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校对)第17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72/249

  共尉一笑:“曹参管市场确实有一套,未雨绸缪啊。他现在还吵着要去打仗吗?”曹参原本是在韩信帐下任五大夫将的,可是东线一直没打仗,他立功心切,急得坐立不安。正好咸阳市因为货物日多,争斗的事情越来越多,共尉就将他调了回来任市令,曹参开始还有点不情不愿的,不知道现在怎么样了。
  “他才不想去打仗呢。”陆贾笑了,“按大王的新官制,新爵制,战功虽然还是第一序列,可是别的功劳,也照样可以加官进爵的,比起战功来,还不用拼命,他何乐而不为?咸阳市现在很火,就那些商贾们孝敬他的,恐怕就比他的俸禄还多。”
  共尉皱了皱眉头:“有贪墨的情况吗?”
  陆贾笑着摇了摇头:“御史大夫专门安排了人在东市,曹参没那么大的胆子,吃点孝敬免不了,但贪墨还没发现。”
  “嗯,市场很重要,千万不能掉以轻心。”共尉点点头道:“那些茶叶商是不是都发了?”
  “都发了。”陆贾笑了一声:“宝少府恐怕有得忙了。”
  茶叶不属耕地,属山泽,归少府管,收入原本都是皇家的私房钱。共尉入主咸阳之后,把少府名下的山泽都承包了出去,少府只负责收税就行了,当然这里面还有监管的问题。经过广开财源之后,少府的收入隐隐的已经逼近国库的收入。
  “新税制没引起反弹吧?”共尉有些担心的问道。他鼓励经商,可是不希望出现那种能够影响国家命脉的巨富,因此,他一方面将重要的资源分成几家,不让少数人独占,一方面出台了新税制,越是利润高的,收的税越多,最高的接近八成。
  “暂时还没有。”陆贾笑了笑:“能达到收五成税标准的商家都没出现呢,他们哪里会有意见。”
  “嘿嘿,那就好。”
  “咸阳市是热闹,但是不乱,西楚太学……”陆贾呷了一口茶,轻声说道:“乱了!”
  共尉端茶杯的手滞了一下,他抬起头看着陆贾,见陆贾的脸上并无担心之色,相反倒有些得意,不免有些奇怪,西楚太学乱了,他怎么还这么开心?
  “怎么乱了?”
  “这还得从百家争鸣说起。”陆贾放下茶杯,似笑非笑的看着共尉:“大王,百家之中,儒墨为显学,这两家的争斗也最严重。而两家内部,也斗得不可开交,大王想必知道儒家的派别吧?”
  共尉笑了笑,“我最近在谈韩非子,他说儒有八家,难道就是这八家之学在斗?”
  陆贾摇摇头:“八家之学,其实并不准确。夫子故后,儒家大大小小的有十几家,但是到了现在,真正影响比较大的,只有两家。一家是从曾子传来的思孟派,一家是冉子传下来的荀派……”
  “你算哪一派?”共尉斜睨着陆贾,含笑问道。陆贾的学问很杂,有儒,有道,还有法,再加上他能说会道,又有一些纵横家的影子,但是归根到底,他的主要见解还是以儒为主。
  “思孟派,又称洙泗学派。”
  共尉明白了,陆贾就是思孟派,这么说,他和孔鲋是一个派系的。
  “但是,我现在是荀派。”陆贾诡异的一笑,接着说道。
  “为何?”共尉不解。
  陆贾没有直接回答他,而是从怀里掏出一本书来,这是使用咸阳竹纸装订成的纸装书,是共尉按照前世的印象让陈乐制订的样式,现在是咸阳城里最风行的样式。
  “这是臣的拙作,请大王斧正。”陆贾将书双手送到共尉面前,恭敬的说道。共尉接过书,瞟了一眼,只见深蓝色的封面上有一张洁白的长方形名签,上面用带有楚地风格的篆书写着“新语”二字。共尉皱了皱眉:“怎么还用篆书?”
  陆贾一笑:“大王,只有封皮是篆书,里面全是隶书。”
  共尉这才点点头,翻开内页一看,果然全是隶书。比起篆书来,隶书要简洁得多,共尉要求所有的公文现在都用隶书,图其简便。篆书也不是不用,比如篆刻碑额、题写重要的场合还是用篆书。
  共尉略微翻了翻,将书放下,轻声笑道:“你原本是思孟派,忽然转了荀派,那夫子岂不是要吹胡子瞪眼睛了?”
  “岂止是吹胡子瞪眼睛,他把我堵在令尹府两天出不了门呢,差点说我是儒门败类了。”陆贾收起了笑容,娓娓道来。原来,西楚太学之中,儒家是当之无愧的第一大派,除了墨家,没有任何一个门派可以和儒家相抗衡的,而墨家的领袖人物陈乐是个半吊子墨家,他现在擅长的是墨家中的工,对于墨家的其他学问,他并不擅长,而且墨家学问因为要求过于严苛,现在奉从的人已经很少了。共尉将工派的墨家引入工学院,将侠派的墨家引入军队体系,已经分散了他们的力量,因此在西楚太学,儒家已经是当之无愧的第一大派。
  儒家之中,又以思孟派为尊,一是西楚太学的祭酒孔鲋是思孟派,西楚令尹陆贾也是思孟派,可谓是两根顶梁柱,这个优势是任何一派都无法抗衡的。与之相对的荀派,因为出了李斯和韩非这两个著名的学生,荀派被儒者斥为法家,基本没有什么传人了,现在西楚太学还信奉荀派学术并且学有所成的,只有一个上蔡人吴巨。
  思孟学派以学问见长,讲述儒家经典,那是他们的强项,一般来说,开坛讲学辩论,思孟派都是当之无愧的大赢家,其他的门派根本不也望其项背。
  “大王,臣给你讲一件事,你就知道思孟学派的实力是如何的大了。”陆贾喝了一口茶,润润嘴唇,接着说道:“八月,济南伏胜来到咸阳,他是研究《尚书》的,年六十余,他曾经做过秦朝博士,名气大,来请教的多,来问诘的也多,可是应付一般的问诘者,伏胜根本不出面,只由他那个才十来岁的小女儿出面,就足以让大多数人铩羽而归了。”
  “有这事?”共尉好奇心大起,他隐隐约约的知道好象有这么一件事,后世的儒生经常拿这个来夸耀的。这个伏胜好象活得很久的,后来汉献帝的伏皇后,就是他的后人。
  “大王回宫问问几位夫人,就一清二楚了。”陆贾笑了笑,脸上有些无奈。“臣见思孟派势力实在太大,几乎已经能左右西楚太学的风气,左思右想之下,决定改而研究荀派的学问。”
  “为什么?”共尉不解。
  “臣以为,如果以研究学问论,思孟派有优势,但是,从国事论,荀派更佳。”陆贾轻声向共尉解释了一番。原来思孟派讲究的是内省,所谓“日三省吾身”,所谓“浩然之气”,他们讲究先从自身的修养做起,一步步的扩大影响力,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第一步。最显著的例子就是孟子,以“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为目标,这本来是好事,但是他们过于理想化,缺乏弹性,往往很难推行自己的理想,孟子周游列国一辈子,最后还是落魄而归,他自己还不承认自己有问题,只说是那些君主不识货。孔鲋就是活脱脱的孟子传人,如果不是遇到共尉这样的君主,他早就被人踢到墙角里去啃老米饭了。
  “臣以前也是这么想,可是现在身为令尹,看事的角度有了变化。”陆贾瞥了共尉一眼,顿了顿,又接着说:“思孟派的理想……看起来很美,但是和墨家的兼爱一样,不切实际。而荀派则不然。荀子综合百家,融合儒法道墨,兼有各家之长,于治国颇有助益,只要使用得当,就是个能臣,那个吴巨,臣就十分看好,准备等一段时间调入令尹府,磨炼磨炼。”
  共尉听明白了陆贾的意思,他沉默了片刻,淡淡一笑:“可是……荀子的学生李斯和韩非,那可都是法家的代表啊,秦以法亡,你不怕老夫子鸣鼓而攻之?”
  “他已经攻过我了。”陆贾见共尉并不生气,这才松了一口气,淡淡的笑道:“秦以法亡,那是他们做得太过了。可是,我们为什么不想一想,如果没有法家,秦能扫灭六国吗?”
  “你的意思是,我们还是以法治国?”共尉似笑非笑的看着陆贾。
  “也不尽然。”陆贾摇了摇头:“法家能强国,但是也不是没有问题,他们的酷法成就了秦的强大,同样也毁灭了秦。如果还照这个模式治国,岂有不亡之理。更何况大王提升廷尉为上卿,已经激起了不少人的不满,如果再提以法治国,恐怕会引起更大的反对。所以,我建议大王以黄老治国。”
  “黄老?”共尉目光一闪,看着脸色镇定的陆贾,忽然有些想笑的感觉。汉朝初年,就是以黄老治国,与民休息七十年,积累了大量的财富,到了汉武帝的时候,才独尊儒术,罢黜百家,固然统一了思想,为汉武帝的东征西讨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是却让百家争鸣变成了万马齐喑,同时也毁了儒家自身,先是走向经学,然后走向理学,最后又走向心学。以后的事情不说,现在陆贾提出黄老治国,无意之中却又是走向了汉朝的历史轨迹,让共尉不得不感慨,历史的惯性不是一般的大。
  共尉没有轻言反对,他向陆贾讨教黄老学术。陆贾详详细细的向共尉解释了黄老之道的内涵,分析了以黄老治国的好处。共尉原本以为黄老就是道家学说,听陆贾这么一说,他才知道,原来黄老之道并不是简单的道家,而是融合了道、法、儒三家的学说,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与其说是道家,不如说是荀子学说的内容上增加了道家的无为。而这个无为又只是手段,不是目的,无不为才是目的,总的来说,就是上层无为,下层有为,以道统法,以仁心行法治。
  共尉十分感兴趣,陆贾说的这个黄老之道,无意之中与他的理念吻合了。但是他没有轻易的下决定,毕竟这是一个国策,不能凭陆贾的只言片语就能决定下来,他要好好的反复思量。两个人一边喝着茶,吃着点心,一边细细的讨论。一直说到三更半夜,中郎第三次进来换烛,陆贾才停住,看了一眼外面,歉然说道:“臣无状,一说就收不住嘴了,耽误大王休息,当罚。”
  共尉打了个哈欠,摆了摆手笑道:“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我今天可谓是茅塞大开,颇有收益。本当与君秉烛夜谈,奈何陆君明天还有朝务,我们就明天再说吧。”
  陆贾连连拱手,匆匆告退。共尉翻着案上的新书,却没有起身。房间里静悄悄的,只有翻书里的“哗哗”声,不知过了多久,一阵细碎的脚步声来到门前,门“吱呀”一声开了,露出武嫖半张脸,她静静的看着共尉。共尉翻书的手停住了,他轻轻的合拢了书,抬起头,迎着武嫖的目光,无声的笑了。
  “姊姊终于肯见我了。”
  “民女武嫖,拜见大王。”武嫖推开门,款款走到共尉面前,伏在地上,行了一个大礼。共尉脸上刚刚露出的笑容顿时有些生硬,他苦笑了一声,对跟在武嫖后面的那个侍女摆了摆手。那个侍女会意,轻手轻脚的带上门出去了。
  他站起身,走到武嫖身边,看着武嫖消瘦的肩背,禁不住叹了口气:“我在青山峡,见到一个被匈奴人掳去的秦宗室女子,她……流落在匈奴两年,我不知道怎的,一见到她,就想起了姊姊。”
  武嫖伏在地上不动,肩膀却轻轻的颤抖起来。
  “君王保护不了自己的臣民,男人保护不了自己的女人,都是莫大的耻辱。”共尉的声音有些悲怆:“当初如果……你也不会去邯郸,或许,也不会出现这样的惨事。是我害了你们武家,可是……我现在却不能为你报仇。”
  “大王说错了,大王于我武家,并无过错,错的是我,是我自己……”武嫖忍不住抽泣起来,声音也变得断断续续:“如果不是我醉生梦死,也不会惹怒李良,自然也不会引来李良的杀戮,阿翁不会死,阿臣也不会死,说不定,现在的赵王还是他……”武嫖说不下去了,呜呜的痛哭起来。
  共尉的心里一顿顿的酸楚,他到这个世上三年多了,知道家仇对于一个人来说意味着什么,有仇不报,无以为人,这个世界远没有后来的软弱,讲究的就是血债血偿,讲究的就是一言不合,流血五步,也许有些野蛮,但是这个世界上的人都认为报仇是天经地义的事,所以吕臣为了替陈胜报仇,愿意放弃他的一切,所以李良因为武嫖的一句醉话,会暴起反叛,杀尽武臣一家。
  共尉也曾经是个向往热血的人,他也曾经想过,抓到李良千刀万剐,替武家报仇,可是等他真的抓到李良,他却不能肆意而行了。
  也许他现在杀了李良,并不会造成多大的影响。纵使李左车离他而去,对他来说,也不会有太大的损失。天下大势已成,李左车跑不出他的手掌心。可是他不能开这个擅杀大臣的头,李良对他的提防他也一清二楚,正因为如此,他才更不能动手,因为几乎所有的人都在看着他。
  相逢一笑泯恩仇,说起来容易,做起来是多么的难。
  王者无家。
  不能杀李良为武嫖报仇,让他觉得对武嫖十分歉疚,所以他容忍武嫖,他提供各种便利条件给武嫖,但是他最终发现,这根本无济于事,武嫖就是坐在钱堆里,她也不觉得快乐。而她不快乐,他也就无法快乐,这次看到那个秦女,他对武嫖的歉疚一下子涌上了心头,一回到咸阳,他就想来见武嫖。
  治国易,治家难,共尉现在是充分领悟到了这句话的真谛。
  “姊姊,你容我再想想,容我再想想。”共尉坐在武嫖的身边,将头垂在两腿之间,双手抱着头,身体弓成一团。
  武嫖听到共尉的声音不对,转过头看了共尉一眼,见他痛苦万分的模样,心中不禁涌起一股怜惜。她知道共尉的心思,知道他在做一个明君和一个好男人之间的艰难抉择,看到共尉因为她而这么自责,她冰冷的心也渗出一丝丝的温暖。
  “大王……”武嫖坐起来,迟疑着伸出颤抖的手,轻轻的握住了共尉抱在脑后、指节发白的大手:“臣妾让大王为难了,臣妾罪该万死。”
第一章
关中经略
第十七节
奇技淫巧
  章台宫修葺一新,沿着宫墙新建了十几排简洁而漂亮的新房子,这是咸阳城里少有的土木工程,是给那些千里迢迢的赶到西楚太学的士子们住的。以章台宫的主殿文华殿为中心,分成几个不同的层次,先生们住在中间,学子们住在外围,井然有序。
  西楚太学祭酒孔鲋的住处就在藏书楼的下面,他现在很少亲自讲学,大部分时间都在埋头整理藏书楼时的藏书。他已经快七十了,虽然身体还挺硬朗,可是这把年纪说不准哪天就去去见天帝。孔鲋反思自己这一生,感觉这几年才算是真正有点意义,立德立功立言,归根到底,对他来说,只有立言,才能立功、立德。他极度渴望能在自己辞世之前留下一部有价值的通史。
  “大王,臣想过了,这部书如果编成了,就叫共氏春秋。”孔鲋坐在书堆里,像抚摸自己的孩子一样,抚摸着成堆的竹简。几十个长袍大袖的儒生坐在各自的位置上,认真抄写着书稿。
  共尉穿得很简便,一袭齐腿的半长袍,一件暗红色的外襦,头上戴了一顶极具楚国特色的切云冠,在即王位之前,他终于完成了他的成人礼,加冠,还有了一个字:子云,不过他现在是王,有资格叫他字的人实在少得可怜,而他的父母还是习惯叫他的小名,以至于他自己经常想不起来自己的字是什么。他抱着腿,很自在的晃着身体,面带微笑的听孔鲋说古。
  “我共家的家谱怎么样了?”共尉笑眯眯的问道。
  孔鲋流畅的语调顿时一滞,尴尬的抚着胡子:“臣正在办,正在办。”
  “孟子有句话说得对,尽信书,不如无书。先生其实也不必太为难,圣人之后,未必都是圣人,不肖之后,也未必不能出圣人。远古的书,为尊者讳的太多,本不足为据。”共尉淡淡的说道:“先生博采众书,采取一个比较可信的说法就行了,毕竟三代的事情已经说不清了,三代以前的事情,又有谁能搞得懂呢。能写出一部比较可信的三代以后的史书,已经是难得可贵了。”
  孔鲋沉默了片刻,难得的没有反驳共尉。
  “诗,就是诗,没有必要一定和圣人之教联系起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求’,多好的诗啊,何必一定要说成圣君求贤臣?夫子不是说过吗,‘不知诗,无以言’。学了诗,就是让人说话更有文采,不是更有官腔,如果以诏书的腔调写诗,那就是尚书,不是诗经了。”
  孔鲋斜着眼睛看着侃侃而谈的共尉,本想生气的,可是想想又忍不住笑了,共尉说得对,如果以诏书的形式写诗,那不是诗,那是官样文章,秦始皇东巡,于泰山、峄山、会稽都刻石纪功,也是四字一句,形式和诗差不多,可是那能当诗读吗?
  “大王总是能别出机杼,洞悉他人所不能。颇得温故而知新的要义,可喜可贺。”
  共尉哈哈一笑:“先生不要夸我了,我会骄傲的。”
  一老一少相视而笑了一阵,共尉又说道:“其实啊,诗经的言辞好,还在其次,最重要的,还是夫子说的那句话:一言以蔽之,思无邪。少男钟情,少女怀春,都是人的本性,一定要加上什么深言大义,又有什么必要呢。褰裳里还有脏字呢,你怎么掩饰?”
  孔鲋干咳了两声,有些不好应对。《褰裳》是诗经郑风里的一首诗,郑风本来就轻狂,民风淫佚,诗自然也狂野,褰裳写的一个女子挑逗一个害羞的男子,一共八句,分成两节,都以“狂童也狂也?且!”结尾,意思就是说,你小子牛什么牛,且!这个“且”就是一个脏字。现在被共尉这么堂而皇之的在西楚太学最神圣的修书馆里说出来,孔鲋觉得十分不合适,可是共尉又确实是在谈诗,他还真找不出什么话来反驳他,他总不能说,夫子当初削诗的时候削漏了,这首不该留。
  “这个,大王,陈乐他们大概都准备好了,我们也准备过去吧。”孔鲋示意了一下,他的侄子孔武连忙跑出去看。共尉含笑点头:“先生可知道今天陈乐要演示些什么?”
  孔鲋摇了摇头,一点兴趣也没有的说:“不知道,无非又是奇技淫巧之类的。”
  共尉见他那一副爱理不理的样子,忍不住哈哈的笑起来:“夫子,他们都说你对荀子不太理会,我现在是真的信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72/24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