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市民的奋斗(校对)第55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56/730

  相应的,负责中国反间谍工作的中央警署立即以破获6个德国间谍网,抓捕123名为德国情报机构效力的德裔、华裔间谍作为反击。每次间谍案发生,双方大使都会先抗议,称“对友好国家的污蔑”,但另一方面,双方并不会处决对方间谍,而会迅速在意大利进行间谍交换。
  两国间微妙的关系,增加了特工人员的心理负担,施里蒂芬更是提心吊胆。1917年,移民美国的施里蒂芬一家乘“祖国号”再次移民中国,那时,施里蒂芬只有7岁,在美国四年记忆是痛苦的、不友好的。人生最愉快的时光在中国度过,10年前,22岁的施里蒂芬回到德国,在“所有日耳曼人都应为祖国效力”号召下考入军校,进入国防军参谋部。
  尽管为日耳曼人而自豪,但施里蒂芬从未忘记另一个祖国。
  “我们需要掌握德国国防军动向,确保特殊的时期,外交决策的方向。”日耳曼人,出卖日耳曼德国的决定是痛苦的,但施里蒂芬还是选择接受。自己是日耳曼人,同样也是德裔中国人,德国只给了自己血统,而中国却是自己真正生长的祖国。
  “喂!”电话里传来熟悉的声音,“道斯,你从莫斯科回来了吗?”
  “不,我去了伦敦。”
  “伦敦的大笨钟还响吗?”
  “自由女神像手里的火炬灭了。”电话中的回答阴差阳错,施里蒂芬松了口气,暗号对上了,接电话的人定是鲍尔曼。
  “威大叔或许会在4月上旬之前去拉达。”
  “真的吗?谁告诉你的?”
  “威大叔亲口所说。”
  “好,我会通知他们准备礼物。”
  施里蒂芬挂上电话走出电话亭,发动汽车离开地铁站时,街道上一如既往的平静,只有少数地方仍然遗留昨夜英美轰炸机轰炸后留下的瓦砾、碎木头、玻璃碎片、家具。柏林,日耳曼人的首都,不过日耳曼人的元首,却到了德奥边境奥巴萨尔茨堡山上的伯格霍夫别墅。此处,险峻的山峰和广袤的平原尽收眼底,风景独好。
  伯格霍夫别墅是希特勒最喜爱的一所住宅,是供他沉思的隐居之处,在此处,他下达了入侵法国的命令。希特勒之所以特别喜欢这幢巨大的白色别墅,是因为它高高建筑在巴伐利亚阿尔卑斯山上的崇山峻岭之间。在高大宽阔的窗前停下,有种高高在上,站在人们头顶的感觉。
  另外,在伯格霍夫,人们之间的关系温馨、谦恭,随和。早晨,客人在阳台上晒太阳,午饭后,便漫无目的的闲逛。来这里的人都和希特勒很亲近,有的带孩子,有的还带着狗。开会在相对固定的时间,形式也比在柏林轻松。伯格霍夫另一边,一条崎岖的公路通向被伯格霍夫元首警卫称为“外交官之家”的地方,客人必须先乘车,然后乘坐电梯到悬崖顶峰,电梯上下幅度达50米,可以看到整个贝希特斯加登。
  伯格霍夫别墅客厅内,客人坐在大圆桌周围的七把圈手椅上,陆军元帅凯特尔·博尔曼,元首情妇爱娃·勃劳恩,新闻局长奥托·狄特里希,劳工阵线全国领导人莱伊夫妇和阿道夫·迪尔。巨大壁炉里柴火熊熊燃烧。细细的、劈的尺寸均一齐整的木柴像座小山堆在壁炉前面宽阔的铜板上,希特勒心爱的牧羊狗勃隆蒂躺在壁炉边取暖。
  听阿道夫·迪尔讲话,希特勒不时走近壁抚摸小狗,抛几块劈柴进去,或者用长长的火钳拨弄一下木炭。
  “我不喜欢中国人。”阿道夫·迪尔讲话结束后,希特勒冷冷地回答。
  “元首,无关喜欢,中国很强大。”刚从中国返回的迪尔耸耸肩说。与赫尔穆特·贝尔曼一样,他属于圈子里的“老人”,早在1933年前就跟随希特勒,是希特勒的旧友。
  用火钳拨弄木炭的希特勒站起来,身上依然穿着下士军装,与他的同事、朋友胸前挂满耀眼的勋章不同,他仍然只戴一枚徽章,普通的、士兵戴的铁十字章。
  “当然,这无庸置疑。”希特勒喝了一口清茶,客厅里的客人马上意识到,不论他们是否愿意,元首将开始新的演讲。
  “我不喜欢中国人,他们和犹太人一样。”希特勒的声音显得尖厉,显然忘记,在十年前,他曾经在体育场向德国人宣称“只有三群人理应统治世界,一是日耳曼人、二是盎格鲁·萨克森人、三是东方汉族。世界上,只有盎格鲁·萨克森人及东方汉族可以与日耳曼人相媲美。”
  “中国崛起,不是因为善战,而是像犹太人一样善于钻营。一战时,与英法结盟却又与德国眉来眼去,用低劣、廉价的商品从英法德换取金钱,中国人没有道德感,唯有利益。甚至不惜出卖灵魂,向奴役他们的劣等民族弯腰。汉族曾经是优等民族,但那是明代前,现在的中国是一群被劣等民族同化、腐蚀,堕落的劣等民族,高贵血统已完全被玷污。”
  客厅内,严禁吸烟,也没有酒类,只有咖啡和茶。穿制服的党卫队员穿梭其中添加饮料。元首演讲时,陆军元帅凯特尔显得疲惫不堪,要不断完善春天计划,并进入倒计时,疲惫免不了,而演讲加剧了倦意。
  “但中国人仍然是最优秀的黄种人。”迪尔强调。
  中国人是最优秀的“有色人种”,这是普世公认的事实,他们曾创造了世界上最璀璨的文化,或许没落了,但短时间内,却又重居世界强国,无论采用什么方法,但的确达成了目标。
  “黄种人?即便最优秀的黄种人,也是劣等的下等亚洲民族。”新闻局局长奥托·狄特里希提醒阿道夫·迪尔。
  十八世纪末,当英国特使马戛尔尼全面了解了华丽而停滞的东方帝国后,黄种人的骄傲中国已不再令欧洲感到恐惧。随后百年中,更坚定了白种人对包括黄种人在内的有色人种的歧视,和对自身优等的肯定,在长达一个世纪的时间里,所有欧洲人,都相信上帝赋予白色人种统治其它劣等有色人种的职责。
  相信归相信,事实归事实,日本、中国先后奇迹般的崛起,先后击败白种人不可战胜的神话,终结了白种人的优越感。但神话至今仍然影响很多白种人的思维,“劣等的有色下等民族击败俄罗斯帝国海军、击败英国皇家海军、击败美国海军。”尽管是坚定的国社党党员,阿道夫·迪尔仍然忠于事实,用事实反驳奥托·狄特里希的“劣等论”。
  争论打断了希特勒的喋喋不休,使沉闷的客厅气氛活跃起来。出人意料,面对客人的争论,先前强调不喜欢中国人的希特勒并没有制止,反而若有所思。
  争论让希特勒意识到,中德之间的关系,非常微妙,“无论何时、何境,中德两国不离不弃。”二十余年的友好,民间交往水乳交融,德国国内存在大量亲华派,坚信中国不会出卖德国、背弃德国。
  “中国比任何盟友更可靠。”一些德国人对此深信不疑。他们认为中德友谊,是经得起考验的真正友谊。美艳的爱娃·布劳恩突然打断众人的谈话,当希特勒接待至亲好友时,她肯定会出现在希特勒身边,但在希特勒与国防军高级将领或政府官员开会时,爱娃·布劳恩就会从希特勒身边消失,但现在,显然是好友的聚会。
  “先生们,没必要为遥远的东方,争论不休。”伯格霍夫别墅的客人,知道在伯格霍夫别墅,爱娃·布劳恩拥有特殊地位。在这里,爱娃说了算,她打理房屋,负责日常生活。这里的女管家是她。
  “不,东方并不遥远,东方就在身边。”凯特尔元帅微笑着接过爱娃的话。相比东方中国,陆军元帅凯特尔更关注东方苏俄。
  凯特尔元帅提到东方,在座诸人心领神会。能聚集在伯格霍夫别墅的人都是神通广大,知道元首最秘密的计划,或者说,元首秘密计划大都由他们制定或参与。他们清楚与俄国开战迫在眉睫,如果不是凯特尔和哈尔德出于纯粹军事考虑,说服希特勒把战争推移到今年,战争早爆发了。
  众所周知,凯特尔和哈尔德不反对计划本身,只是明白不可能在如此紧迫的期限内把军队装备及时从西部调到东部。在初冬发动一场大战役困难重重,面对军方强烈反对,希特勒勉强同意,宣布:一九四二年应该成为赢得一连串伟大胜利的一年。
  “30年来,每年3月15日后,东方开始解冻,冰雪消融,东方会进入长达一个月左右的泥泞季节。4月中旬至5月下旬,雨季到来,刚刚干燥的东方,又会变成泥泞泽国,别说轮式车辆就是履带车辆都寸步难行。自然屏障为进攻路线上的兵员补给带来极大阻滞,必须周密计划。”凯末尔再次提出建议。
  半年来,国防军一直为计划努力准备,但凯末尔和一些将军认为,时机仍不够成熟。关键是天气,去年反对是因为东线的冬天绝不适合进攻,如果强行发动,将会导致二十二年前中国军队喀山之败的悲剧重演。事实证明,参谋部的决定相当正确,41年冬,远比历史上任何时期更为寒冷,暴风雪连绵不断。
  德军甚至连冬装都未齐备,如果按照元首的要求,发动进攻,准备不足的德军无疑将遭受前所未有的损失,甚至可能像拿破仑,兵败俄罗斯。不过,元首对东方“盟友”显然忍无可忍,严令计划必须在春天展开。春天没有暴风雪和低温,但却出现泥泞,在泥泞没有良好公路交通的东方,德国装甲部队不可能像在西线纵横驰骋。
  “而且至今没有完成准备工作,后勤保障问题最大。东方铁路标准与欧洲不同,使德军只能依赖卡车,参加进攻的315个师的为例,其中189个师汽车配置不足300辆,即便汽车配置最高的部队,也不超过800辆,6×6全驱动越野卡车不足1/3。”
  凯末尔描述困难时,希特勒在客厅里来回走动,思索。计划已完善到位,德军进入倒计时。半年来的政治和外交努力,成功消除苏俄怀疑,说服布尔什维克把视线从北方和西方转移到南方,部分军队已调到高加索,布尔什维克们正跃跃欲试准备向南方进军,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不可能让上帝永远将天气置于对我们有利的一边,不是吗?”希特勒反驳。
  “即便6月进攻,7月末,仍会迎来雨季,同样会陷入泥泞。推迟进攻日期到8月末进攻,秋季泥泞季节又会在一个月后到来。情报显示,从3月大地解冻开始,东方便进入泥泞季节。东线天气是德国大敌,但苏俄同样受到天气影响,办法总比困难多,不是吗?”半年来,连最微小的细技术节都进行了详细研究,天气问题总有办法解决。
  “元首!”就在希特勒来回走动,思索解决方法时,阿道夫·迪尔提出建议:“正如凯末尔元帅所言,后勤保障的确是个非常重要、不得不解决的问题。上次战争时,德国同样面临卡车数量不足、铁路无法满足需求的问题,我们是如何解决的?”阿道夫·迪尔将视线投向元首,随后又投向凯末尔,两人茫然不知。
  “进口,尽可能多的进口卡车,即便二手旧卡车。”奥托·狄特里希对阿道夫·迪尔的建议嗤之以鼻,当准备开口讽刺时,元首及时阻止了奥托·狄特里希。
  “说来听听。”进口,并不是最好的选择,但希特勒知道,如果要说服军方,首先就需要满足军方的基本要求,强迫往往会激起双方的不信任。
  “德国和苏俄是盟国,至少表面上如此。”迪尔佩服望着元首,这或许是世界上最伟大、最成功的外交骗局,成功地用富有诱惑力的海市蜃楼幻景,让苏俄深信不疑,把朱加什维利和布尔什维克吸引到南方,消除了德国东方压力。
  “可以像上次战争一样,通过突厥斯坦,经里海巴库间铁路,经海将中国卡车输入德国。”
  “即便俄国人不反对,但中国人会同意吗?中苏敌意众所周知,中国人五年前通过对苏俄全面禁运令,会打破禁运令吗?”奥托·狄特里希的语气中充满“迪尔你真幼稚”的讽刺,中苏敌意无可化解。
  “中国人的全面禁运令真履行了吗?”迪尔一撇嘴。
第198章
朋友或敌人
  “共和二十三年,所有人为苏俄取得的工业成就大吃一惊,苏俄工业进步超过被视为奇迹的中国。民意测验发现,人们普遍认为苏俄在工业领域中的技术水平超过中国。苏俄的工业技术是怎样发展起来的?共和十五年来,我一直感兴趣的是,并非苏俄人掌握了多少知识,而是知识来自何方。尽管苏俄官方一再声称,工艺技术都是自己的发明创造,但在苏俄严酷现实中,工艺技术发明是天方夜谭。其实窥一斑可见全貌,当制造商申请将产品卖给苏俄时,受到法令严格限制。但是,出售产品本身往往不具有战略价值,颁发出口许可证顺理成章。一年后,另一个供应商又提出新的申请,出口也不破坏战略均势,批准无可厚非。十数年来苏俄有意识地、坚定不移地推行化整为零的政策,从中国获益匪浅。”
  “中国政府和西方世界大大提高了苏俄的工艺技术水平,而且工艺不断用于军工生产。社工党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以来,苏俄工业原则是:把国家安全和军事放在首位,把消费品放在最后,所有非军事企业都要为军备服务。制定计划时,就考虑到民用和军用生产使用相同的工艺技术、部件和方法。向苏俄提供的民用产品工艺技术完全可为军事目的服务。”
  “苏俄绝大部分工艺技术源自西方与中国,而且通过不断供应才维持现状。苏俄百分之九十工艺技术来自西方,武器、弹药、车辆、坦克、舰艇、飞机等工业概莫能外。由于不断引进包括我们在内的自由世界工艺技术,苏俄与日本,都能向世界显示,生机勃勃强大的社工主义。用自由世界的工艺技术,标榜意识形态上的成功。”
  “自由世界用自己的工艺技术武装了一个敌人,它今天正以其强大的武装来反对我们,自由世界将会对自身的毁灭做出贡献,这就是悄悄自杀的可悲事例。”共和27年5月15日,尼古拉耶夫·亚历山大维奇,共和中国国会参议院对苏俄全面禁运第六次听证会。
  “禁运是绝对错误的,禁运令无法打破时,或多或少会采取灵活的运作方式,保障我国商业利益。即便我国不向苏俄出口成套工业设备,德国、美国同样会向苏俄出口,间接出口是为争取市场,打击竞争对手和敌人,于苏俄军事工业并无直接关联。”国会台阶上,面对记者提问,吴运泽侃侃而谈。吴运泽的天津海河机械设备公司因涉嫌违反27-256号禁令,接受国会质询和调查。
  “吴老板,30年1月贵公司伪造突厥斯坦某发动机厂定货,向苏俄提供大功率柴油机生产线,除直接违反27-256号禁运令外,更导致禁止对国外出口的高精密组合机床流出国外。有消息指出,目前苏俄坦克使用的柴油机均由该组合机床制造,直接影响到国家安全,请问……”未待记者把话问完,吴运泽就一口打断记者提问。
  “绝无此事,海河公司对苏俄间接贸易出口商品,均是参照国务院农商部制定的出口规范,绝不会出口规范外商品。”
  “那么,吴老板,对于去年12月,《西北实业报》刊登,出现在苏俄哈尔科夫拖拉机柴油机厂贵公司技术人员如何解释?对照片上专用自动化机床生产线如何解释?”台阶旁的记者逼咄咄逼人。
  组合机床、自动化流水线是中国工业的骄傲。共和元年美国格林里公司创制组合机床生产线,用于加工汽车零件。共和5年,西北公司在各分厂普及组合机床,用流水线的方式组成自动生产线,从而打开大规模标准化、工业化生产大门。标准化、大规模生产、自动流水线是中国工业的基础,几十台组合机床和专用自动化机床流水线,生产效率惊人。
  产品坯体传到组合机床上,大量组合刀具会在短短十几秒自动加工完成多个孔面。工人工作极其简单,通过房梁上的吊钩移动坯体到机床上,用夹具固定,按动开关完成本道工序,松开夹具用吊钩将产品移到传送带上。多个组合机床,可以有效避免加工中的堵塞,让生产线无需停顿,效率达到最高。
  部件最后的抛光工序,都是自动完成。一个机床装多根轴,每个抛光圆面压在皮带下,机床工作加工件不停旋转,皮带将它们抛光。生产过程中。对工人的要求降到最低,产品质量完全靠设备来保证,平时只需定时检修设备精度即可。在生产过程中,工人只需简单的在夹具上装卸加工件,按下开关按钮即可,加工过程自动完成。对工人要求极低,加工效率极高。当然,组合机床技术制造要求很高。
  组合机床技术是中国工业的秘密,至少长达十年,全世界工业界毫不知情,而只惊讶于中国工业生产速度。尽管西文在共和15年制造出同类组合机床,实现自动化生产,但中国工业界在技术上至少领先各国15年甚至20年,尤其通用设备自动化生产更是远远领先世界达25年以上,达到工业革命前和工业革命后的差距。
  组合机床为核心的自动生产线一直是中国装备制造业除精密机床外的主打出口产品,但某些精密自动生产线,却一直受到国务院贸易禁令限制,禁止对外出口。海河公司遭到国会专门委员会调查,在于其竟然不顾禁令,向苏俄出口二类禁售商品,动力设备组合机床。航空、汽车部件组合机床自动化生产线,一直位于农商部二类禁售商品榜首。
  禁运委员会可以接受企业为了市场、利益向潜在敌对国或他国出口普通商品甚至军火,但绝不能接受直接影响国家安全的设备流出,二类设备就是其中之一。
  “哼!煮熟的鸭子就剩嘴硬了,等听证会结束,除巨额罚金外,我要海河公司彻底从中国实业界消失。唯利是图的资本家。”吴运泽反驳记者指责,高唱海河清白时,一名下台阶的国会参议员满面鄙夷,甚至用资本家形容。国内实业家不等于资本家,资本家是“无良商人”的专用名词。
  “李参议员,吴老板不过是其中之一,不顾后果向明显敌人出售知识和技术,帮助企图消灭共和中国的颠覆分子。讽刺的是,商人叫的最凶,要求对革命者和颠覆分子采取严厉措施,而革命者和颠覆分子恰恰是商人培育并赋予生命力的。”记者的话赢得参议员的好感,“这是我的名片,若有机会,我会接受你的专访。”李凯忠递上自己的名片。
  “李参议员,请问专门委员会是否……”
  “不好意思,调查期间,不便接受记者采访。”李凯忠微笑着拒绝了记者的采访。
  “那么参议员,最近有消息称,国会和国务院可能会针对27禁令有一系列新举措,可否提前透露?新举措是否会影响听证会的结论?”
  “影响?影响应该不大。斯坦因大使希望我国借道苏俄向其出口军用汽车,可以接受。针对苏俄27禁令太过宽泛,德国人定购了五万辆军用卡车和普通卡车,但去年苏俄通过地下渠道得到我国生产6.5万辆卡车和工程车辆,即便对德出口中有少量卡车流入苏俄,也不会有任何影响。”司马回答穆藕初。
  27禁令是中国历史上最广泛的禁运令,禁令通过是在华俄裔推动的结果,先是俄裔时事评论员发表连载文章《悄悄的自杀》,随后俄裔参众两院议员、移民团体纷纷推波助澜,最后远征军系团体从中协助,最终导致针对苏俄的27禁令通过。
  “即便一张卫生纸,苏俄也别想从中国得到。”
  但最具讽刺意味的是,27禁令未能阻止每年数亿元商品通过各种渠道流入苏俄。禁令前,对苏贸易额5.13亿华元,禁令后,对苏秘密贸易额却达到5.26亿华元。
  “总理,虽无法制止对苏走私行为,但光明正大的输出,是否会引起国内不满?”穆藕初不无担心。在中国欧裔移民中,影响最大的当数俄裔,仅在国会两院议员中,俄裔议员数量居少数族裔第一位。近两百万俄裔移民在中国影响力甚至远超过中国本土少数族裔的影响力,包括在政治、经济、甚至军事等各个层面。
  “不满,不可避免。”司马耸耸肩,任何动作总会有人不满,不能因为照顾情绪,影响国务院决策。
  “民众不满,但北边会很高兴。”
  “北边?”穆藕初非常诧异。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56/73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