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话三国(校对)第19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95/303

  刘辩在密室里坐了很久,最后还是抽出黑刀,伸进水中。
  他要再次进入巨龙的识海,从中搜寻一些线索,来确定蔡琰的猜想是不是实情。
  黑刀化龙,穿过昆明池,进入渭水,进入大河,一路飞奔,来到了浩瀚的大海。
  在大海面前,他停住了脚步,有些迟疑。这条路,他已经多次经过,早就轻车熟路。要想进入玄冥海,最合适的方法是由此东行,直接进入太平洋,再经过白令海,进入北极圈。这条路水域够宽够深,是首选之路。可是这一次,他突然想换一条路。
  他知道,荀彧已经起程北上,可能已经赶到了鲜卑的祖山以北。现在,那里是一片冰封荒原,可是那里还有一条大河,不能通往玄冥海,却和东海相通。
  他想和荀彧见一面,也许可以谈一谈——如果荀彧愿意谈的话——看看荀彧对龙的了解究竟有多少。
  刘辩掉头北上,闯入一个陌生的水域,在北行了数千公里,试探了数十次以后,他进入了一条大河。溯河而上,穿行在冰冷的河水中,听着头顶流水冲刷冰层,听着偶有动物经过,脚蹄踩在冰面上的轻响,他放慢了速度,静静倾听着周围的一切。
  没有巨龙,黑刀所化的龙意念力大减,无法穿越厚厚的冰层,看到冰层上面的一切。他只能听,静静的倾听,将沿岸的声音输入耳中,细细的辨认着可能属于荀彧的那个心跳和呼吸。
  他不知走了几百几千里,沿途听到了几声蹄响,听到了一堆篝火的声音,听到了几个猎人的鼾声,却没有发现荀彧的踪迹。眼看着河水越来越浅,冰越来越多,无法继续前行,他只好怏怏的退回大海。
  ……
  大山之中,荀彧踩着齐膝深的积雪,艰难前行。
  连续十几日的跋涉,在见识了骇人的严寒之时,他还承受着对未知的恐惧。看着四周一片茫茫的雪原,他知道,自己很可能迷路了。
  虽然手中有东方朔留下的地图,可是没有了那些无名守值人的指点,只凭着自己的感觉前行,他终究还是迷失了方向。现在,夜晚越来越长,白天越来越短,而且很多时候都是雪雾满天,他想靠太阳来确定方向都非常困难。一连走了七八天,他都没有看到一个人影。仿佛天地之间,只剩下了他一个人,一种说不出来的寂寞铺天盖地而来,将他笼罩在其中。
  纵使葬身雪原,我也要向着玄冥海的方向倒下。荀彧喘息着,停下了脚下,将身上的斗蓬脱了下来,铺在雪地上,将积雪压实,然后端端正正的跪坐在上面,调匀呼吸,拿出随身携带的干粮包裹。
  包裹里只剩下一块硬梆梆的肉脯,半块麦饼。
  荀彧轻叹一声,撕开一条肉,放进嘴里,慢慢的嚼着。干硬的肉条磨擦着溃烂的口腔,痛楚虽不剧烈,却刺激着他的每一根神经。荀彧静静的品味着这种痛楚,神色平静肃穆,如见大人。因为他知道,这次去玄冥海九死一生,再过几天,也许连这丝痛楚都会成为奢望。
  更重要的是,他知道他还不是最痛苦的,如果刘辩的猜测是对的,那么戏志才现在被冰封在玄冥海的冰原上,他也许正承受着生不如死的痛苦。和戏志才相比,他现在毕竟还活着,还能自由的行动。
  虽然已经筋疲力尽。
  荀彧抬起头,看向北方——他不知道那是不是真的北方,那里的星空有些陌生,和他学到的天文知识相去甚远。可是他有一种感觉,那里就是北方,那里有他的同道好友戏志才,那里有可怕的巨龙,那里还有让他好奇不已的秘密。
  我一定要去玄冥海,前贤东方朔曾经做到,我也一定要做到。
  荀彧艰难的咽下了肉条,抓起了一把雪,塞进了嘴里。冰凉的雪顿时冻住了口腔,口腔失去了知觉,连那些痛楚都离他远去。
  ……
  刘辩抽出黑刀,出了一会儿神,抬起了头。
  密室里一片寂静,只有一盏昏黄的油灯在静静的燃烧,将他的身体投射到对面的墙壁上,看起来很高大,却黑得分不清面目。
  刘辩看看手中的黑刀,将真气灌注进去。黑刀颤抖起来,发出低沉的嗡嗡声,却没有像剖鲧吴刀那样发亮,而是越发的深沉,仿佛要融化在这夜色之中。灯光照在上面,一点反光也没有,仿佛全被黑刀吸了进去。刘辩身边的黑色更浓了些,连油灯都颤抖起来,摇摇欲灭。
  刘辩非常好奇。他得到黑刀已经很久了,也多次凭借黑刀所化的龙深入玄冥海,甚至在黑刀的帮助下与巨龙战斗,可是他对黑刀的了解却非常有限。他不知道这把刀是谁所铸,不知道这把刀传自何人,不知道这把刀是用什么材料铸成。既然是以他对武器的了解,他也搞不清黑刀究竟是什么金属。
  甚至黑刀是不是金属,他都不能肯定。他只知道黑刀比普通的刀沉一些。
  刘辩还刀入鞘,又将真气注入左手大拇指上的佛骨舍利。舍利慢慢的亮了起来,柔和的白光像空气一般弥漫在整个密室之中,照亮了刘辩的眼睛,照亮了刘辩的脸,纤毫毕现,明亮而不刺眼,一片祥和之气。在刘辩的意识中,低沉的佛咒喃喃念响,消解着他心中的恐惧。
  刘辩低着头,看着大拇指上的佛骨舍利,忽然吃了一惊。在佛骨舍利发出的光照耀下,他的大拇指仿佛褪去了皮肉,只剩下一根白生生的指骨,佛骨舍利就套在指骨之上,熠熠生辉。
  刘辩皱起了眉头。白骨观?他不信佛,但是曾经学习冥想,冥想教官说佛教有白骨观,是五种禅法之一,用于对色身的贪恋。但白骨观并不是入门修法,在白骨观之前还有不净观,他除持诵佛咒,并没有修过不净观,甚至没有修过任何佛法,何以出现白骨观。
  刘辩百思不得其解,让人叫来了华佗。
  华佗看在舍利散发的佛光下伸屈的指骨,不由自主的屏住了呼吸,半晌没有说话,以至于刘辩担心他一口气把自己憋死,连忙收了佛光。
  “吁——”华佗长长的吐了一口气,涨得通红的脸慢慢的恢复了正常。“陛下,你听说过儒门心法的四个境界吗?”
  刘辩听蔡邕说过,也听蔡琰说过。“正大光明?”
  “对,正者,正其礼仪容止;大者,壮其浩然之气;光者,浩然气外发,体自生光;明者,返光自照,是以洞悉其身,掌握阴阳,进乎大道。陛下,依臣之见,你可能已经踏入了明的境界。”
  “我只修过一次凤仪心法,感受到了浩然之气,后来就再也没有练习过,怎么可能一步跃过光的境界,直接进入明的境界?”刘辩将信将疑:“元化,你会不会搞错了?”
  华佗摇摇头:“陛下,臣也不知道是不是搞错了。因为臣连大境都没有跨进去,根本不知道光境、明境是如何的神奇。陛下,这件事,你也许只能问荀彧。”
第311章
千年世家
  又是荀彧?!刘辩有些恼怒,他现在的敌人仿佛不是袁绍,而成了荀彧。袁绍这个儒门领袖不过是虚有其表,真正主持儒门事务的人却是荀彧。
  “为什么要问荀彧,除了荀彧,就没人知道这些了吗?”
  华佗想了想,茫然的摇摇头:“臣不知道除了荀彧之外,还有谁可能了解这其中的秘莘。”
  刘辩没有再追问。华佗是荀彧派来的,他虽然也读过儒经,却不是一个真正的儒生。要成为真正的儒生,不仅要熟读儒经,还需要有师门传承,知道一些普通人无法知晓的经义,并不是会读儒经就是儒。像关羽也能读《春秋》,而且朗朗上口,可是他对一些微言大义不甚了然,所以也没人把他当成儒生。
  华佗也是如此,他只是一个读过书的医匠,不可能接触到儒门内部的修行法门。
  华佗兴致勃勃的说道:“不管陛下是不是已经到了正大光明的明境,臣以为陛下肯定可以洞悉自身,如果愿意学医,可以事半功倍,一日千里。”
  刘辩眨了眨眼睛,觉得华佗言之有理。如果他能借助佛骨舍利照见自身,知道每一块骨头,每一根神经所在的位置,甚至能看到每一条经络,每一个穴位,再对症施治,那还能不手到病除?
  不过他现在最上心的不是医术的问题,他更关心正大光明四境。佛法和凤仪心法之间有什么关系,他要尽快的弄清楚。
  刘辩又派人叫来了荀攸。
  夜已三更,荀攸不像华佗,大半夜的不睡觉,天气寒冷,朝廷的财政吃紧,每个人分到的取暖木炭有限,为了节省,他早早的就上床休息了。被人从暖和的被子里叫起来,荀攸虽然有些遗憾,却还是最快的速度赶来了。他知道刘辩不是那种不体恤属下的人,这么急着找他,肯定有重要的事情。
  刘辩已经回到了温暖的楼船上。荀攸一进舱门,就感受到了一阵暖意,顿时心情一松。他走到刘辩面前,在准备好的榻上坐下,躬身道:“陛下深夜招臣至此,不知有何事垂询?”
  刘辩摆摆手,孙策端过来一杯热酒。“大半夜的把你叫起来,又吹了一路的风,想必是凉了。热酒一杯,以示歉意。”
  荀攸接过酒,谢了恩,将酒一饮而尽。
  “我想了解一下,你们荀家究竟是什么样的神奇存在。”刘辩微笑着摆摆手,孙策会意,退了出去,顺手带上了舱门,执戟立在门外,警惕的目光注视着黑漆漆的昆明池水。隔着舱门,他依然能听到刘辩和荀攸的对话。对儒门内部的秘密,他也非常感兴趣,但是更让他意外的是刘辩明知他已经悟命,耳力过人,还让他在舱外候着,而不是让他走得更远。
  似乎在刘辩的眼中,他就是一个可以信任的近卫郎,并没有什么特殊之处。
  荀攸不解:“陛下为何这么说?我荀家哪里谈得上神奇,不过是颍川一个普通的世家罢了。”
  “恐怕不能这么说。”刘辩笑道:“且不说颍川四长,荀陈钟韩,你荀家居首,就说你叔叔荀彧对儒门内部事务的掌控,恐怕荀家就不是普通人。戏志才、郭嘉,可都是荀彧推荐给曹操的,这两个人,任何一个都可以称得上当世奇才。”
  荀攸想了想,点头道:“不瞒陛下,其实我也有这样的疑问。不过,我从来没有问过家叔。家叔虽然还不是家主,但却是下一任家主无疑。他愿意告诉我,自然会在合适的时候我,他如果不想告诉我,我就是问了也没用。这是臣从小就听到的教诲,所以从来不敢主动发问。事实上,直到离开洛阳之前,臣都不知道洛阳是个局。”
  “这么说,荀家的保密工作做得真好啊。”
  “荀氏也是千年世家,保密不到位,哪能传承到今天。”荀攸不卑不亢的说道:“世家不是王朝,容不得犯错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一个小小的错误,都有可能致使整个家族覆灭。”
  刘辩非常意外:“千年世家?荀家也是千年世家?”
  荀攸平静的点点头:“陛下,荀氏源自晋大夫原氏黯,至今已近千年。”
  “这么说来,荀家不仅是颍川第一世家,即使是放眼整个天下,也是首屈一指的世家啊。”
  荀攸摇了摇头:“陛下,天下传承千年的世家虽然不敢说很多,却也不少,只是世家为了生存,大多不会太招摇,一旦遭到皇家忌惮,往往会招来灭族的大祸。荀家传承千年,的确是一个家世渊源的世家,但即便是在颍川,也不能称第一,更何况是整个大汉。”
  “是么?”刘辩反问道:“颍川谁第一?”
  “臣不知道谁第一,但是据臣所知,陈家就不亚于荀家。”
  “陈太丘的陈家?”
  荀攸点点头:“家祖当涂公在世的时候,不为俗儒所容,亦不以俗儒为意,唯独对陈太丘青眼相看。臣年少时,尚不知家族秘莘,所以只当是士林轶事,现在想来,荀家与陈家之间的关系大有文章。”
  刘辩皱起了眉头,沉吟不语。颍川四姓中,不仅荀氏的动向可疑,陈氏的举止也非常可疑。据他收到的消息,陈纪父子由徐州来归,和他们离开老家颍川之前,有一段较长的时间空白,他们究竟去了哪里,见了些什么人,做了些什么事,谁也不知道。他本来只是觉得陈氏是在观望,现在听荀攸提及,他忽然意识到其中大有文章。
  ……
  洛阳,一座前后五进的宽大宅院中,陈纪仰首看天,一动不动。
  陈群静静的站在他身后,拱手而立,肃穆不语。
  月已西斜,东方见白,陈纪才低下头,摇了摇酸痛的脖子,轻叹一声。
  “父亲看出了什么?”
  “没什么,一场梦而已。”陈纪吸了吸鼻子,忽然笑了起来:“哦,黄粱熟了,真香,食指动矣。”
  陈群看看满脸笑容的陈纪,又看看香气缥缈的东厨,一时茫然。陈纪也不理他,快步上了堂,连声道:“快点洗漱,快点洗漱,尝了黄粱,好上朝堂。”
  陈群摇摇头,连忙去安排。等侍候着陈纪洗漱完毕,用了早饭,穿上朝衣,陈纪忽然说道:“我可能要出一趟远门,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来。机会合适的时候,你问问陈留王霸王戟的事。”
  陈群眉头一皱:“陈留王虽然进展神速,但是以他目前的境界,还用不了霸王戟吧?”
  “用不了没关系,也得看看霸王戟愿意不愿意让他用啊。”陈纪轻叹了一声:“神兵如能臣,不仅是君择臣,臣亦择君啊。”
  陈群点点头:“父亲要去哪里,陈留王能同意么?”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95/303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