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汉箭神(校对)第49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91/496

  梁啸不是粗率的人,两地相隔万里,他也不会赶这一时半刻,那么只有一种可能,这是他故意的。那么他为什么要这么做,他想得到什么?
  窦婴猜不出来,所以他也无法向天子解释。
  天子收回目光,瞥了窦婴一眼。“魏其侯看明白了吗?”
  窦婴眨眨眼睛,不紧不慢的放下军报,抚着胡须,无声而笑。“臣愚钝,只看明白了一点,最桀骜不驯的猎骄靡俯首称臣,梁啸征服了西域,天山南北的三十六国从此是我大汉的属国了。”
  “是真的吗?”
  “真与不真,最多一年时间就可以知道。猎骄靡若到了长安,还有什么可疑惑的呢?”
  天子眉梢轻颤,歪了歪嘴,想说什么,又放弃了。窦婴明显站在梁啸一边说话,他们之间不可能有什么默契。此时,殿外脚步声响起,曹时走了进来,卫青紧随其后,神态恭谨,宛若仆从。天子见了,眉头微蹙,一抹不悦从眼中一闪而过,随即恢复了平静,伸手示意他们入座。
  就在曹时看军报的时候,丞相韩安国、御史大夫李广、大行令王恢等人陆续赶到,得知梁啸击败猎骄靡,平定西域,他们都很高兴,可是一看天子脸色,又不禁心中暗凛,识相的闭上了嘴巴。
  主父偃、严安等人也先后赶到,一一入座。
  又过了一会儿,田蚡也赶到了。看到田蚡,韩安国、李广都有些意外。田蚡因病辞去丞相之位,在家赋闲已经有半年多了,一向深居简出,很少露面,今天怎么突然出现了。
  大殿中的气氛顿时有些异样,原本想表示祝贺的人也都闭紧了嘴巴,生怕一言不慎,惹来不必要的麻烦。窦婴看在眼里,忽然感觉到一种说不出的郁闷。在座的这些人基本上都比他年轻,可是看他们的模样,却个个像比他还老似的,一点朝气也没有。
  “西域大捷,乌孙俯首,和阗美玉有了保障,商路从此畅通无阻,这是一件大事。”天子正襟危坐,侃侃而谈。“西征的将士功勋卓著,不可不赏。如何赏,却要诸位拿个章程。西域遥远,一来一去便是数月,耽误得太远了,未免有伤士气。”
  天子轻笑一声:“平阳侯、长平侯,冠军侯平定了西域,这匈奴的事就得交给你们了,你们可曾做好准备?”
  曹时连忙欠身施礼。“启禀陛下,准备工作进展顺利,目前已经绘制了相关的地图,掌握了山川水土。只是……”
  “只是什么?”
  “只是联络朝鲜的事不太顺利。原本得到的消息说朝鲜王是商遗臣箕子后人,可是就我们现在得到的消息来看,至少有五十年前,朝鲜已经被燕人卫满征服,现在的朝鲜王姓卫。”
  “燕人卫满?”天子哼了一声,摇摇头。“原本五十年前就改朝换代了,我们却现在才知道,看来真是闭目塞听啊。”他转向窦婴。“魏其侯,看来你说得没错,我们的确应该鼓励年轻人出去走走,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圣人的文章再好,没有这些风土人情,难免失于空泛。”
  窦婴点头。“陛下所言甚是。”
  田蚡咳嗽了一声,打断了窦婴。“外出游历虽然有助于增长见闻,却也不宜过多,否则人心思动,非国家之福。陛下,大汉以农立国,一夫耕而七人有食,浮食之民太多,舍本求末,并非良策。”
  窦婴冷笑一声:“武安侯所言似是而非,臣不敢苟同。”
  田蚡怒了,反唇相讥。“还请魏其侯指教。”
  “游历的学子本非农夫,在不在长安都是浮食之民,区别只在于外出游历,走到哪里吃到哪里,留在长安,吃的却是从山东运来的漕米,并不是每个人都有良田万亩,有租税可食。”
  窦婴不屑的扫了田蚡一眼,转向天子。“陛下,臣以为现在外出游历的人不是太多,而是太少。长安周边有人口百万,远远超过关中能能供应的人口,每年需从山东漕运三百万石以补太仓之不足,若是加上商贾贩运,数量更是惊人。以一个士子,侍从一人,年食四十石计,有一万士子外出游历,且不说他们能增广多少见闻,仅是节省的粮食就有四十万石。”
  天子眉心微蹙。“这些细末之事,还是以后再说吧。”
  “陛下,这不是细末之事,而是根本。”
  “根本?”天子看看其他人,又把目光转回到窦婴脸上。“那你倒说说,外出游历士子的多少怎么就成了根本之事。方才你也说了,一万士子所能节省的粮食也不过四十万石左右。”
  “陛下,一万士子及侍从仅是吃就能节省四十万石粮食,如果再加上饮酒、吃肉,穿衣乘马呢?到目前为止,臣所知外出游历之人大多是富贵之家,他们平时混迹长安,随从又岂是一人,所费又岂止是年用四十石?以臣估计,这样的一个人在长安生活一年,所耗不下五百石。陛下不妨问问大司农,去年长安人口有多少变化,所耗用的粮食又有多少变化。”
  天子没有问丞相韩安国,也没有问大司农郑当时。窦婴一说,他就明白了。现在外出游历的士子以陈窦两家的年轻人为主,这些人在长安时锦衣玉食,肥马轻裘,一个人一年耗五百石的粮食算什么,他们的马一年吃掉的都不止这些。
  朝廷一年漕运三百万石,但那只是供应朝廷和各官署的,如果加上私人转运的粮食,这个数字至少要翻两倍。在这上面消耗的人力、物力肯定是一个大数目。但是天子此刻不想谈这些问题。他正准备派曹时、卫青出兵草原,彻底解决匈奴人的威胁,这时候谈粮食消耗,岂不是自找没趣。
  “可是,这与我们要讨论的事有什么关系?大军出征草原,可以就食于河北,不用转运至长安。”
  “陛下不想治河了吗?”
  天子一下子愣住了,脸色有些不好看。怎么又扯到治河上了?这个问题可不能回答,山东的大水还没有彻底解决,治河的事是关系到山东数百万百姓的大事,他就算心里不在乎,嘴上也不能不表示一下关注。
  “陛下,经过翻捡典籍,了解河水泛滥的情况,再与近几年的水文做对比,眼下虽然还没有确定的证据,但臣以为,河水泛滥与关中人口有很大关系。关中人口越多,山东水灾越频繁。”
  此言一出,众人面面相觑,怎么听都觉得这话有点不对劲。照窦婴这说法,那立都长安才是河水泛滥的根本原因?如果不是都城在长安,天下人又何必赶往关中呢。
  无数双目光看向了窦婴,其中就包括田蚡。田蚡看着窦婴,心中暗喜。窦婴这个老游侠口不择言,又要给他自己找麻烦了。
  天子沉着脸。“魏其侯的意思是应该迁都吗?”
  窦婴微微一笑,胸有成竹。他早就有了这样的想法,之所以一直没有公布,就是因为这件事棘手,涉及的问题太多。可是现在他不能不说了,水灾还没解决,天子又想出兵草原,这简直是胡闹。梁啸征服西域是不假,可是梁啸才带了多少人去?四百。曹时、卫青征服草原要多少兵?少了不能少,十万。
  这是一回事吗?
  窦婴站了起来,微微欠身。“陛下,臣斗胆,若说长安定都一日,水灾一日难以根治,陛下是迁都,还是不迁都?”
  天子怔住了,脸上红一阵白一阵。他没想到窦婴这么梗,居然毫不避让,一下子就把他堵在墙角里了。
  如果定都长安是山东水灾的病根,你迁不迁都?就算有一万个理由不想迁,天子也不能说出口。有些事可以做,不能说,这件事就是其中之一。
  窦婴目光炯炯的看着天子,不让天子有任何躲闪的机会。天子几次欲言又止,田蚡见了,立刻起身为天子解围。“这简直是信口开河,你有证据吗?”
  窦婴斜睨了田蚡一眼,轻哼一声:“武安侯想听证据?那好,待会儿,我会派人抄写一份文稿送到武安侯府中,还请武安侯指正。不过,在这里,我可以大致的说一下,看看我是不是信口开河。”
  窦婴侃侃而谈,将大河变迁史简要的说了一下。大禹治水的事太远遥远,只能当传说,也没有坚实的史实可以辅证,但是春秋战国的事却能大致说得清,像决河这样的大事,不管哪一国都不会不加以记载。
  宫里藏书丰富,不仅在普通读书人可以看到的秦朝历史,还有其他各国的历史,董仲舒花了几个月的时间,翻捡所有史料,将这些记录一一摘抄出来,并按年份进行排列。虽然还有些细节可能有待商榷,但从春秋战国开始,大河改道越来越频繁却是毫无疑问的。
  而这一点,联系最明显的就是秦对关中的开发和赵魏秦先后对河西的开发,随着大量人口迁入上党、河西一带,山东大河改道的时间间隔明显缩短。关中、河西人口的增加,与大河决口有着明显的关联。
  听完窦婴的论证,所有人都闭上了嘴巴。治河是关系到天子名声的大事,都城也是一国之本,谁敢轻易发言?不仅众臣不敢轻易说话,就连天子都不敢随便说话了。过了半天,他才强笑道:“这么说,多派士子外出游历,的确不仅可以增广见闻,还能减轻河患?”
  “陛下所言甚是,强干弱枝,天下英才齐聚长安,固然有利于陛下择优取贤,可凡事过犹不及,如果所有人都集中在长安,恐怕也不是好事。长安聚集了大量的人才,如果只是谈天说地,斗鸡走马,倒不如让他们游历天下,为朝廷耳目。陛下,治河之策能有今日之成果,可不就是梁啸游历四方才有的见识吗?”
  天子眉头一挑,心中暗笑。绕了半天,窦婴终于把话又绕回来了。
  不过,他什么也没说。大河决口的时候,天下汹汹,是梁啸出使南越,一举平定了闽越,逼降了南越,这才堵住了悠悠众口。又是他提出大河决口与天子是谁无关,帮他挡住了宗室对他的攻击。现在梁啸又以四百人出西域,平定了天山南北,稳定了玉石来源。这样的丰功伟绩面前,他如果说梁啸的不是,未免会伤了将士之心。如果将士厌战,就算曹时、卫青忠诚于他,这一仗也没法打啊。
  更何况,要想彻底平定西域,还要梁啸扼住匈奴人西逃之路,除非他派人代替梁啸。就现在的情况来看,别说找不到合适的人选,就算有,他也不能发出这样的命令。
  梁啸刚刚立了功,就剥夺他的兵权?这得多蠢的人才能做出的决定啊。
  天子是个聪明人,他可以故意不提梁啸的功劳,冷落他,却不会亲口说要压制他,授人以柄。
  “既然如此,不妨派一些人去西域。如果西域已经平定,万里通途,安全无虞。让这些士子们走一走这条路,也好亲身体验一下西征将士的不容易。魏其侯,你看如何?”
  窦婴微怔,随即慨然道:“臣虽老弱,也一直想看看新拓的万里河山。如能得偿所愿,死不足惜。”
第651章
猜忌
  天子怔了片刻,随即脸色通红。他拂袖而起,将一众臣子扔在朝堂之上。
  众人不知所措。窦婴低着头,思索半晌,轻叹一声,站起身,径直出殿。剩下的人更是茫然,不知道究竟发生了什么事,谈得好好的,天子怎么就突然发怒了?他们走又不是,留又不是,只得干坐着,最后把目光集中到了主父偃、严安等人的脸上。
  曹时强笑道:“主父君,严君,可有徐君的消息?陛下有意出兵,徐君是燕人,熟悉边地情形,又随冠军侯出征有功,我还希望能请他做监军呢。”
  田蚡见众人无视他,不禁心中恼怒。他假笑道:“平阳侯,你已经收集了那么多消息,还需要徐乐来给你带路吗?徐乐在西域立了功,颇受冠军侯器重,他恐怕未必愿意回长安了。嘿嘿,西域好啊,有美玉,有美人,还有美酒良马,去的人都乐不思归,更何况是远征漠北呢。”
  曹时心中一凛,强笑两声,没有接田蚡的话头。他已经听出了田蚡的意思,天子这是怀疑梁啸不愿意回长安复命,要在西域称王啊。如果真是这样,那这事可就有些麻烦了。放眼朝廷,如今风头正劲的将领中,谁敢说自己有把握击败梁啸?
  整个西域可以说都是梁啸一个人摆平的,大宛、大夏、月氏,都是梁啸的盟友,东方朔、李当户、李舒昀、郭武都是跟着梁啸征战而封的侯,换一个人去西域,谁能一呼百应。
  怪不得天子这么生气。
  不过,这有点捕风捉影了吧?梁啸的报捷文书刚到,天子就怀疑他有不臣之心,是天子心里一直就这样的担心,还是有人在天子耳边挑拨是非?
  曹时不由得看了田蚡一眼,脸色微沉。他站起身,向丞相韩安国等人拱拱手,也扬长而去。
  过了一会儿,李广也走了。
  又过了一会儿,卫青也走了。
  没多大一会儿,大殿中的人走了大半,剩下的人更加尴尬。丞相韩安国摇摇头,长长的叹了一口气,也起身离席。他出了大殿,走了两步,又停住了。他想了片刻,忽然转身,大步流星的赶往后殿。
  天子正在后殿发火,殿中侍候的人屏气息声,连敢咳嗽一声的人都没有。韩安国走到大殿门口,大声报进。天子听到韩安国的声音,立刻收住了怒气,大殿中一片死寂。过了片刻,天子走了过来,脸上的潮红尚未褪尽,神情却基本恢复了正常。
  他扬扬眉,笑道:“韩公,刚才一时腹急,走得匆忙,韩公不会怪我吧?”
  韩安国微微欠身。“陛下,人有三急,勉强不得,走得匆忙,总比失礼殿堂为好。不过,陛下乃一国元首,可要保重身体,千万不能大意。”
  天子眨眨眼睛。“韩公,我虽然贵为天子,其实也不过是一个普通人,和其他人并没什么区别。”
  韩安国摇摇头。“陛下所言,臣不敢苟同。臣是统兵之人,敢以军中事相比。将有五德,智勇仁智信,勇在智之后,就是说为将者不可失计,不能怒而兴师,不能愠而致战,否则必为敌所趁。将亦须勇,可这个勇不是匹夫之勇,而是有担当,特别是面临危险时不会乱了方寸,依然能保持冷静。”
  天子深吸了一口气,缓缓点头。他招招手,示意韩安国入殿,又命人赐座。韩安国入座,天子来回踱了几步,突然停住,目光灼灼的盯着韩安国。
  “韩公,你知道梁啸的家人不在豫章吗?”
  “不在豫章?”韩安国吃了一惊。梁啸上次被贬出京,他的家人全部走了,后来回长安,也是只有他一个人。出征西域,天子就担心他失控,一直犹豫不决,直到刘陵返回长安,成了人质,天子才放心的让他离开,其他人则还在豫章。
  如果梁啸的家人不在豫章,那情况就完全不同了。
  “那他们在哪里,什么时候离开豫章的?”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91/49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