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汉箭神(校对)第40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05/496

  出发的人不是一批,窦婴的培训也连续做了好几次,他后来干脆长住蓝田庄园,把那里当成了培训中心。没事的时候就整理书稿,不断的发往淮南,请淮南王安排付印。
  窦婴现在虽然是请假,不需要随侍天子,却比当值还要忙。不仅忙,而且忙得很起劲,像是焕发了第二春,走路带风,连说话声音都响亮了很多。
  百忙之中,窦婴带着几个随从去了一趟甘泉宫。在求见天子之前,他先找到了梁啸。
  梁啸看到窦婴时,很是意外。“窦公,你最近是去修仙了么,这精神气,比我还强三分啊。”
  “哈哈哈……”窦婴大笑,用力拍拍梁啸的肩膀,将他拉到一旁。“小子,别使我老人家开玩笑。我赶到这儿来,是有事和你商量。”
  “窦公有什么吩咐,派人通知一声就是了,何必亲自跑来。”
  “别的事可以让人代办,这件事,还是我亲自来说的好。”窦婴花白的眉毛一挑。“有空么,找个地方说话。”
  梁啸见状,知道窦婴肯定有重要的事,便和当值的人说了一声,领着窦婴出了宫,来到自己的住处。
  两人一入座,窦婴就开门见山地说道:“我想请你和淮南王商量一下,在长安开个印书坊。长安离淮南太远,一来一去,就算是快马也要好几天,如果是运货,没有一个月都到不了。这中间浪费的时候太多了。我老了,没有那么多时间浪费。”
  梁啸笑了。“窦公,我看你再活二三十年,一点问题也没有。你想让我帮忙,也没必要做这个理由吧。”
  窦婴大笑。
  梁啸心中高兴。看到窦婴的第一眼,他就知道窦婴现在的心态不错。窦婴虽老,侠气尚在,他和田蚡不是一路人。富贵,对他来说都不是最重要的事,成就感才是最好的灵丹妙药。如今陈窦子弟仕途有望,他窦婴的名望也进一步飚升,比做丞相要来劲多了。
  “请淮南王在长安开设印书坊,我当然支持。不过,开印书坊成本不小,仅仅印游记,恐怕有些得不偿失。淮南王之所以忙不过来,是因为他有很多书要印,别的不说,仅是那部《淮南鸿烈》就够他印上几年了。你有这么大的需要吗?”
  窦婴愣了一下,沉吟不语。他兴冲冲的来,却没想到这么多细节。
  “亏一点也没关系,我支撑得住。”
  “不行,亏本的生意不是不能做,要看值不值。你现在只是为了节省一点时间,大可不必往里填钱。毕竟你现在刚刚能够自负赢亏,何必急于一时?”梁啸不动声色的提醒道:“当然了,如果你有足够的需要,那自然没什么问题。”
  窦婴大受启发。“那倒也是,除了游记之外,我还可以印一些其他的书啊。”
  “那你想印些什么呢?”
  “这个……”被梁啸追问,窦婴不得不按捺着兴奋,认真地思考起来。过了一会儿,他有了思路。“比如,我可以印文赋,司马相如、枚皋他们都有不少名篇,只能靠手抄口传,讹误在所难免。如果我用印的方法,即使传遍天下,也不会有一字讹误,多好?”
  “的确是一个好办法。不过赋只在文人骚客之间流传,业务量有限。你好好想想,还能印些什么?”
  “还有……邸报。”窦婴又道:“朝廷发往各郡县的邸报都是靠手抄,如果能印,也可以更快捷。”
  “邸报是可以印,以你窦公出面,陛下也能给你这个面子。不过,邸报的数量太少,恐怕养不活你。”
  窦婴挠头了。他瞟了梁啸一眼,忽然笑道:“哈哈,我何必这么费脑筋,你肯定有想法,说来听听。”
  “我是有办法,可是我怕说给你听,会家宅不宁。”
  “不会,不会,翁主那里,我替你说情,她多少要卖我一点面子。”窦婴大笑,拉着梁啸的手臂,连声催促。梁啸不紧不慢地说道:“窦公,你应该像那些年轻人一样,多出去走走,开开眼界,不要把目光总是落在朝廷和那些达官贵人身上。有时候,普通百姓那里对学问的需要更多。”
  窦婴将信将疑。“你说说看。”
  梁啸笑笑,一字一句地说道:“比如历书。”
  窦婴如梦初醒,一拍大腿。“没错,历书可是家家户户都需要的,而且每年都要更换,虽然赚不了几个钱,可是量大啊。长安附近就有十几万户,我的天哪,就算几家合用一本历书,那也是几万本啊。”
  “这只是一方面,还有一个更好的主意,我相信天子听了,肯定会夸你窦公老成谋国。”
  “什么事?别卖关子,快说来听听。”
  “蒙书。”
  “蒙书?”
  “是的,长安附近多有富贵之家。他们的子弟都需要读书识字,那蒙书总是需要的吧?现在没有统一的蒙书,各随其便。如果你请人摘录古籍,挑选一些为人处世的名言,配以图画,在教蒙童识字的同时,又让他们通晓为人处世的道理,岂能不受欢迎?这样一来,你既有了业务,足以维持印书坊的运转,又能辅助天子教化人心,岂不是一举两得?”
  窦婴瞪大了眼睛,看了梁啸半晌,突然一掌拍在梁啸肩上,起身就走。
  梁啸捂着肩膀,叫道:“唉哟喂,窦公,你这是干什么啊。我的主意不好,你也不用这么生气啊。”
  “我不是生气,我是怕你反悔。”窦婴扬扬大袖,飞一般的跑了。
  梁啸歪歪嘴。“老小孩,我还没说完呢,你怎么就跑了。比起蒙书,我还有更好的主意啊,没办法,只好下次再说了。饭要一口一口的吃,事也要一件一件的办。”
……
  窦婴一溜烟进了宫,求见天子。
  天子虽然忙,听说老臣窦婴来了,还是立刻接见了他。窦婴最近的所作所为让天子非常满意。眼前少了一个倚老卖老的老臣,长安多了一个排忧解难的管家。窦婴发动陈窦子弟游历、从征,都帮朝廷解决了不少实际困难。
  “窦公,最近服用了什么仙丹,精神这么好?”
  “能为陛下效力,臣自然精神抖擞。”
  “哈哈。”天子大笑,伸手命人赐座。窦婴入座之后,天子又道:“长安的舆情如何?”
  “平阳侯大捷的消息传到长安,长安一片欢腾。人人愿为陛下效力,每天都有人出长安,赶往前线。就是这甘泉宫旁也有不少请战的人呢。即使文弱书生也备受鼓舞,愿一展才智,博取功名。陛下,现在可真是君民一心,众志成城啊。”
  天子非常满意,掩饰不住眉宇间的得意,连连谦虚了几句。
  “那……有没有人再说河患之事?”
  “有啊。”
  天子一怔,脸上的笑容顿时散去。
  “陛下,臣抛了一块砖,引出了无数的玉。”窦婴抚着胡须,哈哈大笑。“游记印行之后供不应求,不仅让臣小赚了一笔,还让更多的人看到了我大汉的万里河山。如今想外出游历的人越来越多了。枚皋封侯的消息传到长安,更是给这把火添了一把柴。想考察大河,为陛下治河出谋划策的人数不胜数。陛下现在要担心的不是没有资料,而是如何甄别资料了。”
  天子听了,如释重负,不由得眉开眼笑。封枚皋为侯就是为了刺激那些士子,让他们像枚皋一样走出去,游历天下,为大军征伐提供地理情报。如果没有枚皋提供的西羌地图,曹时如何能准确的捕捉到羌人的行踪,一举立下斩首三万余级的大功。
  兵法上常说,大军未动,粮草先行。现在天子有一个新的感悟:大军未动,士子先行。不管是河南之战,还是河西之战,都说明了一个问题,要想在军事上取得成绩,对地理情况的了解是最应该考虑的问题。如果没有这方面的准备,即使是百万大军,入未测之地,也很难保证取胜。
  要想了解山川地理,风土人情,并绘成精确的地图,普通人很难胜任,只有识文断字的士子才能做得到。在这方面,枚皋无疑是最适合的榜样,天子觉得三百户都不足以赏枚皋之功,之所以这么做,只是避免影响战士的情绪。等大战结束,他还准备再增枚皋的食邑。
  “富贵虽能激励人,但若非窦公居高一呼,也不会有如此大的影响。这次西征,窦公虽然远在长安,也是有功的。大战之后,论功之时,我不会忘了窦公。”
  窦婴大喜。“谢陛下。臣垂垂老矣,上不得阵,好在还有些薄名,愿为陛下摇旗呐喊,助助声势。”
  “如此甚好。当初先帝将我托付给窦公,是对我最大的爱护啊。”
  窦婴情绪激动起来,老泪纵横。他拜倒在地,泣不成声。天子扶起窦婴,好言安慰。两人说了一阵贴心话,窦婴说出了来意。他请天子下诏,命淮南王在长安设立印书坊,印行蒙书、历书,开启民智,为国家培养人才。
  天子一听,连声叫好,一边命人去找梁啸等人来商量,一边问起了细节。
  窦婴将梁啸的建议做了进一步发挥,提出要从各家经典中搜罗一些能够鼓舞人心,激励正气的小故事,编成朗朗上口的童谣,让孩子们在学习识字读书的同时,也知道君臣父子,夫妇人伦。
  天子连连点头,赞不绝口。“窦公果然是老成谋国,这个主意好,这个主意好。收拾人心,从童蒙开始,本固枝荣,诗云:如竹苞矣,如松茂矣,正是窦公之意。”
第561章
加减
  梁啸等人赶到,听了窦婴的消息之后,虽然在细节上有些不同意见,对窦婴这个方案却没什么异议。印书坊能够快速翻印书籍,为大范围的启蒙民智提供了条件,这当然是好事。天子志向远大,要做的事很多,多一些人才总是好的。
  别的不说,能够让自己的文章印行天下,对这些喜欢舞文弄墨的人来说,也是一个很有吸引力的事。
  作为始作俑者,梁啸却没有多说什么。事实上,别看这些人说得眉飞色舞,真正了解这一项革新意义的人,却只有他一个。也只有他最清楚,如果天子没有被建功立业的念头刺激得热血沸腾,也不会这么容易答应这件事。
  就和给功臣子弟从军立功的机会一样,这都是对皇权的无形削弱。如果换了后世,皇权统治已经根深蒂固,就算是印书,也不过是印一些“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屁话,只能教出一些顺民,可是现在不同,开启民智无疑会将对君主集权产生摧毁性的力量。
  如果说给功臣子弟从军创造机会是培养一个利益集团阻击皇权通知,那开启民智无疑就是釜底抽薪,彻底断绝皇权独大的可能。现在是一个好机会,甚至可能是唯一的机会。再等十几年,等天子开疆拓土的雄心衰退,转而考虑巩固自己的统治时,再提这个建议就迟了。
  或许用不了多久,天子就能反应过来,所以,这件事必须立刻推进,而且尽可能的将更多的人拖进来,让天子不好轻易反悔。如果能把这件事做成了,就算没白来这个时代一次。
  梁啸静静的坐在一旁,看着天子和窦婴等人兴高采烈的讨论,轻轻地吁了一口气。
  “伯鸣,这件事,恐怕还要你出面,与淮南王叔商量商量。”
  梁啸躬身领命。“陛下,这件事说难也难,说简单也简单,无非是花点钱而已。印书说起来高尚,本质上还是生意嘛。”
  天子忍不住放声大笑。“怎么什么事到了你嘴里,都是生意呢。”
  窦婴等人也着笑,气氛轻松。梁啸不以为然的耸耸肩。“天下的所有事,无非都是利害二字,当然可以说成生意。区别只有于所谋之利是私利还是公利,是小利还是大利。避而不言利,开口闭口就是义的人,不是欺人,就是自欺。”
  天子一拍大腿,慨然道:“董夫子又中一刀,何其冤也。”
  众人哄堂大笑。
  说笑了一阵,天子收起笑容。“要印的书很多,不过,第一件事,还是要将太史令的发现公布天下。天道人心,都是不可轻忽的大事,以前多有向壁虚造,如今既然有了发现,就该尽早让天下贤人材士知晓。从此之后,就事论事,不要牵扯太多。这借虚妄之言,说未尽之意的事,再也不能出现了。”
  窦婴等人会意,躬身领命。
  “还有,治河是大事,不可急于求成,既要群策群力,也要防止一些人以大义之名,谋一己私利。献上来的文书计策,都要仔细甄别,不要让那些信口开河的人钻了空子。”
  “陛下圣明。”众臣再次领命。
  梁啸也随着大喊圣明。曹时大捷的消息传来,河西的压力已经有所减弱,河患再次成为天子关注的重点。发布新的星图只为破除天人感应的谣言,洗清天子自己的责任。若非如此,他是不会轻易做出这个决定的。天人感应的阴阳学说由来已久,要对这样的“常识”开刀,绝非易事。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05/49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