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在东汉末(校对)第8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87/522

  “行。”刘修郑重的点点头:“不过,你如果读诗经的话,雅和颂就不要读了,读几篇风就行。”他犹豫了一下,又接着说道:“你记得毛诗序吗?”
  曹鸾立刻点了点头,《诗经》虽然有好几家的说法,但是毛诗却是流传最广的,每个读诗经的人,都读过毛诗序,这也是用儒家礼义解诗的标范。
  “把毛序忘了吧。”刘修摆摆手:“再美的诗,裹上那么一件大礼服,也成祭器了。”
  这次不仅曹鸾迷糊了,就连曹操都有些糊涂,他想了半天,扯扯刘修的手臂:“把毛序忘了,还怎么读诗?”
  “这什么话?”刘修忍不住笑出了声,反问道:“没毛序就不读诗了,孔子怎么读诗?”
  曹操眼珠一转,的确如此,孔子删诗在前,毛亨作序其后,中间隔了几百年呢。
  刘修耐心的解释说,毛序,只是毛亨自己对诗的看法,并不是孔子的看法,这只是毛亨的一家之言,而且未必就对,你为什么要听他的?你至少应该想想孔子本人是怎么看待诗的。孔子什么时候说过诗经字眼里全是仁义道德,礼乐钟鼓?你要说雅和颂里面有,那还勉强说得通,这风是民间百姓吟唱的曲子,和那些大人君子搞的一套礼义有什么关系?
  孔子说,诗可以兴,可以怨,可以群,可以观,想怎么整就怎么整,只有一个要求:思无邪。诗中的兴也好,怨也好,都是人之常情的自然抒发,是人的本性,这有什么可以羞耻的呢?你要去品味诗中那些活泼自然,甚至带着几分野性的生机,而不要总想着仁义道德。
  刘修最后说,现在的六经是别人的六经,不是孔子的六经,你要想品味孔子的思想,应该抛除后人附会的那些东西,去体会孔子本人的想法。再进一步,你应该去体会诗的本意,而不是先看其他人怎么说。
  “你有爱过一个人却得不到,只能朝思暮想、苦苦煎熬的经历吗?”刘修问曹鸾。曹鸾不好意思的摇摇头。刘修又道,“所以你体会不到关睢所说的寤寐思服,辗转反侧的滋味,只有苦恋过的人,才知道这是情之于人最真实的写照,和什么求贤没有半钱的关系。”
  曹鸾哑口无言,觉得刘修这些话既像是胡言乱语,又像是打开了一个新的世界。她怎么可能没有苦恋过呢,哪个少女不怀春,只是因为嫁给宋奇,她不得不把自己的感情深埋在心里,强迫自己遗忘掉。现在刘修一提醒,她突然意识到当时自己不正是寤寐思服,辗转反侧?
  “好了,言尽于此,我想你很快就能明白诗的真谛的。”刘修眨眨眼睛,“大姊,你还是先去想吧,我要和孟德兄说几句你们女子不宜听到的话。”
  曹鸾不好意思的起了身,款款向刘修施了一礼,转身走了。
  “唉呀,说得正好,怎么让她走了?”曹操埋怨道。刘修摆摆手:“欲速则不达。你这从妹是天生的风流,不需要太多的说教。如果她自己不把那层束缚解开,说得再多也没用。”
  曹操耸耸肩,想起前一段时间的努力一点进展也没有,不得不承认刘修说得有道理。
  “我要说的是宋奇。”刘修走到门口看了看,见曹鸾已经回了自己的院子,这才回头对曹操:“我这几天其实一直没闲着,我仔细的研究了宋奇这个人。”
  “如何?”
  刘修摇摇头:“他给你提鞋都不配。”
  曹操脸色一僵,不知道是该得意还是该沮丧。其实不用刘修说,他也知道宋奇是什么样的货色,只是曹鸾已经嫁给他了,还能怎么办?他沉默了好久,才怏怏说道:“德然以为当如何?”
  出乎曹操的意料,刘修对这个结果并不沮丧,反而显得非常高兴:“孟德,这不是坏事,这是好事。”他抬起手,示意曹操不要着急:“如果他是个权力欲望非常强的人,那才麻烦呢。”
  曹操眉毛一挑,有些明白了刘修的意思,眼中顿时露出了希望的光芒。正如刘修说的那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立场,不同的人看同一件事会有不同的角度,自然也会得出不同的结果。所谓的聪明人,就是能跳出自己的立场,站在不同的角度看事情,这样才能看得更全面。
  曹操显然具备这样的素质。他放松了腿,轻松散漫的靠在凭几上,翘起了二郎腿,双手握在一起,两只大拇指不停的转着圈,目光闪动,显然在权衡利弊。
  刘修也不急,他知道这个时候催曹操只会适得其反。眼前的曹操虽然不是他印象中的那个大奸臣,但是不代表他就是个忠臣,在家与国之间,他首先要考虑家。他的想法不可能完全得到曹操的认同,相反,他也许能认同曹操的选择。他在王楚面前说得慷慨激昂,多少有几分美色当前,义气用事的成份,真要让他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为大汉出生入死,他也没那觉悟。
  当然了,他也不想被人过河拆桥,当成走狗烹了,在这方面他有着清楚的认识。且不说当今天天子不是什么仁君,就算是仁君,他也不会把性命交到他手上,这样的例子太多了。汉文帝号称仁君,不也是收拾了周勃?
  “你要我怎么做?”曹操仰起脸,一脸正色的看着刘修:“你要先明白一件事,在士族和天子之间,士族虽然一直处在下风,可是士族的根基却不是天子所能比拟的。两次党锢已经让天子人心尽失,说他是孤家寡人,可一点也不过。”
  刘修明白曹操的意思,如今天子要面对两大势力,一边是看起来很强大的宦官,一边是看起来落于下风的士族,宦官的根基全捏在天子的手上,别看宦官威风不可一世,但是天子真要收拾他,也就是一道诏书的事,士族看起来落了下风,但是士族的根基在天下读书人,天子不可能杀尽天下读书人,真要那样,他也等于杀死了他自己。
  在这种情况下,帮助天子对付士族,远比站在士族一边的风险大,实际上曹操一直想和士族站在一起,只是士族一直看不上他罢了。而且曹操还有另外一种选择,我两不帮,站在旁边看着,他目前的情况就近乎于此。
  但是刘修需要他的帮助。
  刘修知道,自己现在看起来每一步都走得很成功,但是这点成功实在微不足道,不管是对于宦官还是士族来说,他都不值一提,要想收拾他,只是动动嘴皮子的事情。真要到了那一步,天子不可能为了他与宦官或者士族发生直接冲突,最大的可能就是牺牲他。
  太后?最多让她伤心几天也就过去了。
  就算他还能走得更远,那又如何?他有着超越这个时代的见识,但超越时代未必就代表着能胜利,王安石变法失败,并不代表他的办法就是错的,实践证明,他的变法并没有错,错就错在太超前了。
  他可以把握大的方向,但他处理不了具体的事务。如果说让他现在做一个县令,他就没有曹操那么得心应手。在那些事情上,他超前的意识帮不了太大的忙,正如他在宁城的时候,真正救了他命的还是强悍的身体和敦武传授的武技,否则他就算带来了一整套的百科全书,最后也可能被一个小卒砍死。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人贵有自知之明,刘修清楚的知道自己的优势在哪里,同样也清楚的知道仅凭他一个人很难有什么作为。他现在如果说,曹操你跟着我混,我保你荣华富贵,那结果只可能是曹操客客气气的把他送出去,暗地里骂一声傻且,然后再也不来往。
  这话现在大概也只有袁绍那样的人说出来,才有人相信,他刘修说是不会有人信的。
  要想把曹操拉到自己的阵营里来,他必须给一个能让他接受的理由。刘修没有回答曹操的问题,反问道:“你觉得现在大汉最大的问题是什么?”
  曹操眉头一颤,手指捻了捻,沉吟了好半天才说道:“宦官当政,士人离心。”
  刘修心中暗笑,曹操到这时候也没有说实话,还在跟他打马虎眼,拿这些没什么营养的词来敷衍他。他摇摇头,一字一句的说道:“内有流民,外有边患。”
  曹操微微一笑,没有吭声,只是等着刘修下面的话。
  “流民也好,边患也好,归根到底一个字。”刘修竖起了一根指头:“钱。”
  “钱?”曹操眉头一皱,随即戏谑的笑了:“看来德然真是尝到了没钱的苦头。”
  “我没钱好办,开个面馆,我很快就能衣食无忧。可是如果天子没钱,事情就麻烦了。”刘修离开了栏杆,走到曹操面前,嘴角一挑:“我记得你父亲可是大司农吧?”
  曹操眨眨眼,不笑了。“那又如何?”
  “天下百姓被盘剥得家破人亡,可是大司农却连给宫里郎官发俸禄的钱都拿不出来。真想为国效力的人支撑不下去,剩下的只有把做官当成收本回利的生意,这样下去,焉能不流民四起?”刘修冲着曹操举了举酒杯,一饮而尽:“到时候流民涌进洛阳,看到洛阳的达官贵人们却过着醉生梦死的生活,你说他们会怎么想?”
  曹操的眉头拧了起来。
  “我知道,你曹家虽然还有点钱,可是和袁家比起来,你们其实差得太远。可是,正如你不惜杀了蹇图,却还是不能让别人不把你看成宦官一样,流民们可不管是谁贪得多,谁贪得少。刀兵一起,所有的达官贵人,不管你是小贵人,还是大贵人,只要是有钱人,都会人头落地,覆巢之下无完卵,绿林赤眉之乱,殷鉴不远啊。”
  曹操深深的吸了一口气,好半天才慢慢的吐出来,脸色凝重,显然被刘修描绘的前景吓得不轻。正如刘修所说,刀兵一起,没人能够保证自己幸免。曹家虽然不是袁家那样的豪富之家,但是乱民可不管这些,只要是有钱人,一律格杀勿论。更让人担心的是,袁家也许有实力自保,甚至有可能凭借着四世三公培植的深厚势力前进一步,改朝换代,曹家却未必有那样的机会。
第174章
袁家来袭
  曹操没有立即表态,说要考虑一下。刘修也没有催他,曹操犹豫是正常的,如果二话不说就拍着胸脯说我支持你,那才叫有鬼呢。
  曹操果真考虑了好几天,最近还是没有下定决心,只好把事情向他老爹大司农曹嵩透露了一些。曹嵩听了之后,抖着肉乎乎的眼袋问了他一句,真要天下大乱,刘修会是袁绍的对手吗?
  这个问题不用多考虑,曹操就摇了摇头。
  曹嵩笑了,那不就结了,袁家如果是泰山,他刘修连小土堆都算不上,袁家没有对付他,不是对付不了,而是不屑。不过你放心,以袁术那狗脾气,他不可能吃了苦头不报复。在胜负未分之前,你没有必要急着做决定,等等再说。
  曹操有些担心,刘修现在需要他的帮助,他如果不出手,那刘修肯定会对他有意见。以后等刘修发达了,他再去找他,会不会有些迟?曹嵩一听他的担忧,用粗短的手指戳着他的脑袋说,你啊,还年轻,太冲动,越是如此,越是不能让你留在洛阳。你回老家去一趟,我什么时候给你消息,你什么时候再来。
  曹操觉得老爹有些太怯懦,可是自己的确也拿不定主意,便又去问曹鸾。
  曹鸾听了刘修的指点之后,豁然开朗,不过她终究还是觉得《诗经》太严肃,一捧起来就有一种庄重感,放松不下来,所以换成了乐府。乐府是本朝收集的民歌,也没有人对乐府做过经义的解析,读起来心理障碍小得多。不过几天的功夫,曹鸾便焕然一新,脸上笑容也多了起来,走路也不端着了,发育得如鲜花一般怒放的身体展露出了勃勃的生机。
  “阿鸾,你现在真正是个美人了。”曹操挑着拇指说道:“宋奇那竖子一定不敢相信。”
  曹鸾笑了笑,没有接他的话茬,听了曹操的疑惑之后,她表示赞同曹嵩的意见。和刘修接交没关系,可是要和他站在一起对抗世家和宦官两大势力,那实在太冒险了。缓一缓,看看他能走到哪一步,也许更保险一些。
  曹操听曹鸾也这么说,不再犹豫了,让人送了个信给刘修,说老家有急事,要回去处理一下,有什么事,等我回来再说。然后便带了几个家奴,火速离开了洛阳。
  刘修接到曹操的信,有些遗憾,第一次拉拢人就失败了。好在他也没有把所有的希望全寄托在曹操身上,而且他还有时间,远远没有到决一生死的时刻,所以并不着急,安安心心的经营着生意越来越红火的罗敷面馆。虽然没有日进斗金那么慓悍,但是十几口人的生活却是眼看着滋润起来,除了每日开销之外,还能有不少积余。
  别的不说,至少刘备、毛宗陪太后赌博的时候输几个钱不用心疼了。
  转眼间到了四月下旬,天气一天天的开始热了起来,老天却一直没有下雨,从去年入冬以后就没有落过一滴雨,大旱严重影响了春耕,欠收已成定局,市场上最直接的反应就是粮价开始上涨,而罗敷面馆来往的顾客中有不少是太学生,所以在粮价之外,还感受到了越来越紧张的舆情。
  有人说,大旱是因为天子不体恤下情,两次党锢事件,使无数君子贤臣横受打击,小人充斥朝庭,宦官当权,横征暴敛,所以天降灾异以示警告,如果天子不做出有效的举措,那还会有比大旱更严重的灾害,甚至有可能出现严重的民变,影响大汉火德的命数。
  也许是因为知道罗敷面馆的东家和宫里有来往,所以太学生们不大在面馆里说这些话题,可是从他们只言片语中透出的消息里,刘修还是感受到了这背后隐藏的危机。他既着急,又拿不出什么好办法,他可不知道这场大旱究竟什么时候才能结束,他现在能做的就是做好粮食的储备,以迎接已经是预料之中的饥荒。好在他现在有钱了,粮价虽然涨了不少,他还承受得起。
  这天,他陪一个远道而来的士子研究了一番石鼓文之后,客气的把他送出门,迎面看到一个熟悉的面孔。他愣了一下,随即又笑了。
  “伤好了?没碍事吧?”
  袁术脸上的假笑一僵,恨得牙痒痒的,身后的鲍鸿也是脸色青一阵红一阵,恨不得上前拆了这罗敷面馆,不过想想刘修的武技远在他们之上,他也只能在心里发发狠。
  “多谢关心,好了,全好了。”袁术夸张的做了个扩胸运动以显示自己一点后遗症也没有,然后哈哈一笑,缓步走进了面馆。掌柜罗氏早就知道刘修和袁术打过架,一看到他们这不自然,不由得心头怦怦乱跳,又不能避开,只好强笑着走上来,曲身施了一礼:
  “原来是袁公子大驾光临,楼上请。”
  “别。”袁术打量了一下打扮得很艳丽的罗氏,又轻佻的瞟了一眼旁边胆怯的胡女招待,摆了摆手:“你们忙自己的去吧,我和你们东家说话。”
  罗氏听了,不敢多嘴,用眼神请示刘修。刘修点点头,让她们去忙。来者不善,善者不来,袁术真要找事,就凭罗氏这些人也挡不住,更何况袁术态度不错,看起来不像是来生事的。
  “我不是那种小鸡肚肠的人。”袁术哈哈一笑,摆了一下头,鲍鸿会意,从怀里掏出一封公文递到刘修的面前,羡慕的说道:“你交好运了。袁公不计较你的过失,还看中你的才学,要辟你为吏呢。”
  刘修眉头一皱,接过文书看了一眼,不免有些诧异。这居然是司徒府辟他为主簿的辟书,更重要的是上面署着司徒袁隗的亲笔签名。袁隗是袁术的叔父,他的夫人便是他师公马融的女儿马伦,前几天刚派人送了个什么点心来给师母张氏,张氏受宠若惊,第二天就盛装前去致谢。
  这份辟书落到任何的手里,都是一份值得一提的荣耀,如果他在来洛阳之前接到这个,一定也会感激涕零。这就跟一个大学刚毕业的学生接到了国务院总理的亲笔聘书一样,没理由不欣喜若狂。
  可惜,他现在却不这么想。这份辟书等于是一份卖身契,只要他接了,他就打上了袁家的烙印,以后再看到袁家的人——包括眼前的袁术——气势上便矮了三分,更重要的是,他现在对袁家非常不感冒,特别是这个袁隗。
  袁隗的父亲袁汤生了三个儿子,袁隗是幼子。长子袁成当年曾经是跋扈将军梁冀面前的红人,京师有句谚语“事不谐,问文开”,说的就是袁成,意思是说袁成在梁冀面前很有影响力,没有办不成的事。不知道是不是坏事做多了,袁成年轻纪纪的就死了,官仅仅做到左中郎将,连个儿子都没有生,所以才让袁术的庶兄袁绍继承他的血脉。
  袁术的父亲袁逢是老二,这个人算是三兄弟里面比较厚道的一个,当然官也是升得最慢的一个,目前做过的最高职务是九卿之一的太仆,生生被他的兄弟袁隗压了一头。
  袁家三兄弟中最吊诡的就是老三袁隗。袁家自从袁安以来,发展得一直比较稳,而真正开始进入发展的快车道,就是从袁隗开始的。袁隗不娶仅了马伦,还和宫里的中常侍袁赦拉上了关系,内外勾结。而他也是袁家做到三公中最年轻的一个,刚刚四十出头就做了司空。
  按通常的习惯来说,袁成死了,袁逢继承了爵位,是袁家这一代人的家主,这升官也该有个顺序,可是袁隗在官场上的能力显然远远超过袁逢,他从入仕开始就步步抢先。
  也许是冥冥之中,自有报应,袁成人品不好,所以连个子嗣都没有就早死了,袁隗虽然没有早死,可是现在四十多的人了,也是没儿子。他的夫人马伦又是个厉害角色,把他管得服服帖帖,儿子是没生出来,夫人的位置却坐得稳稳的,别看马家已经败了,可袁隗连纳妾的念头都不敢有。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87/52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