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话三国(校对)第25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52/303

  荀彧语塞,心头涌过一阵悲哀。看样子儒门独尊的可能是越来越小了。刘辩如果重登帝位,对大汉来说,好坏未可知,但是对儒门来主,肯定不是一个好消息啊。
  “荀彧,你一直说由董仲舒一派代表儒门,是儒门运气不好。我现在给你一个机会,让你做贾谊,让你荀氏儒学成为儒门的正统,你有没有这个信心?”
  荀彧一怔,心头涌起一阵狂喜:“当真?”
  “当然是真的。”刘辩笑笑:“不过,我要的荀氏儒不是你以为的那些文字,而是你先祖那种能够富国强兵的真本事。荀彧,你是不是该把你先祖从稷下学宫得到的那些秘本透露一些给我,让我看看值不值得信任?”
  荀彧沉默片刻,咬了咬牙。“如果陛下愿意听,那臣就不揣妄陋,说一说稷下学宫,以及稷下学宫以前的那些事。”
第390章
天道与人道
  “先祖在稷下学宫最大的收获,就是发现了天道的秘密。陛下,看到这个字,你会想到什么?”
  荀彧拿起一根树枝,在地上写了一个天字,然后目光炯炯的看着刘辩。
  刘辩疑惑的看看荀彧,又看看那个字:“你这是……测字么?”
  荀彧眼神一闪,他不知道测字是什么意思,但是他略一思索就明白了,点头道:“差不多吧,从六书的角度来看,陛下看到这个字,能想到什么?”
  汉代有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本字典——《说文解字》,第一次正式提出了六书的理论,对字的结构予以分析。这个理论一直用到后世,以汉语为书面语的人大多都能理解这种成字理论。刘辩也不例外,他试探着说道:“天是二人?”
  荀彧眉心微蹙,摇了摇头:“天字不是二人,而是一大。”
  “一大?”刘辩不服气:“为什么不能解为二人?”
  荀彧诧异的看着刘辩:“天字中哪有人?”他说着,又在旁边写了一个篆书“人”字,刘辩一看就明白了。汉代虽然已经通行汉隶,但是学者认可的文字之源还是篆书,不论是考据还是辨义,都以篆书为准。而篆书中的人是一个侧身而立,俯首躬腰的形象,与汉隶中的一撇一捺根本不是一个字。
  “天者,太一也。”荀彧接着解释道:“天道,就是一大,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这个一,就是天地人一以贯之的王。”荀彧又在地上写了一个王字,“现在的解释是王乃天子,可是在以前,王就是天。”
  刘辩心头一动,他想起了荀彧说过的那句话,“天道,是以万民奉一人,人道,是以一人奉万民。”原来出处在这里,所谓的天道,其实就是绝对的专制,绝对的独裁。王不是天子,就是天本身,所以天才是一大,王才是天地人一以贯之。
  见刘辩色动,荀彧的嘴角微挑,有几分苦涩,又有几分欣慰。“陛下,这还不是最后的真相。天字还有一层更残酷的意思。”
  刘辩的眉毛挑了起来:“这还不够,还有更残酷的?”
  “是的。”荀彧又写了一个“夫”字,然后用手抹去夫字出头的部分:“天者,夫去首也。”
  刘辩心里升起一股不祥的预感:“这是什么意思?”
  “天道的一个重要核心,就是祭天的时候要杀人,杀人以殉,动辙以百数,甚至以千万数,而所有的目的只有一个:祈求上天对王的垂怜,让他继续以一人治天下。”荀彧有些激动起来:“老子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这并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来自人殉这种祭祀礼仪制度。人殉制度起自蒙昧,盛于夏,至周而衰,战国时便成了一种野蛮落后的象征,记载曲指可数。之所以会有这种变化,就是因为儒门兴起,反对人殉。陛下想必还记得孔子那句话:始作俑者,其无后乎?儒门重孝道,崇尚厚葬,他反对以俑陪葬,不是因为制俑耗费钱财,而是担心会有人从俑再恢复到人殉制度。”
  刘辩暗自叹了一口气,他果然猜中了。在天的眼里,除了王之外,所有的人都是刍狗,都是可以敬献给神明的祭品,和牛羊猪犬没什么区别。
  “可是,为什么天道要用人祭天呢,难道就因为不把人当人?”
  荀彧有些犹豫,似乎不太想说,可是他看看刘辩的眼神,还是说了出来。“人是万物之灵,以人祭天,最具诚意,也最容易得到天的眷顾。古代炼剑,通常要以人的指甲毛发为引,甚至用人血,更有甚者,要以人为牲,才能炼出真正的好剑。各种道术也需要以人血甚至人命为引,才能发挥最大的威力。”
  刘辩一拍大腿,恍然大悟。他想起来了,第一次与匈奴人作战的时候,大巫师金国就曾经杀人祭祀,招来了风鹰,险些逆转战局。他当时以为只是匈奴人野蛮,所以才杀人作法,现在看来,这才是巫术的本质。汉人崇尚儒学,不再杀人作法,文明固然文明了,可是法术也渐渐的成了摆设,发挥不出真正的作用。
  戏志才在龙渊之战时,就曾经以自身的血为引,将波荡壑的威力发挥到极致,几乎能和巨龙相抗衡。
  原来如此。
  刘辩想起那些杀人祭天的原始部落,头皮一阵阵的发麻。原来在文明的初期,还有这样的事情。
  “陛下……”见刘辩神色变幻,荀彧有些担心,试探的叫了一声:“你……还觉得天道……可行么?”
  刘辩明白荀彧在担心什么,不禁笑了一声:“你不用担心,我没你想象的那么残暴。”
  荀彧如释重负,大大的松了一口气。如果刘辩因为更加信奉天道,那他可就弄巧成拙了。说实在的,如果不是为了取信刘辩,他根本不会把这个秘密透露给刘辩。
  “齐国原本是姜氏,姜氏与周王室多有通婚,龙系血脉较浓,田氏代齐,原本就是儒门以凤系代替龙系的一个布局。发现了这个秘密以后,两代齐王就指示稷下学宫的学者以整理经籍为名,对以前流传下来的典籍进行修改,尽可能的将天道的秘密掩藏起来。从那以后,天道隐,人道显。龙系血脉渐渐衰微,而凤系血脉大盛,并形成了对龙系血脉的包围。”
  刘辩微微颌首。后来的故事,他已经听不同的人说过,南有楚,北有赵,东有齐,西有秦,战国七雄,凤占其四,不管最后谁统一天下,凤系血脉都是赢家。
  “计划原本很完美,可是谁也不曾想,眼看凤系即将一统天下的时候,又横生枝节。”荀彧扼腕长叹:“有龙系力量从西域而来,展示出了龙系血脉的力量,赢政因此心动,背叛了凤系血脉,沉迷于龙系血脉的力量,为此不惜称自己为祖龙,冒称龙系血脉。先祖入秦,本打算以儒门道义辅助嬴政统一天下,却发现嬴政暗中与龙系血脉勾结,不得不退出秦国。当时秦国统一天下大势已成,为了避免更多的流血,先祖只得以帝王术为诱惑,先后派李斯、韩非入秦,希望以法为先,以礼继之。”
  “只可惜,秦始皇实力太强,吞下了你先祖的诱饵,反过来又砍了儒门一刀,焚书坑儒?”
  “是的,他用韩非、李斯统一天下,却又拒绝采用儒道治国。儒门计划落空,只好逃离咸阳,投入起义的陈胜、项梁和高祖麾下,消灭暴秦,再造天下。后面的事,陛下大概也清楚,臣就不说了。”
  刘辩咂了咂嘴,没有再说什么。如果荀彧没有说谎,天道的真是以人殉为基础,他也无法接受这样的天道。在皇帝和人两种属性之间,他首先是一个人。他可以不做皇帝,却不能不做人。为了做皇帝而不把人当人,当成献给上天的祭品,他做不到。
  似乎有人说过,皇帝不是人,倒是和天道的真正含义暗合。
  “除了发现天道的秘密之外,你家先祖还发现了什么?”
  荀彧沉吟片刻,又道:“陛下听说过《山海经》吗?”
  “听过,有人说是一本奇书,有人说是一本荒诞不经的小说。”
  “如果臣告诉陛下,真正的《山海经》记载的都是真实的历史,陛下会不会觉得臣疯了?”
  刘辩愣住了,半晌没说话,但是他的眼神已经说明了他的态度。他真的觉得荀彧有点疯了。
  “陛下,你的驳兽不就是《山海经》中提及的怪兽?”
  “这个……”
  “《山海经》是根据山海图所作,现在所传的《山海经》也不是原本,而是经过刘歆父子修改过的。之所以被人认为荒诞不经,是因为是歆父子知道《山海经》关系重大,不希望有人按图索骥,再去寻找那个已经消失的世界。”
  刘辩心头一动,他觉得荀彧有些吞吞吐吐,仿佛在掩饰什么,但是他又不知道他想掩饰什么,这些话里哪一句是真的,哪一句又是假的。他沉吟了片刻:“刘歆父子难道也是儒门中人,凤系血脉?”
  “陛下,刘歆是楚元王刘交后人,而刘交与申公一样,都是浮丘伯的弟子,是荀氏儒派的传人,当然是儒门中人,凤系血脉。”荀彧意味深长的看着刘辩:“刘交与高祖名为兄弟,实则异父异母,根本没有一点血缘关系。”
  刘辩喝了一口鹿奶,狐疑的打量着荀彧。“他们异母我知道,怎么连父亲也不是同一个?”
  “高祖的父亲可不是太公,而是龙。”
  “噗!”刘辩将一口鹿奶全喷在荀彧的脸上。荀彧躲避不及,被喷了一脸,雪白的鹿奶从他脸上流下来,看起来非常狼狈。刘辩一边咳嗽着,一边连连摇头表示不信。荀彧无奈的抬起袖子,擦去脸上的鹿奶。
  “人与龙当然不能真的交媾生子,可是具有真龙血脉的人却可以。”
  “等等!”刘辩突然打断了荀彧,眼睛瞪得溜圆。“你是说……真龙血脉可以生子?”
第391章
闯宫
  “当……然。”荀彧显得很勉强,似乎根本不想把这个秘密告诉刘辩,可是话已经说出了口,刘辩又捕捉到了这个信息,他当然不能避而不答。“当然可以,不过对育胎之体有要求。龙系血脉越纯,境界越高,要求越严格。”
  “怎么个严格法?”
  “究竟严格到什么程度,臣也不清楚。总之非常罕见。”荀彧顿了顿,又道:“就算遇到了合适的育胎之体,也未必能生出血脉纯正的子嗣,所以,龙系血脉还有一个不可告人的秘密,那就是为了保证血脉的纯正,常常会同胞相婚。”
  刘辩倒没有太震惊,同样的话,他听蔡琰说过。当时以为蔡琰是臆测,现在看来,蔡琰当时虽然是推测,却已经接近了真相,包括她对伏羲八卦的怀疑。
  见刘辩这副表情,荀彧又担心起来。刘辩不会为了留下子嗣,冒天下之大不韪,和自己的姊姊结婚吧?
  “荀彧,你知道吗,有一个人和你异途同归,也猜到了这个真相。”
  “谁?”荀彧诧异的问道。他知道这些,是因为他手里有相关的资料。经过儒门几次系统的清理,藏书最多的皇宫现在也没有多少有用的资料,有人居然可以猜到这样的真相,那也太聪明了吧。
  “不告诉你。”刘辩笑了。“不光是这个秘密,她还猜到了更多,比如你儒门的渊源。”
  荀彧淡淡一笑,充满了自信。“儒门还有什么渊源是我不知道的?”
  “哈哈哈……”刘辩放声大笑:“坐井之蛙,刚刚有点自知之明,又开始自以为是起来了。”
  荀彧尴尬不已,满脸通红。
  ……
  长安。
  蔡琰伏在案上,一手支颐,一手摆弄着毛笔,百无聊赖。
  案上,摆着几根算筹。她刚刚闲得无聊,便卜了一卦,既想测测自己的推演水平,又想顺便算算刘辩的生死。算来的卦相不错,是上水下火的既济卦。可是正有因为如此,她非常沮丧。刘辩去玄冥海是九死一生,甚至可以说是必死无疑,怎么可能是水火既济呢。
  这易学还是研究得不够透彻啊,推演出来的卦象莫名其妙。
  陛下还能回来吗?蔡琰抬起头,看着外面漆黑的夜空,一时出神。跟在刘辩身边的时候,她不觉得有多好,可是离开刘辩之后,她忽然发现再也找不到一个人能像刘辩那样的宠她,就连父亲蔡邕也做不到。刘辩不仅许诺要封她万户侯,还怂恿她研究希腊、罗马的文字,在她面前打开了一扇窗。如今她虽然才十五岁,却是大汉国独树一帜的学者,在对西夷的研究方面,就连她的父亲蔡邕也甘拜下风。
  可是,刘辩不在,研究得现好,又能给谁看呢?刘协是未来的皇帝,他虽然雄心勃勃,励精图治,可是他与刘辩不同,他更看重大汉内部的事,他经常请教的是杨彪、陈纪那样的儒者,对研究西夷的蔡琰敬而远之。
  当然,他保持距离还有一些其他的原因。在某种程度上来说,蔡琰是刘辩的女人,刘协是不能碰的。
  这也让蔡琰多了几分清静,至少没有人会来给她提亲,打扰她做学问。
  蔡琰正有胡思乱想,突然觉得有些诧异,远处似乎有人在叫喊,隐约还有报警的铜锣声。
  蔡琰站了起来,冲到门外,扶着门框向外一看,顿时吃了一惊。东北角的望楼上,当值的卫士正紧张的扶着围墙张望,不少人拔出了武器,一队卫士飞快的下了望楼,冲了过来,大声说道:“蔡姑娘,有贼寇入宫,请蔡姑娘立刻躲避。”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52/303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