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大航海(校对)第24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43/313

  “能和太子、大将军一起出征,是臣等的福分。”
  “能附太子骥尾,臣等受益匪浅。”
  “益州是大汉的益州,也是蜀国的益州,但同时也是益州人的益州。要想治理好这里,须得通晓这里的民俗风情。诸将虽然都很善战,但是要论对这里民情的熟悉,恐怕还要数德昂为第一。”刘禅指了指李恢,李恢顿时一阵激动,连称不敢。
  “太子,大汉旧制,本地人不得在本地为牧守,德昂虽然对益州民情熟悉,恐怕于法不合吧?”张飞不动声色的抚着胡须说了一句。李恢一听,先是一愣,随即又恍然大悟,连忙说道:“大将军说得有理,臣是益州人,按例不得为益州太守,诸君都是干才,请太子还是另择他人吧。臣不才,愿意竭尽全力,效犬马之劳。”
  汉朝有一个惯例,为了防止地方主义以及地方大族据地自强,本地人不能做本地的最高长官,比如益州人不能为益州太守,只能到其他郡做太守。在此基础上还有一个三互法,那就是有亲戚关系的人不能互为郡守,这也是为了防止地方势力的膨胀的。这个规矩在天下大乱的时候曾经被抛弃过,但是随着天下大势的平定,这个规矩重新得到了执行,张飞这么说,也没有什么毛病可挑,李恢也只能表示赞同。
  “是啊,真是可惜。”刘禅满意的点点头,又说道:“巴西与益州民风相近,狐笃忠贞有才,也是个合适的人选,再有德昂辅佐,一定能相得益彰的。”
  狐笃一听,立刻明白了,连忙上前施礼,李恢听了,也知道自己肯定是没什么机会了,只好上前施礼受命。刘禅依照张飞事先的关照,又安慰了他几句,这才正式任命狐笃为益州太守,同时任命李恢为功曹。狐笃、李恢上前谢恩,然后又退了回去。
  张飞一直平静的看着这一切,对刘禅的表现,他既没有高兴的表情,也没有不高兴的表情,只是等众将各自分头去准备,他才露出一抹笑容:“太子王者之气日显,将来一定能继承大王的事业,将蜀国治理得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刘禅抬起头看了一眼南面的天空,笑道:“禅年幼,还望岳父多多支撑。”
  张飞笑笑:“那是老臣的本份,何用太子吩咐。”
  刘禅瞟了他一眼,觉得有些无趣,这些人都把自己当孩子,嘴上却说得恭敬无比,心里却根本不是这么回事,实在是无趣。唉,什么时候能象越王那样,什么事都自己说了算才好。
  张飞跟着刘禅身后,沿着水边慢慢的散着步,他看着刘禅有些落寞的背影,无奈的摇了摇头。他的女儿是刘禅的妃子,刘禅的心思他大致也能知道一些,可是他又能有办法,刘禅虽然不笨,但是离一个合格的蜀王还有一段距离,而且他那小脑子里不知道在想什么,话里话外的好象对回成都很不乐意,就像是要回到一个牢笼里似的。
  “大将军,我们蜀国和其他的三国比起来,是大还是小?”刘禅忽然淡淡的问道。
  张飞犹豫了一下,好一会才说:“太子,蜀国虽然不如魏国和越国,只能和吴国并肩,但是太子是宗室,是大汉陛下最亲近的人,所以……要论重要性,我蜀国并不比他们弱。”
  刘禅转过半边身子,打量了张飞一眼,嘴角歪了歪,没有吭声。他知道,张飞又在安慰他了。
  “回吧,太子。”张飞和声劝道:“大王在成都盼着太子回去呢。”
  “嗯,回吧。”刘禅遗憾的又看了一眼南方的天空,转身上了车,很快,车队缓缓起动,向北驶去。
  成都蜀王宫,刘备半倚在床上,腊黄的脸上全是虚汗,闻讯赶来的丞相诸葛亮、中军将军赵云等人跪在床前,大气也不敢出。刘备喘息着,好半天才平静下来,他无力的招了招:“孔明,子龙,近前来。”
  诸葛亮和赵云连忙向前挪了几步,手扶在床沿上,仰着脸看着心悸不已的刘备。
  “孔明,孤看到孝直了。”刘备无神的眼睛看着帷底,眼神中充满了不安和恐惧,诸葛亮想了想,刚要劝解他两句,刘备又说道:“孤还看到了麋夫人,她浑身是泥,不停的向孤说她冷,冷得直发抖。”
  赵云雪白的眉毛皱了皱,心中涌过一阵愧疚。糜夫人死在长坂坡,那是刘备一生无数次的败伏中最惨痛的一次,麋夫人死了,两个女儿丢了,跟着他逃命的十几万百姓,积累了几年的千大军也丢了个精光,如果不是关羽当时还带着一万水师,他几乎是一无所有,最后只能向孙权低头。
  “大王,糜夫人已经安葬妥当了。”诸葛亮轻声提醒道:“二位公主在魏国生活得也不错,前些日子还派人送了信来。”
  “子龙,你能替孤去一趟南郡吗?”刘备把目光转向赵云,赵云犹豫了一下:“大王有所吩咐,臣无所不从。”
  “去南郡,把甘夫人的棺木给孤移来。”刘备长叹了一声:“孤是回不了涿郡了,让她给孤做个伴。”
  “臣遵命。”赵云点头道:“请大王安心将息身体,丞相大人已经派人去越国请最神医董奉前来给大王治病,不日就能到达,大王一定能恢复的。”
  刘备看了一眼低着头的诸葛亮,嘴角微微一挑,却没有说话。他有些惋惜的看着赵云,赵云什么都好,忠心,英勇,几乎臣子一切美德都能在他身上找到,可惜,他对诸葛亮太信任了。他是一个完美的臣子,却不是一个能够托付重任的大臣。
  “丞相,太子和大将军到了何处?”
  “太子和大将军得知大王有恙,正日夜兼程的往成都赶,现在已经到了汉安,再有半个月就能赶到成都。”诸葛亮眼中含着泪,强笑道:“大将军来军报说,这次南征,太子亲临前线,指挥若定,有大王当年之风。大王如果看到太子,一定会高兴的,到时候些许小病自然痊愈,请大王安心养病,不要思虑过多。”
  “呵呵呵……”刘备轻声笑了。一想到刘禅,他的眉眼之中就露出一种为人父的慈祥。他那当然不相信诸葛亮的说辞,刘禅是什么样的人,他这个做父亲的心里有数得很。可是从另外一个角度上来说,他又希望刘禅真有能有长进。上次东海会盟,关凤劝他让刘禅多出去见见世面,回来之后,他有意的带着刘禅到附近的郡县走了一趟。虽然说刘禅没有在治国上表现出多少天赋,可是也明显看得出来,刘禅的性子开朗了许多,他不再象以前一样只知道和近侍玩一些很稚气的游戏,而是被各种新鲜事物吸引住了,他开始主动的关心各种消息,开始主动找书来看,最喜欢的就是孙绍写的《新山海经》——他对那里面的插图十分感兴趣,也经常向他问起孙绍的情况,言语之中充满了向往,表露出希望像孙绍一样建功立业的兴趣,而不像以前一样对治国一点也不关心。
  这让刘备十分兴奋。
  刘备自顾自的笑了片刻,看着诸葛亮的后脑勺说道:“孔明,南征事毕,通往天竺、扶南的商道开通,我蜀国的实力应该能有所增长吧?”
  诸葛亮不假思索的点点头:“据臣的估计,在未来的五年内,向南的商道将为我蜀国增长两成的赋税,再加上南疆的金银竹木漆马,军资丰饶,我蜀国的实力将有明显的增长。”
  “如果朝庭西征,我蜀国也能参与其中吗?”刘备的眼神亮了一些。
  诸葛亮思索了片刻,用力的点了点头:“能。”他顿了一下,又说道:“为了积储物资,臣建议与越国合作,购买一些蒸汽机,同时组织人手进行仿制,如果真能达到并州煤矿那样的效果,也许对国家有利。”
  “蒸汽机啊。”刘备笑了一声,点了点头:“买几台吧,另外,让你弟弟也回来吧,在朱崖学了那么久,也该回来给我蜀国出出力了。”
  “喏。”诸葛亮点头答应。
  “子龙,等翼德回来之后,你和他商量一下,在年轻子弟之中挑选一些人,由你带着到扶南去游历半年。我听说孙绍在扶南建了一个讲武堂,专门培养将领的。南征之后,蜀国有几年太平,太平嘛,对百姓是好的,对将领培养却是不利。你去看看,如果确实不错的话,回来我们也建一个讲武堂,翼德事繁,你就任这第一任讲武堂祭酒吧。”
  刘备一口气说了不少话,气有些接不上来,只得停下来,大口大口的喘着气,他抬起手,对跪在远处的李严勾了勾手指。李严连忙向前膝行了几步,赶到赵云的后面。
  “正方,你颇有用兵之能,又正当壮年,我要你做子龙的副手,多帮他分担一些事务。”
  “喏。”李严大声应道:“臣遵命。”
  诸葛亮的眼角跳了跳,脸上却看不出一点异样。刘备这个安排,看起来很自然,可是却隐隐的透出一丝别样的意味。
第九章
他们是狼
  诸葛亮迈着一成不变的步子,进了相府,径直进了书房坐下,摊开案头还没处理完的公务,头也不抬,左手挽着袖子,右手习惯的接过书佐递过来的朱笔,悬肘欲书,却停住了,莫名的叹了一口气,掩饰得极好的眼神中也出现了一抹一闪即没的失落。
  “丞相?”进来回报公务的东曹掾蒋琬出现在门口,一看到诸葛亮的样子,不由得愣了一下,诸葛亮给人的印象一直精神抖擞,好象从来不知道累似的,而现在他虽然坐得还是很端正,但隐隐的却露出一丝无力。
  “是公琰啊。”诸葛亮一惊,从出神中惊醒过来,然后对蒋琬点了点头,招呼他坐下,然后对书佐说道:“去泡壶茶来。”想了想,又说道:“去找夫人拿夷洲茶。”
  “喏。”书佐应了一声,转身去了。蒋琬有些狐疑的坐下,他知道诸葛亮平时办公的时候很少喝茶,因为喝茶有利尿的功能,诸葛亮认为这是耽误时间,而今天他反常的要请蒋琬喝茶,而是非要书佐到后院去找夫人拿茶叶,实在有些反常。
  一想到诸葛亮进宫的事情,蒋琬忽然有些担心:“丞相,大王的身体怎么样?”
  “不太好。”诸葛亮摇了摇头,面色沉重:“看那样子,能撑到太子和大将军回来就不错了。”他顿了顿,抬头看了一眼门外,蒋琬会意,连忙说道:“各曹都在各自屋里忙着呢。”
  诸葛亮放了心,迅速的用简短的语言把刚才的事情说了一遍,然后看着蒋琬,嘴角有些无奈。
  蒋琬眉心微锁,想了一会,道:“大王此举深谋远虑,并无不妥啊。丞相为何担忧。”
  诸葛亮有些诧异,扫了一眼蒋琬,迟疑了片刻,刚想说话,却听得门外响起一阵脚步声,由远及近,紧接着身材高大,长面短须的马谡出现在门口,一看到诸葛亮和蒋琬的两双眼睛,马谡便笑了:“公琰也在啊。”
  蒋琬一直紧闭着的嘴唇这才松了开来,转过头看了一眼诸葛亮,笑道:“丞相,看来幼常总是来得很巧,丞相刚要请我们喝茶,这茶还没泡上呢,他就闻香而至了。”
  “丞相请我们喝茶?”马谡有些意外的看看诸葛亮,转身退了出去,到门口关照了几句,这才匆匆的走了回来,脱了鞋,跪坐在诸葛亮的对面,向前倾着身子,关切的问道:“丞相,是不是大王撑不住了?”
  “胡说。”诸葛亮沉下了脸,眼神中却没有怒意,相反露出一丝赞许的意思。他把刚才对蒋琬说的话又简要的说了一遍,马谓静静的听了,眼中露出不屑之色:“李严是什么东西,他怎么能代表我荆襄人士?怎么说,也得是丞相才对啊。”
  “幼常,不要胡说,正方为人机警,又识时务,用兵也颇有谋略,大将军、中军将军年高,他正当壮年,正是合适的后备力量。”
  “合适?”马谡冷笑一声:“他是打过几仗,不过那都是对付羌人,能算得了什么?充其量只是一个偏将罢了,如果要说总管全局,运筹帷幄,他哪及得上丞相分毫?我看大王是病糊涂了。”
  “幼常,不可胡言乱语!”诸葛亮这次是真的不高兴了,脸色变得非常严厉:“你还年轻,大王暂时不用你,是希望你能变得更沉稳一点。你怎么一点教训也不吸引,还是这么狷狂?居然敢诋毁大王,亏得是只有公琰在,要是被别人听了去,不仅你要下狱,就是公琰和我也要被牵连。”
  马谡尴尬的笑了一声,嚅嚅的应了。马家是襄阳大族,他们兄弟和诸葛亮关系都不错,诸葛亮入了刘备的左将军幕府,他们也跟着一起离开襄阳,后来又一起入川。刘备对他的兄长马良很看重,但是对他却非常看不上,诸葛亮多次在刘备面前推荐他,刘备却说他言过其实,不堪大用,这让一向自负的马谡非常不高兴。不过,他也就是在诸葛亮这样知心的人面前才发几句牢骚,在别人面前,他是从来不露半个字的。
  “丞相教训得是。”马谡告了个罪,又转向蒋琬道:“还请公琰担待。”
  蒋琬笑着抚了抚胡须,点点头:“幼常,你计谋过人,看看怎么化解才好?”
  “讲武堂什么的,其实并没有那么重要。”马谡不以为然的说道:“那样的地方,充其量只能培养一些校尉、军侯之类的,要想培养出名将,那还要看各人的资质。以前没有类似的学堂,那么多名将哪儿来的?一是战场上锤练出来的,一是天生对用兵有天赋,虽然未曾上过战场,却对兵法别有心得。”马谡一口气说道:“俗话说得好,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矣。越国能有什么名将?他们四个将军之中,两个是海盗,一个是长江水贼,还有一个是东冶船厂的船监,平时对付的也是一些小海盗之类,这样的人能教出什么名将来?”
  诸葛亮笑了:“以幼常的眼光来看,大概讲武堂只是一个兵学启蒙的地方吧?”
  “丞相此言得当。”马谡毫不谦虚的说道:“既然大王要通过讲武堂来培养用兵的人才,为以后掌握兵权伏笔,丞相何不派几个人参与其中,到时候看看究竟是谁才是最合适的人将才。如果丞相以为不妥,那也简单,谡愿以游历士子的身子自行去讲武堂,到时候和大王安排的人选一较高下。”
  诸葛亮眼神一亮,缓缓点头。刘备看不中马谡,马谡近四十岁了,现在还是一个白身,就算是刘备辞世,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有张飞、赵云等人在,他也不可能在掌兵的机会,马谡自然也不会有上战场的可能,与其如此,不如让他以私人身份去扶南游历,如果他在越国闯出了名堂,以后再用他也就名正言顺了。
  “幼常,出去看看也好。”诸葛亮淡淡的笑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厚积薄发,大器晚成。”
  ……
  七月,夏侯荣等人到达渔阳,曹彰听说几个弟弟和从子一起来了,不敢怠慢,让部曲督赤昭带着一千铁骑迎出五十里。一看到那一千身披玄甲,手持长戟,左挎长刀,右负强弓的精骑,夏侯荣吃了一惊。在奔驰的马上很难坐稳,而单手使用长戟难度很大,所以一般骑士都使用环首刀作为武器,只有骑术高超,或者膂力超强的勇士才能在马上使用长戟这样的长兵,魏国最精锐的骑兵就是虎豹骑,可是虎豹骑中也挑出不出一千人全持长兵的。
  夏侯荣想起孙绍的话,他留神打量了一下那一千骑兵,这才发现这些骑兵的马背上是高高的马鞍,脚下全踩着铁镫,这样的马鞍和铁镫夏侯荣在扶南看过,孙绍的马上就有,只是夏侯荣没有试过,现在看来,这些就是孙绍所说的利器之一。
  “这些都是越国支持的?”夏侯荣微笑着对郝昭说道。
  郝昭连忙行礼:“正是,这些长戟、环首刀,都是越国的上等兵器,越国人提供了一万骑的装备,弓是我们自制的,但是越国支持了五十万支会稽箭竹制成的箭,这些马镫也是越国给的样式,我们自己打造的,总共打造了三万多副,现在还在赶制,等到月底,大概可以准备五万副。”
  “月底就要出兵了?”夏侯荣摇摇头:“这可不是最佳的出兵时机啊。”
  郝昭笑笑:“车骑将军是这么安排的,具体原因,将军定然有所考虑吧。”
  夏侯荣笑笑,他着意打量了一下郝昭,他知道,如果这次曹彰功成,那这个郝昭以后一个将军是跑不掉的了。
  在一千铁骑的护卫下,夏侯荣等人来到了渔阳城外的军营。城外热闹非凡,在军营和渔阳城之间,来来往往的全是人,不少人操着南方口音,脸上堆着职业性的笑容,夏侯荣大致认出来了,这些都是越国的商人,他留神注意了一下,发现这些商人不管是向军营走的,还是向城里走的,车上都装得满满的。他更注意到一个奇怪的现象,这些商人的车轮与众不同,上面好象包着一层黑色的东西,走起来也比普通的车平稳得多,遇到坑坑洼洼的时候,颠箥的幅度要小得多。
  “这是什么?”夏侯荣叫住一个越国商人,指着车轮问道。
  “车轮啊。”越国商人很坦然的回答道。
  “那你们这个车轮为什么和其他的不一样?”
  那商人耸了耸肩:“他们舍不得花钱,只愿意用那种旧式车轮。这是我越国新出的产品,有了这个,车轮的磨损小到可以忽略不计,使用寿命比以前长了近十倍,而价钱只有普通车轮的三倍。”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43/313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