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市民的奋斗(校对)第7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74/730

  一年半之前,这里不过是一个荒芜人烟的砾石地罢了,就是在一年前,这里也不过是一个拥有几家工厂的工厂区罢了,可是现在呢?现在这里正在变成一座城市。既使就是现在司马都可以从实业路的两侧,看到向都市发展的迹象,甚至就是在些小路两侧,也开始出现了自发的店铺,一切的一切都在说明,一个事实,西北工业区,已经完全摆脱了最初的定义,正在从一个工厂区像一个城市转变。
  最初这里不过是一条公路一直通往最早以庆化厂的规划为基础建成的西北公司,可是现在呢?最早集中在一个大院、一条公路周围的多家工厂早已不复存在,在原本西北公司周围建起了现在西北工业区的核心区。而现在的实业路两侧已经没有了过去那种分散布设着工厂的局面,只剩下了林立的正在建设中的商业大楼的,在这里也不仅仅是只有一家西北公司还有他的工厂,而是包括着大量商铺、百货公司组成的一个商业城市。
  就是连《西北实业报》出发出了一篇《西北工业区之未来》的设想,在这个设想中,主张把西北工业区的建立西北市,按照现在西北工业区越来越像一个商业城市,而并不仅仅只是一个工业区,所以建立西北市就是势成必然,每一个西北人都可以从中看到西北的未来。
  在其中还提出拆除核心区的旧工厂,在其原址上进行商业利用,修筑环城马路,开设大型百货商场,主张将工业区、商业区、居民区、分区建设。而正是因为这个建立城市的设想,在整个西北工业区引发了一场讨论。尤其是在西北工业区的管理层中,因为这些人大都受过教育的原因,又都希望为西北工业区未来的发展尽一份力。
  于是各种各样的设想、草图就开始被送到了报社。而《西北实业报》也多次登出其中一些人的设想和其设计的规划草图。直到后来,西北公司把一个西北工业区规划方案拿出来以后,才算平息了这场整个关于工业区发展地讨论,可是因为这场讨论,也使得很多人不得不去想一些问题,一些过去忽视的问题。
  “是啊!现在这里越来越像个城市了,以实业路为基线,西北大楼为中心城这座城市向四周扩张。城市的周围围绕着连串的以工厂区为核心的副属城,最终组成整个西北工业城,可是不要忘记现在工业区正碰到的问题。”
  听到司马这么说,穆藕初便开口说道,最近西北公司以及西北工业区碰到了一些问题,这个问题已经有影响到工业区发展的征兆。
  看着墙上的那个规划蓝图,穆藕初知道这个蓝图费尽了那些规划人员的多少心血,至于之前的司马那里的那份规划花费了人们多少心血。穆藕初不知道,可是这一份最终规划,却是几十个设计人员耗时数月,才在司马的那份规划上对核心区进行修改得出的未来的西北城的发展规划。
  按照这份规划,未来的西北城以西北公司为核心构成整个一个商业区。然后以这个商业为中心向四周发展,而在周围分成了冶金、煤化、机械制造、轻纺四个大型工厂区,而在工业带间分布着大大小小的居民生活区。而这个工业区又依靠着公路、铁路把这些点串成一个完整的工业区,而这一切的规划,根本就是一个城市。
  可正是因为如此。却出现了一个新问题。这个问题就是管理上的问题,一直以来。在整个工业区之中,西北公司扮演的角度,除了一个商业机构角色之外,还扮演着政府机构的角度。工业区的内的所有工厂,不论是合资还是独资,都必须要遵守西北工业区的管理办法,而管理办法却恰恰就是司马最初制定的,以军法管理公司的延伸以及扩大化。按照这个管理办法的规定,西北公司负责未来工业区内的税务征收,工基建、安全、治安、防卫、卫生、教育等等,基上就是西北公司的另一个身份就是一个西北市政府影子。
  西北公司除了拥有维持工业区内外安全的保安队、内保队、民团之外,宪兵队则直接作为警察力量在工业区执行着西北公司制定的规则,另外还拥有相当于法庭作用的仲裁委员会,当然也少了监狱。这个集合着公司、政府、军事、司法于一身的公司,显然已经超出了公司的范围,但是无论是穆藕初,而那些投资者也因为如此省却了一些麻烦,对这些都是持支持态度。但是几天前,国内各大报社同时登出的新闻连载,而把西北公司一下推到了风头浪尖之上。
  “你是说几天前口内各大报社,同时登出的那份《西北记行》吧,挺抬兴我们公司啊!直接用中国的东印度公司,西北的关东州、西北的租界来形容咱们公司,如果说咱们公司真的有这么多特权,估计我早都偷笑了,那里还用到处公关、满地撒钱,用来换取政府对西北工业区的支持。”听到穆藕初这么说,司马就知道现在穆藕初还在担心着那篇报道会引起的后果,可是引起的后果是咱们能左右的吗?担心又有什么用。
  “写这篇报道的作者,虽说未属名,可是却一下卡住了咱们西北公司的命脉,一句以公司之名行军阀之实,这个罪名一扣,就是连周家都不好说什么,从京里传出的风声,北方政府高层已经几次谈到咱们西北公司还有西北工业区了,在一些人的眼里,咱们西北公司已经和各地的军政府有一比了,更何况还有人在推波助澜,如果不是为了想从中得到什么好处。他们至于如此吗?”
  强压着心里的怒意,穆藕初开口说,对于别人从报界对西北公司动冷刀子的事情。最为愤怒地就是穆藕初。现在的工业区汇聚了穆藕初太多的心血,而现在竟然有人为了自己的好处,想毁掉工业区,穆藕初怎么可能不愤怒。
  “藕初嗯……最重要的不是这些,这个报道里,除了我下令枪毙那几个吸大烟的人保安队员外,还涉及到公司的一些机密,这事必须要一查到底。按照现在四石的调查来看,这件事牵涉面太广了。”听穆藕初这么说,司马犹豫了一下开口说道,这些事情,原本按照司马的意思,并不准备告诉他,但是现在司马觉得还是应该说出来的好。
  对于《西北记行》的报道,还有对西北公司以及司马种种责难。司马并不觉得奇怪,这些事早晚都会被翻出来,无论他是出于什么样的目的也罢。可是让司马愤怒的原因只有一点,就是其中涉及的泄密问题。在最初刚刚看到这个《西北记行》时司马不知道是谁写的它,可是司马看过那个报道之后。知道这个人绝对是非常了解西北公司,否则在报道之中,也不写的那么详实,甚至于连民团每个月的开支都写了出来。而民团开支一直以来都是西北公司的机密之一。
  司马相信作者的用意,无非是用西北每月高达几十万元的民团经费开支。在向人们,尤其是北方政府传达一个意思。西北公司不仅仅是一个公司,他是一个地方政府,他还拥有自己的独立武装。而且是对政府持有异心,否则也不至于维持如此庞大的民团开支,毕竟生意人绝对不会如此这般,原因只有一个,西北公司另有野心。
  正是因为如此,才使得司马第一次开始担心起工业区的未来,司马从这个西北记行的内容中已经看出了作者的意思,他的意思无非是想挑动政府对西北公司以及西北工业区实行直接管理,而这是司马绝对不可能接受的。正因为在报道中里涉及到的内容,才使得司马让四石对此事进行了追查,昨天四石就给了司马调查的结果,看到调查报告之后,司马就收了起来,涉及面太广了,司马并没有想好解决的办法。
  “已经查出来了?是什么人写的文章?涉及面太广?”听到司马说已经有了结果,穆藕初连忙开口问道,现在穆藕初只一个想法就是把那个人拉到自己面前好好的质问他,为什么要这么针对西北公司。
  “什么人写的不重要,重要的这篇文章背后,不仅仅只有写这个的人,他背后还有很多影子,这些才是最重要的,按照调查部的现在调查的结果,这一切的背后都有日本人在操作的影子,满铁调查部、黑龙会、公使馆、张家口领事馆、日本企业,总之,能来的全来了,他们是想对咱们西北公司、工业区下黑手,这个报道不过是个前奏罢了!真没想到现在咱们会有这么多人想打咱们的主意,不知道是不是应该庆祝一下。”
  想到自己所作所为竟引起这样的后果,司马不禁有些开心的对穆藕初解释道,对于日本人想对公司以及工业区下黑手,司马并不担心,反而因此感觉有些高兴,从这些日本人的动作中,司马确信自己做到了自己最初想要达到的目的。
  “藕初,不过不用担心,现在所有的事情都在我们的掌握之中,绝对不会发生任何问题。日本人绝对不会愿意看到咱们中国富强起来,所以他们想对我们下黑手,也是意料之中的事情,这也是为什么给公司的高层配有安保人员的原因。”看到穆藕初听到自己的话之后,脸一下煞白了起来,司马连忙开口说安抚到,对于穆藕初会这样,司马可以理解,毕竟这些事情不是一般商人所能意料到的。
  “司马,你误会我了,我不是怕日本人,日本人的那些伎俩,我再清楚不过,在商场上竞争不过别人,就会下黑手,他们也是只有这么点本事。我现在更担心的是咱们公司还有工业区,如果没猜错的话,这件事应该还涉及到北方政府,其中必然也包括张家口的那位田都统吧!”
  听到司马这么安抚自己,穆藕初定定神开口说道,因为知道了是日本人想下黑手,穆藕初才会更加担心,以现在的北方政府和日本人之间千丝万缕的关系,不用想像,穆藕初都知道如果真的是那样,恐怕现在的西北公司以及西北工业区所以面对的局面恐怕并不乐观。之所以穆藕初非常肯定田中玉会涉及其中,其原因再简单不过了,任何人或势力都不可能绕开察哈尔地方政府直接插手西北工业区。
  “藕初!你所料不差,现在的中央政府还没有蠢到冒天下之大不韪动我们,不过按我们现在掌握的资料来看其中涉及到多名中央政府高官,现在最让人琢磨不透的就是田中玉的态度。”
  想到调查部的报告中提到的,田中玉最近虽说频频与张家口日本领事见面,但是可是从目前掌握的情报来看,田中玉好像还处在犹豫之中,而就是这种犹豫最让人琢磨不定,也是最令人担忧的。对田中玉的最后的决定,司马还抱着最后一线希望,毕竟一直以来,双方大体上相处还算不错,不过在希望之外总还是需要做一些准备。
第161章
印象
  在从孔家庄火车站下车之后,感觉到一阵口外刺骨的寒风吹来,这让邵振青有些不太适合的忍不住颤抖了一下,忍不住裹了一下身上的大衣。适合了一下寒风之后,邵振青才开始打量着眼前的这个被国内报界称为“中国鲁尔区”的西北工业区的门户,之所以称这个孔家庄火车站为西北工业区门户,实际上是一些好事的报纸所称。
  原因无他,因为从在这里下车之后,你就会立刻感受到西北的气氛,正如之前其它报社的新闻上所说的那,在孔家庄火车站,邵振青的确看到了报纸上描述的蓝色的三轮货车、穿着蓝制服的西北公司工人,但是邵振青注意到,更多的却是穿着各种新旧不一服装的妇女和儿童。
  因为同车的关系,邵振青知道这些妇女儿童,大都是从口内各省搭车来找她们在此务工的丈夫、父亲,因为他们的丈夫、父亲从公司分到底价房,所以可以把家人接来和家人团聚。一路上邵振青从这些妇女的口中知道了太多关于西北公司的故事,正如报纸上报道的那样,西北公司是一家对员工实行高福利待遇的公司,其对员工的待遇普遍高于国内现在任何一家企业,不过在邵振青看来这应该和西北公司从事的利润较高的机械制造有关。
  作为《申报》驻京的特派员,一直以来邵振青都是在揭露北方政府以及北方军的丑闻做时评。虽说对西北公司已是慕名已久,可惜因为经费问题,所以未能成行,只能从外界报纸得知西北公司以及西北工业区的情况。
  直到数天前,邵振青接受了一位友人的赞助,所以此次西北公司之行才得以成行,邵振青希望自己能够对现在国内风头正劲的西北公司、西北工业区进行最详细的报道。顺便了解一下。这个被在日本报界被称为“阻碍日本复兴之手”的西北公司到底是什么样的集团。
  “这次来这,一定要弄清楚现在大家口中的中国的东印度公司到底是什么样子!希望这次自己没有白来一趟。”看着车站外熙熙攘攘的路人,邵振青嘴角稍带一些笑意的低声自语到,如果说数天之前,在邵振青看来西北公司更多的时候是一个充满活力的企业而已。
  虽说这个企业已经成为了中国实业进步,甚至达到或者世界先进水平的象征,也被一些人称为中国的奇迹以及实业希望所在。
  但是因为那篇在全国影响力最大的多家报纸同时登出的文章之后,邵振青对文章中描述那个以军法管理着工业区。以军法管理员工以及其家属的西北公司的兴趣更浓。虽说邵振青本人信奉自由主义,对强权主义可谓是反感至极,但是同样对这个被支持者称为斯巴达化之西北的西北公司兴趣倍增。
  邵振青并没有直接加入对这个“中国的东印度公司”的抨击的阵营,至少在邵振青看来,在自己没有亲眼看到并且调查过,这个月前的“中国奇迹”,现在的“中国东印度公司”之前,邵振青觉得自己不应该盲目的相信那篇文章中所说的一切。
  虽说对于公司组建民团。邵振青持着反对意见,可是现在各地商会都有自己的商团武装,地方上也有民团,所以在已经通例的情况下,那么西北公司以察哈尔民团总团的名义。建立自己的武装力量,倒也无可厚丰。只不过,就像文中说的那样,一个万人的民团,一个月竟然需要四十六万元的军费。这个开支未免也太过庞大了。所以邵振青觉得也许这背后也许隐藏着什么,至于什么。邵振青现在还不知道。
  “这是?无轨电车?”当走出西北火车站之后,一出站台邵振青就看到停在火车站外的一辆汽车,看到那辆汽车车顶上拖着两根数米长的“大辫子”,去年从日本归国前,曾经看到日本以及上海的英租界内坐过无轨电车的邵振青,一眼认出了眼前的这辆汽车。
  西北电车公司,是公司为了解决目前而临的日益严重的职工交通问题,而特意成立的一家公共交通公司。在工业区引入电车,是司马在看到西北实业报上一个建议文章后决定的,在那篇文章里提到,现在公司的大多数职工居住的小区距离工作地较远,上下班至少需要步行半小时以上,甚至有一些职工步行更长时间。
  因为提议工业区应该建立一个公共交通系统,并提议公司应该仿校口内大城市,建立工业区内的电车交通网,以改善工业区内目前存在交通问题,在文中还指出公司应该在实业路、2号、4号以及1号、3号、5号公路,建立至少六条电车线路。之所以如此分布,就是因为整个工业区95%的工厂、生活区,都分部在距离这六条公路周围1.5公里之内,如此分布职工上下班步行都不会超过15分钟,既可以节省员工的精力,又可以给工业区创利。
  看到报纸上的这篇报道之后,司马才想起来除了汽车,还有电车这东西,在这个时代冒然引入后世的公共汽车显然不合适,可是进口几十台电车先解决一时之急,应该没有什么问题,再则公司早在年前就已经开始制造电动机、电线,就是以后自己制造应该问题也不大。
  于是就是因为这个原因,才会在一边向优秀职工提供低价自行车的同时,一边着手建立起西北工业区的公交体系。就是用无轨电车构成的公交网。之所以选择无轨电车,就是因为跟有轨电车相比,无轨电车因为可以绕过道路上的障碍物而弹性较高,而且它只需电线,而无需投资铺设轨道,投资相对较少。
  于是司马便决定从国外进口了十台603型有轨电车,用于建立工业内第一条有轨电车交通线路。而这条线路就是往返于实业路两端的一号公交。每隔0.75公里设一站,票价为每站一枚铜元。
  现在邵振青眼前看到的这条线路,就是1号线公交的终点站,之所以将终点站设在孔家庄火车站,实际上是为了方便从内地来此的客商、工人家属能更方便的到达数公里之外的工业区。
  “呵呵!和上海电车公司用的电车基本上没什么区别,不过好像更大了一些。”经铁制条栅门上车以后,看到车里的已经挤满了了人,扶好扶手站在车尾的邵振青的车上起落式玻璃窗。不过少了遮阳的百叶窗,以及马蹄形座位,心说道。
  其实邵振青并没想到,现在他脚下的这辆电车应该是中国第一批国产电车,当第一批三辆从香港购进的二手英制603电车运到西北工业区之后,除了两辆被用在工业区进行试运营之外,另一辆则在汽修厂被大卸八块对进行了研究。结果在那里发现制造这种电车并不比制造三轮汽车的技术复杂多少,因为公司长途运输队损毁了大量的六轮卡车。
  于是汽修厂便直接利用这些损毁的六轮卡车的底盘进行改造,参考603型无轨电车设计了100型无轨电车,而直流电动机也更换成了公司制造的大马力直流电动机。并且还根据603型电车在试运营的出现的情况,加长了车身,使得其满载时可以载95人左右。
  超过603型电车十多人,汽修厂仅仅不过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就利用报废六轮卡车的底盘制造了三十五辆电车,现在和外购的十辆603型电车一起在公司的1号线路上运行,而公司正在建设二号公路线路。建成后将全部使用“国产”无轨电车。
  “这里的电车比上海的电车快了一些。只不过这叮啷、叮啷的铁链声有点让人扫兴!”邵振青几乎都没有感觉到车辆振动,电车就已经离开了站台。电车出孔家庄之后速度提高的很快,和邵振青过去在日本、上海做过的有轨电车的感觉完全不同,可是随之而来的叮啷、叮啷的铁链声让邵振青有些不太适应。
  和上海相比,西北公交电车的运营速度为每小时二十五公里,相比于这时国际上通常的67英里的速度相比快了一倍多,而如此的高速的原因,除为了提高电车的使用效率,正是因为使用了大马力电机以及充气式轮胎,才使得提高运营速度成为了可能。而那些铁链声,是因为绑在电车轮胎上的防滑链的声音,因为地上有积雪的原因,用上了防滑链所以才会有这种铁链音,而这些却是邵振青无从得知的。
  “这位先生请买票。”就在这邵振青心下感觉到这里的电车和外地不同时,一个穿着黑色公交公司制服的售票员挤过拥挤的人群来到邵振青身旁说道。
  “我到西北广场,给你钱。”看到眼前这种穿戴的男售票员,邵振青才算找回了一些熟悉的感觉,于是便拿出早已准备好的金城银行发行的五角小面额纸币,虽说早已听到西北工业区的物价很高,不过邵振青觉得五角纸币应该足够了。
  来西北工业区之前,受他人指点知道金城银行的银元券,是西北工业区内除银元之外,唯一的流行纸币,所以邵振青就将友人赞助的一千元采访经费,在京城的金城银行换成了大小不等面额的银元券,以方便在西北工业区内使用。
  对于西北工业区只流通金城银行的银元券,邵振青当然可以理解,毕竟这金城银行最大的股东。就是西北公司的老板,自家照顾自家生意这是肯定的,西北工业区内人口这么多,现金流流通量自然非常大,是任何一个商人都不可能放弃的。
  “西北广场,十三块铜元,找你四角钱。票请拿好。这位请买……”售票员一边熟练的撕票找零,一边开口说道,话音未落钱已经找给了邵振青,同时向下一位乘客收起了票钱。
  “没想到这西北公司倒也地道,是按的市价找的零,而不是官价。”
  接过小车票和找来的四角零钱后,邵振青心说道,在这时铜元价格分成官价和私价。官价是百元铜元合一银元,而此时因为铜元滥发,通常都是一百三十枚铜元换一块银元,而现在西北公司用这种比价,显然让邵振青很意外。
  公路好、电车速度较快、不贪小便宜,这是邵振青在初至西北时,对西北公司的第一印象。接下来的一路,邵振青就在不时透过车窗打量着车外的一切。只能看到布满冰雪的显得苍穹至极的荒原,直到十多分钟后,在路边的另一侧才开始出现尚未建成的楼房,从工地上看到的人来看,这些楼房显然并没有因为天气寒冷而停止施工。
  接下之后路边的建筑越来越密集起来。而路边的店铺和行人也跟着越来越多,让邵振青惊奇的是,所有的行人都走在人行道上,并没有因为公路上车辆罕有车辆,而在公路上行走。也许这就是外界称赞不已的纪律吧!邵振青在心中想到。虽说这里的路边的店铺比张家口还要繁华几分。可是对于在上海生活数年的邵振青而言。并没有什么吸引力,而眼下吸引邵振青的正是路边的那些走在人行道上的行人们。
  当电车到达西北广场的站台之后。从车上下来的邵振青看着出现在眼前这个庞大的广场后,不禁惊呆了,说实话这么大的广场邵振青还是第一次见到。这个占地面积为0.4平方公里的花园式广场,整个广场的地面全部是由条形石块铺成,在西北工业区内,这是唯一的一个石质路面,这些石块就是因为工业区改扩而拆除的公司第一批工厂的基石,之所以如此,正是为了纪念那些工厂。
  “这里应该就是全中国最大的广场了!我终于知道为什么他们会说,来西北一定要来西北广场!这里并不仅仅是西北中心,而是西北的象征!”走到西北广场正中央之后,看着眼前的这个带着中西建筑风格的西北大楼,34米高的八层楼房并不算高,可是此时站在广场之中的邵振青,却不得不承认,作为一个个人站在如此庞大的广场之中,是显得如此的渺小。
  在这时整个人看到迎而面对的西北大楼时,就会不自主的有一种发自内心的景仰的感觉,正因如此,邵振青才算知道,为什么大家说来西北一定要来西北广场,这时邵振青总算知道了这个广场的设计者的真实用意。
  “恐怕每个人站在这里,都会有这种感觉吧!”想到自己之前内心的那种感觉,邵振青不禁如此想到,虽说已经知道设计者用意正是如此,可是邵振青却不得不承认,设计者成功了,站广场中央感觉异常渺小的自己,之前的确把眼前的这座西北大楼成成了希望!
  而这也许正是西北公司设计这样一个广场的用意吧!想到自己心中的那种感觉,邵振青相信西北公司之所以设计这样一个广场,就是希望别人从心理上意识到西北公司正是自己的希望和未来。
  正如邵振青所猜测的一般,设计这个广场的确包含有这个意义,实际上这是在后世普遍知道一种利用人们心理上弱点给人们一种暗示,而这种弱点就是人站在开阔的广场中会不自主的感觉到自我的渺小与无知。而如果这时眼前有一座庞大的建筑的话,人们会有意无意的把对这座建筑充满敬畏感,进而会对其产生依赖,这也是为什么在西北大楼的设计时,司马要求西北大楼从外观上看起来,要尽可能的雄伟的原因。
  话说。如果不是因为技术能力受限,司马可直想把西北大楼建的更高、更大。可惜现在只有这么一个建在雄伟的基座上的国式风格浓厚的西北大楼罢了,不过至少还是可以给这个时代的大多数人足够多的暗示了。
  “邵青,浙江人!”在兴安饭店的前堂,这个西北工业区内一家山西人月前开的小饭店,这是邵振青找了十多家饭店之后选择的一家,虽不在西北的中心可是距离交通较为便利的实业路也不算远。更重要的是这里的房价也很公道。
  还没来西北之前。邵振青就从其它报社的报道中得知,西北工业区的工资虽然普遍高于内地,但是这里的物价同样较内地高出不少,几乎于时下中国物价最高的上海处于同一水平。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一千元的经费说少不少,可如果真的用在新闻采访上,并不见得充裕,为此邵振青只能尽量节省经费开支。
  在这家兴安饭店登记时。服务员拿出的登记表上,邵振青写下了邵青二字,是在名字之中去除了中间的那个字。等到安置好住处之后,时间已近中午,邵振青便在饭店一楼的餐厅内,一看菜单,邵振青才惊于西北物价之贵,比之上海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和大家说的一样。这西北工业区的物价之贵是以食品为首,这些青菜价格就这么高?咦?黄瓜?番茄……”看着菜单上写着的菜名,对于菜单出现并不应该出现在这种严冬的青菜名,邵振青不禁感觉有些好奇,而价格已经不在邵振青的考虑之列了。这些青菜在严冬腊月的天气里。根本不可能种出来,在各地的饭店里,为了防止有人刻克刁难,像菜单都是随着季节走动,这种夏秋的菜色。绝对不会出现严冬腊月的菜单里头。
  “怪事年年有。唯有今年多!真是奇了怪了!”见到桌上四道菜中的三道,是用绝对不可能出现在这种季节的青菜炒出时。邵振青不禁喃喃摇头说道。
  “服务员,你们这些菜都是从那里来的?”碰到新鲜时就要追根问低这是记者的本能,这么一个新鲜事,邵振青那里可能就此放过,于是连忙问道上过菜后正要离开的服务员。
  “这些菜是公司的玻璃大棚种的菜,在菜市场就可以买到,这位先生,还有别的吩咐吗?”听到这个客人的话,服务员便开口熟练的解释道,像这种问题已经不是第一次碰到了,大冬天里能吃到黄瓜、番茄之类的夏秋青菜,每个初来工业区里的人都会这么问。
  服务员口中的玻璃大棚,实际上就是司马特意建立的玻璃温室,去年的那个只有大白菜和肉食品的日子,让司马实在是不习惯,在这个时代并没有返季节的青菜的概念,而从南方运青菜更不现实。已经习惯于冬天可以吃到各色青菜的司马在公司的玻璃厂投产之后,就立即建立几处大型的玻璃温室,为了确保在冬天零下二、三十多度的严冬能够吃到各色青菜,司马甚至在玻璃温室里接了暖气。
  虽说玻璃温室的成本高,但是因为后世广泛采用的聚乙烯薄膜此时并没有发明,而从后世大批量购买也不甚方便,而公司玻璃厂的产量足够,所以司马就特意建了上百亩玻璃温室,不过不得不承认,建这些温室的开支非常庞大。为了提高玻璃温室的利用率,增加效益,司马还特意从后世买来了温室蔬菜大棚立体化种植的资料,以便采用立体化种植,产出更多的青菜,当然尽管如此,这些青菜的价格相比于夏秋,仍然贵一倍多。
  当两月前,第一场雪下来之后,温室农场的第一批青菜也成熟上市了,当穆藕初等人看到顶花带刺的黄瓜、娇艳欲滴的青椒时,总算是明白为什么司马一定要花费巨资建温室农场了,在严冬腊月天里能吃到这些新鲜的青菜,让人感觉真的非常之舒服,更何况这些青菜本身就已经让人垂涎三尺。
  而第一批返季节青菜上市之后,工业区内收入水平较高的技术人员以及五级工以上的高收入群体,看到这些青菜,无论是出于想偿鲜的念头或是其它,几乎是一市就被购买一空。虽说这些玻璃温室里种的返季节青菜的价格不菲,可是在西北工业区内除了饭店之外,在工业区内的还是有固定的消费群体,再加上时不时一些工人想偿偿鲜,所以一直以来,这些青菜都属于供不应求的菜色,所以价格自然比初时又有所提高,这也是邵振青感觉到菜价偏高的原因之一。
  “呵呵!这些西北人真的很会享受,屋外是冰雪覆盖,屋内温暖如春,还能吃到如此新鲜的蔬菜,倒也是一种享受。”一边吃着这些冬季甚为难得的蔬菜,一边透过饭店硕大的玻璃窗朝外看去,外面街道不时可以看到裹紧大衣,头戴着皮毛帽子,顶着寒风走动的行人,邵振青不禁开口说道。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74/73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