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在东汉末(校对)第14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44/522

  颍川四长,陈寔以道德著称,号为德星。李膺曾经评价过这四个人,说荀淑是清识难尚,而钟皓是至德可师,陈寔和钟皓一脉相承,都是以德服人。著名的典故“梁上君子”便是出自陈寔的事情,说有个贼伏在他们家准备偷东西,被陈寔发现了。陈寔也不说破,自己穿衣服起来,把几个儿子一起叫到跟前,严厉的教育他们要学好,磨炼自己的道德,不要像梁上的君子一样做个坏人。这话一说,那个小偷再也呆不住了,只好下来求饶。陈寔也不打他,反而鼓励他学好,最后又说,看你不像坏人,应该是被穷逼的,我送你两匹绢吧。
  这位梁上君子感激不尽,一把鼻涕一把泪的去了。
  而让陈寔出名的事则是一件冤案。陈寔原先是县吏,县令邓邵见他虽然穷,但是非常好学,就资助他去太学读书,陈寔回来之后,却不愿意再做县吏了,就去阳城山做了隐士。正好县里出了一件命案,有个姓杨的县吏怀疑陈寔是凶手,就把他抓起来一顿打,最后发现根本不是他,也就放了。
  这件事如果到此为止,那事情也不足为奇——毕竟冤案错案多了去了,从古到今都不缺——然后陈寔出奇的却是接下来的举动:他后来做了督邮,却让人私下里告诉县令,让县令礼召这个姓杨的。
  这件事一出,陈寔以德报怨的名声一下子就响了。很快,他被推为西门亭长,这时的郡功曹就是四长中的钟皓。钟皓被司徒府辟除,临行之际,太守高伦就问他说,你走了,谁能代替你呢?钟皓就推荐了陈寔。陈寔上任之后,中常侍侯览私托高伦任用自己的亲信,高伦不敢回绝,也就应了。但是公文到了陈寔手中的时候,陈寔立刻把公文藏在袖子里去见高伦,说这个人不能用,太守如果用这个人,名声就坏了,但是中常侍侯览又不能拒绝,你要是不用,到时候肯定会有麻烦。
  高伦一听就慌了,这怎么办呢?陈寔说,这样吧,我是功曹,以我的名义来任命他,和大人没有关系,这就是替高伦背黑锅的意思了。高伦当然求之不得。这件事一出,果然名士们都说陈寔做得不对,与名士的作派不符,陈寔也不说。一直到后来高伦离职,大家给他送行的时候,高伦才把这件事说了出来。
  于是乎,大家异口同声的说陈寔真是个君子啊。陈寔已经受损的名声不仅复原如初,而且更甚以前,一下子高涨起来,不仅在颍川成了名流,并很快闻声朝廷,司空黄琼很快就任命他为闻喜长,后来又做太丘长,官虽然做得不大,但是名声越来越响,再加上两个儿子先后成名,父子三人号称三君,经常搞得三府齐辟,征车塞门,羔雁成群。
  王烈是陈寔的弟子,他成名的经过和陈寔的“梁上君子”有异曲同工之妙。说有个人偷牛,被主人抓到了,罪当死,这个人就对牛的主人说,你杀我就杀我,可是不能让王烈知道。牛的主人就告诉了王烈,王烈就为这个偷牛的求情,又送了他一匹布。主人不解,王烈就说,这人多少还有些羞耻心,以后一定能改过从善,所以我要激励他。后来有个老者丢了一把剑,回去找的时候,发现有一个人替他守着,却不肯告诉他他的名字。这个老者觉得奇怪,就把这件事告诉了王烈,王烈说,我知道了,肯定是那个偷牛的。
  这就是王烈以德服人的故事。
  好听不?好听。感人不?感人。
  可是刘修不信这些,甚至说,他对这种“以德服人”的事情特别不感冒,他觉得所谓以德服人,要么是雷老虎一样的幌子,要么是弱者无力反抗时的遮羞布,或者是一种面对强敌时的幻想:打不过对方,就希望能用自己的道德感化对方。
  “以德报怨,真的能服人?”刘修似笑非笑的说道。
  王烈嘴角一挑,不屑回答,他觉得刘修这句话连回答的价值都没有。
  刘修又笑了:“我虽然书读得不多,但我对圣人说的一句话非常赞同,所以,我可以很明白的告诉你,我不相信你能以德服人。”
  王烈皱起了眉头,刘修这句话说得很直白,他不仅否定了他的以德服人,而且当面说,他的否定是有根据的,是依据圣人的教诲。他没有直接反驳,也没有去问刘修是哪句话,因为他知道是哪句话。《论语》里这句话写得明明白白,孔子赞成以直报怨,不赞成以德报怨。
  “大人以为我是沽名钓誉?”王烈沉下了脸,向后退了一步,手按在了腰间的刀柄上,大有一言不合,就要拔刀和刘修决斗的意思。刘修点了点头,不管怎么说,敢为了自己的名声付出血的代价,哪怕这个名声有点虚,那也是值得尊敬的。
  “不敢。”刘修指了指自己的胸口,“你觉得我比那个梁上君子如何?”
  此语一出,众人愕然。刘修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王烈也愣住了,他沉吟片刻,缓缓说道:“大人身为卢子干的弟子,当然不是梁上君子所能相提并论的。”
  “我能不能理解为,我比那个梁上君子更容易感化一些?”刘修皮笑肉不笑的看着王烈。
  王烈眉头越皱越深,他搞不明白刘修究竟想说什么。王允犹豫了一下,从旁边插了一句嘴道:“大人说笑了,大人又没有做恶,哪里还需要王彦方来感化呢。”
  “不然。”刘修严肃的摇摇头,对四周的人拱拱手:“我到并州来是打仗的,也许诸位的子弟中,就有人会因为我而战死沙场。一将功成万骨枯,死一万人,这还不算做恶吗?”
  王烈紧紧的闭上了嘴巴,他闻到了其中的阴险的味道。打仗肯定要死人,而且要死很多人,可是如果说刘修是做恶,那好象也说不过去,难道任由外族入侵才不是做恶?
  “大人,话不能这么说。”王允略作思索,接着说道:“大人是为保护并州百姓才征战,并非妄生杀意,不能算作作恶。”
  “那终究是死人了。”刘修转头看着王允,笑了:“既然你承认不是我作恶,那么谁是恶?”
  “当然是鲜卑人。”王允不假思索的说道。
  “那好,我们是不是可以理解成,如果能感化凶残的鲜卑人,比感化一个梁上君子什么的更有用?”刘修转向王烈,又看向脸色有些不安的陈谌:“王君,陈君,你们都是我大汉有名的道德君子,现在有一个能让你们救千万人于水火之中的机会摆在你们的面前,你们应该不会因为顾忌自己的生死而置之不顾吧?敢问二位,谁愿意到鲜卑走一趟,感化感化檀石槐那个大恶人,救边郡百姓于水深火热之中?”
  王烈和陈谌面面相觑,谁也不敢搭腔,感化檀石槐?开什么玩笑。
  “二位这是什么意思,是在互相谦让吗?”刘修催促道,很快沉下了脸:“还是二位以为德望不足,要请陈太丘亲自出马?”
  王允一看形势不对,连忙上前劝阻道:“大人,鲜卑人不通仁义,怎么能以道德感化?”
  “不然。”刘修一口打断了他的话:“你们都是读过圣人书的人,难道不知道文王修德,天下三分归其二的故事,还是你们对圣人经典不以为然,只当是信口开河?”
  众人谁也不开口了,明知刘修是在借题发挥,可是谁又敢说自己能感化鲜卑人。以德服人的事情说说还可以,当真去做,除非是脑袋被驴踢了。
  刘修淡淡一笑,环顾四周,语带警示的说道:“诸位平时坐而论道,吹枯嘘生,说得天花乱坠,如今大敌当前,却不能起而行之,那说得再好又有何用?不错,太原是离边郡很远,晋阳城也坚固得很,可是我要提醒诸位,并州地势独特,虽说山河险固,可是北方的蛮夷也不是一次两次的攻到河内了。朔方、五原,云中、雁门,如今名虽列于大汉图籍,实则为鲜卑人的牧场,他们想来就来,想走就走,杀人掠财,无所不为,而你们自诩为士人,不思外御强虏,内安百姓,却对我等冷言冷语,横加挑剔,我说诸位是不是有些搞错对象了?你们要是真有本事,就请用到正途上去,如果想欺软怕硬,那我明确的告诉你们,我不是个怕事的人。”
  大堂上一片寂静,谁也不曾想到,刘修会当着众人的面说出这等威胁十足的话。
  刘修轻蔑的瞟了一眼脸色难看的陈谌,又扫了一眼王烈,径自回到自己的坐席上,在坐下之前,他又看了看众人:“我奉天子诏出监并州,目的很明确,就是要把鲜卑人赶到漠北。如今兵粮钱无一不缺,诸位都是并州豪杰,如果还有点良知,还是出一些切实可用的良策为好,这等口舌上的功夫,请恕我无心奉陪。”
  他顿了顿,又说道:“子谓子夏曰,汝为君子儒,莫为小人儒。我也奉劝诸位一句,当为真名士,莫为假名士。我不知道你们看没看大公报,不过,我真心希望你们做李元礼那样上马安邦,下马治国的真名士,而不是只会嘴上功夫的假名士。”
  王烈邃然变色,大步走上前来,厉声道:“大人是在指责我吗?”
  “我有没有指责你,你自己最清楚。”刘修冷冷的看着王烈紧握在刀柄上的大手,很平静的说道:“你既然是陈太丘的弟子,想必也知道陈太丘现在官居何职。你要是真想为家国效力,就出仕,如果想做隐士,那就不要再到这种场合来凑热闹。你不觉得这里不太适合你吗?”
  王烈哑口无言,他的确不喜欢这样的场合,也不想来,要不是王允说陈谌会来,又怂恿说来捧袁绍的场,给刘修一个下马威,他何至于到这里来受这份罪。可是今天被刘修堵在这儿了,他无论如何也不能说我是王允请来打你脸的,更何况他虽然很气愤,可是觉得刘修说的也未尝没有道理。
  要骄傲,总得有骄傲的实力。
  王烈拔刀出鞘,以刀指地,说的话也和刀一样掷地有声:“王烈不才,敢请一县。”
  刘修眯起了眼睛,定定的看着他,过了半天才说道:“我要在三封屯田,你敢去吗?”
  王允大吃一惊,三封是并州最西北角的一个小城,如今已经是鲜卑人常来常往的必经之路,刘修把王烈送到那个地方去,等于是要他死啊。他连忙上前阻拦:“大人不可,三封荒废已久,如何能屯田。”
  刘修嘴一撇:“我刚才说了,我要把鲜卑人赶到阴山以北去,恢复三封、临戎、窳浑一带的屯田势在必行。百姓无知,惶惶不安,我不仅需要一个骁勇善战的人来威敌,更需要一个能以德服人的人来抚民。当然了,这可不是嘴上说说的以德服人。”
  王烈现在最听不得“嘴上说说”这四个字,当下不顾王允的阻拦,厉声道:“我愿去!”
  王允有些气急败坏,王烈要是把命送在三封,那刘修不仅是打了王烈的脸,更重要的是打了他的脸。既然王烈强烈要求去,他也不好硬拦,转而以非常强硬的口气问道:“大人如今得到了一个人来抚民,不知大人又将安排谁去威敌,保三封的屯民安全。”
  刘修笑了笑,“派谁去镇守,那是我的事,我可以向你保证的是,如果屯田的百姓被鲜卑人伤了性命,那是我的责任。可是如果屯田的百姓不安于屯田,那便是王烈的责任。”他慢条斯理的喝了口酒,“如果你有合适的人选推荐,我求之不得,如果没有人,那你不要多问,那是我长水营的事。你并州有名士,我长水营自有名将。”
  王允冷笑一声,既然刘修在这么多人面前说了这话,他也不能再追问了,反正到时候王烈如何被鲜卑人杀了,自有刘修承担责任。他行了一礼,退回自己的席上,气呼呼的王烈也自回本席。
  大堂之上安静了好一会儿,见识了刘修的词锋之后,大家多少知道了一些这位新的刺史大人虽然学问未必好,可是非常的狡猾,一不小心就会被王烈一样被他堵住。唉,王烈这么一个大名士居然被他忽悠到三封那鬼地方去了,天知道他还能不能活着回来。
  看着低着头喝酒,不复嚣张的并州人,董卓赞叹不已,悄悄的对刘修挑了挑大拇指。刘修苦笑一声,摇了摇头:“董大人,我也是被逼无奈啊。”
  董卓心有同感的点点头,现在看起来是刘修赢了一场,可是他和并州人之间的对立情绪也已经确立了,没有一段时间是无法消解的。刘修要在并州屯田,以后和这些人打交道多着呢。
  过了好一阵子,才又有人上前敬酒,最后上来的是一个身材高大的年轻人,刘修开始没注意,后来他一开口,声音非常稚嫩,分明是一个尚未变声的少年,刘修这才诧异的打量他一眼。
  “你多大?”
  “回大人,十三。”少年很老成的施了一礼,举着手里的酒杯,目光炯炯的看着刘修:“太原郝昭,愿意追随大人鞍前马后。”
  刘修愣了一下,心道这娃才十三啊,乖乖,十三岁长得比成年人还要稍微高一些,那等他长开了得多高。他又有些奇怪:“你家家君呢?”
  郝昭脸一红,尴尬的低下了头。“先君辞世多年,昭无能,家道中落。闻大人监临鄙州,将用武于北方,故昭不揣妄陋,前来自荐。”
  刘修狐疑的看了一眼王允,王允正在生气呢,也没注意到。董卓皱着眉头想了想,附在刘修的耳边说道:“他可能是郝洁的孙子。”
  郝洁是谁啊?刘修还不是太明白,但是看郝昭的脸色,估计他老子不太受人待见,要问也不是这个时候。看这小子现在就长这么高,仅从体量上来说就有一员猛将的潜质,不收白不收。他立刻点头道:“很好,你家里还有什么人?”
  “家中还有老母,弟妹。”
  “你离家之后,还有人能照顾他们吗?”
  郝昭低头不语。
  刘修明白了,他沉吟片刻:“这样吧,你明天到府中来,我们先谈谈。”
  “喏。”郝昭应了一声,低着头下去了。
第232章
养虎成患
  董卓对刘修越看越顺眼,喝完了酒也舍不得走,就在刺史府中接着聊,他虽然只做了一年多的并州刺史,但是之前跟着张奂在并州打过仗,对并州北疆的情况了解得比较多。听刘修说他要在三封一带屯田,他知道朝廷重整北疆边防的决心不小,而面临的困难更是不可小视,他尽其所知,对刘修详细的说了自己的担忧。
  刘修感激不尽,谦虚的受教。两人越说越投机,详谈到下半夜,董卓也不走了,就和刘修抵足而眠,第二天才起程赶往河东上任。
  刘修亲自把董卓送出晋阳二十里,一直到龙山下的大营才停住。
  大营在段煨和张济的安排下已经驻扎完成,刘修进了大营,立刻找来了赵云等人,一方面把董卓讲的情况向他们做了转述,另一方面问他们谁愿意去三封查看一下地形,接下来要在三封一带屯田驻兵,那里究竟什么情况,需要做些什么准备,必须要有一个人先去搞清楚。刘修接下来要走很多地方,等到三封可能需要一段时间。
  袁绍脸色不太好,神情很疲惫,眼里还有些血丝,看样子昨天晚上又接待宾客到很晚,一时没什么反应。韩遂犹豫了一会,刚要说话,赵云开了口:“大人,我去吧。”
  刘修非常满意,三封那地方是个要害之地,不仅要能攻,还要能守,是需要赵云这样的人去才行。他随即改任赵云为别部司马,带着本部人马立即出发。别部司马虽然也是司马,但是有独立领兵权,相对来说更重要一些。
  王允很快带着刺史府的一些掾属赶到了龙山大营,经过昨天的那次较量,他现在知道刘修不是那种轻易认输的人,而且刘修也说了,他的目的就是驱逐鲜卑人,保并州平安,这与王允本人的志向也有几分相符,只是刘修打算具体怎么做,他还需要问个清楚。
  刘修虽然不喜欢王允,但是也没有露出什么不快,他把自己的困难一五一十的说给王允听。我现在只有两千人,天子给了我五千人的编制,我要在并州征招至少三千人。长水营是骑兵,所以要征的兵也应该以骑兵为主,更重要的是,我不想把长水营变成以游牧民族为主的骑兵营,我要大量征收汉人做骑兵。
  王允听了这句话非常满意,他立刻说道,大人放心,我并州毗临边疆,善于骑射的人并不少,要征个三千人并不是太大的问题。我也觉得如果全由匈奴人或者乌桓人做骑兵,以后难免会生事端,必须要有我们汉人自已的骑兵才行。他虽然没有明说,但是话里透出的意思,他是连凉州人都不太相信,就是因为凉州人中羌胡特别多,包括董卓本人都有羌胡的血统,他们血液里就是蛮人,就是不安份的主。
  王允又说,太原北去就是雁门,雁门有个楼烦县,以前曾经是北狄人,现在经过几百年的文化,他们已经是大汉子民了,他们还是半耕半牧,精于骑射,当年还是高祖皇帝打天下时的主力,现在人数虽然不如从前了,但征招一个曲应该是绰绰有余。
  王允接着又向刘修解说并州的形势,诸如各郡县现在是什么情况,哪里有盐池,哪里有铁官,哪里的百姓适合当兵,哪里的百姓现在基本都成了贼,一个县只有几十户人家。他读的书多,考虑事情也更精细一些,比起董卓把重心放在军事上要更全面一些。刘修听了之后大受启发,觉得这个虽然有些拧,可是本事确实也不小。
  刘修提出要在晋阳建学堂,设文武两科,请蔡邕和段颎分别担任文武先生,王允有些不以为然,但是也没有反对。他倒是对刘修要求从各郡的监狱里先选一些人入军营的事比较热心,立刻着手去办。
  中午时分,郝昭赶到了大营。刘修和王允了解过了,郝昭的祖父郝洁原来也是个名噪一时的名士,因为反对大将军梁冀,被迫逃亡,梁冀派人追捕,他自已估计逃不掉,就抬着棺材到梁冀府前上书,书入梁冀门,他就饮药自杀了。梁冀后来没有杀他全家,但是郝家的名声败了,郝昭的父亲没多久也郁闷而死。当时郝昭才刚出生不久,家里没有成年男子,郝家自然是败了,这次郝昭来赴宴,还是求了王允好久的。
  刘修让郝昭演示了一番,见他虽然年轻,但是力气不小,不仅弓马纯熟,而且能左右开弓,的确是个好苗子,便决定收下。郝家反正也败了,没什么值得留恋的,刘修便让他把老宅给变卖了,带着他的母亲和弟妹一起住到刺史府里来,他的弟妹正好可以在学堂里读书,他母亲可以给人浆浆洗洗,挣些零花钱,再加上郝昭的薪水,养家是没什么大问题。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44/52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