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汉箭神(校对)第41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16/496

  刘德自杀,是被吓死的。吓死他的人不是窦婴,而是天子。
  “窦婴究竟和河间王说了些什么?”
  天子摆摆手,主父偃会意,从袖中抽出一份奏疏,双手递给梁啸。在背对着天子的那一刻,主父偃冲着梁啸挤了挤眼睛。梁啸不动声色地点点头,接过奏疏,仔细地看了起来。
  他这是第一次直接了解窦婴和刘德的谈话内容。
  刘德说得很仔细,窦婴什么时候来,说了些什么,又是什么时候走,每一条都写得清清楚楚。说是奏疏,可是怎么看都像是口供,好像受审的不是窦婴,倒是他刘德。
  看着奏疏,梁啸感慨不已。这藩王做得真够憋屈的,难怪会自杀。早死早超生,省得活受罪。
  梁啸放下奏疏,考虑了很久,叹了一口气:“黄泉之下,河间王若有幸遇到先帝,恐怕少不了要挨一顿揍。”
  天子愣住了。他等了半天,预想了很多可能的答案,却完全没想到梁啸会这么说。
  “你说……什么?”
  “臣是说,河间王这事做得不妥。”梁啸抖了抖奏疏,放在案上。“就这么点事,居然就自杀了,这心志也未免太软弱了,一点不像先帝,倒有些像临江闵王。说得也是,他们可不是一母所生么。先帝废临江闵王,又不立他为太子,的确是英明之极。”
  天子眼神一闪,听出了一点意思,嘴角挑起会心的微笑。别的且不说,梁啸至少是认为他做皇帝更靠谱。他给河间王下了一个软弱的评价,看似对逝者不敬,却是一个再合适不过的理由。因为刘德性格软弱,先帝不立他为太子。因为刘德性格软弱,所以他把自己吓死了,谁也没责任。
  更巧妙的是,梁啸同样把先帝拉出来做了招牌。不立刘德为太子是先帝的决定,你们觉得不妥,可以去找先帝理论。而刘德自杀恰恰又证明了先帝的选择是英明的。这么一个软弱的人,如何能担起统治天下的重任。
  天子越想越觉得梁啸这一招使得妙,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却又恰到好处的解开了目前的困境。只要能证明刘德自杀是他自己的问题,这件事就没什么麻烦可言了。
  “那窦婴呢,他就没责任?”
  “魏其侯当然有责任。正如先帝所言,魏其侯不够持重。他又不是不知道河间王的禀性,还拿这样的事去烦他。他虽然没有杀河间王,却也不能说一点责任也没有。依臣看在,他至少是第三责任人。”
  “第三责任人?”天子兴趣大增。“那第一、第二责任人又是谁?”
  “第二责任人自然是张汤。”
  梁啸不紧不慢,既显得深思熟虑,又显得比较慎重。这些天,他可没闲着。一颗红心,两种准备。他既做好了鱼死网破的决心,也做好了抽丝剥茧的腹案。如今机会摆在他面前,他才能如此从容。天子觉得他是信手拈来,又怎么会知道他为此死了多少脑细胞。
  “张汤?”天子缓缓点头。对此他早有心理准备。梁啸和张汤结了仇,要趁机给张汤下药是毋庸多言。而窦婴受了那么大的委屈,如果不找一个替罪羊,陈窦子弟岂肯罢休。张汤的确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他办事不力,口供没拿到,却闹得满城风雨,将朝廷推入两难境地,不杀他杀谁。
  不过,天子并没有轻易松口。“河间王的死和张汤有什么关联?”
  梁啸反问道:“临江闵王的死和郅都有什么关联?”
  天子眉心微蹙,一时不太想得通。郅都是逼死刘荣的直接责任人,窦太皇太后要杀他泄愤很正常,张汤却和刘德的死没什么联系,为什么梁啸要说他是第二责任人。
  “陛下,河间王为什么会自杀?”
  天子心中一动,他明白了梁啸的意思。张汤虽然没有逼死刘德,但他和郅都一样,都是酷吏。刘德觉得自己说不清,不愿意入廷尉府受刑,这种心理和梁啸其实一样,宁愿在宫中战死,也不愿意去廷尉府受审,根本原因就在于廷尉府由张汤主持,不是说理的地方,所以不如自杀。
  而窦婴就是一个最直接的例子。他倒是去了廷尉府,结果被张汤打得奄奄一息。
  从这个角度来说,刘德的确是吓死的,而张汤就是吓死他的那个人。说他是第二责任人,一点也不冤枉他。天子甚至觉得,张汤应该是第一责任人才对。
  “那第一责任人又是谁?”
  梁啸眨了眨眼睛,没吭声。天子又催了两遍,他还是不说话。天子恍然大悟:“你是说……我?”
  梁啸摇摇头。他才不会傻到那个地步,天子再大度,也不可能承认自己是害死刘德的第一责任人。死道友不死贫道,人都是自私的,何况是天子这种以为自己就是天的自恋狂。如果他肯认这个责任,就不会坐在这里了。
  “当然不是陛下,是秦始皇。”
  “秦始皇?”天子的脸颊抽了两下,想笑,却又没笑出来,想骂,却又没有骂出口。他自认对梁啸的跳跃式思维有了足够的准备,现在看来,还是远远不够。他咳嗽了一声,强压骂梁啸两句的冲动。“现在不是玩笑的时候,快说正经事。”
  就连主父偃都哭笑不得,觉得跟不上梁啸的思路。
  “陛下,臣没有开玩笑。”梁啸诚恳地说道:“臣觉得,正是秦始皇集大权于一身,罔顾人情礼法,囚母杀弟,屠戮大臣,无所顾忌,将皇权变成了一个见人杀人,见神杀神的无敌凶器,迫使天下人上至公卿,下至庶民,皆在皇权面前屏气息声,俯首就戮,若有不甘,唯有起而夺之的零和局面。臣听说,高皇帝当年起意逐鹿天下,就是因为他看到了秦始皇的无上威风……”
  “你别说了。”天子沉下了脸,怒气隐发。听到这里,如果还不明白梁啸想说什么,他也太傻了。梁啸嘴上说的是秦始皇,实际上说的是皇权。换句话说,照着梁啸这个理论推衍,他才是刘德之死的第一责任人。他站了起来,来回踱了两步,站在梁啸面前,沉声道:“伯鸣,你知道我为什么不赞成你说的希腊制度吗?”
  梁啸心里咯噔一下,天子果然没有放下这根刺,现在又重新旧事了。他不敢怠慢,躬身施礼。“臣不知,还请陛下明示。”
  “你带回来的书,我几乎都看了,后来又陆续派人收集了一些。对希腊的故事,我自认不比你了解得少。别的且不说,我先问你一句,希腊为什么会衰亡?”
  梁啸再次施礼。“请陛下指点。”
  “因为各城之间互不统属,各自为政。强敌入侵时尚不能一致对外,没有强敌时更是互相征战,连绵不绝。他们的衰亡就是因为他们太自由了,每个城都只顾自己的利益,全无大局观念。”
  梁啸目光闪动,却没有说话。他承认天子说得有道理,可见他所言不虚,确实对希腊历史做过一番研究,而且得出了自己的结论。不过,这并不代表他就赞成天子的观点。
  “希腊太远,山东六国的故事也许更容易理解一些。山东六国,齐楚赵魏,哪一个不是堪与秦相抗的大国?可是为什么最后统一天下的却是秦,而不是他们?若他们能团结一致,秦亡数矣,岂能等到秦始皇摧枯拉朽,称皇称帝。再说现在,若非天下一统,内无争斗,又岂能南平两越,北驱匈奴?”
  天子停住,吐了一口气,缓和了一下语气。“大一统有什么不好,难道非要以邻为壑,杀得你死我活才好?这种自由,得之何益,失之何损?”
  梁啸抬起头,抚掌而笑。“陛下高见,臣为天下贺。主父君,你虽然是赵国王室后人,如今却是大汉子民,难道不觉得陛下此论高明,当得一声赞?”
  主父偃愣了片刻,也跟着拍起手掌。
  天子有些意外,狐疑的看着梁啸。“你也这么觉得?”
  “陛下,臣从来不反对大一统。”梁啸笑嘻嘻地说道:“臣甚至可以毫不谦虚地说,臣奋不顾身,舍生忘死,正是为了陛下的大一统而战。若非如此,臣何至于年纪轻轻便落下腿疾?”
  天子释然,连连点头。梁啸的确没有反对过大一统,而且正如他所说,他一直在为他的大一统事业效力,几乎所有的对外征伐中都有梁啸的心血,不管他是亲自上阵厮杀,还是出谋划策。
  “那你为什么还要提倡希腊制度?”
  “陛下误会了,臣提供研究希腊制度,却不是提供希腊制度。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希腊的制度是石,可以攻我朝之玉,却不代表就应该取石而弃玉。陛下,你觉得臣说的对不对?”
  天子想了想,微微颌首。“这么说,倒是我想得简单了。那你指责秦始皇又是何意,难道不是与希腊制度相呼应吗?”
  “陛下,臣只是觉得过犹不及。秦政也好,希腊制度也罢,其实都走了极端。欲求长治久安,还须调和两者,取长补短,不使全无约束。就像河水一样,水太少固然不好,可是水太多同样不妥。欲使大河有益无害,就必须有稳固的河堤将河水限制在其中。一旦河堤崩溃,河水一泄千里,那就是害了。”
  天子沉吟不语,若有所思。
  “陛下为天子,统御群臣,抚育万民。若兄弟之间尚不能相容,臣等外姓之人又怎么能安心征战?互相猜忌,有理难明,弱者如河间王只能一死了之,强者又当如何?陛下希望大汉以内弱者皆如鸡犬,强者皆有异心吗?”
  梁啸拜倒在地。“臣愚昧,然感于陛下恩遇,不揣妄陋,冒昧进言,恳请陛下为千秋大业计,示天下以诚。俗云:兄弟同心,其利断金。陛下诚能集天下才俊之力,君臣同心,天下事,何足论?莫说两越匈奴,即便是万里之外,马蹄所至,皆为大汉疆土,能言之人,皆为陛下子民,岂不壮哉?”
第573章
选择
  深夜,未央宫,寝殿。
  殿中生着炉火,馨香弥漫,温暖如春,天子穿着便服,来回踱步。
  从梁家回来之后,他就一直一个人呆在殿里,不管是发怒还是沉思,都是一个人。他把所有的侍臣都赶了出去,独自在殿中咆哮、低吟、苦笑、叹息。
  开始的时候,他生气的是梁啸用心歹毒,绕了半天圈子,居然是为了限制皇权,限制几代先帝费尽心血,刚刚从军功老臣手中夺回来的权利。可是后来,他发现自己虽然有满腔抱复,却找不到诉说的人。就连他从民间捡拔出来的那些近臣也不可信,河间王刘德的奏疏呈送御前之后,他们就集体失语了。
  现在天子知道了,他们不是不懂,而是不愿意开口。其实他们心里想的和梁啸一样,但他们没有梁啸的胆量,只敢藏在心里,等别人出头。
  曾几何时,他以为自己拥有了一些真正的心腹,可是现在,他发现没有一个人可以交心。
  外朝的大臣不可信,身边的大臣不可信,就连宫里的女人都不可信。皇后一家对梁啸感恩戴德,窦婴出事,陈家的第一反应是去找梁啸。王美人的兄长接受了梁啸的茂陵产业,由一介庶民一跃成为坐拥千金的富豪,王美人的话不可信。卫子夫……还算是算了吧,卫青和梁啸情同兄弟。
  即使那些和梁啸没什么瓜葛的人,平时也没听过她们对梁啸有什么不满,倒是常听到一些赞誉之词。现在虽然缄口不言,但是天子清楚,她们内心里只会同情梁啸。
  天子忽然之间发现自己成了孤家寡人,真正的孤家寡人。未央宫里男男女女有上千人,他却找不到一个可以说知心话的人。这些人不是有求于他,就是怕他,不是说假话,就是说空话。唯一一个敢对他说真话的人在宫外,在未央宫对面的戚里,在冠军侯府。
  可是真话……真的很刺耳啊,他说的都是些什么啊,简直是胡说八道,不,是大逆不道。
  天子长叹一声,扼腕叹惜。人不可不学,梁啸有这么好的天赋,却说出这样的话来,只能归功于缺少学问。不过,这也没能怪他,像他这样出生庶民的人,有几个读过书呢。
  一提到学问,天子忽然愣住了。谁有学问?董仲舒有学问,他提出了天人三策。可是他被梁啸驳得哑口无言,言说灾异还自打耳光。淮南王有学问,可是他现在却更弦易张,放弃了黄老之道,转而研究起了不登大雅之堂的末技。刘德有学问,可是刘德自杀了。
  一想到刘德的自杀,天子的脑门上就全是密密麻麻的黑线。刘德自己是一死了之,却给他留下了无穷无尽的麻烦,怎么向诸侯王交待?
  天子越想越觉得崩溃,头痛欲裂。梁啸是给他出了一个主意,可他又不傻,岂能看不出这是一个诱饵。即使这个诱饵外面包围着征服天下的美好愿景,也掩饰不了这是一个诱饵的事实。
  殿外传来脚步声。
  天子抬起头,神情不悦。他知道自己现在思绪很乱,不宜见人,已经吩咐不接见任何人,这是谁这么大胆,居然敢抗诏?
  脚步声越来越响,而且很杂乱,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群人。天子更加不高兴,沉声喝道:“谁?谁在外面?”
  “我。”王太后出现在殿外,眼神严厉,又带着一丝丝心疼。
  天子心中一暖,随即又将这点软弱藏了起来。他太清楚他的母后了。母子情当然有,但是在她的眼里,他更是一个工具,一个可以帮王家、田家攫取利益的工具。
  母子相忌。天子脑海里突然蹦出四个字,心里不由得一惊,随即又感到一阵莫名的悲哀。不仅兄弟不能相容,就连母子之间也失去了最基本的信任。
  不过,当他看到王太后身边歪着脖子的田蚡时,那丝感伤随即不翼而飞,莫名的生出一股厌恶。田蚡原本长得就丑,现在又歪着脖子,怎么看都没有丞相的威仪,简直是一个街头无赖。和窦婴比起来,他差得太远了。
  “母后,这么晚了,过宫来,不知有什么事?”
  王太后上下打量了天子两眼。“听说天子从冠军侯府回来之后,心情不好,将自己一个人关在殿中。我很不放心,所以来看看。”
  天子笑笑,知道这话半真半假,却没有戳破。他将王太后请到正席上入座,自己坐了上首,却没有给田蚡赐座。田蚡尴尬的站在一旁,求助地看着王太后。王太后说道:“天子连自家舅舅都不相信,怪不得要被别人欺负呢。”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16/49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