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汉箭神(校对)第40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00/496

  “根治河患?”不仅徐乐觉得可笑,就连天子都觉得不可思议,看看四周,欲言又止。
  梁啸毫无愧色,不紧不慢地说道:“当尧之时,天下洪水汤汤,鲧禹父子相继,不过二十余年便竟全功。如今不过是山东出现小范围的洪水,诸君何以觉得不可治?”
  众人愕然,一时无言以对。没错,这场洪水比尧时那场遍布天下的大洪水小多了,为什么不能治?
  天子心中大喜,险些笑出声来。梁啸一句话解开了他的两个心结。一是眼前的现实问题:黄河的问题来源已久,不是一时半刻之间就能解决的。二是政治舆论,既然上古的圣君尧在位的时候都能发生洪水,为什么我在位的时候就不能有洪水?如果说出现灾异就是在位之君失德,那尧岂不是更失德?
  眼前这些人啊,都为尊者讳,不敢说。他们不是不知道尧时的洪水,而是碍于尧的圣人之名,不敢拿那件事来比较。唯独梁啸这种不在乎神圣的人,才会不惜冒天下之大不韪,把这句谁都知道,但是谁都不肯说的事揭露在所有人面前。
  有时候,还是梁啸这种无所畏惧的武夫能做事。也正因为如此,董仲舒虽然学富五车,在梁啸面前却不堪一击。
  天子强忍着笑,摆摆手。“那也不能坐视河水横流,山东百姓流离失所吧?”
  “陛下,可以安排移民,将受灾地区的百姓分批徙往周边诸郡就食,由沿途郡县提供救助,保障其基本生活。特别是江南,据臣所知,不论是会稽还是豫章,抑或是江夏、长沙,都有不少可供开垦的土地,就是长安附近也有上林苑嘛。历代先帝都有开上林苑供无地贫地耕种的先例,陛下何不效仿?”
  上林苑是天子御苑,普通百姓不得擅入。天子扩建上林苑的时候,就曾经引起不少非议。如果在此之前数年提议开放上林苑,天子肯定不愿意听。可是现在情况不同,他已经焦头烂额,只要能缓解山东水灾引起的舆情,别说上林苑,就算把长安周边其他的苑囿都开放,他都不会反对。
  更何况长安附近的流民毕竟有限,大量的流民会就近安置,开放上林苑的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他的损失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大。
  天子连连点头,虽然还没有说,但意思已经很明白了,他同意梁啸的建议。
  “如此一来,各郡县要支出大量的粮赋,朝廷恐怕拿不出更多的钱粮来支持出征了。”
  “是的,所以要请二位君侯想想办法,如何才能以战养战,甚至捞上一笔,补点缺口。”
  “这怎么……可能……”曹时哑然失笑,话说了一半,他又咽了回去。别说不可能,眼前这位冠军侯梁啸就是成功的案例。他当年出使西域的时候中有十来人,愣是拖得西部匈奴元气大伤,自己还赚了一个大宛公主。如果他现在说不可能,那天子可能就要换人了。
  他偷偷地看了天子一眼,果然正好撞上天子充满期望的目光。曹时无奈,只得强笑道:“还请君侯多多指教,如何才能以战养战?”
  梁啸笑了。“这件事说难也难,说不难也不难。君侯,不仅是我,还有很多人能给你建议。除了你身边的长平侯之外,御史大夫韩公,郎中令李将军,镇守北疆的程将军,他们都有类似的经验。匈奴人并没有那么可怕,上有陛下调度,下有将士用命,我军完全可以打得他们满地找牙。”
  天子眉梢一动,立刻明白了梁啸的意思,不动声色的笑了笑。看这情形,不派李广出征恐怕也是不可能的事情了。只用集中所有力量,才有可能实现梁啸所说的以战养战,从匈奴人身上捞点好处,补补山东大水带来的缺口。以曹时的能力恐怕不足以支撑这一场关系重大的战事,至少他没有足够的信心。
  梁啸一到,快刀斩乱麻的解决了天子的犹豫。
  其实在此之前,两种不同的意见已经僵持了很久,天子心中也有了基本的决定,只是需要一个有足够份量的人来表态支持。而梁啸就很好的承担了这个重任。同样的话,在别人嘴中说出来,可能就没有他说出来那么可信。比如以战养战,曹时、卫青无论如何也不敢说,就连李广也未必有这样的自信。
  解决了流民安置问题,剩下的问题就好解决了,怎么才能以战养战,尽可能减少朝廷的负担。
  梁啸建议,先派人出使西羌,行连横合纵之策,分化羌人内部,再用重兵出击,一举歼灭那些一心要与匈奴人联合的羌人部落,恩威并施,稳住羌中。与此同时,派精锐骑兵出武威,主动出击,深入匈奴人的腹地,打乱匈奴人的部署。
  经过几位大臣反复商议,天子最后做出决定,由曹时、卫青统三万步骑出陇右威慑羌人,由李广、梁啸统两万精锐骑兵出武威,奔袭匈奴人。
  众人赞同,唯独梁啸提出了两个异议:一,他推荐大行令王恢代替自己随李广出击;其次,将李广部的两万骑精减为一万人,一人双马甚至三马,减下来的一万人充当步卒,转到平阳侯曹时麾下,以保证对羌人形成足够的威慑力。
  天子不解。“那你呢?”
  梁啸躬身道:“陛下,臣愿意与韩公一起,留在陛下身边,枕戈待旦,随时准备补刀。”说着,他竖起手掌,做了个砍人的手势。
  天子忍俊不禁,点头答应。“也好,有你和韩公留守,就算有什么意外,也足以应付了。”
第555章
死士
  大行令王又惊又喜。
  他不是没有请求出战,但天子一直没有答应。当时是计划一路出兵,有曹时、卫青两个天子亲信为将,根本不需要其他人,连名将李广都没有机会。现在不同了,梁啸建议分兵出击,不仅李广有了机会,他王恢也有了机会。
  王恢很意外。李广和梁啸关系亲近,梁啸推荐他很正常。可是他王恢和梁啸的关系却限于公事,私下里的接触非常有限,梁啸推荐他出征,而且是代替他自己的位置,这让王恢很感激。
  这也让众人看到了梁啸的沉稳持重。他留守后方并不是想偷懒,而是肩负着更重要的责任,万一前线不利,或者其他方向——比如南越——出了问题,他和韩安国就可以出击,朝廷不至于无人可用。
  原本觉得梁啸有些冲动轻率的人,现在也放心了不少。至少梁啸不是那种为了立功不顾一切的人。
  梁啸提议,天子定案,出征的事就这么定了下来,接下来就是分头讨论细节。曹时一路如何控制住羌人,李广一路如何寻找匈奴人的后勤和有生力量,都必须提前有所准备。特别是李广一路,孤军深入,没有后援,如果不能及时捕捉到目标,在草原里失去了方向,很可能自己就把自己拖死了。
  因此,梁啸对这一路的筹备工作特别上心,亲自参加了他们的讨论。
  他熟悉西部匈奴的地形,也有与右贤王作战的经验,最近这些年,汉商来往于河西,对河西及草原上的情况也更加了解,只是没人有特意去收集罢了。梁啸经过长安的时候,特地去了一趟西市,找到了如今做珠宝生意做得风生水起的雁门巨商郭禹,让他推荐了几个向导,带到了甘泉宫。
  与此同时,梁啸又请示天子,把郭文斌调到李广身边。郭文斌因出使西域之功为郎,不知道是因为出身商贾,还是另有原因,他一直没有得到升迁。梁啸趁着这次机会把他调到李广军中,也给他一个立功的机会。
  经过仔细探讨,他们最后绘制出一份地图,确定了匈奴人最可能经过的几条路线,由李广、王恢重点排查,随机应变。
  李广非常满意,拍着梁啸的肩膀说道:“还是有你做副将好,什么事都安排得好好的,不用我操心。”
  梁啸一脑门黑线,心道你这不是打王恢的脸么。人家可是堂堂的大行令,都是九卿,屈尊给你做副将,你还不乐意?梁啸思索片刻,正色道:“大行令,李将军,有句话可能不太动听,失礼之处,还请你见谅。”
  李广扬扬眉,漫不经心地说道:“无妨。”
  王恢也缓缓地点了点头。“君侯请直言。”
  “想必二位也清楚,这一战是迫不得已,若非担心匈奴人得寸进尺,西北糜烂,这一仗宁可不打。”
  李广和王恢互相看了一眼,不约而同地点点头。他们虽然没有参加那一场争辩,但是多少听说了一些,知道这一战是不得不战。
  “可是我不知道你们是不是清楚,为什么在兵力不是很充裕的情况下还要分兵两路。”
  李广微微蹙眉,王恢长出一口气,轻声笑道:“这个问题也一直盘桓在我心里,有些猜想,但是并不确定。如果能听君侯当面解释,再好不过。”
  梁啸点点头,脸色更加严肃,甚至有些肃穆,如临大丧。“不瞒诸位,你们这一路基本都是死士。”
  王恢依然在笑,只是脸上的笑容不太自然。李广眼神微闪,倒没有太意外的表情。
  “一万精骑,一人三马,这是朝廷目前能拿得出的最大赌注。你们抛弃后勤,孤军深入,要么是遇不到匈奴人,要么是遇到数倍于已的敌人,不管怎么说,后果都不会太好。”
  众人全都沉默了。他们刚才只顾讨论如何捕捉战机,基本没有想就算遇到了也是众寡悬殊。现在被梁啸一提醒,他们意识到生还的机会渺茫,都不禁心中凛然。
  郭文斌颤声道:“既然如此,那我们岂不是必死无疑。”
  “你们可以这么想。”梁啸阴冷的目光扫过众人,又说道:“这是目前能做的最好选择。兵法有云,置之死地而后生。我现在就是把你们先推入火坑,然后再指望你们爬上来,带着满身的火焰,将匈奴人烧得焦头烂额。我不知道你们有没有这个心理准备,但是我有责任把这个可能告诉你们。如果谁想退出,现在还来得及。”
  王恢低着头,沉默不语,只有搁在案上的手指不住的捏放,就像犹豫不决的心情,似乎在斟酌得失。
  李广却不以为然,哈哈一笑。“伯鸣,你想得太多了。别说现在我军装备齐全,战马数量充足,足以以一敌十。就算是以前,我军没有这么好的装备,没有这么多的战马时,我们也没少和优势敌人较量。大行令,我不知道你们燕人如何,我们西北六郡的子弟可没有懦夫。”
  王恢被李广激了一下,顿时怒了。“李将军,西北六郡的确多出勇士,可是我们燕人也不是懦夫。”
  李广哈哈一笑,拱拱手。“多说无益,战场上见高下。”
  王恢毫不示弱,双手抱拳。“敢不奉陪。”
  梁啸看看李广,再看看王恢,有些哭笑不得,不知道自己是该担心还是该庆幸。这两人都是四五十岁的人,又是九卿级别的重臣,怎么还像个毛头小子似的,火气这么大。现在讨论军国大事呢,你们以为街头掐架,一言不合,撸胳膊就上?
  不过,经过李广这么一打岔,那种压抑的气氛也不翼而飞,大家再次活跃起来。郭文斌等人纷纷询问如今汉军的装备情况。李广眉飞色舞,好一通吹嘘。梁啸听了,也觉得有些意外。
  几年时间,西北六郡的牧苑规模已经扩大了几倍,如今拥有各种战马近四十万匹,其中由西域马培育的良种就有近三万匹。之所以发展得这么快,一是朝廷用心,拨了不少经费,二是匈奴人在河南、阴山接连战败之后,生活没有着落,不少部落只能出售战马来换取生活物资,甚至有的部落集体投降。
  汉军现在的战马储备大大增加,理论上说,五万骑全部配备一人双马也没问题,一万骑一人三马更没什么难度。人数少,可以配备更好的战马,比如月氏马、乌孙马等等西域马。在战马的质量上,汉军已经今非昔比,比匈奴人还有优势。
  除了战马之外,汉军的武器装备优势更明显。朝廷得到了堂邑侯府陈氏兄弟进献的冶铁术后,打造的新式甲胄和武器最先装备的除了中央禁军就是西部边军。就目前来说,五万人全部装备新式武器还不太可能,一万骑却是绰绰有余。
  有了战马和武器的双重优势,这一万骑的战力足以当得上五万匈奴骑兵。而右部匈奴前几年接连在西域和河南遭受重创,就算这几年有所恢复,又能恢复多少?老弱全部算上,也就是十万到十五万左右。即使是正面对垒,只要不中埋伏,汉军也有一战之力。
  听完了李广的分析,众人大喜,就连梁啸都心安了不少,同时欣慰不已。不论是战马资源的丰富还是武器质量的提高,都有他的功劳。
……
  八月末,曹时、李广等人离开了甘泉宫,奔赴各自的战场,忙碌了几个月的甘泉宫终于清静了些。
  梁啸等人却依然不能闲,他们几乎全部住在宫里,随时准备应对紧急情况。御史大夫韩安国更是忙得脚打后脑勺,一是全年上计即将开始,他要做好各项准备;二是移民就食的计划正式批准,他要安排各郡做好做准备工作,还要安排人监督,以免各郡县出现郡守、县令长消极抵抗的现象。
  就连天子都忙得不亦乐乎,每天都要到深夜才睡。
  整个甘泉宫,最清闲的只有两个人,两个“病”人:一个是扭了脖子,卧床休息的田蚡,一个是懒病发作,三天两头溜出去打猎的梁啸。
  深秋的甘泉山正是最美的时候,树叶有的墨绿,有的深红,满山满谷,生机盎然,却又沉着老辣。北风渐起,夏天的轻燥渐去,冬天的凛冽却还没有到来,气候宜人,色调也渐显成熟。不少果子熟了,却没人采摘,就落在山谷之间,自然发酵,淡淡的酒香弥漫在树林中,若有若无,仿佛酒神下凡。
  山林间禽兽甚众,虽然没有汉赋所说的夔龙、凤凰之类的神兽,但鹿狍之类的野兽却不少,梁啸还见过云豹、猞猁之类的小型猛兽,野猪之类的更不稀奇。
  夕阳西下,天色依然明亮,山谷中却早早的暗了下来。梁啸下了马,将黑弓扔给荼牛儿,大步走到小溪边,掬起清凉的溪水,洗了把脸,又看看四周的环境。
  “就在这里宿营吧。”
  庞硕等人应了一声,各自去准备。他们随梁啸时间长了,互相之间有默契,梁啸根本不需要说太多。时间不长,营地准备好了,警戒的人也安排好了,庞硕安排人将今天猎到的野兽打理好,架在火上烤了起来。一会儿功夫,香气四溢,令人馋涎欲滴。
  梁啸等人围坐在一起,一边喝酒吃肉,一边说笑,气氛轻松,不时的爆发出一阵阵轰笑。
  忽然之间,梁啸停了一下,瞟了一眼远处。隐约中,他看到一大一小的两个身影,警戒的亲卫站了起来,向来人行礼。他皱了皱眉,却当作没看见,继续说笑,直到身边的卫士纷纷站了起来,闭口不言,他才“诧异”的抬起头,随即站了起来。
  “陛下!”
  天子身着便装,站在梁啸面前,身后只有霍去病一个随从。远处人影绰绰,隐隐地有马嘶之声。
  “禁苑里的野物味道怎么样?”天子坐了下来,拿出一把小刀,割了一块烤得焦黄的野猪肉送进嘴里,慢慢地嚼着。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00/49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