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汉箭神(校对)第49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92/496

  “去了哪里,现在还不清楚,不过离开的时间倒是比较确定,就是翁主来京之前。”
  韩安国倒吸一口冷气。刘陵来京之前,也就是说梁啸出征之前,他就将家人转移走了。这是早有预谋啊。
  见韩安国一脸惊愕,天子长叹一声:“韩公知道我为什么这么生气了吧?不瞒你说,我刚刚收到这个消息的时候,我也很意外。朝廷对梁啸一向信任有加,他却如此做,实在让人心寒。魏其侯一向与梁啸走得近,他不可能不知道这个消息。他不仅一直隐瞒不说,现在还为梁啸开脱,甚至宁愿去西域,也不愿意留在长安,我……我实在是……”
  天子连连摇头,失望之极,恨得咬牙切齿。
  韩安国汗湿重衫,他迅速思考了片刻,俯身道:“陛下,会不会有什么误会?”
  “误会?”天子的眉毛扬了起来,眼神却冷了下来。
  韩安国看得分明,心头不禁一阵阵收缩。他定了定神,问道:“陛下可曾当面问过魏其侯?”
  天子沉默不语,过了片刻,他摇了摇头。
  “既然未曾问过,又怎么能肯定他一定知道?臣与梁啸也曾有并肩作战之谊,梁啸对臣一向恭敬,算是半师半友,可是若非陛下所言,臣就不知道此事。”
  天子盯着韩安国看了好一会儿,眼神阴冷。为了替窦婴开脱,韩安国自认与梁啸关系匪浅,他就不怕自己震怒,连他一并处罚吗?
  韩安国仰着头,迎着天子愤怒的目光,一声不吭。
  过了好久,天子吐了一口气。“韩公侠气,不让魏其侯。”
  “臣不敢当。”韩安国也松了一口气。“论侠名,首推魏其侯,其次冠军侯,其他人都不过尔尔。”
  天子眼神一闪,沉吟片刻。“这是何人所说?”
  “长安游侠儿都这么说。”
  “是么?”天子的嘴角微微挑起,意味深长。“怪不得魏其侯不惜为梁啸辩白,原来是英雄惜英雄啊。”
  “陛下不想知道为什么一向不肯服人的游侠儿们为什么会这么说吗?”
  天子沉吟片刻,见韩安国并无放弃之意,只得问道:“为什么?”
  “臣听说,梁啸在长安时,曾经说过一个为侠的标准。他说,侠有大小之分,一诺千金,义薄云天,不过是小侠,只有为国为民,才是大侠。”
  “为国为民,才是大侠?”
  “没错,心中有天下,愿意为天下苍生贡献自己的才智,必要的时候不惜牺牲,这才是真正的大侠。陛下,魏其侯当年为陛下之位,不惜冒犯太皇太后,这些年不顾老迈,一心为治河之事奔走,为山东受灾的百姓呼号,不惜与太后生隙,这样的人又岂是那些行小仁小义的游侠可比,所以称大侠。”
  天子眨眨眼睛,吸了一口气,又慢慢地吐了出来,颜色稍缓。细想起来,窦婴虽然有时候不知道进退,但他这辈子在大是大非上从来没有出过错,的确当得起大侠二字。
  韩安国暗自松了一口气,这才觉得后背凉嗖嗖的,全是冷汗。
……
  韩安国走进了窦婴的书房,看着四周堆满了书本的书架,韩安国忍不住笑了。
  “君侯现在可是长安城最博学的人了。不进这书房,我还不觉得自己有什么问题,一进这书房,我立刻觉得自己太粗鄙了,必须要求几部好书来滋养一下。”
  窦婴大笑,伸手将韩安国拉到书架前。“看中哪一部,随便拿,反正我要离开长安了,这些书也用不上。”
  韩安国拿起一部书,翻了两页,看似不经意地说道:“君侯真打算外出游历?想去哪儿?”
  “西域。”
  韩安国放下书,抬起手指,抠了抠眉梢。“这么说,梁伯鸣真的不打算回来了?”
  “他敢回来吗?”窦婴撇撇嘴。“仗刚打完,就有人在天子面前进谗言,等他回到长安,不知道多少人要在他身上取功劳。我怕他犯糊涂,所以要赶去西域提醒他。他这么年轻,没必要急着落叶归根,在外面多走走,免得有人惦记,多好。”
  韩安国叹了一口气。他本来以为窦婴不清楚这些事,这才敢在天子面前为窦婴求情,现在听窦婴这件意思,他应该早就知道,而且是故意为之。
  这可怎么劝?
  见韩安国为难,窦婴忍不住笑了起来。“长孺啊,我知道你的来意。想来想去,朝廷里也只有你有这样的资历和胆气,其他人要么不敢,要么不能,说起来,梁伯鸣一走,长安太冷清啦。”
  韩安国眼神一闪,没有说话,却点了点头。若论胆色,窦婴和梁啸这一老一少的确是少有的异类,窦婴不用说,在先帝时就是一个骨鲠之臣,梁啸虽然年轻,却有过之而无不及。在天子面前求战,已经成为一个传说。他离开长安之后,再也找不到一个这样的年轻人。
  有的只是卫青这样虽然能够统兵作战,却不敢在天子面前大声说话的奴隶。
  “有人进谗言,这不稀奇,天子有这样的想法,却着实让人很意外。”窦婴长叹一声:“统兵在外的将领,最怕君臣相忌,古往今来,良将往往不得善终,难道是良将都有不臣之心?很多时候是被逼出来的。梁伯鸣是什么脾气,你也知道。一旦这样的消息传到他的耳朵里,难保他不会做出过激的反应。”
  韩安国点点头。他思索片刻,又道:“君侯觉得他会有异心吗?”
  窦婴瞪了韩安国一眼,沉下了脸。“连你都这样想,他就是没有异心也只能有异心了。”
  韩安国闹了个大红脸,连连拱手陪罪。
  窦婴神色稍缓,又说道:“有没有异心,首先要看有没有这样的想法。梁伯鸣若是贪求名位,当年就不会来长安,他的师傅桓远是吴国旧部,他去吴国岂不方便?若是求富贵,他也没必要来长安,去淮南做王婿岂不更好?以淮南太子刘迁的能力,他至于如此步步维艰吗?”
  韩安国点头附和,却没有说话。
  “除了有没有这样的想法之外,还得看有没有这样的实力。没错,梁啸现在可以在西域称王,但仅此而已,他要想夺取更多的领地,却是妄想。李当户会支持他吗?河西四郡,就算敦煌太守郭文斌会支持他,其他三个郡的太守会支持吗?西域三十六国,听起来不少,其实实力有限,他根本不可能组织起能威胁到大汉的远征。充其量,不过是他夺取的河西、西域罢了。如果是这样的话,他除了一个王的虚名,还能得到什么?”
  韩安国再次点头。梁啸的确不是那种为了虚名而招祸的人,他在西域作威作福有可能,称王却不怎么可能,天子的担心实属多余。
  “君侯知道梁伯鸣的家人去哪儿了吗?”
  “梁伯鸣的家人?翁主在长安,其他人在豫章啊。”
  韩安国盯着窦婴看了半天,这才摇摇头。“不,除了翁主还在长安之外,他的家人并不在豫章。天子得到消息,早在他出征之前,他的家人就离开了豫章,不知去向。”
  窦婴愕然,半晌才苦笑一声,说道:“我明白了,这两人是谁也不相信谁。天子怕梁伯鸣尾大不掉,梁伯鸣也怕天子鸟尽弓藏,所以翁主不到长安,天子不肯让梁伯鸣出征,梁伯鸣也棋先一着,直接送走了家人,只留下翁主一人在长安。哦,不对……”
  窦婴忽然一拍脑袋。“不对,不对,梁伯鸣当初不肯出征,他甚至不愿意升二千石,翁主来长安,恐怕也是翁主的打算,并非他的本意。”
  “那他的本意又是什么?”
  “哼哼……”窦婴冷笑一声:“这才还看不出来?他这是打算归隐啊。原本想隐于庐山,不可得。又想隐于朝廷,亦不可得。如今嘛,只能隐于西域了。”他瞟了韩安国一眼。“你信不信,用不了几个月,他请辞的奏疏就会送到长安。嘿嘿,我看朝廷到时候如何处置。”
  韩安国恍然大悟,不禁哭笑不得。
第652章
野望
  朝廷可以不让某人入仕,但从来没有强迫某人入仕的权力。无赖如汉高祖刘邦,请商山四皓而不成的时候也只能叹口气,自我解嘲一番,并无强行绑了来做官的道理。
  不仅可以辞官,而且非常方便,梁啸甚至不需要回长安,只要将印信留下,他就可以随时走人。他的副将或官属自会将情况上报朝廷,请朝廷做出安排。在继任者到位之前,相关事务自由副将或者官属处理。以眼下这个情况,当然是交给徐乐。
  没错,大汉辞职就是这么任性,连辞职信都不用写。
  可是如此一来,朝廷的麻烦就大了。没有了梁啸,徐乐能不能稳住西域的形势且不说,朝廷的脸面往哪儿搁?四百骑西征,平定了整个西域的传奇名将,转眼就辞职隐退了,这算怎么回事?肯定是朝廷猜忌梁啸,卸磨杀驴,逼得梁啸不得不年纪轻轻的就退隐啊。
  虽然这是事实,可影响实在太坏。如果朝廷如此凉薄,以后谁还肯为朝廷效命。
  听到韩安国的回复时,天子的心情来了个大逆转。之前他担心梁啸占据西域,尾大不掉,现在得知梁啸可能弃官归隐,他又担心起自己的名声了。梁啸平定了西域,他正准备腾出手来出兵草原呢,如果出了这档子事,士气必然大受影响。
  想到曹时到现在都没有进宫,天子心里很不是滋味。
  “韩公,我该怎么办?”
  来见天子之前,韩安国已经反复权衡过利弊,此刻见天子发问,他立刻说道:“陛下觉得冠军侯最有可能采取哪种举措?是自立为王,还是自免归隐?”
  天子眼神闪烁,想了好一会儿,难以决断。
  韩安国又问道:“陛下希望冠军侯闲云野鹤,悠游八极,还是希望他回长安辅佐陛下?”
  天子不假思索地笑道:“当然是希望他回长安。”也许是觉得自己说得太直接了,他又解释道:“国家正当用人之际,梁啸胸有大局,常在左右,可以匡补我的阙失。历练数年,也能助韩公一臂之力,正如当初在河南一般。”
  韩安国连连点头。“陛下所言甚是。梁啸才高而善战,若为大臣,可以辅佐陛下以致圣朝。若为野人,则难免为人所惑,成为国家的隐患。不过……”韩安国突然停住了,似笑非笑的看着天子。天子被他看得心虚,掩饰地强笑了两声,韩安国又说道:“梁啸为人粗鄙而少礼,多有冒犯陛下之处,此刻又自处嫌疑之地,恐怕是不敢回来的。”
  “不敢回来?”天子品味着韩安国的话,渐渐明白了韩安国的意思,心里涌起一阵恼怒。他当然明白韩安国在说什么,无非是张汤案的进展。
  张汤关在廷尉狱里已经将近两年时间,但两次秋决,天子都否决了廷尉寺的意见。窦婴印行报纸,让天下士人讨论法治的优劣,无非是想借助民意,对法家进行清算。张汤不仅要死,而且要死得清清楚楚,不能一死了之。用窦婴的话说,要让所有的廷尉都像张释之一样,依法行事。
  可天子并不希望如此。张释之之所以成为窦婴宣扬的对向,是因为他不肯阿附天子之意。如果所有的廷尉都像张释之一样依照律令断案,以后谁还把天子当回事。
  什么叫律令?前朝天子所言为律,本朝天子所言为令,法家之法本来就是王者之法。
  这就是天子一直拖着这件事没办的原因。张汤死不足惜,但是这个惯例不能开,否则他就成了傀儡。
  拖了两年,现在怕是要见分晓了。天子看着俯身拱手的韩安国,心中涌起一阵悲哀。窦婴这个一直对朝廷忠心耿耿的老臣要限制君权,韩安国这个百官之首的丞相也要限制君权,他们和梁啸内外勾结,想逼朝廷就范,其心可诛。
  “朕再想想。”天子摆了摆手,拂袖而去。
……
  梁郁站在门口,看着正伏案而书的刘陵,眼神有些犹豫。
  “进来吧,站在门口干什么?”刘陵头也不抬地说道。
  梁郁轻叹一声,迈步进了屋,站在刘陵身后,目光越过刘陵的肩头,看了一眼刘陵写的东西,轻声笑道:“嫂嫂这是想阿兄了,写家书?”
  “是啊,离别一年,他没家书回来,我总要写封家书去,要不然岂不生份了。”刘陵搁下笔,恨声道:“他自然自在,不仅有大宛公主母子陪着,听说还有一个什么阿留苏的未亡人,处处留香,哪里还记得长安。”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92/49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