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汉箭神(校对)第40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06/496

  公布司马谈的新发现,抛弃天命说,对天子来说是一把双刃剑。如此一来,天子就不得不面对另外一个问题:如何证明他自己的皇位是正当的?
  很多事都是联系在一起的,只要开了一个头,有时候就由不得自己了,即使明知前面是个坑,也只得硬着头皮往里跳。说了一个谎,就得用更多的谎来圆。皇权正当性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后来也成了学术的禁忌话题,儒家一边通过来证明这个伪命题获取权力,一边又不断被这个伪命题羞辱和伤害。
  如今,梁啸终于有机会打破这个死循环,在源头处就将其导归正轨,虽然他也不知道正轨是不是真的存在,但他至少有机会不让历史重蹈覆辙,尝试另一种可能。
  窦婴来去匆匆,带着梁啸写给淮南王的书信赶回长安,他要筹备印书坊的事去了。虽然还没真正意识到印书坊可能产生的巨大影响力,但筹建一个印书坊也绝对是一件大事。他准备亲自操办,甚至有把这个印书坊办成自己这辈子最后一件大事的意思。
……
  得知长安民心安定,治河的事又有了着落,天子重新将注意力转到河西的战事上来,召集韩安国和梁啸等人议事。
  曹时捷报频传,归顺的羌人越来越多,不出意外的话,汉军已经可以控制住羌中诸部。天子有意让曹时转战河西,与李广相呼应。李广和王恢自从离开武威之后,就再也没有消息传来,天子非常担心。
  毕竟李广只有一万骑,如果遭遇匈奴主力,很有可能遭受重大挫折。
  听了天子的担忧,梁啸等人都没有急着发言,而是将目光转向了韩安国。韩安国虽然还是御史大夫,但他已经担起了丞相的责任。作为外朝的代表,韩安国在很多时候起着一个平衡的作用,以免徐乐、严安等人立功心切,鼓动天子做出太草率的决定。
  让曹时转战河西,很显然就是徐乐等人的建议,至少是得到了他们赞同的。这和最初的战略安排不合,而且就目前而言,曹时也只是进展顺利,远远没有真正控制住羌人。
  韩安国也没有急着发言,他盯着地图看了好一会。“陛下,臣以为,控制了羌人就已经控制了河西,也就稳住了商道,保证了与西域的联系,没有必要再深入大漠。况且李广已经率部出征,若是能胜,李广已胜之。若不能胜,曹时、卫青也无能为力。毕竟与匈奴人战,要的是骑兵,而不是步卒。”
  天子沉默不语,又将目光转向了梁啸。
  梁啸和韩安国交换了一个眼神,不紧不慢地说道:“陛下,臣与韩公的意见既相同,又不同。”
  “哦,怎么说?”
  “相同之处,在于曹时部无须深入大漠。诚如韩公所言,曹时、卫青统领的人马中恐怕挑不出战力与李将军部相当的一万骑,即使进入大漠也解决不了什么问题。倒不如利用这次大胜的机会巩固河西,像处理武威一样,将河西纳入汉境,增设郡县,加强防守。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况且河西对于匈奴人来说,绝不是一指这么简单,而是真正的命脉。”
  天子缓缓点头。河西对西部匈奴的重要性不亚于河南对匈奴王庭的重要性。自从汉军夺取河南和阴山以后,匈奴王庭一蹶不振,再也无法轻易骚扰汉地边境,如今雁门、代郡都已经成为安居之所。如果能控制住河西,在那里设郡县,直接控制,匈奴人就很难再夺回去了。
  由朝廷统一指挥的汉军可不是松散的羌人部落,不管匈奴人攻击哪一点,面对的都将是强大的汉军西部军,而不是某一个羌人部落。
  只是这样一来,李广部的生死就只能听天由命了,而天子却希望在羌中大捷之后重创西部匈奴,再奏凯歌。
  “那李将军和那一万精锐怎么办,难道就任由他们出生入死,不闻不问?”
  “陛下,臣相信,每一个出征的将士,都有必死之心,唯其如此才能一往无前。李将军、大行令和那一万将士出征之前就已经知道这个情况,如果与强敌相遇,他们绝不会怨天尤人,唯有一战,以报效陛下的恩典,不负家乡父老的厚望。”
  天子沉吟不语,还是不肯放弃。
  梁啸顿了顿,接着说道:“陛下,李将军、大行令所部皆是百里挑一的勇士。他们深入草原,如龙入大海,随心所欲。能战则战,不能战则走,无牵无挂。若是得知曹时部也进入草原,万一曹时遇险,他是救,还是不救?”
  天子吸了一口气,闭口不言。他只考虑让曹时去支援李广,却没想到曹时有可能成为李广的软肋。
  徐乐等人互相看看,也觉得不太妥。曹时是天子的姊夫,他如果遇险,李广不知道便罢,知道了,断无不救之理。李广不是周亚夫,他没有抗命的底气。
  可是,主意是他们出的,这时候他们也不可能自打耳光。
  就在气氛僵持之时,韩安国适时的接上了话头。“陛下,臣觉得,可以让曹时率步卒守河西,卫青率骑兵出塞,大加旗鼓,但不能超出两百里,确保在必要的时候能及时回到河西,据险而守。如此,可分匈奴之兵,也是策应李将军的一个办法。万一李将军遇险,他们也能及时接应他撤退。”
  天子有了台阶可下,也不再坚持,点点头,安排人草拟诏书。
……
  燕然山,匈奴河。
  李广跳下马背,让李敢牵着马去饮水,自己换了一匹备马,策马冲上旁边的山坡,举起千里眼,四处张望。他虽然风尘仆仆,却精神振奋,眸子闪闪发亮。
  大行令王恢策马而来,也将坐骑扔给亲卫,自己步行上山。
  “将军,如何,匈奴人追上来了吗?”
  “还没看到。”李广笑道:“不过,他们应该不会放弃,我李广的首级还是值两个钱的,何况还有你大行令。”
  王恢哈哈一笑,并不计较李广不经意间露出的倨傲。倒不是心胸宽广,而是他立功心切。跟着李广跑了一路,他知道,要想立功,就必须紧跟李广,否则别说立功封侯,连命都可能送掉。
  李广平时话不多,看起来很木讷,但是到了战场上,他却换了一个人,处处展现着他名将的光彩。王恢也是领过兵的人,也不得不佩服李广在将士中的威望。这样的情形,他只在梁啸的身上看到过。
  “那我们还要跑吗?”
  “不用跑了。”李广冷笑一声:“他们已经追了我们五天,脚程差距已经有半天时间,这还是在我们故意放慢脚步的情况下。他们已经累惨了,不过是一群待宰的羔羊,又何必再跑?就在这里干掉他们,开个利市。”
  王恢不由自主的松了一口气。从武威出发,他们已经在草原上跑了半个月,居然一次真正的战斗都没有发生。有几次,他们和匈奴人擦肩而过,相距不足三十里,但李广一听说对方有两万或更多的兵力,扭头就跑,一点名将的风度也没有。
  有那么一阵子,王恢甚至怀疑他怯战,只想在草原上转一圈,然后就打道回府。毕竟草原那么大,如果他说自己没遇到匈奴人,别人也无法验证真假。
  现在他明白了,李广一直在等待战机。他利用汉军在战马质量和数量的微弱优势,甚至不惜以自身为饵,诱使匈奴人来追。
  在他们身后的匈奴人就是如此。这支匈奴人马有一万多人,比汉军略多一些,但是战马整体质量略逊一筹,追了五天之后,他们已经有些力不从心,落后半天的距离。
  这还是汉军刻意控制速度的情况下。
  现在汉军在休养备战,而匈奴人却还在赶路。半天之后,等他们赶到这里的时候,汉军以逸待劳,而匈奴人却筋疲力尽,只要有点常识的人都知道,这将是一场一面倒的屠杀。
  匈奴人千辛万苦赶来的目的,除了送首级,就是送辎重。
  王恢虽然是燕人,熟知边情,但是他从来没有想过到了草原上,汉军还能牢牢的掌握着主动权,把匈奴人拖得半死不活。直到此刻,他才算明白了梁啸提议李广减兵的用意。
  一万真正的精锐和两万骑之间的细微差距,在战场上被放大了无数倍,最终成就了汉军的机会。
  斩首一万级,身为副将的王恢肯定有机会封侯。一想到封侯,王恢又哪里会和李广斗气,这不是和自己过不去么。惹恼了李广,将他安排成预备队,不让他上阵,岂不是又一次和侯爵擦肩而过?
  这样的事,在闽越已经遇到一次,王恢不想再遇到第二次。
第562章
冲阵
  五十里外,调虽端坐在马背上,身体随着战马上下起伏,心情也跟着起伏不定。
  追了五天,他越追越没有信心。
  作为草原的主人,匈奴人从小就在马背上生活,作战时连续追击或者逃跑更是常态。但是与汉军作战,遇到这种情况的机会并不多。就调虽的经验而言,碰到全是骑兵的汉军是有生以来第一次。追了五天,行程一千多里,汉军还没有崩溃,更是他想都没想过的事。
  调虽参加过上一次的河南之战,一时大意,被梁啸烧了大营,直接导致匈奴大败。从那以后,他就留下了心理阴影,但凡与汉军作战,他第一个反应就是问问对方是不是梁啸,有人甚至为此取笑他,说他得了恐梁症。
  每次听到这种言论,调虽都很恼火,甚至大发霆。但是私底下,他自己也觉得他对梁啸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恐惧。当初右贤王集结大军攻击大宛的时候,梁啸率领千余人,转战数千里,在焉支山北,梁啸以百余老兵列阵,杀得他落花流水,随后又将他的部落连锅端,把他变成了丧家之犬。
  每次遇到梁啸,他都会打败仗,而且败得很难看。他觉得梁啸就是他命中的克星,岂能不怕。
  这一次,他反复确认,得知汉军的将领不是梁啸,这才鼓起勇气追击。否则的话,就算右贤王下令,他也不会追这么久。
  斥候说,汉军大概在一万人左右,一人三马,装备很好。他们一路向西,看样子是冲着匈奴大军的后勤辎重去的。调虽身为大军的左翼,任务就是保护大军的侧翼,防止汉军突入后方,遇到这种情况不能掉以轻心。一是职责所在,二是汉军的马匹和装备也让他眼红。如果能得到汉军的装备和战马,他的实力将得到极大的提升,再也不会有人敢当着他的面说他就是靠拍右贤王马屁才有今天。
  调虽没有直接发起攻击,就是希望拖垮汉军。装备好,并不能保证汉军不会遇到危险。在草原上,最危险的不是敌人,而是环境。调虽希望茫茫草原能陷住汉军,给他创造机会。一旦汉军迷路,不能及时找到水源,渴上几天,他们很快就会失去战斗力。
  然而情况大出调虽所料,汉军似乎对草原很熟,居然长驱直入,一点路都没有绕的到达了匈奴河。
  听到斥候回报的时候,调虽的心凉了一大截。汉军找到了水源,就不会有饥渴的威胁。双方兵力相当,他的优势并不明显,即使能取胜,恐怕也是惨胜。
  调虽犹豫了好一会,还是决定发起攻击,至少要拖住这些汉军,如果让他们继续西行,右贤王身后的辎重部队很可能遇袭,准备了几年的战事又将毁于一旦。上一次右贤王饶了他,这一次再犯错,右贤王肯定会砍下他的首级。
  希望汉军的装备能补偿我的损失。调虽在心中暗自祈祷,下令加速前进,准备发起攻击。
  两个时辰后,调虽赶到了匈奴河附近。
  汉军没有走,山坡之上,战旗飘扬,中间一面大旗,旗下立着十几匹战马,似乎正在观察战场。离得太远,调虽看不出那是谁,也认不出大旗上的徽号。
  到目前为止,双方将领还没有照面,只有斥候之间发生过小规模的冲突。马镫弥补了汉军骑士的缺点,匈奴斥候已经没什么优势可言,几次冲突下来,他们不仅没占到便宜,反而损失了不少人手。最直接的后果是调虽到现在还不知道汉军的主将究竟是谁,只知道不是梁啸。
  见汉军以逸待劳,调虽皱起了眉。他现在面临着不利局面,在对方选定的战场,对方挑选的时机作战,自己会很吃亏。即使如此,调虽还是下令列阵,只是离汉军比较远,足足有千步。
  这是他的小伎俩。隔着这么远的距离,可以避免汉军借着坡势加速,已方也无须逆势冲锋。如果汉军主动发起进攻,那么这千步距离也能给他足够的反应时间。
  一万五千匈奴骑兵列阵,调虽统四千精骑自居中央,左右两侧各有三四千骑,负责驼马辎重的留在后面,同时保持警戒,以免背后出现敌人。
  李广在千里眼中看到了匈奴的阵型,不禁冷笑一声。这是匈奴人最常用的阵型。如果是以前,他没什么办法可想,因为他没有足够的实力与匈奴人对抗。可是今天不同,他底气十足,胜劵在握。
  他转过头,通过千里眼,与藏在山丘后的王恢进行战前最后一次交流。很快,王恢让传令兵打出旗语,同意了李广的战术安排。
  李广收起千里眼,笑了笑。他相信王恢会同意他的安排。因为他自己承担了正面冲锋的艰巨任务,却把侧翼突袭的机会让给了王恢,王恢又岂能不答应。
  不过,最后结果是谁,还要看各人的实际能力,看谁能抓住机会。
  李广叫来了李敢。“去试试匈奴人的成色。”
  李敢不假思索,拱手抱拳,拨马向山下奔去,十余名游侠儿催动战马,紧随其后。
  李广又叫来了李椒。李椒任武威太守两年多,塞上的风沙吹黑了他的脸庞,也磨砺了他的意志。这次出征,他统领三千精骑独领一军,虽然没有副将之名,实际上却和王恢地位相当。
  “你兄长早就封侯,你弟弟也是关内侯,我家父子四人,唯独你现在还没有爵位。”
  李椒沉默不语,眼神却非常热烈。他当然知道这个事实,也为此憋了很久的力气。李广这时候把他叫来,自然不是为了鞭笞他,而是要给他机会。
  “待会儿我会直接冲击匈奴中军主阵,王恢会冲击右翼,你不要动,就在这里等着,等一箭封喉的机会。明白吗?”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06/49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