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汉箭神(校对)第39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99/496

  “能行吗?”
  “我不知道,我只是有这样的想法,天子能否同意,我还不敢断定。不过,我有一个要求。”
  “你说。”
  “你要坚持现在的研究方法,不能再面壁造书,徒耗精力,最后却作茧自缚。如果再出现天人感应之类的言论,我还是会找你麻烦的。”
  董仲舒顿时面红耳赤,窘迫不堪。
  窦婴见了,连忙打岔。“伯鸣,董夫子的文章你看了么,感觉如何?”
  “没有《春秋繁露》那么宏大,但胜在扎实,言之有物。”梁啸咂了咂嘴,露出一抹狡黠的笑容。“夫子,我毁了你几十年的努力,你不恨我吗?”
  董仲舒顾左右而不言。
  他当然恨梁啸。一辈子的努力都被梁啸毁了,岂能不恨。他如今已经年近半百,余日无多,就算再努力,又怎么可能写出堪比《春秋繁露》那样的大文章。不过,他也不好意思说这是梁啸的责任。他创立的理论听起来很宏大,天地万物,无所不包,可是最精华的“天人感应”在现实面前碰得头破血流,却也证明了这个理论并不像他想象的那么美,就算梁啸不起来反驳,将来也要被后人耻笑。
  “为了表示歉意,我想为夫子提供一个流名千古的机会。”
  董仲舒怦然心动,却又抹不开面子,迟疑地说道:“什么……机会?”
  “我得先问夫子一句,是要生前名,还是要身后名。”
  “这个……怎么讲?”
  “夫子先告诉我你的选择吧。”
  董仲舒略加犹豫。“身后名吧。”他笑了笑。“老朽如今也算有名,不用再追求了。”
  “夫子高明。”梁啸挑了挑大拇指。“我想请夫子做一部大书,不说三皇五帝,只说春秋以来之事,至项羽垓下而止。仿春秋例,依年纪事,考核典籍,辨误就正,详加考证……”
  董仲舒忽然想起了司马迁说过的话,一时心潮澎湃。如果说司马迁还是小孩子,最多只能算是一个志向,那梁啸的建议可行性就明显大多了。只是如此一来,恐怕他的余生就要全部投入进去了。然而,一旦写成,他也就千古留名了,不说别的,仅是续春秋这个名头,就足以让他继圣人之踵。
  窦婴也有些心动。“伯鸣,这可不比治河容易啊。”
  “的确不易,所以我才觉得非夫子无人能当。”
  董仲舒听了梁啸这句话,豪气顿生。“既然君侯如此说,那老朽就当仁不让了。只是不知道君侯打算如何安排。要完成这件事,不仅需要人力物力,更需要收罗大量的典籍。”
  “如果陛下同意了,我会尽可能做出让夫子满意的安排,力保夫子不用为琐事担心,一心一意的完成这项大事。”
  “那好,我就等你的好消息了。”
  梁啸转过头,打量着陈须、陈蟜兄弟。“贤昆仲,你们也想分一杯羹吗?”
  陈须笑笑。“好啦,梁伯鸣,我知道,我们兄弟欠你的人情。只要能还上这份人情,你就随便开口吧,我们兄弟理亏在先,今天就躺下来,任你宰割了。”
  陈蟜也说道:“是的,反正你梁伯鸣也不是亏待朋友的人,我们相信你。”
  梁啸也忍不住笑了。“既然如此,那我就不客气了。夫子修书,需要一个安静的场所,也需要稳定的生活供应,你们兄弟是不是帮着解决一下?”
  陈氏兄弟互相看看,不约而同的点点头。“没问题,我们回去商量一下,一定给你一个满意的答复。以我们手中掌握的生意,多了不敢说,每年支出三五百金,应该不成问题。”
  窦婴坐在一旁,看着梁啸不经意之间就敲定了一件大事,心中暗自赞叹。他相信,梁啸绝不是信口开河,他肯定是有了什么计划,只是没有明说。
  窦婴眼珠一动,未语先笑。“伯鸣,董夫子有大事可做,我呢,可有用武之地?”
  “小子岂敢安排窦公这样的前辈。”梁啸半真半假的笑了两声。“不过,有件事,也只有窦公能够调度。不知道窦公有没有兴趣?”
  窦婴慨然道:“你说。”
  “你送到淮南的文稿,我看到了一部分,叹为观止。这部书一出,虽然不能和董夫子将来要写的大作相提并论,却能令人眼界大开。我希望窦公可以再接再励,让他们走得更远一些,直至天涯海角。”
  “天涯海角?”窦婴抚着胡须,沉吟片刻。“你是要我再编一部《山海经》吗?”
  梁啸抚掌而笑。“窦公果然慧眼如炬。没错,天文地理,天文的事有太史公在做,地理的事就请窦公一肩挑,再加上董夫子的人文,那可就是天地人三才俱备了。”
  窦婴等人听了,愕然半晌。天地人三才,梁啸果然好大的手笔。窦婴目光一闪,嘿嘿笑道:“梁伯鸣,天地人三才都齐备了,那淮南王做什么?论学问,他可是当世唯一能和董夫子抗衡的人物啊。”
  梁啸谦虚的笑笑。“他啊,现在一心研究物理,都是些不登大雅之堂的小技。”
第554章
快刀
  梁啸在宫前翻身下马,将缰绳扔给庞硕,带着荼牛儿快步进宫。宫门口的卫士正准备上前查验梁啸的门籍,郎中令李广从里面赶了出来,老远就挥手叫道:“伯鸣,伯鸣。”
  梁啸见了,连忙躬身行礼,笑嘻嘻地迎了上去。卫士们见了,连忙堆起笑容,退了下去。
  李广赶到近前,抡起巴掌,重重地拍在梁啸肩头。梁啸咧了咧嘴,却没有让。李广上下打量了他两眼,满意地点点头。“嗯,没养废了,精气神倒是更足了。”
  “精气神不足,也挡不起将军这一掌啊。”梁啸挤挤眼睛。“在宫里呆闷了,想出去跑一跑?”
  “是啊。”李广也不客气。“怎么样,在天子面前帮我美言几句?”
  “我尽力而为。”梁啸顿了顿,又道:“能不能出征的事,暂且放在一边。将军最近射艺可有进步,要不待我见过陛下,咱们出去较量较量?”
  李广眼睛一瞪,随即大笑。他搓着手,连声答应。“好啊,自从你离开之后,我就找不到对手了。好久没射猎,这次去猎个痛快。好小子,果然还是你知道我的心思。”
  梁啸大笑,和李广并肩而行。一路上,持戟当值的郎官看到他,不管认识不认识,都点头致意。到了殿门口,秦歌从里面迎了出来,快步走下台阶。“李将军,你留步,我陪伯鸣进去就行了。”
  李广点头答应,又冲着梁啸握了握拳头。“我等你。”
  “没问题。”梁啸摆摆手,跟着秦歌上殿。秦歌笑道:“怎么,一回来就要和李将军较量?”
  “就算我不找他,他也会找我的。与其被动应战,不如主动挑战。”
  “说得也是,李将军最近闲得很,找不到对手的寂寞啊。”
  “可不是么,没有对手是寂寞的。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与人斗,更是其乐无穷。”
  大殿里传来天子的笑声:“庐山是不是火气太盛,把你养得如此好斗?”话音中,天子迎了出来,站在门槛内,笑盈盈的看着梁啸。秦歌见了,暗自梁啸使了个眼色。亲政之后,天子从来没有主动迎过谁,再敬重哪个大臣,最多是目视他入殿出殿而已。
  梁啸紧赶两步,赶到天子面前,没有行礼,却盯着天子打量了两眼,然后长出一口气,躬身一拜。
  天子被他近乎无礼的举止搞糊涂了。他歪了歪嘴。“怎么,怕行错礼?”
  “陛下恕罪。臣听说陛下操劳国事,日理万机,担心陛下憔悴。如今见陛下精神旺盛,臣这颗心总算放下了。情急失礼,还请陛下恕罪。”
  天子愣了一下,随即笑了起来。“你会担心我?不会是骗我开心吧?”
  “臣岂敢。”
  “好吧,我就当你是真的了。”天子伸出手,挽着梁啸的手臂,将梁啸拉到殿中,来到御案之前。御案上,堆着一大堆简策,旁边还有几张案几,徐乐等人都在,笑眯眯的看着梁啸。梁啸一一拱手见礼,寒喧了几句,这才在天子右手侧的案后对面入座,坐在他对面的就是平阳侯曹时。
  “看到这些人,先猜一猜我们刚刚议的是什么事。”
  “唯!”梁啸躬身领命,看了一眼对面的曹时和他左手侧的卫青,便道:“有这二位君侯在,恐怕只有西征之事。”
  天子耷拉着眼皮,眼神闪烁。“你没听说吗,山东大河又决口了,定陶国一片汪洋。这种情况下,你觉得还能出兵吗?”
  曹时等人也下意识的屏住了呼吸,把目光投向梁啸。西部诸郡的大军已经集结待命,按照原本的计划,他们此刻应该在出征的路上。因为山东大水,天子生怕引起非议,一直犹豫不决。究竟是打还是不打,正反两面意见争执不下,他们的心悬在半空中已经很久了。
  “臣以为能不能出兵根本不是问题,要考虑的应该是怎么才能取胜。”
  天子精神一振,重新抬起眼皮。“不出兵不行?”
  梁啸侃侃而谈。“陛下,不仅不出兵不行,出兵打了败仗也不行。匈奴人得到河西就会罢手吗?肯定不会。有了商路的财富,有了羌人的帮助,他们会得寸进尺,进一步图谋武威,进而逼迫陇西,转而攻击朔方。届时西北必然烽火四起,一片狼藉。是以……”
  梁啸说到这里,停了片刻,环顾四周,这才掷地有声的做了总结。“以战止战,战之可也。”
  天子眨眨眼睛,没有说话,心里的一块大石头落了地。经过这么久的讨论,这样的前景早就想到过。不过,从梁啸嘴里听到这句话,他还是安心不少。至少在这件事上,梁啸的意见和他一致。
  “出兵征战,无非趋利避害。出征河西,无利可趋,有害可避,是以出兵势在必然,根本不应该讨论。要讨论的只有一件事,如何才能取胜……”
  徐乐打断了梁啸。“可是山东大水,流民四起,如何能出兵征战?以朝廷眼下的财力,救灾、征伐,不可兼得。难道说,要坐视百姓辗转于泥途于不顾,却要争那塞外蛮荒之地?”
  “不然。”梁啸虽然和徐乐相处愉快,可是此刻是御前争辩,不能容情。他反问道:“山东百姓是百姓,西北百姓就不是百姓?”
  徐乐毫不退缩。“诚如君侯所言,西北百姓是百姓,山东百姓就不是百姓?”
  “非也。”梁啸说道:“不论是山东还是西北,都是大汉的子民,都不能弃之不顾。山东大水,百姓可以到周边郡县逃难,可是匈奴来袭,西北的百姓又往哪里逃?这几十年来,被匈奴人掳走的百姓还少吗?他们被匈奴人当奴隶,埋骨异乡,难道不比山东的百姓更苦?”
  徐乐语塞。
  “再者,出征河西,也并不等于弃山东百姓不顾。陛下,臣以为,大河决口非一日之功,若不能治其根本,恐怕只是劳民伤财。河欲治,却不能急在一时,需做长远打算。”
  “梁君侯,你可不是信天意的人啊。”严安开了个玩笑,缓和气氛。“可是你今天所说,怎么似曾相识呢,莫非你也易弦更张,相信望气之说了?”
  “我不信天意,我信天道。”梁啸也笑了起来。“严君,主父君,你们都是山东人,可是未必知道大河其实时常决口,只是不如这次之烈。往年决口,都由各郡县自己处理了,未曾惊动朝廷而已。”
  “有这事?”徐乐吃了一惊。
  天子也愣了一下,沉吟片刻,仿佛想到了什么。“好像是有,历年上计,常见诸郡县有治河之事。不过见惯了,也没往深处想,只当是小决小溃,各郡守邀功而已。”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大河决口,也不是一年两年形成的。欲治河事,必先知大河为何如此。陛下,臣观董夫子文章,甚有感触,敢请陛下命董夫子再作一篇文章,研习大河几百年来的变迁,再招募有胆略,愿赴险之人,考察沿河地理,为根治河患作准备。”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99/49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