口铁矿石让穆藕初非常诧异,作为农商总长进出口贸易一直是穆藏初关注的重点,毕竟中国出口贸易额已经占到国民生产总值的20%以上,澳大利亚尽管不是中国的重要贸易伙伴,但每年却需要从中国进口多达亿元的物资,其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商品就是钢材,而澳大利亚对华输出主要以小麦、羊毛等农副产品为主。如果澳大利亚有大型铁矿,需要从中国进口钢材吗?
  “没有铁矿?怎么会,他们不是坐在……”
  话说了一半,司马连忙打住,难道说澳大利亚的铁矿还没有发现?记忆中的理书上对澳大利亚的描述慢慢浮现出来,澳大利亚有两个别称:骑在羊背上的国家和坐在矿车上的国家,二战之前对澳大利亚称呼是前者,直到二战结束一、二十年后,澳大利亚才拥:坐在矿车上的国家之称称谓。
  司马差点说漏嘴,内心却压抑不住的狂喜,如果澳大利亚的富铁矿尚未发现,自己先机在手,可以派人到富铁矿区购买土地,抢先拥有铁矿。不过澳大利亚对华人非常歧视,还存在各种各样的限制性条款。
  “不会没有矿,过去还未回国时,我曾经到过澳大利亚,看到露天铁矿石。肯定不会记错,回头我在地图上标示出大致位置,你想办法绕开澳大利亚的洋鬼子,把地购买回来,然后大规模开采铁矿。”
  穆藕初正准备详细询问情况,外交总长顾维钧敲门走进来。司马在年底的总理选举中全票当选,新一届内阁继续延用上一任内阁成员。对内阁和总理,国民和国会都非常满意,总理连任和内阁成员留任,确保了政策延续和政府的稳定。
  顾维钧显得焦急而愤怒,进入办公室后礼节性的冲穆藉初点了点头,完全不见往日的热情。
  顾维钧的表情让司马意识到麻烦来了,“顾大总长,什么人让你生这么大的气?”司马想缓和一下气氛,便开玩笑地说道。
  顾维钧将一份文件递给司马,“总理,今天上午10点20分,英、美、法三国外交部发来正式外交通告,三份通告均由三国驻华大使亲自向外交部递交。”
  向来以好脾气著称的顾维钧语气中的愤怒暴露无遗。半小时前,接到三份外交通告后,顾维钧怒不可遏,这根本不是外交通告而是最后通牒。
  司马翻阅通告后,怒从心头起,将三张薄薄的纸扔到桌上,“这不是通告,而是最后通牒。”
  总理和顾子川的反应让穆藕初惊诧不已,出于谨慎穆藕初站起身想离开办公室,如此场合自己不适合再呆下去,如果总理和顾子川之间谈话内容泄漏,自己不免遭疑。
  报社总是非常喜欢在政府打探大新闻,总理的愤怒意味着他们接下来的谈话是新闻界非常感兴趣的大新闻。还是暂时回避的好。
  “坐,湘钥,不用离开,省得一会还要通知你过来。”抬手让穆藕初留下来,司马便拿起桌上的电话,“立即通知蔡总长、程总长、蒋参谋长以及调查局石局长来总理办公室开会。”被请来开会的都是军方代表,起因英、美、法三国递交的外交通告,联系到总理和顾维钧愤怒的情绪,穆藕初心里搁噔一下,难道……
  外交总长顾维钧、农商总长穆藕初、国防部长兼陆军总长蔡锷、海军总长程壁光、新任国防军参谋总长蒋百里、中央调查局局长石磊,坐在会议室沙发上,盯着来回踱步的司马。
  司马停下脚步扬扬手中三页薄薄的纸片,“说吧!大家对此有什么看法?”
  顾维钧声音有些颤抖,“总理,三国外交通告的本质是最后通牒,尽管用词严谨,但表明绝不会接受我国介入兰芳独立,如国防军介入兰芳独立,三国可能会与我国进入战争状态!”
  穆藕初感觉后背冷汗直冒,心跳加速。世界四大列强中的三大列强可能会与中国进入战争状态。
  司马冷冷地说:“这是讹诈,彻底的讹诈!”
  “但是我们绝不能轻视英、法、美三国的威胁。”面色苍白的蔡锷强调,随即被司马的烟雾呛了一下,连连咳嗽。
  司马掐灭香烟道歉,“松坡,不好意思!”
  最近两年蔡锷的身体每况愈下,为了给蔡锷治病,司马费尽心机,可效果差强人意,医院建议蔡锷到西南疗养,但出于私心司马却挽留蔡锷继续做国防部长,毕竟政府进入正轨才数年,还需要稳定一段时间。
  “两届!我做两届的总理,你做两届国防部长,等国家步入正轨,你我就可以隐居林泉了!”司马曾许诺。
  “没事,你少吸点烟吧!医生劝告不能不听。中国不可能向三大列强宣战,原因只有一个:实力!”蔡锷开门见山。
  “保护侨民是政府的义务!从共和六年至今,南洋的华侨认购的30亿元债券。中国的今天与南洋华侨慷慨解囊、奋勇当先息息相关。如果坐视荷兰军队进攻兰芳,是对心向祖国两千万华侨的背叛,我做不到!”蔡锷的提醒让司马左右为难。理智要求必须慎重,情感和道义却提醒司马必须履行护侨的责任。
  辛亥革命成功,多赖海外华侨之力,所以共和中国成立后,即承认双重国籍,早在共和二年,共和中国南京临时政府即通过《共和中国国籍法》,两年后经过修正重新颁布。共和十年,国会通过《共和中华国籍法修定案》,删除了必须出生于中国等限制条文,根据这一原则,海外华侨子女出生后自然获得中国国籍。
  “是32.38675亿!其中6亿以上的国防债券被南洋华侨当众焚毁,以示将来绝不兑换!”穆藕初报出了具体数字。
  “共和十二年,对日宣战后,军队累计军费支出近143亿华元,其中海外华侨认购公债、捐款总额占到军费开支25%,对日战争胜利,与华侨慷慨解囊息息相关,等于每一个华侨捐款、认购债券160元。”穆藕初的话让众人沉默不语,华侨为祖国付出太多,当他们需要祖国的保护,国家可以坐视吗?
  司马回忆起三个月前,春节会见侨领时侨社侨领的肺腑之言,“只要祖国强大,即便华侨倾家荡产也在所不惜。”2000余万华侨的拳拳赤子之心感天动地。很多华侨为了购买国防以及工业债券,几至倾家荡产。数千名在战场上牺牲的华侨子弟家人捐出政府发放的抚恤。
  “我们有腿有脚,用不着政府抚恤,用钱买炮弹、买飞机吧!”
  想到华侨的贡献,司马热泪盈眶。当兰芳侨社代表到国务院寻求支持时,自己却只能闪烁其词,理智一再告诉司马,不能为了600万人牺牲四亿中国人,不能为了兰芳牺牲掉中国的发展机会。正因为内心的不甘和对华侨的歉疚,司马对三大石油公司的鼓动以及军情局、调查局的黑骑士公司的行动默许甚至支持。但现在国家还是不可避免的被卷入其中,欲罢不能。
  “我们亏欠华侨太多了!”长叹了一口气,司马把视线对准程壁光,希望海军总长能够给自己一个响亮的回答,就像沈鸿烈当初的回答。
  程壁光回避了总理的视线。他太清楚三大列强的海军实力,美英海军足以把中国海军送入海底,海军根本没能力去对抗美英,同样,如果没有了海军,中国败局已定。
  对程壁光,司马并没有懊恼,实力悬殊,勇气和决心并不能弥补实力的差距,如果海军败北,即便是国防军将部队派至婆罗洲,也会得到同历史上困守孤岛的日军一样的下场。
第18章
恐惧
  蒋百里在脑筋里迅速分析情况:三大列强会下定决心和中国打一场如欧战一般残酷的战争吗?他们有准备吗?
  “我不认为英国、法国还有美国,真的愿意和中国开战。我个人认为:英、法、美三国的通告,并不是最后通牒,我们害怕三国卷入战争,他们同样担心自己卷进战争!”话音方落,蒋百里用手指沾上茶水,在茶几上凭记忆画出南洋地图,尽管并不标准,但也神似。
  “总理,英国在东南亚的利益主要在缅甸以及马来半岛、法国的利益是中南半岛。三国清楚中国的海军实力,击败中国海军不成问题,但在陆地上,在他们的直接利益点上,中国陆军可以直接威胁到他们。”
  蒋百里用手指在地图上画出几条线,从云南、广西直插入新加坡。蒋百里继续分析:“最重要的是,三国根本没有打仗的准备!”
  蒋百里的话让司马眼前一亮。
  “英、法、美已经调动舰队增援南洋,但是三国陆军呢?至今没有得到加强。三国加强南洋舰队正是心虚的表现,他们将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舰队威慑上,用舰队传达一个信号,让中国掂量一下海军实力,干涉兰芳海军是核心,三国试图用威慑让我们胆怯直至退缩,但却同时暴露出他们的弱点。欧战方才结束,英国、法国甚至美国都未从长达7年的战争创伤中走出来,三国同样不愿意与中国兵戎相见。”
  司马把视线投向石磊,希望在情报方面为蒋百里的推测提供依据。
  “总理,我赞同蒋参谋长的看法,英、法、美三国不具备发动战争的条件。”石磊的语气依旧平淡和冷静,“但我们也不能忽视三国保卫东南亚的决心!不能排除孤注一掷的可能性。”
  蒋百里继续发言,“所以,我们要做的并不是军事上的对抗,兰芳独立必须谋求外交解决。”
  外交?司马一愣,还存在外交解决的可能性吗?非常值得怀疑。顾维钧同样疑惑不解,三国的态度如此强硬,外交解决无疑是自取其辱。
  总理的疑惑在蒋百里的预料之中。
  “当敌人用强硬来掩盖实力不足时,不如直接戳破气球,让他们意识到如果双方开战,结果只有两败俱伤!我们现在可以举行一场规模空前的联合军演,海军、空军、陆军、国民警卫队等所有军种参加,演习内容为:保护华侨以及本土遭受入侵,全线反攻。用演习向英、法、美三国宣示武力,同时表明中国不惧任何威胁,并且已经做好全面开战的准备!”
  司马茅塞顿开,脑中浮现出后世一场著名的军事演习,直到数十年后,都令西方世界感到恐惧的“七小时核战争”,那场规模空前的军事演习,几乎让北约与华约擦枪走火,令世界陷入核战。想到后世“七小时核战”演习对西方的触动,司马欣然接受了蒋百里的建议:通过大规模联兵演习向三国示威,迫使三国让步,“百里,详细谈谈你的计划。”
  “演习初步设想是因我国侨民遭受屠杀,在我国展开护侨行动后,诸列强国家介入并入侵我国本土,敌军入侵广东、广西以及云南地区,国防军陆海空三军展开全面反攻,同时,为策应西南地区反攻,海军袭击舰队以及潜艇部队悉数出洋展开破交战,国防军驻突厥斯坦部队以及突厥斯坦国民警卫队展开策应性进攻,空军远程轰炸机从突厥斯坦起飞对苏伊士运河进行空袭。总之,动用一切力量,向诸国表明中国拥有足够的反制力量!”
  司马皱眉沉思,这些仍不足以威慑英、法、美三国,必须要让三国意识到,一旦对华宣战,参战国就会付出惨重代价,“还不够,必须要让他们意识到战争后果的严重性!”
  “通过军演表明态度的同时,亦有可能与英、法、美三国走上直接对抗之路,对我们无疑是不利的!”顾维钧提出了不同看法,走向对抗无疑与中国外交政策不符。
  “但现在还有韬光养晦的可能性吗?”石磊冷冷地接了一句,敌人的绞索已经勒到脖子上,再韬光养晦,就是示弱于人,下一步敌人定会步步进逼。
  会议并没有取得结果,司马把蔡锷单独留下来。
  面对两难的总理,蔡锷轻叹口气,“很难是不是?”
  “松坡,知道吗?再次当选总理后,我一直在考虑一个问题。”望着窗外的繁华的西北市,司马心情异常沉重,“我可以当八年的总理,为什么不可以再当两届总统呢?然后改内阁制为总统制,这样我就有十六年时间,去主宰这个国家!而且还不会打破当初许下的诺言。”
  站在窗边的司马回过头,望着亦兄亦友的蔡锷,“是主宰!”权力,每一个男人都会迷恋。初当总理时司马惶恐不安,但是更多时候却是情不自禁的兴奋,司马常常会反问自己“这是真的吗?”
  数年后,却从最初的惶恐不安到习以为常,且痴迷掌控一切的感觉。司马甚至在心中琢磨,如何在不违反两届诺言的前提下,达到长期掌权的目的。先总统后总理的俄国人给了司马启示,但司马心中同样担心在将来会形成惯例和独裁。
  “权力是毒药,你过去说过。”司马对权力的迷恋并不让蔡锷惊奇,人同此心,但心中不禁担忧司马如果真要再做两任总统,谁能阻止?
  “我害怕了!”望着朋友,司马坦陈内心的真实感受,初见三国通牒时的愤怒和恐惧,让司马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压力,以致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意识到自己的优柔寡断也许会毁灭中国,这让司马盟生退缩之意。对未来的担忧,变成恐惧。
  与世界上最强大的三大列强对抗、甚至宣战,就像后世的德国、日本,联想起德日两国的遭遇,不怕,才怪!但怕又有什么用呢?在没有核威慑的时代,保障国家安全困难重重。列强已经逼到了家门口,退缩忍让,只会让他们得陇望蜀。
  总理显得心神俱惫,蔡锷知道言语开导并不能解决问题,“走!我们去一个地方。”
  蔡锷带着司马乘坐普通牒照中华335型轿车驶出国务院。黑色335型轿车在西北市非常普遍,7年来335型轿车已经推出三代车型,一代比一代更精美、设计更为典雅。不少收入颇丰的公司、企业中高层人士大都会购买装有一台35升发动机的335型豪华轿车,它象征身份与地位。
  街道上熙熙攘攘,有老人、儿童和成双成对的青年男女。
  “松坡,知道吗?当初这里是一片不毛之地,我建了第一家工厂,生产梅花牌手表,挣了很多钱,暴利啊!直到现在梅花表同样是名牌,几天后的奥运也会使用梅花计时器。”望着繁华的西北市,神情落寞的司马登时神采奕奕,炫宝一般的对蔡锷说道,显得得意洋洋。西北市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影子,只要西北市存在,任何人都无法抹去自己的印迹。
  蔡锷点点头,十年前,谁能想到不毛之地,会变成中国最大的都市,包括数十个工业卫星城在内的西北市总面积已经超过2700平方公里,下辖42个区,而且仍在不断扩大,甚至连张家口市都沦为西北市的一个区。
  “所以,很多人都说,你既不是一个真正的政客,也不是一个真正的商人,但由商富国兴民,后由商而仕,官至中国第一人,中国历史上,你是第一个!”在中国甚至全世界,许多人对司马的表现和政策不满良多,但司马无论做商人或是做总理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总会牺牲自己利益。
  做商人时,他坚持在西北推行每天八小时工作制、薪金二元、免费医疗保障、看似吃亏的分期付款等等,很多人眼中注定要吃亏的生意,不仅没让司马吃亏,反而让西北一天比一天富足,国内大量熟练技工源源不断移居西北。西北的高工资、高福利迫使国内各工厂尽量提高工人工资以及福利待遇。
  受益于西北政策,在中国一个由公务员、白领、教师与工人构成的中产阶级群体正在发展壮大,消费中国绝大多数工业品,直接、间接的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中产阶级正在改变中国。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16/73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