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市民的奋斗(校对)第54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48/730

  “荒木同志,收起仁慈之心,美国人都是潜在的敌人。密林中冷枪不断,仁慈的回报是子弹和刺刀,美国佬甘愿做帝国主义走狗,必须给予革命的暴力,明白吗?”小队长留意到竟有人怀有恻隐之心,便厉声怒斥,以革命的暴力对抗反革命的暴力,是人民军的责任。
  “是,小队长同志!”荒木连忙立正鞠躬。除荒木外,其他人则俱是坦然面对。
  “同志们,一定有人心存疑问,人民军是光荣的革命军队,但为什么不施行革命人道主义呢?你们看……”小队长抓紧时间开导士兵,弯腰从地上拾起一个铜质猎枪弹壳。
  “这就是美国佬对待我们的方式。出征前动员会上,上级一再强调,尽量不要误伤群众,非到万不得已,不要向美国群众开枪,尽量以教育宣传为主,美国人民也是被资本家政府蒙蔽、迷惑。但要解放夏威夷人民,就会触犯美国殖民地主利益,美国几十年前占领夏威夷,掠夺当地人民土地分给美国人,他们会自动放弃沾满夏威夷人民鲜血的土地吗?”
  “不会!”包括荒木在内三十几名士兵齐声应和。
  “美国群众,不仅受到资本主义政权迷惑,同样在奴役夏威夷,维护美国统治。当然会反抗、攻击人民军,对于万恶的地主资本家走狗,光荣的人民军战士,应该怎么做?”
  “坚决消灭,解放夏威夷人民。”士兵顿时感觉前所未有的使命感:解放受压迫、奴役的夏威夷人民,打倒万恶的资本家的主政权。
第187章
谁来掌握
  “这里就是中国。”瑟缩身体,顶风冒雪沿跳板走下商船,看着老旧码头上的黄种人,迎风飘扬的五色旗及东方式建筑,战俘知道已经抵达中国。尽管踏上敌国土地,可是美国战俘还是愿意赶快上岸,长时间蜗居在活动空间狭小,人满为患的货舱,早已头晕眼花。身穿破旧热带服装仅披毛毯的战俘,在荷枪实弹警卫喝吼下,相互搀扶着走下商船。
  上岸后,上万名美国战俘被驱赶到码头的一个大仓库里。几名军人走进来,命令战俘脱掉所有衣服,扔到墙根的一排垃圾桶里。上万名美国士兵,一丝不挂站在仓库里,互相打量,颇感难堪,但没有人敢反抗。菲律宾临时看守营和船上经历让他们明白,中国军人的仁慈是以纪律为前提,如果触犯纪律,处罚起来毫不手软。对于反抗行为容忍底线为零。
  不久,上百名戴防毒面具的中国人走进来,戴长手套背喷雾器,穿喷胶布制成的连体消毒服。绕着战俘来回走动,喷洒药水。药雾喷到杰克身上,他闭上眼睛,闭紧嘴巴屏住呼吸。尽管没有人解释,但杰克知道中国人在消毒,中国电影上曾有类似镜头,中国人进入美国也遭受过相同待遇,为除去身上诸如虱子之类的寄生虫,杀死传染病菌。
  消毒员虽有上百名,但仓库里战俘却有数千名,一个多小时才消毒完毕。仓库内没有暖气,北中国2月份气温零下几十度,战俘冻的嘴唇发青,浑身颤抖。
  “中国人是不是想冻死我们。”
  “如果这样,不如枪毙。”消毒员离开后,仓库里浑身赤裸,嘴唇发紫的美国士兵不无担忧的交谈。想象中也许会殴打、枪杀,但遭遇严寒洗礼却出乎意料。
  仓库外一辆吉普车上,佩带准尉军衔的军官看年手表,命令:“还有15分钟,二等兵,准备发衣服。”一刻后,文弱的准尉跳下吉普车,整理大衣,走进仓库,风雪随之吹入仓库,寒冷的仓库雪上加霜。美国战俘见到有军官走进来,连忙停止讲话,立正站好,但却因为浑身赤裸的关系,立正显得滑稽,每个人都在遮挡什么。
  军官开口就是原汁原味的美式英语,美国士兵根本没想到,如此标准的英语出自中国人之口。
  “先生们,我叫李泽平,你们可以称呼我李准尉。我出生旧金山,也就是圣弗郎西斯科,曾就读斯坦福大学,也许你们中间有我的校友,我对美国和你们充满好感,毕竟我们都厌恶该死的战争。中国曾从贵国学习到共和精神,美国宣传机器称,中国是侵略者,但中国却带给菲律宾真正的独立与自由。”
  李泽平滔滔不绝目的只是为拖延时间,长官对接收战俘步骤有明确交待,心理学硕士出身的长官,总有主意“改造”战俘。
  “该死,还要讲多久。”原汁原味的美式英语并不能驱散严寒,美国战俘心中咒骂,当然免不了问候华盛顿愚蠢的政客,不是他们,就不会有战争,也许大家正在电影院,吃汉堡薯条喝可乐,看场面宏大的中国大片或精彩的动作片。
  “当然,我们并没有追究战争责任的必要,希望大家在这里过的愉快。你们运气不错,今天是中国腊月二十,除温暖服装外,还可以加餐。”几辆卡车驶进仓库,卡车上的士兵扔下包裹,美国士兵立即哄抢,包裹是中国人分发的衣物。十几分钟后,看着面带欢愉吃饺子的美国士兵,李泽平嘲弄的撇撇嘴,饺子对战俘而言是最美味的食物,但再过几天……
  “快!快!”月台上,提五式步枪的国民警卫队士兵,不停推搡饱餐一顿的美国战俘,尽管穿上旧军大衣,但仍然在风雪中瑟瑟发抖。战俘把货车车厢挤得满满当当,每节车厢两百人。杰克幸运的分到人少的车厢,但也有一百多人。杰克上火车后,车门就沿着生锈的沟槽咯吱咯吱地拉拢,嘭的一声,合拢落锁。车外传来中国士兵的喊声:“关好了!”
  杰克注意到四个加铁栅的小窗透进拂晓的微光。斯蒂夫挤过两人把脸塞在两根铁条之间,向哨兵高喊,“先生!我们要去哪?”战俘惊讶不已,这个从旧金山来的爱尔兰小个子竟会说中文?
  车外国民警卫队士兵打量着这个会说中文的美国士兵,戏谑的给出一个凉至心扉的回答:西伯利亚。得到答案的斯蒂夫把脸夹在铁条中间,直到火车蹒跚开动,都没有反应过来,美国人也知道可怕的西伯利亚。
  接下来数天,只有发放口粮或为其它火车让路时,火车才会停下来,发食物时间是每天下午两点。列车在火车站停下,车门半开,两名战俘在一名中国哨兵监视下扔下一堆冒热气的中国黑面包,拳头大小塔形空心黑面包,偶尔还有咸菜、面条之类的赏赐。火车越来越向北,车厢温度越来越低,加铁栅的小窗结出冰棱。冰棱成为战俘们的重要淡水来源。
  军列驶过,坦克兵总会惊呼,“猛犸坦克”,他们如此称呼中国坦克。尽管疾驰而过,根本看不清坦克大小,但粗大的炮筒和庞大的车体,杰克还是一眼认出,坦克绝不是巴丹碰到的中国坦克。
  四天半后,在一片荒原上车厢门被拉开,气温达摄氏零下四十度。严寒和风雪让大家不愿意出去。直到车厢外的警卫破口大骂,大家不得不跳进积雪,好奇的打量北国世界,这里并不是火车站,而是一片荒原,铁路边停着近百辆卡车。
  等所有人从火车上下来,便开始清点人数。确认人员到齐,又押送战俘上卡车,开始新的行军。几十分钟后,一片巨大木板房营区映入眼帘,铁丝网栅栏围绕营区,栅栏顶部竖有带刺铁丝网。这就是美国战俘目的地,国防军战俘营,特意为美国人准备的战俘营。
  “终于来了!”站在办公室外,身穿大衣的肖新仁望着鱼贯而入的车队,喜不自胜,戴皮手套的左手拿一份战俘营管理规章。几个月来,通过对英国战俘的“管理”肖新仁已总结出一套全新的战俘营管理规则。
  杰克和汤姆好奇的打量战俘营,警卫清点人数时,站在第一排的杰克看到战俘营指挥官,一位个子不高的中年上校走上简易木台。
  距离不远,站立一排先期到达的军官,尽管同为战俘,但待遇天壤之别,军官身穿崭新大衣,仪表整洁,大衣纽扣一直扣到喉结,皮靴闪亮。列队时,其中一名上校军官皮靴后跟靠拢,笔直立正,冲中国军官举手敬礼。中国上校举手示意后,军官连忙遵命稍息站立,待遇的差异,让士兵义愤填膺,军官脸上看不到一丝长途跋涉的艰辛,反而红润不少。
  就在大家愤愤不平之际,中国上校开始训话,“先生们,在这里你们可以享受纪律约束下的自由,得到应有的待遇,但必须牢记……”肖新仁环视战俘,见他们注意力全在军官身上,肖新仁窃喜,瓦解战俘对军官信任的手段奏效了。
  “在战俘营,必须绝对服从。”
  转眼间,约翰逊上校来到战俘营己经十天了,除进战俘营第一天填了一张表,并回答了几个千篇一律,毫无新意的问题,就再也没有任何人问他任何问题。随时间流失,约翰逊上校对战俘营深感疑惑。约翰逊当然知道真正的战俘营是什么模样,但从来没想过,世间居然存在这样的战俘营,完全另类的战俘营。
  位于草原上的战俘营,环境很优美,空气清新,除铁丝网和整齐的木头房子,根本不像战俘营,反而像渡假营。不但有贩卖香烟和酒精饮料的日用品商店,还有家餐馆和酒吧,拐角甚至设立了邮局和中国银行战俘营分理处,每一名战俘可以自由给家人写信,并要求家人汇款,一切如同度假村。
  以常规衡量,美军战俘营根本谈上残酷,战俘们有吃,有喝,有住,更没有受到酷刑折磨。事实上,待遇比约翰逊所知的任何战俘营都更加优越。尽管如此,约翰逊却感到前所未有的恐惧,战俘营的恐怖出人预料。
  战俘营管理者用“军衔相应待遇”成功瓦解士兵对军官的信任。士兵为什么要信任衣食住都远比他们优越的军官。
  中国人的特殊款待,让军官和士兵分裂成两个团队,士兵用不服从命令反抗拥有特殊待遇的军官,军官权威受到质疑,周围的士兵和军官麻木涣散。只不过十天,在和蔼可亲肖的“战俘营新模式”管理下,曾经亲如兄弟的战俘队伍充斥冷漠和不可信任。
  “长官,巴丹投降前,菲尼从连长处得到全连军饷,至少5万美元,被菲尼存放在巴丹某一树洞下,菲尼曾告诉我,如果战争结束,就取出钱,回美国做富翁。”安东尼向中国准尉告发战友,稚气的脸上忐忑不安,为出卖战友而愧疚。
  “安东尼先生,要烟吗?”李泽平从铁制烟盒中取出根烟。安东尼出卖战友时,李泽平甚至没有做记录,根本不需要。
  “长官,我所说会令菲尼受到惩罚吗?”接过香烟,安东尼询问和善的中国军官,他会因此处罚菲尼吗?
  “安东尼先生,从你来到这里,可曾见过处罚战俘?”李泽平笑嘻嘻为安东尼点上香烟,有第一次,就会有第二次、第三次,接连不断,只需要一点小恩小惠,一根香烟或者两片涂有黄油的面色,他会出卖所有人。
  人性如此,尤其见出卖并没有给朋友、战友带来麻烦,就会彻底放下心理负担,不断出卖。而自己只需要倾听,倾听出卖。
  “为鼓励战俘互相告发,可以给告发者香烟等奖励,但对违纪者和告发者都不加惩罚,只是鼓励,最终目的在于,破坏战俘之间的关系,挑起内讧,彻底摧毁意志。”李泽平曾听过肖新仁的讲座。
  战争爆发前,西北大学医学院心理学硕士就研究过各国战俘管理,战俘管理向来一成不变。
  “必须启用全新的战俘管理模式,从心理学角度进行战俘管理。很多人认为,残酷无情的虐待,会瓦解战俘意志,但实际上,对战俘的殴打、辱骂,会激怒战俘,激励求生意志。我们要做的是不施加任何刺激,彻底瓦解战俘间的友爱,使其完全丧失求生欲望。”
  肖上校的讲座让李泽平不寒而栗。中国是国际交战法则和战俘公约倡导国之一,而且在国防军战俘营中的确很难找到虐待战俘的证据,但精神打击远甚肉体折磨,正如肖上校所说,使其完全丧失求生欲望。离开办公室,李泽平看到在营区自由活动的战俘。身穿墨绿军装的国防军宪兵和战俘在同一营区居住、生活,甚至经常交谈,如果没有军装和肤色区别,很难区分谁是战俘,谁是管理者。
  围成一圈的美国士兵,正在展开自我批评,这是战俘营与众不同的地方之一。为推动自我批评,肖上校将战俘分成10~12人一组,进行所谓“战争创伤团体心理治疗”。
  开会时,每个人必须站在全体面前,当众坦白做过的坏事及应当做却没有做的好事。这一战术核心在于,战俘并不向看管的国防军宪兵,而是向同伴坦白。
  通过暗中瓦解被俘士兵的相互关爱、信任、尊重和宽容,肖上校成功的创造出一种氛围,战友之间的友情慢慢耗尽,不信任感逐渐漫延。
  “李准尉,是不是无法适应?”肖新仁笑容可掬。
  “长官,我总觉……”李泽平话说一半,却找不到合适的名词。肖上校的战俘管理试验,并没有违反中国签署的国际公约,美国士兵没有遭到虐待、殴打,甚至不需要劳动,伙食参照国防军丁级供给,无可挑剔。
  “李准尉,知道为什么选择你作为我的助手?”肖新仁对这个年轻人充满期待。李泽平是斯坦福大学心理学专业毕业,是难得的心理学人才,培养新人是自己的义务和责任,必须要有人继承和发展战俘心理学。
  “国防军中,对心理攻势重视程度不足,国防军更相信飞机大炮坦克。比如战俘管理,往往走向两个极端,要么给予战俘良好待遇,要么残暴虐待。这毫无意义,良好待遇和残暴虐待,都不科学。但通过心理战术可以有效瓦解战俘意志,比面包和拳头更有效。三个月后,战俘营三道铁丝网会被拆掉,我打赌,不会有任何人逃跑,当然不是用一人逃跑全队枪毙进行愚蠢的威胁。”
  “长官,我进入战俘管理局后,曾听过你的内部学术报告,昌吉战俘管理营的确是个奇迹。拆除战俘营外铁丝网后,3.8万英国和英联邦战俘无一人逃跑,甚至无人尝试,中立国记者交口称赞:中国战俘营,就像奇妙的东方旅行。”李泽平充满敬佩,选择成为他的副手,是希望学习并协助他整理战俘心理学报告和学术论文,并进行继承和发展。
  在战俘营才真正明白消极心态是杀手,看不见的杀手。昌吉战俘营四周没有铁丝网,也没有荷枪实弹的岗哨,却没有一个英国和英联邦士兵企图逃跑。不仅如此,英国俘虏还经常相互告发和出卖,甚至与国防军看守成为好友,一起娱乐、举行联谊活动。其中很多人在红十字会到来后,甚至懒得和家人报平安,无所事事的慢慢死去。
  有什么比让人彻底绝望,失去生存意志更残酷的?长官研究的是极端变态的心理摧残。昌吉战俘营没有铁丝网,但所有人都被关进没有钢筋和水泥的意识的牢房,尽管没有任何肉体虐待事件,但短短三个月,昌吉战俘营死亡率却创造了国防军战俘营管理史上的最高纪录。7.56%的死亡率,连宪兵司令部战俘管理处长官,都无法接受。
  但调查发现,的确没有任何肉体虐待事件,否则肖长官已进入军事监狱服刑,毕竟国防军需要维护荣誉,可以接受适当虐待,但绝不能接受大规模战俘死亡。另一方面却又不得不承认,战俘心理战的确非常有效,以至国内一些医科学院和部分心理专家都参与到史无前例的心理研究中。
  “言不由衷,你心中肯定腹诽我负责昌吉战俘营三个月,战俘死亡率7.56%。有人说,如果让我负责战俘营,战争结束时,战俘营不会有人幸免,但我并没有违反国际公约和国防军战俘管理条令,不是吗?”肖新仁报怨,总有人无法理解,只看到战俘心理战攻势残酷的一面,却没有看到大规模试验对心理学研究的促进。此前,谁能料想简单的心理战术在战俘管理上的运用,竟然会产生如此巨大的效果。
  “只是一个试验,不是吗?心理学研究必须建立在大量病例和实际研究上,而战俘营为心理学研究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试验场,如此而已。”
  “但长官,对正常人进行心理试验,不合人道。”李泽平清楚心理试验危害性远甚人体试验,人体试验尚需挑战人类伦理道德,更何况极端的心理摧残。
  “人道?事实上,战俘营待遇史无前例的优越。其实,在任何战俘营中,战俘都需要经厉意志的考验,意志薄弱的人死去,意志坚强的人活下来。重要的是,通过研究,可以获得大量第一手资料,促进心理学研究进程。同样,中央调查局、军事情报局、中央警署对研究非常感兴趣,尤其是军事情报局,在战俘营得到的机密资料,远多过其它渠道所得,仅仅两个月,英国人就会主动透露各种各样的机密情报。最初出卖朋友,当出卖成为习惯,出卖的就是国家。”
  肖新仁无奈的耸耸肩膀,事情总有两面性,一方面国防军战俘管理处不喜欢战俘营的高死亡率,但另一方面,却又非常欣赏轻易获得的情报,大量情报让情报部门充分认识到心理学在情报界的作用,使他们获益良多,颇受启发。
  “相互告发、自我批评、瓦解对上级和祖国的忠诚、剥夺一切积极情感支持,当然最后一条管理处长官不喜欢,他们不希望看到战俘都死光,但前三种心理攻势,却让我们在心理学研究和情报上获益良多。李准尉,我们并不是刽子手,不需要处决这些可怜虫?生与死的决定权,实际上是由他们自己掌握,而不是我们。”
第188章
身在异国
  共和16年,西元1927年10月4日,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天主教圣安德修道院内,低沉缓慢的乐声配合摇曳闪烁的灯光,庄严肃穆的气氛让人充满对上帝的敬畏。院长南文主教面前跪着十名虔诚的信徒,他们通过修道院数月的生活体验,获准成为本笃会新修士。此刻,南文主教正为他们举行“更衣礼。”
  本笃会是天主教中最古老的一支教派,以清苦简朴和顽固守旧闻名于世。它向来不重豪华礼仪,但这天,修道院却破例接待了许多显赫的来宾。一旁观瞻的人,除比利时天主教重要神职人员,还有中国驻比利时、驻法、驻德、驻英、驻葡萄牙、驻荷兰公使代表,及外交官眷属,甚至有国务总理私人特使及比利时外交部门官员。
  共和中国外交官来到僻静的修道院,是因为这十个即将脱下凡装俗服的人中,有一个曾长期担任要职的中国人,曾任共和中国国务院外交部外交次长,在中国外交史上参与签订日本强加给中国的二十一条,其后又与日本签署多条协约的陆徵祥,在共和中国外交史上,陆徵祥毁誉参半。
  56岁的陆徵祥换上黑粗布修士服,单薄的躯体更显瘦弱,剃秃的小脑袋、干瘪的面颊和松弛的嘴角,显现与年龄不符的衰老和疲惫。一副老式无框圆眼镜后,是一对典型的中国小黑眼睛,眼神里透出息事宁人、与世无争的柔顺。在场中外官员各怀心事,沉默、好奇地注视着这个中国老人。
  当年的陆徵祥,服饰华丽、举止典雅、欧化味儿十足。头顶礼帽,胸前挂满各色绶带和耀眼的勋章,依稀的山羊胡须颇有风度地垂到颌下,唇鬃别致的微微向上弯。如今这一切连同含蓄而矜持的神情都已荡然无存。此时,陆徵祥喜怒不形于色的小眼睛里,隐隐透出忧愁、迷惘和悲凉,隐藏在修士虔诚、善静和知命乐天的面容后。
  修道院南文院长礼毕后,向十名新入会的修士致辞,最后来到陆徵祥面前,对本笃会历史上官阶最高的修士说:“阁下,这是您最后一次被称为阁下。进入修道院,并不意味中止凡世间的使命。从此,您被正式接纳为本笃会一员。”陆徵祥点头回应。从此,沉浮宦海十多年的陆徵祥,绝弃世俗,开始清苦修士生活。
  以近花甲之年同12个不同国籍的青年修士一起恪守院内教规,喝凉水,啃干面包,苦苦学习拉丁文和神学。风云一时的共和中国外交次长,脱下西装革履,穿上宽松的修士青袍,昔日向上翘的菱角胡和向下飘的诗人须都不见了,真可谓六根清净,甚至名字也改叫天士比德。人们不再叫他陆徵祥,而称他比德兄弟。
  布鲁塞尔郊外圣安德修道院旁林荫遮蔽,溪水潺潺,尽显世外桃源般的恬静与闲适。2年前,德国铁蹄踏上比利时国土,布鲁塞尔便失去过往的平静,街道上随处可见巡逻的德国士兵,身穿黑衣的党卫军。但圣安德修道院附近却继续保持世外桃源般的恬静,甚至路上都看不到巡逻的德国士兵和党卫军、盖世太保。
  德军占领比利时后,亚历山大·冯·法肯豪森被任命为比利时军事总督,对圣安德修道院的造访,让居住在圣安德修道院附近的比利时人明白了其中原因,是因为次长修士保护。
  “不要去打扰他的修行。”法肯豪森曾下令。命令亦得到柏林认可。修道院里的中国人曾出任中国外交次长,与多位德国军政要人保持良好的私谊。长达二十余年中德合作,使很多德国军政要人,与中国官员保持良好的私谊。
  一辆悬挂共和中国国旗的轿车在圣安德修道院大门前停下,附近的比利时人好奇的观望。比德修士曾解救很多比利时人,即使比利时国王和王后求情交涉也会被德国人无情拒绝,但中国修士出面,德国人却总会欣然接受,不少比利时人从各地赶来寻求中国修士帮忙,解救被关押的亲属,而他从不拒绝,以修士特有的慈悲之心,竭尽所能。
  前些天,当中国春节到来,附近比利时人特意给比德修士送去新年礼物,感谢他的仁慈。当中国大使馆的轿车来到,他们理所当然的认为,是中国大使来给比德修士拜年的。狭小的修士小寝室显得阴冷昏暗,打量清苦的环境,孙云勤面对半闭眼睛的老师,颇感惭愧。从老师进入修道院修行,自己从来没看望过老师,哪怕一次。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48/73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