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市民的奋斗(校对)第56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65/730

  “我们的飞机到了。”因为昨天发出电报的缘故,所有人深信,今天来的飞机,一定是营救自己,空投物资的英国或美国飞机。
  “有救了。”丛林树冠下,疲惫不堪的士兵兴高采烈,狂奔乱跳。忘记饥饿、伤痛、疾病。躺在担架上的坐起来,拄拐杖地扔掉拐杖,不约翘首张望,焦灼的注视天空。
  可飞机在哪?热带雨林厚厚的绿色帷幕,将天地隔开,密不透风的树林阻断视线。只听见飞机由远而近,渐渐飞临头顶。巨大轰鸣把森林震的嗡嗡作响,鸟兽四散奔逃。士兵只听见引擎声,看不见飞机踪影,急的在树林里又奔又跑,又喊又叫。有的敲响铁器,有的拼命摇曳树枝。精明的人,开始寻找燃烧物,燃起三团烟柱,心中祈祷一定要被发现。
  “发现目标,先导机准备投弹。”远远发现三团烟柱,4000米高空轰炸机飞行员惊愕不已,绝不是国防军地面部队布置的信号,难道是敌军?与此同时,H-32弹舱盖弹开,12000公斤重型炸弹露出峥嵘。丛林轰炸,杀伤半径2公里的巨型炸弹效果要远优于小型航弹,在瞄准镜对准其中一团烟柱时,投弹手轻轻按下投弹按钮。
第210章
亚洲的未来
  清晨,进城的几条高速公路出现车流车海、广播内播报交通信息,西北市从晨曦中醒来,拉开一天的喧嚣。早在10年前,当都市居民郊区化趋势显现之时,西北就走在全国最前方,645万居民中的80%生活在郊区“象样的房子里”。
  国务院大厦也迎接来新的一天,一楼挂识别牌的志愿者一如既往接待参观国务院的游客,而其它楼层国务院职员,继续忙忙碌碌的工作。19楼总理办公室内,国务院秘书早早将报告置于总理办公桌上,报告用不同颜色分门别类,颜色不同,决定报告的优先级别。
  7时15分,总理尚未到达办公室时,中央调查局副局长冷峰早早到达总理办公室,端坐在候客室沙发上,面前茶几上放着一个密码箱,箱内放置的是总理每天第一件公务。中央调查局情报分析人员对中国决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负责撰写世界上最昂贵、最独家的报道:《总理每日简报》,每天向总理及其高级顾问提供对当日世界大事的分析。
  过去简报直接送到总理住处,战争爆发后,为便于公务处理,司马移居20楼总理官邸。20层一层相当三层,有中式风格住宅、空中花园、中西合璧庭园,中式庭园里有拱桥、曲池、流水等东方风格造景,令人仿佛置身古代。西式庭院有苗圃、花艺、雕塑、水池,洋溢浓浓西方风情,中西风格同时聚合在一个地方,并未显得突兀和怪异,美不胜收。
  只不过官邸建成后,只有杨永泰出任总理期间真正使用过,其它时间一直闲置。司马不喜欢居于高楼,绝大多数时候住在勋贵区私宅中。但战争爆发后,为便于公务和应对外界责难,只能抛弃个人爱好,搬进空中花园。尽管总理住进空中花园,但冷峰并没有直接将《总理每日简报》送到总理餐桌旁,而是在办公室中等待。
  战争状态下,任何人的习惯都会发生变化。过去,总理不到8时29分,绝不会到达办公室,而现在总理往往会在7时29分前到达办公室,然后在办公室一边享用早餐,一边翻看《每日简报》。8时30分,按照例行日程,总理会接见参谋部和国防部官员,听取战事报告,9时30分。开始处理公务。12时准时吃工作餐,中午休息2小时后……
  中央调查局副局长冷峰,对总理行程了如指掌,并不亚于特勤局。今天,冷峰并没有往日半闭眼睛等待总理的闲情逸致,不停地看手表,显得焦急不安。又过13钟,一身休闲打扮的司马手中提妻子特意准备的早餐,旁若无人在海军副官陪同下进入“办公室”,一如既往与漂亮女文员打招呼。男人在清晨看到办公室美女,无疑是赏心悦目的。
  总理进入办公室与秘书、助理打招呼时,冷峰看看手表,7时28分15秒,总理和漂亮女秘书打过招呼后,进入办公室正好是7时29分,总理习惯一成不变。国内有个笑话描述总理习惯,说某日国务院顾问发现总理在办公室外与助理聊天长达半个钟头,便问总理为何不进办公室,总理答,时间尚差10秒,总理总是卡着点进入办公室,不早也不晚。
  进办公室前,司马习惯的朝候客室扫了一眼,果然是冷峰。一年前,冷峰代替四石每天递交《总理每日简报》,这一变化在敏感的西北曾引起种种推测,一些人甚至怀疑这是总理和四石之间出现在裂缝的信号,但只有当事人才知道,安排实际上是出于其它原因。7时31分,司马接过《总理每日简报》,意味一天紧张工作的开始。
  一直以来,外界对中调局《总理每日简报》定义混乱。一份全球最独特的报纸,一份中央情报局最绝密的汇编,一份高度敏感、一旦被广泛传播就可能有人因此丧命的文件。《总理每日简报》是中央调查局情报分析人员头天晚上撰写,第二天交给总理阅读的一份10至12页的报告。
  外表看,《总理每日简报》是本蓝色三环活页笔记本,封页上印着《总理每日简报》,内容是中央调查局认为过去24小时最重要的事情和信息,包括针对中国的潜在恐怖威胁,外国领导人身体状况等,现在还增加敌国情报分析等。中国有权看到简报的人不超过10个,内阁成员阅读时,中调局特工在一边等待,看完后,复印本将被带回中央调查局总部。
  “100亿华元?尼查姆·穆罕默德是什么人?”翻看简报时,司马意外看到一条让人兴奋的简报,只有几十字非常简短。但一个外国人通过情报人员,表示要向中国捐赠100亿华元,骇人听闻。要知道100亿华元相当于对日战争总费用一半。冷峰稍加沉思,在脑海中梳理尼查姆的资料。
  “总理,尼查姆·穆罕默德是印度海得拉巴邦第七任王公,统治印度疆域最广、人口最多的海得拉巴土邦。王国地处印度半岛腹地,拥有二千万印度教徒和三百万穆斯林。他时刻提心吊胆,惧怕遭人暗算,为此吩咐一位佣人形影不离伴随左右。为他品尝单调乏味的软干酪、甜食、水果、萎草叶或鸦片汤。尼查姆是印度唯一享有‘狂热殿下’称谓的土邦王公,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为英国捐献25亿英镑巨款,英国人特授此封号,以示感谢。”
  “500亿旧法郎?”司马大吃一惊,如此巨款足以显示殿下对大英帝国的狂热,而现在这厮竟然通过中调局特工表示捐款100亿华元,单就冲这个数字,别说给他“狂热的殿下”,就是以国务院内政部理藩处名义,直接册封“海得拉巴王”又未尝不可。不过这厮也太有钱了吧!100亿华元,即便自己拿出这么多现金恐怕都很困难。
  “总理,尼查姆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但他守财如命,素有吝啬鬼之称。平常,尼查姆身穿破旧不堪的睡衣,脚踏当地市场上几卢布的廉价拖鞋。三十五年来,一直戴同样一顶帽子。他珍藏一套镀金餐具,可招待一百余位宾客进餐。然而他平时使用一只白铁皮盘,蹲在卧室内一小块地毯上用餐。他常在烟灰缸内捡拾客人留下的烟蒂。每当举行宴会,无可奈何为客人斟香槟酒时,他吩咐仅仅打开一瓶酒,然后守候在旁边。”
  “在大多数土邦,按照传统惯例,贵族每年向王公敬献一块黄金,君主象征性的抚摸之后,然后归还给黄金主人。然而在海得拉巴邦,任何礼物已失去象征意义。尼查姆伸手抢过每块黄金,然后放入缝在臀部的枕头套内。一次,一块金条滚落在宝座下面,王公丝毫不顾在臣民面前暴露自己臀部后的难堪装束,忙不迭趴在地上捡拾宝物。甚至从孟买为他检查心脏的医生,也很难作出一张心电图。在他的府邸内,任何医疗器械不能正常运转。为了节省电力,尼查姆下谕指示,海得拉巴发电站降低电压。”
  冷峰介绍尼查姆时,司马瞠目结舌,如此吝啬的人,竟然会慷慨到准备向中国捐赠100亿华元,是捐赠而不是购买债券,吝啬而慷慨太诡异了。
  “尼查姆是穆罕默德的后裔,同样是戈尔康达王国继承人。不过他始终拒绝搬进祖先的豪华宫殿,宁愿居住在一位廷臣遗留给他的一套破烂不堪的房子里。他的卧室非常简陋,只有一张草垫、一张桌子、三把椅子、一套烟具和数个纸篓。不过破旧的宫殿中到处珍藏有令人难以置信的巨额财宝。在旧书桌抽屉内,一份旧杂志包裹着一颗有‘光明之山’称誉的无价钻石,钻石重达二百八十克拉,原本是莫卧儿皇帝宝库中的灿烂明珠,尼查姆有时拿出来作镇纸用。”
  “在荒芜的花园内,停着几十辆满载金条的卡车,由于载重过重,汽车车轴一直陷到地里。他卧室内的抽屉和破旧保险柜内,藏有难以计数的各种首饰。按照英国人的说法,足以铺满伦敦皮卡迪利大街的人行道。此外,无数只木箱装满一捆捆报纸包装的卢比、美元和英傍,全部金额高达十数亿英镑。成群结队的老鼠吞噬钱币,王公每年蒙受百万英镑损失。”
  “看来王公急需一位合适的理财顾问,还有一个信誉良好的银行。”司马忍不住惊叹,这人到底是有钱还是……
  “冷局长,他想要什么?”刘敬之打断冷峰的汇报,国务院总理办公室主任有权旁听简报。
  “他是戈尔康达王国继承人。”司马代冷峰回复刘敬之的问题,尽管惊讶于他的财富和吝啬,但也注意到冷峰提到尼查姆是戈尔康达王国继承人。
  “冷副局长,他一定别有所求的,是吗?如果没有天大好处,他绝不会向‘敌国’捐赠一笔巨额财富。”
  “总理,情报人员报告,昨天,广播中播放印度副王签署投降协议,命令印度志愿民防队投降的消息后,狂热殿下在特工面前,毫不掩饰,一下从安乐椅上跳起来大声叫喊:真主保佑,这天终于来到了,我即将自由啦!”联想起驻海得拉巴特工对狂热殿下兴奋的描述,冷峰唇角轻撇。对大英帝国无比忠诚的土邦王公,根本就是各怀鬼胎,英国败迹显现时,就立即打起小算盘。
  最重要的是,中国给予他们的承诺。
  “百年前,王公接受英国君主地位时,业已向英国放弃部分权力,当英国结束印度殖民统治时,权力理所当然应予以归还。”当然上述条款不是针对所有王公,被人遗弃的印度四百二十五位罗阇和纳瓦布,统治弹丸封地是否享有权力,仍是两可的问题。
  “这就是绑架副王的原因,绑架副王会在印度引发极度混乱。”靠在椅背上倾听尼查姆笑话的司马收起脸上的笑容。
  “现在,蒙巴顿十几万军队困于丛林中,每天有数以千计英印官兵投降,蒙巴顿苦苦支撑。孟买发生红色起义,印度自愿民防队有多支部队起义,新任副王韦唯尔依靠英国余威勉力维持。我军已距新德里不到200公里,稍有野心之人,无不蠢蠢欲动。长期以来,富有且拥有实力的土邦王公朝思暮想要让土邦变成独立主权国家,现在是天赐良机。”
  “总理,海得拉巴邦与其它地方不同,王公尼查姆最宝贵的财富是他那支装备有飞机大炮,为数众多的军队。除了缺乏入海口和臣民的支持,他手中握有取得独立的所有王牌。该邦大多数居民信奉印度教,因此憎恨统治他们的少数穆斯林,海得拉巴邦2300万人口中,有二千万印度教徒和三百万穆斯林。”
  “所以,他需要我们支持,就像尼查姆过去需要英国人支持一样。成为独立主权国家,是尼查姆梦寐以求的,我可以肯定,当年他之所以向英国人提供25亿英镑捐款,就是想买下海得拉巴邦的独立,显然他大失所望。现在他向我们捐赠100亿华元,恐怕也是为了相同的目的。”
  “总理,我们是否接受?”
  “为什么不?100亿,当然接受,何况支持土邦建国独立是我们的既定政策。”冷峰离开后,刘敬之不无担忧,“总理,我担心尼查姆别有他图,绝不是支持独立那么简单。”一百亿,绝对是天文数字。共和30年,中国国民生产总值只有4563亿华元,31年军费预算只是845亿华元,而一个王公一次捐赠100亿,匪夷所思。
  由此可见传承千百年、积聚千百年财富的印度王公何等富有。巨款惊人,但惊人的还有背后并不单纯的目的。刘敬之对土邦捐献的巨额财富表示担忧时,司马却在考虑另一个问题。
  印度土邦是印度封建领主领地,英国通过与王公签订条约、协定实行间接统治。土邦王公承认英王最高统治权并承担形式不一的义务,主要是提供兵力和承担军费开支。英国政府对王公也承担义务,比如,帮助他们抵御外来侵略和镇压内部叛乱。土邦王公领地不是英国领地,居民也不是英国臣民。
  英国征服和殖民统治印度过程中,印度土邦始终是英国不可或缺的政治工具。现在,分散于印度各地的土邦共有562个,其面积占印度次大陆2/5,人口达一亿,英国土邦政策恰当与否直接影响到英国对印度殖民统治的成败。正因土邦在英国殖民统治时发挥关键作用,现在国内对土邦态度明确,同意支持他们独立,从而瓦解印度。
  但另一方面却犹豫不决,宗教发挥重要影响的印度,土邦未来必定会受到宗教影响,一旦出现印度教土邦回归印度教国家,穆斯林土邦回归巴基斯坦,中国可真是竹篮打水一场空。以印度教为主体的印度和穆斯林为主体的巴基斯坦,或许还可能多个锡克教国家,但最终在南亚次大陆仍旧会出现一个大国,这绝不是中国希望的。
  未来包括印度在内的亚洲只能是中国的市场、廉价劳动力提供地,这是中国发动亚洲独立战争的根本出发点。一切工作,早在十数年前就已经开始布局,完成内部整合、国家统一、对外战争、亚洲独立战争后,获得亚洲的陆权,待欧美传统强国在战场上拼的两败俱伤后,中国顺理成章夺取世界海权及资本渠道权,从而经营出自己的资本循环链条。
  未来还将会通过建立华元强势地位,控制资本变现渠道,用华元硬通货掠夺世界财富。战争爆发后,国内财团就开始“圈地”行动。而国内经济专家和国务院经济顾问,也早早开始准备亚洲分配。在经济专家计划中,已经开始给独立亚洲各国甚至欧洲各国进行详细的经济循环分工,石油、粮食、经济作物、原料、廉价劳动力、服装。
  中国控制周转并提供大脑(跨国公司经济控制、政府政治遥控)。实际上这直接关系到中国未来命运,一旦成功,中国将阻断欧美把持的资本循环链条,迫使他国完全转入内需循环,空耗国力,进而引发国内动荡。这是美国二战前后的老路,老路被历史证明必将成功。英国、美国,都是借助资本循环链条,越循环越强,而他们的敌国则越消耗越弱。
  另一个时空中,美国主要对手是强大的陆权国家苏联。相当长一段时间,苏联陆军所向无敌,但只有几个可怜的被围堵的出海口,它梦想把北约推进海里,但因为互相核威慑而无法展开拳脚。虽然苏联可以与东欧进行贸易交换,但后者相对它过于弱小,技术也基本相当,无法构成完整循环,掉进中华帝国式干赔陷阱。
  结果苏联资本只能被迫进入完全“内需循环”,成了高级产业对低级产业的剥削和国内各阶层之间的剥削。国家资本向产业和权力高层集中,而无法进行再分配进入循环,导致产业和民众心理严重失衡。当苏联力量步入巅峰时,内部“应力”达到临界点,必须寻找到突破口。紧接着,苏联政治模式垮台了,像英国对法国一样,美国大获全胜。
  大获全胜的美国,获得整个世界,整个世界成为美国的工厂和资源供应地,即便美国的敌国,也沦为美国成衣、玩具供应商,换回的只是美国印钞厂印刷的纸币和美国债券。在这个时空中,中国必须效仿美国,将整个世界、至少绝大半个世界,化为自己的市场、工厂。而印度在这个环节中,提供的恰恰是大量廉价劳动力和庞大市场。
  但一个完整的印度,一旦在中国保驾护航下,利用廉价劳动力优势,通过产业分配积蓄财富后,会不会拓展产业范围,最终成为阻断中国资本循环的节点。像后世中国,在付出相当大牺牲后,没有让美国找到围堵封锁的借口,从而在美国警察监督下倒腾着自己的资本循环,同时不断拓展自己的领域,从而阻断了美国把持的资本循环链条。
  只有分裂的印度才是安全的,彻底巴尔干化的印度,才能减轻未来威胁,最强大的小国,亦无法撼动巨人的身躯。那时,整个亚洲都会成为中国的后院,一个完全拉美化的亚洲。印度为中国提供廉价劳动力,东南亚为中国提供经济作物,中东为中国提供石油。
  “敬之,你觉得上星期,外交部聚会上,部分议员提到的用同样宗主国模式解决土邦问题怎么样?”思考片刻后,司马不得不承认,英国统治印度的模式不是最好的,但却是最有效的。如果中国获得对土邦宗主权,无论时局如何变化,土邦必须以独立存在的方式存在于中国内政部宗属事务处。
第211章
谁的世界
  “你可能拥有某种罕有的力量,可能是千年难得的奇迹,耶稣是其一,穆罕默德是其二。平常人如果像你这种情况应该会终身失明,但如果是有某种力量及意志的人则前途无可限量。你需要对自己有盲目自信,就不用再失明。你也知道德国需要有力量及盲目自信的人。”1918年10月德意志帝国军医福斯特。
  1941年8月18日,柏林东南佐森,德国陆军司令部地下作战室。希特勒将他的将军们召集在一起,准备宣布21号令,也就是“巴巴罗萨”计划。希特勒站在长形会议桌一端,背后是欧洲地图,上面标明两年中德军所有军事行动和战役成果。
  希特勒站在吊灯下,光线从上到下射在他脸上,在眼窝下留下两个黑色阴影,远远看去犹如没有一丝情感的机器,但发出的声音却是慷慨激昂,“将军们!”希特勒走出灯下阴影,从将军背后走向桌子另一头,“我今天刚刚签署第21号令,即对苏作战计划。”他目光依次扫过布劳希奇和哈尔德,对准亲信高参凯特尔。
  “你们知道,我历来对苏联没有好感,它愚昧、落后、保守、自私、贪婪,它的存在是世界耻辱。”希特勒拍了一下博克的椅子背,眼中喷射出火一样的光芒。
  “把它从地球上抹掉,是德意志民族天经地义的责任。”他走到长桌另一端,突然急转身,“它的内部已腐朽不堪,部队被证明软弱涣散,我原本不想把如此多的德意志英雄送上进攻苏联的前线。”
  希特勒突然昂起头,挥舞右手,“但这是责任与使命,只有他们才有资格去根除成千上万劣等人。”
  “能够参与到足以改变德意志帝国历史的伟大战争中,是在座每个人,包括我本人的荣幸。相信你们已经非常了解巴巴罗萨计划,你们中很多人为制订这个计划付出了心血,一些人还将奔赴前线,指挥最精锐部队将计划变成现实。”
  希特勒绕过长桌子,走回座位坐下,沉默片刻,“下面由陆军参谋长哈尔德宣读21号令,并介绍计划内容。”哈尔德严肃地站起来,先向希特勒立正行礼,然后打开厚厚的计划。
  1941年秋,德国西部和波兰交界铁路线上,突然出现一些奇怪的列车,列车不是民用客车,又没有军用列车标志,除加水短暂停留,中途不停靠任何车站。紧闭的钢制车厢里看不出装的什么,平板车蒙着厚厚毡布。有时,列车一天多达几十列,自西向东驶向边境。附近居民好奇猜测,有人说是运往东线的战略物资,有人说是运往波兰的机器设备。
  直到一次偶然机会,一列火车停站加水时,一节车厢也许是为了通通风而把门打开一道缝,车站工人看到车厢里面满载德军士兵。为调动执行巴巴罗萨计划必须的部队,德军1941年下半年开始执行隐蔽转移行动。希特勒深知,要完成“巴巴罗萨”计划,必须确保隐蔽性和突然性,在不知不觉的情况下,将庞大的部队集结到攻击地。
  希特勒介绍“巴巴罗萨”计划时,反复强调:隐藏进攻企图至关重要,过早暴露,会造成政治和军事上双重被动。因此,德国尽量延缓大批主力部队东调,直到11月,预定参加进攻的军团还有很多留在西线,一部分步兵团仍在巴尔干作战,一些基干步兵师在海峡制造准备登陆英国的假相,大量坦克师和摩托化步兵师仍留在德国,以免引发苏联戒心。
  为迷惑敌人侦察机构,德军把东线战略准备,说成是为隐蔽在英国登陆而采取的欺骗措施。当德军开始大规模秘密调动时,德国雷达站意外发现,最近两个月,东线雷达“故障率”越来越频繁,原因是中国国防军参谋部“黑猫联队”的高空侦察机春节过后,便开始对苏德边界实施密集侦察。
  “3月15日,东线德军只有70个步兵师,1个骑兵师和3个坦克师。目前,就已变成81个步兵师,1个骑兵师、17个坦克师、15个摩托化师、9个警察师和警卫师。在附近地域,还有担任统帅部预备队的22个步兵师、2个坦克师、2个摩托化师和1个警察师。”
  国务院大楼地下国防军参谋部跨度十数米地下作战室内,一张大型沙盘周围,站着几名将军,在将军簇拥下,身穿黑灰色中山装的司马居于其中。沙盘边缘,国防军参谋总长蒋百里负责讲解。
  “德军调动部队必须使用和平时期的民用列车时刻表,并且伪装成普通民众。调到前线的部队全部保持无线电静默。抵达边境后,还必须不紧不慢地行进,有时白天隐蔽在树林里,晚上行军。即使这样,要完全隐蔽东线增兵行动还是非常困难,德军采用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方法掩盖战略机动,为不得不暴露的军事行动制造借口。希特勒大造准备进攻英国的声势,特别制订两份对英作战计划,一份代号‘鱼叉’,该计划声称,对英行动将在1942年6月开始。另外一份计划代号‘鲨鱼’。德国调集400多架轰炸机,不断轰炸英国,造成德军空军主力正在全力以赴进攻英国的假象,德国空军主要指挥员也频频在布鲁塞尔德国空军司令部露面,掩人耳目。”
  蒋百里讲解时,沙盘旁的见习参谋时不时在大型沙盘旁,新添加纳粹标识或苏俄标识。对外情报工作成功,使得在作战室内,可以随时修改德苏两国边境兵力分布。
  “德国行动,称得上是世界军事史上最大的一次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欺骗行动。几个月来,德军在德波境内新建改建机场350个、降落场210个。在罗马尼亚和匈牙利境内也修建大量机场。大举动战备措施为德军将来进攻与后勤提供保障。与此同时,德军将152个师,300多辆坦克调集到前线,完成战役准备。也就是调动全国70%步兵和90%装甲部队,而没有引起敌人警惕,从军事角度来说,堪称奇迹。军情局、中调局反馈的情报,已证实上述数字。”
  “德国会在什么时候进攻?”
  “所有信息都表明会在4月19日,也就是四天后。”国防军副总参谋长回答。此时领佩象征“运筹帷幄”竹节参谋领章的国防军参谋部高级参谋,大都和总理一样,显得兴奋不已,德苏战争期待已久。
  “我们的准备工作呢?”司马点燃香烟,再次提问。
  “总理,目前,国防军驻俄罗斯集团军群为66个师,其中6个装甲师、10个机械化步兵师、32个摩托化步师、6个轻步兵师、2个极地警戒师。突厥斯坦集团军73个师,包括13装甲师、15个机械化步兵师、50个摩托化步兵师,4个山地师,2个边境警戒师。两地驻空军第1、2、3、6、7、9、15航空队,第5、7、6战术轰炸机部队、第3战略轰炸机部队,第6、7运输部队。不包括突厥斯坦国民警卫队及俄罗斯武装力量,两地共计拥有386.75万国防军武装部队。”
  “突厥斯坦、俄罗斯是国防军防御的重中之重。战争爆发后,尽管不断从两地抽调军队,但基本柄持‘抽一师补充两或三师’的标准,数字上,两地集中国防陆军25%现役武装力量,实际上却等于集中国防军50%以上力量。国防军数百万新兵分散在国内各个训练场,完成18周基本训练,并在部队完成13周专业练前,不可能被派驻战区。即便在战区仍然需要接受至少12周的合训,才可能上前线服役。漫长的训练累计43周301天,完成三个阶段性训练之后,新兵基本能适应军事行动需要,尽管训练时间漫长。但战前,三个阶段性训练完成却长达54周。”
  “这只是理论数值,各训练基地会根据新兵服役前接受训练程度,适当压缩训练过程,如果接受过6年中学完整军训集训的新兵,可以免除基本训练,另两项训练则压缩一半。即便如此,如何为部队提供充足而训练有素的兵员,一直是困扰国防军高层的问题。现在,我们完全有能力在任何时候,对苏俄实施全面进攻,最终在红场举行阅兵。”
  蒋百里的回答,让作战室内诸人精神振奋,对苏俄全面进攻,从喀山撤军后,国防军上下都在期待着这一天。尽管对外界宣传上,“自由战役”是成功的,边防军用牺牲,保护了中国免遭极权威胁。但在国防军内部,“勿忘喀山”之词,甚至被挂进国防部、陆军部绝大多数长官办公室,在军营中同样可以经常看到“勿忘喀山”四字。
  蒋百里的回答让司马非常满意,当德苏两国磨刀霍霍时,中国已完成战争准备,一支规模空前的部队早已作好战争准备。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65/73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