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话三国(校对)第22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28/303

  宋建倒吸一口凉气,看向远处的汉军,伸出的舌头半天没有缩回来了。不管这一箭是有意还是流矢,能射这么远,还有这样的力量,就足以让人瞠目结舌,不敢小觑。
  难道吕布来了?
  一想到吕布的名字,宋建顿时心生怯意,他不敢轻易出手。谁都知道吕布是狼骑督,狼骑不仅有吕布、关羽这样的神级猛将,还有雪狼和天狼咒,在刘辩征伐草原和击破羌人的战斗中立下了赫赫战功。他们曾经在六盘山大破韩遂率领的六万大军,在羌人中威名甚著。
  如果狼骑真的来了,那双方的实力对比就要重新计算了。
  就在宋建犹豫的时候,张辽和赵云左右冲突,迅速击溃了羌骑的后阵,然后如双龙出水,杀向了宋建的两翼。与此同时,麹义一击得手,阻断了羌骑的冲锋势头,随即赶着羌骑杀向宋建的本阵。
  看到汉军如此轻易的取胜,又倒卷残云般的杀向自己,宋建失去了斗志,羌人也心慌意乱,无心再战。
  有人开始撤退。
  卢植见状,立刻下令全军出击,五千中军步卒发起了总攻。
  宋建大败。
  ……
  深夜,卢植和张辽对面而坐。
  经过大半天的追杀,斩首超过万级,宋建的主力损失大半,再也组织不起有效的反击,陇右一战而定,几个月的辛苦已经看到了结果。
  卢植对张辽非常满意。他虽然年轻,却有勇有谋,堪当大任。更让卢植欣赏的是张辽有眼光,他看中的麹义和赵云都很快露出了锋芒,将来必成一方重将。不过,卢植也因此有些担心。对于社稷来说,能征善战的名将就是一把快刀,有利有弊。他们可以用来砍敌人,也可能伤着自己。像皇甫嵩那样知进退的名将毕竟是少数,董卓那种拥兵自重的武夫才是主流。
  “文远,陇右平定在即,接下来你准备在何处用兵?”
  张辽不动声色,躬身施礼:“辽离开长安的时候,长公主特别叮嘱,卢公虽然不是辅政四大臣之一,却是陛下敬重的名臣,也是长公主敬重的名臣。她希望能听听卢公的意见。”
  卢植心中一动,感到了一丝难得的温暖。他因为替马家求情,被刘辩贬到了凉州,虽说这已经是刘辩对他的特别照顾,可他因此失去了辅政大臣的荣遇,多少有些遗憾。现在张辽转告长公主的话,让他非常欣慰。天子没有忘记他,长公主也没有忘记他。
  “文远啊,既然长公主礼贤下士,我就说两句。”卢植思索片刻,很郑重的说道:“西域是很重要,可是益州对大汉的作用更大。没有益州的支援,朝廷很难支撑下去。当务之急,还是要先取益州啊。”
  张辽微微颌首,表示同意卢植的建议。他知道卢植一直反对重开西域,认为这是本末倒置。他和卢植有不同的意见,但是从目前的形势来看,卢植说得也没错。攻取益州,将刘焉这个以宗室身份谋图割据的叛逆杀死,对朝廷至关重要。否则,接下来还不知道有多少人会蠢蠢欲动。
  “卢公所言,乃是老成谋国的高见。不过,重开西域,不仅仅是为了解决朝廷的财赋危机,为了诱使山东内部分裂,更是开国人眼界的一个大事。陛下曾言,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谋国者,当建百年大计,不可局限于眼前困难。以辽看来,益州战事,两年可定,两年之后,征山东,则力有不逮,守太平,则太平未至,卢公以为当如何?”
  张辽不卑不亢,语气坚定而又礼节备至,卢植听了,也不禁连连点头,赞道:“文远,你说得对,我担心你们年轻,立功心切,所以不赞成你们重开西域。可是听了你这句话,知道你思虑周密,目光高远,我就放心了。没错,益州平定之后的确可以考虑西域的事。”
  张辽笑了:“能得卢公一赞,辽不胜惶恐。不过,兵进西域,可以待益州战事结束再说,相关的情报收集却应该提前开始。卢公,我想请贾令君派一些得力干将扮作行商,先赴西域打探情况,卢公以为如何?”
  卢植眼神一闪,笑了起来。
  “这些是贾诩的主意吧?”
  张辽摇摇头:“是四位辅政大臣共同商议的结果。”
  卢植愣了一下,迟疑了半晌:“是么?”
  张辽笑笑:“陛下离去之前,设下这四大臣辅政的规矩,所以但凡涉及到国家大政的事情,没有人可以独断专行。重开西域是关系到百年大计的大事,不管是长公主还是贾令君,都不敢一个人做决定。毕竟一旦战事开启,很可能要动员大量的人力物力,如果不能同舟共济,仅靠凉州,是支撑不起这样的战事的。”
  卢植明白了。这件事很可能是遭到了杨彪和陈纪的反对,所以长公主和贾诩退而求其次,只提议做好情报上的准备。即使是情报上的准备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特别需要他这个凉州刺史的配合。他是儒生,如果站在杨彪和陈纪一边,不肯提供方便,那重开西域的事就成了一句空话,根本无从着手。
  可以想象,杨彪、陈纪很快就会派人来和他联系。
第357章
舍得
  卢植知道了自己的份量,也明白了为什么当初刘辩把他安排在凉州做刺史。
  卢植知道,龙的优势不仅仅是力量,更是直觉。也许刘辩安排他来凉州的时候,他还没有想到会远赴玄冥海这件事,但是他可能已经有了预感。而重开西域却是他早就有的想法,把他安排到凉州来,当然是希望他能在这件事上起到积极的作用。否则他离开长安的时候,他完全可以一纸诏书将他调离凉州。
  卢植心中涌过一阵暖流,觉得肩上的担子沉甸甸的。
  “文远,能将你的计划细细说给我听一下么?”
  张辽大喜,卢植为政多年,经验丰富,他肯定能听出他的言外之意。要听详细计划,就说明到目前为止,他还不反对。他不禁暗自感慨,贾诩果然是揣测人心的高手。当初长公主刚刚把和卢植沟通的建议告诉他时,他还不太同意,因为他担心卢植身为儒生,会本能的坚决反对这个明显不符合儒家思想的扩张战略。可是长公主说,这是贾诩的建议,而她相信贾诩不会冒险。
  现在,卢植的反应正如贾诩所料,他没有像那些文官一样一口拒绝,而是愿意做进一步的了解。
  张辽拿出一份计划,详细的讲解起来。这份计划是贾诩亲自操刀,细致周密,一目了然。
  卢植仔细的听完,沉吟半晌:“文远,给我两天时间。”
  “好。”张辽虽然有些担心,却还是爽快的点了点头。他必须取得卢植的支持,否则这件事很难进行。他相信贾诩的眼光,也相信刘辩的眼光。刘辩不会给他安排一个拦路虎做同僚。
  两天之后,卢植给了张辽一个肯定的答复,原则上,他同意这个计划。
  张辽立刻以最快的速度将消息送往长安。
  ……
  贾诩带着白泽,快步走进了长公主府。
  长公主在中庭阶下相迎,以一个女流之辈做首辅,她无时不刻的不注意自己的礼貌,不敢有任何傲慢之举。因为她很清楚,正如刘辩让陈留王刘协监国一样,刘辩选择她做首辅也是迫于无奈,并不是因为她有多么高明的政治眼光,或者有多广博的学识,只是因为刘辩没有更好的选择。
  他只有一个弟弟,在没有子嗣的情况下,他不把皇位留给刘协,还能留给谁?
  他只有一个姊姊,在儒门无法相信的情况下,他不信任她,又能信任谁?
  “长公主。”贾诩快步上前,躬身行礼。“长公主精神颇佳,实在令人羡慕。”
  “令君,请上堂说话。”长公主笑盈盈的说道:“妾身能够如此精神,是因为有令君承担了大量的事务。令君辛苦了。”
  贾诩上了堂,分宾主入座,笑道:“微臣出身西凉边鄙,能得陛下信任,平步青云,焉能不竭忠以报。长公主如此说,微臣愧不敢当。长公主这么急着叫我来,有什么好消息么?”
  长公主摆了摆手,有侍女拿过一封书札,长公主接过来,放在案上,慢慢的推到贾诩面前。
  “陇右大捷。”
  贾诩眉头一挑,喜上眉梢。长公主说的陇右大吉肯定是双关语,如果只是一场战事的胜利,她没必要把他叫到府里来面议。他连忙拿起书札,仔细看了一遍。果然,张辽送来的消息中,不仅有陇右战事的进展,还有和卢植商量的结果。
  “卢公是陛下选中的人,深明大义,慷慨为国,凡事以国事为重,做出这样的选择是意料中的事。”
  “这么说,重开西域,是人心所向?”
  贾诩笑了。他知道长公主对此一直有担心,只是不摆在表面上而已。现在有了卢植这个大儒的支持,想必长公主会宽心些。
  “长公主有所不知,儒门其实并不反对扩张,当年孝武皇帝讨伐四夷,如果没有儒门的支持,哪能如此顺利。儒门和孝武皇帝的分歧,其实只是在轻重缓急而已。”
  长公主点了点头,松了一口气。她转而问道:“不管怎么说,这总是一个好消息。不知贾令君又给妾身带来了什么好消息?”
  贾诩眉头微皱:“这个消息说不上好,也说不上坏。白泽,你是经办人,将这件事的始末向长公主汇报一下。”
  “喏。”白泽上前,躬身施礼,拿出几件文书,不紧不慢的说了起来。
  白泽说,根据最近收到的消息,在两个月前,也就是天子到达弹汗山的时候,有两百多来历不明,没有任何旗帜的骑士穿过了代郡,消失在草原上。将近一个月前,这些人再一次穿过代郡,进入了飞狐道。不过,这些人损失惨重,大概只剩下不到五十骑。
  除此之外,鲜卑草原上也有异动,昨天刚刚收到消息,和连消失了一个多月后,突然出现在稽落山一带,而且拥有了近万部。镇守定襄的太尉董卓不敢大意,请示出击,将和连赶离稽落山,以免鲜卑人再次侵边,破坏来之不易的安定局面。
  综合各种消息来看,那些骑士和和连可能都和天子有关。
  长公主的脸色顿时变了。
  “长公主且莫惊慌。”贾诩适时的接过了话头:“如果前面这些都是坏消息,那结果就是好消息。不管是那两百余骑还是和连纠集的鲜卑人,看样子都没能伤到陛下。陛下吉人天相,说不定又有了大的收获。”
  长公主慢慢的冷静下来,沉声道:“陛下单身北行的计划非常隐秘,知道的人有限,怎么会有人前去截杀?恐怕是有心人故意暴露陛下行踪吧?”
  “微臣担心的就是这一点。”贾诩也严肃起来:“如果不把这个人揪出来,只怕这样的事还会一而再,再而三的出现。”
  长公主缓缓点头,神情冷峻:“贾令君,这件事就托付给你了。”
  “喏。”
  ……
  荀攸匆匆走进尚书台,走到贾诩身边,躬身施礼。
  贾诩将一份整理好的报告递给他,荀攸也不客气,接过来,迅速浏览了一遍。看完之后,抬起头看着贾诩,脸色煞白:“文和,这是针对我的啊。”
  贾诩捻着胡须,戏谑的看着荀攸。“来而不往非礼也,公达,露两手吧?”
  荀攸苦笑一声,眼睛一翻:“你也不是什么好人,借势让我选择站队,是吧?”
  贾诩耸了耸肩,笑而不语。
  荀攸一语双关的说道:“你和陛下越来越像了。”
  贾诩宠辱不惊:“我本来就是陛下的影子。”
  荀攸叹了一口气:“好吧,这件让我仔细想一想。不过,稽落山的鲜卑人要立刻想办法处理,不能让他们坐大,最好能在这个冬天之前解决掉……”
  “这个不用你操心了,李儒会处理好的。”贾诩站起来,走到荀攸身后,双手按在他的肩上:“你能帮我对付山东人,特别是你们汝颍的那帮人精,我就感激不尽了。”
  ……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28/303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