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行三国(三国小霸王)(校对)第109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090/1332

  “最多的时候大概有十七八人,现在还有多少,我也不太清楚。这半年,他们的日子不好过,可能会有一些人离开。”
  孙策点点头,让他把郭嘉请来。不管是不是要进兵关中,眼下都要对关中的力量予以加强,仅靠杨修一个人是不行的,何况他已经被法正软禁了。之前是没有精力,暂时不想撕破脸,反正曹丕也在他手上,法正不敢乱来。现在冀州平定,需要和法正正面刚一刚了。
  吕布留下的这些人正好用得上。
  郭嘉很快来了。见张辽在座,郭嘉笑了。“恭贺文远一家团聚。”
  张辽致谢。孙策让他将秦谊等人的情况详细说一遍。见孙策找郭嘉来,张辽就猜到孙策是想用秦谊等人,求之不得,便原原本本的说了一遍,最后又说,他是统兵的将领,对秦谊等人的情况并不是特别清楚,最好还是由郭嘉本人和秦谊接触一下。
  郭嘉也很满意。如果有秦谊、李肃这些吕布旧部配合在关中的行动,他的把握就更大了。能参加刺董这么重要的任务,这些人的身手不会差,又在关中呆了这么久,对环境也熟悉,行动起来更方便。
  郭嘉起身去了。孙策却有些疑惑,刘晔刚才汇报的时候,只字未提这些事,他是不知道还是没说?按理说,他曾任长安朝廷的秘书令,手下也有一帮人负责打探消息,应该清楚才对。孙策不好明问,迂回问了一些长安朝廷的事,然后将话题担到了荀彧、刘晔的身上。
  张辽不明就里,大致介绍了一下这两人的情况。他曾经协助吕布负责长安城的治安,与荀彧接触得多一些,与刘晔的接触并不多。刘晔负责的秘书台大部分精力都在关东,对长安城内反倒不是太关注,对长安城内更关注的是荀彧,他身边的鲍出就是负责这些事的,他手下有一群游侠儿,专门打听长安地面的事,不过后来建了秘书台后,荀彧就主动减少了这些活动,以免与秘书台发生冲突。
  张辽说得很简略,而且不带什么感情,但孙策却感觉到了他的倾向。很明显,张辽对荀彧印象比较好,对刘晔却有些疏远,甚至是刻意的保持距离。
  “文远,有一件事,我一直想问你。”
  “请大王垂询。”
  “南阳之战,你是怎么带着徐荣逃出去的?”
  张辽的脸忽然红了,半晌才道:“其实……大战一起,我就预感到形势不妙,派人向徐荣报信,希望他有所准备。不过我也没想到徐荣会那么快回应我,战事刚刚分出胜负,应该是李蒙等人发动进攻不久,徐荣就离开了将台,与我会合了。我们一路向北,越过伏牛山,进入卢氏境内。我本来想带他回长安,他却说为将多年,杀戮太重,那一次又大败,回长安也不会有好结果,想去洛阳白马寺隐修。我们就在那里分了手,各分东西。”
  孙策恍然,横亘在心头的一个迹团终于解开了。这么说来,他能全歼两万西凉兵也有运气的成份,如果徐荣没有提前离开,伤亡可能要大得多。
  “徐荣还在长安吗?”
  “他已经死了。”张辽摇摇头。“大概就是去年这时候。他死的时候只有我在面前,就埋在霸桥边,一个很不起显眼的土坟。”
  孙策点了点头,没有再说什么。一代名将,就这么无声无息的死了,不知是幸运还是不幸。
  ……
  孙策很快接见了秦谊一行,包括他的妻子杜夫人。
  杜夫人年过三十,风韵犹存,看不出具体年龄。虽然并不故意卖弄风情,顾盼之情却还自有气度。也是问了张辽,孙策才知道杜夫人与关羽是同乡,她是吕布等人南下时掳来的。具体情况如何,张辽也不清楚。她和秦谊夫妻感情一般,生有一子,名叫秦朗,乳名阿苏。
  秦谊与郭嘉接触过了,很乐意重操旧业,也愿意返回长安。为了表示效忠,杜夫人和秦朗将留下做人质。孙策看得出来,张辽没说错,他们夫妻没什么感情,难怪历史上杜夫人归了曹操,秦朗也没什么反应,一样愿意在曹操手下做官。
  孙策拜秦谊为都尉,将他们划归军师处下属的细作营关中分部,由郭嘉指挥,在长安的行动则由杨修具体负责。说起来,杨修现在被法正软禁,其实他的工作一点也没耽误,反而因为曹彰、曹植的存在,得以就近掌握法正的一举一动,并将消息连续不断的传回来。
  秦谊早就知道郭嘉的大名,对能够在郭嘉的手下做事非常兴奋,主动说起了曹操。吕布阵亡后,法正联络过他,希望他们能够为曹操效力,被他拒绝了。他对曹操印象很不好,觉得这个阉竖之后好色奸诈,不可能成大事,迟早要被灭了。
  秦谊高谈阔论的时候,杜夫人神情淡淡的,甚至有些心不在焉。孙策看在眼里,心中暗笑,秦朗回关中之后,杜夫人怕是要出变故。他已经听说了,关毅从中军出去,在大营门口遇到了杜夫人,然后关羽就发了少年狂,眼下正在大帐里奋笔急书,做深刻检讨呢。
  这次没有曹操先下手为强,关羽大概可以心想事成了吧。不过不能让他太顺畅,要折腾折腾他,这种人不好好调教一番,以后迟早会故态复萌,又不知道自己是谁了。
  果不其然,秦朗、杜夫人等人还没出帐,典韦就派人送来了关羽的检讨书。不看内容,先看字迹,就能看出关羽此刻迫切的心情。孙策迅速扫了一遍,也没吭声,轻轻的押在案上,继续和秦朗说话。正事说完之后,他扮作一副随意的模样,问起了杜夫人。
  “听文远说,夫人读过书,识文断字?”
  杜夫人有些意外,没想到孙策会关心她,连忙谦虚了几句。“先祖本是扶内杜陵人,王莽作乱时避难到河西,后又迁至河东。家父好读《左传》,妾幼年时跟着学过几篇文字。”
  孙策点点头。“如此说来,倒也是书香门第。夫人想必也知道,吴国最与众不同处,便是女子可以出仕,孤营中便有不少女子。夫人若是愿意,不妨留在营中,协助处理一些事务,也可以领一份俸禄。不知夫人意下如何?”
  杜夫人又惊又喜,看了秦谊一眼。秦谊却有些漫不经心。“既是大王看得起你,你便好生侍候着就是了。”杜夫人听了,没来由的脸红了。她低头拜谢。“多谢大王。”
  “不急,按照惯例,入职之前,还要考核一下。”孙策笑着,将关羽的检讨书递了过去。“这是一篇自省书,麾下将领所作,请夫人仔细看看,给个意见。”
  杜夫人不疑有他,起身接过,看了一眼,便觉得书法眼熟,再读了两句,心里便猜到了几分。在大营门口,她和关毅见过一面,后来又打听过,知道关羽被俘,眼下正在反省,这篇自省书很可能是关羽所作,书法、遣词都和关羽当年求学时有七八分相似。孙策想必知道这一点,这才故意来试她。
  如果是别人所作,她倒不便轻易批评,既然是关羽的自省书,她就不必客气,而且也不能客气,否则很容易让孙策疑心她有意偏袒故人。
  杜夫人略作权衡,便佯作不知,谦虚了几句,点评起关羽的这篇自省书来。从书法到谋篇布局,再到文章义理,一一点评,最后给了个评语:避重就轻,有敷衍之嫌。这个评语倒也中肯,关羽的确有避重就轻,敷衍过关之意。他就算反省得再深刻,也不可能写成文字,只是他万万没想到,这篇检讨书会落在杜夫人手里。
  孙策听完,忍着笑,一本正经地点点头。“夫人所言甚是,孤亦觉得不够深入,没有触及灵魂。这样吧,发回去重做,直到能让人满意为止。”
第2258章
纳降
  两天时间,关羽的检讨书接连修改了七次,篇幅一次比一次长,洋洋数千言,几乎将他这十几年的征战史复述了一遍,足以作为个人传记的素材,却还是没能过关。
  关羽要疯了,无数次濒临暴走的边缘,又悬崖勒马,退了回来。因为他“无意”中得知,点评他这份自省书的人不仅有孙策,还有杜夫人,甚至是以杜夫人为主。
  杜夫人三个字像一根看不见的绳索,一次次将他从悬崖边拉了回来,督促他深挖思想根源,反省自己的得失,对这十几年的经历仔细反刍。每当克制不住怒火的时候,就回想当年的美好时光,想象自己是面对那个梳着双髻的豆寇少女诉说心声,而不是可恶的吴王孙策。
  最后支持不住的是孙策。他觉得关羽的自省书越来越酸,字里行间流淌着荷尔蒙,他那张大红脸就像一个超大的青春痘,看着就让人腻味,让人脸红。
  他腻味,杜夫人脸红。
  于是他决定放过关羽,也放过自己。他宁愿去看枯燥乏味的公文,也不想再看关羽的自省书了。杜夫人虽然意犹未尽,却不好反对孙策的意见,只好顺水推舟的答应了。
  关羽终于得以站在孙策面前,也站在了杜夫人的面前。
  几天不见,关羽瘦了一大圈,眼窝深陷,眼神却亮得惊人,就像闭关完毕的武僧。孙策还好,没太当回事,杜夫人却有些不敢看他,像怀春少女似的低了头,脸却红到了耳根。
  孙策一字一句地看完厚厚的自省书,放在案上,用手轻轻地拍了两下。“云长,坐而论道易,起而行道难,你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也有改正的愿望,这是好事,但能不能改,又能改多少,孤是有些担心的。”
  关羽的脸颊抽了抽,又恢复了平静,拱手道:“还望大王不弃,时时点拨。”
  孙策满意地点点头。虽然还没到绕指柔的地步,却也难能可贵,看来关羽的软肋是抓住了,以后再炸刺,直接点他的死穴。“既然如此,你先做侍从骑士,以观后效。”
  关羽有些意外,随即一想,又欣然从命。杜夫人在孙策身边做事,协助处理文书,他在孙策身边做侍从骑士,近水楼台好得月,这是个难得的好机会。
  “多谢大王。”关羽忍着心里的欢喜,躬身行礼。杜夫人心思机敏,知道孙策的用意,也知道关羽为什么欢喜,更不好意思开口说话,只好佯作镇静,一本正经的处理手里的公文。孙策和关羽又说了几句,叫来郭武,让他领关羽去领军服装备。关羽偷偷看了一眼杜夫人,恋恋不舍的出去了。虽说见到了,他还没和杜夫人说一句话呢。
  听着关羽的脚步声远了,孙策对杜夫人说道:“夫人,云长才气高,傲气也高,这毛病不除,难成大器,你和云长是同乡,以后又是同僚,低头不见抬头见,要多帮助他。”
  “喏,谨遵大王诏。”杜夫人尴尬地应了,找了个理由,匆匆出帐。
  孙策嘿嘿笑了,又看了看手中的自省书,转身递给陆绩,让他拿过存档。
  ……
  比预期的时间晚了三天后,袁谭一行终于赶到了卢奴。
  看到奉命来迎的关羽,看到关羽身上的军服,袁谭五味杂陈,说不出是什么感觉。魏国之所以节节败退,关羽在其中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颜良、高览都是死在关羽刀下,廮陶也是关羽攻下,袁熙因此而死。如此一个摧毁魏国的猛将,却成了孙策的帐下卫士,这也未免太讽刺了。
  关羽倒是很从容,客气地请袁谭入营。袁谭更加惊讶,几乎不敢相信眼前这人就是关羽。关羽是出了名的目中无人,什么时候变得这么谦逊了?他和沮授、田丰交换了一个眼神,沮授、田丰也觉得不可思议,不约而同的摇摇头。
  来到大帐,孙策已经收到消息,就在中军大帐前站着。一见袁谭,他便笑了,等袁谭施完礼,他便双手托住袁谭的手臂,哈哈一笑。“袁显思,又见面了。”
  “是啊,没想到还能再见大王。”袁谭也很感慨。
  “这说明我们有缘啊。”孙策朗声大笑。“我三弟叔弼作书来,让我代为问候。当年的救命之恩,他一直记得呢。”
  袁谭连连摇手,口称不敢。他救过孙翊一命,孙家兄弟一直记在心上。孙策也救过他一命,却绝口不提。这让他非常感动,更加敬佩孙策的为人。两人比肩入座,分宾主落座,寒喧了几句,袁谭主动起身。
  “大王,容罪臣为大王介绍几位冀州俊杰。”
  “有劳。”孙策含笑点头。
  “这位是巨鹿名士,田丰田元皓。博学多才,足智多谋,刚正不阿。”
  田丰上前拜见。孙策伸手虚扶。“常听文子俊提及先生,以为乡里贤达,今日得见,足慰平生。”
  田丰谦虚了几句,退在一旁。袁谭又指向沮授。“这位是广平沮授沮公与,志向高远,谋略过人。惜乎不得其主,清名为我所累,明珠蒙尘。”
  沮授上前见礼,孙策还礼。“郭奉孝、荀文若常提起公与,许为劲敌。如今化敌为友,还望公与不弃,共谋大事。”
  沮授躬身再拜。“败军之将,不敢言勇。亡国之臣,不敢言智。蒙大王不戮,侥幸之至,侥幸之至。”
  袁谭再介绍崔琰。“东武城崔琰崔季珪,大儒郑康成弟子,文武双全,质朴厚重,有古人遗风。他曾在中原游历数年,对大王新政了解颇深。”
  孙策很惊讶。“季珪游历至何至?”
  崔琰躬身行礼。“东至海,南至江,兖豫青徐,皆曾走马。”他顿了顿,又道:“不过琰对大王之政,并非全无异议。”
  孙策笑着点点头。看来这些冀南人是有备而来啊。“无妨,理不辩不明嘛,有不同意见是好事。诸事草创,难免挂一漏万,正需要诸位贤达畅所欲言。”他打量了崔琰片刻,又道:“冀州崔氏,荣归清河矣。”
  崔琰心中一动,随即恢复了平静,再拜,退了下去。袁谭接着介绍其他人,孙策一一寒喧。有郭嘉在侧,他对冀州文武并不陌生,奉命接管邺城的徐琨又提前送了文书来,里面就有这些人的介绍,籍贯、职务、能力、风评,一一在内,眼下只是走个流程罢了。他唯一感到意外的是没有看到司马懿兄弟的名字,不过他也没问。司马懿是河内人,迟早要见的,区别只在于是敌是友罢了。
  寒喧过后,孙策设宴,为袁谭接见。相关事宜,之前已经由徐琨宣布过了。袁谭为邺侯,食邑三千户,但他本人不能留在邺城,必须迁到建业去。他的弟弟袁尚没有爵位,也作为人质去建业。田丰担任魏郡太守,协助徐琨,留守邺城,沮授加入军师处,参赞军务,崔琰等人各有任命。
  在刘备的进攻面前,魏国几近亡国,没什么讨价还价的资格,只能听天由命。对孙策的安排,他们非常满意,作为降臣,能有这样的礼遇已经很不容易了。
  唯一没有着落的是郭图。作为袁绍时代的老臣,郭嘉的族叔,他的辈份很高,资历很老,能力也不能说没有,但人品实在太差,又一把年纪,指望他改正也不太可能。孙策的意思是让他回家养老,不过具体的事要郭嘉去说,他就毋须出面了。
  宴会进行到中程,全柔传来了消息,张飞、张郃得知关羽战败,卢奴投降,没有再战之意,放弃了常山,退守井陉关,眼下他们正在做攻城的准备,不日即将展开对井陉关的进攻。
  随军报送来的,还有一份由孙权草拟的冀北方略。孙权功课做得很仔细,方略图文并茂,连常山境内有哪些河流都一一标注在上面。虽然知道这应该是参考了常山国的郡国舆图所作,而且有全柔的协助,但孙权在这么短时间内能做到这个地步,孙策还是满意的。
  事实说明,如果孙权不好高骛远,满足于一郡,或者万人之将,他还是一个很称职的。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090/133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