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生就会跑(校对)第19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94/485

  稍稍顿了顿,才接着说道:“不用说400米了,就是100米,你自己都知道,除了起跑和加速之外,保持最高速度的奔跑也不过就短短的一二十米。你需要的是合理的分配好你的速度,叶钦,你的速度能力不弱,但体能并不足以支撑起来,你适当的还是要将前半程的体能和速度分配得更为合理一些,这样才能保证你冲刺的时候更加有冲击力。”
  “还是很难卡好这个点。”
  叶钦点点头,回想了一下刚刚跑完的400米,感觉上并不是那么简单,还是遇到了很大的困难。
  和一二百米的短跑项目不同,四百米项目从枪声响起之后,是不能完全拼着最高速度去跑的。一二百米,只有将自己的速度加起来,然后闷头冲向终点线就可以了。
  而400米项目,需要考虑的东西就多了。
  体能和速度的分配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
  即便是最顶尖的选手,为了能够保证自己的中后半程的体能和速度,都需要在前半程适当的控制着节奏。
  当然,也不是说,不能放开去冲去跑,但这样的跑法,就是二百米一过,基本上身体乳酸过度堆积,体能消耗过大,几乎后面可能就是完全跑不动的。
  普通人是这样,职业的顶尖400米运动员依旧逃不开这条规律。
  只不过相对于一般人而言,职业400米运动员的身体素质更好,体能充沛,肌肉耐受力强,即便是按照一开始就全速冲刺去跑,跑出来的成绩也还能够看得过去。
  但当所有选手都处于一个水平线,彼此见并没有那么大势力差距的时候,合理的跑动技巧对于运动员来说就十分重要了。
  在贝勒大学测试400米之后,迈克尔·约翰逊向叶钦提出,可以试试放开一些前面的节奏去跑,叶钦在尤金站的时候做了这样的尝试,效果很显著。
  但跑得也十分艰难,最后五十米的冲刺,几乎压榨干了他所有的力量,跑完就倒,在冲过终点线后的那一段时间,他几乎连站都快站不住了。
  “这需要时间,我们不能操之过急,你现在是职业运动员的成长阶段,现在的任何一点技术上的调整,以后都会关系到你整个职业生涯的成败与否。”
  兰迪·亨特尔面容冷峻,对于叶钦说的问题,他也在考虑。
  提前抵达美国贝勒大学,兰迪·亨特尔就是为了和克莱德·哈特能够一些交流,结果很明显,改变节奏是最好的方式。
  基础能力训练,和专项能力训练,这两方面兰迪·亨特尔都丝毫不缺,他只是没有真正的指导过男子400米项目,有些地方拿捏不准,还是需要能够找到有人给他一点建议。
  叶钦以前的跑法,已经不再能够支撑起他渐渐提升起来的水平,如果再按以前那样跑,叶钦在中后半程优势明显,跑完之后甚至也不会太辛苦,但明显的,还有很大一部分潜力没有充分的挖掘出来。
  但改变节奏,绝非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叶钦前半程控制节奏,二百五十米开始加速,然后到最后的五十米左右冲刺,这一系列的跑法,是从开始练400米,两三年的时间里一直不断地训练,不断强化,慢慢形成的风格。
  这数年的时间,叶钦自己都不记得跑了多少个400米,而在当初,他起跑加速和速度能力还未充分起来的时候,这样的跑法,却是让他一路在400米的比赛里走得比较很远。
  现在骤然需要打破,最需要面对的问题,其实就是习惯。
  这种一趟两趟,让自己前面一二百米稍微跑快一点是很容易做到的,关键就在于精准,如何能够最准确的去分配前半程的速度和体能,然后然后他在保持到中后半程的时候,依旧有足够的体能进行冲刺。
  像尤金站那一场,叶钦能够感觉得出来,那是自己的超常发挥,不是说全程总体成绩的超常发挥,而是最后五十米的时候的超常发挥。
  最后五十米那种艰难得几乎无法跑不动的情况,是他曾经刚开始跑400米才会遇到的情况,如果不是常年的超距离速耐训练,换一个人,即便意志力再强你想冲也冲不起来。
  “那教练,纽约站的比赛就真的不跑400米?”
  原定计划,叶钦是要参加的是纽约站男子200米和男子400米的比赛,不过,尤金站的成绩出来之后,兰迪·亨特尔就放弃了纽约站400米的比赛。
  说实话,叶钦心里多少有些觉得可惜。
  他内心其实有点很奇怪的感觉,在兰迪·亨特尔手下接受训练,不知道是因为对方执教风格的缘故,还是他年龄渐长,很多原来学过的东西沉淀到了一定时间,多少已经有一些自己的想法。
  尤其是这次的400米调整,他感觉这个时候应该要多跑一些400米比赛,通过比赛来调整自己的节奏,毕竟在国内,他遇不到这样高水平的对手,机会难得。
  兰迪·亨特尔显然也看出了叶钦的想法,微微摇了摇了头,解释道:“你现在的节奏有些凌乱,我们需要多研究一段时间,来确定你更加合体的速度分配。纽约这一站,你参加200米就可以了。”
  说着,兰迪·亨特尔顿了顿,接着又说道,“这也是对于你以后的发展更为有利一些,你刚刚在尤金站拿下了400米冠军,如果第二站突然跑个第八名,这对于你以后给其他人的观感不好。而且,200米,你今年还没有好好的跑过,全力以赴,在200米比赛里跑出自己的好成绩,你很快就能让美国田径界都不可忽视你。”
  作为一个美国人,兰迪·亨特尔在某种程度上,他还是很在意美国田坛对于他带一名亚洲选手的看法。
  私心上来说,刚刚拿到了一个尤金站大奖赛的冠军,他甚至希望叶钦就此收手,直接离开美国。
  这点上,兰迪·亨特尔此时和很多国内的某些教练员和运动员有点类似,某场比赛突然出了特别好的成绩之后,急急忙忙就开始休息调整了,无非就是怕后面跑砸了,没有了前面那种跑出好成绩时的轰动效应。
  另外一点,叶钦的200米也真需要好好的跑上一场了,前面的大阪站和尤金站都没有200米的比赛,纽约站这一战术一个很好的站点。
第二百七十四章
尤塞·博特
  在2005年,国际田联世界巡回赛中,纽约站的大奖赛比赛,是由著名的体育品牌锐步所赞助,又称之为纽约锐步大奖赛。到了2006年,锐步被阿迪达斯收购后,又再次更名为了阿迪达斯大奖赛。
  伊坎体育场是以美国商人卡尔·伊坎的名字命名,他为该体育场捐献了1000万美金,是在唐宁体育场的原址上修建的,2005年4月23日再次装修结束再次投入使用。
  这次纽约锐步大奖赛也是伊坎体育场迎来的第一次的国际性大赛,同之前俄勒冈大学海沃德体育场一样,伊坎体育场在跑道方面也达到了国际田径联合会1级认证。
  后世国际田联世界巡回赛改制,纽约大奖赛在2010年—2015年一直是国际田联钻石联赛中的一站,一直到2016年,纽约大奖赛在被取消,转而改成了在摩洛哥拉巴特市进行,这样是国际田联钻石联赛在第一次在非洲设立大赛站点。
  6月11日下午,伊坎体育场。
  作为国际田联在美国本土最重要的一站大奖赛之一,又是在纽约这个大都会举行,而且因为时间的缘故,6月11日是周末,前来赛场观看比赛的观众只比尤金站多,不比尤金站少。
  美国体育的强大,往往就体现在这些方面。像大型如同橄榄球的大赛,甚至能有几万人现场观看,并且在本土电视台直播的时候取得极高的收视率。
  田径赛事虽然比起橄榄球、棒球、篮球这些项目来说,在美国不算是最流行的,但长时间的体育文化浸染下来,依旧有众多的体育爱好者是其拥趸。
  “尤塞,我觉得你可以认真的考虑一番我们向你提出的建议,牙买加田径协会给不出更好的条件了,你来美国的话,我们可以直接给你安排大学,甚至常春藤的名校也不是不可能。牙买加太小了,你在那里只会让你的天赋浪费了,你应该到更广阔的的舞台上来。
  你再认真的考虑一下,即便你不想改国籍,但你还是可以来美国训练。牙买加那边的田径运动员,又不是只有你一个这样,他们中的很多的运动员他们都是在美国接受训练。更好的设备,更优秀的教练,还有奖学金,商业合同,都能够在美国得到进一步的开发。”
  “谢谢你的建议,史密斯先生,但我暂时还没想过要到美国来留学或者说训练,我喜欢牙买加,美国的冬天太冷了,我可受不了。如果你没有其他的事情的话,我要去热身了,我的男子200米的比赛很快就要开始了。”
  尤塞·博特看着这个突然找上门来的白人,耸了耸肩,神情平静,丝毫没有半点因为对方所说的内容而心有所行动,转头换好了衣服和鞋子,直接上了跑道开始进行热身训练。
  从2002年开始,这样标榜着职业经纪人的各色人物,他已经见过了不知道多少,尤其是在02年到04年雅典奥运会之前,可以说时不时的都能遇到那么一两个人,突然冒出来说,看重他的天赋,可以带他去美国云云。
  拜托老兄,我可是国际田联新星奖的获得者,我当然是有天赋的。
  而就在尤塞·博特踏上了伊坎体育场的跑道之后,格伦·米尔斯腆着大肚子,看着这名突然冒出来的美国佬,微微摇了摇头,道:“史密斯先生,我看你还是换个时间再来,我们马上就需要比赛了。”
  奥马尔·史密斯有些无奈地笑了笑,对于运作牙买加运动员到美国来训练这种事情,他已经做了不知道多少次了,原本以为,这又会是一个手到擒来的工作,但这次却出乎预料的失利了。
  几个月时间,从教练到经纪人再到运动员本人和他的家庭成员,他都有做了一番努力,但结果很糟糕,尤塞·博特依旧不想到美国来训练和生活。
  对方在牙买加那个小地方呆得似乎特别的习惯。
  如果是在04年雅典奥运会之前,奥马尔·史密斯差不多会放弃这个天赋惊人的牙买加黑人,因为那时候对方的成绩一年比一年好,节节攀升,可以说是一颗冉冉升起的巨星,围绕在他身边追逐的各种经纪人多不胜数。
  但现在,对方身上可没有那么多光彩了。
  大概和大多数成为顶尖巨星的运动员一样,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总少不了一些波折。去年雅典奥运会,尤塞·博特出人意料的在预赛中就出局,让整个牙买加所有支持他的人都无法接受。
  在大型赛事中的失利,观众们可不管你是因为个人压力,还是身体状态伤病,总之没有达到期望,那么矛头自然就是直指尤塞·博特本人。
  天才运动员一夜之间似乎成为了人人喊打的老鼠,从报纸到互联网到网络电视,不敢说绝对的臭大街,但辜负了许多人的期望,这是一件极为可怕的事情。
  就奥马尔·史密斯所知,对方在刚结束雅典奥运会之后,甚至躲回老家的农场一段时间,私底下都在传尤塞·优特因为备受诘难而落泪哭泣。
  他这次是专门在美国等着前来参赛的尤塞·博特,经过了雅典奥运会的沉寂,一名运动员选手想要再站起来,少不了要在国际田坛的各种大赛锻炼。
  奥马尔·史密斯本以为这会是一个好机会,能够再次鼓动对方离开牙买加那个小岛,在纽约这种光怪陆离的大城市,对于年轻运动员的吸引力是难以想象的。
  美国之所以能够成为大国,这里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放在田径上,一个很突出的特点就是,他们汇聚了全世界最好的运动员和教练员,还有诸多大学对于体育方面的人体工程学的研究等等。
  本以为这次能够说动尤塞·博特,但是该死的,还是没有用。
  这不禁让他感觉有些泄气,美国本土对于优秀。
  这里面的原因有很多,但说什么不习惯美国的气候之类的,奥马尔·史密斯是不相信的,他觉得失败的问题可能只有一个,那就是尤塞·博特自己主动换了教练。
  而这个教练就是站在他面前的这位身材肥胖的老黑人。
  “错过了这次机会,尤塞,他会后悔的!”
  奥马尔·史密斯看着已经离开,前往跑道进行人身的黑人,转而认真地看了一眼,格伦·米尔斯,仍是心有不甘地再次说了一句。
  格伦·米尔斯的名字,作为一个偏向于田径方面的体育经纪人,他还是有所耳闻的,对方并不是什么科班出身,而是自学成才。在八九十年代还不怎么引人注目,但是到了千禧年之后,逐渐有了不小的名气。
  其中2003年世锦赛男子百米冠军,金柯林斯就是他的弟子。
  “相信我,他不会!”格伦·米尔斯看着这名纠缠了不少时间的美国人,淡淡地回了一句。
  在他心里其实还有一句没有补上,“后悔的该是你们!”
  想到这些,格伦·米尔斯又忍不住笑着摇了摇头。
  尤塞·博特,这是牙买加近年来最为有天赋的短跑运动员,在2002年的世青赛上,就拿到了男子200米冠军。在尤塞·博特16岁的时候,就已经能够跑出迈克尔·约翰逊20岁后才能跑出来的成绩。
  这样的天赋,是整个牙买加都关注的焦点。
  格伦·米尔斯本来没有想过要知道尤塞·博特,但尤塞·博特在雅典奥运会失利之后,硬是主动和牙买加田径联合协会提出,他要换教练。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94/48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