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市民的奋斗(校对)第58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80/730

  “我是个军士,什么小道消息都听不到,你是个二等兵,满耳朵都是小道消息。日本人盯着采矿场,听说上原没杀俘虏,是要用俘虏开采铁矿。”
  “而且是从无线电里听到的,没错。”詹姆斯坚持。
  “兴许是真的,中国人、日本人都需要铁矿,过去铁矿是中国人的,日本进攻澳大利亚肯定也是为了铁矿,而且日本肯定要用铁矿从中国人那里换武器。”因为曾上过大学的原因,詹姆斯对澳大利亚铁矿在中国工业中的重要性有所了解。
  “澳大利亚的铁矿对日本比苏门答腊的石油更重要,因为中国需要铁矿生产钢铁,制造武器。其实,如果当年我们没有没收中国资产,中国根本不会向英国宣战,我们自然也可以……”异口同声的赞许被掩蔽所旁剧烈爆炸打断,几条蜥蜴顿时无影无踪,四个士兵冲到到机关枪和步枪旁。
  “该死,哪来的炮弹?”鲍勃一把抓住步枪,拿起望远镜仔细观察。
  “天!坦克,好多坦克。肯定是第一战车师团。”黄烟滚滚的地平线上,一辆辆坦克扬起的烟尘遮天蔽日。空中还可以看到外形漂亮的一式战斗机。在烟尘滚滚中,数百面红旗显得异常夺目,而坦克似乎是美国坦克,沃勒布达失守了?
  又红又大的太阳悬挂在黄沙起伏的地平线上,沙漠寒夜降临到奥波德王岭上。近赤红又近黄的山丘高地人兽绝迹,留下遍地死尸。甚至连苍蝇也飞走了,早些时候苍蝇还云集在此,黑压压一片麇集在尸体上。它们纠缠活人,成群结队停留在人们眼睛和湿润嘴角边,吸吮汗水。当然,它们更喜欢死人,明天太阳升起时,苍蝇又会回来继续它们的盛宴。
  奇丽的荒原上,炸毁的坦克漫山遍野,蜷伏的残骸伸出长长的炮筒,在红棕色广裘沙地上,投下延长的青灰色影子。坦克上燃烧着残破的星条旗,美国人背井离乡驾驶谢尔曼坦克,试图捍卫所谓的自由,而现在却变成一具具冰冷的尸体。一辆装甲吉普车驶到一片长满绿草的沙丘旁。一名身穿黄碣色野战服,头戴军帽将军下了车。
  一下车,上原有泽就看到离自己五十米的地方,两名战士正从一辆炸毁的美国坦克里拖出一个驾驶员。驾驶员浑身焦黑,头已经没有了,只剩下身子、手臂和腿,一股尸臭味,脚上黑色皮靴,只烧焦一丁点儿。车旁几名技术军官正在检查坦克。战场上,同样场景很多,坦克兵和技术人员,不断从损毁的坦克上拆卸零件,然后装到某一辆坦克或卡车上。
  对于日本而言,任何缴获物资都异常宝贵。只要仍然有修复价值,都会修复使用。攻克黑德兰港后,澳洲方面军缴获击毁368辆M3、M4坦克,其中215辆都被技术人员修复,即便不能再修复的坦克,也被拆散用于提供零件。战场上的一切,令上原有泽感到十分疲惫。此次战役不是人民军在澳洲取得的第一个胜利,更不可能是战争终结,只是开始。
  为了击败麦克阿瑟,装备缴获美国坦克的第七、九摩托化师,横穿大沙沙漠,一路占领克里斯默斯克里克、塔纳米,切断麦克阿瑟的美澳联军后路。占领塔纳米后20余万美澳联军被压缩在大沙沙漠和吉布森沙漠间的沃勒布达。西澳战争主动权已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但不知道为何,上原有泽根本高兴不起来,即便击败美军第十三装甲师和第四十五步兵师,也很难高兴。
  “我们需要澳大利亚的铁矿和铜矿,把那里夺过来,插上日本国旗。”首相叮嘱再次浮现在上原有泽脑海中。上原有泽比任何人都清楚,为什么首相会如此急切。业已占领的几座铁矿都将归还中国公司,但日本却控制至关重要的开采,中国只是拥有。
  未来五年内开采者是日本,为了获得足够的军费和军械,日本和中国签定确保每年供应7000万吨澳大利亚铁矿石及铜精矿的协议书,以此换取高达数十亿华元贷款。澳大利亚铁矿直接关系到日本能否赢得战争。全部作战计划是以夺取铁矿为中心。
  “沙漠战役之胜负,在交火前就由辎重部队决定了。”上原有泽喃喃自语。
  无论在荒凉的西澳或澳大利亚内陆作战,无论双方展开规模多大的战役,根本上仍然是追逐游戏。都会因为进攻拉长供应线,最后因补给不足又各自撤回基地。沙漠中作战,军队活动范围,犹如一支舰队,取决于它所能携带的燃料、食物和水的数量,及基地储备。登陆澳大利亚后,日军在沿海运输保障下,势如破竹。后勤供应便捷不容忽视。
  但是,一旦日军深入到内陆,随着后勤线拉长,澳洲军团很难有保障有力的后勤供应,到那时……
  每年十一月,澳大利亚最南端的墨尔本,便进入炎热的夏天,城内外生机盎然。天色未亮一辆标有四星将军徽章的碣色吉普车驶出机场,一路行驶到总理府。此时,澳大利亚总理柯廷和十几名澳大利亚参谋部和陆空军将军,早已等候多时。
  麦克阿瑟刚下车,柯廷就主动伸出双手,“欢迎您,麦克阿瑟将军。”
  澳洲民众把麦克阿瑟看作美国支援澳大利亚的象征。麦克阿瑟给澳大利亚带来数十万吨物资和十数万美军。现在,澳大利亚更需要这位将军,尽管他犯下了天大的错误。紧接着,柯廷总理同麦克阿瑟将军一起向会议室走去。
  柯廷总理是澳大利亚工党领袖,作过铁路工人。尽管对战争抱有坚定的必胜信心,但接连不断的坏消息,让这个铁路工人子弟的意志遭受到前所未有的考验。
  “澳洲与北非不同。阿道夫·希特勒的头脑仍旧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下士头脑。欧洲,物资充沛的供应线理所当然。德国军队可以靠被占领的富饶国家,像法国和乌克兰,取得给养。寸草不生的茫茫沙漠,希特勒想象不出它的重要性,德国之所以入侵北非,是为保全墨索里尼的面子,因而,非洲战场仍由意大利指挥,当然也有占领中东的念头。”
  麦克阿瑟颇为激动,面色苍白直挺挺的两臂撑在桌上,双手臂似乎微微颤抖。惨败、一次又一次败仗,虽未让麦克阿瑟垮下,但却让他心力交瘁。不过麦克阿瑟必须让柯廷总理和澳大利亚牛仔树立信心。
  “这里不同北非,但与北非又很相似。最大不同之处是,德国对进攻北非犹豫不决。但西澳的铁矿、北澳的铜矿,是日本的生命线。根据情报,日本已出售矿山未来产量,以换取中国贷款,矿石贷款占去日本军费开支之半。所以,当日本在澳大利亚立足稳固后,占领矿区是压倒一切的任务。”
  麦克阿瑟慢慢平静。一年中,在自己和美国帮助下,这个只有2.5万军队的国家,建立起一支63万人的庞大军队,而且将胜利信心注入到这个被失败主义笼罩的国家。过去能做到,现在一样能行。
  “现在,上原有泽和隆美尔极其相似,就像隆美尔奇袭托布鲁克,获得大量燃料、食品、坦克、枪炮、弹药,数万吨物资,令精疲力竭、弹尽粮绝的上原有泽像一头饿瘪了的饿狼,抓到猎物吞食,恢复元气,威风大振。我们不必死守沃勒布达,与上原有泽精锐部队拼命,在合围中坚守上原有泽必攻之地,无疑是愚蠢的。”
  走到地图前,麦克阿瑟在大幅北澳地图上色勒出几条线。
  “现在,最重要的任务是跳出日本包围圈。”
  当看到麦克阿瑟在地图上划的线后,包括柯廷总理在内的所有人交头接耳。麦克阿瑟的方案太熟悉了,一年前,当麦克阿瑟来到澳大利亚时,在堪培拉夸下保卫澳大利亚的海口,而这正是澳大利亚希望的。
  去年,中国发动太平洋战争,澳大利亚参谋部制定“布里斯班计划”,计划出发点,是放弃澳大利亚北部、西北部大片领土,依托澳大利亚中部山脉布里斯班,沿达令河,途径东海岸南达南部,阿德雷德线,形成一条坚固的防线。占澳大利亚大陆四分之三的西北部地区,将全部落入中国人之手。防线背后,则是澳大利亚主要城市,是澳大利亚的心脏。
  如果按照布里斯班计划,澳大利亚将从新几内亚岛后撤,布里斯班防线以北广大地区,将会被中国人炸为荒土。北方主要工业区、重要的港口、公用和军事设施也将夷为平地。澳大利亚内部对这一计利,也有许多不同看法。所以,当麦克阿瑟抵澳不久,澳大利亚陆军部曾专门召开防务会议,由陆军部长本人亲自向麦克阿瑟介绍布里斯班计划。
  会议要最终确定澳大利亚防务,所以与会人士发言热烈,提出许多新方案。有的认为必须扼守海岸和敦斯威尔山脉,有的提出在悉尼或更南的墨尔本构筑防线。陆军部则坚持在中部布里斯班构筑防线。
  会议争论激烈,麦克阿瑟始终一言不发。当陆军部长询问麦克阿瑟意见时,麦克阿瑟斩钉截铁,“先生们,澳大利亚防线应该跨过海峡,到新几内亚。”
  麦克阿瑟在菲律宾吃够狭小空间作战的苦头,无论如何不希望,再次在一个被敌人控制海洋环绕的岛上作战。麦克阿瑟小心翼翼越过布里斯班防线,一直向北跨过20多度经线,在巴布亚新几内亚境内欧文·斯但尼山脉停下,极认真沿蜿蜒山脊,标绘出一道蓝色虚线。麦克阿瑟全盘放弃布里斯班计划,将新防线移到1000多英里外的巴布亚新几内亚。
  计划充分利用巴布亚境内海拔1300英尺的崎岖山脉,作为截击日本军队南进的天然屏障。山脉丛林密布,只有弯弯曲曲山间小路,为巴布亚东部通向外界的莫尔兹比港提供了良好的安全保证。如此一来,整个巴布亚东部,就只剩下东南角的米恩湾是日本人进攻的唯一途径了。
  麦克阿瑟的作战计划,不仅将战线重心前推1500多英里,更重要的是,把保卫澳大利亚之战放在澳大利亚大陆以外进行。如果取胜,澳大利亚可免受侵犯,并且为麦克阿瑟创造日后发起反攻的有利条件。现在,日军放弃新几内亚,转由小巽他群岛出发,在大沙沙漠边缘无防御地区实施登陆,麦克阿瑟被打了个措手不及,令60万美澳联军置身险地。
  地图钉在两个木架上的一张胶合板上,参谋人员在地图上用蓝色铅笔标出虚线,代表美澳联军防线,由东西两个方向伸过来两道棕色箭头,则日军进攻路线。麦克阿瑟在地图上画好几条线后,转身对柯廷总理说:“尽管我不喜欢消极防御计划,但现在,让我们重头干吧!”柯廷总理和陆军部长等人仍疑惑不解。因为这条线北方,还有数十万军队。
  “达尔文和金伯利高原地区及新几内亚的军队,仍然可以坚守,如果必要,可以撤入新几内亚。而沃勒布达的部队,则南撤会合增援部队构建防线。麦克康奈山脉,将是我们最后的防线。上原有泽的后勤线每加长一英里,他的失败就会加快一分。”麦克阿瑟口中衔着一个用玉米棒芯制作的大烟斗。
  “沙漠战役胜负,由军需官决定。日本军队不同于中国,一个师只装备200辆汽车,士兵完全依靠双脚行军,火炮依靠马匹,后勤极为脆弱。物资依赖就地征集,但在北澳除了沙子和岩石,根本征集不到食物。沃勒布达是日军后勤保障极限,我们要做的,就是让极限彻底崩溃。在麦克康奈山脉构建防线,我们有直通艾丽斯斯普林斯的铁路,但上原有泽只有一望无际的沙漠和荒原。”
  澳大利亚享有崇高威望的托马斯·布莱梅元帅提出疑问:“麦克阿瑟将军,如果日本人再次从另一个方向登陆呢?”撤退的确会加长后勤线,而且澳大利亚内陆根本没有任何资源可供军队使用,但澳大利亚地形却使日本人完全可以像上次一样,在另一个守军实力薄弱,甚至根本没有守军的方向登陆,瓦解防线,毕竟美国英国都不再拥有太平洋制海权。
  保卫澳大利亚,离不开海军。澳大利亚扩军备战中,麦克阿瑟特别关注西南太平洋战区海军建设。由于中太平洋战区现实压力,国内不可能给麦克阿瑟派更多大吨位战舰,麦克阿瑟海上力量,主要依靠31艘潜艇。仁牙因湾使麦克阿瑟大夫所望,可在澳大利亚,他似乎被潜艇的战绩弄得神魂颠倒了,但取得不俗战绩的潜艇,却不能保卫澳大利亚。
  “三小时前,潜艇部队击沉5艘日本商船。美国部队正源源不断来到澳夫利亚。更多新式飞机、潜艇、军舰,都会到达澳大利亚。总之,日本人可以成功一次,但绝不可能成功两次。”
  沃勒布达是座地处西澳,位于大沙沙漠和吉布森沙漠间的小城。塔纳米第七装甲师和第四十五步兵师惨败消息传来,这座聚集大量美澳联军的小城就陷入沸腾,爆炸声不断从城外各个野战军营中传出,尽管未遭受日本空军轰炸,但浓烟却已笼罩了城市。各部队严格执行司令部命令,炸毁带不走或来不及带走的物资,哪怕一块纱布也不能给日本人留下。
  日军奇兵迂回攻占塔纳米,导致沃勒布达美澳联军被包围,前后是40余万精锐日军,左右是干旱的大沙漠,沃勒布达特殊地形,让这里成为两军决战之地。现在特殊地形,却将美澳联军置于险地,要么坚守,等待达尔文一线部队南下增援,要么等待南方部队北上,他们可以等待,但日本人却不会等待,上原有泽精锐部队已经向沃勒布达一线发起进攻。
  就在麦克阿瑟返回堪培拉当天,向东南方穿越吉布林沙漠,撤入芒特多林的命令就下达到沃勒布达,所有部队接到命令,必须破坏一切无法携带的物资。爆炸烟云中,数千辆卡车、数百辆坦克组成的庞大部队缓缓向东南撤退,此时日军距离他们还有数百公里之遥。与此同时,一支大型运输队从美国东岸启动,取道麦哲轮海峡经安全的南方航线驶往澳大利亚。船队满载上千辆坦克、火炮、飞机,十万美军,已经登船。
第230章
两个世界
  雪一直下,刮雨器费力的除去毛绒绒的雪片。尽管大型铲雪车连续工作,但公路上仍然很多积雪。巴玉藻没有和往常一样开自己最新款332型中华轿车上班,家里人坚决不让,怕在雪地里发生意外。中华航空制造公司首席设计师,巴玉藻航空器设计机构负责人巴玉藻坐在公司派来的一辆豪华132型轿车上,将手头文件资料放进文件包,取掉眼镜,望着车窗外迷茫的风雪发呆。
  黑色豪华轿车在空旷的13号公路上奔驰。山岗、针叶林、冰冻小湖、路边居民社区一掠而过。驶过市郊林觉民国家公园后,司机拐弯,绕过盘山公路,进入山谷间一片开阔谷地,把车开入北区大鹏镇。这是中国第一座飞机城,中国第一架教练机、战斗机、轰炸机、运输机、水上飞机等等太多的中国航空工业第一次诞生于这个镇子。
  和西北市大多数工业城一样,大鹏镇居民大都在飞机厂工作,房屋大都在山脊上。每天起床后,即可俯视工厂,占地面积485公顷的工厂,从建成那天起,就引导国家甚至世界航空工业发展。
  汽车在偌大的厂区内拐了个弯,巴玉藻跳下汽车,经过检查,方才径直走进跨度极大的平顶装配厂房。闻到股暖烘烘的机油、香蕉水混合气味,听到车床嗡嗡声、铣床哗哗声和铆钉枪特有的啪啪声,整个人顿时兴奋起来,仿佛每个毛孔都渗透出活力。
  半个足球场大的厂房里,一溜儿放H-39“和平维护者”大型零部件。由45000吨模锻液压机制造出的大梁,已经由龙门刨和龙门铣按图纸进行精加工。十年前,建成第一台7000吨模锻液压机后,中国航空企业就将其用于生产大型铝合金模锻件,为战争中取得空中优势起到关键作用。
  工人用螺栓和铆钉在大梁上搭起框架,在框架中排满电线、钢索、机械液压传动系统和电力系统。在炸弹舱装上挂架,在驾驶舱装上无线电台和数不清仪表。工作完全按照流水线式自动化生产线生产,以加快生产速度。大部分安装好的大型配件被拖到另一个更大的装配厂房里,对接上水平尾翼和机翼,再安装机翼上8台发动机及起落架。
  钣金工在桁架上把亮闪闪的铝蒙皮铆在机身上,安装钳工把全部件装配起来。检验员不停检查安装质量。穿工作服的工人默默干活,偶而商量一下,或叫来工长和技师,与渐渐成形的巨型轰炸机相比,就像蚂蚁围绕着一只硕大无比的雄鹰,只不过不是在啃食,而是在创造。飞机装配好后,一辆重型拖车把它拖出装配厂房。
  加油车、测试车和其他各种车辆围着H-39。发动机开始试车,震得地面发抖,发动机试车完毕后,重型拖车把庞大的飞机拖上滑行道,托到装配车间外的试飞场。公司试飞员先里里外外查看一遍新飞机,然后向巴玉藻等人招招手,钻入机身。庞大飞机在滑行道上开几个来回,试试仪器仪表和操纵系统,就滑上主跑道。
  试飞员一加油门,拉起襟翼,巨大的“和平维护者”腾空而起,在大约五千米高度以四百公里时速向北,在大漠上空呈椭圆飞行。飞机降落后,试飞员要填数十厘米厚的各种表格,虽在战时,亦不能免。晚上,公司技工紧张的在新飞机上进行各种调试,拆卸、安装、更换零件。
  第二天早晨,国防空军飞行员会来接收“和平维护者”,随随便便在空中兜圈,验证飞机基本性能后便会加足汽油,飞往位于新疆、蒙古高原甚至西伯利亚的内陆几个空军训练基地。被冠以“和平维护者”的巨型轰炸机,不会直飞印度、兰芳、菲律宾等战区,而是在内陆机场试飞。一架巨型轰炸机从中航厂房中如是生产出来,但命运不会像H-32,不停起落、投弹,直到被敌人高射炮或战斗机打下来,重新变成破铝片。
  “只有装备真正具有洲际续航能力的重型轰炸机,才能有效威慑和打击远在另一半球的对手。空军疯了一样,一次下了300架H-39的订单,可是……”巴玉藻的老拍档王助叹息。
  “于氏产能有限,空军才会要求中华航空与于氏一起生产H-39,这种毫无新意的轰炸机。”望着组装完成的轰炸机,巴玉藻无奈地摇摇头。
  作为中航首席设计师,看到中航生产毫无创新的轰炸机,是种耻辱。中航之所以成为知名的航空企业,不在规模,而在于对新技术的应用与推广。从中航创立,就一直是世界航空制造业的领袖。而现在,却在远程轰炸机上沦为其它公司“代工厂”,让人感叹。
  “至少它很大,不是吗?”王助笑着劝说。中航是中国飞机制造业老大。生产其它公司产品的确让人很不舒服,不过在中航自己设计的轰炸机服役前,只能这如此。为战争服务理所当然。
  “最大起飞重量186吨,相当3架H-32,可装载39吨炸弹,相当一架空载的H-32。6台液冷发动机和4台WP-4能产生44000马力功率,相当于9部火车头或400辆军用卡车。装载燃油足够一个内燃机车头绕地球行驶10圈,高空除冰系统能为一个拥有600间客房的饭店提供足够的暖气。翼展长度相当1903年莱特兄弟首次飞行距离的两倍。”
  “不要重复于氏宣传手册上的文字了,它是世界上有史以来最大的轰炸机,但绝不是最好的,等我们的服役后,它就会被淘汰。”巴玉藻打断王助,最大的并不一定是最好的。
  “走,看看咱们的飞机。”尽管同样感叹H-39的庞大,但只是庞大而已,H-39不过是刚服役就落后的远程轰炸机,尽管实现了空军要求,可对大洋另一端敌人实施洲际轰炸。
  两人穿白色工作服匆匆穿过忙碌的装配车间,搭乘一辆厂区专用电动车,开往一排白桦树后的厂房。与其它厂区不同,这片厂区围起铁丝网,戒备森严,甚至还配有警犬和武装警卫,与公司聘请的私人保安不同,警卫是国防空军派遣,伞翼臂章表明了他们是国防空军特勤队。国防空军特种部队充当门卫,显得非比寻常,但两人对此早已习以为常。
  开电动小车的二人分别掏出特殊通行证,空军士兵仔细核对证件,甚至还与岗亭内资料进行核对,方才准许两人进入厂区。进厂后两人把车开到一间巨大平顶建筑前,建筑同样是一座标准大型飞机厂房。厂房外,两人再次向空军警卫出示证件,重重检查,超过国务院大厦安检。
  随后密封的大钢门自动打开,里面灯光明亮,一架银色身躯的庞然巨物正对设计师和工艺师,它是世界上从未见过的超级飞机,使用与普通飞机完全不同的后掠角,达到35度的后掠机翼,翼展四十三米,而在修长甚至有些下垂的机翼下方,根本看不到螺旋桨。它那庞大的金属躯体带有一种人类对机械的征服欲。
  “伟大。”巴玉藻低声咕噜,尽管现在还没有获得H-42的称号,但显然只是时间问题。站在H-42面前,人显得很渺小。巴玉藻双手抱住臂膀,涌现出自信和自豪。他经历从构想、提出技术要求、纸面竞争、原型机设计制造、竞争招标、试生产全部阶段,甚至熟悉每个零件,每个细节。
  “终于要试飞了,这一天我们等了三年。”王助同样异常兴奋。
  H-42两年前制造出全尺寸模型,公司上下熬了整整两年,期间除不断与国防科技委员协调,还需要应对种种官僚责难。设计师之一王助,许多时间干脆睡在办公室帆布行军床上,疲倦了喝杯浓茶或咖啡,冲个冷水澡,以便尽快完成设计。同时,还需要编写生产控制方面的技术资料。
  “8台WP-5发动机,316千牛推力,世界上第一架全喷气式轰炸机。”
  巴玉藻得意洋洋,机翼下是双联发动机吊舱,每个机翼下方为四台喷吊臂,翼面上突起部分可以充当翼刀。新型发动机,是自己竭尽全力从空军、国防科技委员会争取到的,否则只能用10至12台WP-4发动机。
  “很完美不是吗?”巴玉藻拍拍王助的肩膀,甚至连机身上出现蒙皮皱褶在巴玉藻眼中都如此完美,似乎根本就是理所当然。
  H-42细长直筒形机身在尾部逐渐收细,采用传统全金属半硬壳设计。机身结构饶度很大,停机时首尾下垂约25毫米,致使蒙皮出现斜向皱纹。机身上的皱纹和弹性十足的机翼,会让任何一个初接触它的飞行员感到恐惧,但它“父亲”巴玉藻知道,这并不是问题,机身上的皱纹在升空后,会自然消失。机翼结构在设计上就具有弹性,翼尖可以向上弯曲6.7米、向下弯曲3米而无解体危险。
  两人走进厂房角落工程人员休息室,一位助理工程师给他俩端来两杯茶,随后轻轻把门带上,透过休息室玻璃窗,两人完全可以看清室外一切。
  “按照设计燃油量,完全可以从堪察加起飞,轰炸美国本土。”
  “肯定的,H-39可以做到,它当然能做到,而且会更好。H-39最大时速只有700公里,尽管很快,但不能规避战斗机威胁。而H-42时速接近1000公里,至少超过850~900公里,可以实现同温层巡航,世界上没有任何战斗机可以飞的那么高,活塞式螺旋桨飞机时代已经结束了,不是吗?”
  “但我们真会轰炸美国吗?”巴玉藻扬扬得意时,王助出人意料的问。巴玉藻不解地看着老朋友,怎么会问这个问题,造洲际轰炸机不正是为了轰炸美国吗?
  “你知道,我儿子在空军服役,他曾告诉我,轰炸美国非常困难。首先,船队要把燃料、飞机零件、炸弹等等物资,航行数千海里运到堪察加机场。然后,远程轰炸机起飞,携带100多吨油料,只能把10多吨炸弹扔到美国本土。对美国投下一万吨炸弹,就需要10万吨油料,以此类推。去年英美航空队在德国投下8万吨炸弹,但建筑物毁灭并不一定表示重要机器成比例毁灭,所以敌人仍能继续生产,恢复之迅速超出想象。即便信心大大降低,但只要生产工具仍存在,还是能够有效率继续工作。今年英美可能会在德国扔下30万吨炸弹,德国多大?如果要达到等同空袭德国毁伤度,一年至少需要在美国扔下380万吨炸弹,其中80%是距离最远的东岸,空军一年仅轰炸就需要3000万吨燃料。”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80/73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