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市民的奋斗(校对)第6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7/730

  就是现在西北公司生产的各类机械设备有超过六成都是被销往江浙一带。和华北实业界不同,这些江浙实业界人士,虽然在当地军政府保持着联系的同时,却又游离在军政府控制之外,两者之间更多的是像现在司马和北方政府官员之间那般,以相互利用、互惠互利为前提。
  而与同时江浙实业界所掌控的资金,以及其它各类资源都为中国实业界之首,尤其是其掌握着的人力资源,远非华北实业界所能相比。正考虑到这些,才使得司马把维持工业区未来平衡的希望,大都寄予江浙实业界的身上,所以自然的吸引江浙实业界来西北工业区考察投资,就成了公司过去一个月之中的工作重点。
  得益与以往和江浙实业界之间的生意往来,再加上西北公司一直以来实行的分期贷款购机的方式,使江浙实业界从中受益匪浅,所以在得到司马的邀请之后,他们就立即着手组团来西北考察。在这个大前提下,这江浙实业界考察团来了西北,虽说现在公司的事情司马过问甚少,但是为了表示对其的重视,司马当然会带队到车站迎接这批江浙工商界考察团的到来。
第150章
学生
  这差不多将近一年的时间,整个京张铁路线上,除了京城二站、张家口、大同四个火车站之外,最为繁忙的火车站恐怕就数孔家庄车站,现在的孔家庄火车站,几乎隐隐露出第五大站的迹象出来。若是论火车站设备之先进,恐怕也当数孔家庄火车站,站台上的几个台吊,就已经突显出的这个车站与其它车站的不同,自打从西北公司成立以来,这里作为西北公司与外界连接的枢纽车站,司马可没少在这个车站投资改善其设施。
  一年多来,作为火车站的站长,孙铭礼可是眼看着这火车站的变化,随着孔家庄火车站变得日益重要,就连同自己在路局的地位,也是随之水涨船高,在开会时已经于其它四大站站长平起平坐。深知一切原因的孙铭礼当然知道,发生这一切改变得根本原因,就是因为这个车站可是靠着一个西北公司壮大,正因为两者共荣共存的关系,所以一直以来对火车站的一切,孙铭礼都是优先考虑西北公司的要求,除了对火车站的改造之外,还有一些其它方面的帮助。
  “嘟!……”伴着远处传来的蒸汽机车进站的汽笛声,一列火车喷吐着阵阵白烟驶进了孔家庄火车站的岔线,这个岔线可是特意为西北公司建立的,过去孔家庄火车站只不过是个停靠站罢了。
  “快看!这就是孔家庄,咱们终于到地方了!”火车缓缓进站之后,看到站台上那个铁牌子上面写着的“孔家庄”三字之后,王天赐不禁兴高彩列的大声叫喊道!
  “我看看……我看看……”王天赐的话音一落。整个车厢里立即乱成一团,车厢内上百个十来岁的少年争先恐后的挤到车窗前,仔细打量着这个念叨了一路上的火车站。
  “啊!这就是孔家庄啊!”显然以眼前这个两楼的西式小楼构成的孔家庄车站,让这些少年大感失望,和他们想象中的车站,完全不同。
  “好了!别看了!以后看的机会多着那,大家收拾好自己的行李,按班点名后,准备下车。”车厢内一个二十来的文文静静的年轻人大声地招呼着。作为一个教师,来察哈尔的西北学校教书,在一个多月前并不在叶兴的人生计划中。但是这一路上下来和其它的老师一起,看护着这节车厢里的一百五十多名学生,已经让叶兴开始慢慢的习惯了下来,看着车窗外的那个不大的火车站。
  叶兴很难把这个车站和那个在武汉引得满城风雨的西北综合学校联系在一起。一想到这个西北综合学校招生广告上的免费就读、免费食宿舍,甚至一年免费提供一次往返路费,叶兴总是会把这种学校想像成,像武汉那样的大城市里的那种慈善或技术学校。其实如果不是因为有西北公司在那里作着保,估计也没有多少人会相信在偏远的西北,竟然会有这么一家如此大方的学校吧!
  “真不知道这个学校到底招了多少学生!光是从湖北来的就有1000多,还有一百四十多个老师。这一列火车里坐的差不多都是从武汉来这里求学的学生!都是寒窗子弟,若不然谁会来这么远的地方上学?这西北公司招这么多学生得花多少钱?”一下火车车,看到从各个车厢里下车的上千名从武汉来的十来岁的少年,叶兴在心里想到,同时也感觉这西北公司的手笔未免也太大了一些。
  其实也难怪叶兴会这么想,就是当初各地的分公司、代理处把各自的过分数线的人数名单报给穆藕初以后,穆藕初当时差点没被惊得心脏停跳。别说穆藕初,就是连司马知道那个数字后,再一计算了一下未来每月的开支,司马自己都差点没被吓死。这时司马知道什么叫广撒网多撒鱼,只不过这鱼未免也太多了一些!
  已经建成的西北综合学校是一所集小学和中学为一体的学校,除了小学是面对公司职工子女和公司附近的子女之外,像中学里的学生,大都是面对外省招生。为此司马特意让人编写了入学考卷。对于考试成绩的要求也并不高。也许是因为在办学时,司马过低的估计了这个时代的国人的求知欲。否则也不会落到最后难以收拾的下场。
  虽说对于很多省份而言,察哈尔这个名字他们甚至都没曾听说过,可是这却不妨碍他们报考热情,毕竟全国上下可没有多少所供人免费上学,还提供免费食宿,甚还包了路费的学校。于是当设在各地分公司、办事处在当地报纸上打了广告之后,报名的学生几乎没把这些地方的门踏破,因为考虑不周的原因,最后为了应对局面,除了加印了大量的试卷,然后在和当时学校的协调下,免费利用这些学校的教室进行了考试。
  当时全国各地数万人齐考试的景色,甚至还连续上了各地的报纸上的新闻,而西北公司的名字,也因为被人广泛得知。可这些都没有任何意义,最重要的是最后按照给各地的批示,结果阅卷结束之后,各地参考的十万多名学生之中,其中的70%多都过了公司事先给出的录取分数线!当司马知道自己的这个中学竟然在各地招了两万多名学生时,差点没被吓死,这个数字远高于司马最初计划的四倍以上。
  按照最高的设想,司马不过只是计划从口内各省招来五千到六千名高等小学毕业生,按照现在的这个结果,两万多人显然已经超出了司马最初的计划的四倍以上,所以当司马看到这个数字的时。也被惊呆了,可是却有着一丝窃喜。
  司马之所以把中学看得非常重要,并在和小学一起施工建设,其原因就是因为在后世时,曾经听过一个教育讲座,演讲的人用俄布的例子讲述了中学教育的重要性。俄国革命之前,俄国有接近六百万小学生,可却只有六十多万中学生,而革命成功之后。建立了俄布,俄布政府对于教育的第一要务就是紧抓中学教育,内战还没结束就已经毕业了三百多万中学生,还有六百多万中学生在校就读。而当时没有人可以理解列宁等人如此这般的行为。
  但是在一九二五年俄布开始了第一个五年计划之后,受限于俄布本国专家不足,只能大量引用德、美技术专家。当上万名外国专家在俄布全国各地指导着工厂建设的时候。在这些外国专家身边围绕着大量的年轻的俄国技术人员。
  这些年轻的俄布技术人员,一边在外国专家的指导下指挥工人建设着工厂。一边向外国专家学习着各种知识。而这些年轻的技术人员就是1920年毕业的俄布培育的第一批中学生,他们在毕业后,不是去了工厂,也不是去了技工学校,而是大都直接进入各类初等工科学校,其中的一部分最优秀人学员,更是进入高等工科学校就读。当他们从学校毕业在工厂实习或工作了一到两年后,大批的外国专家带着更完整、更高深的知识到了他们的身边,这些年轻的技术人员从这些外国专家那里,学会更多用于工业建设的知识。
  十年后,当那些外国专家离开了苏联之后。这些原本年轻的技术人员,设计出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坦克制造厂、飞机制造厂、拖拉机厂等等。这第一批中学生,是俄布30~60年代的技术核心,也正是在他们手中,俄布完成了工业化!就像在讲师说的那样“那些专家们从来没有想到,那些围在他们身边学习着的年龄过二十岁甚至只有18岁的技术人员们。就是俄布的未来四十年的工业技术核心!”
  也正是因为如此。司马才会在一决定开办教育时,就要办中学。毕竟时不待我,因为口外的教育环境,就是整个孔家庄也没有几个高等小学毕业生,可是在口内上完高等小学后,因为家中无钱供应等多方面原因失学的少年,却非常之多。
  在1916年时,中国全国拥有小学生是3843454人,而中学生却只有可怜的75595人,两者之间的悬殊,直接导致中国的根本不可能拥有足够的大学生,基础已经决定了这一切。所以从口内招中学生,就成了司马的选择,像这个时代的师范一样,为愿意来这里上学的学生,提供免费的教育、免费的食宿、甚至于还提供一年一次的往返路费。
  按照司马的设想,这些学生到达学校后,每年只有春节放一次假,其它时间尽可能的把课程密集化,以节约教育时间,2年内上完初中学的课,然后其中的大部分学生直接进入初等工科学校学习。而当他们从初等工科学校毕业之后,正好赶上工业区的大建设时期,那时的他们就像当年的俄布的那些年轻的技术人员一样,在外国专家的手下积累经验,学习新知识,然后再进入国内或国外的高等工科学院深造。而那时就是一个国家摆脱外国专家的时候了。
  可是司马真的没有想到竟然会有这么多人报考,因为口外对于像两湖、江浙等南方省份的人来说,实在是太过遥远。但是当两万多人通过考试,愿意来口外上学之后。司马碰到了大麻烦,学校像校舍、教学楼之类的硬件设施,根本不可能一下招收如此之多的学生。但是如果在已经公布成绩后,再改变录取分数线,显然又不可能,如此一来对公司的声誉打击之大,让人连想都不敢去想。
  那么只剩下了一个办法。就是扩大学校,建更多的教学楼,可是仅只有教学楼还不行,这些学生住在那?这显然是个问题,但是公司根本没有时间,能同时建足够的教学楼的同时,还建足够的校舍。
  所以只能在原来的校舍上打主意,不过解决的办法也很简单,原本计划用四张双层床组成的宿舍,被改造成了三层的大通铺,六米五长、两米宽的大通铺,每层睡9人,一间原本只能容纳8人的宿舍,很轻易地就改成可睡27人的宿舍,如此一来原本为5000人准备的宿舍,完全可以满足招生数扩大了接近四倍后的需求。
  不过哪怕就是在公司集中了几乎全部施工力量和器材的前提下,学校原本计划9月初开学的日期也不得不推迟到9月底,以完成新教学楼的施工。既使如此。各个班级的人数也增加了一倍多,达到百人左右,不过司马想到后世自己上学时,一个班都一百四十多人,倒也不觉得的有什么了,因陋就简嘛!
  当然在这时候,在车站的列着队依然沉浸于能够上学的王天赐等人,显然不知道公司为了能满足他们上学的需求,所付出的一切努力。
  “也许,这里就是自己的下半生所要呆的地方吧!”看着眼前的这个小站,虽说还不知道学校到底是什么样子。但是叶兴还是不禁低声感慨到,扭头看到那些年龄和自己差不多,甚至于有不少都是自己在师范时的同学、校友。叶兴不禁开始对未知的未来充满了期望。
  “这里就是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吗?”看着眼前的小站,刚从师范学校毕业的李明复不禁轻声说道,毕业只不过几个月,一直在武汉的一家中学里教着书,原以来这一生就这样渡过。可是李明复怎么也没想到。自己买了那份报纸。看了那么一份广告,鬼使神差的到西北公司武汉分公司报了名。然后如鬼迷心窍一般,来到了这里,看到这个小站,李明复心中难免有些异样。
  “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这是西北公司在各地报纸上的打招学校教师广告开头第一句话,硕大的十个字,让每一个看到这份广告的人都无法忘怀。当然这句话是司马剽窃自后世,曾经就是这么一句话,让几代中国青年献出了自己最宝贵的青春!
  正是祖国这两个字,挑起了像叶兴这样的师范毕业生、教师们的神经,看着广告上用最煽情的文字表达的西北公司兴办教育的决心,还有兴办教育于国于民族之重要,这些人的神经被挑动了。当然这只不过是用来吸引人的眼球罢了,更深层的原因是因为西北公司开出的报酬同样不菲,也正因为如此,办学校的老师没怎么费事,就已经在各地招到了足够的教师。
  “仅只是湖北一省就来了一千一百二六名来此求学的寒窗子弟,一百四十八名教师,再加上其它各省,这次西北公司的中学从内地各省招来了多少名学生?”站在办公室内看着窗外楼下站台西侧,成群结队的少年在那按顺序登上西北公司用来运货的窄轮货车,孙铭礼不禁一边想着什么,一边轻声喃喃道。
  “孝若,看到没有,一路上看着这些来自湖北此地求学的学子,我才知道,什么叫雄心壮志,这个司马总是时不时有着出人意料之举!过去只知道这西北公司机器造的好,可是现在看来,好的不仅是他的机器,光是办教育的这份心,国内就没几个人能与之相比。”想起在天津时曾匆忙见过一面的司马,张謇看到车窗外的那些正在上小火车的那些学子们,便开口对自己的长子张孝若说道。
  这次作为江浙商界赴西北工业区考察团团长的张謇,在来的时候就已经打定主意这次来西北定会投资几家厂子,作为在过去的小一年之中,西北公司对大生纺织公司的支持的一种回报。但是在一路上,张謇却看到了这些让他震惊的事情,就是在北京换车时看到的那上车的千名从湖北到西北求学的学子。
  虽说在南通时就已听说西北公司在各地招生,并为学生提供免费教育、免费食宿。虽然报纸上用所招学生愈万人来形容,可是更多的是对西北公司的这种行为的赞扬之词,因为很多投资实业成功的财东们,都会不约而同的投资办学,所以最初张謇并不觉得的有什么,可是在看到同车的这一千多名从湖北一省出来的学生时,张謇还是被惊了一跳。
  “父亲,您这些年不也是在南通各地开了数十所学校吗?小学、师范、技校不都不收学费,也提供食宿吗?虽说规模不及西北公司。可是西北公司办的这个免费中学,也许他西北公司家大业大,他们并不在乎养上两万多名学生,可是明年呢?明年也许会更多,光是建学校是一笔多大的开支,这几万名学生,看似西北公司的未来,可是这也是几万张吃饭的嘴,读书的人!一年就拖掉西北公司一个大工厂!这西北公司如此这般实在是有些不智!”
  看着窗外的那些学子。虽说对于司马这种不惜工本办教育的心思很是钦佩,可是张孝若在钦佩的同时,也同样觉得的司马这种办教育的方式,会拖累整个西北公司。不仅只是张孝若一个人,哪怕就是坐在火车上的其它江浙考察团的成员们,看到这些学生时,也同样为之一惊,尤其是现在看到人潮涌动的站台上的那些学子时。
  虽说对于西北公司的投资教育的做法很是钦佩,但是同样也心存着不解。但是更多的却是对西北公司未来的一种担心,担心西北公司会被自己现在这种。疯狂兴办教育的做法给拖垮,进而影响到自己和西北公司之间的合作。
  “也许应该考虑另一种合作的方式!”一些实业界的企业家们看到站台上那些兴奋的学子们,心里不禁开始对西北公司提出的。西北公司以土地、机械、技术入股的合作方式,产生了一丝动摇。而这种动摇正是因为这些企业家们,担心西北公司会被自己的行为给拖垮,从而直接影响到与其合作的企业。但是这些企业家们,却绝对不会拒绝西北公司的提供的技术和设备。毕竟之前西北公司和江浙实业界之间已经有着广泛的合作。
  早在司马建立西北公司。开始生产国内实业界所需要纺织机械、机床等其它机械设备的时候,扶持国内实业界发展。就是司马最初的想法。在这个时代,中国企业购买设备,大都只能花高价购买二流设备,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司马才介入的装备制造业,有了这些机械设备显然不够。
  更多的时候,国内除了这些设备之外,需要更多的是就是技术,而恰恰就是这个技术卡住了中国企业的脖子,因为这些企业并没有多余的资金引进技术,使得国内企业的只能使用落后的技术工艺。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司马在每售出机械设备的同时,还会提供一些技术资料,以供购买设备的企业参考学习,以改良自身生产工艺,增加产品品种。
  其中最成功的莫过于,在向各地机器厂出售大量的机加设备的同时,西北公司向这些机械厂提供的大量的小型简易生产机械的图纸。这些在几十年后的70~90年代各地小厂,为满足那些乡村、街道、甚家庭工厂,而特意研制的小型生产设备,在二十一世纪时早已经没有了市场,可是在这个时代没有比这些小型生产设备,更适合国内实业界的了。
  这些适合家庭生产小型的纱机、布机以及其它小型加工设备的出现,几乎一夜之间,就受到国内大量想投资实业,但是却受限于资本而无力办厂的人士的欢迎。只需要投资上几百元,就可以在自己的家里闲置的房间里办一家小工厂,生产诸如棉纱、棉布、针织品、食品、小工具等等各类小型工业品。
  在有供电的地区,自然可以直接使用本地的普通民用电源为设备供电,就是没有电力供应的地区也不需要担心,只需要他们那有柴火、秸秆、煤就行。因为在中国大多数地区并没有电力供应,所以西北公司特意制造了一种大小和手提箱相当,只有数公斤重的一种全新结构的蒸汽发动机,用于带动小型发电机,为生产设备供电。这种重量很轻、结构也很紧凑的小型蒸汽机,就是后世的格林蒸汽发动机。
  这种格林发动机最具革命性的改进之处在于,把传统发动机的往复式运动转变为回转式运动,于是就大大的简化了活塞发动机。一个全尺寸的这种发动机重量仅仅不到三公斤,却能够产生足够的力量驱动一艘小船或者一个发电机。最为重要的一点是,使用这种格林蒸汽机,并不需要专用锅炉,甚至于就是高压锅都能满足需要。
  当然西北公司还是生产了一种小型锅炉,和后世那种用于食品加工的小锅炉很非常相近,只不过更小。一个由格林蒸汽发动机、小型发电机、小锅炉组成的2千瓦的小发电设备,仅仅只需要百元而已,但是却可以满足一个小型的家庭工厂的生产需要。如此一来,小型的工业设备、微型的低成本发电机的出现,使得国内的小型家庭规模的企业,如同雨后春笋一般,纷纷涌现,最大程度的促进了国内实业的发展。
  而那些购买了西北公司的设备,得到其技术援助得已生产小型工业设备,并从中受益的机器厂,正是这次江浙考察团的主要组成企业,通过出售小型设备,谋利甚丰的这些企业,正有着想扩大企业的心思。
  而西北公司现在要出以机械、技术参股与外人合资办厂,当然吸引了这些企业,但是现在看到火车站的上的这一幕,其中一些人则改变了最初的想法。已经从用贷款购机、购机送技术中受益的这些企业,这会对合资企业已经没了太大的兴趣,仍然心存兴趣的只有西北公司制造的设备,还有他们提供的技术。
  (关于格林蒸汽发动机,我个人也不知道其具性能如何,只是曾一个论坛看到过介绍,因为考虑倒也许这种使用低压蒸气提供动力的微型动力设备,是最适合当时中国环境微型发电设备,所以就用了这个。)
第151章
蝴蝶
  出火车站上水泥路,这条水泥路是西北公司修建的第一条公路,随着公司的发展扩建,以及现要西北工业区的发展,因为西北公司的核心工厂、研究所、医院等等都位于这条水泥路中未端两侧,这条路便成了现在的西北工业区的中心公路。和工业区内的其它公路用编号来命名的方式不同,这条水泥路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名字“实业路”,长达10公里的实业路的中间,就是西北公司的核心区,在那里实业路一个朝西北方向的拐弯,改变了实业路的方向。
  每一个来到西北工业区的人,第一次来的时候,总是会对脚下的那条水泥路而感到惊奇,当出了孔家庄几里路之后,看着两侧不时出现的,中西建筑特色溶成一体的建筑时,总是会有一种置身都市的感觉,如果不是因为公路两侧一楼,并不像都市那般繁华的话,真的会让人如此以为。不过虽说不及大都市繁华,但是看着两侧遍布的商号、店铺,还是能让人感觉这里更多的时候是像一个城市,只不过不时看到的路边的黄土堆,提醒着人们这里正在进行着大规模的建设。
  之所以会让人有这种感觉,实际上还是因为自从穆藕初接管公司后,就开始在实业路两侧兴建了一批建筑,其一层全部被用做商铺,被出租给了有意承租的商家,消息一开,立即就了千百家商号进驻了西北工业区。
  如此除了可以利用公司现有资源为公司谋利。同时也解决了公司员工无处消费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一定程度上安置了一些公司员工家人的工作问题。更重要的一点是。和司马不同,在穆藕初看来,建这么大的一个工业区,绝对不能按照办工厂的方式来办。应该按照建城市的标准。
  虽说司马已经有了一个详细的规划,但是穆藕初还是聘请了一些城建规划人员,在司马原本的规划上进行一些修改,以使未来的工业区从一个普遍的工厂区。像是一个工业城的方向发展。正因为如此,穆藕初才会在公路两侧的闲置地上修建一些商用建筑,除了公司自用之外,这些商用建筑现在大都是被作为办公室,被在工业区投资的企业租用,以满足办公需求。
  “司马,没想到在这西北偏僻之地,你竟然作出了如此成绩,建了这么庞大的工业集团,实在是令人惊喜。虽说这半年多以来,国内传媒都或多或少报道过你们西北公司,可是又有几人知道。现在的西北公司规模如此之大!果然正如你信中所说,我看这里叫西北工业区尚不恰当,叫西北工业城才合适嘛!”
  坐在轿车里的张謇看着车窗不时经过的建筑工地,那些尚在施工中的楼房,明显不是用于工厂。再联系到一路上看到的。那些已投入使用商业楼,张謇不禁开口说道。如果仅仅只是一个工业区。并不需要作如此规划,但是如果他们是想规划一个城市呢?张謇看了一眼坐在自己身旁的司马,心中想到。
  “呵呵!谢过之翁夸奖,这些都穆经理的功劳,我现在整个就是个甩手掌柜,公司的事情我基本上不问,难得清闲啊!”听到张謇的夸奖,司马连忙开口谦虚到,不过说的也是实话,现在公司的事情,司马还真的不怎么问,当然除了一些设备、原料的采购之外。现在更多的时候,司马是在自己的办公室中,为公司的发展清理一些资料之类,同时也尽可以的去做着一些其它事情。
  现在在司马心中摆在第一位的是学校,第二位的是“雏鹰营”,第三位的是民团,第四才能排到公司,之所如此,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公司,有一个能让自己放心的经理在那里撑着。
  “呵呵!有这么一个好经理,真是让人羡慕,当初我也有意让穆藕初出任大生新纱厂的经理,只不过后来他自办了纱厂之后,此事也就不再提及了,后来没想到,穆藕初竟然放弃自己的家业不做,到了你这里当起了经理,有他管理公司,你这个甩手掌柜当的倒也放心。”
  听到司马提到穆藕初,张謇不禁大觉可惜,有时候张謇想来,如果当初自己直接委任其出任大生纺织公司的经理,那么穆藕初是否会成为大生的一员呢?但是一想到这个问题的时候,张謇就知道可能性不大,一上来就将一个外人委任至如此高位,恐怕整个大生没有几个人会服,就是董事们也定会有意思,相比之下,张謇可真有些佩服司马用人的勇气,把这么大的一家公司交给一个外人打理,而且是如此放心,张謇自问自己还没有这么大的魄力。
  “呵呵!之翁,傻人傻福罢了!展览中心到了,这里面展示的工业品俱为我们西北公司生产,还希望之翁能给予指点。”说话的功夫,车队就到了西北公司工业品展览中心所在的大院内,司马便开口对张謇说道。
  原本司马是打算将在这些江浙商界考察团安排在西北饭店,再设宴款待为其洗尘,等明天再来工业吕展览中心参观。可是没想到张謇要求先趁着这会大家先到展览中心参观一下,既然作为考察团团长的张謇如此要求,而且也没人反对,所以司马就只好先把他们带到这里。
  “欢迎!欢迎!呵呵!各位江浙财东、大亨的到来,使得我这西北公司可是蓬荜生辉……这里就是西北公司的工业品展览中心,穆经理,你带大家先进去参观一下。”待几十名江浙商界考察团的成员们从轿车上下来之后,司马便双手抱拳说道。
  虽说对于这些考察团成员司马并不了解。可是在司马看来,也许是自己对民国实业界知之甚少的原因,但是估计这些能随团而来的代表,定是一些实业钜子。但是看到穆藕初在那里和下车的那些实业家们谈笑风生的样子。司马就知道指不定这其中有很多应该是穆藕初的一些旧识吧!
  让穆藕初负责接待这些江浙实业家,一来是因为办厂的具体事宜是穆藕初操作,二来作为江浙人的穆藕初和这些江浙实业家之间,显然不会有什么地域差。如此可以拉近双方的距离,以更有利于合作。
  “这……这些……都是是西北公司制造的?”当几十人的参观团进入了西北公司的产品展示中心之后,看到琳琅满目的各类工业品时,不禁是一片惊叹之声。
  “当然,这些产品全部都是我们西北公司的四个研究所、近五十家设计室,以及西北公司所属于企业生产,当然其中大都是在设计室小规模生产,毕竟西北公司目前生产力非常有限,而这也是我们招商合作办厂的原因。”
  跟在讲解员身后的穆藕初在听到这些同乡们的惊叹声之后,便开口回答道。别说就是自己的这些同乡,哪怕就是穆藕初自己,当初第一次来这时也被吓了一跳。工业品的种类太多、而且其中9成都是国内目前尚不能制造的工业品。
  “之前看到的那些电器的生产技术、设备,你们也全部都转让?”听到穆藕初的话后,从考察团中传出一个声音,众人回头一看,有认识的知道说话的这位是华生电器制造厂的杨济川。此人不过是今年刚创办华生电器。听他这么问,显然是对西北公司展示的那些像风扇、洗衣机、电器开关、电熨斗之类的电器产生了兴趣。
  “呵呵!杨老板。这里显示的所有工业品,我们公司都愿意于国内实业界合作办厂生产,当然有一个前提,这些工厂需要设立在西北工业区内,所有新建工厂在一年内均免税,这是察哈尔都统府批准的工业区建设章程的优惠待遇之一。”看到眼前这个年纪不过三十来岁的财东这般问,穆藕初便笑着开口再次解释道,听到有第一人这么问,穆藕初就知道,这一次江浙实业考察团,肯定是不会白来的了。
  “藕初,我看到不仅那些电器,就是其它的一些工业也大都使用了电木,这些电木原料,西北公司是否能够自产,要不然只怕到时进口会成问题。”看到眼前展台上的各种工业品,其中普遍大都使用了电木,于是聂云台便开口说道,这电木虽说在上海已经企业小规模应用,可是像西北公司这般用量如此之大,又这么普遍却非常之少见。
  “其杰兄,我们公司制造的所有机电设备、电器以及大量的其它工业品上,大都有使用电木,原因是考虑其质轻、易成形、成本较低、隔电性能优良。现在和永利化工合办的电木厂,正在建设之中,估计到明年年初就会投放生产,其产量完全可以满足生产需求。”见说话的是考察团副团长的聂云台,穆藕初连忙开口解释道,最先穆藕初也不知道为什么公司的产品大量使用电木,只是知道最初设计时,这些工业品就是如此设计。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7/73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