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市民的奋斗(校对)第55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57/730

  “总理,难道德国……”
  “可能性很大,尽管德国表示,定购汽车是为交通条件恶劣的北非,但德国已拒绝了隆美尔的援助请求,而且北非的航空部队,已调回德国本土。德国一再宣称将于今年征服英国,明显是声东击西。德国会在今年上半年对苏俄动手,汽车是为对付苏俄恶劣的交通条件,五万辆汽车中有两万多辆是国防军淘汰的二手车。除战争需要,购进如此多的二手卡车所为何来?”
  “怎么可能?德国人不可能再次让自己陷入两线作战的困境。”穆藕初感觉不可思议,德国还会再次延续上次战争的错误吗?总理签署批准德国借道进口许可时,显然没料到,德国竟然是为了攻打苏俄。
  “为什么不可能,俄国是个庞大而危险的对手,将德国边境尽可能向东拓展,才足以保障苏俄和盟军空军远离德国领土及罗马尼亚富饶的油田。而且还可拓展德国生存空间,净化欧洲种族,控制自然资源和财富。”司马胸有成竹,无论从历史经验,还是现实情报,德国都将在4月中旬对苏俄发起进攻。
  “希特勒从来没有扩大对英战争的打算。15年前发行的《我的奋斗》已阐述向东扩张是德国生存的必然。希特勒始终无意与英国为敌,他曾假定德、英、意三国应分别朝不同方向扩张:德国向东欧,英国向海外,意大利则向地中海和非洲。所以,英德不但不冲突还可以合作。法国则完全不同,不仅因为强烈的民族仇恨,而且基于避免两面作战的战略考虑,也必须在征俄前彻底击败法国。”
  司马对德国尤其希特勒知之甚深,所以一直无法放心与其成为盟友。另一时空中,整整65年,全世界无数学者研究希特勒及思想,即便新纳粹学者,也不否认希特勒的危险性和种族主义倾向,但直正影响司马却不是心理上的分析,而是对德国本性的分析。
  “希特勒成功之处在于他明智的将经济重建突破点放在筑路,工业及电气化等基础设施上,为饥饿的德国人民提供了生存必须的面包,尚未大规模征兵前,德国就已大幅度减少了失业,征兵则完全解决了失业问题。但到共和25年,经济发展日益受到庞大军费支出的影响,短期内,国家投入是对资本及工业增长的推动,但长此以往,经济后果堪忧。疯狂的扩张军备还有个弊端,就是与德国极度依赖进口战略原料的国情相抵触,并由此引发严重后果。对于只出产褐煤的德国来说,大量进口所需的铁、铜、石油、橡胶等物资,迅速消耗了有限的外汇储备。德国军备扩张太快,经济发展无法为此提供足够的动力,所以德国政府认定,通过战争来消除经济困难是唯一的方法。”
  说道此处,司马想起曾到德国访问的蒋百里所说:德国人民不管对希特勒和纳粹主义有无反感,但对他的成就却无不表示敬佩,只不过他的成就是把德国从一个深渊拖入另一个深渊。实际上是必然,即使美国新经济政策也曾导致38至39年的经济危机,只是由于40年战时需求刺激,美国经济才进入战时繁荣。世界大战打断38年开始的经济危机周期。
  德国与美国,与中国有本质区别,中国有世界上最庞大而未完全开发的市场。共和22年4亿农民的需求挽救了中国经济,随后持续至今的农产品价格保护,2亿中国人消费着高于国际市场15%至20%的农产品,加之持续8年农业丰收,收入增加的农民刺激中国消费。在此大背景下,政府执行6年的赤字经济,成功摆脱经济危机周期和政府破产的境地,国家经济进入良性循环。
  但德国和美国完全不同,没有庞大的内部市场支撑,现实迫使他们只能选择战争。1938年罗斯福曾在国会宣称:卷入有限战争,将有助于我国经济。《华盛顿邮报》则直言不讳:唯有战争需求,才能解救美国经济。只不过美国可以依靠自身经济实力和国内孤立主义支撑,而德国只能在经济崩溃边缘发动战争挽救经济。与美国相比,德国国内市场更狭小。
  “去年,德国击败法国后,德国战争机器沉寂,除去英国和苏俄,整个欧洲都成为德国占领区,为避免战后经济危机重演,德国试图在欧洲建立新的经济秩序,但占领税和国与国的清算协议,并不能够缓解欧洲和德国面临的经济问题,德国市场并没有扩大,欧洲毕竟存在完整的工业。不可能成为德国工业产品倾销市场。1914年前,德国可以通过迅速发展工业产品,出口换取货币。但现在却无法实现,因为德国工业已改为生产飞机大炮等军事武器,而且德国遭受海外贸易封锁,即便没有战争,中国、美国、英国都与德国工业品竞争。德国唯一选择,仍然是扩充军备,以军事需求刺激经济,但却无异饮鸩止渴,除非战争再次爆发,利用战争掩盖经济真相。”
  军事需求从来都是经济的催化利,以后世美国为例,二战前或二战后皆如此。尤其战后,每次经济危机都与战争相伴,因经济危机引发战争,又因战争缓解经济危机,这是个循环。后世国人喜欢用:发动战争、转移国内视线,形容美国战争,但却忽视了战争背后的经济因素,朝鲜战争、越南战争,与之相对应的,是一次又一次规模不等的经济危机。
  如果没有持续8年的农业丰收和4亿农民一年1900亿的市场,早在两年前,为摆脱持续增长的财政赤字带来的政府财政破产,中国也会发动战争,无论对那个国家,只要战争就行。即便现在,战争爆发同样带来了中国经济繁荣。
  “德国陷入经济、扩军、政治危机循环:经济——扩军——经济动荡——战争获得利益——更大扩军——更严重的经济问题,周而复始,德国发展成为掠夺资源的战争。但在循环中,德国征服和掠夺到底能够走多远?终点在哪里?希特勒的答案是:在欧洲获得独一无二的霸权。但欧洲之后呢?当战车无法越过英吉利海峡、地中海时,理所当然把矛头指向苏俄。”
  德国的进攻与扩张是德国的生命,准确说是希特勒德国的生命,德国建立于进攻与扩张之上。
  “德国不同于其它国家,希特勒主宰下的德意志帝国,从诞生起,就建立在进攻之上,进攻一旦终结,生命亦随之终结,或者说扩张一旦被制止,德国的末日就到了。希特勒比任何人都明白这个道理,只要还有一个德国人活下来,战争就将继续。”
  司马少年起对第三帝国、希特勒,总有一种微妙的感觉,有发自内心的钦佩,曾几何时也曾无数次幻想,中国能够像德国一样,横扫世界。基于这种情感,直接影响到自己对德国的情感,中德友好的基础,基于领袖的这种情感下。但看清德意志帝国的扩张本性后,慢慢的却意识到,德国才是中国真正的敌人。一个停止扩张就会灭亡的国家,不可能成为朋友,最亲密的盟友也可能成为进攻对象。
  “苏俄之后呢?”穆藕初唇角轻颤,德国战车不可能在苏俄之后停止。
  “所以,中国看似和德国没有冲突,但实际上,德国对中国的安全威胁要超过其它国家,一方面德国将经济建立在进攻与扩张之上,另一方面是因为永远都不能确定,德国的底线在什么地方?中德关系业已注定了,不是吗?”司马喝口茶。
  一方面不知道德国扩张底线,按照希特勒的宣言,德国扩张几无止境。另一方面,即便中德没有爆发战争,但战后,德国一旦掌握核武器,是否会满足于将核武器锁在武器库中,满足于威慑?谁都无法保证。枪掌握在正常人手中,尚无安全之忧,但掌握在疯子手中,不堪设想。即不能阻止核武器诞生,就让核武器掌握在有理智人手中,而不是战争狂。
  “那为什么……”穆藕初弄不明白为什么明知德国有威胁,仍然同意向德国出口汽车。
  “这之间并无关联,德国即便得不到卡车,仍然会向苏俄发起进攻,这是德国维持其政治生命的必然。我们提供的卡车,唯一作用就是,让苏俄灭亡的更快,德国战事更顺利些,如此而已。”司马笑了笑,从烟盒中取出一根香烟点着。
  “德国和苏俄,都不是中国的朋友。狗咬狗,我们乐于围观,然后在适当的时候介入。中美国战争现在不会有胜利者,战后,中国和美国必将持续对抗,所以必须尽可能压缩美国生存空间。欧洲会成为决定对抗成败的关键。”司马夹香烟的手指指向地图最左边的位置。
第199章
草菅人命
  “毫无疑问,现在国防军已经达到天下无敌的地步,象征自由与正义的五色旗在亚洲大地飘扬,宣告亚洲解放的到来,作为共和国公民,必须由衷高呼:国防军万岁!”《中华时讯报》共和21年3月18日。
  印缅北部山区,草深林密,路少坡陡,是世界上地形最复杂、环境最险恶的地区之一。方圆五六百公里崇山峻岭,山峦重叠,河网密布,原始森林遮天蔽日。和中国南方俊秀、隽永的山岭相比,充满野性的勃勃生机和原始韵味。前者若比喻成花枝招展充满青春魅力的闺秀佳丽,野人山便是围着烈火赤身狂舞未脱蒙昧的山莽野人,甚至是人面狮身的妖孽。
  杯口粗的竹子紧紧挤在一起,砍不断,推不倒,象道道天然屏障。芭茅草、飞机草高达两米,草丛中夹着杂木,杂木中盘着带刺的长藤。节气刚过“雨水”,气温竟高达三十四、五度,给丛林中急速穿插的部队带来难以想象的困难。官兵心急火燎沿无路可寻的山沟插进,突然,面前出现三米多宽、两米多高的木薯林,钻,无空隙,爬,又经受不住人。
  尖兵手持丛林刀,左右横飞,为全连砍通道路。突然,发出清脆的金属撞击声,一石激起千层浪,把行军部队搅的人心惶惶。
  “小心!”连长威克用流利的中文喊道,眼睛四下扫视,原始雨林深处仍存在土著村落,土著人没有国家概念,不会感激中国解放缅甸,反而会被英国人提供的老式步枪、鸦片吸引,充当英国人的侦察兵,甚至袭击国防军分队。
  对于背叛亚洲民族的土著人,司令部命令非常明确,“杀!”国防军坚持反游击、反叛乱,以铁腕血腥镇压叛乱分子。这时,步话机中传出呼叫声,是营部在询问,负责迂回穿插任务的九连位置。威克忙展开地图对照。一排长凑过来,仔细查看地图,用手在地图上指点说:“是这儿,错不了,这就是九连现在的位置。”
  威克点点头,对着步话机向营长报告九连的位置,放眼忘去,周围战士的丛林迷彩作战服变成黑泥色。步话机中传来营长焦急的催促,“太慢了,要加快速度。”
  “是!”尽管明知道连队在丛林中长途跋涉后,早已经疲惫不堪,但威克仍然坚决服从长官命令。
  “把背包内除弹药、食物、急救包之外物资,全部扔掉。一排继续头前开路,三排,协助支援。”
  九连168名官兵纷纷扔掉背包内的物资,这个决定无疑十分正确。尽管执行穿插任务时,所有人都减轻了装备,但步兵每人负重仍超过三十五公斤,支援排每人负重超四十五公斤。要加快穿插速度,就必须扔掉不必要的物资。
  “只留压缩干粮、乙型口粮只留餐包,罐头一律扔掉。”
  为争取按时抵达指定地点,官兵冒高温在热带高山密林中穿行。上山豁出命爬,下山干脆连滑加滚,衣服都变成碎布,身上青一块、紫一块。当到达营部指定休息地点时,两天三夜的艰难行军,使许多人脚上起了水泡、血泡,甚至水泡、血泡与鞋袜粘在一起,每走一步都痛的钻心。听到休息令,困乏的战士来不及选择地方,就地躺下很快进入梦乡。
  威克同样累得走不动,但下属入睡时,他仍然靠在树干上,拿地图认真比对计算四小时后的行军路线和行军速度。九连任务不只是穿插,还担负着全师的前导清障任务,沿途消灭英印侦察、警戒部队,为全师穿插创造机会。在后方35公里外的热带雨林中,山地26师,同样在热带雨林中苦苦行进着。
  尽管雨季未至,但一场中雨让印缅边界雨林内干枯的河道出现河水,微涨的钦敦江上,架设起三条由路桥箱组成的浮桥,一辆辆六驱卡车、装甲车、一队队士兵通过浮桥驶向对岸。江边,大队新闻记者采访过江的国防军63军官兵,昨夜第一座浮桥建成,第一名国防军官兵越过宽阔的钦敦江,标志解放印度的“天竺计划”全面展开。
  “印度自由关系到亚洲自由,印度解放意味亚洲将迎来解放。印度国民军官兵踏上印度国土,意味印度解放的日子为期不远。”身穿印度国民军军装的自由印度临时政府总理鲍斯满面笑容接受记者采访。印度国民军将配合国防军,参与解放印度。战争后,自己必定成为印度英雄。甘地只是精神领袖,印度未来属于自己。钱德拉·鲍斯沉浸在幻想中。
  距离钦敦江不到3公里,一片丛林开阔地中,除去来回巡逻的官兵,十几门40毫米高射炮组成严密的防空网。伪装网下,一个个集装箱散布在草地上,几条野战天线塔耸立林间,四节集装箱组成的63军司令部设于此处。密如蛛网的电话线扯进集装箱,白色内饰的指挥所干燥凉爽。数十盏白色节能灯映照下,指挥所内显得平静安逸。
  彭得华微蹙浓眉,凝视壁上悬挂的巨幅作战地图。地图上,作战参谋标出的红蓝箭头和标记,将英帕尔敌我态势分布一目了然地显示出来。昨天,英东南亚军总司令蒙巴顿勋爵得知中国军队渡过钦敦江的消息,亲临英军第14集团军司令部,听取集团军司令斯利姆的军情汇报,并决定:把钦敦江以西沿边境防御部队,撤至英帕尔附近高地上组织防御。
  彭得华明白蒙巴顿的意图,英军布置使国防军进攻部队远离后方基地,得完全依赖很不安全的丛林运输线,63军还得被迫背靠宽阔的钦敦江作战。此外,由于雨季即将到来,使干涸的河床变成汹涌的急流,国防军必须在雨季到来之前迅速取得胜利,否则就将面临一场灾难。
  “打下英帕尔,坐吃丘吉尔。”面对后勤问题,及后路被断的风险,63军向参战部队发出号召。同时明确“你们的补给就是随身携带的,下一次补给是在打下英帕尔之后。”210发步枪子弹、8至12枚手榴弹、30天的压缩干粮、4份急救包、1份热带急救药包,这是参战官兵携带的所有物资。同时,没有公路,没有车辆,只有士兵双腿。
  彭得华又仔细审视双方兵力部署。
  “我军全部渡过钦孰江后兵分三路,第133师、135师分别从南面和东面向英帕尔进攻;而第137师则向英帕尔以北科希马进军,支援第6山地师。斯库纳斯中将指挥的英军第4、15军,英印第57、73师,总兵力二十万驻守英帕尔。英军中计,以为我军主攻方向为英帕尔,因此,英帕尔集中了英国在印度全部精锐。”
  一月前才抵达缅甸的63军,担负的任务是吸引英军主力,让英军误以为英帕尔是国防军进攻重点。甚至连自由印度国民军主力也北调缅北,大量工程兵在缅北丛林间构建简易公路、野战机场,空军调动300架运输机进驻,保障部队后勤供应。国防军情报部门不惜工本,成功制造出假象。
  “目前,英印副王已下令英印第7、8军南调至英帕尔,预计5日后抵达。”
  “第6山地师到什么地方了?”参谋长作敌我兵力部署汇报时,彭得华问道。作战地图上,清楚表明,英印军集中精锐在英帕尔高地,防御最坚固的是南方正面,钢头、锡腰、屁股松。63军司令彭得华,针对性提出“打头、剖腹、切尾”的战术。
  大造“打下英帕尔,坐吃丘吉尔”舆论同时,内部却三令五申,要准备打硬仗、啃骨头。插入、迂回、分割、包围,无所不用其极。一开始,彭得华就没准备在“天竺计划”中当配角,满足于“助攻”的角色。参谋部下达的命令很宽泛:实施灵活的战法,制造我军在英帕尔大军压境的假相。只有用真正的进攻,才能制造出逼真的假相。
  “第6山地师将在6天后到达预定位置。”
  “6天?”
  “司令,到时我们不得不面对4个军14个师,其中两个英国师、一个新西兰师、十一个印度师,共计36万人。”参谋长张岭强再次提醒长官,长官的计划太冒险,变助攻为主攻想法不错,但严酷的后勤保障及悬殊的兵力,却使攻击变得极其艰难。
  彭得华双眼紧盯地图,“任务原本应该由空降部队执行。”
  “参谋部无意动用空降师。”张岭强回答,因为参谋部无意动用空降师,所以才会动用第6山地步兵师,担任最艰巨的任务。师级规模军队敌后穿插包围,是国防军历史上首次,像第6山地师扔掉全部车辆的迂回,更是前所未有的。第6山地师开创迂回和丛林行军的记录。
  “靠第6山地师,我担心……”
  “切尾”是作战计划中最重要的环节,人少了穿插没用,人多了穿插困难,加上地形复杂,无道路可利用。尽管侦察部队绘制了准确的军事地图,但任务依然艰巨,靠只有12门可拆卸式105榴弹炮的步兵师切断4个军的后路,谈何容易?
  “没什么好担心的,古今中外谁都怕抄后路,只要第6山地师在全线总攻前,跑到英国人后面,就赢定了。”彭得华信心十足。
  “到时,我会把第36航空部队配给第6山地师,弥补重武器不足的现象。”
  “但第6山地师可能遭受很大伤亡。”张岭强提到伤亡,彭得华断然反驳,不无恼火。
  “国防军建立22年,反复强调用炮弹换人命。爱护战士是长官职责,但不能走极端,导致打仗时,不考虑如何赢得胜利,而是如何降低伤亡,甚至可以接受训练中的死伤,但无法接受战争中的伤亡,军官将低伤亡视为前途的保障。为了低伤亡,不惜推迟进攻时间,可几个月来,英印军由38万增加到275万,每拖两天,英国人就可以武装一个印度师。”
  彭得华知道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道理。虽从缅北进攻会面临严重的后勤问题,但当时印缅边界英军力量薄弱,如果参谋部可以接受伤亡,以三万人代价,在缅甸战役一结束即发起果断进攻,放弃绝对优势火力的依赖思想,依靠精锐步兵和少量重武器创造的局部火力优势,突破英军防线,国防军有可能在英国人做好准备前夺取印度。
  但参谋部不愿意接受代价,宁肯让英国人完成准备,依靠优势火力夺取胜利,而不是打一场让人指责的战役。国人可以承受理所当然的牺牲,但却不愿意接受“愚蠢”的牺牲,如果说牺牲优势火力以士兵性命换取胜利,指挥战役的军官将会遭受举国上下的指责。
  “长达70公里。”彭得华手指地图上钦敦江以北的一条曲线,那是千年无人深入的热带雨林,多少个世纪以来是兵家禁地。地图上70公里,却是寸步难行。
  “没有道路,命令士兵丢掉汽车,用脚进攻。后勤无法保障,就携带尽可能多的弹药,把拖累部队的重炮扔掉换上山炮、迫击炮,用空中补给重装备。30天干粮,喀山可以进攻,难道此处不行吗?”
  似乎彭得华对士兵生命毫不在意,但63军上下都知道长官对士兵生命的爱惜不比其他人差,只是渴望胜利,认同军人意味牺牲,战争意味伤亡的观点。
  “恐怕外界会……”
  “不需要考虑外界看法,我得到的命令是牵制英帕尔英印军,让他们相信英帕尔是国防军主攻方向,为战役胜利创造机会。英帕尔集中英印军精锐36万,一旦投入其它战场,后果不堪设想,我们要把英印军牢牢钉死、歼灭在英帕尔,胜利就势成定局。”
  印度有275万英印军,英帕尔集中英印军精锐,其它地区英印军是训练装备极差的杂牌军。参谋部极力制造假相,就是为创造全歼英印军精锐的机会。计划是,以机械化部队对英帕尔英印军精锐来一个漂亮的左勾拳,就像国防军当年在朝鲜的翻板,届时与63军形成对英帕尔的合围,全歼敌军,但是参谋部却忽略了彭得华的野心。
  “计划不会得到参谋部认可。”
  “但部队已经出发了。”
  “先斩后奏?”司马诧异之余,仔细查看地图,上面箭头标明英帕尔63军和英军位置。没想到一来参谋部,就碰到这事。
  “第6山地师已出发三天了。”蔡锷古井不波,并没有因彭石穿的先斩后奏而气恼,反倒蒋百里怒不可遏。
  “总理,参谋部绝不接受先斩后奏,如果前线将领都像彭石穿,参谋部怎么指挥部队?我要求立即解除他的指挥权。”
  “百里,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蔡锷笑呵呵的劝说。两人对63军行为态度迥异。蔡锷最近几年,对具体作战很少过问,作战计划由参谋部制定,国防部统帅三军却不直接参与作战方案制定。但对彭石穿的各行其是,蔡锷却固执己见。
  “计划风险很大,但成功可能性不小。战役发动后,后路被断,会令蒙巴顿尤其英帕尔英印军惊慌失措,古今中外,军队都怕后路被抄,而且……”蒋百里怒气冲冲打断蔡锷,之所以要严惩彭石穿,并不是因为他违反参谋部命令,最重要的是置63军11万官兵于险地,绝不能接受。
  “但63军也是后路不保,后勤保障问题怎么解决?重炮扔的轻松,但一旦遭遇顽强防御,怎么突破?难道依靠战士的英勇?发生意外,谁为11万官兵负责,彭石穿的脑袋能顶11万个脑袋吗?”
  两人的争持让司马无所适从。军事决断不是司马的强项,但内心深处,却非常欣赏彭石穿。
  “以少将军衔担负全军之责并不稳妥,他欠缺大兵团作战经验。当初我的反对是正确的,他的计划是草菅人命,我建议立即撤销他的职务,交军事法庭调查。”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57/73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