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冲(校对)第12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28/267

  “这……”王肃满腔的热血顿时化作一盆冷水,他张了几次嘴,却终究还是没有说出反驳的话来。曹冲笑了笑,又接着说道:“所以我不敢说夹个汤包就能体现仁,想告诉子雍,只不过是过犹不及而已。夹汤包如此,做人做事亦是如此,治国治军,当然更是如此。”
  他顿了顿,叹了口气说道:“子思云圣人之道中庸在已,不偏谓之中,不易为之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不过何所谓中,何所谓庸,却是个令人挠头的尺度。子雍少年英才,通古今经文,正是可继郑康成之后的一代大师,何必学那井中之蛙,局限于那些文字之中呢。不如跳出经典看经典,站在高山之巅,俯观芸芸众生。”
  王肃眼前一亮,他似乎一下子找到了努力的方向,近来觉得苦恼的问题一下子迎刃而解,他愣了一下,又觉得有些疑惑,眉毛一会儿皱起,一会儿又散开,脸色变幻不停,一时之间竟将曹冲等人忘了,自顾自的在那儿想开了问题。
  曹冲也不催他,和刘琮等人相视一笑,举起茶杯示意了一下,痛快地喝了一大口。以从蒋干那里学来的一点狡辩之术,加上记忆中后世对儒家弊端的一点印象,他一下子将年龄相当的经学天才王肃拿下,这份成就感不亚于不久前在阆中城外一举擒获以刘璋为首的益州大小官员。
  过了一阵,曹冲见王肃脸色渐渐平缓下来,眼角露出一丝喜悦,知道刚才的冲击已经化为春雨,便又说道:“子雍到襄阳也有一段时间了,听说你正在向宋仲子学习太玄经,不知有何收获,能否讲述一二?”
  王肃此时已经收起了狂傲之心,知道眼前这个少年天才虽然没听说过精通哪本经典,却有着自己不知道的见解,当下不敢再矜持,很客气地答道:“才跟宋先生学了一点,疏通了文字而已,尚不敢称有何见解,将军天纵英才,还请将军指点一二,以开茅塞。”
  曹冲哈哈一笑,连连摇手:“我可不懂太玄经,所知不过是一点皮毛,不敢在子雍面前卖弄,不过太玄经既然讲的是宇宙之道,我便劝告子雍几个字吧,这便是‘大胆设想,小心求证’。扬雄虽然天纵其才,长于玄思,不过却耽于空想,未做实证,子雍不妨参以王仲任(王充)的论衡和张平子(张衡)的浑天仪相互印证,取长补短,再和周仲直(周群)等人勤观天象,以天象映证经文,去伪存真,或许能有所得。”
  王肃一听曹冲说出王充和张衡两位高人,却不怎么将扬雄放在心上,又听他说出那八个看似简单,其实要求颇高的为学路径,不免更添了一层敬畏,立刻拱手谢道:“多谢将军的八字真言,肃一定身体力行,恪守终身。家父在会稽时看过王仲任的遗书,对论衡略有研究,但张平子的浑天仪失传已久,他的学问也不知有何经籍所在,不知将军能否明示?”
  “论衡不仅是令尊熟悉,蔡先生也是家学,张平子的学问现在襄阳也有人在研究,浑天仪虽然毁了,好在我又找到了他的遗稿,正在由仲玉和周仲直等人合作,希望能再做一个出来。子雍如果有兴趣,不妨一起做点事情。”曹冲热情相邀。
  “尊敬不如从命。”王肃一听,应声答道。
  “嗯,此事稍后再说,刚才你说我等对春秋经的看法有误,是何说法,趁此有闲,能否说个明白?”曹冲见王肃已经完全去了傲气,俯首在自己面前,这才将最初的问题提了出来。
  “诺。肃将一己之见呈上,还请将军指正。”王肃恭敬地说道,沉思了一刻,清了清嗓子,朗声说道:“春秋三传,初以公羊为官学,向孝武皇帝提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董师,研究的就是公羊传,布衣丞相公孙弘,研究的也是公羊传,可以说公羊传是立于官学的第一部儒家经典。从这一点上说,谷梁、左氏,都不能相提并论,更别说只闻其名,未见其书的邹氏、夹氏了……”
  听着王肃滔滔不绝的讲述春秋经在汉朝的兴衰历史,荀文倩在隔壁破颜一笑,瞟了一眼孙尚香轻声说道:“妹妹,夫君和蒋子翼在一起,越发的能言善辩了。不过他也就是蒙蒙王肃这样的少年,真要遇到王景兴,只怕他今天要碰个软钉子,触个霉头。”
  孙尚香撇了撇嘴,摇头说道:“姊姊过虑了。夫君说话正如用兵,对不同的对手用不同的战法,今天的战法虽然简单,对付王肃却是足矣。换成王景兴来,夫君自然另有高招。王肃不是对手,他爹来了,同样也不是对手。”
  蔡玑笑了笑,看了一眼荀文倩,又看了一眼不以为然的孙尚香,笑道:“姊姊这半年天天和夫君在一起,倒是比我们以夫君更熟悉一些,听双儿姊妹说,姊姊如今是夫君在军中的左右手,与荀家姊姊一样成了夫君不可或缺的助手,只有妹妹我无用,帮不上夫君的忙。姊姊有空,也要教我一点才是。”
  孙尚香脸一红,吱吱唔唔地说道:“我也只是写点公文而已,其实也没有帮上什么忙,也没有天天和夫君在一起,你们也知道,他……他跟左老道学了坐忘,最近正是紧要关头,晚上……都是……的。”
  蔡玑咯咯一笑,正要再说什么,荀文倩白了她一眼,用手指了指隔壁:“你们天天要读书,如今有个这么好的机会听人讲解经学大概,却有空在这里斗嘴。”
  蔡玑缩了缩脑袋,一吐舌头,闭口不言。孙尚香却有些郁闷的撅着嘴听了半晌,觉得甚是无趣,百无聊赖的抽出腰间的短刀,从怀中抽出一方丝帕,小心地擦了擦上面并不存在的灰尘,凑到眼前仔细地看了看,张开红艳艳的檀口,哈了一口气,看着很快又现出冷芒的刀锋,露出得意的微笑。
  蔡家的新酒楼上,王肃在向曹冲讲解春秋学的兴衰经历,在窗外襄阳书院的大讲台上,荀悦正昂首挺胸,高谈阔论,大力宣扬左氏春秋在诸传中的优越性:“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人为鉴,可明得失,以史为鉴,可知兴替。学习历史,正是在历史教训中研究可能用于当前甚至以后的规律,如果这些历史都不能了解其真实面目,而是凭着自己的好恶肆意曲解,那么又如何能得到正确的经验呢,正如用一把弯曲的尺想去画一条直线,是无论如何也做不到的。因此,要想了解春秋,就应以左氏春秋为本,先明其所述历史……”
  孙尚香将短刀插回腰间,看了一眼外面正在回答诸生问题的荀悦,又看了一眼含笑看着外面的荀文倩,有些疑惑地问道:“姊姊,按照令伯从的说法,这三家春秋都是子夏所著,那个子夏就是左丘明?”
  荀文倩听孙尚香问她,便回过头来笑道:“正是如此,怎么,妹妹也想做学问了?”
  孙尚香扑哧一声摇摇头:“我哪是做学问的材料,不过我倒是奇怪,这子夏不是姓卜名商字子夏吗?这左丘明又是怎么回事?”
  荀文倩抿嘴一笑,细声解释道:“孔子没后,弟子四散,子夏居河西,为魏文侯师,其子死,子夏悲泣而失明,所以晚年改号为左丘明。”
  孙尚香还是不解:“既然是眼睛瞎了,应该叫失明啊,为什么叫明。再说了,就算是叫明,也应该是叫卜明啊,怎么又叫左丘明呢?”
  荀文倩见孙尚香不依不饶,一副不搞明白不罢休的样子,只得又解释道:“子夏居河西,河西郡治在黄河以东,故曰左,其读书之处为一石室,去地五十丈,故曰丘,所以他又叫左丘明。”
  孙尚香撇了撇嘴:“这个子夏真是烦人,不光喜欢改名字,还喜欢作弄人,他既然写了左氏春秋,又传什么谷梁春秋,公羊春秋,岂不是故意让人糊涂么。他是不是儿子死了,一个人觉得无聊,故意找点事情来做做?”
  “妹妹。”荀文倩有些不快的打断了她:“不可唐突贤人,子夏在河西,颇有贤名,妹妹怎么能信口开河,被人听了去,不光是对妹妹不利,还会牵连夫君。”
  孙尚香见荀文倩板了脸,有些尴尬,红了脸低声说道:“到底是圣贤,连说也说不得了。怪不得刘表说刘焉的坏话,都要扯上子夏的幌子。算了,反正我也听不懂,坐着怪闷的,我出去走走。”说着,起身离席,穿上丝履轻手轻脚的出了门。她带了孙颦刚走到门口,就见一个虎士手里拿着一封信匆匆而来,不由得精神一振,立刻拦住虎士:“什么事,这么慌张?”
  那虎士一见是孙尚香,立刻行礼道:“夫人,是庞先生从成都发来的急件,要立刻交给将军大人。”
  “哦?”孙尚香喜上眉梢,刚才被荀文倩说了一顿的郁闷烟消云散,她接过虎士手中的急件看了一眼,见信的右上角画了一道鲜红的硃砂,立刻眯起了眼睛。
  她在曹冲身边多时,经手的文书不知有多少,象这样画有硃砂的却是第一次看到。但她知道这是曹冲的规定,凡是画有硃砂,都是急件,不能有片刻耽搁。她对那个虎士说道:“将军正在里面和人说话,你不方便进去,我替你送进去吧。”
  虎士大喜,连忙拱手躬身称谢,当他腰直起来的时候,孙尚香已经消失在门里,在王肃疑惑的眼光中,大步走到曹冲面前,将急件塞到曹冲手中。曹冲一看急件上鲜红的硃砂,先是愣了一下,立刻拆开了急件扫了一眼,脸色为之一滞。
  “仓舒,什么事?”蔡瑁关心地问道。
  曹冲没有说话,只是挥了挥手,虎士立刻上前将有些不知所措的王肃请出了内室。曹冲看了一眼赶过来的荀文倩,又看了一眼有些紧张的蔡瑁,这才长长的吁了一口气,轻轻地吐出四个字:
  “益州乱起。”
第五节
捣鬼
  蔡瑁听了,面色大变:“仓舒,益州蛮夷多,向来不归王化,一有叛乱就趁机扰事,你还是尽快赶回成都吧,益州刚刚到手,民心不稳,不可让人钻了空子。”
  曹冲没有立刻应他,举手挠了挠发梢,眨巴着眼睛想了想说道:“莫急,几个蛮夷还闹不出什么大事,有士元和孝直等人在益州,益州乱不起来。”
  蔡瑁心中疑惑,但他并没有看到密件内容,只是听曹冲说了四个字,也不清楚他口中益州的乱究竟乱成了什么样子,而且他对曹冲也很有信心,见他这么轻松自在,也就没太放在心上,笑着说道:“那倒是我多虑了。”
  曹冲一笑,偏头看了一下窗外襄阳书院时热火朝天的论战,起身说道:“不早了,我要去见见刘子初,就不陪你们在这里看戏了。”
  刘琮一听,也跟着站起身来笑道:“那我也走了,我才没心思听他们在这儿说什么微言大义呢,作坊里还有点活没做完,趁着饭前还有点时间,正好可以做点事。”他和曹冲并肩出了门,正看到王肃有些不快的站在一旁侯着。他笑了笑,冲着曹冲一拱手,对王肃笑了笑,转身上了车走了。
  曹冲对王肃笑道:“子雍,刚才有紧急军务,怠慢你了,还请见谅。今日听你这么完整的说了春秋学的由来,我真是受益匪浅,平时军务忙了些,没有时间好好做学问,怎么样,有没有兴趣随军作个书记,我也好时常向你请教点学问?”
  王肃正讲得高兴的时候被虎士给哄了出来,心里自然很不痛快,觉得在曹冲这里受了委屈,丢了面子,一时书生气发作,候在门口就是想再用点春秋笔法刺曹冲一下,找回点心理平衡,没想到曹冲首先向他表示歉意,反倒让他不好意思再说些什么,现在曹冲又邀他入幕,自然是心花怒放。虽然说曹冲比他还小一岁就已经是镇南将军领益州牧,可人家是丞相大人的爱子,又是天子看中的少年英才,怎么的都是理所当然,而自己虽然满腹诗书,却只是个普通官宦子弟,一般来说不到二十岁是不能出仕的,如今有这么好的机会,一下子就成了镇南将军身边的人,他岂有不愿之理。
  不过王肃毕竟是受儒家学说薰陶了十几年,即使在逃难的时候也没有忘了礼节,他强压着心头的激动,向曹冲施了一礼说道:“将军有令,本当惟命是从,奈何尚未禀明家父,仓促之间不敢应承,待我问过家父之后,再给将军一个答复。”
  曹冲欣赏的点了点头:“无妨,也不急在一时。我在襄阳还要呆些时候,你先回去禀明王大人,我随后让人将文书送到,届时再说也不迟。”
  “那就多谢将军了。”王肃本来还担心曹冲会觉得不爽,一怒之下不带自己玩了。现在见他这么通情达理,感激不尽,连忙行了礼,躬身退了出去。曹冲看着他下了楼,这才回过头来看着微笑不语的荀文倩说道:“此子虽然年未弱冠,学问却着实精深,到了我军中,经学水平当以他为第一,只怕就算是元直回来,也不是他的对手。”
  荀文倩嫣然一笑:“从伯都没能说服你,这个王子雍却让你动了心,看来王景兴的这个麟儿确实不可小视,只是跟着你在军中,只怕你也做不出什么高深的学问来。”
  曹冲哈哈一笑,伸手挽住荀文倩的玉手,缓步下楼,边走边说道:“夫人,我让他在军中,未必就是转而相信他说的那些经术。儒家迂阔不经,这已经是七百年的历史证明了的,虽说董仲舒立新儒家,在我大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风光无限,但这四百年的光景,儒家的毛病还是难以纠正。我让他在身边,一来是惜他之才,埋头在这旧纸堆里虚耗光景实在不值得,另一方面也觉得确实有必要好好的了解一下儒家的思想,以便择其精华,去其糟粕,不要将澡盆里的孩儿随着洗澡水一起倒了。从伯虽然学问精深,但他年纪大了,不能跟着我奔波,而王子雍年轻体健,合适不过。”
  荀文倩见他比喻得有趣,不免一笑,刚要说话,紧随其后的孙尚香却接口道:“这个书生脾气很倔,到了军中只怕未必与人处得来,届时别被人给打成猪头。”
  曹冲闻言回过头看了她一眼,见她板着一张脸一副很不爽的样子,忍俊不禁地笑道:“别人我倒不担心,他们碍于我,纵使心里有些不快也只能藏在心里,充其量敬而远之罢了,要说能动手打人的,我看也就是虎妞你了。是不是觉得他反驳了你的意见,嘴上功夫不如人,就想从拳脚上讨回面子?”
  孙尚香被他说中了心思,却不觉得有什么不妥,她撇了撇嘴,很自然地说道:“这有什么,他们的孔圣人说不过少正卯,直接就动了刀呢,我就算是想动动拳脚,跟圣人比还是差得太远,我也见贤思齐一回,有何不可。”
  蔡玑扑哧一声笑出声来,她挽起孙尚香的手臂,亲热地说道:“姊姊,你这才叫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夫君的那一套理论,就你最能体会了,这才叫夫唱妇随呢。”
  孙尚香最爱听这话了,她小脸一红,干笑了两声,捏了捏蔡玑的小手:“妹妹过奖了,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我又没什么学问,也就只有学点歪理了。”
  曹冲哈哈一笑,也不回头,拉着荀文倩出了门直接上了自己的马车。进了马车坐好,他才收了笑容,将那份急件递到荀文倩面前。荀文倩见他面色严肃,浑不似刚才轻松的模样,颇有些意外,知道事情不是他和蔡瑁说的那么简单,连忙接过急件来看了一眼,也不由得皱起了眉头:“这么说,这不过是个试探而已?”
  “山雨欲来风满楼啊。”曹冲默默的点了点头,半天才叹了口气:“益州天府之国,垂涎的人不是一个两个,都想占着益州做个土财主。我如今轻易得了益州,自然成了别人眼中钉,肉中刺,欲除之而后快的对象。这点小风波,不过是风暴来临之前的一点征兆罢了。”
  荀文倩卷好急件,小心的塞进信囊,沉吟了片刻又说道:“如此说来,刚才夫君没和蔡都督说出实情,倒是稳妥之举。这些大族最善于见风使舵,一见益州形势不稳,说不定又要退回一只脚,看看风向再说,这对襄阳的新政可是有害无利。”
  曹冲点点头,他特意只带着荀文倩上了马车,却将蔡玑和孙尚香去坐那一辆马车,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他不担心蔡玑会将他说的事情泄漏出去,但毕竟这事关系比较大,还是小心一点的好。就算蔡玑不会向别人说,但她在考虑蔡家的生意时,难免会有些顾虑,而她的这一点顾虑,完全可能被那些精到家的大族得知,两下一印证,他们就算不知道真相,也会猜出三五分来。
  “子初先生是零陵人,对江南的形势颇为了解,你去见他的时候,不妨问问他的建议。”荀文倩挑起车帘,看了一眼路边飘扬的酒旗,轻轻的笑了一声。
  “这是自然。”曹冲也看着外面的繁华街景,略带着得意的应道。
  马车轻快的穿过襄阳城最热闹的大街,来到刘巴办公的南郡太守府门前。刘巴原先是镇南将军府的主簿,一直掌握着南郡太守的官印,他不方便离开襄阳去原先的郡治江陵上任,就干脆由曹冲上表将郡治挪到了襄阳,如今他成了正牌的南郡太守,也不过是名称换了一下,办公地点还是那座府祇,就连装修都还是曹洪坐镇襄阳时搞的,一点也没有变化。
  曹冲看着门口有些旧的门槛,轻轻地摇了摇头,留下荀文倩她们在车里坐着,自己只带了典满和一个虎士进了门。太守府里人很多,捧着公文的官吏一个个行色匆匆,都带着小跑,相逢时也只是简单的说上两句就匆匆而别。曹冲三人进了府,居然没有几个人抬起头看他们一眼,而负责守卫的卫士都是曹冲从军中抽出的悍卒,他们早就认出了曹冲,根本不用上来查询,就由着曹冲这么直截了当的进了内院。
  “分明是贪墨,却还很强词夺理,说什么天灾。南郡十七县今年的雨水我哪个不知道,你枝江什么时候遭的风暴?敢在我面前耍花样,来人,拖出去杖责三十。”
  曹冲刚进了内院,就听到里面传出一声怒斥,接着看到门口站着的两个卫士冲了进去,转眼之间就如狼似虎的将一个呼天喊地的官吏拖到庭中,一个撩起他的衣摆,另一个抡起手中的竹杖就狠狠地打了下去,没到三杖就见了血,鲜血洇过丝衣,殷红一片,煞是醒目。那个官吏吃痛,叫声更加凄厉,只是旁边等着进去汇报工作的一大堆人却没有几个看他一眼,偶尔瞟过的眼光,也透着一丝不屑。大家一个个都看着手中的公文,念念有词,浑似曹冲前世印象中临考的学生。
  曹冲会心的一笑,绕过行刑的卫士,缓步上了台阶,站在檐下向里看去。
  刘巴坐在堆成小山一般的公文中,左手快速地翻看着一页页的公文,右手执笔不时的写上几个字,口中不停的布置着任务,几个文吏跪坐在他的面前,飞快的记录着他的命令,记录完的就立刻起身出去,让外面等着的人进来汇报工作,匆匆忙忙的人流让曹冲颇有些惊讶。
  曹冲门口一站,外面的那些官吏们可就不敢动了。他们捧着手中的公文,用一种羡慕夹杂着敬仰的目光看着背着手挺立在门口的这位少年将军。而门里正在汇报工作的官吏也感觉到了外面气氛的异样,回头看到曹冲,纷纷站起身来让在一边。
  刘巴头也不抬,口气有些不爽地说道:“下一个进来,站在门口干什么?有事就进来说,没事就站到一边去,别挡着道。”
  “刘大人太辛苦了,何不休息片刻。”曹冲呵呵一笑,抬腿进了屋,在刘巴面前坐下,从容不迫地说道。刘巴听得语音不对,抬起头一看,见是曹冲,连忙放下手中的笔,翻身要给曹冲行礼。曹冲连忙扶住了他:“不必多礼。”
  “将军不是在蔡家酒楼用早餐吗,怎么到我这里来了。”刘巴一边让人上茶,一边笑着说道:“我正打算把这点事处理完了就过去看将军呢,没想到将军却先来了,真是失礼。”
  曹冲笑着摆了摆手:“子初先生何必这么客气,我们相处又不是一天两天的,彼此的脾气都了解,我不跟你客套,你也别跟我说这些官场上的场面话了。”
  刘巴哈哈一笑,回身坐好:“将军说得是,那就恕我失礼了,我先喝口水,一早上尽说话没喝水,真是有点渴了。”他说着举起旁边已经凉了的茶牛饮了一大口,这才舔了舔嘴唇,满意的放下了杯子,自已的拎起茶壶一边续水一边笑道:“将军这次取益州顺利之极,实在是闻所未闻。不过益州汉夷杂处,蛮风甚烈,将军治益州,还要留意一些的好。对那些蛮人,太紧了他们活不下去要造反,太松了他们又会骄纵不法,这个尺度颇不好掌握呢。”
  曹冲笑了,他随手拿起旁边的一堆文书上的一份简报看了两眼,又放下了,端起茶抿了一口说道:“南郡今年的情况怎么样?”
  “和将军去年预计的差不多,今天比去年又上涨了两成,比前年上涨了近一半,形势不错。”刘巴开心的笑了笑。正要说话,行刑的卫士大步走了进来,拱手施礼:“大人,行刑完毕,犯人晕过去了。”
  “嗯,抬出去让他的人带走。”刘巴有些厌恶地看了一眼外面,转过头对曹冲说道:“将军,南郡是富了,可是贪墨的事情也多了,诸县上计才进行到一半,象这样的败类已经是第三个了。”
  “这个也是正常的。”曹冲不以为然,“财帛动人心,总有人要以身试法的,我们有言在先,他们愿意自投罗网,也就由着他们,我不相信就他们那点小伎俩带能瞒得过子初先生。”
  刘巴苦笑着摇了摇头:“将军过奖了,我再精明,也看不住这么多的官员啊,有一个地方看不到,这些败类就想着钻空子,也不知道他们是怎么想的,这钱竟是比命还值钱吗?好在杨威公(杨仪)带着一些刚毕业的学生来帮忙,要不然只凭我一个,无论如何是看不住他们的。”
  “有实在过份的,就杀两个吧。”曹冲挥挥手,轻描淡写地说道:“有些人就是不见棺材不掉泪的,杀两个,其他人就知道利害了,也许会收敛一些。”
  刘巴一愣,若有所思的看了曹冲一眼,想了一会,点点头说道:“将军说得是,确实有必要抓两个做做示范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28/26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