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在东汉末(校对)第10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03/522

  “真的?”唐英子睁开眼睛,长长的睫毛忽闪忽闪的。
  “当然。”刘修忽然感觉有些不对,这小丫头看起来不像是随口一说啊。果不其然,没等他反应过来,唐英子就伸出小指:“我们拉勾。”
  刘修犹豫了一下,唐英子却自己伸过手来,掰起刘修的手指拉了勾,然后才得意的笑了:“男子汉,大丈夫,说话要算数哟。”
  “这个……”刘修咂咂嘴,有些担心的说道:“我说英子,你又惹谁了不成?”
  “没有,我乖得很,怎么会惹别人呢。”唐英子一本正经的摇摇头,过了一会儿,又幽怨的叹了一口气:“其实就是因为我太讨人喜欢了,所以才惹了事。”
  “究竟怎么回事?”刘修吓得坐了起来。唐英子大部分时间都在宫里陪太后玩,有太后罩着,一般人想被她惹都未必有资格,可是看她这样子,似乎事情还挺严重。
  唐英子瞟了他一眼,淡淡的说,大皇子天天要她陪他玩,卢植回来之后,他们连着几天没有进宫,大皇子在宫里又哭又闹,谁也不要,何贵人急了,派人来说,要让唐英子到她宫里作宫女,专门陪护大皇子。陪大皇子玩玩是一回事,做宫女做专业陪护又是另一码事了,唐英子不愿意,可是又不敢和卢植说,只好等刘修回来再说了。何贵人这两天没派人来,那是看在太后的面子上,一旦她得到刘修已经回到洛阳的消息,她肯定会再次来讨人。
  “何贵人?大皇子?”刘修笑了,“你进宫陪大皇子不好吗,说不定大皇子以后就是太子,你就是太子妃了,还有机会做皇后。”
  “我才不要做皇后呢,不好玩。”唐英子头摇得像拨浪鼓,“宫里太闷,没意思。”她摇晃着刘修的胳膊:“大哥哥,你和我拉过勾的,可不能耍赖。”
  刘修被她摇得头晕,连声笑着讨饶:“行,行,我不耍赖,可是,你给我什么好处?”
  “你想要什么好处?”唐英子咯咯的笑道:“要不,等我长大了,我嫁给你?”
  “噗!”刘修呛了气,咳嗽不止。
  不出唐英子所料,何贵人很快派来了人向刘修讨要唐英子,来的还不是旁人,正是新任河南尹何进,未来的国舅大人。
  何进中等身材,长得非常结实,一看就有杀猪的底气。团团的脸上堆着温和的笑容,四处打量了一下正在悬挂的十幅山水,连连点头称赞:“舍妹经常在天子面前称许刘君是个人才,我本来还有些不以为然,现在看来,舍妹的眼光倒的确是高我一筹的。”
  刘修知道他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也没什么心情和他扯淡,只是谦虚的笑笑,不吭声。何进见了,也有些尴尬,便简洁扼要的说明了来意,贵人希望刘修能让唐英子入宫陪护大皇子,无论他出多少价都可以接受,何家愿意交刘修这个朋友。
  刘修沉默了片刻,很不好意思的说道,英子不是我家的人,我不好做她的主,我可以帮你问一下,她要是愿意进宫,那自然没话说,如果不愿意,那我也没办法。
  何进沉下了脸,语带威胁的说道,这可是贵人的一片善意,请你三思。另外,上次阳翟长公主的事情,你还欠我何家一个人情呢,是不是也该还一还了?
  刘修不以为然的一笑,阳翟长公主虽然也叫刘修,却跟我这个刘修没什么关系,你要还人情,去找她,别找我啊。至于贵人的善意,我心领了,有情后补,但是我不能拿一个与我没有一点关系的女孩子去讨好贵人,这于情于理都说不过去啊。
  何进真的恼了,他觉得刘修太自以为是,真以为你没人敢惹?袁家不惹你,是人家不屑,你看袁隗只是示意了一下,中常侍袁赦轻飘飘的一句话,你先生卢植的庐江太守就免了,你还有什么招?现在得罪了袁家,你是内朝、外朝都树了敌,这个时候再惹何家是不是有些太不自量力,你以为靠上宋家就有用,宋皇后连个女儿都没生出来,又和宫里的宦官有死仇,她这皇后能当几天,还真是说不准的事,这个时候何家向你示好,是给你机会,你居然还不当回事?
  刘修对何进的恼怒还真不当回事,他既然要帮宋家,那就做好了和何家战斗的准备。
  何进拂袖而去,进宫和妹妹一商量,很快转身又去了大长秋曹节的府上。
第192章
失控
  曹节年近七十,松驰的皮肤上布满了老人斑,一双细长的眼睛总是半眯着,让人猜不透他在想着才能。顺帝初年就入宫做小黄门的曹节在宫里已经生活了五十年,经历了无数的风雨,在曹腾、侯览等人先后故去之后,他已经当仁不让的成为宦官中的首魁,如今爵为华容侯,邑七千六百户,位大长秋,秩中二千石,主皇后宫中事务,兄弟曹破石为越骑校尉,从子曹绍为东郡太守,其他作太守县令县长的有十几个,可谓是权倾朝野。从桓帝末年以来,宫中多次政变,都以曹节的完胜告终。
  曾经名震天下的三君:窦武、陈蕃、刘淑,在曹节的面前,无一合之力;桓帝弟渤海王刘悝想耍赖不给钱,被诬谋反,夫妻自杀;不管是名士还是皇族,在曹节的面前都不堪一击,其他的小事就更不值一提了。
  何进的突然来访,并不在曹节的意料之外。宋皇后的一举一动,皆在曹节的耳目之中,他之所以没有任何动作,只是觉得没有必要,想看看宋家究竟要蹦跶到什么地步,同时也想看看何家的反应。
  何家和宦官走得很近,但是这些宦官里面不包括曹节,宦官也不是铁板一块,做为资格最老的曹节和晚一辈的张让、赵忠之间面和心不和,各有各的算计,就算是和曹节走得最近的王甫也有自己的小算盘。曹节虽然是个宦官,却不是个普通的宦官,一般来说,宦官都出身贫寒,没读过几天书,狠则狠矣,心计却一般,而曹节出身大族,二千石的官吏出了好几个,他本人也读过很多书,对古今事知道得不少,是宦官中少有的智者,要不然也不会在宫中打拼五十年不倒。他知道,不到万不得已,何家不会来找他。
  曹节很客气,降阶下迎,让何进有些受宠若惊。两人在堂上说了一些闲话,最后就说到了太极道馆,何进也不隐瞒,直接提醒曹节,刘修和曹家、宋家走得很近,他外朝不靠袁家,内朝不靠你老人家,他是想烧冷灶,求意外之富贵。当然了,他这是极大的失算,有你老人家在,他肯定会一败涂地的。不过呢,最近他搞得很热闹,洛阳城的太学生对他很看重,而且他最近还要为党人说话,这党禁可是你老人家的杰作啊。
  一提到党禁,曹节稀疏的眉毛抖了一下。如果说宋皇后他不放在眼里的话,党人却不可小视。本来第一次党禁在桓帝朝就已经结束,被关押的党人也都赦免回家,就是曹节等人搞的第二次党禁掀起了更大的风浪,李膺、杜密、范滂等百十余党人死在狱中,死徙废禁的六七百人,被牵连的人数以千计,可谓是将天下的读书人都得罪光了。
  不用怀疑,一旦党人重新回到朝堂之上,就算曹节提前死了,他也会被拉出来鞭尸。
  曹鸾的请罪疏,张则的请拜张奂为太尉疏,曹节都看到过,他早就闻到了其中蕴藏的危机,只是没想到这后面有刘修的影子。刘修官拜侍中之后,一直没有入宫,曹节并不知情,他一直以为刘修就是个白身,到长安去也只是他个人的事,没有和这两件事联想起来。
  这一想,事态就有些严重了。宋家就是扶风人,莫非宋家和这件事也有关,宋家想借着党人的事雄起,然后再向他复仇?
  曹节心中吃惊,脸上却不露出一丝异色,只是漫不经心的提了一句,说陛下最近经常到宋皇后的椒房殿去,看起来宋皇后颇有得宠的趋势。
  何进也吃了一惊,何家花了大代价,把妹妹送进宫去,为的就是宋皇后不得宠,又一直没有生育,何贵人早在三年前就生了一个皇子史侯,将来很有可能继位,如果宋皇后得宠了,将来生个儿子,那史侯还有什么机会?皇后之子是顺理成章的太子啊。
  何进的城府远不及曹节,心里想的什么立刻形诸于色,曹节看在眼里,冷冷一笑,心道你这个杀猪的想和我斗,还是太嫩了一些。
  “君侯,宋家一旦得势,只怕当年渤海王的事情又会重提啊。”何进小心翼翼的提醒道。
  曹节不以为然的摇摇头:“渤海王谋反,事实俱在,罪证确凿,又是陛下自己下的诏书,难道皇后还能翻了案?我身为大长秋,只能好好为皇后服务,不敢有什么异心,是福是祸,自有天定。”
  何进冷笑不已,心道这老阉贼安心才怪呢。两人各有心思,互相试探了一番,最后谁也不肯先服软,最后还是不了了之。送走了心神不宁的何进,曹节一个人坐在内室,手中抚着一柄玉如意,沉思了好久,最后让人叫来了弟弟越骑校尉曹破石,两人商量了好半天,最后决定由曹破石去试探一下刘修的心思。
  刘修很快在太极道馆召开了《长安志》的发布会,十副对比鲜明的山水画非常震撼,一方面是刘修的画山水传神,而且蔡邕所作的诗文也文采斐然,又沉痛的揭示了其中以史为鉴的警惕意义,不管是从艺术性还是思想性上,都达到了相当的高度,足以让人在欣赏之余又有深深的触动。
  五百册《长安志》很快当天就销售掉了一大半,在洛阳城引起了又一次轰动,和《洛阳志》引起的骄傲的不同,《长安志》带来的更多是对未来的担忧。从四面八方聚拢来的读书人一到洛阳,最先感受到的便是这种忧国忧民的气氛,大多数人谈得最多的也是这两本闲书中透出的危机意识。
  刘修的名声再一次在洛阳士子们口中传播,虽然他还是一个商人,可是他不再是一个单纯的商人,太极道馆也不仅仅是一个聚会的所在,越来越多的士子喜欢到太极道馆来听人辩论。在此期间,士林中的不少名士如刘表、张邈等人也相继到太极道馆与刘修见面。
  紧接着,天子下诏拜张奂为太尉。
  一石激起千层浪,士子们从中闻到了天子要解党禁的气息,心情顿时激动起来,再联想到十月份将要举行的大考,他们对天子的印象一下子有了改观,觉得天子并不是那么昏庸,还是可以教诲的,于是纷纷上书,请求解除党禁,重振朝纲,解决大汉目前的危机。
  这其中自然不免有情绪激动,又开始口无遮拦的,刘修吓出一身冷汗,生怕这些读书人破坏了他苦心经营才得来的大好局面,特地在太极道馆办了一次论道会,重提曹鸾事件,希望给那些头脑发热的家伙倒一盆冷水,让他们冷静冷静,可惜效果不明显,士子们上书的言辞还是越来越激烈,似乎不激动则不足以表忠心似的,动不动就上纲上线,真正具有可行性的建议却不多。
  天子渐渐有些不耐烦了,刘弘带出来的消息说,天子对这些士子非常不满,希望刘修能从中起到更大的作用,把舆论引导到对大局有利的方向上去。以现在这个情况,如果真的赦免党人,开了党禁,事情可能会一发不可收拾,第三次党锢不可避免。
  刘修从中听出了不和谐的音符,心急如焚,近乎崩溃,他对这些读书人真的有些失望了。说话不能好好说吗,非得夹枪夹棒的刺天子几句,才显得你有学问?
  刘修气不过,只好一面苦口婆心的劝那些名士端正态度,不要那么激动,一面奏请天子,既然儒生们气焰太嚣张,不如把火烧得再大一些,征召范围扩大到儒生以外,只要有一技之长的都可以参加。
  正对儒生们恼火之极的天子没有多想,很快就同意了刘修的意见,征召天下有道之士入京论道。
  邸报一出,洛阳沸腾,原本对刘修印象还不错的儒生们立刻翻了脸,破口大骂,说刘修胡搞,这么重大的事情能让那些方技之士参与吗?不过还没等刘修来反驳他们,那些刚刚被张鸣吸收进太平道的人就反唇相讥,凭什么天下事只有你们儒生能置喙,别人就不说吭声?再说了,懂方术的人在儒学上的造诣未必就比你们差,现在五经通行天下,你们读的书别人也能读,说不定读得还比你们好。
  洛阳城随处可见开骂的,有儒生和太平道信众对骂,也有儒生与儒生对骂,因为儒生各家都有矛盾,所以反不如太平道的信众心齐,一时反倒落了下风。
  就在太平道威信大增的时候,终于来了一个强劲的对手,天师道邙山治治头大祭酒王英找到了刘修,开门见山的说要在太极道馆和太平道论道,较量道术。
  “较量道术?”刘修一时没反应过来,看着眼前这个颇有仙风道骨的道士,考虑他究竟是来踢馆的还是来论道的。我这儿论的是治国之道,你来比武?
  王英见刘修不解,也不吭声,直接放下五十金说,我知道张鸣和你关系不错,他在洛阳传道都是你帮忙安排的。我没别的要求,你给我也安排一场传道,我要向张鸣挑战,他如果不敢来,以后就退出洛阳城。天师道在洛阳设治已经二十年了,他凭什么跑到洛阳来传道?
  刘修听出来了,这是针对太平道来的,太平道最近在洛阳传道的势头很猛,可能天师道看着眼热,也想来分一杯羹。这些年天灾人祸不断,大家对前途都没什么信心,能给人幻想的宗教正是大行其道的时候。天师道虽然开宗立派要早得多,但是他们主要信徒集中在巴蜀一带,洛阳有邙山治,但宣传力度一直不大,所以才被张鸣后来居上。他们来找太极道馆,大概是觉得太极道馆有足够的影响力,在这里向张鸣挑战,更能造成轰动效应。
  刘修收了五十金,找到了正忙得热火朝天的张鸣。张鸣一听,当时脸色就有些难看,半天没说话。
  “怎么,你怕他?要是没把握,我就把这钱退了。”刘修假惺惺的说道:“唉,现在的粮价真是疯了,一千三百钱一石啊,我都快揭不开锅了。”
  张鸣扫了他一眼,沉默了片刻:“我倒不是怕他,只是大贤良师关照过,不能和天师道的人发生正面冲突,特别是这个邙山治治头大祭酒王英,凡事要让三分。”
  刘修非常好奇:“为什么?”
  “不知道。”张鸣欲言又止,“我要和大贤良师联系一下,他如果同意比试,那我再和他比。”
  刘修答应了,传话给王英,王英也不勉强,约在十月中旬,不管太平道应不应战,我都会在太极道馆开始传道。张鸣不敢怠慢,他知道王英之所以选在十月中旬,是因为大考在十月上旬,正是天下士子集中于洛阳的时候,这个时候太平道一败,天下皆知,以后再想找这样的机会可不容易。
  仅从这个时机的选择上,就可以看出天师道必胜的信心。
  张鸣起身离开,走到门口的时候又停住了脚步,回过头看了看唐英子,犹豫了一下:“小姑娘,我们以前见过吗?”
  张鸣除了开始在太极道馆传了三天道之后,一直忙于四处传道,很少到太极道馆来,和唐英子还是第一次见面。今天从一开始看到唐英子,他的神色便有些奇怪。
  “见过。”唐英子一边舔着刘修特地给她做的棒棒糖,一边漫不经心的点头道:“在宁城的时候,我见过你,还见过好几次呢,不过你没注意我。”
  张鸣哦了一声,这才释然,点了点头,转身走了。
  刘修看看张鸣,又看看唐英子,觉得有些不对劲,唐英子说她在沮阳看到自己的,现在又说在宁城看到张鸣,可是他在宁城从来没有看过唐英子,一点印象也没有,而且唐英子之前也一直没有提到去过宁城。
  这小丫头究竟是谁,难道拐她的人就是张鸣或者太平道中的人?
  唐英子看到刘修狐疑的目光,爬起身一溜烟的跑了。
  事情的发展越来越不利,刘修很快又听到一个坏消息。
  太尉张奂、司徒袁隗、司空许训等人上书,请天子下诏遣返天下流民,以免引起暴乱。天子下诏朝议遣返方案,本来在朝堂上说得挺好,大家都认为让流民再这么流窜下去迟早有一天会出事,应该把他们遣返各州郡,可是在究竟怎么遣返,特别是遣返的相关费用怎么解决时,大家又吵了起来,归根到底一个问题:钱。
  遣返流民要钱,把他们送回本地也只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要想让他们安分守已,就得让他们能活下去,要给他们土地,可是哪来的土地?大量的土地都是有主的,如果强行剥夺,恐怕那些流民还没出事,那些地主豪强就要先起来闹事了。
  不要以为这是危言耸听,光武帝当年要度田就差点惹出大祸来,最后只能不了了之。当时天下户口稀少,土地问题还不严重,所以矛盾暂时还能遮掩一时,等到了肃宗末年,经过几十年的休养生息,户口大幅度增长,土地问题就再次尖锐起来。
  要解决流民的安置问题,土地问题首当其冲,可要解决土地问题,除了从那些占了大量土地的豪强们手中夺之外,没有第二条办法。经过近三百年的开发,大汉疆域以内能开垦的土地基本上都开垦得差不多了,没有什么腾挪空间。
  问题是朝堂上的三公九卿,有几个不是大地主?要夺田,他们是首当其冲。
  天子看着慢慢沉寂下来的朝堂,火热的心一点点的凉了。他没有心情再议,估计这些人也议不出什么好办法来,直接进入下一个议程,最近有很多人上书要求赦免党人,解党禁,天子要三公九卿们议一议,究竟能不能解党禁。
  接下来,又是冷场,谁也不肯率先打破僵局,虽然天子已经任命被禁锢的张奂为太尉,露出了解党禁的意思,而且前段时间也从轻发落了为党人上书的曹鸾,最近洛阳的清议也十分风行,可是天子究竟能松到哪一步,这个尺度很难掌握,谁也不敢做这个出头鸟。
  最后,光禄大夫杨赐打破了沉默,请求天子下诏解除党禁。天子不置可否,留下一句再议,让中常侍赵忠、张让在一旁监听,自己扬长而去。
  袁隗、杨赐等人互相看看,都有些摸不清底细,看天子这态度,他好象对解党禁并不热心啊。可是既然天子让他们再议,他们也不好一哄而散,只能在朝堂上议论,问题是谁也不知道天子在想什么,又怎么能议出一个结果来。
  相反,他们倒是议起了最近洛阳的粮价。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03/52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