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校对)第17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73/249

  “大王这是什么意思?”
  共尉见外面孔武又一溜烟的跑进来,知道大概要开始了,便站起身,一面弯腰去虚扶孔鲋,一面说道:“荀子就不说奇技淫巧,他说,‘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可见善假于物,也是君子的一个特征。掌握事物的特性,才能更好的假于物,这也是大道啊。儒家六艺,射御都是实用科目,射者要良弓利箭,御者要善马轻车,哪样不是奇技淫巧?”
  孔鲋没好气的哼了一声,本想反驳共尉的,可是共尉说的六艺那是儒家的看家本领,他又无从说起,只得以沉默表示不屑回答。共尉扶着孔鲋,穿过一条并不长的青石路,在肃穆的士子们的注视下,缓缓进了正堂,陈乐、李左车等人肃立一旁,用羡慕的眼光看着孔鲋,孔老头之所以这么威风,就是因为共尉对他很尊敬,虽然共尉并不全盘接受他的学问见解也是人所共知的。
  那些从关东赶来的士子看到这一幕,不管是不是儒家子弟,都觉得特别有面子。王侯将相怎么了,堂堂的西楚王,不是一样对我们读书人这么尊敬?可见古人说得好,要得到人的尊敬,未必就要高官厚爵,有学问,有道德,一样有自尊。他们之中固然有人是为了关中的安定,西楚太学的待遇好才到咸阳来,但是也有不少人,是冲着西楚王尊师重道的传言来的,今天亲眼看到西楚王以子弟礼对待祭酒孔鲋,他们心中的一丝疑虑算是彻底的烟消云散了。
  孔鲋满面红光,站在正对门的中央,朗声说道:“诸位学子,不远千里来我西楚,济济一堂,不拘门派,不拘师从,共论大道,斯为难得之盛事……”
  孔鲋的声音浑厚中带着一丝高亢,声音在大殿里回响,清晰的传入到每个士子的耳中。他先阐明了西楚太学海纳百川、唯道是从的办学宗旨,然后强调了西楚王对西楚太学的器重,大王远征蛮夷,大胜归来,第一件事,就是来与诸位见面。最后说到这次聚会时,他却简简单单的说了两句,说这次是将作少府、工学院的院长陈乐要向大家演示一些小玩意,请大家看看,聊以解闷。
  众人见他刚才还说不拘门派,唯道是从,现在却一点也不掩饰对陈乐的不屑,不禁笑出声来。要不是孔鲋随即请共尉讲话,说不定有人会出来戏谑两句。
  共尉站在士子中间,看着这上千人将偌大的问道馆挤得满满的,连外面走廊上都站满了人,心中感慨,颇有当初唐太宗李世民看着那些应试的举子一般的得意,这天下的人才,大部分都集中在这里了吧?这次为了扩大陈乐的工学院影响,将更多的士子引入到对自然科学的领域里去,共尉特地举办了这期学术沙龙性质的聚会,而且亲自出席,以示重视。为此,他还特地准备了一篇讲话稿,一直写到深夜,王妃白媚笑话他说,他即位为西楚王的时候都没有这么认真过。
  见共尉站出来讲话,所有的人都屏住了呼吸,凝神静听。
  共尉的声音比起孔鲋来,中气更足,声音清晰得连站在走廊上的人都听得清清楚楚,他先向远道而来的士子们表示欢迎,希望他们能对西楚太学提供的条件满意,安心做学问,然后说道:
  “世间学问,千罗万相,然而综合起来看,无非是两种,一是人心,性善性恶,争辩已久,想必诸位在此已经讨论了不少,本王学问粗浅,不敢在诸位面前班门弄府。但是各家的学问,追究到最后,无一不是求道,这个道又是什么?先贤论事,往往要说到天道,这个天道又是什么?这便是第二种学问,天之道。天高地厚,日月星辰,其中的奥秘又岂是几本书能说得完的?要想识人性,首先要知天道。庄子说,以管窥天,以锥划地,那是讽刺我们不自量力,以人力求天道。其实,这又有什么不好呢?太行、王屋虽高,可是挖掉一锹土,就少一锹土,天道虽然广大,我们的人力虽然有限,但是只要付出努力,日积月累,总会有所得的,薪火相传,焉知我们就不能洞悉天道?三闾大夫说,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不就是这个道理吗?”
  众人静悄悄的听他说,一个个沉默不语,共尉说的那些话,他们有的全知道,有的不全知道,但是共尉要说的意思他们都明白了。这些人里,一部分当然是为了做官而研究学问,但是也有不少人是为了研究学问而研究学问,也就是共尉所说的,追求的是大道,这样的人处境往往比较困难,因为他们研究的内容不能换饭吃,现在有这么一个管吃管住的地方从事自己喜欢的事业,对他们来说,无吝于天下掉下一个大馅饼。
  “而天道广大,人力有时而穷,所以我们要假物。陈君今天要给大家演示的,就是其中一些物。”共尉说着,笑眯眯的往旁边一侧身,隆重推出将作少府陈乐。陈乐穿着一身与士子们并无二样的长袍,但是他皮肤较黑,身材又健壮,更多了几分阳刚气,再加上眉头的那个伤疤,大嗓门,一出场就吸引住了大家的注意力。
  “闲话不多说,先请大家看一个东西。”陈乐直接了当的进入正题,他一挥手,那个叫宋岛枫的倭女捧着一个锦盒迈着小步赶了过来,打开锦盒,里面躺着一块圆形的水晶,陈乐小心的举起那块水晶,放到一个准备好的架子上,然后微笑着对孔鲋一躬身:“祭酒,请到此一观。”
  孔鲋不知道他搞什么鬼,狐疑的走过去,按照陈乐的要求,将眼睛凑在水晶上一看,一看之下,便“咦”了一声,抬起头看看架子的另一端。架子的另一端竖着一块板,上面写的一个极小的字,以他的眼力,离得这么远当然看不出来的,可是在水晶后面却看得清清楚楚,是一个“道”字。
  他十分好奇,这么一块水晶,怎么能让那个字变大了好几倍,仿佛就在眼前一般呢?他忍不住又看了一次,还是百思不得其解。儒家以博物著称,一物不知以为耻,忽然见到这么新奇的物事,即使孔鲋也好奇心大起了。
  “祭酒?”陈乐和共尉互相看了一眼,暗自发笑。他抚起孔鲋,深怕老头弯腰时间长了脑溢血。
  “这……这是怎么回事?”孔鲋瞪着眼睛问道。
  “请祭酒稍作休息,我再请你看另外一个东西。”陈乐客气的说道,孔鲋点点头,跟着陈乐走到一旁。其他人见孔鲋那么神秘,也都好奇心大起,都想挤上来看看。陈乐早就准备好了,安排那几个倭女领着士子们一个个的按顺序上前,每个人只能看一眼,然后交给下一个人看。
  虽然一人只看一眼,可是人数太多,仅是大殿里就有数百人,也要不少时间,那些看过的啧啧称奇,没看到的心里就更急了,要不是大王在,一个个虎贲郎在那里看着,他们不敢放肆,说不定会成什么样子。
  好容易等大殿里的人看完了,陈乐又命人将架子搬到了外面,由站在外面的人一个个的接着看,然后命令把大殿里的窗户全部关上,再用木板将光线挡住,大殿很快就黑了下来,那些正在热烈讨论的士子们都有些不解,不约而同的停止的讨论,看陈乐还有什么新奇玩意。
  大殿里点起了几盏灯,陈乐准备好了另外一个木架,木架上摆着一块三棱形的水晶。陈乐准备好之外,拍拍手:“诸位,肃静,肃静。”
  大家本来就挺安静的,这一下更是静得吓人,只有此起彼伏的喘息声。
  几个人吹灭了灯,大殿里漆黑一片,伸手不见五指。陈乐拍了拍手,向南的窗户上一声轻响,忽然露出一个小洞来,一束正午的阳光透射进来,正照在那块三棱形的水晶上。
  奇怪的事情出现了,阳光经过三棱水晶后,在后面的一块白色的木板上变成彩虹一般的光束,鲜艳无比。
  “哇——”士子们忍不住齐声惊呼。
  孔鲋也瞪大了眼睛,禁不住伸手去摸,七彩的光在他的手掌上晃来晃去,十分妖异。
  大殿外面还在看那个圆形水晶的人听到大殿里的哇声,都好奇不已,可是一时又进不了大殿,急得抓耳挠腮,好奇心被吊到了极点。
  紧接着,陈乐又来到殿外,用一团竹纸放在地上,用圆形水晶将阳光聚集,很快,竹纸就冒起了烟,迅速的变成一团灰烬。这个效果比起那个放大字的效果来,更让人吃惊,一束阳光经过这个神奇的水晶,居然能将纸烧着,实在让人叹为观止。
  演示完毕,陈乐很谦虚的对众人说,这只是一些小技巧,但是这对揭开天道有帮助。我已经研究出了能够用于观天象的设备,近期内将提供给太史令使用。大家都是做学问的,请问,这些道理是什么?能够做出最合理解释的,这个水晶就归你了。
  这句话如同一块巨石投入了水潭,立刻激起了滔天巨浪,大殿里外都开始了激烈的讨论,慢慢的,讨论变成了争论,一个不服一个,有的人就凑到水晶旁唾沫四溅的互相辩驳。陈乐早就想到会这个结果,他让士兵们排成队,保护在水晶的旁,看可以,但是按有顺序来。
  两个水晶架子立刻被挤得水泄不通。
  看着那些争得面红耳赤的士子们,诡计得逞的陈乐和共尉相视一笑,来到呆坐在一旁的孔鲋面前。孔鲋一手支着腮,一手捻着胡子,目光呆滞,还沉浸在其中不能自拔。看到满面笑容的陈乐,孔鲋苦笑了一声,指着陈乐的鼻子说:“陈逍遥,好手段,连老夫都给你绕进去了,你的工学院也不小了,非要来挖我的人不成?”
  陈乐嘿嘿一笑:“祭酒这说的哪里话,我这是奉大王之命,研究一些东西,以供太史观天象用的。祭酒不觉得,有了这个东西,以后的天象就更逃不过我们的眼睛了吗?”
  孔鲋沉默了片刻,叹了口气。
  陈乐偏了偏头,示意了一下,那个倭女连忙递过来一个锦盒,陈乐接过锦盒打开,推到孔鲋面前:“祭酒,这是大王特意吩咐我,给祭酒准备的。”
  孔鲋看了看,锦盒里躺着一只圆形的水晶,不过和那只展示的水晶不同的是,这只圆形水晶多了一个金框,还有一个白玉柄,精致绝伦,闪着柔和的光,一看就让人心动不已。
  “祭酒,有了这个,你就不用为目力不济担忧了。”陈乐恭恭敬敬的捏着白玉柄,递到孔鲋手中。孔鲋接过来看了看,又看看共尉和陈乐,长叹一声:“陈逍遥,你不用来贿赂我,我虽然老了,却还不是迂腐之人,你放心好了,我以后不会再拦着你。路漫漫兮上下而求索并不错,只是你们要知道,天道远,人道近啊,不要为了追求那不可捉摸的天道,而忽视了近在眼前的人心,百丈高楼平地起,没有一个稳定的盛世,哪里来的天道啊。”
  “多谢先生提醒。”
第一章
关中经略
第十八节
咸阳纸贵
  演示完之后,士子们讨论了半天,也没讨论个让人信服的解释来,陈乐也不急着点破,只说这样的聚会以后每十天都会有一次,下次聚会,会给你们一个解释的,这十天以内,能够想透其中道理的,赏赐照旧。
  接着,共尉吩咐赐宴,在章台宫摆下一个千人宴,酒菜并不多,简洁而精美,特别最后一道菜最让人开心:羊肉。这是从匈奴白羊王手里抢来的羊,肥美而鲜嫩,孔鲋吃得最开心,满面红光的对共尉说:“有羊有酒,这档次太高了。”
  共尉笑笑,没有多说什么。这个时代酒席也好,祭礼也好,分档次主要就是看主菜,有牛的酒席叫牛酒,档次最高,因为耕牛是农业的根本,所以一般很少杀牛,那是高规格的宴会时才会有。次一等的便是羊酒,贵族家里比较常见,普通人家也很少见。再次一等的就只有猪了,普通人家都以享用,只用你花得起钱。
  酒过三巡,共尉离席,给几位名声大的学者敬酒,陈乐等人则分别去给其他的学子敬酒。学者也好,学子也好,都有些受宠若惊,纷纷避席回敬。酒宴很热闹,直到日已西斜,这才尽欢而散。
  共尉和陈乐一起出了章台宫,两人边走边说,心情十分愉快。
  “那个……你能不能把太史那边的事先停一下,先给我准备几块水晶镜子?”共尉轻声说道:“我要对付匈奴人,能早一点发现他们,总是好的。”
  “大王放心,我已经开始准备了。”陈乐点点头,很有把握的说道:“前期因为要准备磨镜的机器,所以花的时间长了些,现在机器已经好了,技师们的手艺也练出来了,只要东海那边的水晶通道不断,北柱国那边很快就能装备上。”
  “这就好。”共尉点点头。墨家本来就知道小孔成像的现象,他给陈乐讲解了光的相关理论之后,陈乐很快就理解了,望远镜、放大镜是第一考虑,不仅看天象用得着,军事上更是重中之重。但是水晶的产地在东海,而且水晶未必都能磨镜,再加上开始的时候磨镜手艺十分难以掌握,所以一直没能做出真正可用的望远镜来。现在工艺突破了,正式生产也就成了可能。
  “玻璃的事情,搞定没有?”
  “玻璃搞定了,但是做镜子还不成。”陈乐摇了摇头:“只能做做奢侈品。”
  共尉叹了口气,事情总不如想象的那么美,他最开始考虑的是用玻璃制透镜,但是生产出来的玻璃一直达不到效果,试了好多次也没解决问题,他这时才知道为什么前世的同行说,不是所有的玻璃都能做镜子的。
  “那火药呢?”
  陈乐脸色更难看了,都快垂到了胸前。
  “算了算了,你也不要太心急,那东西,确实不是那么好搞的。”共尉见陈乐沮丧,倒也不好再催他,反过来安慰了他几句。火药的方子他给了陈乐,但是陈乐做出来的东西一直不能很好的控制,他想来想去,可能还是提纯工艺上有问题。徐福后来倒是搞出了黑火药,但是那玩意吓吓人还行,真打仗,顶不上大用,还不如把财力物力花到炼钢上来更实在呢。
  “逍遥,这次打白羊王,你新制的半身甲作用很明显,对减少伤亡起了很大的作用。”共尉拍拍陈乐的肩膀,笑嘻嘻的说:“百炼钢刀也很好用,你抓紧时间,先给把虎豹骑和陷阵营配上,这可是我的杀手锏。”
  陈乐犹豫了一下,又点了点头。共尉将他的神情看在眼里,沉默了片刻说道:“忙不过来了?”
  “有点。”
  陈乐的事情最多,一大堆在东海研制出来的东西等着上马,纸的事情已经告一段落,现在手头忙的是炼钢,两万多人全配铁甲、钢刀,那可不是一件小事,何况他手头还有一件更重要的事,铸币。秦也好,山东六国也好,铸币都是随便铸的,因为铸币用的铜重量就是币的面值,只要不掺假,基本上铸钱就无利可图,当然了,办法总是人想出来的,有不少人就利用国家没有进行控制这个漏洞进行私铸,他们把价值相对较低的铁、铅混进铜里,以此来牟利。这种钱币在市场上造成了极大的干扰。现在共尉要兴商,首先就要把铸币权统一收到政府手中,对陈乐来说,又是一个极大的工程。好在秦国以前的兵器都是青铜铸造的,精通铸造技术的工人并不难找,现在缺的就是详细工艺的拟定和试制。
  “铸钱的事先停一停吧。”共尉道:“拖个一两年没关系,铁甲、钢刀的事情抓紧做,早出来一天,我就可以少损失很多士卒。”
  “喏。”陈乐松了一口气。
  “蜀中的铜运来没有?”
  “听张将军送来的消息说,已经在路上了,只是栈道难走,可能还要一段时间。”
  “知道了。”两人说着,已经到了宫墙外,陈乐一见有几个陌生人在共尉的车旁等着,知道他还有事,就先告辞走了。共尉走到车旁,看了一眼站在李昶旁边的那个中年人,那个中年人连忙拜倒:“草民吴巨,拜见大王。”
  共尉愣了一下:“你叫吴巨?”
  “正是。”
  共尉很意外,前天陆贾刚和他说起过吴巨这个人,他还没得来去找他,没想到他主动找上门来了。他看了一眼李昶,李昶连忙笑着解释道:“大王,他是我大父的学生,我刚才在太学里看到他,就觉得特别奇怪,所以……”
  共尉明白了,他笑了笑,摆摆手道:“原来是李公的学生,起来吧。”
  吴巨起身,束手站在一旁。共尉让李昶找来一匹马,让吴巨骑着,跟在车旁,一起向咸阳宫方向走去。一路上,共尉详细打听了吴巨的情况。原来他和李斯是同乡,年轻的时候到咸阳找出路,就拜在李斯的门下,学习荀子的学问,说起来,他是荀子的再传弟子。秦朝还在的时候,他做过几年官,政绩还不错,没想到正当壮年的时候,秦朝却灭亡了。他因为是李斯的学生,一直没有好的去处,这次听西楚太学招收学子,他就来了,开始走的是令尹陆贾的路子,因为陆贾也是楚人。陆贾原本是儒家思孟派的,和荀派并不相契,但是陆贾现在接触实际政务,遇到了很多新问题,都是思孟派的学问无法解决的,所以他和吴巨一接触,立刻对荀派产生了兴趣。当然了,陆贾转而接受荀派,其实还是为儒家着想,因为荀派的学问适合从政,当官的人多了,对提倡儒家学问当然是有帮助的。这一点陆贾虽然不说,共尉也心知肚明。
  共尉以前对荀派的学问仅限于中学时读过的《为学》,其他的了解并不多,因为荀子有两个法家的学生,名声不太好,孔鲋又是思孟派,当然不会给他讲解荀子的学问,最近因为要考虑以法治国,他才开始接触集法家之大成的韩非子的学问,间接的了解了一些荀子的学问,但是韩非子把荀子的法家内容推向了极致,从根本上来说,和荀子的学问又有很大的不同。
  和吴巨一席谈,共尉倒是了解了不少荀派的事情,更让他高兴的是,吴巨不仅对做官有很多的见解,身边还藏有全本的《荀子》。
  共尉和吴巨一谈就是大半夜。吴巨有执政经验,在共尉的官员班子里是难得可贵的,共尉从他这里听到了更多的经验之谈,特别是对法律方向,吴巨可谓是个行家里手。共尉对他十分满意,第二天就把他安排到廷尉吕泽那里去担任廷尉正,秩千石。吴巨喜出望外,顶着两只熊猫眼,喜滋滋的去了。
  法家弟子吴巨一夜之间由一个庶民担任了廷尉正的大官,在西楚太学里又引起了一阵热潮。不少有执政经验的人都赶到令尹府求试,把陆贾忙得不亦乐乎,经过十几天的审核面试,挑出一批既有理论,又有经验的人补充到各府试用,反正各个岗位都有详细的要求,考核标准也是摆在明面上的,倒也没有费太多的手脚。
  吴巨当了廷尉正,陆贾又转向荀派,荀子的学问一下子在西楚太学风行起来。与此同时,咸阳的几家书坊迅速推出了新版的《荀子》、《韩非子》、《吕氏春秋》等书,赚得盆满钵满。《荀子》是儒家集大成之作,《韩非子》是法家集大成之作,《吕氏春秋》则是对战国以来各家学术的综合,因为吕不韦是商人,后来又被秦始皇流放,所以一向不为人所重视,《吕氏春秋》的价值也严重被人低估了,现在共尉提倡百家争鸣,商人的地位也提高了,他们很自觉的就推出了同是商人出身的吕不韦主编的书。
  咸阳城里很热闹。
  孔鲋也没闲着,他一面主编《共氏春秋》,一面让人推广《孟子》以及子思的书《中庸》,极力扩大思孟派的影响,与此同时,他开始整合各家资源,准备推出六经的统一版本,因为各家学问的不同,严重分散了他们的战斗力。比如《诗》就有齐、鲁、韩三家,互相辩驳,更谈不上对外了。
  但是市面上最受欢迎的,却还是陈乐主编,从各家典籍里抽选出来的,与自然科学相关的集选内容,十天一期的学术沙龙,他一个人独占了前三期,直到孔鲋都急眼了,他才让出了第四期的主讲位置。但是他也没闲着,他根据每一期的演示内容,配合共尉所给的秘谱里一些相关基本理论,用大家都能理解的语言写成小册子,再配上相关的图谱,图文并茂,简单明了,再写一些利用其中的道理对日常所见的现象进行解释的小短文,一下子就风靡整个咸阳城,西楚太学的学子,不论是哪门哪派的,手里要是没有一册这个书,简直不好意思见人,相互闲谈的时候,如果不知道光的直线传播原理,不知道小孔成像的原因,那根本就不敢自称是西楚太学的学子。而每一小册的出版,都成为咸阳书市生意最火爆的时候。
  咸阳纸贵。
  紧接着,相关的农学书、商学书也开始印行,随着一些学问有基础的学子相继被授官,原本门可罗雀的农学院和商学院渐渐也开始热闹起来。困扰了共尉一年多的问题,终于有了圆满的解决。随着一批批有学问基础的士子进入官府和各行各业,关中的事业开始有了新的起色。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73/24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