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冲(校对)第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267

---------------------------------------------------------------------------------------------------------
☆本文由看帮网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请勿用于商业行为!看帮网(https://www.kanbang.cc)-精品电子书☆
---------------------------------------------------------------------------------------------------------
《曹冲》
作者:庄不周
【内容简介】
  三国的天才少年曹冲复活了,有了超前的知识和智慧,他能改变历史的走向吗?
  面对即将来临的赤壁大战,他能否力挽狂澜?
  面对曹丕,他能否稳操胜券?
  他是要代汉自立,还是要恢复大汉的荣光?
  ……
  注:本书相关设定以参照《三国志》正史为主,与《三国演义》有较大区别。
作品相关
赤壁之火一千八百年之际的一些杂想
  今天是2008年12月22日,昨天是冬至,早上坐车时,忽然想到一个问题。建安十三年,也就是公元208年冬十二月,也就是在冬至左右,曹操在乌林被诈降的黄盖一把火烧到了水军大营,也烧掉了他一统天下的梦想。此后不久,江陵失守,多次攻吴只能取道九江,屡战不果。一代军事天才只是在关中一战击溃马超时一露风采,其他的取汉中、多次征吴,都乏善可呈。
  赤壁这反火,似乎烧掉了曹操从建安元年迎汉献帝到许县以来那种不可阻挡的上升气势。赤壁之战,可以说是曹操生命的转折点,从此一统天下的梦想转换成了改朝换代的幻想。
  这把火,就烧在整整一千八百年前。
  我常常想,曹操是不是一开始就有了改朝换代的想法,或者说一开始就冲冲着建立曹氏王朝的目的去的,这一点有很多种说法,很多人似乎接受了三国演义的说法,或者接受了那些自以为正统的观点,说他一开始就是想做奸臣的。对此,我表示很不能理解,一个想着改朝换代的人,会在其他有实力的诸侯按兵不动时,傻乎乎的带着五千新兵去挑战以善战闻名的西凉军?
  至少我认为,一开始曹操是有当救国忠臣的梦想的,他在自明本志令中所说的想当个征西将军的说法并不完全是掩饰。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我认为曹操还是个有资格、有胆量、有气量说真话的人。
  在这本小说里,我正是基于这样一个想法,我觉得曹操在目前这个情况,或许产生了要改朝换代的想法,但还没到一定要改朝换代的地步,他后来的作为,正是不得已而为之的必然结果。
  而我,就是想给他一个其他选择的机会。
  或许是我想得太天真,或许是我想得不切实际,不过,如果回到三国就一定要当皇帝,那,又有什么戏剧性可言?无非是招揽各路英雄,内争外斗,最后一统天下,这样的书,我相信已经太多了。
  我不知道这样会让多少人觉得没意思,不过,我相信会有更多的人觉得有意思。
  另外说几个书评里提到的问题。
  第一,这个主角不是真正的天才,他当然会很快的成长,但他的后世经验一时之间对他来说并没有太多的帮忙,他可以发明印刷术,他可以发明马镫,他可以改造霹雳车,但是他的谋略不可能比当时的人高明多少,他在第一卷里的成功,大部份是周不疑的功劳,还有就是运气。这一点,请喜欢看主角无敌的读者原谅。
  第二,关于魏人是不是汉人的问题,我觉得这个说法有商榷的余地。当然我并不是说我就对,但曹魏的出现,启发了改朝换代的契机,不久后晋代魏,然后五胡乱中华,我不知道所谓的汉人有多少还是原先的汉人。我们都是汉族,所以我还是希望做一个大汉朝的汉人。而不是晋人、隋人、唐人之类的一直到清人,虽然一直叫汉族,不过汉族这个名字,中国的民族观念似乎来得太晚。
  第三,有关本人看没看过三国志的问题,我只能简单的说一句,本人不是三国志专家,对三国志做不到倒背如流,只是认真地看过两遍而已,到现在还有许多细节不是太清楚。看过一些汉代的资料,也是有个初步印象,但离精熟还差得很多,如果有研究秦汉史的读者,欢迎指教。不过,拿三国演义说事的,免了,本人小时候看过三国演义,现在,大部分忘光了。
  值此赤壁之火一千八百年之际,拉杂为文。
闲话曹丕(兼答有关老大老二的问题)
  这篇短文是因为书评区有很多读者关于书中称曹丕为大哥而怀疑到作者对三国志的情况的了解而引起的。
  首先声明一下,我是说过自己仔细读过两遍《三国志》,这个不是什么值得吹嘘的事情,我相信很多写三国的人,这点都是能做到的,所以我不会拿这个来吹牛。
  另外,如果说读两遍《三国志》就要达到精熟的地步,那么很显然,我也不能这么说我精熟,一来是因为记忆力没有那么强悍,二来,事实上我越看是觉得问题越多。
  再其次,不用看三国志,就凭对三国故事的了解,我相信绝大多数人也能知道长子曹昂,毕竟建安二年那场宛城大战,不仅是曹操战史上的一个污点,而且是恶来典韦的最后一战,这个我不至于不清楚。
  我要说的是,我在书中称曹丕为大哥,与我对三国志是否了解无关,只是我觉得曹昂已经死了十一年,貌似把曹丕顶上去,好象不是太离谱。至于有些读者对此不能认同,我只能表示各有看法不同罢了。
  这个问题,我觉得没有再争论的必要,不过,还是要对炎龙无双兔等几位读者表示感谢(虽然你说我不厚道有点不符合事实。我一直觉得自己虽然谈不上高尚,倒也是个厚道人)。毕竟,有时我也喜欢较真的,因此对较真的人,我并不反感。
  题外话说完,下面说说我对曹丕的态度。
  曹丕是个有名的文人,我想这点即使我不喜欢他,也不能否认,毕竟他的诗文,特别是《典论》,在中国文学史上不可忽视。建安风骨,建安三曹,都绕不过去他这个人。
  作为文人,他是成功的。
  然而,作为政治家,他大部分是失败的。
  他在位七年,我觉得除了在即位之初解决了邺城兵乱和青徐势力之外,他的文治武功都没有什么可以称道的地方,相反,他将九品中正制正式推上了舞台,将曹操大力压制的士家又重新捧上了政治高层,特别是司马懿的出现,为曹家埋下了灭亡的兆头。
  作为个人,我觉得他是失败的,以下几点可以说明。
  一,他和曹操的节俭不同,他的奢华很离谱,在并州壶关之战时,就让曹植向钟繇求玉。要知道当时钟繇镇守关中,是一方大吏,而他,仅仅弱冠,什么名份也没有,就连他的老爸曹操,依然面对着河北的大量残势力。在那个重要时刻做这种事,这一点,至少可以主是不妥当的。
  二,他在三国鼎立、民生维艰的时候向孙权求珍异之物,这让孙权都不把他放在眼里,可见缺乏一个政治家的风范。
  三,压制兄弟,逼死曹彰。作为政客,他要保位,这无可厚非,甚至象对曹植那样,都可以接受(当然如果七步诗的故事不成立的话)。但是他毒死曹彰,这一点我显然无法接受,就算是曹彰有兵权,你可以解除他的兵权,软禁他,做个空头侯爷,这都可以理解,用毒,显然太过了。
  四,用曹操的女人,这一点连他的母亲卞夫人都无法接受,骂他是狗都不吃,送葬也不去,在当时,这是个不小的罪名。
  五,要逼杀曹洪。曹洪是个庸将,但对曹家有大功,他仅仅是因为当初借钱不爽,找借口要杀曹洪,这点,貌似不是一个有点良心,有点见识的政治家所为,又逼得他母亲卞氏去找郭皇后下通缉,最后才救了曹洪一命。曹洪虽然没有死,但是那些旧将都伤了心。失策。
  五,重用夏侯尚。重用夏侯尚并不是坏事,至少从夏侯尚的事情来看,还是有一定能力的。但是他说的那句话“作威作福,生人杀人”,实在是一句亡国之语。
  六,重用吴质,吴质这个人,是个小人,具体的事迹大家可以去看。他重用这个人,我觉得跟曹丕本人的品质有很大关系。
  七,逼死甄氏。这一点,相信我不用多说,读者也都了解这些故事,当初象块宝,现在象块草,貌似不太地道。
  有以上几点,我相信曹操迟迟不立他为世子,在某种程度上并不是说他不是第一顺位继承人(从崔琰等人的态度来看,曹丕显然是当时的第一继承人),而是对这个人不满意。只可惜,前面是曹冲早死,后面有曹植文人气太重,不是善于伪装的曹丕的对手,再加上那些忠于嫡长子制度的人士的坚持,最后才被曹丕上了位。不能不说,是个很遗憾的事情。
  综合以上几点,当然也许不止这几点,我对这个人并没有什么好感,所以把他列为曹冲必须面对的敌人,似乎说得过去。
  最后再说一句,曹丕对曹冲的敌意,十几年后都看得出来,当时也有可能很明显,但这并不影响他在表面上做得很友爱,你说他是虚伪也好,说是他是真情流露也好。
  拉杂为文,不成系统,欢迎拍砖。
闲话夏侯称
  夏侯称是《三国志》中一个没有机会出场的人物,在《三国演义》更是一点都没提到,其实如果我们看一看《三国志》内容的话,应该说这个人也是个早死的将才。在本书中我把他当成一个重要配角来写,是有一定依据的。
  先来看看《三国志》相关内容。
  《夏侯渊传》中注引《文章叙录》说,夏侯渊三子夏侯称,从孙湛为其序曰:“称字叔权。自孺子而好合聚童兒,为之渠帅,戏必为军旅战陈之事,有违者辄严以鞭捶,众莫敢逆。渊阴奇之,使读项羽传及兵书,不肯,曰:‘能则自为耳,安能学人?’年十六,渊与之田,见奔虎,称驱马逐之,禁之不可,一箭而倒。名闻太祖,太祖把其手喜曰:‘我得汝矣!’与文帝为布衣之交,每宴会,气陵一坐,辩士不能屈。世之高名者多从之游。年十八卒。”
  这里面讲了几点。
  第一,“自孺子而好合聚童儿,为之渠帅,戏必为军旅战陈之事,有违者辄严以鞭捶,众莫敢逆。”这说的是他从小好兵,而且颇有威信,能把一帮小同伴治得服服帖帖的,这一点与邓艾的相关记载有相似之处,《邓艾传》载“每见高山大泽,辄规度指画军营处所,时人多笑焉。”与之相比,夏侯称似乎还胜出一筹。
  第二,“渊阴奇之,使读项羽传及兵书,不肯,曰:‘能则自为耳,安能学人?’”这点与项羽有点相似,项羽也是不读兵书,不学剑术,却是个用兵天才。
  第三,“年十六,渊与之田,见奔虎,称驱马逐之,禁之不可,一箭而倒。”我在小说中说他能射凤还巢当然是吹牛,不过十六岁时一箭射虎,勇力可见一斑,射术想来确实不错。
  第四,“名闻太祖,太祖把其手喜曰:‘我得汝矣!’”曹操见的人多了,想来能让他有这种评价的,素质应该是蛮高的。
  第五,“与文帝为布衣之交,每宴会,气陵一坐,辩士不能屈。世之高名者多从之游。”由这一条可见,这人不只是匹夫之勇,文才也不差,至少口才还是有的,在三国那个重名望的年代,高名者多从之游,想来名声是不差的。
  我在小说中对这个人物比较推崇,除了说他改跟了曹冲之外,其它的都没有什么太夸张的地方。就算没有其它的原因,他对上马超也未必就落了下风,如果再加上邓展这个真正的武林高手指点一下,拳脚单挑碰上马超,貌似占点便宜也是正常。我的印象中,汉代的武术还是以摔角为主,马超又是西部人,所以说马超是张开双臂,当然是以为要上前抱住摔角的,突然遇上用现代拳脚的,防不胜防也是有可能的。
  当然了,这本身就是个小说,我对马超这个人是有点意见的,从历史上来看,他的评价并不如三国演义上的那么牛,开始有点贬一贬他。至于以后,还是有他表现的机会的,并不是一棍子打死。至于那位小芳读者说他是五虎上将的事,我只能说,五虎上将是《三国演义》上的事,而我这个设定的基于《三国志》,单挑的事基本上是很少的,在战场上更不怎么可能。
  还有人说我贬低了赵云和张飞,其实应该说我对这两人是比较看重的,张飞和阎行对阵,还抽空差点干掉夏侯称,赵云更是在几大高手的护卫下差点挑杀主角,应该说没有贬低他们吧,难道一定要让主角被赵云干掉,才算是没有贬低赵云?
致歉,有关大乔
  在书中我将大乔小乔设定为故太尉桥玄的女儿,说二十年前曹操曾见过大乔一面,被书友说为太扯。细想起来确实太扯,不过不是因为大乔的年龄,而是桥玄的年龄。

< 章节目录 >   < >   当前阅读进度1/26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