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行三国(三国小霸王)(校对)第103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036/1332

  辛评咂了咂嘴,有些苦笑。辛毗的确给他写过信,也谈过学问,但辛毗的意思也绝不是仅仅谈学问,更是劝他弃蜀归吴。辛毗以自身经历为例,力证曹操不是孙策的对手,天下归吴是大势所趋,区别只在于五年还是十年。这些话,他怎么对曹操说?
第2172章
离别泪
  见辛评顾左右而言他,曹操也有些怏怏,说了些公务,便让辛评忙去了。
  他不由自主地想起了戏志才。如果戏志才还活着,他会轻松得多。法正和辛评分担了戏志才的事务,却不能精诚合作,还互相拆台,这让他很费神。他不用查都清楚,辛评肯定匿着法正的消息不报,直到今天才说,就是不想让法正立功。这人的心胸未免狭隘了些。难怪辛毗能与陈群等人齐名,辛评却无缘其间。他们兄弟之间的差距也许不如刘繇、刘勋那么大,却也不可忽视。
  曹操在飞庐上来回踱着步,考虑着如何寻找更合适的人选来分担甚至代替辛评的事务。可供选择的人选并不多,一是蜀中人才本来就不多,二是他不得不平衡不同派系的利益,尤其是要保证中原人的利益,毕竟他也是中原人。失去了中原人的支持,他迟早会被蜀中人架空。
  曹操想来想去,觉得还是借鉴孙策的经验,多起用年轻人。年轻人功业心强,成见少,不仅易于接受新知识,也更容易接受他这个外来者,不会有那么严重的本土观念。
  想法刚冒出来,曹操又不禁叹了一口气。说来说去,还是要学孙策,却又学不到位。这么下去,如何才能战胜孙策,重整河山?他想到了曹昂。曹昂离开兖州,来到益州之后,他们父子交流了多次,曹昂坚持不与孙策为敌,说是信守诺言,但曹操总觉得他是被孙策击溃了信心,不敢与孙策对阵。
  他将曹昂留在成都,坐镇后方,希望过一段时间曹昂能缓过来。但他又有一种感觉,曹昂也许永远都无法恢复信心,能不能战胜孙策,还要看他自己。他今年四十六了,还能活多少年,来得及为曹昂兄弟打下一片江山吗?
  如果吴王后生下了嫡子,又该怎么办?
  曹操心烦意乱。曹昂来到益州,一方面增强了他的实力,陈宫、于禁、乐进等人都是难得的人才,另一方面也增加了不少麻烦,吴氏兄弟就非常警惕,更加迫切的希望吴王后能生下嫡子。吴王后与曹昂年龄相当,不可能让曹昂奉她为母,生一下属于她自己的嫡子就成了最好的选择,据说吴班最近和青城山走得很近,很可能是想求广嗣之方,也可能是想争取天师道的支持,为将来争嫡做准备。
  一想到这件事,曹操就有些后悔。如果当初没有娶吴氏,而是让曹昂娶了这个女人,也许就不会现在的麻烦了。一时不慎,后患无穷啊。
  “大王,那边有船,可能是娄关来的。”身边的彭羕忽然提醒道。
  曹操顺着彭羕的手向前看去,只见宽阔的江面上,一艘小船正逆流而上。现在刮的是西北风,船没有举帆,用的是桨力,逆流顶风,虽然水手很卖力,速度却不快。
  “永年,吴军战船的秘密查到了没有?”
  “没有。”彭羕摇摇头。“吴军看得很紧,不让任何人接近他们的战船。那个荀攸阴险得很,我们收到的情报都是假的,看起来不错,花费了人力、物力试制,没有一个能用的。”
  曹操咂了咂嘴。他知道荀攸,那人虽然话不多,却是个聪明绝顶的人物,有他为周瑜主持情报,就算戏志才在世的时候都没占着便宜,辛评就更不行了。蜀中也没有优秀的工匠,想凭着细作看到的粗略信息仿制出新技术,着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原本李譔倒是个合适的人选,可惜他迟了一步,李譔父子举家迁到南阳去了。
  在曹操的遗憾中,小船接近了水寨,一个信使上了楼船,向辛评汇报。时间不长,辛评又上来了,手里拿着一份情报。不出彭羕所料,情报是娄关传来的。娄关是一座新建的关,建在娄山上,安乐水(赤水河)畔,南行百里便是周瑜所驻的牂柯郡的鄨县(今遵义),再往南百余里,就是周瑜大军驻地,是周瑜出山进入平原地带的必经之地,由夏侯惇、张任等人镇守。这个消息就是夏侯惇派人送来的。
  消息的内容很简单,周瑜正在集结人马,有出兵侵扰的可能,希望曹操能做好接应的准备。
  曹操掂着薄薄的纸,心情却沉甸甸的。时间这么巧,会不会是周瑜感觉到了什么,要先发制人?如果是这样的话,曹仁可能就危险了。在丛林战中击败主动来攻的曹仁,显然要比攻破夏侯惇、张任把守的娄关更容易。
  “联络安南将军,让他小心些,不要中了周瑜的计。”
  ……
  ……
  大竹山。
  群山环顾,茂密的竹林从岭上一直沿伸到谷中,潺潺的溪水在竹林中穿行,汇成小河,哗哗的流淌着,奔向远处的山谷。山谷两岸的稻田中,初生的稻苗绿油油的一片,随风摇摆。山坡上,几只牛正悠闲自得的吃着草,不时抬起头来,哞哞的叫上两声。
  溪边的空地上琴声幽扬,周瑜穿着一身洁白的便装,坐在一块大青石上,修长的手指拨动琴弦,欢快的琴声如溪水一般流淌而出。一群半大的孩子团团而坐,有的随着琴声摇摆,有的轻声哼唱,有的什么也不做,只是痴痴地看着周瑜,被同伴取笑也只是红着脸,不肯挪开半刻。
  这些都是附近山岭上的孩子,在周瑜建立的学堂里读书、习武。周瑜公务得闲时就会来到学堂,或是教他们读书,或是教他们习武,或是和他们一起弹琴唱歌。他相貌英俊,文武双全,为人温和洒脱,深得孩子们喜爱,即使是最不喜欢学习的孩子,到了这两天也会尽力赶来。
  今天他弹的是一首改编的曲子,是一个苗家姑娘唱给他听的,经过他改编之后,原本的山歌不仅保持了质朴,又多了几分大气,仿佛一个山野姑娘学会了化妆,越发美丽,含羞带喜的俏立在竹林之中,等着情郎来相会。孩子们听得如痴如醉,几个年岁稍大,已经情窦初开的少女更是芳心乱动,不能自己。
  魏延从远处快步走来,见此情景,远远地停住了脚步,免得打扰了周瑜弹琴。即使他对琴艺没什么兴趣,也知道这样的机会难得,诸事俱备,大战将起,周瑜马上就要出征,也许半年,也许一年,也许一辈子都不会再来这里。这些苗人家的孩子以后再想听到周瑜琴声的机会实在不多。
  周瑜看到了魏延,却什么也没说,从容自若的继续弹奏。
  一曲终了,琴声在竹林间袅袅不绝,孩子们一动不动,沉浸在琴声中不能自拔。
  魏延放轻脚步,走到周瑜身后,俯身附在周瑜耳边,轻声嘀咕了几句。周瑜点点头,朗声笑道:“孩子们,听完了琴,我们跳舞吧。我们即将出征,就送一曲送别的舞,好不好?”
  “将军要走了吗?”孩子们有些慌张,互相看看,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将军,你还会回来吗?”
  “会的,我一定会回来的,只是不知道需要多久,也许半年,也许一年,也许十年。不过没有关系,学堂会一直办下去,你们好好读书,将来去成都,去洛阳,我会在那里等你们。如果你们有人想从军,说不定我们还可以并肩作战。”
  “我要从军,我现在就要从军。”一个黑黑的半大小子冲到周瑜身边,大声说道。
  “你还小,至少要像他一样高,你才能上阵杀敌。”周瑜摸摸他的头,指着魏延笑道。“小黑,好好读书,将来和魏家兄长一样,到我身边做侍卫,好不好?”
  “将军,你怎么知道我叫小黑?”小黑两眼放光,紧紧的拽着周瑜的袖子。他才七岁,刚到了上学的年纪,报了名,还没有开始读书,却混在一群学生中,经常来听周瑜弹琴。因为怕被人赶走,他一直躲得远远的,没想到周瑜不仅看到了他,还知道他的名字,欣喜不已。
  周瑜大笑,旁边的孩子也笑了起来。“小黑,将军如果不知道你,你今天能报上名吗?你以为这学堂是好进的,那么多比你大的都没报上,偏偏你报上了。这都是将军看你可怜,专门给你留的名额呢。”
  小黑害羞的摸摸脑袋。他还不知道这些事。不过他知道伙伴们说的不假,想到学堂读书的人很多,学堂接收不了那么多人,优先接收十岁以上,能够照顾自己生活的。按理说,他本来是没有机会的。
  “好了,你们都比小黑大,以后要关心他,多帮他。”周瑜和孩子们一一告别,孩子们不舍,一一上前与周瑜见礼,胆子大的还抱了抱周瑜,不舍的泪水沾湿了周瑜的胸口。虽然只有半年时间,但他们已经喜欢上了这位英俊的少年将军,突然之间又要分别,很多人都接受不了,哭得稀里哗啦。
  一个少女拍起手掌,踏着步子,扭动腰肢,唱起了歌谣。
  “山色青青哟,鸟儿高飞。溪水哗哗哟,鱼儿潜游。道路长长哟,马儿嘶鸣。亲爱的将军哟,将要远行。妹妹的心儿哟,空落落的疼……”
第2173章
和而不同
  荀攸站在高位,俯瞰山谷,神情怡然。
  在这里驻扎了大半年,荀攸喜欢上了这里。群山环绕,风景宜人,夏无酷暑,冬无严寒,离成都平原三五天的水路,不远不近,是个隐居的好地方。
  不过,此时此刻他更惊叹于孙策的先见之明。这片群山之中随处可见被当地土著称为坝子的土地,说大不大,说小不小,配合中原的农耕技术,方圆三十里之内,供养三五万大军不成问题,再多就有些困难。孙策好用精兵,周瑜此次出征,包括工匠在内,总兵力也就是三万多人,他们的到来不仅没有给当地的土著带来沉重的负担,还有一定的余力筹建学堂、工官,在满足自身需要的同时还能施恩于民。
  没有额外的负担,还能带来不少利益,他们很自然地得到了当地人的拥护爱戴——周瑜成了无数土著少女心中的完美情人只是代表之一,军中将士、匠师也普通受到欢迎——这些熟悉地形的土著主动承担起斥候的任务,帮他们打探消息,不少青壮更是直接从军参战,全军战力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如果兵力再增加两万人——对于进攻益州来说,即使是一部,五万人马也是必需的——情况可能就截然相反了。筹集粮草的范围要扩大,消耗会成倍增加,土著会不堪重负,对他们的到来心有怨言,甚至可能引发反抗,一旦兵戎相见,哪会有如今的军民鱼水情?
  大军行于重山峻岭之间,且耕且战,居然还能自给自足,几乎不用后方运送补给,这的确是一个奇迹。如果当年马援能照此办理,他也许不会马革裹尸。不过谁又知道呢,纵使英明如光武,恐怕也不会放心马援率领数万大军经年累月的驻扎在重山之中,任他自行其事吧。
  即使大度如孙策,对周瑜也不可能毫无保留的信任,要不然不会安排贺齐、祖郎为副将,不过孙策能做到这一步已经难能可贵。至少到目前为止,贺齐、祖郎在明面上没有和周瑜发生过原则性的冲突,所谓分歧都局限于战术战法上。
  或许孙策真的希望周瑜能远征天竺?
  “公达,准备作诗么?”周瑜沿着竹林间的山路走了上来,见荀攸看着山谷出神,朗声笑道。
  荀攸收回心绪,躬身施礼。“都督,我可没有那样的雅兴,只是离别在即,忽然有些舍不得。”
  “喜欢这里?”
  “喜欢。”
  “我也喜欢。”周瑜与荀攸并肩而立,饱览山色。“将来天下太平,你我一起求大王赐封于此,在这儿隐居吧。”
  荀攸笑笑。“只要能在此终老,封不封的也无所谓。况且你我愿意隐居,子孙未必愿意。他们也许更希望跟着大王或者嗣君横行四海吧。”
  “哈哈,还是公达看得远。那就让子孙们受封,我们隐居,在这山里建一座小院,教三五小儿读书习武,闲来便扶杖而游于山水之间,岂不乐哉?”
  两人相视欣然。荀攸沉默了片刻。“明年我就知天命了。平定益州之后,我就考虑退隐。都督正当壮年,还要再等些年,不能辜负了这一段难得的君臣缘份。”
  周瑜一声轻叹,却没有多说什么。他知道荀攸心思深沉,即使他们共事多年,他也没有真正搞懂荀攸的心里究竟在想什么。但他有一点可以肯定,荀攸说要退隐,绝不是故作散淡,他是真有这个打算,提前通知他,以便他有时间挑选接任的军谋人选。大战在即,是最能体现军谋们能力的时候。
  荀攸也没有再说这个话题,招了招手,一个年轻参军取过一份地图,用准备的石块压好。荀攸与周瑜站在地图前,打量着由大量曲曲折折的线条组成的地图,一时感慨。这份地图是这大半年的辛苦成果之一。在本地山民的协助下,斥候和负责测绘地图的参军们用脚丈量了这片土地的主要通道、河流,费了大量心血,这才绘出了这份地图。
  地图上用朱砂标着几个点,其中之一就是娄关。
  娄关是戏志才的遗作。当年戏志才入交州助刘繇、高干作战,返程时经牂柯郡、犍为郡,经安乐水入江,途经娄山时,考察了附近地形,认为这里是出山地必经之路,命人在此筑关。关不大,却极其坚固,全用巨石垒叠,两年乃成。周瑜进入鄨县后,从山民口中得到这个消息,又派斥候实地考验证,明智的放弃了强攻的计划,决定在这里休整一段时间,再作计较。
  娄关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周瑜不愿意将宝贵的兵力浪费在这座雄关前。精兵的确能以一当十,可是在这种地形,兵力再多,优势也发挥不出来,军械又部署不开,只能拼消耗,这是他最不愿意看到的局面。
  周瑜没有亲眼见过娄关,可是看到这副地图,他清楚戏志才给他造成了多大的麻烦。
  荀攸的手指滑过地图。“南中方向传来消息,曹仁任安南将军,与刘繇、高干联络上了。刘繇、高干久战无功,已经穷途末路,他们很难拒绝曹操结盟的邀请。用不了多久,他们就会对零陵、桂阳南部发起攻击,而曹仁则会率领南中蛮夷,沿温水北上,纠合夜郎等地的蛮夷,对我发起进攻。”
  “曹仁能这么快的安抚南中?”
  “南中多山,地广人稀,蛮汉杂居,无法如中原一般编户齐民,从庄蹻入滇起就行羁縻之制。曹仁不需要说服所有人,只要说服几个家族的家主即可。这些家主虽然和中原有一些联络,却也非常有限,绝大部分人还是和滇王、夜郎王一样,并不清楚中原与益州之间有多大区别。无知就会被愚弄,他们哪里分得清曹仁所说的是真是假?曹仁也不需要说太多,一句均贫富就足以让他们同仇敌忾了。”
  周瑜没有吭声。他们对孙策的新政有些分歧,默契地不予讨论。荀攸今天也是顺嘴一说,未必就是发泄不满。他们的分歧是治道之争,并非个人利益之争。作为最新推行新政的颍川,早己证明孙策只是要土地以抑制兼并,并没有掠夺他们财产的想法,大多数人的产业并没有受损,至于能不能从新政中获利就是另一回事了。
  “蛮夷熟悉地形,剽悍好斗,若是散于山谷之间,纵有十年,恐怕也难以清剿。如今他们聚众而来,正是重创他们的好机会。只要斩其酋首,慑其心胆,再示以祸福,自然望风而降,由此可以长驱直入,平定南中。当然,也只能羁縻,像中原那样直接发动民众不太现实。”
  “先取南中?”周瑜沉吟着。
  “先取南中,再顺泸水北上,至棘道,相对稳妥一些。”
  “若击败曹仁之后,越不狼山,溯安乐水西进,再越汾关山,入渚水,不也可以到棘道么?”
  “当然可以,但是都督如何才能将楼船翻过这两道山?没有楼船,就算都督到了棘道,又如何迎战益州水师?若是待甘兴霸率水师入三峡,且不说相隔万里,如何统一调度,三万将士愿意几年辛苦,最后还是为他人做嫁衣?”
  周瑜被荀攸一连数问问得哑口无言。他明白荀攸的担心。他可以不计较谁是主攻,谁是辅助,但贺齐、祖郎肯定不会甘心。只是按照荀攸的计划,攻取成都的战事至少还要再拖一两年。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036/133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