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校对)第15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54/249

  范增慢慢的恢复了平静,他瞅了一眼笑容满面的共尉,冲着同样笑容满面的项羽使了个眼色。项羽虽然没看他,却注意到了他的眼神,不经意的点了点头。范增抬起大手拍了拍,舞伎们会意,连忙停住了舞蹈,退了出去。
  大帐里立刻安静了下来。
  共尉转动着手中的三足青铜爵,似笑非笑的从几个人的脸上扫了一圈,最后落在项羽的脸上:“兄长,这是何意?”
  项羽干咳了一声,放下了手中的酒爵,目光下意识的避开了共尉。“这个……阿尉啊,我们已经入关了,有些事情,我想和你商量一下。”
  “哦。”共尉淡淡的应了一声,放下手中的酒爵,自顾自的拿起酒尊中的漆匙,给自己加了一点酒,端起嘴杯有滋有味的品了一口,然后对项羽示意了一下:“确实也该商量一下了。兄长请讲,我洗耳恭听。”
  项羽舔了舔嘴唇,看了一眼范增:“亚父,你来说吧。”
  范增抚着胡须沉吟了片刻,强作亲热的说道:“阿尉啊,大王当初约定先入关者王关中。你和阿籍也有过约定,你支持他击败王离,关中就是你的。这一点,我们没有忘记,想必你也不会忘记。”
  共尉淡淡一笑:“我当然不会忘记,所以我径直入了咸阳,想必兄长不会怪我吧。”
  项羽干笑了两声:“既然我们有过约定,我怎么会怪你呢。”
  “兄长是守信之人,这点我是放心的,所以我根本不怕有人说三道四,直接住进了咸阳宫。只要兄长不怪我,我又惧何人?”共尉有意无意的瞟了一眼范增,范增的眼神中闪过一丝恼怒,他还没想好怎么应对共尉,共尉却又抢先说话了。“不瞒亚父说,这次来,我还有一个约定要兄长兑现。”
  “什么约定?”项羽和范增异口同声的问道。
  “这是我和兄长之间的约定,你不知道。”共尉的嘴角挑起,意味深长的看了一眼范增,举起酒杯冲着项羽示意了一下,然后喝了一大口,伸手抹了抹嘴边的酒渍,也不看又惊又怒的范增:“兄长,你还记得巨鹿之战前,我们俩在漳水边的约定吗?”
  项羽想了想,轻轻的点点头:“记得,我们互相托付妻子,还说如果都是儿子,就结为兄弟,都是女子,就结为姊妹,如果一男一女,就结为夫妻。”他笑了笑:“只是虞姬还在待产,我还不知道是男是女呢,一时半会没法兑现啊。”
  范增松了一口气,刚才他被共尉的话吓了一大跳,项羽居然还有事瞒着他,这件事居然比许共尉关中称王还隐蔽,他以为一定是什么大事,没想到却是这件事,那项羽不告诉他也就顺理成章了。
  项伯和项佗也笑了,互相看了看,不禁摇了摇头,这件事确实有些好笑,大战之前,两个将军却在互相托孤,还有心情做这个约定。想起当初生死未卜时的紧张,他们有一种恍如隔世的轻松。
  “我说的不是这件事。”共尉摇了摇头。
  “那是什么事?”范增的心刚刚放下,还没恢复平静,又拎了起来。今天晚上他可被共尉搞得不清,心脏有些吃不消了,觉得胸闷气短,眼前有些发晕。
  项羽眯起了眼睛,偏着头看向共尉。“你是说补偿你那些人马的事?”
  “正是,兄长要了宁君他们两万多人,说要补偿我十倍,也就是二十万人马。”共尉点点头,脸上浮起一丝笑容:“兄长现在财大气粗,帐下有六十万大军,是该履行这个诺言的时候了吧?”
  项羽还没有说话,项佗和项伯不约而同的惊叫了一声。二十万人马,天啦,这是多大的事?项羽号称六十万,其实只有四十万出头,共尉大概也在二十万左右,如果给他二十万,那形势岂不是反过来了?再说了,二十万人马,这可不是二万人马,项羽怎么会这么傻,居然答应共尉这种事情?现在共尉上门讨债了,可怎么办,真把二十万人给共尉?那天下岂不是成了共尉的天下?
  他们两个惊恐的看着项羽,范增却是脑子里一片空白,他无论如何也不敢相信,项羽居然会答应共尉这种事情,二十万人马,足以决定天下大势啊。更何况当时项羽手下总共不过十几万人,他居然会作出这种承诺?亏得是招降了章邯,否则项羽岂不是连自己都要赔给共尉?更可怕的是,看项羽这副沉吟不语的样子,他竟然有践诺的意向。范增再也不敢保持沉默了,一旦项羽开了口,那就真的一点挽回余地也没有了。他瞪大了眼睛,眼光在共尉和项羽脸上来回扫了两趟,摇摇晃晃的站了起来,伸出一只手,指指共尉,又指指项羽,嘴唇嚅动了几下,跺足狂吼:“胡闹!”
  话音未落,一道血箭从他嘴中喷出,范增晃了几晃,扑通一声栽倒在地。
第三章
秦亡楚兴
第二十八节
软硬兼施
  项佗大惊,纵身跃起,一把抱住范增,大叫道:“亚父!亚父!”
  项羽也十分吃惊,他放下了手中的酒杯,长身而起,赶到范增的身边,只见范增双目紧闭,面色灰败,奄奄一息,他不敢怠慢,一哈腰,抱起范增就冲出了大帐,一边走一边大声叫道:“子异,快去传医匠!”
  项佗忙不迭的应着,飞奔着出了帐,大帐里只剩下共尉和项伯两人。两人互相看了一眼,共尉面带诧异,项伯却是连连摇头,一口喝干了杯中酒,站起身就要出帐。
  “项公且慢。”共尉站起身叫道。
  “君侯还有什么事?”项伯停住了脚步,侧着身子看着共尉,眼神复杂,脸色冷淡。
  共尉大步走到范增面前,出了帐,片刻之后又回来了,手里多了一只锦盒。他将锦盒双手奉到项伯面前:“项公,这是子房先生托我转交给你的。”
  项伯本来对共尉今天的表现很反感,但是听说是张良给他的礼物,他的脸色缓和了一些,接过锦盒打开一看,是一只精致的白玉璧,他满意的点点头,脸上露出一些笑容:“子房就是客气,老朋友了,有什么事带个话就行,何必送这么贵重的大礼。”
  共尉淡淡一笑:“子房先生有一件事想托项公,他说除了项公,恐怕没有人能办得成。”
  项伯笑了笑,略带三分矜持:“子房言重了,我不过是个闲人,哪有这么大的本事。不过,既然是子房托付的,我自当勉力而为。”
  共尉赞了一声:“子房先生一直说项公义重如山,今日一见,果然如此。难怪子房先生那么看重项公,真是人以类聚,英雄惜英雄啊。”
  被共尉这么一夸,又是转述的张良的话,项伯顿时觉得脸上有光,他哈哈大笑:“君侯言重了。我哪里是什么英雄,要说英雄,除了你和子羽两个,天下还有什么人敢称英雄?当然了,子房也是英雄,但是我们都老了,现在天下是你们的。”他说着,伸手拍了拍共尉的肩,意味深长。
  共尉摇摇头,很诚恳的说道:“项公谬赞了。我哪里敢和兄长并肩,项公长者,小子不敢有所隐瞒,说句心里话,如果没有兄长,我的确觉得自己还是个人物,可是有兄长在此,我如何敢不自量力?只可惜啊……”共尉叹了口气,显得十分懊丧:“我仰慕兄长,一心追随兄长征战,希望能建功立业,封妻荫子,做个心安理得的关中王,也算没有白来这世上一趟。只可惜时势弄人,却有人怀疑我对兄长的一片忠心,横生是非,硬要把我逼得与兄长反目成仇。唉——想当初我们是何等的相知,臣鹿城下,并肩作战,生擒王离,没想到今天却互相猜忌,情何以堪啊。”
  项伯盯着共尉的眼睛,见他神色黯然,眼神中全是伤感,不禁也叹了口气,他犹豫了片刻,开口问道:“君侯,有件事,不知当讲不当讲?”
  共尉还沉浸在忧伤之中,他强作欢颜的笑了笑:“项公是子羽的长辈,当然也是我的长辈,有什么话不能说呢。”
  项伯对共尉的谦卑很满意,他点了点头,眼神闪烁了一下:“君侯,你入关之后,为何那么急的调集分散在各地的人马入关,让人觉得好生紧张。”
  共尉摇摇头,后悔莫迭。“项公有所不知。我入关之后,欣喜若狂,一来有大王的约定在先,又有子羽的承诺于后,我这个关中王已是板上钉钉的事情。因此,我就想着将各地的人马调集入关,也好打理关中,另外,我还有个想法。”他顿了顿,见项伯竖起了耳朵,凝神倾听,才继续说道:“我觉得以兄长的大功,楚地大部分都会是兄长的领地,所以想早点把地盘腾出来,好让兄长接手,可是……没想到却弄巧成拙,让兄长误会了。”
  “你真是这么想的?”项伯眉毛一挑。
  “当然,我还能有什么想法?”共尉瞪大了眼睛,吃惊的看着项伯。项伯有些尴尬,他抚着胡须,低下了头,思索片刻,又问道:“我听说你在东海有不少人,专门从事晒盐之类的事情,彭城现在风行的好多物事都是那里出产的,你难道也准备放弃?”
  共尉再次叹了口气,十分委屈的说道:“项公既然问起,我也不想隐瞒项公了。我是有个基地,做些生意,晒些盐,捞点海货啊什么的赚点小钱。说句不怕项公笑话的话,我一时还舍不得丢弃那里,但是那里既然成了兄长的领地,我想着总也是安全的,兄弟不分财,我就是算给兄长,兄长想必也不会亏待我。只是……现在……”
  共尉唉声叹气,有些烦燥的在帐内走来走去,显然十分为难。项伯见他如此,不免生了几分同情,觉得范增他们确实有些过敏了,把共尉的一片好意当成了防范,以至于共尉做出这等冲动的事来。他叹了口气,拍拍共尉的肩膀说:“看来大家都误会你了。”
  共尉苦笑一声,拱手道:“项公明鉴,正是如此。”
  项伯长出一口气,大度的说道:“既然如此,那也无妨,我去向范先生和子羽解释一二,说开了,便也是了。”
  共尉感激不尽,对着项伯躬身一拜:“那就有劳项公了。”
  项伯哈哈一笑,挺起胸,居高临下的看着共尉,优越感油然而生。他转身刚要走,忽然碰到了怀中的锦盒,正才想起来张良的事,他连忙问道:“对了,子房有什么事要托我的,一并说了吧。”
  共尉一拍脑袋,如梦实醒,不好意思的看着项伯说道:“亏得项公提醒,要不然我真的忘了。”
  项伯微微一笑,并不接话。共尉又奉承了两句,这才将张良的事告诉项伯。关中已定,眼看着就要论功行赏,张良率领着四万韩军配合共尉作战,韩国在诸侯之中也算是出了力的。现在共尉与项羽有了生份,张良担心会因此受到牵连,所以托项伯向项羽说情,在论功的时候,不要忘了韩国。当然这些话都是张良和共尉商量好的,目的就是要做出一副大家都以为共尉受了委屈,担心项羽挟私报复的样子,特意针对项羽的性格和当前的形势做出的姿态。
  项伯心情很好,他一下子觉得自己特别重要起来,拍着胸脯说道:“你们太过担心了,既然你和子羽之间只是误会,又哪里会影响到韩国的事情呢。子房作战有功,子羽又怎么会一点小误会就抹杀他的功劳?你带句话给子房,让他尽管放心,有我项缠(项伯的大名)在,一切无忧。”
  “子房先生果然慧眼识人啊。”共尉笑着赞道。
  项伯轻松的一摆手,昂首挺胸,气宇轩昂的走了。共尉拱着手,弓着腰,恭敬的看着项伯消失在帐外,这才直起身来,淡淡一笑。
  章邯闷坐在帐里,脸色铁青。共尉在众人面前羞辱了他,让他心中原本就很浓的恨意更是勃然,坐在兴高采烈的诸将之中,他觉得特别难受,特别是臧荼等人眼馋咸阳的珍宝财物,特别好奇究竟有多少,不时的来向他打听,更让他觉得如坐针毡。他勉强喝了两口酒,就推说身体不适,回到自己的大帐。坐在帐里,他越想越难受,越想越后悔。当初在陈县击破陈胜的时候,如果率大军继续东进,彻底彻平楚地该多好,那时候共尉的实力还很弱,自己要击杀他就跟捻死一只蚂蚁一样,也不至于现在自己要受他的这般污辱,弟弟章平也不至于死在他的手上。
  章邯越想越难过,心中一阵阵的绞痛,禁不住老泪纵横。
  “将军——”司马欣突然闯了进来,一脸的惶急。章邯正在伤心,见司马欣这么莽撞的冲进来,将自己狼狈的样子看得清清楚楚,心中恼怒,不满的看了他一眼,没好气的喝道:“什么事?”
  司马欣一看章邯的样子,就知道自己来得不是时候,可是事情紧急,他也顾不得那么多了。他扑到章邯面前,膝盖都碰到了章邯的膝盖,压低了声音说道:“将军,快去看看吧。你再不去,就要兵变了。”
  “兵变?”章邯大吃一惊,猛的直起了身子:“究竟是怎么回事?英布他们又欺负我们的人了?”
  “不是。”司马欣急得直跳脚:“是冯敬和李昶他们。”
  “他们?”章邯大惑不解。
  司马欣无奈,只得把事情细细的说了一片。李昶是共尉的虎贲司马,冯敬是共尉的豹骑司马,他们都是保护着共尉来的。共尉和项羽进了大帐喝酒,他们就和臧荼等人一起。因为他们本来都是秦将——李昶是李斯的孙子,冯敬是将军冯无择的儿子,还是右丞相冯去疾的族人——在秦军之中熟人很多,特别是冯敬的弟弟冯代就是长城军团的将军,兄弟俩多年没见了,这次一见面,自然有无数的话要说,所以他们俩很快就和章邯手下的那些将军打得火热。司马欣开始没当回事,大家都是秦人,有共同语言,说到一起也是意料之中的事情,所以他也没阻拦,可是后来听听不对劲了。李昶和冯敬告诉那些将军们,说共尉下达了命令,他入主关中之后,将要大幅度裁军,特别是原先的秦军,只会留下极少的一部分人,其他人愿意回家务农的,一概领取路费解散。这可不是虚言,共尉现在已经开始实施这个政策了,在咸阳投降的那批秦军,现在已经解散了一大半,紧跟着要解散的就是从南阳回来的那批人,据说从东海那边回来的秦军也将如此处理。
  秦人打仗打了很多年,厌战情绪本来就很重,本来还有立功的诱惑支撑着,现在打了败仗,做个降卒,立功的可能根本没有,能够暂时保住命已经是庆幸了,为了能活命,他们现在忍气吞声,但以后避免不了的还要为楚人卖命,心中的沮丧可想而知,忽然听说还能不能打仗送死,直接回家种地,这些人立刻心动了,一个个围着李昶和冯敬打听具体的事宜。司马欣也凑上去听了两句,一听之后,顿时冷汗泉涌。共尉这手太狠了,他解散了关中的绝大部分秦军,一方面缓解了关中劳力不足,闲田抛荒的问题,也利于关中的休养生息,另一方面也将秦人的反弹力量降低到最低——武力基本都掌握在楚人的手里,秦人就是有什么想法,也掀不起什么风浪了,只要共尉再实行一些惠民政策,那么关中的秦人很快就会接受他成为真正的关中王。
  而这些惠民政策已经开始实施了,李昶他们显然是有备而来,他们甚至带来了共尉所宣布的几项惠民政策的告示。司马欣也拿到了一份,现在就摆在章邯的面前。
  章邯汗如雨下,那份告示还没看完,他就觉得眼前一阵发黑。
  本来楚军欺凌秦军降卒已经在军中引起了不安,现在共尉再来这么一手,那些秦军降卒能安份才怪,恐怕稍有风吹草动,就会出现大批的逃亡,一旦项羽怪罪下来,事情将不可收拾,后果不堪设想。章邯觉得自己忽然被推到了风口浪尖上,不由得一阵心悸,虽然张大了嘴巴拼命的呼吸,却还是吸不进一口气,胸口剧烈的起伏着,心跳得如战鼓一般急促。
  “将军!”司马欣担心的叫了一声。
  “快,快去找上将军,抢在共尉前面解散一部分人,以泄怨气,迟则生变。”章邯勉力站起身来,脸色煞白,手指颤抖的指着帐门。
  “喏。”司马欣连忙应了一声,转身就要走。刚走两步,章邯又叫住了他:“算了,还是我自己去吧,你去也说不清楚。”说着,摇摇晃晃的向帐门走去。司马欣一见,连忙上前扶着他,跌跌撞撞的出了大帐,直奔项羽的大营。
  范增躺在军榻上,面色已经恢复了平静,项羽脸色阴沉的坐在一旁,看着医匠给范增护理,心情十分不好。本来范增被共尉气得吐血,他是十分担心的,二话不说就把范增抱起来送回大帐,又让项佗赶紧去传医匠。可是一到范增大帐,本来双目紧闭的范增就睁开了眼睛,自己坐了起来,脸色虽然还不太好,但远不是那副奄奄一息的样子。项羽一看就明白自己上当了,范增是装的,他虽然被共尉气得不轻,却还远远没有到要吐血的地步。至于他为什么要装吐血,项羽下意识的觉得,那是范增怕他自己支撑不住,而项羽独自一人又对付不了共尉,所以干脆装吐血,因为范增知道,项羽虽然对他有意见,可是这种情况下,项羽一定会扔下共尉来照顾他。
  项羽觉得他又一次被范增算计了。这种感觉相当的不好,所以从范增睁开眼睛后,他就阴着脸,一句话也没有说。
  医匠处理完之后退了出去,范增斜靠在榻上,看着脸色不郁的项羽,暗自叹了口气,开口打破了难堪的沉默:“阿籍,你现在还相信共尉吗?”
  项羽没有吭声。共尉向他讨要二十万人马,这件事确实让他不自在。真要把二十万人马给了共尉,那以后谁说了算?但是他对范增一开口又提到共尉,还是这种态度,他又十分抵触,闷着头一句话也不说。
  “我知道……嗯咳……咳……”范增心中犯堵,刚说了两句话,就禁不住咳嗽起来,刚刚被他自己咬破的舌尖上传来的疼痛,让他一阵阵的发冷。他咳嗽了好一阵,喘了半天气,这才慢慢的平静下来:“我相信,我相信你当时只是为了安抚他,并不是真的想给他二十万人马。”范增惨笑了一声:“当时的情况容不得你想太多,必须集中所有力量决一死战,这一点……我不怪你。”
  项羽撇了撇嘴,还是不说话。
  “可是现在怎么办?”范增觉得眼皮特别的重,浓重的睡意不住的袭来,看来刚才那口血吐得太象了,他这七十多岁的身体再也承受不住了。可是他不能睡,他怕自己一睡下去就再也醒不来了。他要坚持下去!
  “我……”项羽张了张口,却不知道从何说起。他确实是答应过共尉,情况也和范增猜测的那样差不多,安抚共尉的成份更多,当时他的总兵力都不到二十万,生死未卜,谁会想到能有今天啊。可是和范增说的不一样的是,他觉得事情虽然有些出乎预料,但是自己既然开了这个口,而且今天确实有这个能力履行诺言,自己为什么要抵赖呢?这可和君子信守承诺的信念不符啊。
  可是真把二十万人马给了共尉,那个后果又是项羽不敢设想的。拥有了四十万大军的共尉会做出什么样的事来且不论,其他人又会怎么想?他们之所以依附自己,只不过是因为自己是楚军的上将军,手下的实力最强。一旦共尉成了实力最强的,谁还能保证他们的忠心?臧荼曾经向共尉请过婚约,田安等人也和共尉手下的田壮关系密切,他们还会跟着自己吗?
  可是不给,又怎么应对共尉?
  项羽觉得嘴里发苦,自己一直想做个信守承诺的人,可是为什么在共尉面前,却屡屡要食言自肥?在彭城第一次见面,他就因为虞姬而食言了,共尉没有计较他,他却一直有愧于心,现在还要食言吗?二十万人,可不是一个虞姬。共尉可以不在乎虞姬,可是他能放弃二十万人吗?真要翻了脸,把这件事宣扬出去,他以后又如何在天下人面前立足?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54/24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