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大航海(校对)第22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22/313

  “不仅如此。”诸葛恪又说道:“有了让人心动的利润,这些商人敢于冒险之外,也带动了海船的制造。现在的商用海船大部分都是周盛两家所造,他们的船厂日夜不停的赶造大船……”
  “一赶工期,只怕船的质量就不行了吧?”孙登嘴角一歪,既有些羡慕,又有些兴灾乐祸。
  “是的。”诸葛恪点点头:“年初的时候,接连有几艘船沉没了,盛家的周家的都有,买船的商家找上门来,盛家周家当然不以为然,他们正忙得不可开交,根本没心思去理会这些商人,毕竟出问题的船只是很少的一部分,退了一些钱便是了。不过,后来的事情就有些让人想不通了。”诸葛恪顿了顿,喝了一口茶润润嗓子:“商家不服,告到官府,最后一直捅到丞相虞仲翔那里。虞仲翔开始也没当回事,说这些商家无事生非,把他们赶了出来。谁曾想,御史大夫顾裕接手此事,堵了丞相府的大门,逼得虞仲翔重新处理此事。虞仲翔这才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责领盛周两家赔偿。太子,你知道最后他们赔了多少?”
  孙登摇摇头,他哪里知道,不过,看诸葛恪这个样子,肯定是赔得不少。
  “几乎相当于船价的百倍。”诸葛恪冷笑了一声:“盛周两家一年的收入几乎都扔了进去。”
  “这么多?”孙登吃了一惊,不敢相信。
  “就是这么多。”诸葛恪肯定的点点头:“真正赔偿是有标准的,三年之内船因质量问题损坏,赔偿船价的一倍,之所以赔这么多,原因很简单,他们被查出为了降低成本,缩短工期,偷工减料,所以不仅要赔船价,还要赔偿商家的损失,另外再加罚款,同时责令停业整顿了一个月。”
  孙登瞪着诸葛恪,一时没说出话来。商家偷工减料这是正常现象,只要能增加利润,他们十分都肯干,再说了,一个愿打,一个愿挨,这有什么好说的?盛家周家的势力之大,岂是几个小商人能比的,看来这里面虞翻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可是也不对啊,虞家也是越郡的望族,和周家、盛家的关系非同小可,他怎么会对周盛两家下这样的狠手?
  诸葛恪解答了孙登的疑问:“如果虞翻不解决此事,那他的丞相就做到头了,而且这件事如果捅到越王殿下的面前,只怕周盛两家已经不是赔偿就可能解决的问题了,他们很可能失去造船的权利,这也是为什么那几个商人敢把事情捅到丞相府的原因,他们相信,越王会替他们撑腰,讨回公道。”
  孙登愣了半晌,这才说道:“怪不得大兄打扶南,从来不为辎重犯愁。”
  “是的,越国以商兴国,商人的利益是越王首先要考虑的事情。”诸葛恪话锋一转:“所以,吴蜀大战,不是越王殿下希望发生的事情。”
  “什么?”孙登一时没反应过来,刚刚还在说越国的商人呢,怎么一下子就扯到吴蜀大战上了?他愣了一下:“大战也好啊,他不是可以卖连弩吗?”
  “连弩?”诸葛恪嗤的笑了一声:“太子,我虽然不知道越国为什么会出售这样的利器,但是我觉得越王就算是真想卖连弩,他也不希望吴蜀打起来,吴蜀两国如果开战,那还有多少财力物力来购买越国的货物?”
  孙登恍然大悟的点点头,大战一起,民生凋敝,就算是富豪之家也要压缩开支,越国商人出售的大部分都是奢侈品,必然会受到很大的影响。他突然明白了,孙绍从一开始就是想既卖连弩,又不让他们之间的实力出现偏差,一家两百架,最后还是差不多,谁也占不了便宜,得利的只有越国——成本最多两三万钱的连弩硬是卖出几十倍的天价。
  孙登看着诸葛恪,苦笑了一声:“那我们也不能不买吧?”
  诸葛恪点点头:“买还得买,但是可以不被他牵着鼻子走,价格也不用这么高了。问题是……”他摇了摇头:“我们虽然知道这个道理,但是蜀国却未必知道,他们一心想买连弩来压过我们,我们不买,他们买,如果越王真的卖给他们,我们可就要冒着吃苦头的危险了。”
  “是啊,明知道是个坑,也得往里面跳。”孙登无奈的摇摇头:“元逊,你挖坑的水平虽然高,但是和我那大兄相比,还是差得不少啊。”
  诸葛恪尴尬的摸了摸鼻子。他佩服孙绍,但是又不甘心认输,他一边在用心研究孙绍的手段,一边在等待着和孙绍较量的一天。诸葛恪考虑了一会,忽然抬起头:“太子,我想去见见三叔。”
  孙登犹豫了一下,缓缓的点了点头。
  ……
  诸葛均不在特牧城,孙绍拿下扶南之后,花了两个月的时间,在特牧城东南三百里一个叫雉棍(即现在的胡志明市)的地方划了一个区域,作为新建学院的地方。经过勘测,这里有一个良港,南离大海近二百里,周边土地肥沃,孙绍决定在这里新建一个更大的学院,并且派军队驻守以保证学院的安全。诸葛均作为朱崖学院派出的首批人员,现在就在工地上指导建设。
  见到诸葛恪的时候,一身短打的诸葛均笑了:“元逊,你怎么来了?是不是想来看看讲武堂?早着,还没见到影子呢。”
  “讲武堂?”诸葛恪诧异的说道:“你们这里要建讲武堂吗?”
  诸葛均看了他一眼,把诸葛恪拉到一边,轻声说道:“你跑到这儿来干什么?”
  诸葛恪把来意一说,最后说道:“三叔,这件事不光是吴国的事,也是蜀国的事。你可能不太清楚,我吴国的丞相孙邵去世了,丞相之位悬而未决,大王忌惮江东人士,父亲很有可能成为下一任的丞相人选。如果这件事办得妥当,太子之位就稳如泰山,我诸葛恪一家在吴国的富贵也就指日可待了。”
  诸葛均扫了他一眼,心领神会。他想到的更多,对于宗预,诸葛均并不陌生,知道他和诸葛亮的关系非常密切,他想了想道:“行,我把你的意思转达给宗预,双方各退一步。不过,这件事千万不能透露出去,你最好立刻回特牧城去,不要被人发现。”
  “三叔,你不想回蜀国了?真把自己当越国人?”诸葛恪觉得有些好笑的说道。
  “我?”诸葛均一时语滞,他在朱崖学院做学问太久了,连自己是蜀国人都忘了,毕竟朱崖学院的人没几个有他这样的家庭背景,大多数是比较简单的学者或手艺人,孙绍尊重他们,给他们优厚的待遇,他们就安心的在朱崖学院做学问,做研究,不去管什么政治纷争。
  “对了,讲武堂是怎么回事?”诸葛恪又问了一句。
  “是越国培养军官的地方。”诸葛均顿了顿,又加了一句:“以后也许会成为名将的摇监,将军的生产作坊。”
  “这……这不是授柄于人吗?”诸葛恪眉头一皱,不以为然:“兵者国之大事,岂能公开传授?”
  “你先想想吴蜀的处境吧。”诸葛均冷笑一声:“你能想像一下,从队率开始都接受过系统教训的军队会是什么样子吗?”
第八十五章
团结就是力量
  孙绍一愣,随即笑了,半坐半靠在凭几上,似笑非笑的看看诸葛恪,又看看宗预:“十万钱?”
  “十万钱。”宗预郑重的点点头,面无表情,摆出一副不会再加一个钱的架势,眼神却在盯着诸葛恪。诸葛均忽然来访,向他透露了诸葛恪转告的意见,二十万是最高价,如果超出这个价格,双方都放弃,不能互相竞争,让孙绍占了这个便宜。诸葛均告诉宗预,他虽然没有参与连弩的改造,但是他知道,连弩的成本不超过两万钱,因此宗预和诸葛恪都相信,如果价钱出到二十万,孙绍肯定会卖。
  这其中的关键是双方不能出尔反尔,他们虽然通过诸葛均联系起来了,但是貌合神离,都怕对方摆自己一道,表面上联合和孙绍砍价,背地里再提高价格。
  “十万钱。”诸葛恪也点点头,又笑着加了一句:“殿下,连弩大部分都是木构件,只有转轮和弩机是金属的,我估计成本也就是三四万钱,你卖我们十万,已经有得赚了。”
  孙绍忍不住笑了,他也不说话,端起茶杯喝茶,戏谑的眼神从茶杯上面看着宗预和诸葛恪,这两人虽然尽量不交换眼神,但是神色之间不免有些不安,这些全落在孙绍的眼中。他咂了咂嘴,笑道:“看来我的人看得不紧啊,你们还是通了气,现在联起手来和我讨价还价,是吧?”
  “殿下说笑了,并无此事。”诸葛恪和宗预异口同声的说道,他们谁也不愿意让诸葛均受到牵连。
  “没关系。”孙绍摆摆手,示意他们稍安勿躁,“有所谓团结就是力量,你们现在总算体会到这句话的道理了吧?想当年孙刘联手,在赤壁击败不可一世的魏王,力挽狂澜,扶大厦于将倾,只可惜后来孙刘一直同床异梦,多次浪费了大好机会,要不然的话,现在也许就没有魏国了。”
  宗预无声的叹了一口气,他对吴蜀两国这些年的明争暗斗太清楚了。说实在的,建安十九年如果不是因为曹操夺了汉中,对成都的压力太大,刘备大概就会和孙权火拼了。也许是天意,如果曹操迟些攻克汉中,等刘备和孙权打得两败俱伤的时候再出手,也许天下的形势就是另外一回事了。孙绍说团结就是力量,宗预深表赞同,只是此情此景,他不能表示出来而已。
  “你们二位都是识大体的人,嗯,子高也是。”孙绍点了点诸葛恪,居高临下的神态自然而从容,诸葛恪和宗预也没有什么反感,显然对这个局面都觉得很正常,他们静静的听孙绍说话,恭敬之中略带三分紧张。“既然如此,那你们也就没有必要买什么连弩了,回去好好想想怎么劝和吧,为了一个益州土豪闹成这个样子,实在不是个明智之举。你们两家是半斤对八两,谁也吃不下谁,又何必多造杀伤?有了张裔,吴国也得不到益州,要不回张裔,蜀国也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损失,眼下之见,倒不如把大军撤回来,准备南征更显得实在一些。”
  宗预灵机一动,他略作思索,连忙说道:“我家丞相正有南征之意,只是囿于粮草和军械都不足,如果大王能够支持一些,平定益州之乱其实并不难,有没有张裔倒确实关系不大。”
  孙绍一拍腿:“这就对了嘛,德艳,你回去和孔明说,只要他愿意,我可以支持他南征,要粮草有粮草,要军械有军械,必要的时候,我还可以派兵协助你们。嘿嘿,你不知道吧,我现在手头可有近两万精于山地丛林战的扶南精锐,只要你们开个口,他们随时可以进入益州作战。平定益州之后,如果双方合作顺利,越蜀之间的联系就更方便了,成都的货物以后就不用再由长江转运,直接可以通过益州和永昌来到扶南郡,那条丛林之中的商道也就该兴旺起来啦。据我了解,现在有些夷商就从那里进入蜀国,只是兵荒马乱的,十分危险,肯走的人不多。”
  孙绍说得天花乱坠,兴致勃勃,宗预却是一盆冷水从头浇到脚。开什么玩笑,你出兵相助?刘备也好,诸葛亮也好,肯定不可能答应啊。至于那条商路,宗预也略有所知,那条路从孝武皇帝时就开始了,成都市中的夷商就有不少人是从那条路来的,正如孙绍所说,那条路一来是因为难走,二来是因为蜀国官府根本管理不到,沿途的商人经常被土著们打劫,杀人越祸是家常便饭,所以愿意走的人并不多。如果能够平定益州,加强管理,这条商路兴旺起来是很有可能的,现在孙绍拿下了扶南,以他对商业的重视,商人在扶南境内至少是安全的,不安全的只是益州和永昌郡境内罢了。
  “大王,你什么时候能把连弩交给我们?”诸葛恪见他们说得热闹,忍不住插了一句嘴。
  “不卖了。”孙绍手一挥:“你们都回吧,既然双方要讲和,我又何必卖给你们连弩?虽然我少赚一点钱,但是少杀伤一些士卒,也算是一种功德。”
  诸葛恪顿时急了。宗预是怎么想的,他不太清楚,看他这样子,他似乎买不买都无所谓,如果吴国不买的话,他也没什么兴趣,可是吴国不一样啊,孙登还想靠这些连弩提高自己说话的份量呢。
  “元逊,回去对子高说,有你这员大将在,足以抵得上一百架连弩。”孙绍笑道:“我就不和你们说空话了,我已经上表天子,要求天子出面讲和,同时我还给魏王写了信,希望他也劝劝吴王和蜀王,这仗嘛,能不打还是不要打的好。实在闲不住,也没必要自己人搞自己人啊。你看我,不过一年的时间就拿下了扶南,赚得盆满钵满,数钱数得手都抽筋了。咱们大汉人啊,如果不是把眼睛只盯着自己人,一致对外的话,要发财容易得很。希望你们都能给我一点薄面,有话好好说,怎么样?”
  宗预和诸葛恪面面相觑,谁也没想到会是这个结果。诸葛恪迅速的衡量了一下,立刻点头道:“大王仁义著于四海,如果有大王出面调停,一定能马到成功。我这就回复太子,先回长沙劝和,如果能侥幸成功,也算是一桩幸事。如若不谐,还请大王出面。”
  孙绍点点头,又把目光转向宗预。宗预犹豫了一下,觉得这样做未必不是好事。如果孙绍真有这个心,并且说动了天子和魏王曹操,他就不但有了道义上的优势,而且有了实力上的优势,越魏联手,吴国想不退兵都不行,要不然的话,越国攻其东,魏国攻其北,蜀国击其西,吴国覆亡在即。
  “敢不从命。”
  “如此甚好。”孙绍大喜,随即和他们洽谈粮食的问题。这次拿下扶南,他几乎全盘接收了范蔓三十年来的积储,不仅有堆积如山的金钱,还有大量的粮食。扶南地处冲积平原,水道纵横,水稻种植业很发达,范蔓搜刮又狠,积储的粮食足以供十年之用,要不是顿逊城下擒获了范蔓,西卷城外擒获了范长,扶南的兵力损失太多,凭着这些积储,范蔓足可以在特牧城守上几年,耗得孙绍筋疲力尽。现在他财大气粗,说话声音当然要响得多。
  经过磋商,孙绍支持了孙登三万石稻米,足够他一万大军吃到长沙的,然后又支持了宗预三万石,并且派船给他们,先由海路运到南海,再从南海登陆,溯漓水而上,经由灵渠转湘水,直奔长沙郡。这样的安排也就是孙绍这种脚踏吴蜀两条船的人才能办到,否则的话,这批稻米不是被蜀军截了,就是被吴军截了。
  送他们离开之前,孙绍再三关照,希望他们回去之后花点心思劝各自的大王消消气,不要因为一点小事而闹出大干戈。诸葛恪和宗预连连点头,拜别而去。宗预临走时,进宫向王后关凤辞行,关凤又送了他一份礼,另外给了一万石米,还有满满一船的宝石、孔雀翎、象牙等扶南特产,宗预高兴得眉开眼笑,欢天喜地的拜别而去。
  与此同时,孙绍让夏侯徽亲笔写了两封信,一封以他的名义写给天子,在报功的同时,请天子出面调停吴蜀之间的争端,重新发起西征的计划,一封以夏侯徽的名义写给皇后曹节,对她说,孙绍是真心拥戴皇室,希望天子能站出来主持大局,越国一定不遗余力的做天子的坚强后盾,希望皇后能劝说魏王一起行动,维护天子的尊严。
  同时附上的,还有一份长长的礼单。
  两封信在共和四年的腊月初到达洛阳城。
  丞相杨彪接到消息,立刻以最快的速度赶到宫中,他已经八十三岁了,可是精神还很好,走起路来虎虎生风,嗓门响得天子都嫌震耳朵,一点也不象是年过八旬的老人。一见面,杨彪就躬身施礼,高声道:“贺喜陛下。”
  “我有什么好欢喜的?”天子笑着抖了抖附在后面那份礼单,半开玩笑的说道:“就因为这份礼?这些东西虽然不少,可是和孙卿这次所得相比,实在是寒碜得很啊。”
  杨彪摇摇头,笑了:“陛下,臣贺的不是这份礼,而是越王殿下的心。他如今虽然拿下了扶南,实力猛增,已经超过了吴蜀两国,能和魏国抗衡,可是他的心里还有了陛下,这才是最难得的啊。”
  “是啊,是啊。”天子欣慰的连声道:“说起来,他现在的疆域可比我大汉小不了多少啦,有这样的实力,还能对我这个天子这么恭敬,的确难得。丞相,他要我出面调停吴蜀的纷争,你看可行否?”
  “可行。”杨彪不假思索的说道:“而且势在必行。”
  天子没吭声,淡淡的笑着,听杨彪解释。
  “陛下,弭兵之后,天下太平,吴蜀再次战事,到现在也没有向朝庭通报,分明眼里已经没有朝庭。”杨彪收了笑容,脸上带上了些许煞气:“四国之中,这两国实力最差,他们都这么嚣张,如果陛下不能予以惩戒,那陛下的威信何在?以后魏王还能再听陛下的旨意吗?”
  天子苦笑着点点头,这样的道理他不是不懂,可是要想调停必须要有实力才行,就他这些人,恐怕连洛阳城都出不了,吴蜀谁也不会听他的,与其说了没人听丢脸,不如装聋作哑,吴蜀不来汇报,他也装不知道,混一天是一天。
  “现在有越王上书请陛下出面调停,是表明他的眼中有朝庭,只要再说动魏王,那么吴蜀就不敢不听了。事情成了,是陛下的荣光,如果不成,那越王和魏王必然不肯善罢干休,以他们的实力,荡平吴蜀还不是一举成擒的事情?”
  天子嘴一撇:“越王还给皇后写了信,希望皇后出面,请魏王予以配合。不过,我对魏王能不能配合没什么信心,也许他正在看我的笑话,也许他正在磨刀霍霍,就等着吴蜀打得两败俱伤,他好趁虚而入,当此之时,他会站在我的身后?”
  “关键就在这里。”杨彪虽然说得气宇轩昂,可是心里也没底,能不能说动曹操是重中之重,孙绍给皇后曹节写信,想必也是看出了这其中的关键。不过,他看起来还是很有把握的:“陛下,有越王出面,这件事已经成了一半,有他牵制魏王,魏王纵使不愿意真心为陛下助力,想必也很难渔翁得利的。越王既然已经提议,陛下何不将越王此信公行于天下,借天下人心助他一臂之力。天下望安,希望吴蜀开战的人毕竟不多。”
  “也只能试试了,但愿他能说动魏王。”
  天子底气严重不足。上次孙绍提出由朝庭出面召集魏蜀联合出兵西凉,重夺西域,没想到扯皮扯了两年,最后还是不欢而散,把太尉贾诩搞得很失望,郁郁而终。
  “陛下,越王这次征服扶南以及南海万里海疆,是不是又该奖赏了?”杨彪提醒道。
  天子皱着眉头,伸出一只白皙的手指挠了挠眉梢:“怎么赏?他已经是王爵,再升,只能我将这天子之位让给他,他现在是扶夷大将军,再往上升,就是大将军,他愿意来洛阳任职吗?”说到最后,天子忍不住笑了起来,只是笑容中更多的是苦涩。
  “天子之位当然不能给。”杨彪淡淡的说道:“不过,大将军之职却未必不可。大将军位比三公,可是三公外任,也不是没有先例的。当年张温用兵西凉时,便曾任太尉,现在孙绍居于南海而任大将军,又有何不可?又或者,文和去世,太尉之职已经空闲,老臣虽然体力尚可,毕竟也是八十有三,俗语云,七十三,八十四,天帝不召自己去,臣还能支持几天,真的很难说。洛阳如今无人,难道陛下要让三公之位空出两个,却舍不得给越王这样的忠心臣子吗?”
  天子微微的皱着眉头,若有所思。这个问题确实比较难办,如今在洛阳的百官之中,真没有能和杨彪这样的老臣相提并论的,就连刚去世不久的贾诩都不能。四国之中,包括最霸道的魏王曹操多少都顾忌着杨彪一些,一旦他再去世了,还有谁能镇得住这些人?
  也许,让孙绍这样至少能在表面上维持着尊崇皇室的人来做大将军,还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行,那就依丞相之见。”天子叹了一口气:“丞相,你可得好好保重,越王虽然权重,但是和丞相相比,他还是太年轻了,只怕镇不住局面啊。”
  “陛下,臣对越王有信心。”杨彪劝道:“臣相信,他一定能比臣处理得更好,毕竟,大汉能维持到今天这个局面,一方面是陛下仁德不衰,大汉之火不灭,另一方面也是这位越王斡旋的结果。他虽然连战连捷,开疆拓土,但是在我大汉境内的实力却一直没有什么增长,维系着这样的局面,对他来说,尊崇天子总比自己上阵要好的。”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22/313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