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大航海(校对)第18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84/313

  夏侯徽蛾眉一皱,一边给夏侯尚倒茶,一边问道:“子桓、子建两位叔叔还在争斗?”
  夏侯尚苦笑了一声:“不分出个胜负来,又岂能结束?”
  夏侯徽郑重的看着夏侯尚:“阿翁,你告诉我一句实话,如果子桓叔叔成了魏王,他会如何处理子建叔叔?”
  夏侯尚张了张嘴,可是一看到夏侯徽严肃的神色,又犹豫了一下,他端起茶杯,借着喝茶想了想道:“这是魏国的事,是曹家的事,你何必这么担心?再说了,我家还有别的选择吗?”
  “我担心的不是他们,我担心的是阿翁你。”夏侯徽幽幽的叹息了一声:“不知道为什么,大王一直对子桓叔印象不佳,你们这次来又摆明了是兄弟相争,大王肯定不喜,他对这种兄弟阋墙的事最反感了。如果说一定要帮,那也是帮子文叔更多一些。”
  夏侯尚摆摆手,打断了夏侯徽的话:“我就是知道他和子文关系好,所以才特地进宫来找你的,难道你就不能帮我说说情?孩子,这可关系到我家的前途啊。”
  “我知道,可是,我没把握说服他。”夏侯徽无奈的摇摇头:“他是个从善如流的人,但是他肯定不会支持子桓叔去对付子建叔,这一点我可以向你保证。他从来就不希望自已人自相残杀,吴王欺侮他到那个地步,他也没有和他兵戎相见。”
  夏侯尚沉下了脸,他觉得事情有些难办了,曹丕之所以让他来,就是因为有夏侯徽在越国,可是现在夏侯徽都不支持曹丕,更别提孙绍了。他阴着脸一声不吭,气氛变得有些压抑。
  夏侯徽十分为难,她在孙绍身边呆了两年多了,这几年经历了很多事,也听孙绍讲了很多事,眼界大开,无形之中已经超过了以前那种局限于一个家族的兴衰的境界,她虽然不明白为什么孙绍那么反感曹丕,但是她也不赞成曹丕利用这种机会和曹植争斗,同样,她不希望曹植用这种方式和曹丕争斗,她希望她的父亲夏侯尚和曹家几兄弟和孙绍一样,把心思真正的放在对外征伐上,而不是用来对付自家人。
  “阿翁,我说服不了他,我也不想说服他,可是你既然来了,想必是担着任务的,我不能不帮你。这样吧,我抽空替你约他见个面,你听听他自己是怎么说,如何?”
  夏侯尚虽然很气恼,可是也舍不得向女儿发火,只得点了点头。夏侯徽言而有信,很快向孙绍言明,孙绍问了一些情况之后,知道杨修和夏侯尚来正是如他所猜,西征是假,兄弟相争是真,长叹了一口气,然后让夏侯徽请夏侯尚进宫面谈。
  一见面,孙绍就开门见山的说道:“大鸿胪孔君和媛容已经把你的意思转达给我了,我不支持曹家兄弟相争。”
  夏侯尚很尴尬,坐在那里面红耳赤。
  “抛却这个因素,我也觉得你们魏国独自西征不太现实。”孙绍话锋一转,“如果曹子桓真心想立功的话,你告诉我他是怎么打算的?他打算怎么解决粮草问题,他准备派谁为将,他准备使用什么方略,是打算速战速决,斩些首级报功,还是打算稳扎稳打,逐步推进,真正的占领西凉,并进一步占领西域?”
  夏侯尚一愣,诧异的抬起头看着孙绍。孙绍笑笑:“我不支持曹家兄弟争斗,不代表不赞成他们征伐凉州和西域。当然了,如果是曹子文要去驱逐鲜卑人,那我就更高兴了。”
  夏侯尚灵机一动:“为什么一定要是子文去驱逐鲜卑人呢?我也可以的。”
  孙绍打量着夏侯尚,过了一会儿才一拍脑袋说道:“我忘了,我忘了,将军的确也是可以征伐鲜卑的。对了,我听媛容说,当年魏王殿下远征柳城,你好象也在其中?”
  夏侯尚一抚颌下的短须,露出几分自得之意:“殿下征柳城时,我为军司马,将骑千余,就是子文征乌丸那一次,我在军中参军事,对鲜卑人、乌丸人我也熟悉得很,我的马鞍旁也是挂过几个胡人的脑壳的。”
  “哈哈哈……”孙绍大笑,起身走到夏侯尚的面前,躬身一拜:“惭愧惭愧,一直以来,不知道岳丈原来也是如此英雄,失敬失敬。”
  夏侯尚对孙绍的反应有些意外,不过想起当年追亡逐北的峥嵘岁月,他的胸中也涌起一阵豪情,朗声大笑,不经意之间和孙绍的距离就拉近了不少。两人越说越热络,亲密得躲在一旁偷听的夏侯徽莫名其妙,不知道事情怎么会发展到这个样子。
  “我说句实在话吧,征西羌,魏国目前没有这实力,我只能当你们是在蒙我,所以我不可能把战刀卖给你们,不管是曹植也好,曹丕也好,他们兄弟相争,我管不了,但是不卖刀给他们,我还能做主。要是你再和曹子文联手去打鲜卑人,那没说的,我支持到底。”孙绍一拍胸脯,很仗义的说:“多了不敢说,给你们配五千骑兵的全套武器,我还是有这个能力的。不仅有刀,还有戟,甚至马甲都有。”
  “要戟有何用?”夏侯尚笑道:“别说普通战士,就算是张征东的并州铁骑,也没几个能在马上用矛戟的,能配战刀就不错了,对付那些鲜卑人已经绰绰有余。”
  “不一样。”孙绍得意的一挤眼睛:“你真要有心去打鲜卑人,我可以给你一个利器,保证你那些骑兵一日千里,在马上比鲜卑人还稳。”
  “真的假的?”夏侯尚半信半疑。
  “我能骗你吗?”孙绍哈哈一笑:“你们先回去商量,什么时候决定了,什么时候告诉我,我把五千人的装备准备好,只要你们大军召集完成,我就在幽州把东西交给你们,保证你如虎添翼。”
  夏侯尚见孙绍说得认真,也不由得怦然心动,如虎添翼不敢奢望,能有装备了越国战刀的五千骑兵那就不得了了,不仅建功立业变得容易许多,以后帮着曹丕争权也要有力得多。
  “那我和杨修商量商量。”夏侯尚沉吟道。
  “我有个条件。”孙绍收了笑容,严肃的神情看得夏侯尚一惊,这才回过神来,眼前这个越王可不是省油的灯,在他面前玩把戏要小心。他小心的问道:“什么条件?”
  “媛容一个人在这里,经常想家。”孙绍脸上挂着笑容,可是眼神中却不带一丝笑意:“你要出征之前,把太初(夏侯玄)送到这里来,让他陪媛容一段时间,什么时候你凯旋,什么时候我送他回去。”
  夏侯尚脸一沉:“你不信我?居然还要我把太初送到这儿来为质?”
  “非也。”孙绍一摇手:“我信得过你,可是我信不过曹丕。再说了,我这样做,也是给你减少麻烦,有了人质,他总不至于再逼着你言而无信吧?”
  夏侯尚无言以对,心中暗自苦笑,孙绍果然够狠的,为了不让他们耍花招,居然提出这么一个条件。夏侯玄如果到了钱唐,他就只能按照事先的约定,老老实实的去打鲜卑人,不能再玩什么偷梁换柱的把戏。要不然孙绍杀他的儿子不至于,但是扣着不放他回去却是完全可能的。
  “你不要急着答复我,不妨先回去商量商量,同时也可以和杨修商量商量,看看他是怎么打算的。”
  夏侯尚无可奈何,他很想一口回绝孙绍,但是他知道,曹丕为了能有五千装备精良的骑兵握在手中,很可能会答应孙绍的条件,至于杨修和曹植,他们大概更乐见其成。
  “其实,你们要征西羌的话,也不是完全不可能。”孙绍见夏侯尚为难,话锋一转,又回到了征西羌的问题上:“我建议你们和蜀国合作。”
  “回蜀国合作?”夏侯尚嗤的一声冷笑:“怎么可能!”
  “有什么不可能的?”孙绍却很有把握的说道:“如今天下小安,不宜再动刀兵,西线的战线已经稳定在汉中一带。蜀国无力北伐,你们也无力南征,与其如此,不如并力西向。你别忘了,蜀国的大将军可是我的另外一个岳丈。”
  夏侯尚象是看白痴一样看着孙绍,心道这种主意你都想得出来,真不知道你这脑子是怎么长的,魏蜀打了那么多年仗,刘备差点被曹植打得挂掉,这个时候他能和魏国携手西征,谁信谁啊?恐怕前线还没有开打,后方已经开始火拼了。
  “你没兴趣?没关系,我找杨修去,他肯定有兴趣。”孙绍却是信心十足,他立刻让人请来了杨修,把这个建议一说,然后加了一句:“考虑到魏蜀多年的矛盾,我建议这次西征由天子下诏,魏蜀都听天子指派的将军命令,西线的相关资源也由天子统一调配,我越国离西羌太远,肯定是不能出兵,但是我可以支援一些物资,当然了,这些物资也由天子派出的将军分配。”
  杨修还没有说话,夏侯尚却惊出了一身冷汗,他发现自己无意之中又被孙绍装进去了。天子派将军指挥魏蜀联军?这关系岂不是搞得更复杂了?不用想,天子肯定是一百个愿意,他只要派一个将军,然后象征性的派一点部队,就可以堂而皇之的得到这个机会。联军的实力当然不会落到他的手上,但是如果打赢了,他的威望就可以得到提升,如果打输了,倒霉的也是魏蜀。不参加行不行?恐怕也不行,天子西征,你们坐在旁边看?那你们还大喊大叫的西征,摆明了是骗人嘛。
  夏侯尚在冒冷汗的时候,杨修却很快做出了决定,他很慎重的说道:“我不知道魏王和蜀王能不能答应,但是我觉得这是个不错的方案,不仅可以向天下人表明,我大汉虽然有四王,但是这四王都是大汉的擎天柱,而不是割据的诸侯,更可以借此次西征调和魏蜀之间的矛盾,消除双方的误会,真正携起手来,共创太平盛世。”
  夏侯尚气得苦笑,这个杨德祖果然是书读得好,话说得冠冕堂皇的,让人不好反驳。可是事实呢,谁不知道你老子是洛阳的丞相,他都八十多了,还在为天子卖命,无时不刻不在为扩大天子的实力出谋划策,他能放过这么好的机会?孙绍这个主意与其说是为魏国出的,不如说是为天子出的。
  “德祖,这件事牵涉太大,还是不要太快下结论的好。”夏侯尚旁敲侧击的说道:“依我看,我们还是尽快把消息传回邺城,由越王殿下决定吧。至于天子和蜀王那边,就由越王殿下上疏吧,我们作为魏国的臣子,可没有这样的权力。”
  杨修微微一笑:“将军所言甚是,我确实有些太激动了。”
  孙绍嘴一歪,心道杨修也够坏的,意见表达出来了,然后再道歉,此地无银三百两嘛。不过这样也好,这件事牵扯面确实太广,一来一去的,没有几个月搞不定,就让他们慢慢折腾去吧,我正好腾出时间来把越郡的事安排安排。虞翻从朱崖回来后似乎受了刺激,立下了今年越国人口和租赋翻一番的誓言,这段时间正在大刀阔斧的授田,他这个始作俑者也不能只看戏不帮忙不是。
第四十二章
绝户计
  虞翻是真受了刺激。
  朱崖一行,最受刺激的就是虞翻,堂堂的丞相,居然被大王叫到朱崖去取经,学习沈玄是怎么治理朱崖的成功经验,这和甩他一个大耳刮子有什么区别?虞翻接到孙绍的命令时,本来是打算直接上书请辞丞相之位的,可是被他的儿子虞英劝住了,他对虞翻说,你如果不到朱崖去看一看就辞了丞相之位,那也太意气之争了,你先去看看,如果沈玄真的做得好,你再辞,那是让贤,如果沈玄做得并不是那么出色,你再想想,是不是能超过他,让大王看看你是有能耐的,岂不更好?
  虞翻这才忍了下来,赌气到朱崖一看,这一看,那才叫眼界大开,不服不行。朱崖的许多措施都让他拍案叫绝,他不得不承认,在领会孙绍的以商建国的精神上,沈玄确实高他一筹。其实他不知道,孙绍事先向沈玄透了底,沈玄不仅在实践上走出了一条新路,更在理论上升了一个台阶,说出来的话比孙绍更切中要害,让虞翻不服不行。
  虞翻后来真心诚意的向孙绍请辞丞相之位,他推荐沈玄接任丞相,却被孙绍拒绝了。孙绍对他说,沈玄做得是不错,但是还不够好,你的成绩虽然不能让我满意,但是越郡有越郡的实际情况,我对你的努力还是看在眼里的,你不要急着辞,我们约个五年之期,你好好干五年,如果五年之后还是觉得不能胜任,我就接受你的辞呈。
  其实哪要五年,虞翻当天晚上就后悔了,这个时候辞了,那一世英名岂不是毁于一旦?刚刚领悟到的那些道理又哪有实践的机会?不能辞,就算要辞,也要努力过再辞。于是他利用坐船回钱唐的这一个月的功夫,召集随行的属吏献计献策,研究如何改进工作,放开思想,大家有什么说什么,不要顾忌,一切以完成目的为前提。这个目的就是,在三年内,越郡的人口和租赋都要翻两番,而今年是第一年,要完成翻一番的目标。
  虞翻把这个目标一提出来,那些属吏当时就傻了,一连声的叫不可能。虞翻发了飚,他指着那些属吏道,你们把眼睛擦亮一点,老子是虞家的人不假,可是老子还是越郡的人,沈玄可是吴郡的人,我要是倒了,你们这些人十个有八个要跟着倒霉。翻一番很难吗?你看看沈玄才花了多长时间朱崖的人口就达到五万以上。
  属吏们一听虞翻这话,知道没退路了,这不仅是虞翻和沈玄之间的较量,更是越郡籍和吴郡籍之间的较量,要提换了沈玄做丞相,他们这些越郡人的利益肯定受损。于是,大家只能绞尽脑汁想办法完成目标。
  人都是逼出来的,经过几次折腾,各种稀奇古怪的主意都出来了,然而都没有能让虞翻满意的,最后是一个在船上负责养猫的年轻人说了一句话,让愁得白了头了虞翻豁然开朗。
  那个年轻人叫魏臻,平时不怎么说话,一心一意的照顾那些用来抓老鼠的猫,虞翻的船上自然没少来,天天听虞翻他们想办法,他提醒了一句说,人就和老鼠一样,哪里有好吃的,他们就到哪儿去。越郡为什么难发展,没人啊。一来是因为越郡人口本来就少,二来是人口大部分集中在沿海一带,沿海一带现在因为兴商和开建工坊,很多人都去做生意或者进工坊打工,比种地挣的钱多,以至于大片的土地抛荒,更别提原本人就不多的丘陵地带了。只要有了人,越郡的粮食产量翻一番是轻而易举的。
  虞翻恍然大悟,不用多说,他立刻想到了找人的办法。越郡有人,仅是藏在山里的山越就不下十万户,抵得上越郡现有的人口,只要能把他们吸引出来,越郡的人口立马能翻一番,怎么吸引他们出来?太好办了。第一,越郡空地多,第二,越郡的粮价高,第三,这是最重要的,越国对农民的条件是吴国所不能比的。越国以商立国,从开始就没有把租赋来源放在农民身上,所以收的租赋极轻,是实打实的三十赋一,多余的粮可以高价出售,而且是有多少卖多少。有了充足的土地,再加上新式农具的帮助和官府赊久耕牛、农具等措施,吸引山越出山定居,甚至吸引吴郡的农民还不是一句话的事?
  虞翻立刻拟出了计划上报给孙绍,孙绍看了他的计划,大为赞赏,当场答应了他的要求,授权他向各工坊赊欠各式农具,向东海督苏粗腿发出命令,让他大量从幽州购进牛马,为了加快速度,他同意虞翻对从幽州运牛马过来的商船实行一年免税优惠的建议,鼓励他们运牛运马以满足越郡的需求。
  有利可图,商人的反应总是最快的,等虞翻回到钱唐的时候,第一批八百多头牛已经运到了钱唐,而接到生产订单的工坊也交出了第一批农具。虞翻马不停蹄,一面派人到山里宣传越国的优惠待遇,一面通过各种关系,软硬兼施的要求越郡各世家支持他的计划,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和山越有关系的家族派人去山里召人,如果不出力,别怪老子翻脸,明年的生产配额不给你。
  那些世家也知道这不仅是虞翻一个人的事,大家心照不宣的行动起来,第一个月,三百多户人从山里出来定居,虞翻立刻给他们授田,发放农具、耕牛,抓紧时间整地准备春耕,第二个月,猛涨到一千户,而靠得近的几个郡得到消息的人正络绎不绝的赶来,根据保守估计,第三个月增长的户口应该达到三千户。
  这个情况看得正准备离开钱唐的杨修和夏侯尚心惊不已,杨修在打听了越国提供的优惠条件之后,第一个反应就是立刻给曹植写信,让他要求曹操封锁长江,以防魏国境内的百姓听到消息,大量的向越国移动。他虽然长期在汉中,可是他知道,魏国治下的几个州郡百姓负担很重,辛苦一年能吃个半饱已经不错了,一旦知道越国有这么好的条件,他们肯定会携家带口,千里迢迢的向越国赶来。
  “他疯了吧?”夏侯尚老实不客气的猜忖道,不免有些为女儿担忧。
  “越国财力雄厚啊。”杨修却是羡慕不已。两人虽然坐在各自的车里,可是却有心犀的互相看了一眼,他们从对方的眼里都看到了担心,然后又不约而同的伸出手,指了指北面,然后笑着摇摇头。
  杨修不知道夏侯尚指的是什么,但他指的却不是邺城,而是建邺。越国的条件再好,波及魏国的可能性也有限,一来是太远,需要时间,江淮之间又几乎是空地,千里迢迢赶到越国并不是件易事,二来是隔着大江,拖家带口的百姓要过江,不惊动当地的驻军基本是不可能的。而孙权治下的江东则不一样,这里的百姓最先得到消息,而他们要赶到越国也方便得很,不出意外的话,如果孙权没有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他属下的百姓将有两成以上会成功逃到越郡。
  此消彼长,这其中对吴国的伤害有多大,杨修用脚指头也猜得出来。杨修忽然觉得,孙绍要促成魏蜀联合出征西羌,可能另有所指,要不然为什么他偏偏漏了吴国?杨修的嘴角一撇,露出不屑的笑容,什么自已人不打自己人,他不是一直在对孙权下手?
  ……
  建邺,孙权和孙登相对而坐,孙登面露惶恐之色,而孙权却是怒容满面,一只金杯被摔到了墙角里,杯中的酒渍泼得满地都是。
  “谁的主意?”孙权咬牙切齿的问道。
  “听说……是虞翻的主意。”孙登咽了口唾沫,有些心虚的看关孙权。他开始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并没有太紧张。他知道孙绍和他的大臣们新年是在朱崖过的,而去朱崖的主要就是因为孙绍对虞翻这个丞相的工作不满意,所以虞翻会有所动作已经在他的预料之中,可是当他得知大量的吴国百姓向越国迁移的时候,他觉察到了危机所在。
  吴国这几年过得很紧张。
  四国之中,魏国最强,蜀国有地利,虽然前几年被曹操打得很狼狈,但是在停战之后,他们很快就恢复了平静,在诸葛亮的辅佐下,刘备基本摆平了国内的势力矛盾,走上了稳步发展的路子,而吴国则不一样,因为与孙绍的矛盾,吴国一直处在三面包围之中,多了一个越国,不仅没有多出一个助力,反而多出了一个敌人,而且是很难缠的敌人。为了保证安全,吴国现在有十八万大军,这已经超过了吴国现有人口所能承受的范围,吴国的经济负担因此一直很重,农民的生活被压到了最低点,各地的小叛乱此起彼伏,要不是诸将顾及自己的利益,毫不留情的镇压,吴国早就乱成一锅粥了。
  但是现在越国破天荒的推出对农民倾斜的扶持政策,吴国勉强维持的大好局面立刻崩溃了,孙登不敢再怠慢,他立刻把这个消息送到了孙权的面前。孙权一看就火了,他破口大骂,当场就摔了最心爱的金杯。
  “这个老东西疯了,居然出这种两败俱伤的绝户计?”孙权怒不可遏,他不相信这是孙绍的主意,在他看来,这样做是急功近利的,在把吴国拖垮的同时,也将使越国的经济崩溃,别的不说,这么多农民需要安家落户,需要赊欠耕牛、农具、种子,这得投入多少钱?就算孙绍赚了不少钱,也不够填进去的,孙登也说了,虞翻向越国的巨商世家们大量的举贷,入不敷出。
  “父王,眼下如果不加以阻止,我国人口损失会越来越大的。”孙登见孙权只顾发火,忍不住劝道。孙权瞟了他一眼,冷哼了一声,反问道:“你有什么好办法?”
  孙登的嘴唇抖了抖,好半天才说道:“儿臣以为,当关闭边城,严禁百姓出境,同时派人到钱唐去,向越王讨个说法,让他遣返那些百姓。”
  “嗯,是个好办法。”孙权从愤怒中冷静下来,抚着胡须沉思片刻:“子高,你去一趟钱唐吧。”
  “我?”孙登诧异的抬起头看了一眼孙权,正迎上孙权锐利的目光,心猛的提了起来,他吃了一惊,连忙低下头应了一声:“喏。”
  “事不宜迟,速去速回。”孙权放松了身体,显出几分疲态,挥挥手道:“我累了,这件事就由你来处理,反正……早点熟悉也是好事。”
  孙登不知道孙权究竟在想说什么,好象是让他帮着分担政务,又好象因为身体不佳,对政务有些厌倦,要逐步的转移到他的手中一般。这不是变相的移交权力吗?孙登忽然兴奋起来,他虽然极力让自己显得很平静,可是眼中的神彩还是没能躲过孙权的眼睛。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84/313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