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在东汉末(校对)第10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01/522

  “说你是傻且吧,人家刘德然都说了,因为史料不足,这些故事有些查无实据,只能听听,不能当真。你啊,尽信书不如无书,这都不懂,还装什么有学问呢。”
  “你胡扯,不信我们去问问他。”
  “问问就问问,走,谁输了谁在太极道馆请一席。”
  “请就请,谁怕谁啊。”
  不过,来找刘修的人都扑空了,刘修不在洛阳,他到了长安。
  刘修到长安是公私两便,私事是在为《长安志》的绘图做实地考察,《洛阳志》的畅销,让他及时的把《长安志》的准备工作提上了日程,文字方面有的是人,插图这一块他却要亲力亲为,倒不是他觉得只有自己能画,而是这两本书其实并不是消遣那么简单。
  他先推出《洛阳志》,让洛阳的贵人们知道洛阳的繁华,产生自豪感,然后再推出《长安志》,让他们看看当年比洛阳还要辉煌的长安如今是什么败落样,给他们一个震撼,让他们知道珍惜现在美好生活,以长安的败落为鉴,多一些清醒的思考,为以后改革做一些铺垫。
  这两本书是以娱乐为表,以古鉴今为里,可以说是一本谏书,如果不是因为有一个这么崇高的目标,蔡邕哪会有空帮他搞这些不登大雅之堂的东西。
  公事,则是与永昌太守曹鸾相关,曹鸾关在槐里狱已经一个多月了,天子一直没有给一个处理意见。其实天子一气之下,是想让人乱杖打死曹鸾的,不过最后让刘修劝住了。
  你打死他,反而成就了他的名声,自己落了个昏君的恶名,对目前的困境有什么帮助?
  天子看了他的上书,便把这件事交给了他,你去处理吧,我看你有什么好办法。
  于是刘修便来到了槐里狱,见到了曹鸾。
  曹鸾五十多数,其实算是曹操的远房亲戚,当初还是曹腾推荐他入朝为官的,很早就做到了二千石,不过后来曹腾死了,曹嵩不善于经营,曹家又想脱了宦官这个恶名,结果搞得士人不接受他们,宦官认为他们是叛徒,里外不是人。曹鸾在这二千石的位置上一呆便是十几年,而且迁来迁去,越迁越边疆,最后被迁到永昌这个蛮荒之地。永昌在哪儿呢,估计很多大汉人都不知道,但是告诉你出了永昌郡不远便是天竺,应该便有点概念了。
  为了能从那鬼地方调回来,曹鸾决定死里求生,利用大旱这件事为党人讼冤,如果真能成功,他的名声可就大了。为了增加说服力,他还把话说得特别过激,就差说如果不赦免党人,大汉明天就要完蛋了——其实这也不能怪他,读书人大多喜欢把事情说得非常严重,以证明自己的正确性。
  但是事出愿违,上书送出去之后,等来的不是天下大赦,而是槛车征送槐里狱的诏书,一看到诏书,曹鸾的汗就下来了,到槐里而不是洛阳,他知道自己想慷慨就义的机会都没有了,等着被槐里狱的狱卒折磨一通,无声无息的死在某一间牢房里吧。
  曹鸾人还没到槐里,头发就全白了,一下子老了二十岁,整个一风烛残年的老头。刘修第一眼看到他时,吓了一跳,还以为狱卒把他领错地方了呢。
  “没错,就是他。”陪着刘修下来的狱卒笑道:“到了这里一个月,一天一个样,吓的。”
  刘修这才相信,他又问了一些曹鸾的情况,然后对那个狱卒说道,我奉天子诏,有些事情要问他,你回避一下。那狱卒看起来比较憨厚,也没有多问,行了一个礼便出去了,顺手带上了牢门。
  “我是孟德的朋友。”刘修示意曹鸾不要紧张,把自己和曹操的关系说了一下。其实曹操没有托他来救曹鸾,曹操知道曹鸾闯了大祸之后,想和他撇清关系还不来及呢。不过这个时候扛出曹操的牌子,有利于打开曹鸾的心理防护。
  果然,一听曹操的名字,曹鸾放松了不少。刘修拿出他上书的副本,老实不客气的说,我对你上书的内容有些不同见解,想和你当面沟通一下,希望你能坦诚相待。
  曹鸾被关了一个多月,早就没了当初上书时的冲动,以为自己死定了,现在听刘修这口气,好象还有一线生机,哪里还有什么骨气可言,刘修说什么,他便应什么,搞得刘修都有些郁闷,他原本以为多少要费些口舌的,没想到居然会这么顺利。
  看来在生死面前还能坚持自己的信仰的人毕竟是少数。
  面对这样的人,刘修也没必要再多说什么,他直接要求曹鸾,你写一封请罪疏,深刻检讨一下自己的错误,我给你呈上去,也许陛下会饶你一命。曹鸾满口答应,没想到刘修接着又说了一句,我先告诉你,你写的这封请罪疏会随着你的上表一起抄送到各郡县,将来会天下人皆知,所以你不要信口开河,胡乱认罪。否则你名声臭了是小事,影响了对党人事件的解决才是大事,到时候你这一颗脑袋可担不起。
  曹鸾吓得一头冷汗,再也不敢掉以轻心,这一不小心就是遗臭万年的事。
  刘修给他五天时间,同时让槐里狱给他调换了牢房,让他洗了澡,好吃好喝的侍候着。他对曹鸾说,请罪疏写好了,这些就算是给你的一点补偿,写不好,这就是你的断头饭了。
  曹鸾连连点头,屁都不敢放一个。
  曹鸾的事情处理得告一段落后,刘修去见了右扶风张则。张则是名门之后,又是颇有治绩的能臣,对刘修这种少年不怎么放在眼里,特别是当他知道刘修是奉天子诏来逼曹鸾低头的。他固然看不起想邀名的曹鸾,但同样也看不起刘修这种莫名其妙而少年富贵的宗室。
  刘修吃了个闭门羹,张则根本不睬他,也不说在,也不说不在,就把刘修晾在门房。
  “大人,还是回吧。”陪刘修来的狱卒一见形势不对,连忙劝道:“要不,下吏陪大人去周边转转,此处不远便是孝武皇帝的茂陵。”
  刘修乐了,茂陵早就被造反的农民挖了,还有什么好看的,难道还想捡些宝不成?不过,这个狱卒看起来倒是蛮有趣的,身材高大,长相也端正,更重要的是没有狱卒常见的那种阴狠气,看起来比较阳刚,而且好象还有点羌人的感觉,像是个混血儿。
  “你对茂陵熟悉?”刘修想起来马伦家好象就是茂陵人,这个狱卒也姓马,不会就是扶风大族马家的吧。
  “下吏就是茂陵人。”
  “哦,是扶风马家吗?”
  “是的,不过很惭愧,至今一事无成,辱没了先人的名声。”那狱卒很尴尬的说道:“下吏叫马腾,草字寿成。”
  刘修一激零,顿了片刻,又问道:“好名字。你可成家了没有?”
  “去年刚成家。”马腾高兴起来,“今年年初刚生了一个儿子。”
  “是吗,那真是要恭喜你了。儿子叫什么名字?”
  “马超。”
  刘修好半天才反应过来,原来五虎将之一的马超才出生啊,俺来得还真是太早了些。他看看局促不安的马腾,笑了笑,向门卒要了纸笔,随手写了几句话,让他去交给张则,然后起身掸掸衣服,对马腾说道,这右扶风府真是无趣。走,我们去看看茂陵,顺便到你家去看看你家的麟儿马超,一听这名字我就非常喜欢。
  马腾大喜,连忙领着刘修出了门,直奔茂陵。
  刘修刚走不久,张则便从里面奔了出来,一看空荡荡的门房,连忙问道:“洛阳来的刘修在哪儿?”
  门卒一看,有些莫名其妙,人家等了半天,大人你连个信都不给,人家刚走,你倒急急乎乎的跑出来了,是真的还是故意的?是不是名士都喜欢玩这一套啊。
第190章
茂陵荒烟
  茂陵,汉武帝的皇陵,西汉王朝甚至是整个中国史上都非常有名的帝皇陵,除了前面的秦始皇的始皇陵,汉武帝的茂陵是目前为止规模最大的皇陵,实际上仅论地面陵园的建筑奢华程度,茂陵比始皇陵有过之而无不及,原因很简单,汉武帝时的国家财力非秦始皇时可比,而且秦始皇在位只有三十七年,和汉武帝的五十三年相比差了不少。
  依照惯例,天子即位第二年开始修陵,天下贡赋的三分之一用来修陵和其中的财宝。汉武帝在位时间太长,国力又强盛,以至于最后修好的帝陵虽然规模非常大,却无法藏下所有的陪葬珍宝。
  武帝一朝名臣辈出,茂陵左有卫青墓,右有霍去病墓,霍光、金日磾皆在其侧,规模都不小,地面还有大量的石人石兽,依稀可见当年的恢宏气像。
  刘修看到了曾经无数次看到过的马踏匈奴,只是心中却没有一丝愉悦,他抚着石马背上被打砸后留下的痕迹,看着眼前虽然已经经过收拾,却还是无法掩盖当年那场浩劫留下的衰败气相,沉默不语,心中充满了凄凉。
  西汉亡了,曾经雄居天下的长安城败落了,以前他就知道这个结果,但是远远没有现在这么触目惊心,因为大汉中兴不到二百年,命运又将再一次降临到洛阳城,在亲眼目睹了洛阳城的繁荣之后,他为即将到来的人间地狱而恐惧万分。他极力想阻止这幕悲剧,可是真能如愿吗?
  刘修坐在石马背上,双手托着脸,看着远处寂静无声的山陵,好半天没说一句话。马腾和许禇在不远处看着,他们不明白刘修在想什么,为什么会露出这么忧伤的神情,但是他们什么也没说,看着眼前的这一切,任何一个人都会心情沉重。
  张则远远的走了过来,看到刘修那落寞的背影,脚步不由得一顿。他迟疑了片刻,走到石马面前,抬起手拍拍石马,叹了一声:“赤眉为祸不浅啊。”
  刘修闻声转过头看了张则一眼,心中暗笑。到你府上去求见,你把我晾在那里,现在倒追到茂陵来了,这名士的脾气果然与众不同啊。
  “赤眉虽然难辞其咎,可是真正的罪魁祸首却不是赤眉。”刘修从石马背上跳下来,抚着石马上被敲破的残缺:“把良民逼成了暴民的人,才是真正应该追究的。”
  张则迟疑了一下,认同的点点头,“是啊,王莽乱政,才是真正的罪魁祸首。”
  刘修摇摇头,对张则的看法不以为然。不过,张则能认识到这一点已经不容易了,真要从他嘴里说出制度的问题,那才叫大白天见鬼。他冲着张则呲牙一乐:“卧虎大人匆匆而来,又为何事?”
  张则曾经担任牂柯太守,在南中地区非常有威信,永昌、越嶲一带的夷人非常惧怕他,称之为卧虎,他后来还因讨伐狄人升任护羌校尉,是位允文允武的干才。
  听到刘修称他的威名,张则没有说什么,笑了笑,看着远处仿祁连山而建的霍去病墓出了好一会儿神,这才收回目光,轻声说道:“曹鸾虽然不是什么正人君子,可是在永昌还算是有治绩,为党人鸣冤也算是难得,大人既然也有心为党禁做点事,又何必折辱他?”
  刘修摇摇头:“我不是折辱他,如果你认为我这是要折辱他,那我接下来岂不是还要折辱天下的读书人。”
  张则神情一冷,他是看到了刘修的留言,知道他来办理曹鸾的事情是想为解党禁出力,这才赶来和刘修见面,现在听刘修的口音,好象他并不赞成党人,可能还要对党人不利,他不免有些不快。虽然他不是党人,但他还是钦佩党人的。
  “大人也觉得党人罪有应得?”张则的声音中多了几分寒意和冷漠。
  “罪有应得谈不上,但要说是自取其辱,倒也不是冤枉他们。”刘修微微一笑,指了指远处的茂陵,突然说了一句题外话:“有所坚持是对的,可是也要看坚持的是什么,有所反对也是对的,可是也要看反对的是什么。”
  张则被他绕得有些晕,没有立刻反应过来,刘修已经举步向前走去,他指了指四周的陪葬陵墓:“这里有这么多的名臣,却没有那位上天人三策的董仲舒先生,大概也是天意。”
  董仲舒是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首倡者,也是汉代学术传承官方化政策的建议人,他对汉代经学的影响之深远不言而喻。张则虽然不以经学出名,但是对董仲舒还是敬重的,听刘修对董仲舒颇有轻慢之语,不免有些不快。
  看到张则脸上露出的不快,刘修叹了口气,看来要打倒董仲舒这块牌子还真是不容易,张则还算不是经学出身,对董仲舒还有这样的心理,那些天天读着圣人经典的读书人又当然如何?任重而道远啊。
  为了防止进一步刺激张则,刘修回归到了正题:“我到槐里来,不是我自己的事,是陛下安排的任务。”他放缓了语气,“陛下并不是不想解党禁,可是你也要知道,曹鸾与其说是想为党人鸣冤,不如是想为他自己求名,象他这么搞,党禁也许永远都解不开,只会越来越严厉。这难道是天下读书人希望看到的?”
  张则眉头一挑,沉吟不语,过了好久,才轻轻的叹了口气:“这么说来,倒是我想得差了。”他顿了顿,又说道:“那大人有什么话要对我说?”
  “我想请你上疏请以张奂为太尉。”
  刘修解释了一下洛阳的情况。太尉陈耽被免之后,没有几个人敢做这个太尉,按例,太尉去职,司徒顺序为太尉,但是袁隗却以自己不谙兵事之名坚辞。袁隗不敢当,司空许训更不敢出头,其他人更是连想都不敢想,说来说去,这个机会就落到了段颎的头上。要论兵事,谁还敢说比段颎更强?护羌校尉田晏、护乌桓校尉夏育两大重将都是他当年的司马,而最近在洛阳闹得最凶的刘修更是夏育曾经的属下,与夏育一起打赢了宁城之战。
  刘修原本也是希望段颎能成为太尉,但是他现在不这么想。
  原因很简单,段颎对付羌人用的是屠杀的手段,一举荡平了东羌,听起来的确让人很爽,但是问题并没有得到彻底的解决,羌乱还在延续。如果让他做了太尉,他说不定会力主对鲜卑人大开杀戒。刘修不反对把鲜卑人全给屠了,但是他现在看到了更多,也想到了更多,他知道,至少在目前,重症缠身的大汉并不具备征服鲜卑人的实力。
  在这种情况下让段颎任太尉,风险系数非常高。更重要的是,段颎是宦官一系,他一旦做了太尉,对目前微妙的权力均衡非常不利。看起来段颎上台对刘修有利,但是刘修却不想因此让宦官一系超过士人一系太多,否则他就不好从中做小动作了。之所以和袁隗和解,也是出于这个目的。
  除去段颎之外,有实力做这个太尉的,就是三明之中的另一个,张奂张然明。
  张奂有战功,有学问,他在尚书上的造诣即使一般的儒生也不能望其项背。但是他在士人中的名声并不好,一方面是因为他以战功出仕,是武人,另一方面是因为建宁元年窦武、陈蕃之所以死在宦官手中,与他被宦官蒙蔽有很大的关系,他在军中的赫赫威名成了北军倒戈的重要因素,虽然他因此后悔莫迭,拒绝了封侯,以后又多次为窦武、陈蕃申诉,但是士人还是不愿接纳他,哪怕他后来也因为得罪了宦官而遭到禁锢。
  张奂现在也遭到禁锢,一直闭门不出,如果能让他出任太尉,实际上就表示天子将要开党禁,重新启用党人,对于天子来说,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让步,万一被党人们会错了意,再次猛烈抨击朝政,让天子下不了台,那可就麻烦了。
  由谁来提议,这个人选非常重要,成了,他将是党人的救星,败了,他就是替罪羊。刘修不想做这个出头掾子,他选中了张则。张则不是党人,他甚至不是经学出身,由他出面,不会让天子感到抵触,而且他的治绩很好,天子对他印象非常不错,相对来说,接受的可能性更大一些,就算是不接受,也不至于大发雷霆,象处理曹鸾这样处理他。
  当然了,要想把事情办成,这些还远远不够,这封上书怎么写就非常重要,要是还象曹鸾那样写,十有八九还要坏菜。刘修的目的就是打消张则的那股戾气,希望他从大局出发,既把意思表达清楚,又不至于触犯天子的逆鳞。
  张则明白了,他虽然觉得刘修这么做有些推他下火坑,自己躲在后面看戏的狡猾,但是并不在意,他很爽快的答应了刘修的请求,表示立刻上书天子推荐张奂为太尉,并尽量把话说得婉转些。刘修非常高兴,两人又说了一些闲话,这才分手告别。
  张则一回太守府,立刻请来了属吏士孙瑞,把自己的意思一说。士孙瑞吓了一跳,犹豫了半天不敢写。士孙家是扶风大族,他的父亲士孙奋家财一亿七千万,梁冀向他借财五千万,结果他只给了三千万,梁冀大怒,示意当时的右扶风把士孙奋兄弟一起下狱打死。经此一变,士孙家是一年被蛇咬,十年怕草绳,生怕再惹出祸事来。
  见士孙瑞不敢写,张则胸口一拍,你写,有功是你的,出了事我一个人担着。见张则这么说,士孙瑞知道不写是不成了,只得勉为其难,花了两天的功夫,终于写出让张则满意的奏疏,张则当着士孙瑞的面亲手誊抄了一份,封了泥,用了印,然后把原稿还给士孙瑞,这个你自己收着,将来立了功再拿出来。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01/52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