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的黑科技系统(校对)第29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91/1643

  基于同样的理由,陆舟相信,掌握锂空气电池技术的高等文明,绝对不是一开始便掌握着这项技术。
  在它们的文明史上,一定存在着类似于前置科技的东西。
  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的话,锂硫电池的可能性很高。
  残骸一号负极材料中的碳纳米小球,虽然和锂硫电池并没有直接关联,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却存在着一定的启发性。
  没有任何技术是一蹴而就的,在应用到锂空气电池中之前,类似的空心碳球技术,必定在其它地方得到过发展。
  考虑到系统任务的那个提示,直觉告诉陆舟,那些空心碳球或许会成为解决锂硫电池技术瓶颈的关键。
  于是,在研讨会上,他说出了这个不成熟的观点。
  至于能不能让人信服,就不是他的事情了。
  研讨会结束后,出席会议的人纷纷离场。
  坐在位子上还没动的王教授,表情却是有些不悦。
  虽然按理来说,他没有不爽的理由,毕竟他是搞碳硫复合材料的,空心碳球也是碳硫复合材料的一种,但陆舟对他说话的态度,却让他很是不满。
  搁在他的研究团队里,23岁的研究员,也就干个端茶倒水的活儿,还反过来教育起自己了?
  不只是如此,他认为吕老对这个年轻人的重视太过了。
  科研这东西虽然深奥,却真没什么技巧。方法无非是不断地实验,不断地试错,从错误中总结经验,再用经验堆砌新的理论。
  从这个角度来讲,做实验就像是赌博一样。
  在锂负极表面添加表面聚合物材料的思路很多人都试过,moli公司砸了几个亿美元进去,破产之后被日电接盘,接着又砸了几个亿进去,但依旧没有出过成果。
  你一个搞数学的跑过来,写几行公式算了个模棱两可的结果,随便做几个实验就把需要花几个亿甚至十几个亿的项目给搞定了,这运气也太特么好了吧?
  要说心理平衡,那王海峰肯定是不平衡的。
  然而不得不承认,这一行就是这么的现实。
  在此之前计算材料学不过是个冷门到大多数硕士学出来,最后都跑去搞软件开发的研究方向,但去年刊登在《自然》上的那篇论文之后,现在不少大学都在研究要不要给化院的通修课加一门泛函分析,或者放进选修里。
  看了眼陆舟的方向,王海峰终于还是忍不住,和旁边的吴世刚院士抱怨了句。
  “你说这小子是不是太狂了点?”
  虽然在学术上的观点存在分歧,但大家都是搞锂硫电池的,大家私下里的关系还是不错的。到是这陆舟,是个突然冒出来的人物,以前国内材料学界根本就没有这号人。
  然而吴院士和王海峰的观点却不同。
  工程师出生的学者大多务实,在他的观点中,年龄、身份、门第都是次要的,虽然对陆舟的学术观点持保留态度,但这观点仅仅是学术上的。
  而且,他说话一直比较直,有什么说什么。
  在会议上如此,在平日里也是如此。
  吴世刚看了王海峰一眼,反驳道:“他花自己的钱做研究,你还管的到人家头上去?咱们做好自己的研究就行了。”
  说完,吴老先生便收拾东西走了。
  先前被陆舟一句话给呛住的王海峰,这满肚子的抱怨又被老友的一句话给呛住了,不禁血压升高,憋得面红耳赤。
  过了好一会儿,他才从嘴里憋出了一句嘀咕。
  “得意个什么劲儿啊?拽得跟二五八万似得。”
  说罢,他拾起了自己的保温瓶,拂袖而去。
第305章
实验启动
  研讨会结束之后,陆舟也随着人潮离开了会场。
  然而就在他正准备向实验楼的方向走去的时候,忽然有人从身后叫住了自己。
  “陆教授,好久不见啊。”
  回过头看去,只见李荣恩教授正面带笑容地向自己这边走来。
  想到前段时间自己刚刚从老先生这里挖走了两员大将,陆舟一时间也是有些不好意思,不由笑着问好。
  “好久不见,您身体还好吧。”
  “别的都好,就是这心脏不太好,”看着陆舟,李教授虽然是笑着,但语气还是颇有些怨念,“好不容易带出来两个徒弟,这下好了,全都给你拐跑了。”
  “这个……怎么能叫是拐跑了。”陆舟干咳了一声说道,“而且旧的不去新的不来,您一定会找到更好的——”
  李教授摇了摇头:“行了,我不是来找你兴师问罪的,他们能有一个好的去处,我也算是放心了。虽然没读博有些可惜,但在你这儿,能学到的东西不比在我这儿学到的少。”
  要说就因为挖走了两个学生兴师而问罪,那也太夸张了点。谁也不能说自己带出来的学生,毕业了就一定得在自己这儿打工,即便他确实有将两人吸纳进中山新材做研究的想法。
  跟着陆舟明显更有前途,在薪资待遇不坏的情况下,任何打算在这一行有所发展的年轻人,都会做出类似的选择。对于两位学生的选择,李荣恩虽然不舍,却也是支持的。
  他的研究团队,还不至于因为少了两个硕士而出现什么影响。
  停顿了片刻,老先生看着陆舟认真问道,“说实话,你在研讨会上证明的过程,我看的不是太懂。关于那个空心碳球的结论,你是认真的?”
  陆舟点了点头:“我没必要在这种事情上乱讲。”
  在碳硫复合材料中,空心碳球算是比较新颖的一个思路,拥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而且得益于碳纳米技术的突破,类似于碳纳米管、富勒烯、石墨烯材料的价格每年都在下跌,应用到工业生产中也并非没有现实基础。
  盯着陆舟看了好一会儿,李教授忽然笑着摇了摇头:“……孙洪标那个老家伙的眼睛还是毒辣,看来他说的没错,你小子确实胸有成竹了。”
  陆舟不好意思地笑了笑,谦虚道:“胸有成竹夸张了,我也只是有三成的把握而已。”
  当然,这三成的把握仅仅是成功的把握而已,并非是什么成功率,实验这东西鬼才知道要做多少次。
  毕竟他对空心碳球的猜测全都是建立在基于常识做出的推论上,虽然用数学方法能证明这种可行性,但能不能找到这种材料还真不好说。
  “三成的把握已经很高了,通常情况下我们的实验都是去赌不到一成的可能性。”感慨了一句之后,李教授看着陆舟,继续说道,“那就期待你的好消息了。”
  陆舟问道:“您的研究团队不参与吗?”
  李教授摇了摇头,笑着说道:“你都已经进去了,我还掺和个啥?等着看你论文得了。”
  中山新材毕竟不是什么行业巨头,资金有限。做锂硫电池方向的研发短期内很难看到成效,身为企业股东之一的李荣恩,自然不会贸然往里面投钱。
  而且国内锂电负极材料还有很大的市场空缺,相比起做新材料的研发,远不如先把眼前的市场给消化了。
  至于锂硫电池这个大项目,还是交给那些行业巨头去捣鼓好了。
  ……
  会议的总结文件大概过上十天半个月才会下来,不过那些东西和陆舟没什么关系。
  国家项目很重要,享受了政策的优惠还是得出点力气的,不过系统的任务也很重要,两边的研究工作陆舟都不打算落下。
  而且,同样是做空心碳球这个方向,虽然两边实验室的实验任务不同,但在部分研究上彼此之间还是能起到互补作用的。
  次日上午,陆舟通过远程视频处理完一部分面试的事情之后,顺便和远在硅谷的萨罗特教授进行了视频通话。
  金陵这边的研究所,仪器大概还有一段时间才能到位,但硅谷那边的实验室,随着星空科技的资金到位之后,已经可以开始实验了。
  十万美元的年薪不算便宜,陆舟没打算养一群闲人。
  做好了具体的研究计划之后,他很快编辑了一封邮件,发到了萨罗特的邮箱里。
  “……具体的研究计划我已经发到了你的工作邮箱里,你先看一遍,有什么问题可以告诉我。”
  根据陆舟对那个碳纳米小球的拓扑学分析得出的结论,它的原型大概可以拆解成一个C70富勒烯分子与一个存在两个拓扑缺陷的碳纳米管。
  用化学的语言进行描述便是,将C70富勒烯材料的部分π键打开,并用存在扑拓缺陷的碳纳米管对其进行修饰,在特定的条件下改变其分子空间构型。
  这听起来似乎很复杂,但想要做到这一点其实也并不算很难。
  首先将电弧室抽成真空,通入氦气,两根高纯度的石墨棒靠近,并通过高压电产生电弧效应,碳棒气化产生的等离子体在惰性气体环境下不断碰撞,就能形成稳定的C60、C70等富勒烯大分子。
  将其中的C70分子筛选出来,和通过CVD真空管式炉生产的碳纳米管进行混合,在真空环境下发生热反应。
  由于π键和大π键本身的不稳定性,加热期间会产生相当复杂的化学反应。根据预期的高分子模型进行比对,从反应室中不断筛选出相似的产物,然后分析产物的物理、化学性质。
  也许一千克的产物中,能找到那么几毫克的宝藏。然后根据产物、时间、用料等因素绘制不同的曲线,摸索出一条类似于经验公式的东西,进而在建立起一套完善的理论。
  这看起来似乎是个笨方法,但从现实的角度来讲,却是当前最合适的选择。
  毕竟在寻找一个稳定制备的方法之前,首先需要解决的是从无到有的问题。事实上,很多材料学的实验,都是通过这种“笨方法”做出来的。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91/1643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