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在东汉末(校对)第43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38/522

  “正南言之有理。”袁绍连连点头赞同,又问道:“还有呢?”
  “还有就是保住粮道。”审配长叹一声:“军中不可一日无粮,否则必乱。我想如果这个消息是假的,那刘修的目的无非就是想拖延时间,耗尽我们的粮草。”
  他这话一说,大帐内的气氛立刻变得更加压抑。军无粮不行,这个道理大家都懂,也正因为如此,这一路行军抢的就是速度,连一些归降的城池都没有派人接收。现在突然得知前面可能有一个大坑等着他们去跳,是个人都会有所迟疑,可是事实上,迟疑却是一个最大的危险。几天的时候,很可能就会决定整个战局的胜负。
  粮道,一下子成了所有人脖子上的绞索。
  袁绍冷汗涔涔,嘴唇也有些发干。过了很久,他才用力的一拍案几:“明天渡河攻击,试试刘修的虚实。”
  ……
  新汲城中,刘修和郭嘉相对而坐,正谈笑风生的下棋。刘和乖巧的陪在刘修身边,静静的听他们说话。张卫按着刀,站在一旁,笑盈盈的看着棋局。
  款待辛毗的决定是刘修做的,但是灵感的来源却是郭嘉的提醒。现在经过一番运作,他们完美的演了一出戏,从辛毗出营时的脸色来看,辛毗至少有五分相信。
  有五分就够了,哪怕只要有一份相信,就算是没白干。刘修知道袁绍的性格特点就是多谋寡断,有这一份牵挂放在他心里,足以让他睡不安生,不敢放手攻击。之所以安排郭嘉和张卫来演这出戏,就是因为在大多数的人眼中,年轻人毕竟城府不够,说漏嘴的可能性更大。郭嘉虽然在他身边多年,但是他的身份隐秘,从辛毗的反应来看,袁绍应该不知道郭嘉究竟在做什么。郭图也根本不清楚这个他根本没放在眼里的族子会是怎样一个狡猾角色。
  刘修当然不会指望这么一个消息就让袁绍不战自溃,只要能让袁绍心生犹豫那就满意了。袁绍在验证这个消息至少有三五天,平时三五天也许无所谓,可是现在袁绍孤军深入,已经把他自己逼到了绝路上,这个时候任何犹豫都可能带来致命的结果。而他以逸待劳,没有任何后顾之忧,拖的时间越长越好。
  “将军,我觉得袁绍明天会攻击。”郭嘉落下一子,“而且,他很可能会两路攻击,一虚一实。”
  “那你觉得,他哪路是虚,哪路是实?”
  “这里是虚,那里是实。”
  “该如何应付?”
  “以虚对实,以实对虚。”
  刘修也落下一子,却没有评价郭嘉的对策,而是很平静的说道:“阿和,你觉得怎么样?”
  刘和的脸腾的红了,结结巴巴的说道:“阿爹,我……我不知道,你们说的话,我……听不懂。”
  刘修拍拍她的小手,乐呵呵的说道:“听不懂也没关系,你把你听不懂的地方说出来,让奉孝给你分析分析。”
第621章
对症下药
  小天子看看沙盘,又看看卢敏和徐荣,张了几次嘴,最后还是没好意思说。
  沙盘上摆着几个小旗,表示双方的兵力部署,形势一目了然。可是小天子对刘修这种奇怪的安排非常不解。袁绍来袭,刘修迎战的兵力只有对方的一半,这个时候不集中兵力,凭河而守,居然分兵三路,更重要的是,他把通往平舆最近的地方汝阳给让了出来。如果他是袁绍,他可以根本不理刘修,径自杀过汝阳,一口气攻到平舆城下。
  小天子又生气又后悔,刘修莫不是想借袁绍的刀来杀我吧?早知如此,我还是把真相对他说了的好,就算当不成皇帝,至少还能保住命。现在倒好,如果袁绍杀过来,仅凭徐荣和卢敏这两万多人,怎么可能保得他安全,难道要落荒而逃?那可丢人丢大了。
  唉,我这父亲下手还真是狠啊。比起他的直接来,先帝教的那些权衡之术根本不顶用。
  小天子忐忑不安的看着徐荣。徐荣静静的站在那里,并不魁梧却非常宽的身材像一扇门板。感受到小天子的目光,他抬起头,恭敬的看着小天子:“陛下有什么想垂询的?”
  小天子不好意思的摇摇头,冲着周瑜使了个眼色。周瑜暗自苦笑,他已经大致猜到了刘修的计划,本想等和小天子独处的时候再说,可是小天子当局者迷,显然有些慌了,当场就要问个明白,却又不肯承认自己不懂,非要他来出头。他只好假咳了一声:“这个,敢问徐中郎,骠骑将军这个安排……好象有些违反常规啊。这样一来,我们这里岂不是最虚弱的地方?”
  徐荣轻轻的抚着颌下的短须,反问道:“那你觉得,怎么安排才符合常规?”
  “当然是集重兵于汝阳之北,据河而守。”
  “如果袁绍再渡洧水,由西华南下呢?”徐荣不紧不慢的说道:“又或者,他分一支人马由项县渡河,直扑平舆呢?”
  周瑜脸有些红,“可是,这样一来,陛下的安全……”
  “有我们这两万大军在,陛下的安全就万无一失。”徐荣打断了周瑜的话,胸有成竹的说道:“这一点,我敢用性命保证。”
  “是吗?”小天子安了心,又追问了一句,不过这次目光却是看着卢敏。卢敏点了点头:“陛下请放心,骠骑将军临走的时候,已经做了万无一失的安排。就算袁绍带着八万大军杀到这里,他也无法对陛下造成任何伤害。”他笑了笑,又对徐荣说道:“徐中郎,我也不太明白将军这么做的用意,还是请你分析一下吧。”
  徐荣笑道:“其实很简单,这不过是对症下药而已。”
  “对症下药?”
  “是的,所谓知已知彼,百战不殆。同样一个计策,对这个人有用,可能对另外一个人就适得其反。将军此计,就是专门针对袁绍的多疑。”他轻声笑了笑:“当初将军在长沙设下陷阱,一下子抓住了袁术,以快刀斩乱麻之势解决了江南的战事。这次,他当然还是想一次性解决袁绍,彻底平定天下。不过,袁绍和袁术的性格正相反,他做不出袁术那样的莽事,如果用同样的计策来对付他,成功的可能性就非常低。”
  徐荣拿过一根荆竹,给小天子等人解说了一下形势。刘修只有四万兵,而袁绍可以渡水的地方却非常多,如果集重兵于一次,几道河流的地利就无法发挥。现在刘修分兵,守住了沙水和洧水两岸,却让出了汝南正面,看起来是一个非常失败的安排,但是,袁绍不会这么认为,他肯定会认为这是一个陷阱,因为这根本不符合常规。
  那么,他就会犹豫,他就会再三试探,而这些都需要时间,偏偏袁绍现在最缺的就是时间,多浪费一天,他的优势就会丧失一分。不管最后袁绍要耽误几天,他只要有所犹豫,而不是一鼓作气的冲过洧水,冲到汝阳城下,他的士气就会大受影响。
  这就跟骑马冲刺一样,不管前面马速有多快,在临河一跃的时候停了下来,哪怕只是意思了一下,他就已经前功尽弃了,再也无法一气呵成。
  兵法和书法一样,讲究虚实并用,讲究以虚代实,就是这个意思。当然了,这是针对袁绍,如果是袁术领兵,那这么做就等于放虎归山了,袁术肯定连想都不用想,径直过河。
  这么做,当然有风险,可是刘修还有一个安排,那就是他们这两万人。这两万人一方面是阻止平舆城内的袁隗出来,同时也是阻止袁绍和袁隗会合的最后一道防线。一旦袁绍过了汝阳,那么他们就可以支撑到刘修的大军来援,必要的时候,他们还可以顶到汝阳去,阻止袁绍过河。
  小天子连连点头,他虽然不知道徐荣说能确保他的安全倚仗在什么地方,但是他相信卢敏,卢敏如果不知道,他肯定不会这么平静。
  ……
  袁绍是汝南人,当然知道这附近河流众多的地形特点,因为他虽然尽量精简装备,搭建浮桥的材料却一点也不少。也许他们搭的浮桥的确不如麹义留给他们的样板好,可用来过河还是绰绰有余的。一大早,韩馥和颜良就指挥前军搭建浮桥,准备渡河作战。
  事先在岸边组装好一段段的浮桥,准备完毕之后,弓箭手冲到河边列阵,准备掩护。洧水宽约五十步,普通的弓都能射到对岸去,双方自然不肯放过这个攻击方式。不过,这种情冲下,毕竟还是守方占一些便宜,他们大可将弓弩阵势后撤到对方的覆盖范围以外,只要能阻止河中的敌人即可。
  抬着浮桥下河的袁军士卒就成了射击的主要目标,他们除了用盾牌来挡之外,没有其他更好的办法。而在河里面,要想一边潜水,一边举着盾牌挡箭,显然也不件轻松的事。
  颜良亲自赶到河边督战,命令两个士卒举一个像门板一样的大盾走在最前面,后面的两个士卒扛着浮桥,再后面又是两个举着大盾的士卒,这样两两间隔,最大限度的保证战士们的安全。
  第一队士卒举着盾牌和浮桥下水了。在河边,水还不算深,他们小心翼翼的涉水而过。对方的箭阵沉默着,既不射箭,也不呐喊,只是看着他们下水架桥,好象他们不是来打仗的,而是来看热闹的。
  开始很顺利,浮桥很快就沿深到了河中心,并且向对岸延伸,就在颜良满心欢喜的时候,对岸突然一声鼓响,紧接着发出一声声巨大的轰鸣,颜良举目望去,顿时大吃一惊,只见无数根巨大的木头从远处凌空飞来,带着嗡嗡的闷响,砸进了河中。巨木入水,激起一个个冲天的水柱,将刚刚搭建好的浮桥砸得七零八落,正在搭桥的士卒吓得魂飞魄散,不管是举着巨盾的士卒还是扛着浮桥的,只要被木头砸中,无不头破血流,臂断腿折,就连那些厚厚的木盾也禁受不住这样的巨木轰击,一个个被打得粉碎,举着盾牌的士卒甚至被砸进了水中,重新露出来的时候已经奄奄一息。
  颜良气得大叫,不过他叫了两声就停住了,睁大了眼睛,看着那些落入河中的巨木像是长了脚似的向对岸飘去,一溜烟的被拖走了。颜良定睛细看,这才发现每一根巨木上都系着一根粗绳,看来刘修早就做好了准备,这些巨木都是可以重复使用的。
  颜良目瞪口呆,水中的士卒更是魂飞魄散,他们扔下浮桥,争先恐后的向岸上跑,巨盾也不要了,辛辛苦苦搭起来的浮桥也不要了。洧水中水花四溅,白沫翻滚,一根根巨木从天而降,又飞快的回到了对岸,接着又被装上抛石机,再一次凌空击下。
  一顿饭的时间后,水面终于平静下来,破损的盾牌和浮桥在水中荡漾,间夹着一具具尸体,鲜血染红了河水,慢慢流淌。
  颜良气得跺足大骂,一面派人通知韩馥,一面下令士卒们再次下水搭建浮桥。辎重营的士卒看着水面上飘浮的残片,心惊胆战,犹豫着不肯下水。颜良大怒,亲手斩杀了两个队率,这才逼得他们再次下水。
  又辛苦了一个时辰,浮桥刚刚伸过河中心,就在颜良心惊胆战的等待中,那些巨木再次如期而至,轰然砸落。这一次,水中的士卒有了准备,一听到对岸的鼓声响,他们转身就跑。只听得身后一声声巨响,水花飞溅,打湿了他们的后背,等他们爬上岸,回头再看,这才是欲哭无泪。
  韩馥正好带着亲卫骑赶到,亲眼目睹了这惊人的一幕,嘴巴好半天没收回来,直到颜良迎上来,他才不敢置信的说道:“这……这么大的木头,能扔这么远?”
  颜良眼睛都红了:“韩将军,还不是远这么简单,你发现没有,这些木头上面都系着绳子,是可以重复使用的。照这样子搞下去,我们搭一百次,他砸一百次啊。”
  韩馥有些慌了:“那……那可怎么办?”
  颜良咬牙切齿的说道:“我想请将军在这里指挥,我先泅到岸去列阵,要不然,这浮桥是搭不起来了。”
  韩馥抚着胡须想了想:“派人泅水到对岸列阵可以,但是你不能去。你是前军大将,不能有任何闪失。”
  颜良刚要再分辩,韩馥眼睛一瞪,厉声道:“这是主公的意思,你想违抗吗?为将者,当持重,怎么能逞匹夫之勇。”
第622章
初战
  颜良气得鼻子都快要冒烟了,却无可奈何。别看他号称袁绍军中第一名将,一个能打韩馥三个,可是韩馥却是前军主将,他必须听韩馥的,否则袁绍怪罪下来,绝对没有他的好果子吃。
  “持重,持重,都这个时候了,还装什么名士。”颜良暗自腹诽了几句,叫来一个军侯,下令他率领一曲人马泅水到对岸列阵。曲军侯脸都白了,这可是敢死队啊,可是看看颜良那张扭曲的脸,他不敢多说,转身回阵,带着自己的手下准备渡河。
  离洧水五百步的城墙上,刘修放下了千里眼,轻松写意的说道:“告诉朱长史,敌人要泅水渡河了。”
  “喏。”亲卫转过身,向站在城下的传令兵挥动手中的彩旗,传令兵翻身上马,向前面的阻截阵势奔了过去。
  原太尉府长史朱儁扶着刀,微微的低着头,正在闭目养神,听到急促的马蹄声,他这才睁开双眼。
  传令兵在阵外勒住缰绳,大声叫道:“将军有令,敌军即将泅水渡河,请朱长史妥善处置。”
  “喏。”朱儁点了点头,站直了身子,挥手下令反击。
  一队弓弩手开始奔跑,他们冲到离河岸八十步处停下,端着手中的弩冲着河里正在泅渡的袁军士卒猛射,三排弩手轮流起伏,嗖嗖声不绝于耳,弩箭飞过百步距离,刺入水中,激起一串串水花。正在泅渡的袁军士卒手忙脚乱,虽然举着盾牌,还是很难保得自己周全,不断有人被弩箭射中,一声声惨叫此起彼伏,一团团血雾从水中升起。
  颜良看得心疼不已,连声大叫:“弓弩手,上前掩护!都给我上,愣着干什么,没看到兄弟们在拼命吗?”
  强弩都尉跑了过去,满头大汗。“将军,我们已经尽力了,你看他们的位置,离河岸足足八十步,加上河宽,至少有一百三十步,我们根本射不到他们啊。他们就是冲着泅水的兄弟来的。”
  这个道理颜良岂能不知,他只是急得一肚子怒火没地方发泄,这才找弓弩手的麻烦而已。对岸的敌人非常狡猾,他们离河岸远远地,在已军弓弩的标准射程以外,要射也不是射不到,只是箭到了他们的面前已经开始打飘,根本没什么力道,更谈不上准头,对他们的伤害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而整个河面都在他们的覆盖范围以内,泅渡的士卒在水里本来就不方便,要想防备密集的弩箭,更是难上加难。
  这不公平。不过,这也是攻守双方不同的态势决定的,攻方本来就要付出比守方更多的代价才有可能取得胜利。
  一阵乱箭过后,洧水中又多了几十具尸体,得力于在岸边列阵的执法队,面临着如雨的箭阵,没有一个士卒敢后退,在付出了重大的代价后,终于有不到一半人游过了河,他们以最快的速度爬上岸,怪不是拧开身上的水,立刻背对洧水布下阵势。
  颜良大喜,下令继续泅渡。
  朱儁听着河对岸的鼓声,轻蔑的摇了摇头,摆摆手,两曲步卒冲出了大阵。他们像饿虎一般冲向了那一百多惊魂未定的袁军士卒,将他们团团围住,大力砍杀。这些士卒刚刚全副武装的冒着箭雨游了五十步,体力消耗太大,还没恢复过来,哪是这些养精蓄锐了半天的士卒的对手,在四倍于已的攻击面前,他们虽然拼命抵抗,还是没能坚持到下一批支援的到来,很快被击破了阵势,斩杀一尽。
  步卒退回本阵,休息了一阵子的弓弩手再次集射,将企图冲过来支援的袁军士卒射得狼狈不堪。
  激战整整一天,颜良付出了一千多人的代价,却还是没能在对岸立住脚根。不管他派出多少人强渡,朱儁总会及时的派出两倍于他的弓弩手进行堵截,付出一半的伤亡之后好容易爬上岸的士卒随后又会面临四五倍于已的敌军的攻击。一旦弓弩手的堵截达不到目的,那些巨大的木头就会呼啸着飞过来,肆意蹂躏着水中的士卒。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38/52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