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市民的奋斗(校对)第56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62/730

  斯康斯将军边说边用标记笔在距离英帕尔不远的地方点上一个标识,然后又将其与英帕尔的一条公路连接起来,继续分析。
  “中国人进攻英帕尔,正是基于此。”看着地图上的划线,蒙巴顿知道斯康斯的意思,所有人都坚信,中国军队会以英帕尔为跳板进攻印度。
  “英帕尔——科希马——铁路,良好的公路、近在咫尺的铁路,任何将军都会选择从这条路线进攻印度,但铁路原本是为制茶业设计的,每天可运送600吨茶叶,即便现在,运输能力也只有1000吨。雨季中,缅甸实皆省、英帕尔那加丘陵地的公路,会面临道路冲断,桥梁卷走,低洼地一片汪洋的现实。中国人有可能将后勤保障寄托每年有5个月恶劣天气的印缅边界吗?”
  恶劣的雨季天气,令人谈虎色变。每年从5月份开始,印度洋高空积聚一冬的暖湿气流被强劲的西南季风搅动,气势汹汹闯入南亚次大陆。太阳顷刻消失,翻滚的浓云遮天蔽日,凶猛的暴雨倾盆而下,道路被冲断,桥梁被卷走,所有地方一片汪洋。英军、华军不可能在雨季季风时期作战。因此,5月至10月期间,双方都会避免大规模作战。
  此次第63军恰恰选择在3月中下旬发起进攻。
  “什么原因,让63军不惜代价进攻英帕尔呢?”沉思默想数分钟,蒙巴顿脸色一变,扭头走到办公桌边,按动桌上铜铃,史密斯上尉进入办公室后,蒙巴顿吩咐,“史密斯,把柯宁上校报告取来。”史密斯连忙从办公桌文件堆中取出一份报告,毕恭毕敬递到蒙巴顿手中,默默退出办公室。
  柯宁上校的报告是三天前上报的,报告中的情报来自西藏、缅甸及云南,内容提到三地中国军队调动频繁,尤其是缅甸和云南的军队,正在向缅北运动,显然意图支援63军。
  “他们的目标是我们。”斯康斯将军手指印度地图上的坚德布尔。
  “这里才是中国主战场,对于拥有制海权的中国,印度洋如同内湖。63军之所以不顾雨季即将到来,进攻英帕尔,并不是为占领英帕尔,而是牵制我们,将英印军主力彻底消灭在英帕尔,赢得印度战场主动。一旦中国人计划成功,韦唯尔将军将只剩230万印度士兵,每名英国人需要管理50名手持武器的印度士兵,中国人会轻而易举,夺取印度。”
  每一名英国人需要管理50名印度士兵,蒙巴顿脑海中浮现出85年前那场几乎瓦解英国在印统治的大起义,起初不过是大规模哗变。现在相比上次,军队哗变可能性更大。早在1912年蒙巴顿与威尔士亲王访问印度时,印度人民独立的迫切愿望就给他留下深刻印象:民众群情激昂,学生纷纷造反,当地警察三步一岗,五步一哨,如临大敌。
  印度国大党谴责一切帝国主义战争,主张印度对英国战争不予合作,并深受中国“驱逐欧洲殖民统治者,亚洲是亚洲人的亚洲”宣传蛊惑。1942年8月,国大党在孟买召开大会,通过《要求英国撤出印度决议案》全面展开不服从运动。英国殖民当局立即宣布国大党非法,逮捕国大党全部领袖和积极分子4万余人,印度陷入混乱。
  国大党激进分子钱德拉·鲍斯甚至组织印度国民军,公开与中国军队合作,还直接参加对英帕尔的进攻。鲍斯领导的“自由印度临时政府”与中国达成协议,中国军队攻占的印度领土,将交由他领导的“解放地区行政委员会”管理。中国人非常善于煽动土著人的反殖民情绪,亚洲土著人坚信,同样遭受西方列强长期侵略和压迫的中国人不会欺骗他们,一旦煽动起印度的反英情绪……
第206章
野心
  “到外都是黄种人(指中国军队),洪水般追赶白皮肤人群。中国士兵穿特有的迷彩军服和另类丑陋的钢盔,高举五色国旗,甚至龙、凤、虎、豹、狮、鹰等无数动物或怪异图案军旗,变形图案很像印第安部落的图腾。相比欧洲人,中国士兵普遍矮小,身高5.5英尺左右,但谁也不会怀疑黄种小个子的战斗力。公路上,中国军队正在向加尔各答行军。部队最前面有几辆小型两栖快速坦克开路,坦克上搭满突击队员,接着是重装甲部队,再接着才是步兵。身穿迷彩服、扛着自动武器的步兵队伍,是中国人历时20年建立起的精锐。几百人一队,三五人一排,有说有笑,好像是赶到加尔各答观赏精彩的拳击比赛或看电影。”
  “陌生的敌人,似乎来自中世纪,英勇善战,斗志顽强,文明的白种人要遏制野蛮民族的扩张意志,就必须用钢铁筑起牢固的堤坝。然而,白种人的钢铁堤坝正在走向崩溃。去年,在马来亚、新加坡英军遭到全歼,缅甸英军及印度殖民地军团被赶出东南亚,只是由于指挥撤退有方和中国军队的迟疑,才避免全军覆没的结局。”
  “英国参谋长委员会分析缅甸失败原因时指出:英印军训练低劣、装备不足、指挥不当。皇家空军软弱无力,情报机构毫无建树。不懂丛林战,只会死守道路,于是,不是被裹夹在中间,就是被甩在后面。缅甸人则态度冷淡,时常充满敌意。但半年之后,印度,这颗英国女王王冠上的明珠,四亿印度人,再次见证英国军队的愚蠢。愚蠢的将军在战略上失败、战术上惨败,注定英国失去印度只是时间问题。行军离不开汽车,打仗离不开坦克大炮,吃罐头食品,携带钢盔防毒面具,脚上穿长筒皮靴的英国军队,被士气高涨的中国人像撵鸭子似地驱赶着逃命,一个中国连甚至可以迫使一个团殖民地兵团耻辱投降。”泰晤士报。
  欢迎来天竺,此路通往德里。国防海军陆战队第十远征团。每个离开沉箱码头的官兵,乘卡车通过工兵修建的7.5公里简易公路时,都会看到陆战队第十远征团用木门板制成的“广告牌”。广告牌上除12字宣言外,还有一大幅彩色画报,画报上一名荷枪实弹国防军战士身后,满是印度人,下面用英语和印地语写着:“印度,将赢得解放。”
  一一四团车队在碎石公路上东颠西倒的前进,卡车上的战士发现路边被击毁燃烧的卡车、坦克旁空地上,站着三五成群的印度俘虏。旁边是维持秩序的印度国民军士兵,但俘虏兴高采烈的模样,让国防军战士惊讶不已:“长官,龟儿子到底是不是打了败仗?打了败仗还他娘的这么高兴?”
  “靠,不懂了吧?俘虏是印度人,咱们打到这,印度就能独立了。”
  “独立?”卡车上一名中尉军官听到战士谈话,望着挤在路边,好奇张望的印度士兵,兴高采烈,全不见战败的颓废和失意,更不可能找到羞愧。望着印度士兵和时而出现在村头骨瘦如柴,皮肤黝黑印度人,穆家程想起西北大学读书时,亚洲学院研究印度文化的老教授,口中的印度。
  印度历史没有统一纪年,不同时代、不同地区采用不同纪年。印度纪年多达20种以上,很难搞清每个纪年的准确年代及各纪年前后联系,没有纪元使印度历史混乱不堪。印度历史还是一部“不断被异族征服的历史”,印度文化不断受到民族文化侵蚀,与异族文化融和。
  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似乎是许多国家的历史规律。具体到国家,情况很不一样,有的合多分少,有的则分多合少,印度属于后者。复杂的地理环境和分裂的历史传统,使印度很难形成统一民族国家。直到英国人统治确立前夕,次大陆上有许多小王国。因此,统一民族国家概念,印度出现比中国晚很多。近代,印度沦为英国殖民地,殖民统治长达180年。英国印度殖民史,漫长血腥。
  在此过程中,印度出现新的、跨地区、跨宗教的凝聚力量。西方殖民统治既给印度带来深重的灾难,然而在客观上也为印度联合统一起到作用。与古代异民族入侵不同,英国是带着先进的工业技术进入印度的。为掠夺印度而修建的铁路、公路及邮电通讯等设施第一次把次大陆各个孤立闭塞的地区联系起来。
  印度部族众多,文字多达百种,语言多达千种,殖民政府把英语作为官方语言,使南印度操泰米尔语的婆罗门与北印度操印地语的婆罗门第一次有交流。英国人的征服与统治也像古代异族对印度的征服与统治一样,起到系结各分裂势力的作用,英国人系结的绳子比以往任何一次都更粗大有力。在此背景下,印度人第一次有了“统一印度民族”的概念。
  甚至可以说,印度民族主义及民族解放运动出现和发展都是以英国人的征服为前提。一个没有统一语言,连语言都需要依靠殖民者给予的国家适合做独立国家吗?望着满脸兴奋的印度国民军士兵,穆家程鄙夷中带着一丝同情,印度绝不可能以一个完整的印度国出现在亚洲版图上。
  进攻第三天,71师先导营领先全师65公里,距加尔各答不足一百多公里。过去的几天,71师是机械化师,一直作为集团军的先锋,担负攻坚任务。加尔各答英印军设立的数道防线,在71师重拳下,短短三天,就土崩瓦解,加尔各答的大门对71师全面敞开。
  12辆24式坦克、12辆30式步兵战车、24辆中吉普及42辆北方6×6卡车组成的先导部队,沿破旧的碎石公路前进,装甲部队临时加强给六营配合进攻。除前导两辆24式坦克外,坦克、步战车上载满步兵,甚至25毫米自动炮两侧都坐着两名战士。
  马蒂尔借助步兵战车上探照灯灯光,扫视周围,“现在到哪了?”
  炮塔上露出半截身子的车长转动8寸搜索探照灯。
  “已经过了塔纳,距于邦不到五公里。”
  这时,一辆中吉普开到步兵战车旁,“金毛,赶紧跳过来。”副驾驶位上的马跃腾冲马蒂尔大喊。
  “愣什么愣,轮到咱们当尖兵了。”马跃腾右手拄着车上26式通用机枪,喜不自胜。
  突然,侧面田间突然射出一排子弹,几名坐在车上的士兵中弹掉到地上,枪声大作。紧接便遭到英印军小型迫击炮轰击,出人意料的突袭令军官莫名其妙,从吉普车上跳下,火急火燎跳到坦克后方,“兄弟们,赶快散开,用坦克掩护。”接着十几名各连排士官立刻组织部队疏散,六营官兵包括搜索排士兵纷纷从坦克上跳下,躲在坦克后面还击。
  新上战场的坦克兵手忙脚乱,六营官兵在坦克、汽车侧后,或用吉普上26式通用机枪及12.7毫米重机枪向敌人密集扫射时,坦克兵才反应过来,转动炮塔准备还击。此时,从水稻田扔出的手榴弹和迫击炮弹不停在六营队伍中爆炸,几枚手榴弹和迫击炮击中吉普车和卡车,汽车爆炸火光冲天。遭到突如其来打击,六营尽管反击迅速,但杂乱无章。
  “妈的,训练都吃到狗肚子里去了,一连左翼迂回,二连右翼……”营长气急败坏大声命令。其余战士,拼命压制敌军火力,为迂回突破创造机会。就在营长下命令时,一名军士已经带着十几名士兵猫腰沿简易公路朝右侧闪动的光点迂回过去。公路上自动炮坦克猛烈开火,数百米外的敌军被步战车上的探照灯照的纤毫毕现。
  “妈的,廓尔咯人。”带十几名战士左翼迂回的王茂林接近敌人百米时,看手端NO3、NO5步枪,头戴有檐毡帽的敌人,破口大骂。廓尔喀大名在国防军中声名赫赫,黄肤黑发的尼泊尔小个子战斗意志和战斗力惊人。廓尔略士兵发现距离不足百米的敌人,嚎叫着冲上来。
  迂回战士在简单命令和哨声指挥下,卧倒在地占据有利地形,轻重机枪交叉火力覆盖被探照灯照亮的稻田,稻田里的廓尔咯人无法躲避也不能逃跑,试图向左翼发起反攻,公路上25毫米自动炮和12.7毫米机枪疯狂向水稻田扫射,水稻田中扬起一蓬蓬血雾,到处是惨叫,猩红的鲜血染红稻田,子弹和炮弹暴风骤雨般卷向廓尔咯人。
  马蒂尔跑到宋平身边,“怎么回事?”宋平边扣动扳机边回答,“不知道,狗娘养的,没准是溃兵。”
  “坦克他娘的吃屎了,还不快上。”马蒂尔面前的坦克发动,坦克兵从被打蒙的状态中清醒。刚才是英国人千载难逢的机会,如果有几门17榜反坦克炮,会给中国坦克造成灭顶之灾。但可惜,英印军只有轻武器,根本无法对24式重型坦克造成危害。
  坦克部队慢慢调整队形,在凶猛的步枪和机枪火力下,旁若无人倒车、转向、前进。步兵战车探照灯下,六营官兵甚至能看到英印军枪榴弹打在钢铁怪兽身上溅出的火花,但它们毫无反应的继续往前进,吓傻的印度人徒劳地开枪,直到坦克从他们身上碾过,血肉沾满坦克履带,英印军溃散。
  一连也迂回到敌军左翼,但为避免被自己坦克误伤,只是尾随追击。一路上,到处是残缺不全敌军尸体,坦克连追击敌人时,懒的使用火炮和机枪,直接碾压过去。
  “狗日的,有种再给老子一刀。”王茂林疯狂扫射脚下尸体,怒不可遏。近距离混战时,这名廓尔咯兵中弹前还挥舞狗腿弯刀,差点给王茂林开膛破腹,此时,腹间仍火辣辣刺痛。
  “妈的,败类,排长,把他们……”马跃腾不怀好意的盯着十几名战俘,比划杀头的手势。宋平从腿袋里取出个急救包,撕开排长军装,腹间深近一指,长约半尺的伤口触目惊心。
  “排长,你得去卍字所报到了。”卍字所是救护站称谓。本土文化的国际红卍字协会取代红十字会在中国的地位,国会决议,红卍字成为国防军医护标志。
  “滚你妈的蛋,咦,赶紧给我包扎一下,咱凤凰城的爷们,腿断了照样打仗。”王茂林拍打宋平时,忍不住吸口凉气,痛啊!
  3月24日,经历数百公里长途跋涉,击破多道英军防线,国防军第71摩托化步兵师抵达加尔各答,号称大英帝国第二大都市城下。官兵可以通过望远镜看到城中英国人区雄宏壮观的建筑,胡格利河岸距离英国人区只有25公里。
  第106师官兵横七竖八躺坐在营地里,有人聊天,有人打瞌睡。这是106师17865名官兵战前最后的休息时光,入夜,他们将参加对加尔各答的总攻。城市另一面,生活条件恶劣的黑镇,战斗仍然在进行,雨点般的炮弹不断落在黑镇贫困棚户区内,冒出滚滚浓烟,与英国人区安宁形成鲜明对比。傍晚,持续一天的炮击继续有节奏的进行。
  惊魂未定的蓝斯怀抱一支老旧NO3步枪窝在街心工事中,密集炮火连绵不断,其中一发炮弹落到圈形工事东侧,炸飞了几名躲在其间的士兵,尸体肉块四散飞溅,一截大腿掉到蓝斯腿间。炮击刚停止,一个大胡须锡克人高呼:“快走,要不我们全得死在这。”他边说边把钢盔戴上,然后提着步枪朝满是瓦砾的街道冲去。
  印度各大城市,英国人区建筑富丽堂皇,与周围贫民区形成鲜明对比。印度稍有名望的英国家庭,均拥有舞厅和一座三十米长的沙龙。城郊富丽堂皇庄园主人已从孟加拉省省督,变成中国将军。在宫殿东则餐厅中,富丽堂皇,极尽奢华的装饰提醒众人,主人的权力与地位。
  莫卧尔帝国或英属印度都以盛大节日和奢华宴会闻名于世,而此时,在豪华餐桌的金质餐盘中,却看不到印度或英国风味的佳肴美馔,只是简单的中餐。穆罕默德·阿里·真纳痛苦的吞咽着大米中混杂玉米的牛肉饭,粗糙的食物甚至不如平民,尽管难以下咽,但却不敢流露出任何不满,因为穆罕默德·阿里·真纳对面那人吃的津津有味。
  国防军南亚战区总司令,曾担任西北民团参谋长、西北边防军参谋总长。国防军成立后,出任副参谋总长,一系列光彩四射的名头,让人心生敬畏。而且,眼前这位年轻的上将,将成为印度另一个副王,虽无副王之名,但有副王之实,他有权决定印度的未来,当然必须在解放印度之后。而穆罕默德·阿里·真纳坚信,中国人一定能击败英国人。
  从穆罕默德·阿里·真纳进入餐厅与将军用餐以来,只听他说过一句话,“真纳先生,一路辛苦,如果不介意,请在此用餐。”
  “你认为,未来印度应该是什么样的印度?”用完餐后,将军开门见山。二十年来,这位神情冷漠、才华横溢的穆斯林律师,始终是甘地的劲敌。
  “我们绝不接受以钱德斯为首印度临时政府。”真纳亦直截了当。
  “将军阁下,英国人占领印度期间,为便于统治,不惜利用印度教和穆斯林两大教派矛盾,在教派之间保持微妙平衡。起初,两大教派中才华出众的知识分子,都献身于为印度独立而斗争的事业,为了共同的奋斗目标,置种族和宗教偏见于不顾,肩并肩一起斗争。但令人困惑不解,甘地破坏了亲密无间的团结。在宗教影响无孔不入的印度,自由之战不可避免的带有圣战色彩。甘地仁慈,待人宽厚,在领导解放运动过程中,努力联合穆斯林。然而他毕竟是印度教圣徒,因而独立运动蒙上印度教色彩。一旦印度独立,穆斯林将再次身陷印度教徒统治,成为手无寸铁的少数民族。唯有分治,建立一个独立国家,穆斯林才有可能逃脱悲惨的命运。”
  “哦?”将军轻应一句,喝口饭后茶,古井不波。
  中国人的态度,让真纳迷惑不解。将军究竟是什么意思?一方面帮助钱德斯建立印度临时政府,另一方面却派人邀请自己来到司令部,中国人究竟是什么态度?
  “将军阁下,历史上,印度从来不是统一国家,把印度视为统一国家的主张纯属荒诞不经,是英国殖民者的骗局。我们决不会把自己钉死在印度民族主义十字架上,我们支持印度穆斯林人口最多的西北诸省,如旁遮普、克什米尔、信德、西北边省和俾路支组成穆斯林国家,国家名字将称作巴基斯坦,精神上纯净人的国土。如果要求被拒绝,我们不惜用鲜血捍卫穆斯林的权益。”
  “钱德斯的国民军在因帕尔与我军配合作战,真纳先生应该了如指掌。”将军终于打破怪异的沉默。
  “只要得到适当帮助,巴基斯坦国民军同样可以配合贵军作战,同时……”真纳露出得意的笑容,“我想,钱德斯和他的国民军直到现在,仍然没能给予贵军有效帮助,而我们……如果阁下愿意,我保证明天,中国人就可以进入加尔各答。”
  加尔各答绝大多数市民之所以保持观望,因为加尔各答绝大多数市民是穆斯林,尽管同样渴望解放,但自从穆斯林联盟一致通过拉赫马特阿里建立独立巴基斯坦的建议后,便对建立独立穆斯林国家充满遐想。但中国人选择钱德斯却让印度上亿穆斯林感到恐惧和迷茫,所以,对战争保持围观。
  将军露出轻蔑的微笑,“我再次重复中国的印度政策,印度未来由印度人民自己决定,是分治或统一,均由印度人民自行选择,其中自然包括印度教徒、穆斯林,当然也有锡克教徒。”
  “将军?”真纳一时没有明白将军的意思。
  “或许,巴基斯坦临时政府可以在加尔各答成立,不是吗?”
第207章
革命者与副王
  “独立与解放,是依靠民族的觉悟与革命,而不是帝国统治者的赋予,更不是依靠懦弱、顺从、乞求帝国主义列强妥协。自由在议会里、法庭上或者学校中不可能得到,也不可能在牢房里,更不可能到断头台上寻找。除去用武器争取自由,人们永远得不到自由,帝国主义列强就像是聋子,除去枪声,没有任何事物可以唤醒他们的听觉!”
  纳伦德拉·纳特·巴塔查尔亚,一座雄伟的黄色花岗岩拱形建筑物,巍然屹立在海滨岬角上,俯视孟买码头。拱门阴凉处,人群杂沓,摩肩接踵,玩蛇人、算命者、乞丐、游客、醉生梦死或因吸毒而神志恍惚的嬉皮士、流浪汉和奄奄一息的人混迹其间。来往行人中,很少有人抬头仔细研读镌刻在建筑物正上方的铭文:“庆祝乔治五世国王陛下和玛丽王后陛下一九一一年十二月二日巡幸印度,特立此塔,以示纪念。”
  素有“印度国门”称誉的建筑物,是地球上盖世无双庞大帝国凯旋门。帝国疆域辽阔,无边无际,太阳永远不会在国土坠落。凯旋门巨大身影吸引无数向往光怪陆离大洋彼岸的英国人,他们告别养育他们的英格兰平原或苏格兰山丘,作为士兵、冒险家、富商大贾和行政官员穿过拱形大门,来到大英帝国壮观无比的领地。强制推行英国生活方式,掠夺财富。坚信他们是上帝宠儿,帝国千秋万代,永不衰败。
  1935年1月9日,一位48岁身穿西装的印度人穿过印度门户——帝国拱形凯旋门,随身携带的行李箱中有书籍,还有一张渣打银行50万英镑汇票。
  3月26日下午,一辆轿车驶入孟买英印军第63师旁遮普36步兵团军营。旁遮普步兵团军营位于孟买郊外征用的庄园中,团部是幢英印风格混杂的红砖红瓦豪宅,四周绿树成荫,衬托洋房红色盖顶,万绿丛中一点红格外美丽。
  卫兵带领下,三名客人随卫兵一起来到团长办公室。办公室东、南两壁是镂花窗,窗前挂绸帘,西墙上挂一副军事地图。
  狄隆皮尤什·曼苏克穿土黄色军装,右手握一支红蓝铅笔,正坐在大写字台前披阅公文。见到来客,满脸惊喜,“欢迎您到孟买。”狄隆皮尤什·曼苏克热情的招呼客人,直到卫兵离开后,曼苏克才流露出狂热崇拜,“欢迎您,罗易先生,从现在开始旁遮普36步兵团,由您指挥。”曼苏克未注意罗易身后的人。
  罗易原名纳伦德拉·纳特·巴·塔查尔亚,1887年2月出生于印度加尔各答一个婆罗门家庭,18岁就参加谋求印度独立的地下抵抗运动,1915年尝试发动武装政变,推翻英国统治失败后,踏上前往德国及中国上海寻求支持印度革命的道路,但均未获成功。1917年罗易在美国被捕,利用保释机会冒险逃往墨西哥。在墨西哥邂逅鲍罗廷,在其影响下开始信仰社工主义。
  1919年10月,罗易组织成立墨西哥社工党,不久被推举为墨西哥社工党代表团团长,代表墨西哥社工党参加社工国际第二次代表大会,选为第三国际执行委员会委员和主席团委员。此后,在革命圣地莫斯科,他因殖民地问题上见解独到而闻名国际,成为社工国际中声望很高的活动家。乌米扬诺夫称赞他:殖民地革命主义杰出代表和东方革命的象征。
  此后,罗易在第三国际中春风得意,1920年他于塔什干成立印度侨民社工党,1922年成为第三国际南亚局负责人之一,之后更成为第三国际主席团成员。罗易创立印度侨民社工党同时,在印度国内,也有少数激进知识分子接受社工主义,1921~1922年间,印度加尔各答、孟买、拉合尔、马德拉斯和康浦尔出现社工主义小组。
  罗易派回国的侨民社工党党员成为社工主义小组的创建人,社工主义小组积极宣传社会主义和社工主义思想,创办很多刊物,如孟加拉语的《人民之声》、英语的《社会主义者》和乌尔都语的《革命》等等。社工主义兴起,引起英国殖民当局不安,通过粉碎社工分子阴谋的专项行动,印度各地社工主义小组活动遭到空前严厉的打击。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62/73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