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市民的奋斗(校对)第57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79/730

  “告诉朱加什维利,诺言会遵守。月底前,第二批物资一定会从美国启程。”罗斯福断然打断抱怨。朱加什维利之所以会在电报中询问租借物资,是在试探美国是否改变方针,无论如何改变,总要有人拖住该死的德国人。
  ……
  隆隆的炮声、爆炸声不时透窗传来,朱加什维利看来,现在或许已经到了最艰难、最紧张的时刻了。心情极度恶劣甚至恐惧的朱加什维利,走到窗边,凝视对面兵器馆两层楼上描写战争的雕塑,兵器馆正面是一排火炮,是当年俄国军队从拿破仑军队手中缴获的大炮。兵器馆和克里姆林宫一样,都披上迷彩伪装。
  这时,门开了,莫拖洛夫走进来,打扮依旧一丝不苟,但满脸疲惫,眼中却闪动兴奋光芒。
  “中国总理秘使将在下月访问我国。”朱加什维利惊喜异常。如果没有夏季难得的泥泞,莫斯科早沦陷了。自己已经像波兰人、捷克人一样流亡海外,到那里?英国人、美国人会欢迎吗?不,丘吉尔、罗斯福,需要可以抵抗德国人的朱加什维利,而不是一个流亡的破落政治家。
  “1065吨黄金,7652吨白银、皇家钻石库,足以让中国资本家疯狂。”朱加什维利喃喃自语。为争取东线安全,不惜拿出苏联全部黄金储备。黄金、白银是苏俄建立25年全部积蓄。当年革命后,为获得黄金、白银及外汇,社工党对贵族、资本家、富人实施革命暴力,没收所有黄金、白银、首饰及皇室、个人、教堂珍宝。其后又通过发行新卢布、禁止金银流通。
  曾经黄金是为弥补巨额贸易逆差,直到大量获得外国贷款后才有所好转。二十年间为增加黄金储备,苏联不择手段。西班牙内战时,西班牙将330吨黄金在1936年10月秘密运入苏联。一方面购武器,一方面委托保管。黄金进入苏联后,朱加什维利得意洋洋地说:“西班牙人再也休想看到他们的黄金,就像看不到自己的耳朵一样。”现在,苏联却要将千方百计积蓄的黄金、白银,交给该死的中国资本家。
  朱加什维利手握烟斗深吸一口,回头来对莫托洛夫说:“至少,现在放心了,中国人必定会捆绑在我们的战车上。”黄金异常珍贵,但与苏联相比,九牛一毛。之所以用大量黄金、白银换取中国武器,目的并不是为了得到中国军火,而是中国的安全保证,为了利益,中国资本家会千方百计阻止国务院入侵苏俄。
  “中国这个帝国主义国家有不逊于美国的经济和工业,从一开始就意识到自身巨大的力量,试图挑战世界,并建立有利于自己的秩序,但中国却又和别的国家不同,表面由总理掌控国家,但真正主导的,却是四大政党控制的国会。国会中,真正控制四大政党的并不是党的领袖,而是议员身后的财团,美国尚是财团影响国家政治,但中国却是唯一一个被财团控制的国家。”
  朱加什维利习惯性放下烟斗稍加沉思:“情报显示,战争爆发后,中国实业得到的军事订单利润被限制在5%以内,相比国防军,实业界更愿意出口武器和物资,出口武器利润高达70%甚至100%。中国,甚至有些工厂压缩本国订单,增加出口物资产量,由此可见,所谓的实业家,个人利益永远高所谓国家民族利益。”朱加什维利嘲讽。
  中国人不用资本家称呼商人,而用实业家,甚至在中国历史书中,将中国强大原因归功于强大的军队、具有民族自尊心的实业家及爱国民众,正是这三种力量造就了中国的强大,但是无论名称如何改变,资本家的贪婪本质却无法改变。
  “的确,苏联可以通过租借法案,从美国得到武器装备。一些同志担心,向中国大规模采购军用物资,可能会引起美国及英国不满,但唯一能保证东方安全的,就是中国。丘吉尔罗斯福都明白,若想用苏联拖住德国人的脚步,苏联就必须拥有稳固的东方。英美也明白,中国每向苏联出口一辆坦克一门火炮一辆汽车,中国军队所得就会减少。”
  望着对面兵器馆门前一排缴获自拿破仑的火炮,朱加什维利若有所思。这时,传来凄厉的警报,紧跟着,高射炮不绝于耳。
  “现在,瓦胡岛大屠杀改变整个格局。日本军队虽在太平洋、澳大利亚取得优势,但是,美国仇恨衍生出的力量,将会淹没该死的日本人,美国人会竭尽全力反攻日本,一旦日本在太平洋遭受惨败,中美两个最强大的帝国主义国家,必将再次在太平洋打一场两败俱伤的战争。苏联必定能打败希特勒德国,解放欧洲。欧洲,不是能用黄金衡量的。”
  联想到战后世界,朱加什维利笑了。办公室中紧张气氛大大缓解。一瞬间,朱加什维利又恢复严肃,“我给罗斯福发去慰问电的同时,询问第二批租借物资什么时候从美国启程,罗斯福再次重申与德国战斗到底的决心,同时承诺月底前第二批物资会从美国启程,罗斯福为什么会在引时仍然坚持与我们达成的协议?甚至承诺援助物资还多出很多?”
  “杜巴,罗斯福是为了让我们相信,先德方针不会有任何改变。”莫托洛夫稍加思索后谨慎的回答。美国人并未放弃先前的承诺,让莫托洛夫和苏联松了口气。美国的炸药、坦克、飞机、航空汽油、食物、甚至军衣,都是红军急需的军事务资。
  “不,罗斯福那个纨绔子弟之所以信誓旦旦,恰恰是因为方针已经发生动摇。之所以加大援助,并不是坚持先德方针,而是需要苏联拖住德国人,以便让美国有精力解决该死的日本小矮子。苏联只是美国的工具而已,所谓民主国家的正义事业,只是罗斯福美妙的借口,为了利益,资本主义国家可以出卖一切。”朱加什维利的愤怒中充斥着浓浓的无奈。
第228章
没有胜利者
  “丘吉尔、罗斯福、中国人,都希望苏联和德国在战争中把血流干,他们会如愿以偿。”朱加什维利愤愤不平。尽管不愿意承认,但苏联若想赢得战争,必须全力以赴,而且必须确保东线安全及来自国外缓缓不断的援助。而且英美不能放松对德国的打击,否则……英美必定如愿以偿,希特勒让苏联别无选择,只能流血,甚至流干。
  “无论如何规划,即便一切如愿以偿,也不可能胜利。在这场世界大战中,根本就没有胜利者,胜利与失败,唯一区别是……”朱加什维利再次把烟斗送入嘴唇,但没有吸,了解的人知道,这是他紧张思考时的习惯动作。
  “代价多寡。苏联牺牲惨重在所难免,甚至,可能失去南北两座大城市。当然我们付出惨重代价时,绝不能让列强从战争中抽身。”
  朱加什维利走到办公桌前,拿出一支卷烟,一反常态没有搓碎装烟斗,而是直接点燃,盯着外交人民委员,朱加什维利表情异常严肃。留意到科巴的举动,莫托洛夫知道他极不自信。
  “科巴!”莫托洛夫直视朱加什维利的眼睛,用他当年搞地下革命工作时的化名称呼。
  “我们会用劲一切手段和方法,阻止中国和美国媾和。战争中不会有胜利者。即然我们无法幸免,他们同样不可能置身事外。”
  一九四二年十月一个清晨,一架飞机从乌拉尔山以东一座军用机场起飞,飞向欧洲。这架没有任何标识的飞机驶入苏俄领空后,有苏俄战斗机机护航。从北冰洋吹来的寒风夹杂雪花横扫莫斯科,天气异常寒冷。跑道上工作人员用不安、警惕的目光眺望天空。当空中出现一架没有标识的迷彩四发运输机时,机场上一个个头不高的胖老头笑了。
  军用运输机内,靠近驾驶舱端坐一个身穿中山装,削瘦的高个子。到达莫斯科上空时,谭志卓透过窗口,看到莫斯科城外,绵延不绝的反坦克壕、战壕、铁丝网,远处炮火轰鸣。德军正在进攻莫斯科,莫斯科已在德军炮火下支撑了两个月。谭志卓初涉政坛,进入农商部担负的第一个重任,就是出任中国驻苏俄商务代办处主任,出发前曾接受过三个月“外交培训”,先后在莫斯科生活了四年。
  “两月前,自己曾以中华商会代表身份造访莫斯科。这座世界革命中心和圣地,还充满和平宁静的气息。德军入侵苏俄一个月后,大规模空袭莫斯科。空袭发生在五月二十九日夜。此前,莫斯科人已不止一次听到过警报声,看见过探照灯光警惕的扫过天空,觉得不过如此。直到炸弹爆炸才明白,警报不是防空。从此,莫斯科习惯了轰炸,学会了扑灭火灾。人们每天早上听完苏军情报局战报,连忙去看地图,地图身价百倍。学生课本中、旧的百科全书中、第一次世界大战历史书中的图都撕下来。学生用直尺、三角尺、裁缝的漆布尺,惊惶不安衡量地图,计算现实距离。每次放弃城市的报道,利沃夫、维帖布斯克、明斯克,甚至小城镇都会让人感到无比恐惧。
  八月底,战斗已经在斯摩棱斯克地区进行,一批又一批企业和机关从首都疏散到东方。在城市的大街小巷,工厂车间和机关里“亲爱的祖国在召唤。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胜利。”的标语和宣传画比比皆是。在政府宣传鼓动和强制下,家家户户都有人上前线,成千上万莫斯科人参加了民兵师。工厂夜以继日,赶制军用品。
  出于上次战争经验,报纸和无线电台铺天盖地是红军战士与指挥员无与伦比的英雄事迹。利用英雄气概激发群众爱国之心。苏俄外交当局行动果断,曾为轴心国的苏联,在狗咬狗战争爆发后,迅速同英国签订对德《英苏联合行动协定》。明斯克被德军攻占后,朱加什维利会见了来到莫斯科的罗斯福私人代表哈里·霍普金斯。
  人们无论躺在家里躺惯的床上,还是躺在工厂集体宿舍板床上,躺在区委和党委会里为了过夜而设置的行军床上,躺在地下铁道站台木躺椅上,总是相信,由于不断有雄厚后备兵力参战,或者德国本土发生革命,局势一定会改观。一大清早积极收听苏俄情报局战报,匆匆翻阅报纸,痛心地断定转折点还没有来临,不过他们仍把希望寄托在第二天。
  穿过市中心去上班的莫斯科人,很少放过去红场走走的机会,他们十分高兴,尽管遭到空袭,克里姆林宫依然屹立不动。从地面,还可以看到克里姆林宫,但从空中,克里姆林宫消失了。莫斯科遭受轰炸当天,苏军便对克里姆林宫进行了伪装。克里姆林宫塔楼上的红星和教堂上的十字架都被蒙上护套,塔楼和教堂圆顶被漆成黑色,套上麻袋。
  参照克里姆林宫城墙尺寸,造出各种伪装模型,仿造红场和马涅日广场部分轮廓。宫内房屋都伪装得非常像剧院,塔伊尼茨花园部分建筑也被蒙上布顶。克里姆林宫正面建筑呈亮黄色,内部各建筑顶部多为绿色,而莫斯科市内建筑顶部主要是红色和碣栗色,相比之下,非常显眼。根据总体伪装构想,所有建筑全部漆成莫斯科建筑背景色彩。
  莫斯科人走过涂伪装迷彩的红场时,还是怀着复杂的感情眺望大厦窗口,说不定朱加什维利此刻正待在一间办公室里思考改变战争进程的决策。朱加什维利亲自担任国防人民委员,不久又亲自担任苏俄武装力量最高统帅。大家期待转折点到来,莫斯科人们就是如此寻思的。
  朱加什维利在七月三日讲话中,开诚布公对人民群众讲道,德军入侵造成国内局势异常险峻,敌人是强大的,要在短期内打败并不现实。他要求大家鼓足干劲,集中意志,准备决一死战。然而人们对朱加什维利的力量和英明的深信不疑,以致开战后最初几星期,大家还在期待奇迹到来。
  可是,很少有人知道,八月份每天下午,朱加什维利不在克里姆林宫办公,尽管克里姆林宫建有保证最高统帅部在空袭时照常办公的牢固防空洞。朱加什维利在离地铁基洛夫站不远的一幢有顶楼平淡无奇的独立式小屋中工作,房子离人行道很近。总参谋部作战部在旁边另一幢大厦中办公,一条地道把两幢房子和地下铁道车站连接起来。
  谭志卓靠在飞机座椅背上,闭着熬的红肿的眼皮,仿佛觉得又走进朱加什维利办公室,确切点说,走进让人不甚习惯的房间。室内,两对角有两只壁炉,挂着一盏仿照一圈蜡烛制造的老式枝形吊灯,天花板上刻着离奇古怪的彩画。如今,朱加什维利就在这间屋子里办公。
  朱加什维利见谭志卓走进来,立即起身迎接,“谭先生,又见面了。”
  “是啊!15年前,当我离开时,你曾说过,再也不想见到我。”谭志卓记得,说出这句话时,朱加什维利非常尴尬。当年代办处和苏俄政府关系紧张,尤其突袭战俘营事件后更是如此,自己被契卡押上飞机,离开莫斯科。如果不是有所顾忌,自己可能会被囚禁在某一处古拉格农场。
  出人意料,朱加什维利只是笑笑,全不在语意中的不恭,不恭对于各族人民领袖而言等于羞辱,如果是换作他的“子民”,不恭肯定会导致一场悲剧。
  朱加什维利开门见山:“谭先生,勿需隐瞒,苏联希望从贵国进口一切可以进口的军用物资,尤其是坦克及反坦克炮、高射炮及飞机,苏联愿意支付现金。”
  “你应该知道,对贵国的全面禁运令,并没有到期,所以,这不是商会能决定的。”
  “我相信,只要你们愿意,源源不断的物资就可以通过边境输入苏联。另外,我希望通过谭先生,向中国司马总理传递信号,苏俄愿意与中国举行会晤,同时苏俄将承认俄罗斯帝国。”
  飞机往下直降,但是,窗外除去白茫茫的一片迷雾外,什么也看不见。似乎飞机的努力穿透了迷雾,谭志卓终于认出熟悉的中央机场。机场建筑物扑来而来,一架飞机正在起飞,在云团中消失。接着谭志卓老远看见起飞跑道上有一个两臂张开、手持红色和白色小旗的战士,此刻他猛然感到一震,接着又是一震。
  “这鬼地方。”原始的地面指挥方式,让谭志卓摇头叹息。
  飞机平稳地在水泥跑道上向航空站滑行。谭志卓听到一名空军军官激动的喊:“谭先生,我们到了,这就是莫斯科吗?”空军军官声音中带着难以掩饰的兴奋,这可是邪恶极权国家的心脏,谭志卓知道他为什么这么激动,这地方实在太让人好奇了。
  “谭先生,我们可以参观吗?”飞行军官一本正经地问道,莫斯科是邪恶帝国心脏,如果漫步在街头……
  “呵呵,我会转告俄国人,不过需要遵守注意事项,我不希望见到让人不快的事件发生不是吗?”谭志卓拿着被文件撑的胀鼓鼓的公事皮包,把笔记本塞进进包,随口说道。中国对莫斯科的了解,无非是极权政权控制下的国家,邪恶帝国心脏等等,总之是个妖魔化莫斯科。
  一名空军士兵看见特使站起来,向门口走去,便轻轻打开舱门。
  “谢谢,中士。”
  “谢谢,特使先生。”
  “谢我?”谭志卓一愣。
  “是啊!如果没有你,就没有机会来莫斯科,俄罗斯帝国的莫斯科,而不是……”中士认真回答。同时朝舱外红旗瞄了一眼。
  “注意措辞,中士,这里是苏俄,明白吗?”中士点点头。
  谭志卓顺舷梯走下去,看到苏俄外交人民委员莫托洛夫急匆匆走到飞机前迎接自己。谭志卓还在舷梯上时,莫托洛夫已经伸出手,紧握住谭志卓的手,“谭特使,祝您平安到达。”说着立刻改变了声调,官方式地说道:“谭特使,我想会见会成为中苏两国伟大友谊的开始。”
  “或许吧!”谭志卓淡淡地回应。
第229章
澳大利亚
  遍地沙砾,怪石嶙峋,银装素裹的草原,硝烟弥漫,大自然的优美景致和战争氛围交织成一幅幅具有强烈视觉冲击力的画面。
  “知道为啥守在这儿?”科尔舔着一张纸条,懒洋洋卷成一支烟问道。鲍勃把军帽往上推推,使自己能从帽檐下看见科尔。
  “如果不守在这,澳大利亚就会变成火奴鲁鲁。”说完抽出刺刀,“如果现在日本兵出现在面前,我会用刺刀把他割成碎片。”
  “可我听说上原有泽上将还不错,占领黑德兰港后,即未屠杀战俘也未杀死平民,甚至从爪哇运来大米。”
  科尔把熄灭的烟头向阳光下一只蜥蜴弹去,“伙计,上原有泽或许不错,可万一日本人以后派来谷寿夫呢?”鲍勃重新压下帽子,遮住眼睛,舔舔干裂的嘴唇。
  “我宁可战死,也不愿成为日本人的俘虏。”
  广阔无际的澳大利亚沙漠,每年八个月从不下雨,温度高达华氏131度,现在正值雨季,高温、高湿的环境,令人闷热难奈。位于红色岩丘上的掩蔽部正好面对雷区和环形阵地西南角装倒刺铁丝网。
  上原有泽率领的日本人民军澳大利亚方面军,出人意料在大沙沙漠边缘登陆,随后径直向南占领黑德兰港,战前由中国公司为运输铁矿石修建的大型港口。随后兵分两路,一路南下占领纽曼铁矿,另一路一鼓作气向吉布森地区扑来,试图彻底切断北部地区四十余万美澳联军退路,全歼美澳联军。
  一挺大口径勃朗宁机关枪与他们一起呆在这个洞子里,紧挨它的是一箱箱弹药。这里距离前线还有点距离,士兵的步枪倚在墙上,刺刀在托布鲁克阳光下闪着寒光,到处都是嗡嗡的苍蝇。四人全是昆士兰丛林地带的人,所以克里斯默斯克里克高温、潮湿环境,并没有让他们感觉特别不适应。
  “成为俘虏?怎么可能?”科尔向蜥蜴扔了个小石子,它似乎没有动的意思。
  “日本人在西澳站稳脚跟,原因是日本人从沙漠地区登陆,麦克阿瑟没有在那里部署防御部队,只是个疏忽。表面看,日本人在西澳占据优势,但已从南方向西澳增援来几十万军队,而且麦克阿瑟已经率领部队到达的沃勒布达。”
  “满载最先进坦克的轮船已进入帕斯港,数十万美国军队正在向北进军,麦克阿瑟将军率领的盟军,正在西澳构筑坚不可摧的堡垒。我们将和盟友并肩战斗,粉碎日本侵略军,打破上原有泽的美梦。”小收音机里传来一段配激昂音乐的播报,广播中甚至特意提到上原有泽。8月30日后,澳大利亚,甚至美国都知道了这位人民军上将大名。
  甚至连麦克阿瑟在恶梦中都不断诅咒这个个头比一般日本人稍高的上将。一个半月来,上原有泽的第一坦克师团,在黑德兰港外,击败防御黑德兰港的美军第十三师、澳大利亚第四十、四十二旅,俘虏3万美澳联军,黑德兰港这座因铁矿贸易而诞生的港口沦陷,意味日本澳大利亚军团得到稳固的后勤基地,从而在澳大利亚站稳脚步。
  “一月前,听到上原有泽大名,美国人像兔子一样逃跑,现在美国人疯子一样扑了过来。”詹姆斯讥讽。
  “美国人把上原有泽当成谷寿夫,当然想杀死他。”
  “是呀!你们觉得,麦克阿瑟能赢吗?”鲍勃不太自信。尽管从未见过日本兵,但也听说过日本兵的谣言。矮小的日本兵,提着装刺刀后比身体还高的步枪,即便战场上被子弹击中,也不会停下脚步。
  总之,士兵们唯一能作的,就是祈祷麦克阿瑟将军击败上原,然后把日本人赶出澳大利亚,只有如此家人安全才能得到保障。上原有泽的王牌,第一战车师团,在两个月中,是每个人的恶梦。
  “喂!詹姆斯听新闻了吗?”科尔扭头问正收听收音机中音乐的詹姆斯,他是四人中的百事通,数他消息灵通。
  “我听说,昨天美军第七师在特尔弗采矿场,被日本人击溃,损失全部坦克。美国大米蛋遭到密密麻麻坦克进攻。”
  “再说点别的吧!”鲍勃怀疑地说道。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79/73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