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行三国(三国小霸王)(校对)第103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035/1332

  “捕鱼能充军粮?”高干不屑一顾。
  “别说元才兄不信,我也不信,但魏王主动撤出兖州却是事实,现在兖州只有董昭率领的三万冀州军和兖州本地部曲。总而言之,形势不容乐观。”
  高干冷笑道:“魏王撤出兖州是不是失策,稍后再说,曹使君本是袁氏旧部,为什么不与魏王合兵,反倒与魏王交战,耽误了时间?若他为魏王前锋,进攻豫州,何至于有今日?”
  曹仁反问道:“兖州的事,曹使君说了算吗?”
  高干顿时语噎。他就是兖州人,太清楚兖州世家的想法了,他们怎么可能对阉竖之后的曹操父子心悦诚服,他们只是希望曹操父子能保兖州平安而已。袁谭曾任兖州刺史,但后来在任城大败,兖州世家对他没信心了,又不肯与孙策翻脸,曹昂就算想投降袁谭也未必能如愿。
  兖州人自己把自己折腾死了。
  “兵者,合则利,分则伤,这样的教训已经太多了。”曹仁感慨不已。“我们如此,孙策父子也是如此。恕我直言,你们能坚持到现在固然不易,却不能放松。孙坚善战,但他和孙策相比还是略逊一筹,充其量和孙策麾下九督相当。若孙策平定中原之后,亲率大军南征,海陆并进,你们还能不能守住交趾,我真是很担心。元才兄,当三思啊。”
  高干心里咯噔一下,嘴上却不肯服软。“孙策就算平定了中原,还有关中、并州,岂能亲率大军南下?”
  “元才兄以为,是太行山高,还是五岭高?”
  高干一怔,无言以对。
  “孙家起于江东,丹阳兵号称天下精锐,孙策练兵有方,论步卒和丛林作战,天下无对。周瑜、黄忠两路出击,几乎无人可敌。若不是中原大战,益州早就被他们攻克了。蜀王忧心忡忡,亟须与元才兄联手,以解燃眉之急。”
  高干打量着曹仁,心中暗喜。他本来是向曹仁求援的,一直犹豫着怎么开口,既要请曹仁出手,又不能受制于曹仁,现在曹仁反向他请援,这件事性质就变了,双方成了平等的盟友,至少不用担心受制于人。
  “子孝,蜀王有什么计划?”
  曹仁却没有急着说,他摩挲着膝盖,沉吟了半晌,才说道:“你们和吴巨的关系如何?”
  高干再次警惕起来。“尚可。”
  “苍梧郡还在他手中吗?他能纠集多少士卒?”
  高干犹豫了好一会。“这个……不太清楚。去年春,我们退守交趾,与他联络就不多了。听说孙坚派黄盖进攻苍梧。你想必也知道,黄盖是零陵人,随孙坚起兵于长沙,熟悉山林作战,手下将士又多精悍之辈,吴巨想战胜他恐非易事。”
  想到吴巨和苍梧郡,高干心中悔意更浓。他和刘繇刚到交州的时候,曾得到吴巨的帮助,一度打得有声有色,杀死了朱符,即使孙坚入交州后,他们也曾险些斩杀孙权,可是后来和吴巨发生分歧,各自为战,这形势就越来越不妙了。如今吴巨的苍梧固然丢失大半,他们也被孙坚打得狼狈不堪,只能向曹仁求援。
  合则两利,分则两伤,的确是至理名言啊。形势如此,如果还不能团结一致,一旦孙策率兵赶到,他们只会被孙策各个击破。
  曹仁冷眼看得清楚,心中暗喜。受益于戏志才建立的情报系统,又有李恢等人的帮助,他对刘繇、高干和吴巨之间的关系非常清楚,只是为了让高干自己明白这一点,这才做了很多文章。如果高干、刘繇还是以世家、名门自居,不愿意认清现实,合作是没什么意义的,他只能选择武力兼并。
  武力兼并显然不是上策,一是自己难免有所损伤,二是时间消耗不起。周瑜已经深入犍为,如果短时间不能在荆州南部发起进攻,动摇他的后方,一旦周瑜进入成都平原,有机会就地取食,这一战就危险了。
  凡战,攻心为上。现在看来,李恢的这个计策基本达到了预期的效果。戏志才说得没错,这是一个人才,要想在南中站稳脚根,首先要用好李恢。
第2171章
蜀中事
  高干在交州折腾了几年,早就筋疲力尽,如果不是不服刘繇揽权,也许他早就放弃了。
  袁绍都死了,还折腾个什么劲?袁谭就是孙策的俘虏,凭他还能转败为胜?冀州世家是什么德行,他太清楚不过了。他们关注的从来不是袁家父子的死活,他们只关注自己的利益。事到如今,大势已去,只要孙策稍微让一步,保证冀州世家的利益不受损,冀州世家会把袁谭捆起来送给孙策。
  在曹仁的攻心战术下,高干很快就沦陷了。他沉湎于中原的美酒美人,满足于乡音儒学,心醉于眼前的湖光山色,他愿意留在滇池做一个联络人,将交趾郡留给刘繇。
  按照曹仁的要求,他给刘繇写了一封信,解释了曹操的战略意图,希望刘繇能与吴巨联手,配合曹操的攻势,对零陵、桂阳展开攻击,骚乱周瑜的后方。与此同时,他还给许靖等人写了一封信,蜀王求贤若渴,益州安定,你们来益州吧。
  高干对曹仁说,许靖和许劭闹得很不愉快,早就想离开交趾了。只要蜀王邀请,他肯定会来。
  曹仁欣然同意。
  信使带着高干的书信,在滇池登船,一奔苍梧,一奔交趾。
  与此同时,曹仁给驻扎在符节的曹操送了一个消息,南中已经基本平定,高干也接受了建议,即将率南中蛮兵北上,夹击周瑜。
  ……
  符节。
  江风轻拂,曹操坐在楼船上,遥望远处刚刚泛出一抹新绿的大山,感慨万千。
  天子战败,又莫名其妙的死在定陶,以庶人礼下葬,如今长安暗流涌动,天下无主,谁也猜不透形势会怎么变。法正去了长安,能不能如愿掌握朝政,他心里没有底。
  计是陈宫定的,法正主动请缨。事实上,除了法正之外,他也没有更好的人选。他在朝中做过官,但那些自命清流的老臣是看不上他的,哪怕他现在已经封了王,在他们眼里,他还是阉竖之后,浊得不能再浊的浊流。
  浊流又如何?孙策也是浊流,但他有实力,根本无需在意别人的看法,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推行新政。曹操很羡慕这种状态,他也想在益州效仿,但他做不到。他需要益州世家的支持,不能强夺他们的土地,只能实行军屯,保证大军的供给不受制于人,至于其他的,只能因地制宜。
  有了军队,他才能保证自己的独立性,才能阻击周瑜、黄忠的进攻,斩断孙策企图伸入益州的手。
  周瑜就在那片大山里,已经有大半年,一直没什么动静。他甚至开始怀疑周瑜会不会是拥兵自重,逗留不前,可是一想那穷山恶水,再想想周瑜的出身,又觉得不太可能。
  那就只剩下一种可能:牵制他的兵力,让他无力北顾,为黄忠创造机会,切断益州与关中的联系,断绝他染指长安的梦想,将他困在益州,步公孙述后尘。益州虽富庶,毕竟只是一州,自守有余,进攻不足,一旦孙策平定天下,益州除了投降也没有什么选择。
  孙策真是看得起我,派两个最善战的都督夹击我。曹操拍着大腿,心情复杂。与这样的人并世不知道是幸运还是不幸。他们父子两人先后被迫离开兖州,来到益州,这益州会是最后的归宿,还是要继续流浪?
  再逃,就得进山和羌人一起去放羊啦。
  曹操转头看了一眼西侧。据说极远之处便是高耸入云的昆仑,众神所居,终年积雪,云遮雾绕,也不知道有没有凡人可以居住的地方。过些天,应该问问卢夫人。
  一想到卢夫人,曹操的心情更加复杂。自从张鲁会巴郡太守,卢夫人赶去与他会和,发动天师道众阻击黄忠,他已经有大半年没看到卢夫人了。他知道卢夫人在躲着他,不仅是个人原因,还有天师道的未来。辛评收到消息说,卢夫人派人去了建业,与太平道的于吉、浮屠道的严浮调都有联络。
  这可是大问题。卢夫人不愿意保持联络,最多是少了些床笫之欢,可若是天师道有什么动摇,那却是决定他能不能在益州立足的大事,不能有丝毫大意。不论是屯田还是军中,天师道众都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希望许攸能看好张卫,别让卢夫人母子彻底失控。
  曹操心中烦闷,一口怨气堵在心口,不快不快。他正准备叹息,身后有脚步声响起。曹操转头一看,将涌到嗓子眼的怨气生生咽了回去,脸上浮现出灿烂的笑容。
  “仲治,走得这么急,是有好消息?”
  辛评快步上了飞庐,匆匆向曹操行了一礼。“大王,有好消息,也有不好的消息。”
  “哦?”曹操将辛评拉到席前,按着他的肩膀,让他坐下。“先说好消息。”
  “安南将军与高干见了面,达成协议,高干留在滇池,并写信与刘繇,传达大王结盟的意愿。安南将军说,他还邀请许靖等人来益州。”
  “许文休也在交趾?甚好,甚好。没有了高干作梗,以刘繇的能力,集结兵力,或可与孙坚一战。”
  “是啊,高干名不副实,才具不足,当初真不该让他去豫章。”
  “过去的事就不说了,引以为戒吧。再说不好的消息。”
  “二王子被孙策俘虏了。”
  曹操皱了皱眉,沉吟片刻,随即又道:“丕儿不过是个孩子,想必孙策不会为难他。不管怎么说,我们都是姻亲,杀了丕儿对他没有意义,他不会这么干的。”
  “话虽如此,可若是法孝直伤害了杨修,那情况就不一样了。”
  曹操一惊。“杨修怎么了?”
  “法孝直得手了,大年初一那天困住了杨修。只是杨修自恃高门,不肯假以颜色,怕是难免和法孝直有冲突。万一……”
  “什么时候收到的消息?”
  “刚刚。”辛评前两天就收到了消息,只是不想看着法正得意,这才拖了两天,想等一个曹操心情不好的机会上报。今天机会就来了。关系到曹丕的性命,曹操不可能不着急。“关中形势紧急,几条栈道都有双方细作出没,消息传递得很慢,耽搁的时间比较久。”
  曹操没吭声。他知道汉中的情况危急,如果不是卢夫人发动板楯蛮助战,黄忠早就突入汉中的平原区,双方的细作已经杀红了眼,每天都有伤亡,消息慢一点也正常。辛评的提醒有道理,杨修出身高门,一向自负,他不会看得起法正的,更看不起法正的手段,言语间有冲突在所难免。曹家和孙策有姻亲,杨家也有,而且杨修本人身为大将军长史,他如果有什么意外,孙策会毫不犹豫的杀掉曹丕,为杨修报仇。
  甚至不仅是曹丕。
  “丕儿一人不足惜,但杀杨修却没什么必要。你想办法通知孝直,让他不要中了杨修的计,谨慎行事。”
  辛评应了一声,起身正准备走,又被曹操叫住了。“仲治,你曾在冀州多年,对田丰、沮授都很熟悉。依你之见,他们会向孙策称臣吗?”
  辛评想了想。“除非孙策能保留他们的田宅产业,或者包围了邺城,胜负判然。”
  曹操眨眨眼睛。“那好,你用最快的办法传信冀州,让他们尽可能多坚持一段时间。若刘繇、吴巨能攻入零陵、桂阳,孙策的主力就不太可能去冀州了。”
  “喏。”
  “还有,刘子台联络上了吗?”
  “联络上了,不过刘子台还有些犹豫。他对孙策畏惧得很,不敢举事。”
  “蠢材!”曹操骂了一句。“兄如虎,弟如鼠,真让人不敢相信他们是一母所生的亲兄弟。”他瞅了辛评一眼,又道:“还是你们兄弟好,一个难为兄,一个难为弟。”
  辛评原本有些尴尬,觉得曹操意有所指,现在听曹操将他们兄弟与陈氏兄弟相提前论,松了一口气,又觉得不好意思,连忙谦虚了几句。“我们兄弟岂能与先贤相提并论。”
  曹操摇摇头,站起身,走到飞庐边,双手撑着栏杆,吹着江风,忽然心生豪气。“仲治,你可不能这么说,岂不知孙策之论乎?后生可畏,若子不如父,后不如先,如何才能进步?圣人之言不足畏,师法、家法皆可弃,不唯师,不唯书,唯道是从。如此,方能去伪存真,积跬步而致千里。”
  辛评皱了皱眉,没吭声。他不是法正,对这些大逆不道的言论没什么兴趣。
  曹操没听到回音,心里暗自惋惜。辛评终究还是保守了些,又没有与孙策直接对阵的经验,根本不知道自己要面对的是什么人,连陈宫都比他开明些。
  “你最近和佐治有联络吗?”
  “有的,不过从来不谈公务。”
  “这很正常,避嫌嘛。不过学问之类的总可以谈吧,有什么新知卓见?”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035/133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