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汉箭神(校对)第39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96/496

  白胡子老汉咬了两口饼便不吃了,拿出一块布,将饼包了起来。
  “老人家,你怎么不吃了,不好吃吗?”小平安仰起头,不解地看着老汉。
  “好吃,好吃。”老汉连声说道:“这么好吃的东西,又是贵人所赐,我舍不得一个人吃,带回去给我孙子尝尝。”
  “是这样啊。”小平安咬着手指头想了想,将刚吃了两口的饼拿起来,掰去咬过的部分,将剩下的一大半递给老汉。“那你吃我的饼吧。”
  老汉慌了,连连摇手。“不敢当,不敢当。已蒙君侯和夫人赐食,如何敢再拿小贵人的。老汉不敢当。”
  “没关系的。”小平安将饼塞进老汉的手中。“我再去向花儿姑姑要就是了。”
  老汉捧着饼,还又不是,不还又不是。梁啸见了,笑了。“老丈,你也不用客气了,几个胡饼,不打紧的。对了,你孙子多大了?”
  “回君侯话,和小贵人差不多大,今年八岁。”
  “可曾读书?”
  老汉笑了起来。“君侯说笑了,我等贱民,能糊口就不错了,哪有钱财读书。再说了,就算我们凑得出钱,也没有先生教啊。”他抬起头,看了一眼不远处的白鹿书院,轻叹一声:“读书这样的事,不是我们这些穷人家的后生敢想的。”
  “这有什么不敢想。你如果相信我,明天就把孩子送来,让我看一眼,若是可教之材,我就让他进书院读书,如何?不过,我可把话说在前头,我这白鹿书院教读书写字,教谋生之道,唯独不教当官的学问。若是想当官,你就别费那个劲了。”
  “当官?”老汉哑然失笑,似乎听到了什么笑话。“我们这些贱民,能混一口饭吃就不错了,哪里还敢指望当官。这个……君侯,这白鹿书院也收穷人家的子弟?”
  “当然收。”
  “那……束……束……”老汉想了半天,愣是没把想说的话说出来。梁啸笑笑。“你是想问束修吧?”
  “对对对。”老汉不好意思的拍拍头。“我听人说,读书人都要给先生送束……束修的,不知道这白鹿书院要收多少束……束修?”
  “头三年免费。三年之后,以工代费。”
  “免费?”老汉愣住了,眼睛瞪得溜圆。
  “对啊,不仅免费,还管食宿,每天都有这样的胡饼吃。”刘陵走了过来,接上了梁啸的话。“学得好的还有奖金,将来如果想留在书院,还可以领一份工钱。”
  “为……为什么?”
  “没什么,我们夫妻闲来无事,找几个聪明伶俐的孩子教着玩,顺便和孩子们做伴。”
  老汉的声音发颤。“那……那你们收多少人?”
  刘陵转身看看梁啸,笑道:“可不能太多,有个二三十人也就差不多了。”
  老汉欢喜不禁,顾不得失礼,转身把工友们叫了过来。听说白鹿书院要收学生,不仅不收学费,而且食宿全包,这些工匠顿时欣喜若狂,纷纷赶过来请求,或是给自家子弟,或是给亲戚家的孩子,都想要一个面试的机会。后来听说不仅收男孩子,还收女孩子,立刻又有人为自己的女儿报名。
  对他们来说,别说梁啸是在收书院的弟子,就算是买奴婢,他们也愿意。梁啸少年成名,刘陵又出身贵胄,待人又厚道,到了这样的人家做奴婢也比耕地做工强。别的不说,看那几个穿得干净利落的越女就知道了,梁啸夫妻绝对不是苛待下人的不仁之辈。
  面对工匠们的请求,梁啸一一答应,让他们尽快把孩子送过来面试。
  他这么做也是有意为之。书院建了,招牌挂了,碑也立了,总要尽快形成规模。家境好、有出路的人家都想奔着仕途去,未必肯来不以仕途为目的的白鹿书院,这些出身贫贱的工匠子弟却不会在乎那么多,有一口吃的,能识几个字,他们就求之不得。
  仕途?本来就和他们没什么关系。虽说天子广招贤才,已经打破了世家子弟对仕途的垄断,但恩泽还没有波及到这些底层百姓。他们的子弟要等到读书的机会,至少还要等一百年。
  梁啸不可能等一百年,他要利用世家子弟,又不能让他们继续垄断知识,就必须另寻他策。招收百姓子弟学习工匠之术,就是眼前最好的办法。仕途对他们来说希望太渺茫,但是学一技之长却足以谋生。如果能从其中吸收一批追随者,带着他们去夷洲,夷洲的建设进度也会加快。
  即使不用到那一步,有了这些从小就培养的学生,他也不至于孤军奋战。
……
  严安经过长安时特地停了半天。他原本是准备进宫找董仲舒聊聊天的,可是到了石渠阁,才知道董仲舒去参加馆陶长公主在长门园举办的学术沙龙了。
  严安很好奇,顾不得舟车劳顿,立刻赶到了长门园。到了长门园外,看到几乎将门口拦得水泄不通的车马时,他大吃一惊。
  他是天子身边的近臣,自然知道馆陶长公主的学术沙龙背后有着什么样的政治含义。在天子用曹时、卫青为将出征河西的时候,馆陶长公主举行规模如此盛大的聚会自然不会是闲得发慌,或者纯属是想附庸风雅,支持一下学术。他不知道也就算了,既然知道了,就不能不打听一下,以备天子垂询。
  严安几乎没费什么口舌,就打听到了这次沙龙的主题:论秦政得失。
  虽然不知道准备的题目是什么,但严安立刻上了心。对秦政得失的讨论一直是学术界的热点,从汉朝建立的那一天起,这个问题就吸引了无数才智之士,已经说不出什么新鲜话。可是董仲舒从甘泉宫回来,在宫里埋首典籍,如果没有新的议题,馆陶长公主恐怕不会这么郑重其事。
  严安以一个士子的身份进了门,正好听到董仲舒做总结。
  “诸君,圣人云,食色,人之大欲。又云,足食足兵,民信之矣。食,从来都是天下安危的基石。民无食,虽圣人在位而不得安,何况秦帝暴虐,穷兵黩武。是以秦亡,亡在不恤民力,突破了底线,逼得百姓揭竿而起,一呼百应……”
  严安听了,眉头微皱,觉得没什么新意,倒是影射的意思很明显。董仲舒也就罢了,他就是一个迂夫子。可是馆陶长公主怎么会让他在这样的场合发表这样的言论,在场的这些人都是些什么人,又怎么会纷纷表示赞同,仿佛大有同感之意?
  馆陶长公主想干什么?严安越想越不安,后脑勺有些发凉。
  严安没有声张,他找了个角落,静静的坐了下来,等会议结束,众人散去,他才亮出身份请见。得知是天子身边的近臣严安求见,馆陶长公主不敢怠慢,立刻派人将严安请了进去。
  严安时间紧张,也没多客套,一见面就提出了自己的疑问,提醒馆陶长公主这么做不妥。
  馆陶长公主听了,忍不住哈哈大笑。她招了招手。“来,将董夫子的讲稿拿过来。我正准备派人送到甘泉宫去,请天子参考。既然严君来了,就请他先评鉴评鉴吧。”
  严安松了一口气。既然馆陶长公主没打算瞒着,说明问题还没有严重到那个地步。他顾不得多想,摊开书稿,迅速的浏览起来。他读书一向很快,可是这次他只看了两眼就停住了。
  文章并不复杂,但是里面有大量的数字。
第551章
影射
  严安不是没有读过含有数字的文章。在天子身边,他经常接触到各种报告,包括各种数据统计。丞相田蚡能力有限,很多时候,他们需要直接与丞相府的掾吏打交道。每年接触到的报表更是数不胜数。
  但是他第一次读到这种含有大量数据的理论文章。他不得不放慢阅读速度,一个数字一个数字的慢慢看,必要的时候,还要停下来看看他的计算是否有问题。
  一篇不算太长的文章,严安读了近半个时辰。他掩上文稿,沉默了良久。
  严格来说,这是一篇没有太多新意的文章,无非是秦始皇不恤民力,导致民生艰难,百姓无以为生,这才起兵反叛,与以前诸贤的文章并没有太多的区别,文辞甚至有所不及。但是,这篇文章的数据绝对是一个亮点,一是多,二是准确。严安没有细查旧档,但是从字里行间,他相信这些数据就是董仲舒在石渠阁辛苦几个月的最大成果。
  这些数据让严安意识到,这篇文章不太好反驳。要想反驳他的结论,首先要证明他的数据有误,或者推理过程有关。不管用什么办法,都不是随便扯两句空话就能解决的。
  恍惚之间,严安觉得这篇文章有些眼熟。他想了好一会儿,才意识到自己的感觉是对的。这篇文章的风格和董仲舒以往的文章完全不同,倒是和刘陵写过的那些文章有些相似。如果没有人告诉他这篇文章是董仲舒写的,他很可能会误判作者。
  刘陵论述诸如琉璃镜折射、反射的文章就是这种味道,简洁,甚至有些质拙,但数据精准,还有定式,让人无从反驳。这篇文章虽然没有写出定式,但是继续研究下去,估计也不会相去太远。
  见严安若有所思,馆陶长公主心中得意,淡淡地笑道:“严君,你是天子身边的贤才,这篇文章说得还在理吗?”
  严安眉毛轻扬,抬起头,微微一笑。“董夫子的文章,岂是我能随便评价的。不过,这篇文章有些不合时宜啊。”
  馆陶长公主早有心理准备,故作不解。“严君何出此言?”
  “太主,皇后随侍天子身边,想来太主对朝政并不陌生。如今匈奴人蠢蠢欲动,羌人又想趁机要挟,天子为河西安全,出兵征伐在即。太主既是天子的姑母,又是皇后的母家,这时候难道不应该全力支持朝廷吗,为什么反而推出这样的文章,沮败士气?”
  馆陶长公主脸上的笑容更浓。
  “严君言重了,这怎么是沮败士气呢?我虽然是妇人,不通兵法,却也听说过‘未算胜,先算败’的道理。如果庙算都没有把握,那还怎么能指望收到捷报呢。天子是难得的英主,他岂能不知这样的道理,又岂能因为一两篇文章而乱了士气?”
  严安语塞,觉得有些不太好应付。他当然知道天子这次出征没什么必胜的把握,可是这样的话,他又怎么能随便说?
  “诚然,战有必胜之战,有不得已之战。天子决定出征,要么是有必胜的把握,要么是有不得已的难处。我无从得知,只是尽一已之力提醒天子罢了。我当然是希望天子获胜的,要不然,我也不会让陈窦两家的子弟从军征战。只可惜,我们的力量终究还是薄弱了些。”
  严安一怔,连忙询问。当他得知陈窦两家子弟有数十人从军的时候,他明白了馆陶长公主的用意,不由得对馆陶长公主刮目相看。他以前一直觉得馆陶长公主除了那些妇人的心思之外,对朝政并没有什么见识,现在看来,馆陶长公主要么是自己开窍了,要么是后面有人在指点。
  严安第一时间想到了窦婴。
……
  严安赶到了甘泉宫,还在甘泉山脚下,他就看到了不少营帐,数不清的骑士出入其间,挎弓负矢,往来奔驰,让他觉得自己似乎置身于长安郊外。
  甘泉宫是天子行宫,方圆数百里都是禁苑,不容许普通人狩猎,这些贵族少年出现在这里,自然不是为了打猎。只是这么多贵族子弟及随从出现在这里,即使严安早有心理准备,也吃惊不小。
  放眼看去,没有一千,也有八百吧。
  严安不敢怠慢,立刻入宫请见。天子正在和御史大夫韩安国、大行令王恢商议,大司农郑当时、平阳侯曹时、长平侯卫青等人也在座。丞相府、御史府的掾吏围在一旁,手里都捧着一卷卷的竹简。
  看到严安,天子很高兴,招手让严安走到面前,开门见山地问道:“南越的情况如何?短时间内会有变吗?”
  一听这话,严安心里就咯噔一下。天子这么问,显然心里没底。没底自然是因为实力不足,担心一旦南越出事,无法兼顾。
  严安看看四周,虚晃一枪。“泱泱华夏,又何惧南越生事。服则赏,不服则诛而已。”
  天子眨了眨眼睛,没有再说。他听懂了严安的意思。他想了想,对韩安国等人说道:“行了,说了这么久,诸卿想必也累了,暂且退下吧。”
  韩安国等人心领神会,纷纷起身告辞,三五成群的退了下去。大殿上安静下来,天子指了指空出来的坐席,示意严安入座。严安没有坐,而是从袖子里取出了馆陶长公主托他带来的文稿。天子有些意外,不过还是接过来,看了片刻,他皱了皱眉头。
  “梁啸写的?”
  “不是,是董仲舒的文章,在长门园的聚会上宣讲的。”
  “董仲舒?长门园?”天子冷笑了两声,眼中却没什么笑意。他让严安把经过说了一遍,眼中的不屑渐渐散去,脸色也变得凝重起来。他在御案后坐下,摊开董仲舒的文章仔细阅读。严安也不说话,只是静静地等着。他相信以天子的聪明,不难看出这篇文章背后的文章。
  天子看完文章,抬起手,挠了挠眼角。“董仲舒居然会写出这样的文章,真是出乎意料。”
  “是的,不仅风格完全不同,就连研究方式也变了味。”
  “嗯,有点梁啸的味道。”天子拿起文稿,看了一眼,又放下了。“如果让梁啸看到这篇文章,他能辩得倒吗?”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96/49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