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冲(校对)第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267

  桥玄生于108年,死于183年,享年76岁,所以二十年前(188年)时桥玄已经死了五年,曹操不可能在那个时候还见到他,这是错误所在。
  不过关于大乔的年龄,我要解释一下,大小乔是在战乱之中流落皖城,过了年龄未婚是有可能的,孙策、周瑜当时25岁,未必大乔小乔就一定比他们小,女人比男人大个几岁,不管是当时还是现在,都不是什么稀奇的事。
  还有一个问题,曾经跟一个书友讨论过,就是大乔小乔会不会是桥玄的女儿。这涉及到两个问题,一是乔公是不是桥玄,“公”在汉代有两种意思,一是指父亲,二是指三公,桥玄当过三公,故而才可能被称为桥公,从这一点上来说,似乎也说得通,在汉末做三公的,姓桥的似乎也仅此一人。且《三国志》注引《江表传》称是“桥公”,而不是《三国演义》上的“乔公”,故而“大乔小乔”应该是“大桥小桥”才对,只是顾及到大家的习惯问题,我才沿用乔字。
  另外一个问题就是那个书友当时质疑的,桥玄和大乔小乔的年龄相差太大,似乎没有这种能力生出来。想如此大乔可以比孙策大个两三岁的话,则可能出生在172年左右,是时桥玄65岁,还是有可能的。后汉书上记载,光和二年(179)的时候,桥玄有个十岁的儿子死在绑匪手里,这个孩子也是出生在169年,与大乔小乔年龄相差不大,也许当时桥玄身体好,还是搞得定的。
  当然了,以上的猜测和电影赤壁里的剧情一样,都有些恶搞的成份,诸位不必当真,文责自负,错误我都认了,我检讨。
  许禇和典韦
  许禇和典韦是很多喜欢三国的人都喜欢的人物,基本列为穿越必收的人物,我记得在《真髓》中典韦是个短兵器绝世高手,还记得有一本书写主角穿越一出场就遇到典韦的,当然更多的书把典韦和许禇并列,不过其中有一本书(名字想不起来了)貌似对他们不太友好,写成两个土匪样的,我不太喜欢。
  很多人都觉得这两个人差不多,都是做保镖的好材料,性格啊什么的都差不多,因此经常可能分不清这两个人,也因此觉得他们在一起一定很默契,关系挺铁。我个人觉得,这两个其实是两个世界的人,除了他们都有一身好武艺,都有一副稳重的性格(这里要说一下的是,这两个人绝不是什么莽汉,相反,他们都是那种很谨慎的人,做事很细心,很稳重。)这两个共同点外,其他的差别不少,成为好朋友的可能性并不大,也没什么机会。
  典韦是个贫民出身,没有任何家世可言,连个字都没有。他原本是个游侠,曾经为襄邑刘氏报仇杀故富春长睢阳人李永,闹市杀人,“由是为豪杰所识”,这里的豪杰大概指的是游侠一类的,不会是什么有身份的人。初平元年,山东起义兵,他投入陈留太守张邈帐下,是个普通的战士,属司马赵宠,因为力气大,能单手举起牙门旗,被赵宠看中。但没说有没有升官,就算升官也有限,因为赵宠自己不过是个军司马,军司马是个小军官,领一部,四百人。
  后来张邈的这支部队归了曹操,属夏侯惇,这时候典韦的机会来了,“数斩首有功,拜司马”,当上小官了。紧接着在濮阳之战中,他大发神威,作为“陷阵”也就是敢死队、炮灰队的小头目,带着数十人,重衣两铠,不带盾牌,只用长矛撩戟,在厮杀正酣的阵前大败敌军,“手持十余戟,大呼起,所抵无不应手倒者”,因此曹操击败了善战无前的吕布(不知道吕布有没有和典韦较量一番),总算稳住了阵脚。曹操拜他为都尉,将亲兵数百人,作了贴身保镖。后来因为屡次先登陷阵,做到了校尉,这也是他做到的最大的官,随后建安二年战死在宛城,绝命之战大家都很熟悉,就不多说了。
  这是典韦的简历,简单说来,是以力大能战一步步升迁,没有任何其他背景。他死之后,曹操拜其子典满为郎中,后来升为司马,曹丕即位后升为都尉,赐爵关内侯,其后就再也没有消息。貌似典满没有任何可以说道的事情,不象许禇的儿子许仪后来还能做带兵打仗,他只能凭着典韦的功绩混点饭吃。
  许禇刚不同,一来他家有势力,能“聚少年及宗族数千家”,可想而知,不仅宗族势力很强,而且在江湖上也很有份量,为“少年”所崇拜,所以说地方豪强是没有问题的。
  许禇什么时候进入曹营,这个我没找到确切的时间,因为“太祖徇淮汝”的时间不能确定,按当时许禇与汝南贼交战的情况来看,当是在建安元年二月曹操击破汝南黄巾的时候。他是“以众归太祖”,势力大,不象典韦一样光杆一个,所以待遇不一样,“即日拜都尉,引入宿卫”。而跟着他的那些侠客,“皆以为虎士”,从这句话来看,貌似这时候已经有了虎士的称呼了,而典韦此时正是虎士的头领,官职也不过是个校尉。许褚一入营,就取得了几乎与他相齐的地位,并且因为他的手下多,实际势力也许还强于典韦,他的手下后来做到将军封侯的数十人,都尉校尉上百,这些都是典韦不能比的。
  随后的建安二年的宛城之战中,许褚因为作战有功,“先登,斩首万计,迁校尉”,我觉得这个有点玄,张绣一共才多少人,能被他斩首万计?不管怎么说,他是当了校尉了,跟典韦相齐,而正是这一战之后没几天,典韦战死了,从此虎士们全成了许禇的部下。建安九年许禇又因功赐关内侯,典韦是一生未能封侯的,这一点跟许禇不能比,那当然他如果活着,也许会有机会,但考虑到他的实力,大概会比许褚慢一些。
  建安十六年,许禇因潼关之战封武卫中郎将,从此虎士们统属武卫营,也开创了宿卫亲兵号武卫的历史。后迁中坚将军,曹丕即位,迁武卫将军。明帝年间才死,虽然生卒时间不详,但考虑到他建安元年出道时已经是一方豪杰,到此又过三十多年,想来年龄应该在六十左右,甚至更大一些,算是善终。比起典韦壮年战死沙场,还死得那么委屈,结果要好看得多。
  细说起来,我个人觉得,他们两个由于家庭背景和进入曹操由帐下时间的差别,大概未必能有多大的交情,不过因为他们的性格接近,都不是那种冲动和莽撞的人,大概也未必会起什么冲突,再说他们相处时间不到一年,有冲突也没有时间暴露出来。他们的身份差距很大,除了武艺之外相同的东西也不多,应该没有什么共同语言。更何况曹操还有个怪病,不喜手下人太过亲密,他喜欢许禇其中有一个原因就是许褚以自己是内臣,不能跟外臣随便接触,而拂了当时坐镇荆州的行征南将军曹仁的面子,曹操因此对他大加赞赏。从这一点讲,也许曹操也不一定喜欢许禇和典韦好得象哥们。
  码字空闲,拉呱闲扯,以供大家一笑。
三国名刀排行榜
  三国名刀排行榜
  候选:
  荡寇将军刀梁·陶弘景《古今刀剑录》:周瑜,作南郡太守,造一刀,背上有“荡寇将军”字,八分书。
  查《三国志·卷五十四·吴书九·周瑜鲁肃吕蒙传第九》,周瑜虽然曾经做过南郡太守,可是他从来就没有被封过“荡寇将军”一职,东吴之中,也就只有程普、蒋钦两人曾经官拜荡寇将军,而且都是在周瑜死后。
  二人之中程普倒是也做过南郡太守,那也是在周瑜死了之后,莫非是周老大如诸葛先生般有未卜先知的大神通,算出了自己的继任者的封号,故此特地打造赠送给他的上任礼物吗?
  据《三国志》载,周瑜为人“性度恢廓,大率为得人,惟与程普不睦”,不知拿到此刀后的程普为作何感想?
  简评:“最诡异的刀”
  司马刀
  梁·陶弘景《古今刀剑录》:蒋钦,拜列郡司马,造一刀,文曰“司马”,隶书。
  这位“荡寇将军”是在孙策东渡(不是日本,江东是也)之后,被封的“别部司马”,孙策并授予兵权,这刀就是孙策刚平定江东的那时候打造的。
  简评:“最应景的刀。”
  幼平刀
  梁·陶弘景《古今刀剑录》:周幼平,击曹公,胜,拜平虏将军,因造一刀,铭背曰幼平。
  刚看这个姓名大家也许会有些陌生,幼平只是他的字,他的名为泰,不错,就是那个因其救护有功,而被孙权授予御盖,江东人称“打不死”的周泰。
  据《三国志》载,“曹公出濡须,(周)泰复赴击,曹公退,留督濡须,拜平虏将军。”文中所说的因是这个史实,这刀也应是濡须之战后所造。
  简评:“最有记念价值的刀。”
  固陵刀
  梁·陶弘景《古今刀剑录》:潘文,拜偏将军,为擒关羽,拜固陵太守,因造一刀,铭曰固陵。
  据《三国志》载:(潘)璋部下司马马忠擒(关)羽,并羽子平、都督赵累等。(孙)权即分宜都(至)(巫)、秭归二县为固陵郡,拜璋为太守,振威将军,封溧阳侯。
  正是因为马忠擒了关羽,作为领导有方的潘璋,也就受到了孙权的另眼相看,被封了不少“有名无实”的称号不说,还得到了“有名有实”的太守之位,高兴之下,也就打造了这把刀,锋不锋利另谈,其实用性绝对大不过其象征性。
  简评:“最有象征性的刀”
  安国刀
  梁·陶弘景《古今刀剑录》:朱理君,少受征讨,黄武中,累功拜安国将军,作一佩刀,文曰安国。
  朱治被封为安国将军,是在黄武二年,这刀应是当时所造,其形现在已经不可考了,值得一提的是,朱治这个人,在东吴所爱的待遇,是许多武将不能比的,先前时就已跟着孙坚打天下,是他曾劝孙策返还江东开创基业,并为孙家的江东江山产下不可磨灭的功劳,孙权做了吴王后接见了他时,每次都是亲自出迎,大加封赏,爱屋及乌下,就连他的行从人员,都得到了不少的好处。
  简评:“最代表个人的刀。”
  万人双刀
  “万人敌”的关羽当用什么刀?
  当然是,万人双刀。
  梁·陶弘景《古今刀剑录》:关羽,为先主所重,不惜身命,自采都山铁为二刀,铭曰“万人”。及羽败,羽惜刀,投之水中。
  用山铁锻造而成,想来应是十分锋利,关羽屡次亲自披挂上阵。
  在站场上,生死存亡除了自身的武力外,完全取决于手中武器的锋利程度,若是把平常刀具,刚砍翻几个小兵,刀刃就卷了,那不就是等于将自己的性命送给了别人。
  此刀伴随着关羽征战多年,深受他的喜爱,荆州被夺后,他怕这刀被敌人的宵小所有,大是浪费,因而投入水中,这世间也就从此少了一把可供人玩味的利器。
  简评:“最匹配的刀。”
  新亭侯刀
  梁·陶弘景《古今刀剑录》:张飞,初拜新亭侯,命匠炼赤朱山铁为一刀,铭曰“新亭侯”。后范强杀飞,将此刀入于吴。
  刘备平定了江南(荆州及其周边)之地后,张飞才被封的新亭侯,那时意气风发,正当壮年,于是,命著名铁匠取赤珠山的山铁打造了这把新亭侯刀,随身携带,四处炫耀,令得诸名将暗羡不已,纷纷防效。
  关羽败走麦城后,被孙权所杀,急于报仇心切的他,大醉之下,用鞭子为稍有延误的张达、范强好好地备下了一次“糖妙栗子”宴,两人因实在难以下咽这份丰厚的宴席,趁着夜的黑,将请客的主人给活活的扼杀之后,并把这把酒席上的赠品,行凶的好工具,“新亭侯刀”带到了东吴,敬献给了未来的主子孙权。
  简评:“最代表身份的刀。”
  太一刀
  梁·陶弘景《古今刀剑录》:钟会克蜀,于成都土中得一刀,文曰“太一”。会死,入帐下王伯升,伯升后渡江,刀落水。
  这刀虽因三国人物闻名,却显然不属于三国时代的产物,估计是在地下埋了好多年,才得以重见天日。对于它的出现与消失,只能用用八个字形容:“来得突兀,去得突然。”
  简评:“最难懂的刀。”
  宜为将刀
  梁·陶弘景《古今刀剑录》:郭淮,于太原得一刀,文曰“宜为将”。后遂为将军,及与蜀将战,败失此刀。
  只是说“得一刀”,不知是请别人造的,还是心甘情愿别人送的,也不知是当时打造的,还是更为久远的古代东西,再结合他的消失,这刀处处透露着难以猜测的神秘感。
  简评:“最心想事成的刀。”
  百辟五宝刀
  《艺文类聚·六十·魏》:“往岁作百辟刀五枚,炼成,先以一与五官将(曹丕),其余四,吾(曹操)诸子中有不好武而好文学,将与次与之。”
  曹植《宝刀赋》:“建发中,家父魏王命有司造宝刀五枚,以龙、虎、熊、鸟、雀为识。太子得一,余及余弟饶阳修各得一焉,其余二枚,家父自仗之。”
  曹操自主研制开发,并委托相关部门打造,以龙、虎、熊、鸟、雀五种动物相区别,自己留下了二把,曹丕、曹植、曹林各得一把。
  曹操的爱好,除了吟诗外,还要加上一项,就是颇爱研制领先于当时生产力的高科技、高水平、高难度武器,这也可能是因为出身武将,常年征战对手中的防身武器特别看重的缘故吧。
  简评:“最有野兽缘的刀。”
  司马刀
  司马炎造八刀,皆铭“司马”。
  刀以人名,好主意。
  不置评。
  祝融飞刀《三国演义》第九十回:“驱巨善六破蛮兵烧藤甲七擒孟获”:夫人世居南蛮,乃祝融氏之后;善使飞刀,百发百中。孟获起身称谢。夫人忻然上马,引宗党猛将数百员、生力洞兵五万,出银坑宫阙,来与蜀兵对敌。
  祝融夫人飞刀还不怎么使用上,蜀国两大将张嶷、马忠,一个被伤,一个被活捉,逼得诸葛亮没了办法,派出了马岱、赵云、魏延三人,才将其制服。
  小李飞刀,例不虚发;祝融飞刀,也不弱,百发百中,命中率为100%。
  飞刀,又见飞刀!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26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