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市民的奋斗(校对)第62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26/730

  “在对百货大楼中国空降兵进攻中,中国人使用直升机对据守大楼的军队提供补给。我们在建筑上加设高射机枪,击伤击落数架。几小时前,技术人员已经修复一架。中国人在莫斯科大量使用直升机进行机降,运输部队、弹药、撤出伤员,总之每天都有数千架次直升机进出莫斯科,直升机是中国特有的装备,完全可以用直升机将您送出莫斯科。”
第284章
二号人物
  一面面白色床单从阳台或窗口伸出,坦克后面跟步兵在街道上小心翼翼的行进。打头坦克碾碎街道上的防御工事,继续前进。坦克上12.7毫米机枪直指街道两侧窗口,被三块装甲钢板包裹的机枪塔内,身穿防弹衣、钢盔的坦克兵紧张地盯着街道旁的楼房。坦克加设的喇叭不断用俄语告诉市民,保证安全的唯一选择就是放下武器。
  三五成群的苏俄军人高举双手站出来投降,其中穿着过于肥大军装的少年,往往鼻青脸肿被战友驱赶出来,投向中国或俄罗斯官兵的目光饱含敌意。尽管枪声此起彼伏,但投降的苏俄官兵亦层出不穷。美丽的花园环行道损坏不大,建筑亦完好无损。为了避免破坏,空军往往采用超低空投弹攻击街道工事,小据点则使用威力较小的火箭弹准确攻击。
  经过炮火蹂躏,楼梯已经变的破烂不堪,踩上去摇摇欲坠,有几级甚至不见踪影。依在楼梯边缘,马林科夫大口喘气,过去三十个小时,马林科夫一直试图从莫斯科逃出。
  “放心,我们一定能逃出去。”马林科夫安慰妻儿。空气浑浊刺鼻,弥漫浓浓的火药味,还混杂橡胶燃烧的恶臭,不断刺激马林科夫的呼吸道和眼睛。
  尽管如此,马林科夫仍然不敢咳出声来,小儿子刚要咳嗽,便被马林科夫严厉的眼神制止。
  “不要出声。”突然传来一阵密集的枪声,马林科夫脸色大变,枪声是从不远处传来的。从楼上透过墙壁窟窿可以清晰观察街道,马林科夫见马路另一端,十几个俄军士兵正倚靠一堵墙壁,向街角处一幢房子猛烈射击,飘荡的雪花在枪身上化成一团团雾气。
  马林科夫从满是灰土的大衣中取出一支手枪,紧张地盯着俄军士兵,这是第几次遭遇该死的侵略者?五次还是六次?最近一次距离只有二三十米,但愿……未待马林科夫祈祷完,突然急促的脚步声传来,越来越近。马林科夫将手枪对准脚步声传来的方向,握枪的手颤抖不已。马林科夫知道,一旦被白匪或中国人发现,等待自己的会是什么。
  但愿不会认出自己,马林科夫心中祈祷,同时反复思考自己和扑克牌上照片的区别。现在,自己脸上长满凌乱的胡须,看起来是个极普通的俄国中年男人,与照片上衣冠楚楚的模样天壤之别。中国人恐怕很难认出自己。
  “举起手。”突然一声呼喊,十几名穿白色伪装服的军人骤然出现在马林科夫面前,十几支自动步枪对准马林科夫。
  “平民?”帝俄军官看到七个平民躲在楼梯口,一男一女两个女孩三个男孩,显然是一家。
  “沙……沙皇万岁,我们是……”马林科夫刻意用沙哑的声音喊道。
  帝俄军官并未理会,饶有兴趣的打量他们。身上衣着和普通苏俄百姓别无二致,劣质大衣缝纫处露出针脚,甚至连皮棉鞋鞋带都是两种颜色,只看打扮,是一家再普通不过的苏俄家庭。
  但是,似乎有什么地方不对劲?男人眼神过于平静,而且这些人浓浓恐惧中带有一丝敌意。其中一名低头少女丰腴的脸颊让军官忍俊不禁。绝大多数莫斯科人都是面黄肌瘦,营养不良,可这家人,精神焕发,除非……过去几天,各部队都捕获大量苏维埃高级官员,甚至包括一名工业部人民委员,只有拥有特权的官员和家人才能得到足够的食物。
  “你们一定饿了,赶紧吃。”说话间,面带微笑的军官从包中取出两块混杂锯末的黑面包,分给每人一块,仔细观察他们的表情。他们眼中没有饥饿平民见到食物的狂热神情,甚至七八岁的小男孩对面包极为抗拒。尽管男人已经大口地吃起来,但军官还是明白他们的身份。
  “先生,我想,现在已经没必要隐瞒了,不是吗?”帝俄军官手枪上膛,威胁道。
  “现在你们只有两个选择,要么交待身份,要么出于安全,我只能选择立即处决你们。”儿子和女儿对黑面包的抗拒,让马林科夫明白身份暴露无遗。听到手枪上膛和白匪军官的威胁,马林科夫扔掉黑面包,站起身整整身上破旧的大衣,“我是格奥尔基·马克西米连诺维奇·马林科夫,请不要开枪,上尉先生,相信你会因为抓住我而得到一枚勋章,因为我有你们急需的情报,你们的上级会因此表彰你们。”
  “什么?你是梅花A。”大家欣喜若狂。
  “是的,上尉先生,现在请你们护送我前往营地。”马林科夫淡淡地回答。多年政治斗争经验让马林科夫瞬间作出决定,活下去并非没有可能,自己掌握着中俄两国都非常感兴趣的情报。
  “权力!”赵兴怡,会场中议员和旁听者听到这两个字一片哗然,甚至正在电视直播的电视台技术人员,都不可思议地看着在国会中期选举中,刚刚当选为参议员的中年人。
  “权力让人迷醉,权力导致道德沦丧、公理丧失,权力是世间丑象的根源。”赵兴怡直抒己见。
  从大学讲师到参议员,赵兴怡作为独立无党派参议员,击败复兴党对手当选,其中艰辛一言难尽。赵兴怡曾选择远离政治,但又不得不涉足其中。赵兴怡父亲曾受益共和早期政党分肥制,后又在廉政风暴中被司法审判,在新疆军事监狱服利。在竞选过程中,不光彩家族史被竞争对手反复利用。
  13年西北大学教学经历及13年律师生涯,使得赵兴怡在民间拥有良好声誉,家庭污点妨碍其成为最高检察官,但却并不妨碍其成为参议员。独立参议员是国会中特殊群体,没有党派隶属,甚至没有足够的竞选经费,但大都有个共同点,满怀理想享有民誉。正是民间声誉,使他们在党派候选人“围剿”下脱颖而出,进入基石座议会厅,代表民众利益。
  “每次,当我们欢呼胜利、成就时,恰恰是共和精神的沦丧,民众权力的萎缩。根源是尊敬的总理先生。”毫不留情的抨击,正如媒体预料,初为参议员的赵兴怡刚开始便成为参议院中进攻性十足的武器。这是绝大多数独立参议员的通病,他们不理会政党间的妥协,更不会屈从所谓大局利益,但因其代表民众利益,而受到媒体和民众追捧。
  政坛新星即将在参议院中展开炮轰之旅,当他说出最后一句话时,听众和电视机前的观众瞠目结舌。端茶杯的人忘记喝茶,正在交谈的人忘记言语,甚至正在做家务的女人也忘记手头的活,现场听众更是傻愣愣看着台上聚光灯下的男人。反观记者,初时惊讶后,露出狂喜。终于有个有噱头的新闻了,明天头版:新任独立参议员矛头直指总理。尽管战争时期,但并不妨碍新闻界对噱头的狂热。
  “共和至今24年,总理先生以隔界连任方式实现第二次出任。此后,他并未兑现当年承诺,给中国留下良好的政治传统,反而接连四次出任共和中国总理。权力的确令人痴迷和陶醉,即便将人民置于心间之人,也难逃权力诱惑。或许,当年他是千呼万唤始出来,或许,他能挽狂澜于即倒,引导中国从胜利走向胜利,作为民众一员,我感谢他。”
  赵兴怡侃侃而谈。早在总理第二次复出时,赵兴怡就曾在课堂上说,共和精神业于沦落。但在公开场合表达尚属首次。
  “但由他倡导建立的新政治传统被他亲自摧毁,旧的历史传统会再次袭来。”会场内有人退席表达抗议,有人情绪激动不已,也有人露出笑容,但这并不妨碍赵兴怡的即兴演说。
  “在我当选参议员时,我曾向民众承诺。第一要务是实践竞选承诺,只有虚伪的政客才不会兑现像气球一样吹起来的竞选承诺,幸而我的竞选承诺是现实而真诚的。第二要务,就是在这里,在被称为共和中国基石之处,寻求共和中国的根基。首先,我将会谋求通过宪法修正案,达到稳固共和中国根基,确保优良政治传统的目的。”
  议会彻底陷入嘈杂和混乱,激动的议员扔出鞋子或书本,表达愤怒。一些议员则用起立鼓掌的方式表达态度,正像赵兴怡所说,当我到达基石厅时,我将会带去一股旋风。他做到了。
  “权力,的确让人迷醉。”坐在宽大的汽车后座上,司马望着车窗外的西北市,心中叹息。尽管早已下定决定,但对总理位置仍不无留恋。战争结束后,国家将真正步入正轨,自己将不再出任总理,那时……可惜有人等不及了,赵兴怡向总理开炮的新闻占据报纸头版,媒体对其关注远超过对俄罗斯战局关注。
  “总理,只不过是小人攻击而已,不必放在心上。”刘敬恒察觉总理心情不佳,便出言相劝,“少数议员,无法左右你和党得到民众支持的现实。”刘敬恒注意到总理眉头轻皱,对自己言语中一些词语感到不快或说敏感。
  “我们的力量源自人民,我们必须要善于听取人民的声音。”司马便将视线再次投向街道,忧心忡忡。
  数年前,中国舆论界、经济界、政界及民间,达成共识,共和中国自共和九年的一系列经济军事成就,是建立在总理和复兴党长期执政所带来的稳固政治基础上。总理和复兴党对国务院强有力的控制及复兴党在地方上的优势,是实现政治稳定的根本,竞争对手也对此予以默认,大家都相信复兴党除非出现严重失误,否则在未来三十年内执政地位不会改变。
  现在,复兴党控制国会65%议席,控制大半地方议会。长期执政令复兴党内部出现独断专行的倾向,党内正雄心勃勃试图控制地方议会70%席位,党内激进派,甚至信心十足的宣称,未来将谋求对国会和地方的绝对控制。想到此,司马忍不住叹息,同时靠在椅背上,慢慢闭上眼睛。
  置身这个时空整整三十年,已年逾六旬。闭上眼睛,司马回想来到这个世界后三十年经历,感慨万千。三十年前,一个背运的普通青年,最大梦想就是找个好媳妇,有稳定收入,平平淡淡快乐地度过一生。可现在,一切都成为虚幻,那个时空的回忆如此遥远,就像前世记忆。对,的确是前世,在那个世界里自己已经死于空难。
  多年来,为建成理想国度,自己殚精竭虑,冒着阻力和风险,一点一滴奋斗,实现了建立强大富足中国的梦想。但,最成功之处,却成为未来中国最大的隐患,财团,中国财团已经具备操控国家的力量。过去十年来,自己曾试图纠正改变,但财团势力已无法控制,甚至反垒断法都不能阻挠其发展。复兴党自满、财团势力大涨,司马酸涩的苦笑。
  慢慢的,司马将这两个难题丢开,既然无能为力,不如暂时放弃,先顾眼前。
  “敬恒,英国态度为什么暧昧起来发?”
  “英国人?典型的帝国主义思维。”刘敬恒轻蔑地说。对于英国,国人实难提起好感。
  “英国人之所以改变态度,当然是因为中德战争,挽救英国于危亡,在百年帝国主义思维下做出选择,试图用暧昧态度,鼓动中德间进行你死我活的战争。但英国绝不会做出实质性妥协,英国期望的,无非是中德两败俱伤,如此而已。”刘敬恒充满对英国投机心理的鄙夷。
  “那么英国暧昧态度,对中国未来会产生什么影响?”
  “毫无影响,总理,国际舞台上,向来以实力发言。一战后,英国衰弱已经无可挽回,此次战争,加速了英国的衰落。因此,英国暧昧态度对我们没有一丝影响,反而颇有助力。”提及实力,刘敬恒的骄傲显露无遗,作为国家从衰弱走向强大的见证者,刘敬恒和绝大多数国人,只要提及中国总会流露出骄傲。中国的确值得他们骄傲。
  此时汽车驶进国务院地下停车场,两人便结束了谈话,下车进入电梯。电梯门刚打开,一名参谋部军事参谋官喜笑颜开地走过来,“先生,莫斯科前线急电。”
  “抓住了马林科夫。”司马大吃一惊。马林科夫是苏联国防委员会五名委员之一,除去这个身份,马林科夫还掌握中俄两国现在最需要的苏联大清洗及对国民迫害的资料。
  朱加什维利是大清洗的组织者,叶若夫则是血腥运动的执行者。叶若夫担任苏联内务人民委员,掌握惩罚机关和杀害“人民公敌”的特别权力。马林科夫则躲在幕后,是朱加什维利领导操纵恐怖运动的秘密弹簧。马林科夫在大清洗中作用不亚于叶若夫、贝利亚、卡刚诺维奇和莫洛托夫。马林科夫拥有特别权力,直接领导各加盟共和国迫害运动。马林科夫亲自审讯和拷问的党内领导人不计其数。
  “朱加什维利逃离莫斯科?”司马被马林科夫供出的情报吓了一跳。
  “总理,根据马林科夫供词,朱加什维利乘座俘获的我军直升机昨夜逃离莫斯科,随行人员除去贴身保镖,没有其它官员。”
  “掌握去向了吗?”司马急忙问。只有俘虏朱加什维利,才能彻底瓦解苏俄国内抵抗运动。但是他偏偏逃了出去,而且利用缴获的国防军直升机。
  “总参情报局和帝俄情报局及特种部队已经开始对城外大规模搜索。另外,张元帅询问是否答应马林科夫的条件?元帅认为马林科夫的被俘和他的供词有助于莫斯科城内市民放弃抵抗,毕竟在朱加什维利逃出莫斯科的情况下,绝大多数红军都会放弃抵抗。”
  情报联络官话音方落,刘敬恒便提醒总理。
  “先生,答应马林科夫的条件只怕俄罗斯方面不会接受,毕竟……”
  “我们需要完整的莫斯科,可以答应马林科夫,我们只保证不将其移交给帝俄军事部门,但并没有保证不将其移交俄罗斯特别法庭不是吗?”司马嘲讽道。
  幸好俘虏马林科夫的俄罗斯士兵为保证马林科夫安全呼叫了直升机,否则马林科夫也不会落到国防军情报部门手中,马林科夫想要安全保证,当然可以给他。
第285章
不会流一滴泪
  城市被炸成一片废墟,不屈不挠的人在房子外墙上写下英勇的口号“敌人能破坏我们的家园,但无法摧毁我们的精神。”但是,逃难的人群却揭示出真相。污秽不堪的衣服,头上、四肢满是血污的绷带,惨不忍睹。一大群人在泥地中缓缓前行,一些人用手推车或婴儿车装着幸存的少得可怜的家当,锅盘碗盏箱子,及从家园废墟中抢救下来的其它破烂。
  市区里散布被炮弹炸坏的有轨电车、卡车和小汽车,路上铺满碎石。破裂的自来水管和污水管喷涌出清水和污物,汇聚在弹坑中,把一条条街道变成粪坑。女人和孩子拎着木桶、提桶和大水罐,排长队,等候在为数不多的清洁水源处。越向市区走,场面越混乱。中国空军持续八天的连续轰炸,让柏林到处的残垣断壁。少数没有完全坍掉的建筑阴森可怖,窗户成为敞口大洞。
  柏林人记忆中恐怖的英美联合轰炸,比起八天前正午,780架中国空军H-32远程轰炸机的毁灭性的轰炸,简直不值一提。国防空军轰炸机投下3759吨炸弹和燃烧弹将柏林夷为平地。柏林市区变成一片废墟,完全被倾天火海笼罩,燃烧汇成一片火海。高温造成强烈冲天气流,吸尽新鲜空气,形成可怕的“火焰风暴”。
  遭受第一轮中国空军轰炸,柏林变成翻腾的地狱。大地像地震一样颤动,火焰发出嘶吼,狂风呼啸,尘埃和烟雾在德累斯顿周围狂暴地旋转。人们在尘埃和烟雾中艰难呼号,妇女儿童在呻吟。幸存者焦头烂额,衣衫褴褛,无家可归,到处徘徊。第二天,1286架轰炸机……每天,中国空军都在加大轰炸力度。
  德国绝大多数城市都体会到曾被日本人称为“怒龙之焰”的火海,德国为希特勒的疯狂付出代价。面对中国空军的轰炸,遭受数年英美饱和式轰炸的希特勒没有四年前的愤怒,接到柏林遭受中国空军毁灭性轰炸的消息后,惊愕数十秒,用平静的口吻说:“当我的人民在考验下毁灭的时候,我不会流一滴眼泪,这是他们自己选择的命运。”
  是的,这是他们自己选择的命运。德国人民在轰炸中失去生命,德国城市化为废墟,数百万德国人无家可归,流离失所时,远在数百公里外的狼穴中,弥撒亚仍然在继续疯狂。
  “一群废物。”钢制防爆门后,狼穴地堡中传出嘶哑的吼叫,仆从大惊失色。
  “小小的乌拉尔,不是莫斯科、朱加什维利格勒,乌米扬诺夫格勒,竟然至今没有攻克,甚至还未攻克换轮车间,竟然有脸要求撤退。”希特勒对保卢斯的电报大为光火。希特勒认为乌拉尔战役会异常轻松。德国占领乌拉尔,然后那个该死、虚伪、无耻的中国人会跪在自己面前,承认无能,但乌拉尔的抵抗,狠狠甩了希特勒一耳光。
  甚至远超中国对柏林等德国大中城市的轰炸。战无不胜的德军,竟被一座小城和只有几万防御兵力的黄皮猴子阻拦,是可忍,孰不可忍。
  “应该枪毙那群废物,竟然在6万下贱黄种人和斯拉夫人的面前选择撤退。35万德国军队无法夺取一座小城,甚至无法形成包围,是德意志军队有史以来最大的耻辱。”
  希特勒歇斯底里的咆哮再次响起,以压倒性优势被黄皮猴子击败,简直不可理喻。一直以来,希特勒坚信日耳曼民族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民族,德国军队是世界上最优秀的军队,小小的乌拉尔35万德军对6万中国人,日耳曼优等民族神化破灭。
  “元首,乌拉尔中国军队不只有三个师。”蔡茨勒为保卢斯和欧罗巴第一军团的将军辩解。
  “第一军团面对的是中国最优秀的空降部队,我们到达乌拉尔时,保卢斯对手是两个中国空降师,但到昨天,保卢斯要面对四个中国空降师和两个海军陆战师的中国最精锐部队。根据情报,其战斗力相当于两个常备师,我们低估了中国军队,元首。”蔡茨勒辩护道。但他面对的是元首越来越冰冷的目光。
  “我们不仅低估了中国的战斗力,同样低估运输能力。中国军队早实现了全摩托化,省际高速公路网使中国拥有快捷的运输能力。乌拉尔距中国边界只有一河之隔,河北是乌拉尔,河南是安西县。现在,第一集团军在亚奈基诺三角洲遭到21集团军反攻,从中东抽调的突厥斯坦集团军距乌拉尔只有200公里,第6集团军是重型坦克军,是中国王牌军。”
  蔡茨勒将一张张空军侦察机九死一生带回的航拍照片再次摆在元首面前。
  “元首,乌拉尔汇聚15万中国精锐,波克罗夫斯克中国第13集团军48万军队,枕戈待旦准备进攻东方占领区萨拉托夫。21集团军已越过乌拉尔河,进入中立地带。过去九天,中国军队完成战略部署。第一军团陷入一百万中国军队包围中,第六集团军到达后,第一军团可能全军覆没。”
  “现在,撤退为时未晚,否则不仅第一军团,整个欧罗巴军团及东方占领区都危在旦夕。”出乎地堡中所有元帅和将军意料,蔡茨勒提出撤退主张时,希特勒并没有歇斯底里。
  “我曾与曼施坦因元帅深谈过,相比战术上的胜利,中国人更侧重战略优势。早在进攻乌拉尔当天,中国就有能力击退我们,第13、21集团军完全可以侧应对攻,迫使德军转入防御。这样战局会进入对峙局面,13、21两个集团军没有能力彻底击败欧罗巴军团和东方占领区两百余万德国军队,所以中国选择等待,即便令俄罗斯方面军陷入危险。一旦第6集团军到达即定位置,而德军仍困于乌拉尔城下,那么,战局就向有利中国的方向发展,拥有东方占领区全部精锐的欧罗巴军团,将陷入中国军队重重包围中。冬天就要来到,一旦欧罗巴军团被包围消灭,整个东方占领区,甚至柏林,都将向中国军队敞开大门。”希特勒与地堡内的元帅都被蔡茨勒悲观的推测弄得面沉似水。
  “尽管只是推测,但我们必须注意,中国军队不是一支防御性军队,而是信奉进攻主义。与进攻相比,中国根本不会防御。”蔡茨勒忧心忡忡。
  “现在,暂时撤退完全必要,甚至迫切。”曾在中国服务的元帅,四天前,便对中国军队的调动提出分析报告,元首对此嗤之以鼻,根本不接受“十二纹章”将帅的报告,但看到报告的蔡茨勒清楚问题严重性。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26/73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